- 最后登录
- 2024-10-19
- 在线时间
- 9127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5-7
- 阅读权限
- 90
- 帖子
- 19568
- 精华
- 16
- UID
- 268
|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对于中国人心理的学术研究多集中在80年代。这是清流在附近图书馆能找到的最近的一本关于中国人心理的学术论著,出版时间为1991年。该作者还编著过一本Psychology of the Chinese People,讲得更详细,作者群主要是香港和台湾的大学教授。那本书出版时间是1986年,2008年有再版。无论如何,这方面研究文献居然如此少还是令人有点惊讶,看来很多跨文化交流说到底还是瞎子摸象。
清流觉得作者说的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是从外人的眼中其实可以看到很多自己看不到的盲点。比如从前跟白人同学讨论的时候,他们总是因为自己的文化没什么特别之处而感到沮丧,我告诉他们白人文化是所有主要文化中唯一崇尚个人主义的,他们对这个答案貌似相当满意。所以我想可能我们也有一些自己的盲点吧,中国人研究中国人,永远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本书研究对象确切地说是“华裔”,其中的“中国人”包括我们所谓的大陆、香港、台湾人民以及海外侨胞和外籍华人,事实上作者的很多研究样本都是美籍华人。作者认为这些人之间是有共性的。
总括—中国人的主要背景:
1. 中国人相信等级制度是自然、必要和不可避免的,且人生来就不是平等的。混乱和无政府主义比严酷的政府更糟。
2. 中国人不平等的基础是成就(尤其是学业成就)、财富和道德。在政治问题上道德形象尤其重要。
3. 中国人认为法律是严酷、人造的而且不适应社会变化的。听从智者的判断是管理个人、社会和政治关系更好的办法。
4. 中国人相信人在关系中才存在。儿童社会化的目标是习得互相依赖的习惯和保护人际和谐的必要社会技能。家庭是主要的支持来源,而每个人对家庭也都有承诺和责任。
5. 由于象形文字的使用和对学业成就的重视,中国人重视整体认知、细节、记忆力和保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儿童的社会化过程
@ 中国的家庭观念重,很强的家庭关系从出生甚至延续到死亡之后,子女有责任赡养父母,家庭问题都非常敏感。很多中国人从小就学会了不生气和忍耐以维持家庭关系,由于社会支持缺失,中国人基本上都感觉脱离了家庭支持很难生活。
@ 不同民族在性情上的差异有一定基因原因。有研究显示,中国婴儿比其他婴儿更安静、更好哄。
@ 中国婴儿很少挨饿,从精神分析角度考虑,就是口唇期满足过度,会造成贪吃和依赖性强的人格。确实中国人也特别重视吃,重视互相依赖。
@ 传统上中国婴儿经常是家庭中心,被家人围绕,婴儿因此从小开始接触很紧密的人际关系。现代由于中国人开始把婴儿交给保姆和育幼院,这部分中国婴儿并没有接受到传统的中国家庭照顾。
@ 中国人和西方人一样,认为过于专权的父母或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不好,但看来双方对于多专权叫“专权”,多溺爱叫“溺爱”显然有不同的定义。
@ 婴儿小时候穿的衣服就很限制其肢体活动,而且婴儿能够活动的范围也比较小,如果婴儿活动范围过界,家长一般不用说的,而是直接把婴儿抱回来。
@ 从上幼儿园开始,中国儿童开始接触残酷的社会竞争,家长一般协助学校让孩子变得更守纪律更“听话”,以便孩子能够尽早集中精神学习知识。幼儿园基本等于学前班。
@ 对于西方人来说,中国儿童一致、严格的幼儿园生活令人诧异,而且在世界各地居然都一个样。
@ 对于孩子的温暖关怀和纪律控制是两个儿童时主要的考量变量。
@ 中国孩子的小学生涯主要有三个主题:对攻击性的控制,对性的压抑和对成就动机的培养。
@ 对攻击性的控制主要由于孩子不良行为可能对家庭形象和和睦造成不良影响,以及人的行为要符合中国社会对于不同的性别、年龄、称谓的人的传统行为模式规定,而且欺负别人的孩子最后也落不到什么好。总的来说中国孩子的攻击性比其他孩子攻击性低,而整个中国社会对攻击性行为的容忍度也非常低(包括言语攻击,带有攻击性的运动项目,实际的攻击行为等等)。
@ 家长管教小孩的方式没有特别的普遍一致性,不过每个家长都有自己一套方法管教小孩。
@ 性搞不好会在家庭里闹很严重的矛盾,所以中国人对性相关的事情都比较压抑。中国性方面的研究少得可怜,因为所受教育,中国人一般不愿意研究性,而外国人则不太愿意问中国人性有关的问题,免得冒犯他们。
@ 相比性方面的研究,成就动机方面的研究则多得离谱,在中国追求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这种情况也算合理。
@ 在中国文化中,一个人的成就一般被认为是整个一组人的成功(比如家庭、乡邻)而非个人成功;一般成功与否都是由他人而非当事人定义;潜意识研究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显示,中国人潜意识里一般都是个人主义的,但意识里一般都是集体主义的;男孩的成就动机一般来自家人对其的呵护,而女孩的成就动机一般由于家人对她不好。
@ 中国孩子的成功与否基本根据其学习成绩决定,其他都是次要的。主要原因是传统中国社会的主要且唯一的社会流动手段是科举考试,考试成绩可以促成令人惊异的社会流动。
@ 中国孩子学习压力很大,很多来自家长,孩子拼命学成绩好,在世界各地都一样。
@ 讽刺的是,研究显示家庭越不专权的中国孩子长大以后成就越高。
@ 中国人一般都潜意识对饥荒和政治因素感到恐惧又无奈,而财富就成了他们唯一的缓冲物。
@ 孩子从小就被培养要勤奋,中国人相信巨富或许不可得,但中等程度的财富是可由勤奋获得的。
@ 中国人是通过与人的关系来定义自己的,这是通过早年和人父母亲人的紧密关系习得的。
@ 圆桌,睡在一起,和家人晚上一起出去吃饭玩乐,家长看着写作业,在外孩子不断接到的母亲的电话……中国人家庭中的相互依靠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这样的关系让他们觉得在家庭里是多么好,离开家庭是多么不好。
@ 很多中国的教育模式和孩子的行为模式在西方都被认为是不健康的,但在中国却被认为是社会适应良好的表现,对于同一现象的态度不同导向不同结论,如果真是社会适应良好的话,那西方发展心理学恐怕要好好改写一下才行。
@ 相比女性在抚养子女中承担的更多责任,父子关系在中国社会中却是被更常强调的,因为它影响传宗接代。和父亲关系不好更容易导致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
中国人的智力与思维
@ 要注意的是,没有任何跨文化智力测验是中国人领导做的,由于不同文化对智力的定义和开发方式不同(比如在中国学习中,记忆背诵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西方人一般不重视),西方开发的智力测试不可能普适与所有民族和文化,成绩的有效性有限。
@ 研究没有显示总体上中国人的认知能力比其他民族的人高(当然也没有比他们低)。
@ 中国人更倾向于整体认知,更倾向于根据事物之间关系进行分类;美国人更倾向于把事情分解认知,倾向于根据事物本身特征进行分类。
@ 中国人思考更依赖感官和具体实际的事物,这会降低创造力。这种习惯思维造成中国人在创造力测试中普遍得分比较低。而且创造力虽好,却容易打乱原来的固有秩序,中国人显然不欢迎。所以中国人的学习模式都是“添砖加瓦”而不是“自主创新”。
@ 中国孩子不被鼓励提供没有往例的解决方法,所以中国人经常都没什么发现精神,不太会研究新情况和做实验。由于社会不鼓励,中国孩子一般比西方孩子更晚学会形式运算思维(皮亚杰的发展阶段最后一段)。
@ 考试没什么口头成分,学生上课也不表达,整体上中国人独立思维和辩论的能力比较差。
中国人的社会行为
@ 中国人在描述自己的时候不像美国人用那么多好词或者说正面的词。
@ 他们在考虑自己的形象的时候更倾向于考虑自己与其他人群组的关系,更多地提到其家庭角色。
@ 中国人在描述自己和别人的时候常用的标准都差不多,主要是:合群还是自我中心,是否有竞争力,外向还是内向,是不是自律,乐观还是悲观。这五个标准中,中间三个标准美国人在描述自己和他人的时候都不太提到。
@ 在说到社会事件的原因的时候,中国人更倾向于归因于外部原因。这没什么新奇,因为根据目前的中国社会结构,中国人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公开与权威对峙对他们也没什么好处。
@ 社会行为的两个重要考量变量是控制(control)和结合(association)。
@ 中国人普遍在独裁/专制方面得分较高,因为中国社会等级结构明确,权威不可侵犯。
@ 农业为主的社会普遍相信资源和产品的供给是一定的,因此每个人都在和其他人竞争。中国人与血亲和地缘组织关系非常紧密,和外人则没什么关系。如果所在圈子有人成功,他们自己也觉得成功,相反则他们自己也觉得丢脸。
@ 中国人信任自己小圈子里的人,对外人则基本不信任,所以对内对外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另外,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一般不认为人生来平等,关系是最重要的。
@ 中国人的价值观正在由传统的向更西方的改变,不过对于成功和成就的追求永远不变。
@ 各种华人文化价值观差别其实非常大,如在集体主义上,新加坡、香港、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位置分别是10,7,4,1。
@ 有些外国人比中国人自己还要忠于“中国文化”。
@ 由于价值观经常是变化的,不能单独用价值观解释任何跨文化问题。
@ 各个文化的情绪反应本质上都是差不多的,但是中国人在表达情绪上有更多规矩。
@ 中国父母普遍认为孩子成绩不好是不努力,很少认为是天赋不够。
@ 中国人对自己的成功更少夸耀,也更少反对别人对他失败的谴责,这固然有中国对谦虚的重视在里面,但连匿名问卷也是这种结果,说明中国人普遍认为个人因素在成功中占有更小比例。
@ 和其他国家人一样,中国人也潜意识里认为长得好看的人更有能力。
@ 中国人对西方人不分国别一概有正面印象。
@ 虽然男女平等讲了很多年,由于中国传统的男女刻板印象,中国女性仍被养育孩子等家事缠住,政治上基本上没有女性参与,女性工资少,一经济危机首先被开掉的就是女性员工。
@ 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是一样,如果觉得对方有竞争力就更会和对方做生意交朋友。不过中国人觉得性格好比外向更重要。
中国的组织化生活
@ 清流:很有趣的是,在中国人研究基督教是如何促成西方经济发展的时候,外国人研究的是儒家思想是如何促成近些年中国的经济飞跃的。
@ 简单来说,中国不管怎么办企业,办得都像家族企业:决定权落在某些个人之手,分工不明确,人际关系特别重要。
中国风格的精神病理学
@ 西方诊断不一定在中国文化下也适用,西方对一些障碍的定义由于过去研究样本过于狭窄可能也需要改写,另外文化偏见也可能造成某些障碍的诊断率比其他的高。
@ 精神和心理病理学在中国中断了很长时间,因为以前人们都认为心理障碍是“思想政治问题”。
@ 观察发现,中国人就算是得了精神障碍或者有了心理障碍仍然是集体主义社会导向的,跟西方人相比,他们对家人和医师的态度更合作。
@ 对于社会网络比较多的中国人,这些社会网络会帮助他们预防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的发病。中国人最大的压力来于成就压力,很多孩子的反社会行为、焦虑、身心失调都是升学压力造成的。
PS: 有一些很有趣的发现,比如中国人对个人的勤奋和努力非常重视,但是在对成功进行归因的时候又倾向于外部归因,一个人的成功也通常被归结为一组人的成功而非个人成功,这潜在上是会有矛盾的。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原文地址:http://anseeing.com/2009/12/beyond-the-chinese-face/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