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361|回复: 34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专版] 转:中国的孩子全部输在起跑线上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20 15:47: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以下内容转自黄晓星的博客,作者:柯领

“教育的起跑线问题”是一个困扰了中国社会许多年的理论难题与实践难题。有的说,中国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有的说,中国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有的说,中国的孩子被搞死在起跑线上。我想,每一种说法都有自己的立场与自己看问题的角度,重要的是不能只停留在经验的说教层面,而应上升到理论分析的高度来讲道理,也就是说,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里,我经过多年的研究以后,从中美教育比较的角度,提出了一套自己的看法。

一、教育的起跑线在哪里?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恰恰“让中国的孩子全部输在起跑线上”。当代中国的教育体系已经成了一种“本末倒置”与“拔苗助长”的教育体系。好的教育应根据“效法自然”的原理,从感觉开始,也就是从身体的感觉与形象的感觉开始,按人的成长进程的顺序 依次是“躯体—情感意志—理性灵魂”的内在节奏来按排课程,教育的规律是人在12岁以前主要是“躯体—情感意志”优势地成长,12岁以后主要是“理性灵 魂”优势地成长。以人为本的教育,就应当遵循人的这种自然进程,通过体育、美育、德育、智育、劳育使人得到多方面的和谐的发展。教育要以人为本,要遵循由 外而内的“动作把握、形象把握、逻辑把握”的认知成长的建构规律,在教育孩子与学生时,应从动作把握与形象把握开始,说的少一点,要尽量引导儿童去活动、 去发现、去探索、去看、去听、去感觉,通过动作、形象与逻辑的内化来建构智能,而非一味地将枯燥的知识硬塞给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否正确,关键在于过 程中是否造成 儿童一种愉快的兴奋,是否引起兴趣和爱好,以提高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儿童需要自身发展的空间与时间,当代的儿童在不得不过快成长的压力下长大,失去了对他 们年龄段来说永不再来的、一次性体验的机会。为儿童按排过度的学习,是摧垮儿童身心的罪魁祸首。我们当今社会的快速度,几乎不尊重或不理解儿童的需求。因此我们身为教师和家长必须为儿童创造出能充分发挥童年特点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做,到了儿童成年时,大大有助于促进创造性独立思考、独立行动能力的形成。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Rank: 8Rank: 8

2#
发表于 2011-12-20 15:48:36 |只看该作者
二、为什么说“中国的孩子全部输在起跑线上”

    人的成长就象“春、夏、秋、冬”展开的次序一样,有一个内在的节奏, 由于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从逻辑把握开始的,这就违背了教育的规律,也就是违背了人的内在成长节奏,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的超前学习与升学考试的竟争,忽 视了动作把握与形象把握的这两个阶段的奠基性的成长,从一开始就重视理性灵魂的训练,使得中国 的孩子普遍地缺少“春天”,缺少感性春天的玩耍、活动、野性、清新、舒缓、浪漫与原始生命力的勃发,主要是理性的夏日的暴晒、煎熬、辛苦与重复的劳作,到 了秋天就多半收获空壳的果实,从学校毕业后,走到社会上就经受慢 长“冬季”的人生煎熬,缺少人文教养与内心的强大和强健的体魄,从而人格萎缩、有气无力、偏偏倒倒、东躲西藏、不敢挑战人生的极限而可怜吧吧地度过这一 生,普遍压抑、情感与理智严重地失衡,连一个正常人都不是,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创造性的培养与人生浪漫的情调,真是白日作梦。据我对中美教育的观察与比较, 我认为,中国的孩子全部输在起跑线上。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死读书与读死书的科举教育的传统,毛泽东主席曾号召我们“要学工、学农,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想突破中国传统 教育的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这个瓶颈,可惜走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极端使教育改革失败了。现在,我们要再一次重新认识感性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 构,这是教育的普遍规律。当代欧美国家的教育体系是从“心”开始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从“躯体—情感意志”开始的,这就自觉与不自觉地顺应了教育的普遍规 律;而中国当代的教育体系是从“脑”开始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从“理性灵魂”开始的,这就严重地违背了教育的普遍规律,为此,我们需要从教育模式的角度才能 更深入地理解:当代中国的教育模式是以“认知为本”的教育模式,也就是教育的实践是围绕“认知导向为中心”展开的,这一思维方式是两 百年前由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赫尔巴特又影响了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凯洛夫的《教育学》在50年代翻译成中文,成了中国教育的“圣经”。有三个特 点,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奇怪的是台湾也是这样的教育模式,是20世纪初民国时期从日本人那里学来的。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中心,强调灌输式 的死记硬背。而美国的教育模式 主要受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影响,是一种以“活动为本”的教育模式,也就是教育的实践围绕“情感导向为中心”展开的,主要有三个特点,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 验中心。主张学习与教育要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以兴趣为中心,反对压抑学生们想像力与创造力的死记硬背,强调从做中学,强调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要以解决 问题为中心多动手做项目,努力培养兴趣、体力、观察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于是中 国的孩子“赢在起点,输在终点”,美国的孩子“输在起点,赢在终点。中国与台湾到现在都还是这样的教育模式。中国的许多教育专家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比美国的基础教育搞得好,因为中国的中学生比美国的中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扎实,在国际竟赛中,考得更好。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当 今,中国的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是一种“本末倒置”与“拔苗助长”的教育体系,侧重的是“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核心课程的系统训练,这是一种重 知识、重理性、重科学、重智商开发的左脑型教育,在社会生存竟争的压力下,以教育人们“学会工作”为目的,缺少自由玩耍与体育,缺少艺术活动的浪漫,缺少 劳动与品格的塑造,缺少“爱心”与生态世界观的培养,过早的让孩子在12岁以前接受太多的知识灌输与逻辑思维训练,抑制了形象思维与情商的生长发育,使右脑神经细胞由于缺少外在的形象化物象的刺激而全面萎缩,从而失去了想象力、失去了生命激情与创造性、失去了生活的丰富与生命的尽性。 显然, 中国的教育体系过早地耗散了孩子的元气,是给孩子“放气”的教育,它的本事就是把活蹦乱跳的孩子变成蔫了吧唧的皮球。
八婆永远是八的。

Rank: 8Rank: 8

3#
发表于 2011-12-20 15:48:43 |只看该作者
二、为什么说“中国的孩子全部输在起跑线上”

    人的成长就象“春、夏、秋、冬”展开的次序一样,有一个内在的节奏, 由于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从逻辑把握开始的,这就违背了教育的规律,也就是违背了人的内在成长节奏,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的超前学习与升学考试的竟争,忽 视了动作把握与形象把握的这两个阶段的奠基性的成长,从一开始就重视理性灵魂的训练,使得中国 的孩子普遍地缺少“春天”,缺少感性春天的玩耍、活动、野性、清新、舒缓、浪漫与原始生命力的勃发,主要是理性的夏日的暴晒、煎熬、辛苦与重复的劳作,到 了秋天就多半收获空壳的果实,从学校毕业后,走到社会上就经受慢 长“冬季”的人生煎熬,缺少人文教养与内心的强大和强健的体魄,从而人格萎缩、有气无力、偏偏倒倒、东躲西藏、不敢挑战人生的极限而可怜吧吧地度过这一 生,普遍压抑、情感与理智严重地失衡,连一个正常人都不是,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创造性的培养与人生浪漫的情调,真是白日作梦。据我对中美教育的观察与比较, 我认为,中国的孩子全部输在起跑线上。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死读书与读死书的科举教育的传统,毛泽东主席曾号召我们“要学工、学农,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想突破中国传统 教育的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这个瓶颈,可惜走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极端使教育改革失败了。现在,我们要再一次重新认识感性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 构,这是教育的普遍规律。当代欧美国家的教育体系是从“心”开始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从“躯体—情感意志”开始的,这就自觉与不自觉地顺应了教育的普遍规 律;而中国当代的教育体系是从“脑”开始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从“理性灵魂”开始的,这就严重地违背了教育的普遍规律,为此,我们需要从教育模式的角度才能 更深入地理解:当代中国的教育模式是以“认知为本”的教育模式,也就是教育的实践是围绕“认知导向为中心”展开的,这一思维方式是两 百年前由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赫尔巴特又影响了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凯洛夫的《教育学》在50年代翻译成中文,成了中国教育的“圣经”。有三个特 点,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奇怪的是台湾也是这样的教育模式,是20世纪初民国时期从日本人那里学来的。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中心,强调灌输式 的死记硬背。而美国的教育模式 主要受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影响,是一种以“活动为本”的教育模式,也就是教育的实践围绕“情感导向为中心”展开的,主要有三个特点,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 验中心。主张学习与教育要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以兴趣为中心,反对压抑学生们想像力与创造力的死记硬背,强调从做中学,强调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要以解决 问题为中心多动手做项目,努力培养兴趣、体力、观察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于是中 国的孩子“赢在起点,输在终点”,美国的孩子“输在起点,赢在终点。中国与台湾到现在都还是这样的教育模式。中国的许多教育专家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比美国的基础教育搞得好,因为中国的中学生比美国的中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扎实,在国际竟赛中,考得更好。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当 今,中国的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是一种“本末倒置”与“拔苗助长”的教育体系,侧重的是“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核心课程的系统训练,这是一种重 知识、重理性、重科学、重智商开发的左脑型教育,在社会生存竟争的压力下,以教育人们“学会工作”为目的,缺少自由玩耍与体育,缺少艺术活动的浪漫,缺少 劳动与品格的塑造,缺少“爱心”与生态世界观的培养,过早的让孩子在12岁以前接受太多的知识灌输与逻辑思维训练,抑制了形象思维与情商的生长发育,使右脑神经细胞由于缺少外在的形象化物象的刺激而全面萎缩,从而失去了想象力、失去了生命激情与创造性、失去了生活的丰富与生命的尽性。 显然, 中国的教育体系过早地耗散了孩子的元气,是给孩子“放气”的教育,它的本事就是把活蹦乱跳的孩子变成蔫了吧唧的皮球。
八婆永远是八的。

Rank: 8Rank: 8

4#
发表于 2011-12-20 15:49:01 |只看该作者
二、为什么说“中国的孩子全部输在起跑线上”

    人的成长就象“春、夏、秋、冬”展开的次序一样,有一个内在的节奏, 由于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从逻辑把握开始的,这就违背了教育的规律,也就是违背了人的内在成长节奏,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的超前学习与升学考试的竟争,忽 视了动作把握与形象把握的这两个阶段的奠基性的成长,从一开始就重视理性灵魂的训练,使得中国 的孩子普遍地缺少“春天”,缺少感性春天的玩耍、活动、野性、清新、舒缓、浪漫与原始生命力的勃发,主要是理性的夏日的暴晒、煎熬、辛苦与重复的劳作,到 了秋天就多半收获空壳的果实,从学校毕业后,走到社会上就经受慢 长“冬季”的人生煎熬,缺少人文教养与内心的强大和强健的体魄,从而人格萎缩、有气无力、偏偏倒倒、东躲西藏、不敢挑战人生的极限而可怜吧吧地度过这一 生,普遍压抑、情感与理智严重地失衡,连一个正常人都不是,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创造性的培养与人生浪漫的情调,真是白日作梦。据我对中美教育的观察与比较, 我认为,中国的孩子全部输在起跑线上。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死读书与读死书的科举教育的传统,毛泽东主席曾号召我们“要学工、学农,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想突破中国传统 教育的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这个瓶颈,可惜走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极端使教育改革失败了。现在,我们要再一次重新认识感性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 构,这是教育的普遍规律。当代欧美国家的教育体系是从“心”开始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从“躯体—情感意志”开始的,这就自觉与不自觉地顺应了教育的普遍规 律;而中国当代的教育体系是从“脑”开始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从“理性灵魂”开始的,这就严重地违背了教育的普遍规律,为此,我们需要从教育模式的角度才能 更深入地理解:当代中国的教育模式是以“认知为本”的教育模式,也就是教育的实践是围绕“认知导向为中心”展开的,这一思维方式是两 百年前由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赫尔巴特又影响了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凯洛夫的《教育学》在50年代翻译成中文,成了中国教育的“圣经”。有三个特 点,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奇怪的是台湾也是这样的教育模式,是20世纪初民国时期从日本人那里学来的。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中心,强调灌输式 的死记硬背。而美国的教育模式 主要受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影响,是一种以“活动为本”的教育模式,也就是教育的实践围绕“情感导向为中心”展开的,主要有三个特点,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 验中心。主张学习与教育要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以兴趣为中心,反对压抑学生们想像力与创造力的死记硬背,强调从做中学,强调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要以解决 问题为中心多动手做项目,努力培养兴趣、体力、观察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于是中 国的孩子“赢在起点,输在终点”,美国的孩子“输在起点,赢在终点。中国与台湾到现在都还是这样的教育模式。中国的许多教育专家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比美国的基础教育搞得好,因为中国的中学生比美国的中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扎实,在国际竟赛中,考得更好。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当 今,中国的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是一种“本末倒置”与“拔苗助长”的教育体系,侧重的是“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核心课程的系统训练,这是一种重 知识、重理性、重科学、重智商开发的左脑型教育,在社会生存竟争的压力下,以教育人们“学会工作”为目的,缺少自由玩耍与体育,缺少艺术活动的浪漫,缺少 劳动与品格的塑造,缺少“爱心”与生态世界观的培养,过早的让孩子在12岁以前接受太多的知识灌输与逻辑思维训练,抑制了形象思维与情商的生长发育,使右脑神经细胞由于缺少外在的形象化物象的刺激而全面萎缩,从而失去了想象力、失去了生命激情与创造性、失去了生活的丰富与生命的尽性。 显然, 中国的教育体系过早地耗散了孩子的元气,是给孩子“放气”的教育,它的本事就是把活蹦乱跳的孩子变成蔫了吧唧的皮球。
八婆永远是八的。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11-12-20 15:49:52 |只看该作者
三、中美教育的比较
  
    在我看来,欧美国家的强大,首先是他们的人文、制度与教育系统的强大,其次才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强大。也就是说是精神的强大才导致了物质的强大。 我想对于我们从中国到美国来生活的人。要安静下来,慢慢用心体会美国的教育,欧洲的教育,他 们从古希腊开始就把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作为教育奋斗的 目标。“野性'就意味着“身强力壮、吃苦耐劳、追求自由”,“高贵”就意味着“情趣高雅、追求卓越、严于律己”,于是,基础教育就为孩子与学生们创造了许 多“自由探索的空间”与“自由探索的时间”,就有童子军,玩耍多,体育课多,艺术活动多,项目活动多,课后社团活动多,父母带孩子参与教会活动多。。。这种以人格为中 心的教育就全面奠定了人生的根基(在我看来,美国基础教育的真正精华是在每天下午3:00放学以后的围绕“体育、艺术、社会实践”而展开的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学生们自由选择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也可以不参加。我认识一个在美国硅谷Miller中学读书的15岁的中学生,他告诉我他们中学有53个社团组织,他自己就参加了9个社团组织,周一到 周五下午3:00—4:00就参与各种社团活动,他喜欢歌唱艺术,就参加了美声唱法社团与爵士乐风格歌唱社团的活动,还参加了莎士比亚戏剧表演社团)。


    人生就象是与自己比赛的马拉松 赛跑,西方教育倡导的 是“先慢后快”,人格先成长,智能与技术后成长,体能与意志先成长,知识与技能后成长,他们的人就越来越有后劲,中国的知识教育模式造成的后果是“先快后 慢”,教材体系性强,知识难度大,条条框框语言刻板,缺少形象的情节与故事性,分数竟争、班级排名,智能先成长,人格萎缩了,知识先成长,心力与体力萎缩 了,长大 后,只能干点技术活,讨口饭吃。如果把人生比喻为万米赛跑的话,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从理性灵魂开始的,重视逻辑把握的训练,刚开始就起跑快,拼命往前冲,也许会赢前面的3000公尺,但由于过早地耗散了孩子的元气与能量,就多半会输掉后面的7000公尺;西方的教育是从“躯体—情感意志”开始的,也许刚开始跑得慢,会输掉前面的3000公尺,但由于重视动作把握与形象把握的训练,打好了人生的基础,就多半会赢后面的7000公尺。

中国的教育是赢一段时间,而输一辈子;西方的教育是输一段时间,而赢一辈子。中国的教育是“先紧后松”,“紧”是基础教育 难度大,以“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主课为核心进行系统训练, 以考试为中心,强迫学生学习与考试,把学生们累垮了,造成普遍厌学,“松”是学生们考上大学了,离开了家长的管制与升学考试的压迫,终于可以玩耍 了,大学里追星族成群,流行音乐、经商热、社交热抑制了读书热成了校园文化,躲避崇高的染色斗、追星族、玩家成了时代弄潮儿的象征,大学成了“市场”、 “官场”、“玩场”,大学象牙塔的理想主义精神失落了,校 园正在成为文化的沙漠与精神的废墟。

而美国的教育是“先松 后紧”,基础教育的理念是“少学多玩”,“玩耍”是最好的学习,幼儿园与小学很放松基本上是在玩耍中度过的,从初中开始好象才进入了正规的学习,没有升学 考试与分数排名,没有指定的教材,每个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自主选择教材,在教学内容与教学实施方面有较多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整个 基础教育以人文教育为中心,重视体育、音乐、文学、美术、手工、人文历史地理、科学、数学、写作、社会研究、外语等课程的学习。教材印刷得很精美、是大开 本、图 文并茂、故事性强、内容丰富、编得很厚、知识面宽、重视世界文明的学习、知识难度小,就象科普读物,容易学习,练习题灵活多样,经常围绕项目进行社会调查 与观察,并作动手动脑和写报告的科学研究,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想象力,自由活动时间较多, 以“活动'为中心,下午3:00就放学了,体育活动多,艺术活动多,社会活动多,松松垮垮,体格健壮,心力与体力都好,考上大学后,知识结构全面而又学习 任务重,前2年主要是通识教育,后2年主要是专业教育,很容易转专业,有较多自主选择的机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了,就出自内心地自觉学习,是 自己想“紧”。放眼看世界,中国人的位置在哪里?中国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家吗?有原创性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吗?世界上的人文、社科、科学技术与发明创造有 多少是中国人搞出来的呢?。。。。
     
   看一看当今的中国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园 要小学化,小学要初中化,初中要高中化”等让人难以承受的重成了我们的至理名言。浮躁的社会再加上急功近利的心态,让多少儿童本应充满纯真和快乐的童年不 在、让多少青少年本应充满朝气和活力的青春不在,醒着的时间就只有一个字——快!要知道,在许多成人眼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却需要时间,我们 不能焦急,只能慢慢等待,要把人生当成是一趟旅游而不是一场赛跑!只有有了旅游的心境,我们才会对我们的人生学会欣赏、学会享受、学会快乐!面对幼稚的生 命,我们不应催促,我们只有等待,这是人伦,更是常识。

人的成长应遵循“自由—选择—责任”的人格建构规律:基础教育阶段要强调学生自由的探索而不是相互攀比分数的高低。教 育不是制造产品的工业,而更象是需要精耕细作的农业,是一门“慢”的艺术,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要尊重学生丰富的个性,教育要强调“慢”,强调“活动与快乐”,强调“体验—理解 —实践”,强调“野性、清新、舒缓、浪漫与原始生命力的勃发”,“身、心、灵”的健康成长尤其忌讳强迫与压力而需要很放松的外在条件,需要通过“慢”的节奏,通过“自由与自我选择的探 索才能逐渐走向自觉”,从而奠定好人生的根基。人格成长第一,智能成长第二;生态世界观、品格、体育、音乐、文学、美术学习第一,数学、科学、历史、地理、英语、电脑学习第二。给 儿童更多属于自己的空间与自己的时间,让他们的“身、心、灵”在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过程中得到健康、自主、快乐而尽性的发展。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 有权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而且,也只有在一个属于自己的较大空间与较长时间里,在放松的、快乐的、尽兴玩耍的、游戏的状态下,儿童才会形成自由、阳 光的性格与完整健全的个性。这种性格与个性构成了文明社会的基础
八婆永远是八的。

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11-12-20 15:49:59 |只看该作者
四、风险社会的教育选择

    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是一个风险社会,电子网络与游戏给全世界的基础教育带来了严重挑战,据美国临床心理治疗专家介绍,美国因上网与电玩成瘾的中学生占 8.7%,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我看来,对未成年人来说,互联网与电子游戏就是新时代的“鸦片”,学生们正在沦落成为“电子儿童”,家 庭与学校稍不注意,搞得不好就会前功尽弃,毁掉孩子一生的前程与幸福。作家三毛曾在《塑料儿童》一文中,说她邀约几个台湾孩子去看海,以领略大海的自然之 美,一路上他们都专注于玩自己手中的电子游戏,到了海边不为所动,“这就是海呀,回去吧,晚上6点半动画片要开始了”。以管窥豹,这就是这个时代城市孩子 生活的普遍宿影。显然,在一个风险社会里,闺避风险的一个主要的办法这就要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系,人类社会正在实现由“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型,教 育要回归天道,回归自然,回归传统,回归原始,回归农业社会,要倡导“生态世界观、品格、体育、音乐、文学、美术学习第一,数学、科学、历史、地理、英 语、电脑学习第二”这种以美育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最好小学生的学习不用电脑与上互联网,上初中以后才开始使用电脑与开设这些课程,“电脑要从娃娃抓起” 这句话是错误的和不可靠的,要延缓儿童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与接触电子产品的亲密度。在这个方面,世界性的华德福学校做得较好,在他们的学校里,幼儿与小学 生,不看电视,不学电脑,倡导在大自然里学习,重视手工、劳动、体育、艺术、身体韵律、自然观察、多元文化等的学习。在我看来,人类的教育体系要在'美是 教育的本质"这个基础上,要重新开始与重新出发,华德福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为我们的教育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目前,中国的教育正在改变之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但是,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我主张中国的高考只考三科:文学,数学、写作。在我看来,如果我们不从改革高考制度与高考内容入手,中国的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存在着 失败的危险。我到现在都无法理解,中国为什么不学习美国或其它国家的把学校教育与升学考试相分离的人才选拔制度。在中国,高考指挥棒“绑架”了整个基础教 育,“语文、数学、英语”成了基础教育的三大核心学科,由于教育理论界没有搞清楚人文学科的教育价值,体育、音乐、文学、美术、世界文明史、哲学、美学是 不重要的豆芽学科,而在美国的基础教育与常青 藤大学这些就是核心学科,人文教育使人“务虚”,科学技术教育使人“务实”,“务虚与务实要保持一种平衡,感性与理性要构成互动,人才有想象力与创造性, 才有更多的幸福感。否则,中国人只能做一些低端的技术工作,整个中国就只能成为世界低端产品的制造工厂,成为发达国家廉价物质消费品的生产基地。。。不 过,当前中国大陆 正在普遍推广人文学科课程,这是中国教育的希望与新生长点。人文、民主与科学是一个整体。要有一流的文科,才有一流的理科,要有一流的理科才有一流的工科。。。这就是教育的生态系统,道·理·术合一,构成一个文理良性互动的教育生态系统。

    人文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批判。还好,我们都是从善良的角度来批评中国与批评中华民族。我之所以批评您,是因为我爱您;我之所以为您流泪,是因为我希望您强大。

   哦,让我想起那句有名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
              


                                                                2011年7月20日于旧金山
八婆永远是八的。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11-12-20 15:51:05 |只看该作者

Rank: 6Rank: 6

8#
发表于 2011-12-20 18:33:27 |只看该作者
平静 喜乐 自由

Rank: 8Rank: 8

9#
发表于 2011-12-21 08:09:10 |只看该作者
我们 不能焦急,只能慢慢等待,要把人生当成是一趟旅游而不是一场赛跑!只有有了旅游的心境,我们才会对我们的人生学会欣赏、学会享受、学会快乐!面对幼稚的生 命,我们不应催促,我们只有等待,这是人伦,更是常识。

Rank: 8Rank: 8

10#
发表于 2011-12-21 08:37:23 |只看该作者
我们 不能焦急,只能慢慢等待,要把人生当成是一趟旅游而不是一场赛跑!只有有了旅游的心境,我们才会对我们 ...
坦克妈 发表于 2011-12-21 08:09



    道理是这样,可是真到了作业一大堆,老师屁股后面追的时候还能淡定坚定地坚持慢慢等的,实在是少而又少了。

Rank: 8Rank: 8

11#
发表于 2011-12-21 08:37:24 |只看该作者
我们 不能焦急,只能慢慢等待,要把人生当成是一趟旅游而不是一场赛跑!只有有了旅游的心境,我们才会对我们 ...
坦克妈 发表于 2011-12-21 08:09



    道理是这样,可是真到了作业一大堆,老师屁股后面追的时候还能淡定坚定地坚持慢慢等的,实在是少而又少了。

Rank: 8Rank: 8

12#
发表于 2011-12-21 09:11:44 |只看该作者
昨天还和儿子幼儿园同学的家长谈小学去哪上的问题····想淡定,需要功力呀!!或者仅有功力是不够滴!
新的一年,我定当全力以赴!!

Rank: 3Rank: 3

13#
发表于 2011-12-21 10:27:0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窗边的小豆豆 于 2011-12-21 10:29 编辑

他 们从古希腊开始就把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作为教育奋斗的 目标。“野性'就意味着“身强力壮、吃苦耐劳、追求自由”,“高贵”就意味着“情趣高雅、追求卓越、严于律己”,皮皮妈 发表于 2011-12-20 15:49


看过了,重读还是不错。我对”野性而高贵“比较有感觉,欧美虽然条件好,孩子可不娇养的,够野性。中国孩子因为独生子,又因为学习负担重,真是除了念书啥也不做,没时间,也没那个吃苦的观念。豆的堂哥,现在上大学了,娇的,比我这个女生都娇好多好多倍。就是成绩好,所以一好百好。

Rank: 2

14#
发表于 2011-12-21 10:46:40 |只看该作者
昨天还和儿子幼儿园同学的家长谈小学去哪上的问题····想淡定,需要功力呀!!或者仅有功力是不够滴
很是的!难

Rank: 8Rank: 8

15#
发表于 2011-12-21 13:49:27 |只看该作者
皮妈这种文章,看了不是让人更焦?

让人不爽的东西,还是少看为好.

做自己能做的,该做的.

Rank: 3Rank: 3

16#
发表于 2011-12-21 14:31:29 |只看该作者
上了学之后才发现许多问题不是你想按自己想法就能行的.比如作业很多,你能不做吗?考试老师压力巨大,你能不受影响吗?不过看看也好,尽量保持清醒,尽量有个平常心吧.

Rank: 8Rank: 8

17#
发表于 2011-12-21 15:01:55 |只看该作者
看过了,重读还是不错。我对”野性而高贵“比较有感觉,欧美虽然条件好,孩子可不娇养的,够野性。中国 ...娇的,比我这个女生都娇好多好多倍。就是成绩好,所以一好百好。
窗边的小豆豆 发表于 2011-12-21 10:27


看了,就觉得担心

Rank: 8Rank: 8

18#
发表于 2011-12-21 19:25:40 |只看该作者
这种文章,以及标题本身就有偏颇,类似的文章也太多了,动不动就输在起跑线上,动不动就所谓国际权威调查显示。。。。。不是掩耳盗铃的问题,中国教育就是出人上人的教育,这个没有办法。

作为动力,争做人上人,不失为一种前进的动力,尽管我们都知道人上人是极少数的。

Rank: 1

19#
发表于 2011-12-21 19:39:18 |只看该作者
这种文章,以及标题本身就有偏颇,类似的文章也太多了,动不动就输在起跑线上,动不动就所谓国际权威调查显 ...
琳0824 发表于 2011-12-21 19:25


很赞成你的看法。

写这类文章的人往往并不了解西方社会,不了解西方历史和文化,也不了解整个世界的现代发展过程和背景。 比如:
“欧美国家的强大,首先是他们的人文、制度与教育系统的强大,其次才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强大。”  下这种结论的人想得太简单了。

Rank: 8Rank: 8

20#
发表于 2011-12-21 20:53:40 |只看该作者
很赞成你的看法。

写这类文章的人往往并不了解西方社会,不了解西方历史和文化,也不了解整个世界的 ...
杉榕妈 发表于 2011-12-21 19:39

所以,这样的文章不看也罢.纯粹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

就知道吓唬国内同胞,不顾国情民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11-23 22:56 , Processed in 0.02588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