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蓝田日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庭是个大课堂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161#
发表于 2012-5-28 08:20:12 |只看该作者
有没有自在感,从身体的放松程度上最能证明。

我早就知道,只要父母在眼前,我就无法完全放松身体,总感觉要把某些部位绷紧,以防受到攻击。所以,我宁愿躲到自己房里。

星期天下午,我打算坐在客厅,完全放松,自在地看电视。我看了一会儿,钥匙开锁的声音传来,我知道父亲回来了。刹那间,我的身体一僵,本能地就要挺直肩背。但我还是忍住了,我继续懒洋洋、面无表情地靠在沙发上。

父亲去了洗手间,不一会出来,走到房门口时,突然把手中的鞋拔子,隔着靠墙的桌子,扔到了大门处。“砰”,鞋拔子触地,响声很大,我瞧了他一眼,他照旧阴着脸。我心想,难道是我这副懒样,让他不爽了?判断他的心情是件很难的事,我不容易从他的表情上看出他真正的想法。

可我没再纠缠这件事,我不愿再不停地揣测他们的心情了。我继续坐了一会,不想再待了,打了个招呼就出门了。

Rank: 8Rank: 8

162#
发表于 2012-5-28 08:30:09 |只看该作者
可以说,这几天里,我经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话是:“不关我事。我可以很自在。”我得练习在随时可能出现唠叨、指责和无声不满的环境里自在地生活。

所以,当他们不高兴而我马上就要吸收他们负面情绪的当儿,我就告诉自己:“不关我事。我可以很自在。”

我特别害怕母亲大扫除,因为那通常意味着,她会大发脾气,骂我们懒,而清扫时发出的声音也让我胆战心惊,仿佛这些响声就是她怒火的象征。

所以,当我看到她拖出一大堆衣服和鞋子清洗时,我又感到了不安,何况我就在她不远处洗碗。但是我告诉自己“不关我事,我可以很自在。她的情绪是她的情绪,我无法负责。”就这样,过了一会,我居然还哼起歌来,我确实觉得放松了很多。

Rank: 8Rank: 8

163#
发表于 2012-5-28 08:40:19 |只看该作者
我不再估计这个礼拜他们“教育”我的可能次数。如果是以前,当星期六午饭时间,他们两个轮番说过我之后,我就会大松一口气,觉得已经熬过一大劫,接下去会比较好过。可这个礼拜,我拒绝这么想。我想的是,随便吧,他们爱咋咋的,我不会动摇的。

Rank: 8Rank: 8

164#
发表于 2012-5-28 08:56:03 |只看该作者

过犹不及



想来好笑。以前,父亲的态度并不怎么影响我。就像我之前的帖子说,我和他关系比较疏远,觉得他不负责任。而正是有这样一份敌意存在,我很少理解和支持他,久而久之,他也不怎么和我交流。他的心情,他的话,不管是什么内容、什么色彩,对我来说都没什么影响力。如果我认为他说的不对,我也会当面反驳。

可当我觉得自己对他不够好,亏欠他时,我便开始弥补。我开始关心他,调节他和母亲的关系,他在我心中有了很重要的位置。当他“教导”我的时候,我也总是忍耐,在他当着别人的面指责我时,我也忍了。我收起自己的不高兴,让他知道,我很重视他。

这就是,从一个极端到了另一个极端,过犹不及。而现实则是,时间一长,大部分人会把别人对他的态度视为理所当然,所以父亲现在也认为,我就应该安静地听他的教导、然后认真回答他的问题。然而,在这件事上,真的没有“必须”和“应该”之说。所以,这个礼拜,我就拒绝以这种模式和他交流。事实上,在接下去的日子里,只要他们不尊重我,还把我当小孩看,我就不会遵循这样的“应该”准则。

Rank: 8Rank: 8

165#
发表于 2012-5-28 09:16:48 |只看该作者

施与受



这个礼拜,我仍然去看望奶奶。奶奶一个劲夸我的父亲孝顺。我已经感觉到,这段时间,父母和爷爷奶奶之间的关系其实真的很微妙,他们相互需要。但我现在自己问题重重,也就没有精力去挖掘这些事了。

我在奶奶家吃饭,吃完后,洗了碗。我发现,她真的是那种只想付出、而很不好意思接收的人。她一直觉得不能让我洗碗,直到我告诉她,洗碗是小事一桩,我洗惯了。

后来,我回家,打开包,居然看到了几张一百元。很快我就明白过来,是我奶奶“搞的鬼”。哎,施与受,施与受,上帝真的是在考验我。奶奶经常提出要给我钱,我当然不会要,我并不缺钱。其实,我心里清楚,这些钱不多,完全是她的一片心意,如果我不拿,她反而不开心。但收了,我自己难受,所以我决定不收。第二天,我去找她,把钱给她,她硬是不拿,说只是给我的往返车费。我说,拿你的钱,觉都睡不好了。她告诉我,我不拿,她才不开心。但我坚持到底,把钱塞还给她。

后来,我陪她去做礼拜。在等车时,她的执拗劲又上来了,一定要我拿钱,我只好收到包里。等我们到了教堂,我仍然没打定主意,我实在不想拿钱,我根本不需要;而且,如果被我父母那一辈人知道了,可能会有些什么话,到时候父母会指责我(显然,我杞人忧天的习惯又回来了)。

怎么办呢?我后来还是做了选择,我决定拿钱,让她安心。我告诉自己,这件事只是我和奶奶两个人的事,和其他人均无关系,我没必要向其他任何人解释。接下去,我决定用这笔钱,买些和她信仰有关的礼物送她。

其实,我在给出去什么的时候,常常感觉快乐。说起来,如果没有那些接收的人,我并不能感觉到那样的快乐。可我自己却常常拒绝接收,不愿承认有时候自己的接收确实能让对方感到安心或快乐。

点评

野菊花  我一直是大大方方收人家东西的,而且经常不会回报的,我觉得人家给我东西是他开心啊,又不是贿赂。  发表于 2015-12-22 00:00:49
蓝田日暖  谢谢你的建议。对于爷爷奶奶,我知道他们需要人去陪伴,但其他的心理需求还是了解不多。我收她的钱,也算是在学习接收方面走了一小步。  发表于 2012-5-28 15:52:27
奥莉薇  好赞同妹妹的做法,对于老人,接受他们的一些钱财,其实也是对他们还有能力的肯定,他们很需要。我们做小辈的收到这些,想些办法再换回去就好了。比不收的好:)  发表于 2012-5-28 09:25:10

Rank: 8Rank: 8

166#
发表于 2012-5-29 16:01:47 |只看该作者

点评

蓝田日暖  谢谢你的鲜花!  发表于 2012-5-29 18:24:48

Rank: 8Rank: 8

167#
发表于 2012-5-29 19:03:4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2-5-29 19:05 编辑

权威、安全感和顺从



如果没有人照顾,婴儿就活不下去。如果父母不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孩子就胆小怕事,缺乏安全感。而为了获得安全感,他/她就不得不顺从权威——父母、长辈和老师等,或者用愤怒把自己整个武装。

容宝妈妈的“萨提亚关系模式培训笔记分享”中提到幼年时期(0-5岁)父母在育儿上应扮演何种角色,发挥何种功能,使孩子获得怎样的成长。一一看下来,在5岁以前,我什么成长也没有,缺乏安全感,也没有学会分离、独立和负责任。

为了获得比较安全的生活环境,我选择顺从。渐渐地,顺从的态度蔓延至顺从道德伦理、顺从名人名言。我从各处吸收了大量的规章制度,用“应该”、“不应该”、“必须”把自己束缚得死死的。

我甚至不能够轻松地阅读,一遇到作者说话犀利,我就开始恐惧,害怕自己无法达到对方所说的做人处事标准而迎来悲惨的后果,但遵照对方说的去做又觉得是异想天开。这时候的我,自我的疆界模糊不清,深受别人影响。

对于缺乏安全感、随时身心紧绷的人来说,严格管教、挫折教育很难奏效,他/她缺乏的不是纪律和挫折,他/她缺乏的是自在的心态。而一个常常不自在的人也就无从建立真正的自信和勇气。碰到这一类型的人,有心的家长和老师最好能温柔一点,信任他/她,对他/她多加鼓励。

Rank: 7Rank: 7Rank: 7

168#
发表于 2012-5-30 09:15:56 |只看该作者
写得真好

点评

蓝田日暖  谢谢你的评语,我很高兴。  发表于 2012-5-30 14:07:33
开心每一天/20080810

Rank: 8Rank: 8

169#
发表于 2012-5-30 14:15:5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2-5-30 14:16 编辑

转载一段关于疆界的文字,来源于佩玛·丘卓的《转逆境为喜悦》(P132)(为了让自己和读的人放慢速度,一个字一个字地看,我把每个句子独立成段,其实全部的文字只是书中的一个段落。)

------------------------------------------------------------------------------------------------------------------------

第三个慈悲的近敌是愚蠢的慈悲。

每当我们避开冲突而企图保有善良的形象时,往往没有能力说“不”,这种心态就是愚蠢的慈悲。

慈悲不仅仅意味着善良,如果发现对方的侵略性太强,我们确实需要划清一下界限。

最善良体恤的做法就是适时说出“够了!”

许多人利用佛法的崇高理念,来合理化自我降格的倾向,以不封闭内心为由,任凭别人践踏我们。

前人曾经说过,为了不破坏自己的慈悲誓言,我们必须学会制止对方的侵略行为,懂得划清界限。

有时唯一可以打破藩篱的方法就是划清界限。

点评

明月照我心  同意。  发表于 2012-6-1 22:51:54
蓝田日暖  佩玛·丘卓的书很务实,里面都是宝藏,过段时间翻看总会有新的感受。前天刚好翻到了这一段。  发表于 2012-6-1 09:31:58
福娃京京  很喜欢这段  发表于 2012-5-30 14:20:44

Rank: 8Rank: 8

170#
发表于 2012-6-1 10:21:55 |只看该作者

在曲折前行中建立自我疆界


有时候,人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尝试、修正、反思,才能对某一个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就拿疆界来说,我是在“幸福大观园”才意识到自我界限的重要性的。而之前,在人际关系上,我只有敞开内心和安忍(常常会退化为压抑自我情绪的忍耐)这一种办法。而这种办法无形中为我带来了新的压力。一被父母指责就严重反弹的无意识行为习惯远去了,却形成了放弃自我利益、一味忍耐他们的新习惯。真是矫枉过正的典型表现!

我前面说过,如果父母指责我,我的应对策略包括:反驳,躲进房间不理他们,或者索性“离家出走”。这些行为习惯久经考验,虽然是无意识的,但确实是有效的。我用这些反抗行为向他们宣告:我不喜欢你们这样对我,所以我必须离你们远一点。只要我这么做,他们就不再继续指责,过一会甚至会温言软语地叫我吃饭。

可后来,我迈的步子太大了!一脚踏入了另一个领域,抓住了另一个信念:与他们相处时,我要竭尽全力地观察自己的身心反应,我要克制自己,绝不能再走老路。直到今天,我才深深意识到,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走得太快要摔跤,吃得太急会噎着。而且,我还明白一点,老路并非全无可取之处,只要我意识清醒,偶尔也可以利用老路来和人划清界限。事实上,上周末我确实利用了老路,我不再勉强自己扯出淡定或微笑的脸,在他们说我时,我虽没有离开,但还是通过无声的沉默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我还用“不关我事,我可以很自在”这样的警语,开始在他们的情绪和我的情绪之间划线。

建立自我疆界很困难,我不时会自责,尤其当他们用无奈、担忧的眼神望着我,温和地对我表达同一个主题时,内疚感会迅速生起,动摇我的决心。这种态度实在要比他们阴沉着脸指责我难“应付”多了,我简直马上就要屈服了,心里想着,“他们真是为我好,我不该让他们难过操心,我应该……”

然而,再困难,该做的事仍然要做,在此自勉。
头像被屏蔽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171#
发表于 2012-6-1 22:53:37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Rank: 8Rank: 8

172#
发表于 2012-6-8 08:58:35 |只看该作者

疆界之帮助和指点


诗是另一种语言,可惜我对诗词歌赋不敏感,当友人让我看他的诗时,我一头雾水、不知所措。于是我开始了一贯的分析之路,我试图用头脑来理解他的诗,然后告诉他我的读后感。这是件很吃力的事,后来我不再那么做,原因很简单,我不是语言通才,我的心不像他那么敏感细腻、富于幻想,用诗歌交流,只会阻碍我们沟通的效果,费力不讨好。

昨天,和他通完话后,我的心里突然冒出一句话(在心里对他说的话):我希望我们是平等的沟通交流,我希望你不要抱着指点我和帮助我的心态和我说话。如果你坚持要帮助我、指点我,那么我们的交流就该结束了。

这是后遗症吗?应该是的。这几次,基本上是他说我听,他对我倾诉自己的烦恼、收获和兴奋,这样挺好,我没有什么要说的。对他,我没有完全敞开,他也早就发现我对他信任不足。他有很强的洞察力,他曾经给我提建议、热切希望我成长得更快,我拒绝了他的好意。人和人终究不同,我害怕带有压迫感的言词和建议,一直以来我都被各种规矩束缚,外界施加给我的纪律和规矩会让我严重紧缩,我会在恐惧之中失去自己的理性而屈从它们。我从来不是放任自己、随性而为的人,所以纪律和规矩对我来说,通常是太多了而不是匮乏。

我很庆幸自己当时拒绝了他的提议,那时候我并没有什么疆界的概念,我只是选择了让自己好受一点的方案,不过我仍然产生了内疚感,觉得自己辜负了他的好意。因为这次拒绝,我和他之间有了不愉快的冲突,我清楚明白告诉他,我确实对他信任不足、不要期待我瞬间改变,我确实待他不够热情、重视个人空间、自卫意识强,还有他很重视的东西我确实不怎么在乎。然而,正是这样绝对谈不上愉快的对话,改变了我和他的相处之道,他的意见和建议不再那么容易让我为难了,因为我开始尊重自己的个性、喜好,我能更平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了。

如果别人主动和我交流沟通,认为他是在帮助我、指点我甚至拯救我,明显到我已经能感觉出来,我通常会拒绝他的帮助,因为我不喜欢背负心理债,因为我害怕对方会因为我不认同他的看法而翻脸、愤怒,因为助人者和被助者间的鸿沟阻碍了平等有效的交流。

那么当别人认为我帮助了他呢?在别人感谢我帮助的时候,我会感到高兴并对他表示我的心情和对他的祝福,但内心里我不觉得真是自己帮助了他。如果他很热情地感激我,把我摆到了很高的位置时,我一定会强调他的进步是他自己的功劳,我所作的只是分享自己的经历而已,而且我也在和他的交流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这么做让我安心,而别人把我看得很了不起则会让我深深不安。

关于帮助这个课题,我目前的看法就是这样。

Rank: 8Rank: 8

173#
发表于 2012-6-8 09:08:39 |只看该作者
转载一段文字,来自佩玛·丘卓的《转逆境为喜悦》P130。因为有时候帮助别人的意愿和可怜别人的心态大有关系。

慈悲的近敌之可怜别人

可怜别人或是职业化的温情,很容易被误解为真正的慈悲。

我们一旦视自己为助人者,便意味着接受我们帮助的人是无助的。我们非但无法感受到别人的痛苦,反而造成了人我之分。

如果曾经被人可怜过,我们一定知道那份滋味有多么难受。我们感受不到任何的温暖和支持,只觉得两个人之间有一段很大的距离。真正的悲心之中绝没有这样的上下对待。

点评

明月照我心  是。  发表于 2012-6-10 23:03:31
头像被屏蔽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174#
发表于 2012-6-10 23:02:40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Rank: 8Rank: 8

175#
发表于 2012-6-15 10:06:3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2-6-15 10:08 编辑

助人的陷阱


到一定的时间,除了自助,我们也会想要帮助别人。自己在别人那里受益了,就想传递这份温情,也去帮助别人。这份热情若来得太猛、太急进,我们往往会做过头,不该帮的也去帮,不是妨害了别人的自主性,就是遭人拒绝甚至嫌恶。

想起自己曾有过的助人热情,我到今天仍会汗颜。热情缺少了理性,往往会造成不理智的愚行。那时,我不知哪来的自信,觉得自己能很好地处理各种事情。我感谢某位女士,用她那拒绝的神情和动作,把我给打醒了。事情发生在某公园里,我喜欢在公园里闲坐。我听见了婴儿的哭声,循着声音发现一位五六十岁的女人正抱着小小的婴儿来回踱步,哄着怀中宝宝,但宝宝还是哭个不停。我等了一会,慢慢走过去和这位女士搭话,具体的交谈内容已经忘了。又过了一会,我提议,要不我来抱一抱娃娃。刹那间,这位女士抱紧了娃娃,警惕地看了我一眼,坚定地摇了摇头,然后离开我,继续踱步。

我觉得很尴尬,无奈地离开,想着“她可能把我当人贩子了”。可没走几步,我心一惊,开始思考,如果我是这位女士或者这位女士的妈妈,我会让一个陌生人来抱孩子吗,我难道不会对一个陌生人感到警惕吗?我这样做难道不是增加了别人的困扰吗?是,我本意是小孩哭闹不止,说不定让别人抱一下、逗一逗,可能就不哭了。但对于家长来说,这么做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尤其是现在拐卖小孩的事情那么多,当然要非常小心才是。

事实上,所谓的好意常常令人困扰。幸好当时我没有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觉得自己好心没好报,相反这件事让我对人际交往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助人这件事上,除了摆脱“助人者”的自我形象,与对方平等交流外,还特别要注意场合,明白什么时候可以去做些什么,什么时候不该行动。有些古老教诲在这方面告诉我们:“救急不救穷”;该“雪中送炭”;“锦上添花”却非必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发现别人是否需要并愿意接受帮助很需要智慧,了解之后究竟该怎么做还是需要智慧。这方面的智慧往往会因亲身经历和认真思索而增长。如果态度正确,那么失误就会帮助人成长。人可以从失误中发现自己的幼稚处,然后用这些失误来转化自己,使自己变得更成熟,这就是失误的绝佳功能。然而,人若总是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用各种借口合理化自己,失误就毫无意义。

点评

福娃京京  能觉察到,真棒  发表于 2012-6-15 12:36:05

Rank: 8Rank: 8

176#
发表于 2012-6-15 10:11:14 |只看该作者
蓝田日暖 发表于 2012-6-15 10:06
助人的陷阱
到一定的时间,除了自助,我们也会想要帮助别人。自己在别人那里受益了,就想传递这份温情,也 ...

好赞同妹妹的想法。

有句话叫“关心则乱”,应该是说一个人关心另一个人,这个人心境情绪都容易受到影响。我觉得另一层意思还包括,我们关心对方,超越疆界帮助对方,适得其反,让矛盾更复杂,更乱。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点评

福娃京京  排  发表于 2012-6-15 12:35:49

Rank: 8Rank: 8

177#
发表于 2012-6-21 08:57:2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2-6-21 08:59 编辑

自我和家族文化


过去,我习惯于顺从集体观点,致力于维持听话好女儿的形象。而我的姐姐特立独行,在家族里很受关注。为何受关注?因为她的人生理念与众(指家族里的女性)不同,她喜欢一个人四处旅游,把钱花在众人(指家族里的女性)无法理解的地方。

每逢她和父母兄弟以及其他亲戚碰面时,几乎每个人都要语重心长地教导她,希望她好好过日子,希望她符合众人期待: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穿着打扮淑女一些,早日结婚生子,等等,等等。而我,也是其中一员。

然而几年前,我终于把这件事看清楚,并改变了自己的态度。我的姐姐是个很善良的人,她极富个性的做法从来不带有伤害他人的意图,如果别人被伤害了,可以说这是他们单方面的原因。这不过是生活理念的差异,有些人认为穿衣打扮、结婚生子、过小家庭生活很幸福,有些人则认为一个人四处旅行、把钱花在自己的兴趣上是幸福的象征。然而,因为前者人数多,后者几乎只有一人,就造成了前面所说的情况。

我和她在某些方面持有相同的理念,在另外的方面则差异巨大,但这不妨碍我对她的理解。一旦我弄明白了,过去自己究竟是如何无意识地和大家一起,对她的行为表示不满,表示担心,传达“良好”的期望,我就意识到自己该改变了。我的姐姐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我在地域和家族文化中受到的局限。不伤害别人,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就是她的人生理念,而我以前却认为她不应该这样做。

我开始支持她,尽管仍常常提醒她什么该吃、什么最好别吃(我通常提醒她吃得健康些),但我不再有任何不满和强求她改变的心态,因为我知道她没有错。当其他人对她有意见时,我也会开口支持她。不过她和我一样,不会当面反驳别人的好意,采用的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办法,不管怎么说,这种策略目前还算奏效。之所以奏效,还有一大原因,那就是她很少在家,距离较远,别人的教导只能局限在她回家的时间里。她说如果常年在家,说不定自己会因为压力而改变。如果是那样,那我就得和她好好商量了,我不能看着她因为这些压力而过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点评

蓝田日暖  左耳进,右耳出确实不容易,我姐在这方面有点天赋。换成我是她,估摸着早就屈服了(其实,由于我没那天赋,所以一开始也就不可能像她那样)。  发表于 2012-6-23 09:28:30
福娃京京  姐姐真棒,特仰慕  发表于 2012-6-21 11:23:27
明月照我心  向你姐姐学习 ,左耳进,右耳出。  发表于 2012-6-21 09:43:41

Rank: 8Rank: 8

178#
发表于 2012-6-22 15:32:00 |只看该作者

点评

蓝田日暖  谢谢!  发表于 2012-6-23 09:28:46
感恩当下的拥有!

Rank: 8Rank: 8

179#
发表于 2012-6-30 19:55:0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2-6-30 19:57 编辑

家庭氛围的五个要素


这两天我在阅读《与神对话》,看完第一本和第二半的大半后我就回家了。从吃晚饭开始,父母就唠叨和教育个不停,话题已涵盖人生几大题目——金钱、婚姻、责任等等,气氛有些沉重。我相信此时此刻,一家五口人,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开心的。

回到房间,我拿起纸笔,在纸上写了五个词语:意识、情绪、思想、言语和行为。《与神对话》里说,创造现实的三要素是思想、言语和行为,在这里我加上了意识和情绪两个要素。我把这五个要素分列两栏,一栏为A,代表我们子女三个,话语接收方;一栏为B,代表父母,话语发送方。

好家伙!我很快下了个结论,B方发送的话语具有极强的攻击性,迅速把家庭氛围导向负面,继而使A方不高兴、不舒服,我勉强平静,但绝对没有丝毫快乐的情绪。也就是说,就因为父母为时不长(总计也不过半个小时)的唠叨和教育(其中没有令人愉悦的内容),就使得整个家庭氛围死气沉沉,不得不说语言(尤其是从嘴巴里说出来的话)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

在五个元素中,意识状态大概是我最好,他们几个均没有意识到说那些话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在思想这一元素上,我打了个大问号,其实还好不知道每个人的思想,否则一定会伤得更重,不过通过言语大致可以推断出,当时大家脑袋里并没有什么积极乐观或者平和的想法;情绪上,我和弟弟都不太舒服,其他几位还好(不是那个开心的好,只是没有压抑的情绪而已)。除了说话外,没有其他相关行为。

不分析不知道,一分析,我才深刻地意识到:父母和我们对话,基本就是唠叨和教育;而我们怕他们唠叨和教育,就不会主动和他们谈心,也较少和他们开玩笑。他们的说话重点多为子女的不足之处。或许我们可以在其他地方有积极的想法,快乐的情绪,可是到了家里,就容易产生自动化防卫心理,以便自己做好准备,迎接他们可能的唠叨和教育。而一旦有了防卫心理,就不可能有放松的身心。

这五个要素影响整个家庭氛围,而家庭氛围反过来影响这五个要素,形成一个循环系统,若没有人有意识或无意识打破它,那么不是良性循环,就是恶性循环。我自己家的整体氛围大体来说比较负面,该怎么导正,我还没有具体的办法,但我已经决定努力,从自身开始,在那五个要素上下功夫(我最近已经发现了自己有好些根深蒂固的限制性想法)。

Rank: 6Rank: 6

180#
发表于 2012-6-30 23:07:52 |只看该作者
先收藏起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11-22 17:03 , Processed in 0.03062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