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蓝田日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庭是个大课堂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5 Medal No.10

81#
发表于 2012-3-27 11:41:18 |只看该作者
哈哈,德国人的“拐弯抹角”这段看得笑s
颀,男孩,2007.1.25

如果这就是生活……
头像被屏蔽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82#
发表于 2012-3-27 13:38:22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头像被屏蔽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83#
发表于 2012-3-27 14:11:54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Rank: 6Rank: 6

84#
发表于 2012-3-27 16:42:22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中。。。

Rank: 8Rank: 8

85#
发表于 2012-3-27 16:49:13 |只看该作者
明月照我心 发表于 2012-3-27 13:38
所有深藏的情绪与信念的升起,有赖于能量的支持。尤其是海底轮能量的支持。

当海底轮能量向上的时候, ...

恩,我也觉得一段时间我会很积极,很主动的去解决问题,有段时间会陷到里面不可自拔,不过现在陷到里面的时间倒是短了,事后能感觉到症结出在哪儿

Rank: 8Rank: 8

86#
发表于 2012-3-28 08:33:01 |只看该作者
聪聪小子 发表于 2012-3-27 16:49
恩,我也觉得一段时间我会很积极,很主动的去解决问题,有段时间会陷到里面不可自拔,不过现在陷到里面的 ...

{:1_152:},明月这一段帮我理清了一些东西。因为我也是有时候劲头很足,有时候就提不起劲来。

Rank: 8Rank: 8

87#
发表于 2012-3-28 09:24:05 |只看该作者
家庭和社会的信念

我29周岁,虚岁则为31岁,没有结婚生子,在工作上也没有明确的方向,即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而且现在还处于失业中。

这些信息对于我的家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我的亲戚意味着什么?对于我的朋友意味着什么?对于我自己意味着什么?

对于我的亲戚和朋友,这些事算不上什么困扰,尽管他们的观念和我的家人比较接近,但因为这是我的而不是他们自己的事,所以影响总归有限。
但对于我的家人不一样,尽管他们已经非常理解我,千真万确,但我知道他们可能时常会为我感到担忧和悲伤,然而我自己却很少担心和焦虑。

这几年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一点,如果内心力量都不够强大,你就会被家庭和社会的普遍信念给笼罩,继而也成为其中的一员。

我的家人、亲戚、朋友等人都在向我传达差不多的信念,明显或隐藏的:
你现在这个处境,难道不焦虑吗?
你怎么会不想结婚呢?
你连工作都还没有稳定,不该着急吗?
你肯定太懒了,就想过轻松的日子,是不是?
(你现在这样,怎么还能感到高兴呢),我(强烈)建议你做……,你看某某,所以只要你……,你也可以……
我实在想不通,为什么你就是不愿意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考……
你这样像话吗?!
你这样不务正业……

总而言之,因为他们的话我偶尔会想到,似乎因为我的现状,我就应该焦虑、着急、上火,我不应该这么淡定甚至还能感到快乐。我经常看到别人因为失业而感到焦虑万分,其实这种焦虑往往是集体影响的结果,因为假如你失业,你的家人也会着急,他们的着急无形中又给了你新的压力,于是你就更加担心了。

很多人都会说,压力就是动力,我明白压力会促使人做很多事情,但压力对于个人的心理状态真的有任何的好处吗?我个人的经验是压力只会让我受伤,身心俱疲,并且让我犹豫不决。

对于我来说,因失业而焦虑不可能给我带来任何好处,失业和平和心态完全可以并存。人们会因失业而焦虑担心,这是惯常的人类习惯。但人也可以不因这些事而担忧,乃至于在别人因此而担心你的时候照样不担忧。失业的人很可怜,因为他不仅要应付自己本具的恐惧,他还得被别人基于失业的观点和情绪包围,这真的是苦上加苦。当他好不容易升起了一点信心时,别人的话语和眼神就会轻易把他击倒。母亲温柔地鼓励你,一切都会好的,然后当你仔细看着她的面庞时,你突然会感觉很悲哀,因为她的面庞和眼神充满了焦虑、担忧,有时甚至是绝望,于是你知道了,你的母亲正在勉强说自己也不相信的话。曾经,我在母亲的眼中看到过绝望,那种震撼至今难忘,那个时候我不相信自己还能健康地生活,而且我发现母亲也似乎不再相信我能变得快乐而有前途(不快乐是会传染的,当时我的极度不快乐传染给了我的母亲)。

我想自己并不算太迟地发现了信任和包容的真谛。每个人都可能变得健康快乐,都可能发挥潜能。只要你深信这一点,那么即便来找你说话的人情况再糟,你也能够把这种信任传递给他,给他无形的帮助。活在世上,其实人人都需要帮助,别人无助的时候,信任是最重要的,提建议和用励志的词汇鼓励他却可能起到反作用。如果父母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困难只是短暂的,那么孩子的恐惧和不自信就会更加强烈。如果你深信自己的孩子可以独立处理绝大多数的问题,并把这种信任贯穿到生活中,这一定要比时常担忧他、觉得他还不能处理某某问题的心态有益得多。

Rank: 8Rank: 8

88#
发表于 2012-3-28 11:15:11 |只看该作者
“如果父母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困难只是短暂的,那么孩子的恐惧和不自信就会更加强烈。如果你深信自己的孩子可以独立处理绝大多数的问题,并把这种信任贯穿到生活中,这一定要比时常担忧他、觉得他还不能处理某某问题的心态有益得多。”

很赞同这句话!!
我愿你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

Rank: 6Rank: 6

89#
发表于 2012-3-28 11:36:23 |只看该作者
蓝田日暖 发表于 2012-3-28 09:24
家庭和社会的信念

我29周岁,虚岁则为31岁,没有结婚生子,在工作上也没有明确的方向,即没有明确的职业 ...

很喜欢这一篇,和我如今的境况有点像。
母亲和姐姐常催我:孩子大了,自己可以出去工作了,要不以后怎样怎样。。。。。曾经会被影响得心情不好,现在放下了,她们也是出于爱出于好心,我不急不躁的,好好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明证。

点评

柳林风声  亲爱的,我也没能做到百分百放下的,只不过,现在能够在他们催的时候,我能够平静的“嗯”“啊”,知道她们好心,让她们把这种好心痛快的说出来,而已。我的心情或多或少也会受影响的,只是不会像过去那样难缓过来  发表于 2012-3-29 10:32:45
蓝田日暖  向你学习,我没有百分百放下,有时候他们一再地重复,会让我反感,而反感通常是因为我自己还不够坚定。  发表于 2012-3-29 09:42:02
头像被屏蔽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90#
发表于 2012-3-28 20:18:58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Rank: 8Rank: 8

91#
发表于 2012-3-29 10:33:15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晚娘脸”和“打雷音”

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行人的脸庞,究竟有多少人带着笑或者表情柔和?太少了,至少在我的经验里是这样的。我在我奶奶脸上看到了,也会在与孩子玩耍的父母身上发现,更多的是在孩子那里读到,但是成年人呢?上个月,我好奇地拿出了以前的一寸照,一张是大四时候拍,另一张是四年后拍的。哇塞!那是多么大的差别啊。因为四年后拍的那张照片,我连勉强的笑容都扯不出来了,我朋友形容这样的我就像是被强迫拍照的犯人一样表情苦楚。让我更震撼的是,自己曾经毫无知觉地拿着这张照片应聘过几次。现在我看清了一点:除非那家单位是慈善机构,专门帮助不快乐的人,否则谁看到这张照片会想要招她进来?

我们一直在说觉知、观察、正念等,但我发现自己一直在忽略自己的表情,不是身体姿势,是脸部表情。有时候,我朝着镜子一照,咦,我心情很平静啊甚至还感到有些快乐,可为什么这张脸表现出来的却是不快呢?总之,看着这张脸,没人会认为我是快乐的。那么我带着这样的脸,会让别人自在吗?假如我有小孩,我说我很信任你,但我这样的脸,他看久了会相信我说的话吗?

是,我观察自己的思想、情绪,也会关注自己的每个动作,但是我却不太关注自己的表情,我的表情完全无法反映我的心理状态。就像一个脾气急躁的人,说话总是很大声很快速,所以总让人感觉他正在生气,有时候还会想自己是不是惹到了他,是不是他不想和我说话。然而,事实却是,他根本没有任何不快,不过是他已习惯了这种常常让人产生错觉的说话方式。

于是,当我在刘雨虹的文章中看到“晚娘脸”这个词时,突然有种强烈的“原来如此”的感觉。她跟随南环瑾学习、打坐,因为对方总是满脸笑意,和周围的人形成极大反差,所以让她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大家虽然都在修道,但一眼望过去,能看到有柔和表情的人简直凤毛翎角,其中有不少人一副苦相,或者说“晚娘脸”更生动些。为什么?他们真的那么不快乐吗?未必。其实,我个人感觉应该是过去几十年来,脸部肌肉由于不够柔和,一直显得僵硬沉闷,所以不管你现在内在心情如何,如果你不有意识地去留心自己表情的话,大概它会一如往昔地僵硬。你的脸部肌肉的松紧度已经习惯了一种模式,比如说是一种垮下来、无活力的模式,所以如果你不给它相应的注意力的话,它是很难改变的。

不要低估表情的作用。即便你真的信任某人,但如果你对他说话的时候一直无意识地摆出“晚娘脸”,那么要不了几分钟,对方就会开始怀疑:“他真的相信我吗?可他的表情不像那么回事。他在敷衍我吧……”基本上,我们中的大部分还不能持久地感知真心与假意,而我们的思想则不断地在通过外部信息作出判断。因此,一颗真心和一张不配合的晚娘脸就可能会使以思想为生活指导的对方退缩。但假如调整自己的表情,让它能够反映真心的柔和和信任的坚定,让对方建立起信任的思想,那么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

所以,现在我经常会提醒自己注意脸部表情,一般我会让自己保持面部肌肉放松,柔和或微笑都可以,只要它们能够反映自己的内心状态。但如果内心很伤悲、难过、冲突不断,我是不会管表情的,先感觉那些情绪再说。

至于打雷音,那是我老妈的习惯。我老妈风风火火,说话做事速度都快,嗓门较大已成为她的习惯。我在给她打电话时,经常会产生疑惑:她在生气吗?遇到什么不快的事了?有什么难解的问题?好像她随时都处在麻烦中一样。因为我们的感觉还没有敏锐到能够直接感受她,更别说还相隔两地,所以我们姐妹有时候交流时,就会发现同样的困惑:通过电话听我母亲说话,我们很难知道她究竟是在生气还是一切正常。因为不管是不想明说的生气,还是一切正常,她在电话里表现出来的说话方式都基本相同。所以,有时候,我甚至得再三确认她是不是一切ok。

Rank: 8Rank: 8

92#
发表于 2012-3-31 09:14:3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2-3-31 09:17 编辑

倾听的质量、“不对劲”的直觉和常识

大前天,朋友叫我吃饭的时候,可以吃桌上的牛肉,但我忘记了。

前天,朋友和我说,你怎么没吃牛肉啊。我说,我忘记了,那时候我正在电脑前做事情。她在客厅。她还在说些话,我听到了片段,其实我并没有听得很清楚,我主要的注意力在手头的事上。但是我的脑子很“热心”,把听到的片段和主观的推理拼凑而成了一个结论:那牛肉马上就要过期了,我得把它吃完。我问她保质期,她说了些什么,通过现在来判断,我确实没有听清她说的话,因为她说有三四个月保质期。而我对这件事的观点还停留在上面那个结论上。我的倾听毫无质量。

昨天中午,我开始烧饭,然后拿出那块牛肉。很大一块,哪里不对劲,我要吃这么大一块牛肉?但我放过了那“不对劲”的感觉。我和朋友通话非常方便,只要几句话就可以澄清这种疑惑,而这本来也是我近几年来的生活常识,我喜欢把沟通中不清楚的信息搞清,但我没有。于是,为了不浪费,我把整块牛肉吃完了。

还是在昨天,我翻译了一篇文章,与常识有关。

昨天晚上,朋友回家,惊讶地发现我把那一大块极不容易消化的牛肉吃完了(其实我确实感觉到肠胃不是太舒服,它们一定工作得很累)。她说,我和她之间好几次都沟通不畅,我显得心不在焉。我很感谢她对我的坦诚,的确是我分心了。我不仅分心了,连基本的常识都没想到,更别说相信直觉了。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倾听质量有多差,虽然一度我能很好地倾听,那里面有了解别人的热情,有全神贯注的状态,因此我每每能从倾听中学习。然而,一旦没了热情,一旦没了全神贯注,一旦分了心,大大小小的失误就会出现。我很清楚,至少在现阶段,我不是那种一心多用还能每件事都做得很好的人。一次只做一件事最适合我。这件事很好地提醒了我,最近我在沟通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果别人和我说话,我必须放下其他的事情,我必须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这件事很好地提醒了我,我其实对自己的感觉仍然不熟悉,仍然不信任。这件事很好地提醒了我,我的主观结论是如此强悍,乃至常识也会被忽略掉。

我翻译的与常识有关的某篇博文内容如下:

常识能拯救我们吗?
一个发自内心的艰难决定
格雷格•布莱登(Gregg Braden)著


无论拿什么尺度来衡量,20世纪都是全世界人民的一段疯狂旅程。从1900年至2000年,世界人口由16亿攀升至60亿,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勉强熬过了包括7万枚核导弹蓄势待发状态在内的冷战30年,我们解开了生命的DNA密码,在月球上漫步,最后还把送第一批宇航员进入太空的计算机改造得貌似儿童玩具。在有文字记载的5000年历史中,这是人口增长最迅猛的100年,也是人类生存面临最大威胁的100年。许多历史学家视20世纪为知识的年代,原因显而易见。

而21世纪则将被视为智慧的世纪,在此世纪中,为了延续我们创造的这个世界,我们将不得不应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要这样做,我们必须要用与过去极为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和处理问题。面对诸多挑战,我们须要综合自己的所有知识,并用新的、创造性的、革新性的方式使用它们。但这样还不够,我们仍需另一类信息——它几乎不在充满理论、证据和事实的科学书籍中出现——的支持。

我们必须得调和科学事实和使人类不同于其他生命体的那部分能力。我们必须得使用被祖辈们称为“常识”的东西。然而,常识也许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寻常。

相反,那种方式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有序的思考过程:人们收集、考量和整合从各种渠道得来的相关信息,认真地权衡之后才下决定。当我们似乎下不了最后决定时,正好是我们引入常识这个无形元素的时候,它通常以我们所谓的直觉或本能为依据。

这是人类的一种善行,因为在不远的过去,可能就是人类这种难以捉摸的决策能力将地球好几次从灾难中拯救出来!冷战高峰时期发生的一件事极佳地证明了常识的力量。

1983年9月26日,斯坦尼斯拉夫•佩特罗夫这名苏联高级军官正监督管理着一套用来监测美国军事攻击动向的预警系统。该月早些时候,苏联拦截和击落了一架大型喷气式民用客机,导致机上包括美国国会议员劳伦斯•麦克唐纳德在内的269人全部遇难,美国与苏联的关系因此事件空前紧张。

在午夜过后的零点三十分,佩特罗夫及其同伴一直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在那一时刻发生了。警报灯飞闪,警报器大响,他们房间里的苏联弹道导弹预警系统上方的电脑屏幕显示如下的信息:5颗核导弹正对着苏联由美国方向射来。在这紧要关头,佩特罗夫必须做出他所害怕的选择——回击或不回击,此时此刻他深知,第三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否和人类的命运都掌握在了他的手中。

他和他的下属都是军事专家。他们多年的训练正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他接收到的指令非常明确。遭到攻击时,他就得按下控制台上的“启动”键反攻美国。他知道一旦这么做,就等于启动了一个专为全面战争设计的无障碍系统。只要一按下那个键,后续步骤就会自动进行,无法阻止。它本来就是被设计为不受人为因素控制的过程。“主计算机不会问我【做什么】,”后来佩特罗夫解释道,“它被刻意设计成用这种方式运行,也就是说,一旦按下启动键,就没人能再干扰它的运行。”

对佩特罗夫、操作员和计算机设备来说,这一信息显得非常真实。所有数据都已经过仔细检查。系统看起来运行正常,至于雷达探测器,它显示的信息就是:俄罗斯正遭受核弹攻击,第三次世界大战近在眼前。

但是佩特罗夫开始重新思考问题。他总觉得有些不对劲。只有5枚导弹被侦测到,那它就不是来自美国的全面攻击,这一点实在有些说不通。它怎么看也不像军事情报部门设想过的任何一种局面。

佩特罗夫必须立刻做出决定,但在决定之前,他必须搞清楚眼下发生的事。他是真地感觉到苏联受到了美国的核导弹攻击,还是别的什么?一分钟不到他就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佩特罗夫向他的上级和其他军事指挥所汇报了警报信息,但宣称这是一次误读。接着,他开始等待。如果他的判断错误,那么十五分钟内,射过来的导弹就会击中俄罗斯境内的目标。在想必显得非常漫长的十五钟后,他,当然还有前苏联所有指挥所的无数军人,都长舒了一口气。什么事都没发生,是复杂的卫星和计算机网络发布了一个错误警报。

后续的调查证实,是雷达上的一个小故障导致了这次错误警报。

这则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就是我在此分享它的理由。尽管所有高端技术都告诉佩特罗夫俄罗斯正遭受攻击,尽管当时是1983年冷战紧张态势的高峰期,尽管他有着接受训练以更好地听从指令、系统和程序的军人身份,但斯坦尼斯拉夫•佩特罗夫却将他知道的所有信息和基于常识、直觉的无形经验——这是一种无法通过课堂教授也无法套用的经验——整合起来巧妙应用。在这个案例中,个人常识便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在1983年9月爆发的原因。21年后的2004年,世界公民总会称佩特罗夫为“拯救世界之人”,并盛赞他相信自己直觉的勇气。

尽管,我们都不太可能被要求去做1983年佩特罗夫所面对的那一类选择,但我确信未来常识会在我们评估可用的科学知识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科学知识的娴熟应用和相当比例的常识发挥,有助于我们缩短科学理论和科学应用、知识年代和智慧年代间的距离。

Rank: 8Rank: 8

93#
发表于 2012-3-31 15:45:41 |只看该作者
蓝田日暖 发表于 2012-3-29 10:33
我们的“晚娘脸”和“打雷音”

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行人的脸庞,究竟有多少人带着笑或者表情柔和?太少了 ...

我现在也在调整自己的表情,不然总是一副横眉冷对的样子

Rank: 8Rank: 8

94#
发表于 2012-4-2 18:06:46 |只看该作者
聪聪小子 发表于 2012-3-31 15:45
我现在也在调整自己的表情,不然总是一副横眉冷对的样子

我比以前好一点了。以前,人家会以为我看不起别人,被这样误解了好多次。

Rank: 8Rank: 8

95#
发表于 2012-4-2 19:14: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2-4-2 19:16 编辑

不是只有我需要肯定和赞美

我回家了。我在书架上拿下那本两年前买的《启动心的力量》,重新阅读起来。因为这本书,我释放了久压心头的负担,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快乐的滋味。所以,我一直很感谢这本书的作者露易丝海,但后来,我开始阅读其他的书,便不再使用这本书所提倡的方法。

然而,这次的阅读给了我新的启发。尽管表达成文字,仿佛是老套得不能再老套了,然而这些简单的文字,我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真正懂得。我们不爱自己,一直希望获得家人的肯定和赞美。我们的父母也一样没有真正爱他们自己,他们也一直希望获得家人的肯定和赞美。他们很难再获得他们父母的肯定和赞美,但他们却还有机会获得子女的肯定和赞美,就看子女能不能放下自己的恐惧,给予他们这份肯定和赞美。这是件需要勇气的事,但值得尝试。我其实一直在做着这样的事,只要有机会,我就会这么做。但如果我自己有恐惧,不想回家,不想和父母交流,那么这种情况就不可能出现。

一个人不曾接受过语言上的肯定和赞美,那他很可能难以给别人语言上的肯定和赞美,即便他心里很认同对方,他也无法张开口表达自己的这种想法。时间越久,改变越难。另一方面,不管他长到几岁,他还是会渴求肯定,他还是希望确认自己的价值。我们的父母可能就是这样。或许你可以试着给他们这样的肯定和支持,语言上的肯定和支持。

在家里,我会把自己听到的关于母亲的好评告诉她,我会告诉老妈:“我刚才和奶奶聊天,奶奶一个劲夸你细心周到呢。”老妈会不好意思地把话题扯开一点点,但我知道她还是高兴的。其实,如果我自己没有困扰的话,我会尽可能地在某个家人面前说另一个家人的好,我会对老妈说老姐怎么关心她,我会对老姐说老妈内心也有苦、该体谅就体谅。至于老爸,我和他相处不是这样的,我和他还不能够深入地谈心,但我会和他聊些别的。吃饭时,我会把台转到中央三套或八套,他最喜欢看这两个台。如果在放星光大道,我就会问他问题,我会问他这个人是谁,他会告诉我他的名字,然后和我说最近这个人怎么怎么红。有时候,我就点评几句,说这个人真漂亮,那个人唱得很好听。我不是每句话都能得到回应的,但我不管那么多,因为他不是话很多的人,所以我就说我的,他就看他的电视,偶尔搭几句话,我觉得已经很好了。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是每个子女都有条件去改善与父母的关系,因为这世间有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实在太复杂,伤痕太深,以至于很难改善。但假如子女愿意去改善,或许有意识地支持和肯定父母会起到一些帮助。我观察身边的家庭,发现有许多母亲需要这样的语言支持和肯定,需要有人倾听她们的心声。如果你的母亲绝对的吃苦耐劳,对家庭付出巨大,却因为各种原因(她父母的重男轻女、她的急躁脾气等)不被别人肯定和支持,那么你要知道她需要肯定和支持。如果你和她的关系没有糟到不可弥补,你可以尝试着给她相应的支持和关怀,在这一过程中,她和你都会受益。女性的付出不是理所当然的,却被视为理所当然,没有出路之下,她们会把发火和抱怨视为发泄情绪的管道,要不然就是因为负面情绪积压而身心疲惫。水滴石穿,你的支持和关怀很可能让她逐渐变得柔软,即便不能,那你也会因为自己的努力而问心无愧。但这样的关怀应该出自你的意愿,不要勉强,勉强只会让你更痛苦,也很难对她有什么作用。

我认识的有些中年女性有很多的苦,那种苦很浓,我有时候能够感觉出来。她们需要关怀,需要倾听的人,她们看起来很坚强,但她们真的很累。她们表现得很强势,强势得让子女不敢或逃避去认真倾听她们的心里话,但她们的内心可能在滴血,因为一辈子没有为自己活过。回忆回忆小时候她对你温柔的呵护(我想绝大多数子女都能够记起那样的时刻吧),抽出一点时间,倾听她说话,握着她的手,或搂着她的肩,或挽着她的手臂,偶尔甜言蜜语一把。当她诉苦的时候,不要急于给建议,因为大部分时候她需要的不是建议,她只是需要把苦排出去,耐心听她讲,安慰她,说你总会支持她。
头像被屏蔽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96#
发表于 2012-4-5 09:45:35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Rank: 8Rank: 8

97#
发表于 2012-4-5 15:44:14 |只看该作者
我们可能都是刺激人的高手

在外因和内因这个问题上,我昨天阅读了一篇相关的文章,由佩玛•丘卓所写。这篇文章的关键词是刺激点、逃避不安的冲动和惯性行为。我们内心有许多刺激点——能够引起我们焦虑念流和负面情绪的人、事、物,当这些点潜伏着不被戳碰时,我们感觉生活还是不错的。然而一旦思想或者外境触动了这些点,我们就会经历一连串的身心反应,相当于多米诺骨牌效应。我们走在街头,远远地看到一个曾经伤害我们的“仇人”,我们很可能调头走开,或者装作没看到他般地从旁走过,或者在脑子里计划复仇策略,并鼓励自己勇敢实施……这个过程通常包括隐约感觉到不舒服、显意识思考(有时候会直接跳过这一步)和采取行动三个阶段,如果能在第一步就觉察到它,我们就会有很大的自主权。你刺激我、你刺激我这样的事每天都在上演,我们往往能比较快地察觉别人身上的刺激点。发现别人的刺激点这件事很微妙,因为它经常是扩大人际矛盾的帮手。有些人会利用别人的刺激点来伤害和剥削对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利用别人的弱点/把柄来让对方屈服”。这是有意识的侵犯行为,但还有一种无意识的伤害行为,那就是行为方没有想过让别人受伤,但他实际上却不断刺激着对方,因为他不够敏感,觉察不到自己是诱发对方痛苦的外因。

如果你够警觉,你就能知道自己哪句话、哪个动作引发了别人的不快,然后你还能根据对方的脸色、神态和回话知道原因是什么。在这一关头,你会怎么做?你会为发现对方的弱点而产生优越或暗爽感,还是想立刻缓解对方的不安,让他放松一点呢?这多半取决于你当时的心理状态。你可能会抓住他的弱点向他攻击,以发泄自己的怒气。你也可能澄清自己的意图和话语中的模糊之处,促成清晰的良性沟通,又或者你意识到此刻不是谈论某件事的最佳时机,所以选择转移话题。

谁是最常刺激我们的人?是父母,是配偶,是兄弟姐妹,是子女,是假想敌,是朋友,是这些最了解我们的人,不是吗?对这里面的大多数人(除了假想敌外),我们都有着比较高的期望,因此他们的刺激就往往能引发严重的痛感,因为期望越高,失望越深。至于其他人,由于期望本来就小一点,因此痛感也就轻一些。其实,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刺激亲人朋友的高手。我们早就发展出了复杂有效的自卫反击策略,尽管我们常常意识不到。比如,过去我和我姐姐吵架,她会使用我不能接受的词语来攻击我,而我则会用逻辑推理来证明我对她错,然后她会抓狂,接着我们就大打出手。这种不变的模式持续多年,我们每次都能击中对方的心窝,让双方都愤怒不已。还好,那时候年纪小,怒气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和来得迅猛去得也急速。然而,回忆起来,我实在为亲人之间这种自小就有的“互揭伤疤”模式感到惊叹。我和她没有有意识地思考过这件事,就已摸透了对方的弱点,学会了怎样让对方抓狂。很明显地,在人与人的冲突中,我们对“让对方抓狂”这个目标深深上瘾,一旦卷入其中,就难以自拔,不达目的不罢休,只有争吵甚至打架结束一段时间后,才会发现那个时候的自己是如何失控。但如果我们不提醒自己留心这种习惯,那么下一次我刺激你或你刺激我的时候,同样的行为模式就会再度上演。当然,由于我们也太执着公平,因此往往不愿意主动让步,自己先改变,像我有时候就会想“凭什么要我先退让呢?凭什么让我被他刺激,我就不能刺激他呢?”但到头来,我知道,揭家人朋友的伤疤,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事后我总会后悔,所以我宁愿提醒自己尽可能不失控,尽可能不去揭他们的伤疤。这种提醒其实是有作用的,它比事后沉溺在自责中有用,因为它能促成习惯的改变。

Rank: 8Rank: 8

98#
发表于 2012-4-7 09:53:38 |只看该作者
父母的打和骂

孩子真的打不得、骂不得吗?

对于前面的那个问题,我也没有答案。但或许,我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的经历能够说明一点什么。

我的母亲曾经有一次比较严重地打过我,我的姐姐还多次向我强调过这次让她难以忘怀的经历。我怨恨吗?我在分析家庭对我造成的影响时,曾经也以为自己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但事实上,不是的。其实,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的我有多么倔强,为了向母亲要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使出了多少哭闹的手段,在那种情况下,我母亲发怒了,于是便有了打我的一幕。我那时候很伤心,离家出走到奶奶家过夜,结果晚餐时分,我母亲拿着干净的衣服交给我奶奶,让我换洗,我没和她说话,但那时候我已经不怎么生气了。或许是因为这件事事出有因,有我自己的责任在内,而不是我母亲无缘无故把情绪发泄在我身上,所以它对我没有造成什么创伤。不仅是我,我发现像这一类的情况,我的兄弟姐妹(包括堂哥、表哥、表妹等)都能表示理解,有时候甚至同情起他们来,我们在回忆这种“从小打到大”(夸张的说法)的经历时,还有种很温馨的感觉。我妹妹说到她母亲用那种竹丝制作的“打人”工具时,我忍不住大笑起来,我说大概全村妇女都人手一根竹条,她们说不定没事在交流中共享了这一“武器”的妙用。

然而,如果孩子没有错,是大人经常把自己的不满发泄到他们头上呢?如果,父母不注意孩子的个性,不留心自己说话的方式,用充满贬义的词汇打击孩子呢?如果,父母过于相信所谓的挫折教育,不给孩子任何表扬,而一个劲想要让他在困境中磨炼自己,把他和其他孩子比较呢?如果,父母不知道孩子也有自尊心,以为在家里打骂他和在公众场合打骂他一个样呢?

上面那段话有那么多信息,乃至于我可以举自己或自己兄弟姐妹的例子来说明每一点,但没有必要了。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和熟人的身上发现相应的回答。

人无完人,父母当然不是完美的,所以他们会犯错。但只要他们不过分,长大后的孩子对他们会给予理解,其中有些是真正的彻底的理解,比如我第一段所说的情况。但另外一些情况,即父母对孩子所为的各种形式的不尊重、不重视、贬低甚至侮辱,则会累积在孩子心中,塑造他们的人生理念、个性和行为模式。孩子需要先了解和正视自己所遭受的伤害,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来谈什么理解和放下,就是空话一句。回忆父母对自己的伤害,往往是个艰难的过程,起初可能只有一个笼统的模糊的印象,譬如“父母不够爱我”,“父母对其他子女比对我好”,“我好想知道他们究竟有多爱我”,“但总的来说,他们还是不错的父母”。然而,慢慢地把一些回忆找回来,你会越来越清楚在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中究竟存在着什么,有爱,有恨,有依赖,有伤害,有……

活在当下,是指把过去和未来一并纳入其中。回忆也是一个宝藏,该拿来用的时候就拿来用,抽出时间好好回忆自己的童年,回忆自己与父母关系的发展过程,这是在当下开展的宝贵活动。过去虽然已经过去,但如果你还没有放下,那么它就还没过去,不过你永远有机会在当下改写你的过去,把过去看个清楚,把过去的伤痕通过宽恕、积极暗示、认知修改等方法抹去,如此你就真的能放下那些沉重的过去了。除了伤痕,回忆中也有一些美好的事物,可以让你在当下咀嚼和享受。有时候,我会回忆起,我和姐弟一起跟着母亲去小溪边的场景,那时候家中正泡着方便面(那时候我们很迷恋方便面)。为了缓解我们围在碗边的那种猴子般的急躁样,我的母亲会带着我们一起到溪边洗点什么,通常只要三五分钟,然后等我们一到家,我们就正好可以吃香喷喷的面条了。那幅画面常常给我“一只母鸡带着三只小鸡,耐心走在路上”的感觉,很温馨,很可爱。

Rank: 8Rank: 8

99#
发表于 2012-4-8 19:14:1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2-4-8 20:39 编辑

与童真的小孩对话?



几年前,我曾经拥抱过那个恐惧、怯懦的内心小孩。后来,我觉得不需要再这么做了。然而,今天我却再度与内心的小孩相遇了。

在网上看了某个心理咨询师的博客兼网友评论之后,我又感觉有些沉重了。带给我沉重感觉的是网友评论,评论者多为中年女性,上有老下有小,倾诉着她们遭遇父母或公婆生重病时,自己身上那难以放下的担子。我能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她们的疲倦,她们有些是不懂得拒绝导致精力耗竭,有些是不知如何好好照顾完全不配合的父母或公婆而满心烦恼。我没有把帖子全部看完,我已经知道大概了,再看下去只会让自己更难受。

于是,我选择休息一会,我想让自己感觉舒服。我闭上眼睛,我想自问自答。这时候,我遇见了那个童真的小孩,但他是男孩,有大大的清澈的眼睛,有旺盛的精力,最关键的是他很搞笑、很活泼,而且很聪明,我喜欢和他呆在一起。我有问题要问他。

我们坐在一张朱红色靠背长凳上,他坐在我左边,在长凳左侧、与长凳垂直的是橙黄色讲台和白色黑板。

我问了他关于人生使命、工作和沟通等问题,他用简单明了的话语和兴奋的口气回答了我的问题,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这样的问答使我感觉放松而舒服。但这些并不是最关键的内容,而是他让我感受到了被自己忽略的其他需要。

他会靠近我,然后用小手抚摸我的眉头,说道:“你能不能别那么严肃啊?舒展一下眉头嘛,没必要严肃的嘛。”他会突然跳到讲台上,然后写下粉红色的“dreamer”英文,问我:“你知道这是什么?”我回答:“梦想家,是吧。”“做个梦想家吧。对阿,亲爱的,你以前喜欢看动漫,看小说的阿。你该多看看科幻片,科幻小说,动漫,搞笑电影,还有和动物有关的节目,比如星战啊。其实它们很有趣的。”我很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建议。

他还邀请我和他一起跳舞,毫无章法、随性而为的舞蹈,嘴里则哼着什么歌曲。跳到一半,他又蹦到讲台上,再跳回来,咔嘣一下咬了一口粉笔。我吓得不轻,他狡黠地冲我一笑,告诉我,这里的所有东西都是两用的。两用?他回答我,“一是用,二是吃,它们统统可以吃。”他还让我也吃一根。我突然想到了格力高的饼干,就对他说:“我下次给你带格力高的饼干吧,每种口味一包。”他兴奋地和我拉钩,叫我千万别忘了。

在我要离开时,他终于变得严肃起来,他告诉我:“我唯一的牵挂就是你,我不希望你担忧。我知道你看到一些信息会担忧,但我想告诉你,别担忧,好吗?我希望你快乐,至少要平静。”然后,他又高兴起来,“你随时可以来找我,我就在这里,永远和你在一起。你可以做任何让你高兴的事情,但如果你找不到这样的事,别忘了还有我。我是梦想家,魔术师,马戏团演员。你见到我一定会开心的。”我答应他,以后尽量每天都抽时间来看他。最末了,我和他都没忘了再强调一遍给他带格力高饼干的事。

------------------------------------------------------------------------------------------------------------------------------------

在这样的自我对谈之后,我轻松了很多。我下楼买晚饭,对了还有买格力高饼干。不可思议,我知道自己小区里的小超市有这个牌子的饼干,但我模糊记得好像只有二三种口味。然而今天我仔细一数,发现有十五种口味,好吧,我会买全的,今天就买两种口味吧。我选择了蓝莓和香草口味,慢慢地,我会让那个幽默可爱的小孩吃到所有口味的格力高长条饼干。我接受他的建议,没必要扮演严肃的大人样,该看动漫看动漫,该搞笑就搞笑,该幼稚就幼稚。

Rank: 8Rank: 8

100#
发表于 2012-4-9 22:46:1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2-4-10 08:26 编辑

下面这篇文章特别适合容易被负面情绪影响的人阅读,在内心还没有强大到能够自如抵御外部刺激时,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发展保护自己的能力。

文章翻译自作者Martha Beck博文,内容如下:

情绪抢劫犯的6种类型及对他们的防御之道



这世界满是想掠夺你好心情的人。这篇文章教你如何完善心理自卫这门卓越艺术。

玛莎•贝克 著



我的客户弗朗辛发现丈夫近来表现怪异。“我会做些日常事务,比如提议为他查看电子邮件,但他反应大得好像我杀了个小孩。”她告诉我。另一个客户塞尔玛是个幽默的乐天派,只有在她妹妹伊芙给她打电话抱怨生活时除外;每次她们结束电话,塞尔玛总是筋疲力尽,郁郁不乐。另外,我的朋友帕梅拉则在公开演讲培训班里遭遇了让她措手不及的打击。“我作了挺好的一场演说,”她告诉我,“结果一个女人站起来发言,她说的每句话都是为了嘲笑我在演讲中所犯的错误。”

让我们称呼上述行为为情绪抢劫:你专注着做自己的事情,突然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你遭遇了扰乱你心情和头脑平静的可怕攻击。受到情绪抢劫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但由于它的破坏通常不易觉察,所以极少有人接受过相应的自卫教育。是时候改变了。你可能已知道,擅长处理对手攻击的亚洲武术在免受肢体侵犯的自卫领域非常流行。嗯,其实在情绪领域,有着与空手道和武士道相似的自卫术,我叫它情绪道(emo-do,发音为伊莫道):情绪大师之道。

一分预防……①
和所有相机而动的罪犯一样,情绪抢劫犯的目标人群是那些徘徊在糟糕环境中的人。成为受害者最容易的办法就是让你的头脑被自我憎恨、偏见和对未来的悲观塞满。这种心境不但会吸引情绪抢劫犯找上你,而且还会使你自己因情绪过度失衡而走上情绪抢劫他人之路。
【译注:① 来源于本杰明•富兰克林说的“一分预防等于十分治疗”(An ounce of prevention is worth a pound of cure)】

相反,那些守持情绪道的人则会在内心建立起洁净、清楚的自信空间。为了塑造这样的空间,你必须作出三个勇士承诺。一,发誓从此不再有意伤害自己和他人。(假如你做不到,那么你就等着经常被别人抢劫情绪。小偷可不会尊重你的意愿。)二,总是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然后尽一切可能改正它们。三,当尽力而为仍然达不到目标时,记得宽恕你自己。坚持实践这三项承诺会增强你的内在力量,吓跑绝大多数情绪抢劫犯。假如还是有误入的暴徒伏击你,不管他们采用什么方式,情绪道都能帮助你树起强有力的防护罩。

假如你遭到攻击   
我原来的空手道老师杰酷(Jay Cool)(是的!这真是他的名字!)过去常常研究抢劫犯的行为模式,帮助凤凰城警察制定相应的反击策略。“其实攻击别人的方式就那么几种,”杰说道,“每个抢劫犯的行为其实都是几种基本攻击手段的变形。”情绪攻击者的行为也是如此,了解他们的基本策略能帮助你挫败他们的入侵。下面就来介绍情绪抢劫的6种类型,以及相应的情绪道对策。

1.踢小狗者   
这个词汇听起来有些残忍,但大部分人都能理解它的意思——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曾经犯过这样的罪。现借某副画面来说明它:家猫生病了,丈夫不在家,你还整晚睡不着,当早晨你急于完成六岁女儿出门上学前的准备工作时,她却细声细气地试图用自己很不在行的儿童黑话(pig Latin),告诉你生活在她幻想世界中的考拉的故事。在她含糊不清地嘟囔了五分钟后,你听见了自己的吼叫,“老天啊,求你像个正常人那样说话!”就这样,你情绪抢劫了自己的孩子。安妮•拉莫特描述得好,这场景就像“一个坏女人甩了无辜的外星人一巴掌”。

我不是在说,踢小狗行为常见,所以它没错。不过,从情绪抢劫犯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可以帮助你在被踢的时候更有效地保护自己。

情绪道自卫对策:首先认清踢小狗行为与你无关,你只是碰巧站在那儿,摇着你的尾巴,突然身边某个人冲着你发起疯来。尝试小狗的本能策略:迅速跑开,找其他伙伴玩耍,或(假如抢劫犯是你所爱的人)向对方表达好意。说:“你看上去真的很紧张,我可以帮你吗?”这么做可能会让对方把踢小狗的冲动转化为感激之情。

2.爆炸的门垫
科拉的助理安吉整天愁眉苦脸。为了让她轻松一些,科拉向她建议,“你可以早点回去,省得碰上塞车。”

“早点回去?”安吉却大叫起来,“那不就意味着我得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工作?!”说完,她怒气冲冲地向外走,重重地甩上了门。

安吉就是一张爆炸的门垫。她平常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一直到情绪抵达临界点——这时,没有实际的导火索,她也会自行爆炸。爆炸的门垫比踢小狗者更加有害,因为他们对攻击目标怀有强烈的敌意。

情绪道自卫对策:科拉试图用格外友善的态度来平息安吉怒气的做法实际上带有控制的意味,因此导致了情况的恶化。第二天,她转变方式,和安吉作了开放而坦诚的交流,这就是避免门垫爆炸所需做的一切了。“你看上去很生气,”科拉说道。“你真正在烦恼的是什么啊?”当安吉坦言她感到工作过度时,科拉才认识到这个年轻女人默默地勤奋工作并非理所当然的事。于是,她们共同制定了一些办法,方便科拉了解安吉的极限所在。冲突因此而得以解除。

3. 泄气者
当金柏莉告诉母亲她升职的消息时,这名老太太却叹起了气。“好吧,”她说,“为了证明你能胜任新职位,你必须得更加辛苦地工作了。”金柏莉的母亲就是一位泄气者,泄气者会消极地看待一切好事。她戳刺精准,可以放完人们的快乐之气,让本来就难过的人雪上加霜。

情绪道自卫对策:泄气者通常内心压抑混乱。他们做这类事只是在延续和强化自己的习惯。不像踢小狗者和爆炸的门垫,他们对沟通无感,因此我们不必费心和他们交流。相反,我们应高兴而直接地拒绝他们的消极。在母亲预测她将更辛苦地工作时,金柏莉平静地回应道:“不,我不会的。”于是,她的母亲就只好垂下用来放气的那柄短刀了。

4.保密人
还记得那个丈夫为点小事而大发脾气的弗朗辛吗?她稍后发现这个男人正与好几个人同时保持着网恋关系。难怪弗朗辛希望帮他查看邮件时,他会如此小题大做了;骗子、成瘾者和说谎者会攻击那些对他们隐藏秘密造成威胁的人。这类情绪抢劫表现得极不合理、极不现实。如果在遭遇让人惊讶的争吵后,你开始质疑自己是否头脑清醒,那么你可能正在与一位保密人打交道。

情绪道自卫对策:一位保密人的抢劫常会让你产生“不对劲”、晕乎乎的不良感觉。但不要草率下结论,也别忽视自己的直觉。(一名情绪道大师从不会通过否认直觉等方式欺骗她自己。)尊重你的现实。多问问题。假如更多的暴力攻击相继而来,你就该修改对对方的信任级别,并等待更多的证据出现。

5.食人者
为了感到快乐,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原料来创建人生的意义和喜悦。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一些人就成为了食人者,专门侵吞别人的积极能量。塞尔玛的妹妹伊芙就是典型的食人者。每当她心情糟糕时,她就习惯性地打电话给塞尔玛,卸下自己痛苦的同时不断消耗塞尔玛的快乐。

情绪道自卫对策:别用食人者渴求的容忍和伤感的安慰喂养他们。塞尔玛最终重新定义了她作为支持型姐姐所应承担的职责,她开始在伊芙抱怨时这样作答:“你这么聪明能干,我相信你一定能解决那个问题。”对这样的回应,伊芙哑口无言,只好改道去搜捕美味一些的食物。

6.摄魂怪
在帕梅拉演讲后当众羞辱她的女人属于最具破坏性的情绪抢劫犯类型,这类抢劫犯与强奸犯相似:他们都以使别人痛苦为乐。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这样的生物被称为摄魂怪。他们总是郁郁不乐,沉迷于侵犯别人,获得某种控制感。他们不在乎谁是受害者,只要有人让他们伤害就行。

情绪道自卫对策:假如某人毫无理由地攻击你,并且像是要刻意最大化对你的伤害,那么你可能正在与极度失常的人打交道。首先,吃点巧克力(每个《哈利•波特》迷都会这么和你说)。然后,想尽一切办法避开摄魂怪。对帕梅拉来说,这不成问题——她能很容易地躲开那位攻击者——但假如你的家庭和同事中有摄魂怪的话情况就会比较麻烦。如果你无法从这种关系中脱身,那么你至少要与对方保持情绪上的距离。记得别和摄魂鬼分享你的个人想法。

远离摄魂鬼能使他们自毁人际关系——他们总会如此。虽然旁观者起初因过于害怕而不敢营救你,大多数人也同时被摄魂鬼的行为吓得不敢接近他们。这就是为何令人不快的健谈者最终交不到朋友,从更大的范围来看,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几乎所有人类社会中,偏见和歧视等恶行都缓慢而明确地变得不受欢迎。

遇袭之后
不管你如何防备,都可能会有情绪抢劫犯赶在你能够自卫之前击中你。短期来看,你会产生受辱感。长期来看,你能利用这样的经验变成一名更厉害的情绪道能手。

首先,你得认出周围那些很可能不属于你而属于情绪抢劫犯的负面能量,然后摒弃它们。若这种负面能量不见消散,原因大概有两个:实际上是你触动了别人的攻击,要不然就是你在根据“自己活该被人攻击”的错误想法行事。这时候,请立刻回归基本的情绪道原则:停止“我就该被牺牲”的想法,消除因此带给你自己的痛苦;改正你那些可能激发别人情绪抢劫的行为;最后,宽恕自己在整个不幸遭遇中所犯的错误。

情绪道是门严格、回报丰厚的艺术。你越是遵从它,情绪抢劫犯就越不敢靠近你。你不仅脱离了靶子这重身份,而且化身为行走的天堂,一个情绪罪犯极少入侵的地方——即便他们真的来袭击,你也可以迅速化险为夷。等着欢迎许多人与你同行吧,因为这才是大多数人想要生活在其中的家园类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11-22 17:06 , Processed in 0.02786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