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小颀妈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育儿困惑] 2010年8月话题:0-6岁究竟该构建些什么?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5 Medal No.10

81#
发表于 2010-7-30 16:45:33 |只看该作者
“教育观”的第2页开始是“精神内涵的重要因素”,一共有7点,其实我前面之所以贴了我自己1年前的想法、《正面管教》里的文字,一部分就是因为看了这里的7个因素,觉得太过凌乱,忍不住想自己探讨、自己整理的。

这7条的第一条是“对于世界的洞察力”,对这个我没有太深的体会,看着大李对这个洞察力的解释,我在想:这个洞察力到底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如果是先天的,那么该如何保护?如果是后天的,那么该如何培养?

我很想知道,巴学园是如何保护孩子们这个先天的洞察力或者如何培养这个后天的洞察力的。光看大李的那几句解释,我真的没有概念,希望得到更多指导。
颀,男孩,2007.1.25

如果这就是生活……

Rank: 9Rank: 9Rank: 9

82#
发表于 2010-7-30 17:00:37 |只看该作者
慢慢的开始读颀妈的文字,但对颀妈码了几万字先表示佩服和景仰!:muzhi:F::kiss:

Rank: 6Rank: 6

83#
发表于 2010-7-31 21:13:36 |只看该作者
不知算不算歪楼,也想说两句,希望没有打扰到小颀妈妈。

这个标题很吸引我,因为欣同学正好进入了六岁,九月正式进入小学生活,我也再想这个问题,从她一岁多接触到大李,一直走到六岁,她已经构建了什么,还需要我帮助什么,我自已因此还需要如何调整如何努力…

看了前面大段大段的学术,有点晕乎了,可能是老化了,脑袋转不弯了…呵,不知小颀妈妈能不能结合理论从事例中再解说一下呢?

Rank: 8Rank: 8

84#
发表于 2010-7-31 23:37:00 |只看该作者
第六次UC培训:关于孩子建构的讨论

大李:
       教育实际是分两个大类:一个是建构,一个是灌输。蒙台梭利、华德福、瑞吉欧还有现在我们的李跃儿教育都是建构,建构式的教育。那么中国的传统教育为什么大家认为不好,因为它是灌输式的。灌输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考试;而建构的目的是为了能力,为了发展人的能力,为了发展。
       我开个头,我们大家能讨论一下:关于孩子的建构。
       我们以前老是说建构,大家可能还是不太清楚。建构的主要意义是:一方面我们在孩子所受的主流教育中,能不能发现哪些是孩子没有建构起来的,但是孩子将来生存所必须的东西?作为弥补,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构;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孩子将来过怎样的生活,而过这样的生活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有这些素质的话,我们怎样去帮他建构。

Rank: 8Rank: 8

85#
发表于 2010-7-31 23:37:42 |只看该作者
那么什么是建构?现在我们就要跟大家讨论一下什么是建构。
    我看了一个电影,这个电影讲了一个心理医生和他的患者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小片断就是有一个女孩A,她很大了还没有对象,这天晚上别人给她介绍了一个男朋友,她去见这个男朋友的时候,她碰到了另外一个女孩B,就是B的男朋友和别人给她介绍的那个对象,三个人一起来相亲,后来那个男孩在饭桌上整个举动让A和B很不满意,她们俩就离开了。
    后来女孩B却使她非常着迷,有点不对劲。女孩B是搞艺术的,她自己是个律师,女孩B怎么会对她这么有吸引力呢?实际上女孩B是个同性恋者,在勾引她,很快她就上钩了,发生了关系。之后她单位就有人放风出来,说她是个同性恋,她显得非常镇静。领导也找她和传闲话的女孩C谈话,说这是个人的问题,C没有权利把别人的问题公开。最后她才发现是好朋友C传播出去了,她才突然发现女孩C对她的感情非常深,是嫉妒了,是吃醋了。她就找女孩C沟通说:“我知道是你把事情说出去的,但是我并不生气,我不会离开你,我虽然跟女孩B关系很好,但我跟你依然是好朋友。”说完她就走开了。结果女孩C仍然不原谅她,虽然表面上看上去她跟本不在乎,高昂着头进进出出,但是实际上她非常苦恼。
    于是她去找了心理医生。她对心理医生反复强调自己不是同性恋者,但是自己在这件事上也确实获得了快乐。于是心理医生就帮助她,让她摆脱同性恋恋情。到成功的这一天,她终于去找女孩B,告诉B自己并不是一个同性恋者,但你给了我快乐。当她去断绝关系时,才知道女孩B已经有很多女伴了,她非常生气、失望,她问说:“那我是你第几个?”问话就和一般男孩和女孩恋爱一样。断了后,她非常幸福、快乐的去找心理医生,她说:“我和B断绝了,我认为我不是一个同性恋者。”心理医生就祝贺她。
    当她转身离开以后,心理医生拿起录音筒说:“这个女孩A获得了快乐,但是她活在这个世界上,希望她不要再走回头路。”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
    一般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上,我们认为自己获得了快乐,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这是我们之间的事情,这是我们两个家庭的事情,这是我们两个姊妹之间的事情,和别人无关,我们怎么做和别人无关。即便是我们把我们的家搞的一塌糊涂,我们极其苦难,你也不要参与,你也要保持你的疆界,就是说,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但是这个心理学家说了一句话-----她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说你只要活在地球上,你自己的观点让你感觉痛苦,你就要摆脱这个观点。因为你的观点是受社会观点所影响的,如果你不能摆脱这个社会观点----这个社会对你的看法,说明你没有建构一种能够享受这个观点带来的快乐或幸福的系统,女孩A就没有建构起来,能够享受同性恋而不谴责自己这样的系统,既然她活在这个世界上,受周围人们看法的影响,那么她就应该摆脱这种痛苦,不要再走回头路,再回来可能还要痛苦。
    心理医生他这番话让我感觉到非常触动-----活在这个世界上,你应该回头想一想,你是否建构起来这样一个系统,能够不管不顾的系统,能够去这么活着的系统,如果你没有建构起来,而你又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就会造成内心的痛苦。所以说你建构了怎样的系统,你才能享受怎样的生活。并不是这个世界怎么了,或者你怎么了。
我们经常跟老师们讲,你们要感受孩子。作为李跃儿教育,首先是感受者,用你的灵魂去感受孩子。
    我们招了一批新老师的时候,这批老师站在院子里,我和几个妈妈说:“这批新老师好像只有一个人的壳,身体里面好像没有装着灵魂、甚至没有精神。”
    后来我们在想:那精神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思考,我们的理性,我们的毅力等,这些东西似乎是精神的东西;而灵魂好像不能用这些东西界定,是另外的东西。
小巫请来的一对华德福的老夫妇,到一家残障儿童之家去给孩子治疗,他们用的---就是其他所有华德福老师用的----韵律舞和发出声音的手指歌谣。他们看到一个孩子是大脑脑膜畸形,做了手术,大脑里插了根管子。他说插了一个泵,这个泵工作的时候,这个孩子脑子就特别清醒,如果这个泵不好的时候,这孩子脑子就特别糊涂,意识不清楚。
    她给这个孩子设计了什么样的治疗措施呢?就是领着这个孩子往前走,数一、二、三,往后走,数一、二、三,然后和其他华德福老师一样,把手这样挥开说:啊……呜……当她第一声啊……喊出来,我在那儿站着,突然感觉到空气里震撼着一种力量,充满了磁力,直接把我穿了个透心凉,当时眼泪差点掉下来了。当我张开嘴去啊。。。。的时候,发现根本就啊不出来那种感觉。后来我才发现,她是用灵魂在歌唱,她用灵魂在舞蹈。我们说到灵魂,是不是你真有带有灵魂的信息?或者你用灵魂在唱?是否你想用灵魂唱的时候就真的有灵魂存在?不是这样的。当我们对老师说:“你用灵魂去感受孩子。”
    如果这个老师没有建构起灵魂的感受力的话,他怎么去用灵魂感受孩子呢?他们只能看着孩子,作出一脸的关爱的表情,反而使孩子觉得自己就是需要别人这样去关怀关爱!
    而这对华德福夫妇面对智障儿童的时候,她的表情和笑,眼睛看着孩子的眼睛,真的像从深深的湖面射出幽深的力量,当然那个智障孩子是还没有接通的,就像电视没有接受器,不能接受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一样。
    但是我站在那个华德福老师的对面,我感觉我是有接收器的,那股力量就从我的眼睛传遍了我的全身,感到浑身麻酥酥的。那个东西不是我专门去接收的,不是我受了巫术的控制,也不是我暗示了自己产生了怪怪的感觉,比如我想到鬼了就会发麻,不是这样的,而是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的自我感受力。
我忽然想到,其实李跃儿教育可能还停留在精神建构的层面,而那对夫妇的教育已经达到了灵魂建构的层面。
    他反复说他的理论是有关灵魂的科学,而我们的科学只停留在精神科学,还是在身体,物质的科学这个层面。而灵魂的科学到底是什么呢?到底精神科学和物质科学是不是一样呢?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常常感到史丹纳的理论在胡说八道。比方说,人死了,我们的身体经过精神的修炼,人的身体埋在地底下成为酵母,地球之所以活着就是因为人的尸体的原因。人死之后到出生之前会有一段纯精神的生活,人的精神在宇宙中飘荡着,他从怀孕40天开始从宇宙中注入婴儿的身体里。

Rank: 8Rank: 8

86#
发表于 2010-7-31 23:38:14 |只看该作者
不管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对的,当你开始注意你身体里的灵魂是什么,你就开始去寻找它,并且修炼它,你就真的具有了一种大家能感受到的灵魂的力量和特质。如果你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你的灵魂都不知道在哪里,你都不相信还有灵魂的人,所以只相信具有精神的人。
如果你要想具有它,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灵魂的,必须经历了一个事件,一个过程,一个环境,才能使自己具有这个东西,这就是建构。
       如果华德福帮助人建构起一个灵魂的话,那人的精神各个方面都需要建构的。人的身体在成长,也需要每天三顿饭来喂养食物,需要搭配营养,才能使人建构一个成熟的身体;精神呢,我们用什么来喂养精神?
      这不是给他讲一通道理,比如告诉老师:你要感受孩子!她就能有感受力感受孩子了?实际上,我们必须帮助老师建构灵魂,建构感受力的过程,才能使这些老师去感受孩子。
       用什么方法使老师有感受力,能够感受别人的灵魂呢?能把自己的灵魂收回,装到自己的身体里,再使她有感受力去感受别人呢?这肯定是有办法的,但是方法是什么就是大问题了。肯定不是对他说:你闭上眼睛,然后睁开眼睛,你的灵魂在哪里?把它找回来,放回你的身体里。她就真的能找回来了……要是这样说的话,反而就不行了。
中国的心理医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在人家说完后,一二三分析了一通:你的老公实际上爱你的,你实际上也是爱你的丈夫的,你还没有发现你的爱,你的婆婆怎么啦,你的公公怎么啦,给人家分析一通,就觉得心理医生的作用就起到了!你这样帮人家分析了一通,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他能面对由于这个问题而引起的这一系列生活中所有的问题吗?
     其实好的心理医生根本不分析,不让病人知道医生分析的是什么?只是让病人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解决了这个问题,摆脱这个困境,使这个病人成长起来了,并建构起来了某种东西,将来能够面对自己的问题,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时候问题都没有被发现,但是自己把它解决了,苦难就过去了,烦恼就过去了。我们用不着知道这个烦恼到底是什么,就像我们养育孩子一样,我们并不需要真的知道他的灵魂是宇宙里飘来的,还是自己建构起来的,不管怎么来的,0-6岁的孩子都是属于大自然的。
任何一种教育都承认,儿童必须经历一个发展的过程,才能成长起身体物质的部分,精神的部分,以及灵魂的部分。
    这适用于所有的儿童,这是真理,就是儿童必须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适合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如果没有适合的环境,没有成人的帮助,就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而且人跟着什么动物就接受什么动物的发展模式,跟着马长大就接受马的发展模式,跟着狼就接受狼的发展模式,跟着人就接受人的发展模式,跟着好人就接受好人的发展模式,跟着不好的人就接受不好的人的发展模式。
    如果我们感觉自己承袭的模式不能给我们的孩子(好的模式)的话,我们就必须通过大脑去思考,如何去修炼自己。

小枕头:
       我们现在接受了现代教育理念,在家里面基本上都能够提供尽量符合他成长的环境,但是他到了幼儿园以后,包括以后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他所生存的环境是一个传统的教育环境,那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应该怎样帮助自己的孩子呢?

大李:
       刚才小枕头提的这个问题可能是大家都很担心的问题。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学校教育都用传统教育一概而论。传统的教育它就是只为考试去教学的,去教孩子的,这属于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科举制度以来一直是这种应试的教育,现在越演越劣,而且中国的家长认为,只有考上大学,考试分高,孩子将来才能有出路。这样认识的前提下,那么应试教育更是严峻。
       所以说你应该去了解孩子学校的教育,它都为孩子进行哪方面的建构。比方说,进行应付考试的建构。除了这个应付考试能力的建构,还有什么?孩子将来生存,哪些你认为非常重要的?比方说感受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感受力,将来他考上再好的学校,他不能感受到考上好学校的快乐和幸福;将来他毕业了以后,挣了很多的钱,他不能感受到有很多钱的快乐和幸福;即便有了房子了,有了车子了,或者住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国家,他也不能感受到这个国家有什么好,他感受不到。如果一个人没有感受力的话,他学习再好,生活的钱再多,别人看着他生活条件再好,他都不会感觉到幸福。而一个人如果一辈子不幸福,那就等于是生命状态就很低,就活的就不好。
        所以说,我们看这个学校是不是给孩子培养最重要的那些因素:感受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志力,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等。如果你发现学校没有的话,你想想,你该怎么帮助孩子建构?
所以你要先去发现,然后设计建构的过程,就象设计一个课题一样,用什么样的方式和行为来为帮助孩子建构。
    在建构的过程中,用不着给孩子说你要有感受力,反而让他感觉到非常有压力,哦,我妈妈带我去看戏,看歌剧是为了建构我的感受力,呵呵。我妈妈让我去,跟我一起做这个韵律舞是为了召唤我的灵魂,使我的灵魂回到我的身体里,使我的灵魂能够安驻在它的圣殿里。然后我妈妈再让我去听音乐,是为了建构我的感受力。。。。。
    我觉得,人在建构的过程中,如果目的性很清楚,目标性很明确,反而对建构是不利的。孩子就不能够真正地将这些东西吸纳到灵魂里去,就吸纳到大脑里去了。反而在想着怎样去让我有感受力,怎样让我妈妈做这个事情不要白做了,让我妈妈高兴。所以我们在咨询的时候,一般都不把咨询的目的告诉对方,一直到目的达到了也不会告诉他。

一诺妈:
       在家庭中怎样帮助孩子建构?

大李:
   这个我刚才说了,主要你想帮孩子建构什么?你要有课题,应该设计出课题。
    这么多年来,我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六年级,出现问题以后,我就发现我的孩子伤得很厉害,首先,他对成人感觉,对这个世界感觉到恐怖,对父母感觉到恐怖,这种情绪使他的身体非常不好,非常柔弱,而且他活得非常的窝囊,他自己对这个窝囊也感觉到无助。
    我就用了六年的时间,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在保护他。我发现保护的作用是,没有发现学习非常好了,没有象别人说的:经过几年的帮助,他孩子身体也好了,学习也好了,达到什么什么十佳少年了,或者是在学校达到什么样的成绩了。我们并没有这样的成就。
    那么我们是不是失败了呢?我们最近一直在感叹说:这六年的保护是没错的。孩子在高中毕业以后上了二外,你就看到他身上的力量在一点一点地出现,他对自己的目标,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以及要实现这个目标的愿望都非常地坚定。我们现在要说服他已经说服不了了,你发现他身体里的那颗灵魂非常沉稳地放在那个地方,方向非常清楚。在跟我们说话的时候,都不像我们这样,说了一大段的话,好像怕说服不了对方,我们在给他讲了一大堆的利弊以后,他只说一句话:你们还是给我去办手续去吧。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就把一切都说明了。他做事情那么简洁,效率那么高,都是为什么,因为他很清楚自己。他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毫不担心不可能说服我们,以及说出这句话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所以我们觉得我们这几年的功夫就没有白下。

Rank: 8Rank: 8

87#
发表于 2010-7-31 23:38:36 |只看该作者
玉米妈妈:
        对一个人来说,建构的内容应该包括哪些呢?

大李:
    大家认为一个人如果活得很好,能够活得好一些,我们那个把成功界定为活得很好,那么建构的内容应该有哪些呢?
    根据我那些(学生),第一批教的,他们是初一到我这儿来的,学出来的这批孩子,现在三十多岁,跟大家的年龄差不多,他们现在活的状态来看,我觉得他们每个人,虽然经历了一个艰难、艰苦的一个奋斗过程,但是上大学的那一天开始,他们的目标就很明确。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过。我最近才和这5个人联系上,我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到现在他们仍然做着以前想做的事情,而且每天都乐在其中。他们每天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所获得的新鲜的感觉,新鲜的挑战以及往后要怎么做,这个道路都非常清晰。我觉得这样就叫活得很好了,而且,他们对现在所获得的这样的生活方式和成就都非常满意。我觉得这就生命状态挺高的了,活得挺好的了。
    那么大家想一想,你们想要什么?想让你孩子怎样地生活?如果要这样生活的话,我们要给他进行哪些方面的建构?这些方面要用怎样的方式去建构?这个是三个层次。

花雕:
    孩子最需要建构的是哪些方面?是安全感的确立吗?

大李:
    我觉得孩子在2岁之前,如果安全感能确立得很好,说明以后没有突发事件,就没有基本的、特别大的问题了。
    因为孩子刚一出生,首先建构的就是安全感。通过母亲对他的照顾,通过母亲跟他身体的接触已经建构起来了安全感。如果刚一开始,母亲在照顾他的时候,母亲的身体是痛苦的,老散发出痛苦的信息,由于各方面的问题不能把孩子照顾得很舒服的话,孩子就会没有安全感。一个有能力的母亲,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发现孩子在两岁`的时候安全感建立得很好,这个孩子以后,你肯定也有能力在以后把安全感给他建构得很好。
    所以说,孩子0到6岁并不只是安全感的建构。安全感在小的时候2岁之前有能力建构好,2岁之后也会有的。所以不用太多地考虑这个问题。

玉米妈妈:
       在0到6岁这段时间建构的内容有秩序吗?

大李:
    应该是没有。
    华德福说的是应该先建构感受力。我跟胡萍发现,作为一个人来说,孩子在出生的那一刻,身上作为一个人的所有的因素都是健全和平等的,连善和恶的能力都是平等的。后来在环境中、在成长中,由于我们社会的喜好,就是我刚才说的这句话:他活在这个世界上,他要跟人群在一起,他要为别人服务。
    那么我们首先要考虑他得先建构起哪些内容?他身上的那些能力哪个要长,哪个不要长,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得很好。我们会营造一些环境,使他各方面的能力,比方说让他善的这方面去长,让他恶的地方不要去长;让他刻薄的不要长,让他宽容的地方去长。
    于是,他所长的能力,刚出生的时候只是一个小芽,到了六岁时就长起了两片小叶子或者三片小叶子,那么到了七岁以后,他要是还有这样的环境和营养的话,他就继续长。如果七岁到八岁以后没有这个环境,这个小叶子就停留在两片或者三片,甚至可能会消失。由于其它的力量过大,这个小芽可能就会消失了,就会枯萎了。再有环境的话,也许能激活,激活又开始长,又从两片叶子三片叶子开始长。
    我们会看到有些人,人已经很大了,某些方面的心智啊或者是心理状态还停留在童年就是这个原因。不是说人到大了就不能改变了,就不能建构了,不是这样子的,只要你想建构,一直都能建构。但是童年的建构比较稳定,效果较好,因为儿童不能思考这个问题,他不是故意的,所以他建构的东西,自然地成为他人格的一部分,就留在他的身上了,以后呢,有环境有条件的话,他自然地就去长。这样子对人类来说比较省力省时。

马可:
    关于建构我自己有一点点体会,牌牌的成长过程中,在他六岁以前,我感觉他好象成长起来了、建构起来了那种幸福感,好象是沉浸在一种幸福当中,我还能回忆起来他看世界的眼光,他对世界的描述,好象是有感受力的。
    后来他上学了以后,可能是用脑过度,他的那部分就被剥夺了,我感觉,越来越觉得被剥夺了。我比较困惑的地方就是:咦?这个人脑子好用了,就没灵气了,或者灵性就欠一些了。今天大李老师一开始就讲的对生活的感受力,对幸福的感受力,就觉得牌牌好象这方面的能力,在上学以后就一直在退退退,今天我带他去了图书城,去读他小时候读的那种童话,我就一定要给他读,我让他看图,我来读,跟小时候一样,读了三篇以后,完了我让他评价……

Rank: 8Rank: 8

88#
发表于 2010-7-31 23:39:27 |只看该作者
大李:
    所以华德福就讲应该先给孩子建构感受力,在0到6岁应该先保护他们从潜意识带来的这种感受的能力,这种灵魂的在宇宙中纯精神的那种状态。当然我们如果不这么想的话,不这么认识,我们就不能很好地搞华德福。
    象我们这样认为,孩子来的时候他就带了一个进化过来,这个进化有作为一个人类所有的内容,你让他哪方面成长,他哪方面就成长了,不让他成长,他就不成长了,那么我们就会按照自然的节律观察孩子,他哪方面开始成长了,需要了,我们就给他营造哪方面的条件。你比方说,就是胡萍老师讲的儿童的性问题吧,不能说儿童在两岁半的时候,出现了明显的性体验,用排便来体验性的感觉,我们就非要不让他去体验,把他摁着没有到排便的时间就逼着他去排便,或者是到了排便的时间让他去憋着,非要让他等到时间,那样就破坏了他自然的感受。比方说到了自然地探索性敏感的这个时期,我那天在跟胡萍老师讨论,为什么现在,就2000年后儿童手淫的现象就比以前要多得多,因为我是80年前就开始带孩子了嘛,接触了,从来没有,很少很少听到家长有这方面的焦虑,因为我们家长那个时候也是很清静的,后来到了2000年……(杂音不清楚)
我们接着刚才的讲,如果是这样想的话,我们的教育和华德福的教育不同的在哪儿呢?一个人,如果我们希望将来这个人活的很好,我们看看需要哪些因素,比方刚才说的感受力,还有用一些行为、一些事情使孩子的灵魂保持在他的身体里,使这颗灵魂是平等、祥和的状态,这个孩子所有精神都带有他的灵魂的倾向。那么我们要营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老师的状态应该是怎么样子?我们每天的节律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每天的课程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就要考虑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孩子,他的小包包长起来了,他在使用那个能力,我们就赶紧给他营造一个环境使他获得成长;他长得不好,对人类不好,我们赶紧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使他获得成长。
    由于华德福对人的观点和李跃儿教育的观点不同,可能对这个节律、秩序的看法也不同。比方说,华德福会认为换牙是标志着怎么怎么样,从前世带来的全部退掉了,变成自己的东西了,如果这样应该怎么做。而李跃儿教育的看法不是这样的,李跃儿教育根据儿童学家、儿童心理学家、生物学家等人多年来对人类的研究、应该怎样用科学方法来建构儿童。所以说你这个观点呢,你对人是怎么解释的,你对人是怎么看的,这个观点会影响你对儿童的观察。那么这个秩序呢,可以说他是有秩序的,可以说他是没秩序的,就是这个秩序取决于你对这个孩子的理解和观察,在个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来帮助孩子进行建构的。

玉米妈妈:
    现在我们所处的环境,大李你认为那些是我们特别缺乏的?

大李:
   大家自己能不能算一算,哪些东西是咱们缺乏的,是咱们需要的,不管咱们缺乏,咱们成人缺不缺乏,咱们也要帮助孩子去建构起来。其实不累,你不要想着要去建构这么多东西你就觉得很累。
.    有的时候,你可能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持续到你发现。主要是你的意识,主要是你意识到这个机会能帮助他建构哪些东西,而且你最近正在帮助,你要用多少时间帮助他建构这样的东西。比方说,我们要帮助孩子建构不焦虑。不要象好多男人一样,怕把机会浪费了,怕把父母的钱浪费了,怕自己得不到好的成就,反而一辈子带着沉重的枷锁,还不到四十岁、五十岁就累垮了。如果我们不想让我们的儿子这样子的话,那我们首先要让我们的儿子不焦虑,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帮助他建构起来比较有力量的灵魂,比较平和的、祥和的灵魂?我们就要在很多的细节上,很多的事情上。并不是告诉他:儿子我们要帮助你建构这样的灵魂!而我们用不告诉他的方式去做,经过六年或者七年这样去做,用很长的时间持续去做,我们的儿子就真的建构起这样的灵魂了。

大李:
         如何让孩子建构起这方面的能力?情绪有好的情绪有不好的情绪。现在我们大家得想一想,作为一个人,我们不是说建构情绪,情绪它是一个自然的东西,就象我们人有鼻子眼睛一样,情绪也是这样的。不是建构起来的,是自然产生的,所以情绪不存在着建构问题,而是处理情绪的能力问题。
      如果一个人的心态是良好的,灵魂是平和的,安祥的,当他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他就能够很好的处理情绪。所以说情绪是下一级的,高一级的在你的精神和灵魂。你的灵魂如果是有智慧的,有心力的,是一个幸福的灵魂的话,碰到能使你产生情绪的问题你就能很好地处理它,就不会被很多不良的情绪困扰,使它影响你的生活和你的身体,不使你的生活质量下降,所以说情绪的问题还是是下一级的。

玥来阅美:
       我们是全力去给孩子创造一个建构环境,还是培养他们自我建构的能力?

大李:
    儿童的一大特征就是自我教育、自我建构,你只要给他环境,他就自我建构了。只不过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在关键的点上需要你来帮助一下。我们只能帮助孩子建构,而不是我们给孩子去建构。
    我们成人能不能找到什么地方该帮,什么地方不该帮,而且你能看清楚他正在建构哪个方面的能力、哪个方面的特质。比如说美的感受力,本来他就有感受力,当他出现感受的状态的时候,或者你有这个意识的话,你就会给他营造很多使他能够产生这种感受力的机会,或者是他的感受力去感受美的或者不美的,好的或者不好的。这个美又是什么?是不是就是那种柔美的,古典的,古希腊的,或者是甜美的,这样的东西才叫美呢?这个美还有个标准问题和价值问题。
    如果你把你的孩子搞成你认为那是美的,象我们以前的一个蝴蝶妈妈,按照她的想法给孩子塑造美感,结果把孩子搞成非常造作矫柔的。每天都扭来扭去伸着一个手指头,做出各种姿态,每天任何时候都象在舞台上一样。如果她的妈妈认为那样是美的话,那么她就会给孩子建构成那个样子,这个孩子将来就会很成问题。实际上我去年回老家的时候碰到她,她的孩子该上二年级了,还是上不了。

××妈妈:
         这个帮是不是提供环境?

Rank: 8Rank: 8

89#
发表于 2010-7-31 23:39:57 |只看该作者
大李:
         我们是越来越挖到根本上了。这个帮,不是只提供环境。
         大家想想环境是什么?就是一方面是物质,比方说我们的家庭环境,我们要把家布置成有温暖感觉的,有文化味儿的,有艺术味儿的。那么文化味和艺术味到底是什么?谁能来确定?就全靠成人的素养和修养了。如果你不会做、不会欣赏的话,你最好从宜家搬来一个模式,我看宜家的模式非常有品味,它是舒适的,是和谐的,是美的。那么好,我把这个宜家的风格搬回去,使家里具备这样的氛围,有了这个氛围之后,再让每个家人所散发出来的信息也和这个环境所匹配,那么我们家的环境就和谐了,散发出来的就是美。这个和谐,就叫做美的环境了。
         另一方面是人。人的环境怎么样来界定?人的环境包括你给孩子营造的机会。比如你每天上班的时候努力工作,回到家就想休闲,就要舒服,于是找了一个廉价的小时工帮你打扫卫生,帮你把饭做好,然后你什么也不做,靠在沙发上享受一下,搂着孩子讲讲故事逗逗孩子,然后就在屋里晃来晃去,最后躺在床上,找到了一种生活的节律。孩子回家以后看到你就晃来晃去,过了一段时间你就发现孩子在家里和幼儿园里也是这样晃来晃去,就跟你晃得一样,什么都不做,往那里一坐脸上没有表情,傻呆呆的,也不做工作,也不做事情,别的孩子工作了,他就在那里指手划脚一番,然后就一直等到晚上放学回家,回家去享受跟你们在一起的幸福时光。于是孩子出问题了,他不工作,不工作就不能进行意志力的、智慧的、解决问题的和心理的这些方面的建构,那么你会发现你对生活的这个和谐的、舒适的、美好的这个理解可能是有问题的,所以会给你孩子造成这样的状况。
        所以说这个问题不好讲,这个建构确实不好讲,它没有一个标准,但又是有标准的。

皮皮妈:
         帮助孩子去帮助他们自己?

大李:
       皮皮妈妈是说我们帮助孩子,让孩子自己帮助自己吗?是这样的意思吗?(皮皮妈回答:是)是这样的,你帮得好了,孩子就会产生自己帮助自己的能力。如果帮得不好,就使孩子失去了自己帮助自己的能力。所以说这牵扯到一个智慧的问题,就是你懂得了什么是建构的话,或者他的建构的模式是什么样子,你就知道他什么地方应该怎样去帮。

玉米妈妈:
         建构的内容是带有家庭色彩的吗?


大李:
      这个不一定,人在随时随地都在建构,要建构一个系统需要很多年,很长时间。那么能不能发现在每一点、在这个点上你做了恰当的事情,这就帮助他建构了。
        那么这就是一个建构的问题,就是你一点一滴,你的话怎么说,你的事情怎么做,是帮助他建构还是帮助他在破坏?这是很关键的。我刚才就在回答这个问题,它不光是只带有家庭色彩的,实际上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来做这件事。
        什么是建构?怎样建构?这个问题太难讲了。至少需要几个小时或者几十个小时来讲这个问题,才能讲透它。不是像这样的培训(只有一个半小时)讲清楚的。
建构的环境不是简单的物质环境,是整个氛围和周边人所散发出给孩子的感觉。在一个环境里某个人是可爱的,他散发出来的气质,会让你感觉很舒服。我们看到一个可爱的人,他就是不说话,坐在那儿你都觉得他是可爱的,你看一看他都觉得很舒服,这就是感觉。我们在家里,在学校里,在任何一个环境里,我们给孩子营造的并不是只是这样一个感觉,重要的还是,看你在孩子的建构过程中,你的事情怎么做,你的话怎么说。

皮皮妈:
         这样建构算不算代替孩子做主呢?


大李:
      成人帮助孩子的过程中,到了关键的时候,说了哪句话,做了哪些事,是不是帮孩子做主了?没有给孩子自由?不是这个意思!替他选学校(注:指大孩子),我们最终只是把条件给他摆出来,把各种因素摆出来,我们实际上是希望他坚守自己的目标的,但是我们也想试探一下他是不是应该放弃,如果他放弃了,就一举俩得。既达到了我们的愿望,也说明他自己也是不坚定的;如果他不放弃,我们会更高兴,就觉得他更坚决。结果是他并没有放弃。
      我们发现很多像这样年龄的孩子, 如:20岁的孩子你问他要学什么?将来要干什么?他都说不准,都不知道。很多大学毕业了,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就又考研究生,又考博士,一直考到三十几岁。这个跟大小没关系,你到巴学园看看那些小孩子,他们都非常明确他要干什么。
我们举一个例子吧,就说一说建构的问题。我们来说一说儿童的社会性能力建构。
      大乐乐当初三岁,他非要跟着学前班几乎是四、五岁这么大的孩子,那时候在碧水,我们分的是大班和小班,大班进行的内容和小班是不一样的,大班那时候的孩子已经工作数学蒙台梭利教具了。大乐乐上学就是一脸傻相,他根本就不懂人家都在说什么,当别人在评价这个数棒是不是每个后一个数字比前一个数字多一个,或者是找这些规律的时候他就在旁边说:“呃是棒子。”然后大家就哄堂大笑,他就一脸傻相,他就不知道人家在笑什么。
      这个时候我们就觉得,要不要干涉他,这个孩子跟着这些大孩子是不是会耽误了他?我们非常清晰地在帮助大班孩子们建构,设计个什么项目,我们应该开始干什么,这一点一滴、一节一节的怎么去建构很清楚。但是大班的节律是不适合大乐乐的,我们怕把大乐乐耽误了,就想把大乐乐放到小班。结果每次在楼梯上档着不让他跟着大班上去,他的声音像个小喇叭一样哇..哇 --哭得满教室都吵得不行,后来大家实在受不了就让他跟上去了,他就用手擦擦眼泪就跟着上楼去了,就那么傻傻跟了一年,我们就发现任何时候,他都是懵懵懂懂跟着这些大孩子在跑,人家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人家站住他就站住,人家笑他就笑,人家不笑了他就东张西望,他不知道在干什么。有时候大班孩子欺负他,他也只好承受着。并尽可能地和人家搞好关系。
      后来大班孩子毕业了以后,我们才发现他傻乎乎跟了一年,建构起了什么呢?建构起了一个人在群体中,在团队中的承受能力。到现在,在大班毕业之后,他在这个群体里成为老大了,这个大的群体开始有了阶级斗争,开始争领袖地位的时候,大乐乐就显得比任何孩子更有承受力,每当他跟其他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其他孩子就会负气离开,大乐乐根本连感觉都没感觉到,这个冲突对他来说是有伤害的?或者感觉到这是困难的?他都不生气,高高兴兴的都没有发觉这是有什么问题,就领着他的团队热火朝天的玩去了。所以我们认为这一年的跟大班,使大乐乐建构起来了团队承受力。如果那个时候,我们强行把大乐乐抱下来,大乐乐可能身上就没有这种东西了。
再举另外一个例子。最近女孩子的班里形成了一个群体,女孩子中,这个群体有一个大孩子(最近才从其它幼儿园转来的),用非常聪明的手段控制其他的孩子。有的时候其他的孩子被控制得实在受不了了,就会起来反抗。怎么反抗呢?我们了解了一下,平时在幼儿园里这些孩子都很好,她们都在群体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去努力的达到自己的目的。看不出来谁有痛苦或者是受不了了。但晚上回家后每个孩子都出现了状态。比方说回家撒气的呀,回家找自己妈妈挑战的呀,最厉害的有个孩子晚上尿床,每天都尿一点点,一直尿了有一星期。你想一个孩子快5岁了开始尿床了,而且每天尿一点点,尿一小片,不是全尿上。她妈妈都着急了,后来就来找我。
      在这个关键期我们怎么帮孩子,才能使孩子成长起社会性能力?在传统学校可能会这样做:把大孩子跟那些小孩子都强行分开。那么我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给所有的妈妈打电话,告诉他们所有的人都要坚持送孩子,必须每天坚持把孩子送来。然后,我们的办法就是:除非万不得已决不干涉这个团队,让她们自然地发展。
      我们的原则是:只要没有暴力行为,没有互相之间严重的暴力行为,我们就不干涉她们。另外我们觉得那个大孩子的某些行为对她自己是不利的,就帮助她修正。如果她成功了,以后她就会沿用这些行为。比方说她故意做出一些很可恶的表情,或者创造一些很恶劣的口诀专门去伤害别人。出现这种的情况,我们才会去干涉她一下,用一种能够让她的行为和表情消失的方式。我们会告诉这个女孩:你这样的表情会让别人很不舒服,有的时候我正在这样说,她就用这种表情看我。我说:来你到镜子跟前照一照,这个表情是很不好看的。 你看你要是不这样做,你很漂亮的。你要这样做了以后,人人看到都会感到你很不好看。而且别人真的心里会很不舒服,人家就不跟你玩儿了。后来,慢慢地这个孩子这种表情就没有了。
      在这之前,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所有的这些她控制的孩子都不跟她玩儿了,又出现了一种状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我们成人需要帮助呢?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问所有的妈妈:你们是不是给你们的孩子说了不许跟那个大孩子玩了?结果家长们都说没有给孩子们说。没说我就放心了。因为这是自然状态,这是儿童建构过程中自然出现的状态,我们尽量不要干涉,这种不干涉其实就是帮助了。所以老师要注意观察,什么时候该帮,什么时候不该干涉。


玥来阅美:
       家长帮孩子建构的品质,如何与孩子自身建构的品质相吻合?

大李:
       这就是需要你有很好的洞察能力和观察能力了。你发现你的孩子到了这个时期了,需要你点一下帮着引领一下,才能使孩子开始这样的建构。
       你比方说,我儿子只读科幻小说,有些科幻小说档次很低的,如果一直看下去,他沉迷于在其中,对他是不利的。这个时候我想让他读好的文学作品,我就应该做这样的事情,比如他读到一定的程度,跟他一起来评价;或者是到了再另外一个时期,我们俩来一起写心得。
      如果你懂得技巧和沟通的话,做出来的效果一定就是好的,不会是错误的。当你做了以后,孩子就开始自己良性循环了,自己去建构了。所以说在某个细节,某个关键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是非常关键的。
玥来阅美:
     会不会家长帮助的都是自己需要的,不是孩子需要的?

大李:
         如果家长你相信你自己的素养,那么你所帮助孩子建构的,是人类所需要的,那一定就是孩子所需要的。但是你千万不要想着,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自然的标本,拿出去将来给别人看,而是为他在人群中能够很好的生存。孩子最终要做他自己,只是需要大人在关键的时候帮助下就可以了。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5 Medal No.10

90#
发表于 2010-8-2 10:19:20 |只看该作者
谢谢瑶瑶妈发的这一大篇,我很认真地看了,然后很不意外地发现,大李一直在打太极拳。

很多个妈妈绕着法儿地想问出些个什么,最后,基本上,什么也没有问出。

我看到的,仅仅是安全感、感受力。这两个我认为很重要,是需要建构的东西,但是这是我原本就知道的东西,该如何建构,我认为也没有怎么讲。

然后就是这样一些话:
“能够不管不顾的系统”——这个,我理解是作为一个人,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信念,总之,是拥有他自己、成为他自己之后所能拥有的东西。当然,我这些话,也还是等于什么都没讲。

“比较有力量的灵魂,比较平和的、祥和的灵魂”“建构不焦虑”
“意志力的、智慧的、解决问题的和心理的这些方面的建构”
“社会性能力建构”“团队承受力”

我看到的就是这些。当然,这是我的读后感,和我现有的水平以及理解能力有关。我非常欢迎有更多理解和领悟的姐妹给我更多的指导。
颀,男孩,2007.1.25

如果这就是生活……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5 Medal No.10

91#
发表于 2010-8-2 10:37:55 |只看该作者
不知算不算歪楼,也想说两句,希望没有打扰到小颀妈妈。

这个标题很吸引我,因为欣同学正好进入了六岁,九月正式进入小学生活,我也再想这个问题,从她一岁多接触到大李,一直走到六岁,她已经构建了什么,还需要我帮助什么,我自已因此还需要如何调整如何努力…

看了前面大段大段的学术,有点晕乎了,可能是老化了,脑袋转不弯了…呵,不知小颀妈妈能不能结合理论从事例中再解说一下呢?
独舞欣妈 发表于 2010-7-31 21:13

回复欣妈,以及前面几个说希望没有打扰到我的妈妈,其实,我这个帖子,之所以发在“育儿困惑”这个子版块,就是想要和大家一起来探讨的。

这次因为容妈思考的问题的机缘,我也重新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但我并没有答案,正因为如此,我才发了这个帖子,因为,我期待,能够在这个帖子中与大家的讨论中,能逐渐整理清楚自己的思维,能够受大家的启发逐渐丰富健全整合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这是我发这个帖子的初衷。

我自认为,我对大李是尊重的,但是,我并不迷信她,我以为,大李在某些问题上,也还在摸索中,所以,刚才瑶妈转发的那第6次UC培训的内容,虽然大李说“什么是建构?怎样建构?这个问题太难讲了。至少需要几个小时或者几十个小时来讲这个问题,才能讲透它。不是像这样的培训(只有一个半小时)讲清楚的。”,但是说句实话,我对她的这句话表示严重的怀疑,我认为,至少在当时(现在我不敢说,因为大李始终在学习在思考在进步,这也是我非常敬佩她的一点),就算给大李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她也讲不清楚这个问题(更不用说讲透了),因为,她自己当时还没有这个问题的答案。

如果她真有那个答案(甚至不需要那是个正确的答案,只要是她自己的观点就好)的话,没有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又有何妨,哪怕只是讲个条条框框嘛,但是,当时的情况是,我以为,就是这个条条框框她也讲不出来。事实上,我们做过PPT演示资料的人都应该知道,条条框框其实是最难的,因为那是精简、那是精华的浓缩,那条条框框的背后,是需要读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的详细资料。

扯远了,回头来说,但即便如此,即便大李也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即便我看清楚了这一点,也并不证明我小颀妈妈就比大李要高明了。这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挑人家的错,总是相对容易的。眼高并不代表手也一定高。

我也并没有自我膨胀到自以为比大李高明的地步,我只是,尚没有答案,然后,看到大李的一些文字,觉得有些不认可,觉得有些似是而非,觉得有些话想说,所以开了这个帖子,寄希望于通过这个帖子中自己把那些想说的话说出来以后,能够逐渐整理清楚自己的一些原有观点,并且,以这个帖子为平台和大家进行一些探讨,在众人智慧的启发下,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更趋向正确一些。

这是我的初衷。

所以,欢迎大家,尤其是,欣妈这样的大孩子的妈妈们,能够多说说你们的一些看法,不用担心会打断我,我其实不是那么容易被打断的——所以常常没有及时回复大家,抱歉哈!:F:

这个帖子,我不见得会继续得很快,很可能,会延续的时间比较久,我非常非常欢迎大家的参与。我看这个帖子是看的人多,回复的人少,是不是大家都担心打扰或者打断了我的叙述,所以特此回欣妈这个帖,把我的心里话和大家说一说。
颀,男孩,2007.1.25

如果这就是生活……

Rank: 7Rank: 7Rank: 7

92#
发表于 2010-8-2 11:49:57 |只看该作者
我印象中,孙瑞雪说是要构建自我。我也没完全明白

Rank: 9Rank: 9Rank: 9

93#
发表于 2010-8-2 11:57:14 |只看该作者
小颀妈妈说看得人多,说的人少,作为版主真是汗的不行~~~~~~:L

汗的是,我心底里竟然就没打算把这么复杂的事情弄明白,一看连大李专门研究儿童教育的都觉得这是件很费劲儿的事儿,就更有理由和托词了,实在是太懒惰了:L所以就不参与大家的讨论了,给爱思考又勤奋的筒子们献花吧:F:
新生活

Rank: 8Rank: 8

94#
发表于 2010-8-2 12:22:25 |只看该作者
我也来献花,悄悄的搬几段回去!;P :F::F::F:
享受一下“天真烂漫乱七八糟拖拉磨蹭”的生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Rank: 7Rank: 7Rank: 7

95#
发表于 2010-8-2 14:59:43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一下,有些要好好消化。

Rank: 7Rank: 7Rank: 7

96#
发表于 2010-8-2 15:47:59 |只看该作者
前面的没看完,先说说我的想法吧。

我感觉0-6岁,要构建的是自我。 这个自我构建,包括对自己的认知,(身体上,力量上,情绪上,感觉上的,包括对至亲关系的认识(安全感) 包括对社会的认知(比如安全方面,比如一些社交规则)

我觉得这些认知虽然还很初级很粗糙却深深影响人的未来。 首先影响的是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的树立。

我不知道0-6岁是否有这些观了。 我只是觉得,这些都是基于一个人最初的体验。

这些是从孙瑞雪讲座里感觉出来的。

‘如果是正常的人,应该是这样排列的。 前六种元素围一圈, 中间是精神胚胎和自我。 前六中元素(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 一手连接精神胚胎和自我,一手向外连接外在世界,形成千手观音的摸样。生命体能觉察外面也能觉察自己。’

我想0-6岁应该是初步形成这种模式的。也许运营不太好,不顺畅。这是需要家长帮忙的吧。  当然,孙说自我构建到18岁才完成。

至于我们需要做什么,我现在只想到,物质上,提供合理膳食,安全幸福的家,有趣的书和玩具。 精神上,尊重他的情绪,尊重他的选择(但不一定顺从)尽量理解他的行为,提供情绪疏导, 行动上,跟孩子一起玩乐,学习, 如果打架提供支持,如果骂人,替他解释, 如果学习困难,就帮忙提高兴趣,总之家长自己尽量提高德行吧。 :$

我所希望的是孩子有爱心,对未知有强烈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专注于兴趣的东西, 社交上能有几个朋友。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5 Medal No.10

97#
发表于 2010-8-2 17:18:11 |只看该作者
小颀妈妈说看得人多,说的人少,作为版主真是汗的不行~~~~~~:L

汗的是,我心底里竟然就没打算把这么复杂的事情弄明白,一看连大李专门研究儿童教育的都觉得这是件很费劲儿的事儿,就更有理由和托词了,实在是太懒 ...
敬听 发表于 2010-8-2 11:57

我感觉,你的话吧,就算不弄明白宣也不会有多大损失。

我的话吧,就算弄明白了也不知道能带给颀多大收益,汗的人是我!:L
颀,男孩,2007.1.25

如果这就是生活……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5 Medal No.10

98#
发表于 2010-8-2 17:19:59 |只看该作者
前面的没看完,先说说我的想法吧。

我感觉0-6岁,要构建的是自我。 这个自我构建,包括对自己的认知,(身体上,力量上,情绪上,感觉上的,包括对至亲关系的认识(安全感) 包括对社会的认知(比如安全方面,比 ...
牛妈妈 发表于 2010-8-2 15:47

谢谢,我也感觉,要我就选一个的话,肯定就选构建自我这个。

谢谢你的分享,我觉得很受益!:F: :kiss:
颀,男孩,2007.1.25

如果这就是生活……

Rank: 3Rank: 3

99#
发表于 2010-8-3 07:02:55 |只看该作者
4# 小颀妈妈 同问

Rank: 3Rank: 3

100#
发表于 2010-8-3 07:49:49 |只看该作者
谢谢这个贴子,先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11-27 04:25 , Processed in 0.02622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