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玉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育儿心得] 哈佛幸福课:正面心理学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61#
发表于 2011-11-1 12:58:40 |只看该作者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十三)


“我真不该走这条路……”



我们先来问两个问题:你希望能提高自己的效率,办事更快捷吗?你希望能让自己更放松些,别太过焦虑吗?哦,你都希望?那么,你很需要好好听听下面的课程。要提高自己的效率,势必工作节奏更紧张些;而要让自己放松、别紧张焦虑,又似乎和“提高效率”相矛盾。这两个心愿不可能同时满足吧?能,朋友,我们正在学习的“正面心理学”,往往能让我们在看似山穷水复之时,豁然之间柳暗花明。

假如说,有一天你背上旅行包,出去徒步旅行。途中遇到一堵墙,又高又长。如果你想过去,最好的办法,是……把你的包扔过墙去!想要你的包?想办法!翻过去、绕过去、掏个洞钻过去……好多的办法,就出来了。

包扔过墙去,问题就不再是“我要不要过去呢?”,而变成了“我怎么能够过去?”这一不同的提问,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答案,看到了我们能够得到的不同资源,包括来自外部世界的以及自己内在的资源,因此而为我们开启了无数的机会。

这个“把包扔过墙去”的动作,其实就是给自己设立了一个目标。一旦有了目标,我们就能够集中精力和能力,不再无的放矢、散漫无着。

有不少人,辛勤工作的时候向往着将来放松的退休生活。可是一旦真的退休了,放松了,他却反而变得更不快乐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生活,一下子变得漫无目的、散漫无着。如果他能够为自己的生活设立一些可行的而且有意义的目标,比方说,上老年大学、养花弄草,比方说去做他以前总想去做却又总也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那么,他就能够真正享受退休生活,变得比退休以前更快乐。

我们需要一个未来的目标做为导向,这样我们才能更享受当下。

这也揭示了为什么那么多成功人士并不快乐的原因。他们已经有了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包括财富、地位、名望……可是,为什么走到成功的巅峰却发现自己并不快乐了呢?只因为,没有了目标。

他们一路奋斗过来,一路梦想着实现理想时的志得意满。在路上他们也许并不快乐,因为还没有得到向往的一切,因为奋斗历程的艰难困苦。但是他们心中有个梦,这个梦引导着、激励着他们一直往前:“等我到了那里,我就有了一切,我就有了幸福”。可是,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一旦到了那里,有了一切,固然会欣喜一番,幸福指数陡然上升;但是用不了多久,新鲜劲儿开始消失,幸福指数开始下降,慢慢回落到以前的老样子:他并没有得到永久的幸福。

对此他不禁感到十分沮丧,并且对未来充满迷茫甚至恐惧:然后呢?我这辈子就这样了?这就是所谓的实现理想了吗?他的这种没落情绪,会使得他的幸福指数继续下降,连带整个人的自我认知和情绪和行动一起,统统卷进“下行漩涡”。

还记得吗?我们前面讲过的?幸福,不在于我们得到了什么,不在于我们拥有了多少,而在于我们的内心世界有些什么,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今天的现状,在于我们关注的是什么地方。

我们当中还有不少人,选择了一条路或者一种职业,走下去,但是往往很快后悔,“我真不该走这条路”。其实,走的是哪条路,选择的是哪种职业,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设立了一个目标,把包扔过了墙,让目标引导你往前走,投入其中。无论哪条路,只要你全身心地投入,你就能够享受“在路上”的快乐。因为,在你追求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有一个目标在心里,会引导你走向幸福。因为,你奋斗的历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成就感的快乐过程。

更重要的是,你不但设立了个目标,而且设立了一个“自我和谐”的目标。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你的目标是你的真正追求。你的目标符合你的价值观、人生观;你真正有热情去投入、去追求、去奋斗;你真正有意愿调动你的主观能动性,聚集你的内力。

这样的目标,是你自己内心的追求,而不是别人指定给你的、社会压力迫使你接受的、你“不得不”去履行的职责。

不再是“不得不”,而是做我们真正想做的事,本身这就是一件更让人快乐的事。而且我们内在迸发出来的激情、我们心甘情愿的投入,也自然而然令我们做得更好,更有成就感,更有意愿持久地做下去。这份快乐的、和谐的感觉,不但带来正面的情绪和影响,而且还会带动你整个人生的快乐与和谐。哪怕生活中还有些其他的、不是你的理想目标但也需要做的事情,你做起来也会更加快乐。因为,总体来说,你更享受生活,你具备更多的正面情绪和感觉。而这份正面的、快乐的情绪,给我们的健康所带来的好处,那就更毋需多言了。

好,这里有了一个问题:怎么样让我们的目标,准确地说,我们的“工作”,变成我们“自我和谐”的目标,变成我们真正热情向往的、而并非“不得不”做下去的工作呢?

有人把我们的“工作”,分作了3种不同的定义。

第一种定义,那是我们的一份“职业”。
第二种定义,那是我们的一份“事业”。
第三种定义,那是我们“使命的召唤”。

前面我们讲过,我们身处怎样一个世界,在于我们内心怎样去看待。我们怎么看待我们的“工作”,我们就得到一份怎样的“工作”。看法不同,诠释的意义不同,使得我们对这份“工作”的动力不一样、投入不一样、心态不一样、期望不一样。

把工作当“职业”的人,他往往会把它当作一件无可奈何的、不得不做的琐碎事情。能够推动他去工作的动力,估计就是那份工资。他最大的盼望就是周末、假日来临,就是项目结束、学期放假。

把工作当“事业”的人,酬劳、晋升常常是他的动力,推动他往前赶、往上走。他总是期待着更高的工资、更高的职务、更大的权利、更大的掌控、更大的收获、更大的成就。

还有幸运的少数人,把工作当成“使命的召唤”。他的动力,是追求自我和谐的本身,奋斗过程的本身。他从事的是比什么都有意义、更情愿去做的事情,因为那是他的使命。尽管工作的过程中避免不了有些很 “琐碎”、“不得不”做的事情,但是因为他总体上把工作看做自己的“使命”和“殊荣”,他自然更容易坦然接纳。他所期待的,是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他所寄望的,是更多的工作、更多地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而且,这种“使命的召唤”,不在于一份工作做的是什么,而在于你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这份工作。比方说,你做的是医院清洁工作,你把它看作“扫厕所倒垃圾之类的低级工作”,那就是一份“低级”工作。但是,如果你这样看呢?“我为病人提供更好的环境,他们的康复离不开我的努力,他们需要我为大家创造一个更整洁、少污染的环境”。这种奉献的意愿,又使得你更愿意和病人聊天、更愿意伸出援手,从而使你更得到大家的欣赏和尊重、更活得快乐而充实。

如果你想去追求更好的酬劳、更高的职位,渴望让孩子有更好的学校、给家人更好的房子,这都很好,都是人的正常天性。但是,如果你追求的仅仅是这些,那么,你的人生会变得不快乐(因为你没有幸运地得到),或者没有长久的快乐(你得到了,但是新鲜劲儿一过,快乐感就又没了)。然而,朋友,如果你能够看到更深层的追求和意义,看到你对家人、对别人、对社会的贡献,看到你的工作的积极的一面,使命性的一面,那么,你对成功、富足、快乐、幸福的诠释,会完全不一样。

怎么去看,怎么诠释,全在于你。在于你肯不肯花时间认真去思索、去倾听你的心声。只有当我们追求的是真正的自我和谐的目标,走在真正的自我和谐的路途上,我们才是真正地活着。我们才能真正将世界变得更美好,因为,我们就是这个世界的其中一分子。

有一句名言,“我们不应专注于生命中可以拥有的,而应致力于那些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朋友,什么是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要继续活下去,而且有意义地、快乐地活下去,你最需要的,是什么?

有很多想法?很好,请你先把它们逐一写下来。然后,给自己一个、一个地设立目标,合理的、可行的、现实的目标。然后,一个、一个地设立具体的起步日期、具体内容、具体任务。再然后,去行动起来!还记得吗,我们真正享受的,不是达成目标的那一刻,而是努力过程中的每一刻。我们追求的,不是最高,不是最终,而是更高,而是更好。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8Rank: 8

62#
发表于 2011-11-1 17:52:05 |只看该作者
幸福,不在于我们得到了什么,不在于我们拥有了多少,而在于我们的内心世界有些什么,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今天的现状,在于我们关注的是什么地方。
这个工作问题一直是我的心结!
怎麽解开这个结,还要靠我自己!
玉冰姐,你太好了!
太及时了!我真需要好好调整
爱自己
肯定自己
善待自己
相信自己你是值得的
只要你愿意
你的生命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Rank: 4

63#
发表于 2011-11-5 11:14:55 |只看该作者
玉冰姐总是能给我们带来好东西

Rank: 4

64#
发表于 2011-11-5 11:14:58 |只看该作者
玉冰姐总是能给我们带来好东西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65#
发表于 2011-11-5 19:14:22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Rank: 4

66#
发表于 2011-11-6 21:42:48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Rank: 4

67#
发表于 2011-11-6 21:42:51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Rank: 4

68#
发表于 2011-11-6 21:43:05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Rank: 4

69#
发表于 2011-11-6 21:43:10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Rank: 8Rank: 8

70#
发表于 2011-11-6 22:11:03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先收藏,认真多看几遍

Rank: 1

71#
发表于 2011-11-6 22:30:29 |只看该作者
顶,非常受益!学习中
辛苦了,非常感谢!

{:1_143:}{:1_143:}{:1_143:}

Rank: 9Rank: 9Rank: 9

72#
发表于 2011-11-8 10:36:00 |只看该作者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十四)


压力不可怕,怕的是没有停歇


生活中有许多压力,工作中学习中更有许多压力。现代生活节奏如此紧张,越来越多的人承受着越来越难以承受的压力……这人生在世,怎么就有这么多的、让人躲都躲不开的压力呢!

友情提示一下:你问的是什么问题,你看到的就是什么世界。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视角来思考这个问题。正面心理学会怎么问呢?

正面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正是从这个问题出发,开创了心理学的一个崭新领域: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压力,但是仍然有人生获得成功而且生活快乐。既然有人能做得到,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是怎么对应压力的?

请你先把这个问题放在心里,我们一起到健身房走一圈。请你拿起一副哑铃,举起来。这时你给自己胳膊、肩胛、后背等处的肌肉都施加了压力。不过没关系,10公斤一对的哑铃,你举个十几下、几十下还是可以承受的,是吧。明天再来,后天再来。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坚持下来,你就会发现你身体变得结实、身材变得健美。

谁说压力不是好东西呢?

可是,如果你不是日复一日地举哑铃,而是一分钟复一分钟、一小时复一小时呢?不知停歇,不给肌肉休息的机会,你会怎么样?你会肌肉拉伤!你会因为疲劳过度而瘫倒!

肌肉如此,我们生理上、心理上都也一样。原来,问题其实不在于压力,而在于不停歇的压力。压力本来对我们很有好处的,生理上来看压力培养我们的力量、力度、耐力、强壮;心理上来看压力促进我们的效率、智能和体能,促使我们成功。压力是一件帮助我们更健康、更成功、更快乐的好东西。

但是,如果不给我们的身体和心理短暂脱离压力而休息的机会,压力就会把我们弄得瘫倒在地!但凡参加过大考、大赛的朋友都知道,重大考试和比赛之前,一定要休息,要放松,否则压力越大成绩越糟糕。不仅是大考和大赛,我们日常工作中生活中的压力也一样,如果我们不给自己停歇、喘息的时候,谁都会越来越感到焦虑,最后承受不了而崩溃。

想明白这一层,办法就出来了:给自己机会,从压力中脱离片刻,休息。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刚才装在心里的问题:“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压力,但是仍然有人生获得成功而且生活快乐。既然有人能做得到,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是怎么对应压力的?”

我们的正面心理学家真的就这个问题作了认真地研究。结果发现,那些成功而快乐的人,有两条与众不同的地方。其一,他们设立了日常劳作的惯例(让习惯来带动自己,就像每天早上刷牙,习惯成自然,不需要每天下一次决心)。其二,他们不但设立了工作所需要的习惯,而且设立了让自己休息的合理习惯。

不太理解?那么换一个说法。让我们更成功、更快乐的活法,是当“短跑运动员”,而非“马拉松运动员”。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方式,是冲刺、休息、冲刺、休息。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方式,是一跑出去就是好几个小时,不得停歇。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可以搞效率高成果工作的时间,大约是1个小时到两个小时左右。超过这个时间,人的工作效率、智能和体能都开始下降。如果每隔1-2个小时让自己休息一下、放松一下,比方说散散步、松松筋骨、听听音乐、吃点儿东西,哪怕15分钟也好,然后再回去工作,人的工作效率又恢复正常。这样做法,不但不是浪费时间,而且是节省时间!

如果你觉得自己忙碌得根本停不下,我们就再来“拿哑铃说事儿”。假如你今天的目标是10公斤哑铃举200次,你觉得一口气做200次更明智,还是每做20次休息1分钟更能达到目标?咱不假设自己是举重运动员哈,就是一个想健身的普通人而已。10公斤的哑铃,我相信,连续一口气做200次的话,很多人半途就瘫到在地上了。但是如果每20次休息1分钟,一定有不少人可以坚持做完200次。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肯给自己停歇的机会,我们一定会更出成绩,而不是更耽误事儿。

不过,如果你忙的时候想着休息,休息的时候想着忙,那倒真地会耽误事儿。这么说吧,你最喜欢的歌曲有好几首,一首一首地听,曲曲都好听。可若是你的MP3出了故障,一口气同时放2-3首曲子呢?不论平素你多么钟爱的曲子,这么一齐放出来,只能是乱七八糟的一片噪音,你根本不可能觉得享受。

也就是说,我们不论劳作还是休息,都应该让自己专注而投入。只要有了这“专注”二字,工作也好休息也好,才都能够保证效率和质量,达到最好的效果。而一旦我们能够保证自己工作以及休息的质量和效率,那么我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快乐指数、成就感、自我满意感等等,自然而然都会往上扬。

当然,我们给自己做计划时,要结合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设立合理的、有弹性的作息安排。比方说有人工作一个小时就觉得脑子累了,需要休息;有人则可以连续高效工作两个小时。又比方说,有人觉得瑜伽放松的效果最好,可是每做一次瑜伽需要一个小时,工作中又实在挤不出这么一大块完整的调息时间出来。那么,你不妨每次入静15分钟,认真完成瑜伽的一个段落,分4次完成一整套的瑜伽。如果因为出差啦、开会啦之类的事情耽误了你留在自己的休息时间,你或者用“见缝插针”的方式给自己短暂的放松,或者给自己另外补上一段高质量的休息。

放松、养神、冥想、锻炼、听音乐、远望、喝茶、聊天,都是很好的休息。

睡个好觉,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更是非常重要的休息方式。现在国内很多养生理论都强调充足睡眠的重要性,我这里就不再多啰嗦啦。

友情提示一下朋友们:不论是你决定做什么事情,还是决定给自己时间休息,请一定首先花些力气把作息规律培养成习惯。3个星期能够培养一个新习惯,这目标不算太难。而且,请你在这3个星期之内,别给自己增加更多的任务,免得“肌肉拉伤”,反而得不偿失。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73#
发表于 2011-11-8 10:39:31 |只看该作者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十五)


追求完美,害人匪浅


这个标题很有些耸人听闻的意思。可是,一旦你仔细看完了这一篇,你会深深庆幸你没有对这一标题嗤之以鼻转身离去。你会深深庆幸你可以选择放下追求完美的情结,让自己从此不但过得更轻松、更快乐,而且,出乎你想象之外,更成绩斐然,而不是相反。

什么是追求完美呢?要求自己做什么都要完美无缺。丝毫不错。让人无可挑剔。生活中不是没有一定需要100%完美的时候,比方说,外科医生在手术台上的操作。那的确是半点差错都不能容许,毕竟是人命关天的事情。

然而,是不是因此人生所有一切事情都应该以外科医生做手术的水准,来高标准严要求地苛刻自己,也苛刻别人呢?收拾屋子要彻底完美;做顿饭要彻底完美;写作业要彻底完美;考试要100分;论文要100分;工作业绩要100分;述职报告要100分……婚姻要毫无瑕疵,亲子关系要毫无瑕疵,为人处事要毫无瑕疵……甚至哪怕写封信,每一句话都反复推敲,检查10遍,保证没有一句不恰当的话,没有一个错字 ……

看着都累得心慌,是不是?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你有没有这样的心态倾向和行为倾向?一个人若真要这么个活法,凡事都追求做到完美无缺,我们可想而知,他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精神上的以及生理上的压力!焦虑!沮丧!挫败!

你们谁见过有人真的能够100%做到完美?什么事情都从来没有任何纰漏、疏忽、失误?没有!没有人能够做得到。而这一点,恰恰对追求完美的人打击非常大。因此,“追求完美综合症”常常使一个人有下面这些表现:

1,自己给自己制造的压力极其大,深怕自己一不小心,出现差错。可是我们知道,人压力越大,成绩越糟糕。而且,长年生活在巨大压力之中的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很成问题。

2,对失败的恐惧心理,使得他们更愿意走驾轻就熟的老路,而不愿意另辟蹊径走新路。因此,他们的创意,他们的创新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一个很少创意、很少创新能力的人,又能够出大多的成绩呢?

3,也是因为对失败的惧怕,但凡他们觉得自己没有把握做到完美无缺的事情,他们情愿不做!他们不愿意迎接挑战,遇到困难更容易采取逃避的做法。他们对待事务的心态往往极端而狭隘,要么就做到极致完美,要么就干脆不做!

4,还是因为对失败的惧怕,他往往对自己没有信心:要是我做砸了,怎么办?被人笑话可怎么好?一旦真“做砸了”,他们身心承受的打击,非常人可比,甚至连他们的自尊心也都严重受损。昨天还觉得自己完美无缺,今天就觉得自己狗屎不如……

5,因此,他们最受不了别人的指责,一旦出现问题,千方百计为自己辩护、替自己开脱、谴责别人的不是,不肯承认错误,不能面对失败。这样的人,同事关系往往不可能处理得好。婚姻关系也一样。

6,凡事要求极致完美的观念,使得他们戴上一副专门挑剔瑕疵的有色眼镜,看什么都一眼就揪住毛病,只关注负面。他们不但这么挑剔自己,也一样挑剔别人,工作中生活中不顺眼的事情,怎么看就怎么有!你说他怎么能招人待见!你说他怎么能快乐起来!

7,为了追求完美,他们花大量的时间纠缠在细枝末节上精益求精。我们都知道“推敲”这两个字的来由,而且我们的文化从来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反复推敲”。“推敲”这两个字,当年我们的贾岛同学用了整整一通宵才“推敲”出来。如果你一时兴起偶一为之,这当然传为美谈;但是,假如你从刷牙洗脸到给客户去个电话到向领导请示工作,凡事都这么反复“推敲”,请问,你一天能完成多少工作量?哪怕你一天工作16个小时,你又能有多高的工作成就呢?


值得哀叹的是,我们许多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带有追求完美的倾向。为什么呢?社会环境使然!

我们当初怎么学会走路的?跌跌撞撞,奋力走出两步,摔倒在地。我们不是气得哇哇大哭,是欣喜地哈哈大笑!居然可以成功地迈出一、两步了,那份骄傲 和成就感,无与伦比!每一次尝试和跌倒,带给我们的不是沉重的失败,不是深深的自责,不是自卑羞愧!都不是!无尽的尝试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快乐!

然而,朋友,学习走路的快乐,后来怎么弄丢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被我们这个社会环境侵蚀掉了。自打上学开始,老师就用他们的夸奖和批评、用作业和考试的成绩告诉我们,做得好才可以被接纳;而做错了、考砸了是不受欣赏和鼓励的。上班以后,老板对我们的考评,也和老师一样,只接纳我们的好成绩,失败是要遭人白眼的。

原来,我们早已失去了犯错误的自由。我们的父母、老师、上司,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不断、不断地强化一个观念:凡事“要做到最好”才能被认可、被夸奖。

可是,朋友,要成功,怎么可能没有失败呢?正如怎么可能不摔跤就学会走路呢?

我们不妨来听听著名球星麦克乔丹的自白:“我投不中的篮,超过9000个;我输掉的比赛,大约300场。队友信任我而交给我的胜负关键球,失手26次。我这一生失败、失败、再失败。这,就是我成功的诀密。”

失败、失败、再失败,这就是成功的诀密。除了通过不断犯错误之路,别无他途。

若想要提高你的成功率,请加倍你的失败率!请记住,世界上所有最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体育明星等等,都属于失败次数最多的那一组人!而不是相反!

亲爱的父母朋友,请给孩子们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让他们不怕把自己摔倒的事情告诉你,不怕把自己的失败、错误告诉你,让他们能够把学走路的快乐延续到成长中的所有进步上去。请欣赏和鼓励他们所有的尝试和努力。

亲爱的老师朋友,请给孩子们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不要让他们相信唯有考出好成绩来才能够得到夸奖,不要让他们从小就培养出害怕失败、逃避困难、推脱错误之类的负面心态。请鼓励他们所有的努力和微小进步。


亲爱的管理朋友,请给部下们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让他们不怕犯错误、不怕尝试、不怕创新、不怕接受新挑战,他们才可能更出成绩,你也才可能更出成绩。鼓励努力与付出,而不是鼓励成就与业绩;珍惜失误给部下带来的经验教训,给他们机会通过失败走向成功。

亲爱的看官朋友,请你把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每一个失败,都看做通往成功之路的一块踏脚石,牢记你怎么通过千百次的摔倒学会走路的。请你相信,越是严重的失败、挫折,越是你走向胜利的人生重大转折点,而不是你人生从此一败涂地的起点。

(未完待续。内容预告:不追求完美,我们追求什么?凡事马马虎虎就好?当然不是!我们应该追求卓越。要想知道追求卓越与追求完美有什么不同,要想知道怎么把我们的追求完美情结转换成追求卓越的动力和快乐,请听下回分解。)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74#
发表于 2011-11-8 10:40:15 |只看该作者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十五,续)


追求卓越是快乐旅程


上一篇我们讲了什么是“追求完美”,以及“追求完美综合症”。这一篇,我们要讲如何变追求完美为追求卓越。

首先,什么是追求卓越?和追求完美一样,你有一个追求目标,你追求成功,追求出色,追求不辱使命。但是,追求卓越和追求完美又很不一样。最根本的不同,在于追求的过程完全不一样。

追求完美的人,要求自己做什么都完美无缺、丝毫不错、让人无可挑剔。他们不容许自己有差错,排斥任何形式的失败。也就是说,他们很在乎“道路是笔直的”。

然而,追求卓越的人,很不在乎“道路是曲折的”。他们容许自己在走向目标的途中走弯路、走错路,甚至倒退回去。他们能够面对失败,承受失败,而且善于从失败中学习而且进步。实际上,追求卓越,就是战胜困难的过程,而不是没有困难的坦途。

假如这里有半杯水,追求完美的人和追求卓越的人看待这半杯水的眼光非常不一样。追求完美的人,戴着专门挑剔瑕疵的有色眼镜,往往朝那空着的一半不满地望过去:不完满、不完美。追求卓越的人,则会满意地看着那注满了水的另一半,想,“哈,瞧,我已经成功地灌了半杯水进来了。接着努力,我会灌满一整杯的。”

看出来了吗?他们的心态完全不同。一个追求卓越的人,很享受走向成功途中的每一步成就。

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太注重过失,眼睛只能看到两极,要么完美无缺,要么一无是处。他们接受不了自己的不完美。可是,这种追求太不现实了,人怎么可能做得到事事完美无瑕!结果就是他们对自己的失望和沮丧。

而追求卓越者却更为现实,他们明白成功之旅难免充满了问题、挫折与反复。失败在他们的眼里是走向成功里程中的一个个脚步、一个个台阶,是一个个的成功。战胜一个个挫折的成就感,让他们的追求之旅充满了快乐和自信。

那么,他们的成就呢?追求完美的人,和追求卓越的人相比,往往谁更有成就?往往谁更成功?

答案往往是后者。

追求卓越的人不惧怕失败,更勇于面对挑战,更乐于另辟蹊径,他们的工作成就自然更高。还记得吗,那些失败次数越多的人,往往是成功次数更多的人!

追求完美的人耗费大量的时间纠缠在细枝末节上,因为他们容不得丝毫的瑕疵;因此不那么看重这些瑕疵的人自然会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共更多的工作量。

还有,感情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追求卓越的人也远胜于追求完美的人。他们不但不会对自己吹毛求疵,也不会对同事、亲友、伴侣、孩子吹毛求疵。他们当然生活得更快乐!

因为他们允许自己有差错、有失败、有倒退;因为他们没有那种要么干脆不肯做,要么就要做到极致完美的心态和行为,追求卓越的人往往不像追求完美的人那样,内心积压着深厚的恐惧、焦虑和压力。相反,因为他们越看到自己一次一次从失败中走向成功,他们越自信;越是自信,他们越更有激情去做、去闯、去迎接挑战。他们的成果因此也就越发卓越,他们的人生也就越发充实而快乐。

追求完美和追求卓越,这两者从表面看来,很难有什么区别。他们看上去同样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一个顽强奋斗的人。他们很可能走过相同的人生旅程,比如,为了进理想学校努力学习,为了进理想公司努力争取,为了获得理想职位努力上进,等等,一路奋斗过来。但是,这两者的内在,完全不一样!

那么,我们如何克服完美主义情结?怎么才能放得下焦虑和压力,放得下对失败的恐惧?

首先,诊断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分辨清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为了生活得更快乐充实,哪些是我想要保持住的,哪些是我不再想要了的。

然后,转换自己的思维模式,(这做得到,我们前面的几节课已经讲解过),摘下只看失误的滤色镜,把关注重点放到奋斗途中每迈出一步所付出的努力、所获得的成就之上。哪怕是失败的脚步,我们也照样欣赏自己付出的努力,珍惜从失败中汲取的营养。

还有,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包括接纳自己在纠正完美情结的道路上仍难免吹毛求疵等等的习性。只要能够意识到“我又犯了老毛病了”,这就是很大的进步。只有意识到了,我们才能给自己机会改进,不是吗?

这就是下一步,去改进!比如,我意识到我还是容忍不了别人的批评,那么我主动去请朋友提意见,而且有意克制住自己辩驳的本能,给自己创造机会慢慢去习惯、接纳别人的指正和批评。如果发现自己又没忍住辩驳对方,没有关系!不要苛刻自己!意识到了就是进步!

还有,前面讲过的“臆想成功”也很有帮助!反复在脑海里,想象自己追求的是卓越,而不是完美。比方说,上讲台之前,想象自己放松而安详,想象自己并不战战兢兢担心自己会差错。我们已经知道,大脑分不清想象和现实,你这么臆想之后再去讲台,大脑皮层真的就会放松而安详很多。

冥想也会很有帮助。帮助我们安静下来,接纳自己的状态。后面我们将专门有一节课详细讲解冥想对大脑构建的帮助。

给自己设立一个远期目标,也是一个放送压力、放下焦虑的好办法。有个一英国18世纪著名哲学家,因为太追求完美而卡在那里实在写不下去。有一天他换了一个想法,“我死之前一定能写出一部最完美的巨著;而我现在写的都无非是些草稿而已。”这一转念,解放了他!他放下了压力。结果,他写出了数十篇英国文学史上最美好的诗篇,还有许多很有影响的、结构精秒的文章。请你给自己松绑,让自己能够享受当下!

中国有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你再加上一句, “勿施于己”。中国还有句老话,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请你把它改成 “宽以待人,宽以待己。” 我们常常在别人遭受挫折时表达同情和鼓励,我们也当这么对待自己。这会使得我们的奋斗之旅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要调动起你的主观能动力。改变往往很难,关键动力往往来自于你凝聚的内在力量:首先要自己愿意改变,而且愿意恒久坚持!

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用旅途中的每一步小小成就,鼓励自己,欣赏自己,别只盯着美好目标,而忽略了嘉奖自己一路上付出的一份份辛劳!

最后,塔尔给了我们一个药方,劝导我们,每当遭遇困境时,服用此剂。这个药方有4片药组成。

第一片药,容许。告诉自己,我是人不是神,哪能不出差错,哪能没负面情绪,哪能不倒楣。

第二片药,发掘。以积极的心态,去发掘困境中的亮点,失败中的机会。至少,“意识到就是一个进步”,你就给了自己改进的机会,是吧?“塞翁失马”,找找看,那个福字在哪儿?(最后这句话,乃抄袭我网友,特此声明。)

第三片药,分心。听听歌、跑跑步、找朋友聊聊天儿,而不要徒劳地跟自己过不去。这不是消极逃避,而是给自己松松绑,让自己能够有机会喘息一下,有时间和空间去寻找不同的思路、视角。这是一种主动放下执著的积极心态。

第四片药,远观。不要死盯在眼前,陷在死井里;要抬眼远望,看看一年以后、十年以后甚至更远,这个问题是否还依然紧要,是否真的值得你为之如此担心、气馁、焦虑、痛苦。有些人生大事,的确哪怕你远观一年、十年、数十年,都仍然相当紧要;但是,人生中更多的事情,不值得你如此担心和痛苦,你放眼远观之际,心里往往就不那么纠结了。

朋友,每当你遇到问题,请服用这四片药,接纳自己、宽慰自己、放松自己。这一副药,你服用得越多,生效越快,而不是越吃越没效。对了,还没有不良副作用。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6Rank: 6

75#
发表于 2011-11-8 15:11:19 |只看该作者
记号,我看到十三集

Rank: 9Rank: 9Rank: 9

76#
发表于 2011-11-9 13:54:00 |只看该作者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十六)


健身又健心的真正“灵药”


正面心理学之父塞里格曼说,过去的6心理学研究有一个问题:我们关注最多的,是脖子以上,而问题往往出在脖子以下。下面的两节课将带领我们大家好好关注脖子以下。

请问这世上有没有一种“灵药”,服后能让人你感觉舒畅、轻灵、快乐;能让人更加聪明、记忆力更强、思维更敏捷、大脑更活跃;能让人更有创造力、更有效率、更有自信;能让人更平静、更祥和、更慈爱……甚至,让你更有魅力,包括人格魅力和异性魅力……

哈佛幸福课的讲师塔尔说,有。这“灵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他们已经研究并验证了很久,不但真正特灵特效,还没有任何消极副作用!而且还能给你带来许多积极的正面的副产品!

这“灵药”肯定不会害你违法,你可以放心吃!哦,还有,这药免费!因为,你可以自行配制!想要知道配方吗?在这里,免费提供:

配料一:每周至少四次锻炼,每次至少半小时!
配料二:意念冥想,至少每次15分钟,至少每星期6、7次!
配料三:每天至少8小时睡眠时间!
最后一味配料:每天至少12个拥抱!

我知道,已经有朋友不想再看下去了:切,我哪有时间做这些事情!锻炼、冥想、睡觉,那是有福气的人才有时间去做的事情,我一个劳碌命,每天工作16个小时,累也累S了,哪里还有时间锻炼!我连觉都睡不够!

别走,朋友!请你再看一段话才决定是否真要走开,好吧?

如果你能一天“浪费”45分钟,半小时锻炼, 15分钟冥想,你肯定不但能够完成你现在一天能完成的任务,而且你肯定会有更充裕的时间睡觉和休闲!因为,你真的能够变得更思路敏捷、更头脑清晰、更有创造力、更有精力、更能专心致志、记忆力更强……你的工作效率因此提高数倍!这可是绝对“只赚不赔的好买卖”啊!朋友!

而且,这不是我的独家发明;这是世界顶尖级医学家心理学家共同研究出来的、经过无数次实验证实了的、真实的功效!

好,进入正题,我们从身体锻炼开始。现代生活的舒适和先进,使得我们不用“劳其筋骨”就能满足一切生活需要。孩子们放学以后不再满街嬉戏,而是泡在电脑、电视前。我们成天长时间坐着不动。这样的结果,对身体、心理方面的伤害,非常严重。现在患抑郁症的比例比50年以前增加了10倍多,患病年龄也由当初的平均30岁下降到了不满15岁。除此以外,注意力集中障碍的患病率,这50年来也是笔直上升。

身体的活动,是人体的基本需求,正如氧气是人体基本需求一样。如果我们不能满足身体的基本需求,比方说缺氧、缺乏运动,那么我们必将为之付出代价,包括生理代价,和心理代价。

杜克医科大学的最近做过一次实验。教授请来156名严重抑郁症患者,失眠、无精打采、不愿动弹、情绪低落,饮食不正常,而且很多人有自杀的想法和倾向。身体健康状况也很糟糕。

教授把他们分成3组。1组锻炼;2组服药;3组又锻炼又服药。服用的药物是最市面上最流行的抗抑郁药,非常有效。锻炼指中等强度的运动半小时,每周3次,包括慢跑、走路、游泳等有氧运动。然后跟踪这3组的治疗效果,疗程4个月。

结果, 4个月以后,每组人全都有60%以上的人痊愈。稍微不同的是,服药的人差不多一、两周就有改善,但1组的人一个月以后才开始见效。但是,最终效果都是差不多水平。

这个实验并非表明我们应该废除抗抑郁药;而是我们应该反省导致抑郁的原因是否缺乏身体活动。抗抑郁药仍然很重要。虽然总数量都是60%的人治愈,但是有些人可能纯粹锻炼就足够,有些人可能必须用药才有效,还有些人可能需要两者结合。这里请患有抑郁症的朋友一定听从医嘱,同时以锻炼辅助治疗。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实验终止半年以后的复发率。2组痊愈者有38%复发。3组痊愈者有31%复发。1组痊愈者有9%复发。这一结果,和其他国家不同时间的多种实验十分雷同。

我们的老师指出,这并非说明锻炼的效果等于吃抗抑郁药;相反,这其实说明,不锻炼就需要吃抗抑郁药。因为,我们的身体天生需要运动,需要活动。我们必须让他遵从人体的天生需要,不要违反自然地让自己“缺氧”。

除了抑郁症病人的显著疗效之外,锻炼对精神病患者的辅助治疗、对注意力缺乏症、多动症等精神类疾病的治疗效果,都非常明显。

经常锻炼的人,除了头脑清晰工作效率高,而且免疫系统强壮很多,因而身体强健很多,各种慢性病的患病几率,包括心脏病、癌症等,都大大减少。还有一个好处,不论男女,性福质量和快乐也提高很多!当代前沿医学和心理学已经多次证实了这一点。

这真的是灵药啊,朋友们!锻炼的健身健心效果,对于任何年龄的人都一样,不论是0岁的宝宝,还是120岁的老寿星,都一样!

不过,假如让一个120岁的老寿星照着20岁运动员的强度锻炼身体,恐怕那把老骨头会抗不住。中国有句老话很智慧,“凡事过犹不及”。超越自己身体承受能力的过度锻炼,反而有害健康,比如一口气举200次10公斤哑铃,那不叫强身健体,那叫累瘫痪自己。

什么样的锻炼强度叫适度,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请倾听你的身体。如果你身体感觉到的痛苦超越了正常的不舒适范围,请停下来;肌肉酸痛了,请停下来。基本原则是:情愿少一点也不要过量。

当然,锻炼肯定没有看电视打电玩舒服,需要花力气,而且需要忍耐一定程度的痛苦。很多人因此难以起步。所以,请朋友们一定要缓步前进。不要一上来就跑10公里,而可以从每天花10-20分钟走1.5公里开始。记住,情愿少一点也不要过量。

因为,假如你上来就给自己一个“下马威”,害得自己浑身疼痛3天不敢轻易动弹,那么你的大脑自然会把锻炼和痛苦画上等号,从而导致你潜意识里抗拒痛苦,逃避锻炼!如果你以缓步前进的方式,建立起整个身心的良好感觉,你会越来越乐意去锻炼。

还有,如果觉得太枯燥,你可以找些东西来分心,比如冥想,听音乐,听收音机,甚至看电视。有些人喜欢几个朋友一起结伴锻炼,觉得那样更有动力,而且相互良性带动,这也是个很好的办法。

锻炼的方式,除了慢跑、走路、游泳之外,各种球类运动也很好,跳舞也不错,买个小蹦床在家里蹦也很有意思。

等你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体力耐力都大有提高,你还可以把每周至少4次的锻炼中的两次,强化成“快慢结合”的体力锻炼。也就是说,大运动量和小运动量交替进行,让心脏和肺部承受短暂的高强度冲击。比如,猛跑半分钟到一分钟,慢跑或快走5分钟,再猛跑半分钟到一分钟,慢跑或快走5分钟……总共20-30分钟就足够了。

这种对心脏以及肺部负荷的高强度冲击,次数不需要多,每星期两次足够。其健身健心的效果,比中等强度的运动量更为显著和卓越。有体力的朋友,请一定要“占”这个“便宜”!不过,切记基本原则:“情愿少一点也不要过量”。过则伤身伤心!

阻挠朋友锻炼的障碍,还有一个,不够毅力。其实我们前面已经讲到过,这里再简单重复一遍:不能靠我们的“毅力”或者“自制力”来推动自己每天去锻炼,而是把锻炼变成每天刷牙那样的想都不想就去做的“惯性”!当然,建立一个新习惯,的确需要毅力和自制力,不过,3个星期就能建立起来!请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坚持3星期!”等习惯形成,你需要“维持”新习惯的自制力就很有限了,正如我们并不需要每天对自己下一次决心去刷牙,一样。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6Rank: 6

77#
发表于 2011-11-9 15:16:24 |只看该作者

Rank: 6Rank: 6

78#
发表于 2011-11-9 15:51:06 |只看该作者
收东西谢谢分享

Rank: 9Rank: 9Rank: 9

79#
发表于 2011-11-10 13:43:42 |只看该作者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十七)


不嗔不怒可以通过改建大脑做到


医学界很早就发现,大脑结构中,左前额皮层和右前额皮层的比例,往往和人的快乐程度有关联。左前额皮层更丰厚的人,偏于快乐;右前额皮层更丰厚的人,偏于不快乐。你要是不小心摔倒在地,恰好把右前额撞扁了,恭喜你,你生活中从此有更多快乐。下次再摔到时,千万记得拧拧脖子,别伤了左前额哈。

从2001年开始,一群当代资深教授专家,不断请来世界上顶尖级的冥想高手,也就是几十年天天默祷入静的高僧,研究他们的大脑和普通人有何不同。结果发现,普通人快乐与不快乐的人数比例相差不远;而僧侣们却个个都是的左前额皮层更丰厚的人!心理测试表明,这些僧侣很容易感染快乐的情绪,很少受痛苦情绪的打扰。

也就是说,过去我们总以为有道高僧的“不嗔不怒”是他们多年的修为令他们心如止水;而现在我们看到,这结论果然正确,因为连他们大脑构造都已经跟常人不一样了!他们已经造就出了安详而愉悦型的大脑,即对嗔怒很迟钝的大脑!

这批教授专家还研究了僧侣们的“惊吓反应”,故意忽然制造巨响,看人吓一跳的程度。越容易惊跳的人,说明他们的焦虑、紧张程度越高。专家们以前的实验表明,没人能够做到不被忽然吓一跳,哪怕部队的职业神枪手,这简直就是本能反应。可是,专家们在僧侣们入静时忽然惊吓他们,竟然第一次测到了完全不为所动的记录!他们惊叹,这些僧人有着超人的沉着与镇静。难怪他们不嗔不怒、不焦不躁!

读到这里,肯定有人蹦出问题来了:我们这些普通人,哪有时间天天数个小时静坐冥想,而且一坐就是几十年?那是不是说,我们就根本没有可能达到任何境界呢?上一篇“灵药”中的第二项配料的“每天15分钟冥想”,如此短暂,是不是根本不会有什么用呢?

这个问题,也有专家做了研究。某教授邀请一群有意愿学习冥想的普通人,分成两组,甲组人这就开始,每天练习45分钟。乙组人则请他们耐心等待4个月,因为“这一期已经满额了”。 实际上呢,研究者们测试并对照两组人的表现,看看同样有意愿学习冥想的人,4个月的做与不做有什么区别。

结果表明,8个星期的练习以后,甲组人的焦虑程度显著下降,心绪明显更加愉悦。除了心理测试,教授还观察了两组人的大脑左右前额皮层的比例,结果发现,短短的8个星期,两组人的脑部结构已经有看得到的不同了!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发现!8个星期,每天45分钟的冥想练习,大脑构造就已经有所改变!

这位教授仁兄后来还有意给两组人都注射了感冒病菌,意在对比身体抗病力的不同效果。结果甲组人的抵抗力显然强多了!也就是说,冥想对大脑造成的改变,不但增强了人的心理健康,而且强健了身体的免疫系统!

还有专家研究了每天15-20分钟的冥想,一段时间以后大大改善了身心健康!健身又健心!(抱歉,这个时候,我只能看见老师指了指幻灯屏幕,视频镜头却没有移过去,所以我看不见具体数字。)

意念冥想,作为一种心理疾病的辅助治疗,目前在医学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药物疗法、心理疗法、冥想疗法,三者配合,非常有效。事实上,哪怕只单纯冥想,也有医学界的研究证明,对抑郁症等各种心理疾病十分有效。

一般来说,曾经患过抑郁症的人,很容易复发。因为我们前面已经讲过,大脑的“河道”已经在那里,稍微一点小事,可能触发大脑神经元“重新启用废旧河道”,也就是抑郁症的复发。 但是,医学研究发现,经过冥想治疗的人,复发比单纯药物治疗降低50%!

那么,冥想怎么做呢?前面我们已经有章节详细介绍,现在再次带领大家来做一个超短冥想:

请你找个地方坐舒服,背可以靠着也可以不靠着,但要挺直。手脚都放得舒舒服服,以不觉得别扭为要。闭上眼睛。让意念关注你的呼吸。深深吸入腹部,缓缓呼出。如果发现自己分心了,没关系,把心收回来就行。三、五次深呼吸后,让意念关注你的身体,假象你有一只“内眼”,并且用这只“内眼”,从头到脚一点一点地“扫描”全身,细细体会身体各部的感觉,看能否找到某处相对不那么舒展的地方。如果找到了,让意念关注那里。不抗拒,也不打扰它,就是关注而已。同时,继续深而缓地呼吸。也继续默默关注那里。如果分心了就再收心。10余次深呼吸后,意念重又关注自己的呼吸。三、五次后,再次用“内眼”来“扫描”你的全身,看能否找到某处相对不那么舒展的地方。如果找到了,让意念关注那里。跟刚才一样,默默关注,不予打扰。10余次深呼吸后,意念重又关注自己的呼吸。三、五次后,可以结束了,请睁开眼睛。

这个冥想的基础,一定是关注自己深而缓的呼吸。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观察自己的身体,接受身体的信号,然后关注它。

当我们感知到一种情绪时,身体通常有生理反应,比方焦虑的时候,会觉得胃里顶住了;悲伤的时候,喉咙哽咽不畅。如果我们有意在自己感到负面情绪时,搜寻身体反应的部位。找到以后,关注它。注意,不是抗拒它,而是关注它。如此,则把大脑神经的通道引向了身体的具体部位,然后我们身体的自愈能力就可以启动工作。如果我们反复这样联系,大脑和身体的反映“套路”就会越来越熟练,新的“河道”就越来越宽敞而通畅。

还有,我们凝神与自己的意念的时候,往往注意到自己分了心。其实,这正是每天需要坚持冥想的意义所在:发现自己“分心”,没关系,正好有机会做一次“收心”的练习。久而久之,我们就越来越容易做到调动自己的意念,比方说,专注于手上的工作,专注于正面情绪,等等。

说到“专注于正面情绪”,我们前面讲过的“改换视角、改换心态”的做法,也可以和冥想配合起来,双管齐下,对舒缓自己的焦虑、紧张、压力、痛苦等等负面情绪,非常有效。比如,你要去拜见一个重要人物,心里十分紧张,都能注意到自己的脖子僵硬了。你不妨占到墙角,闭上眼睛,深呼吸数次,一方面让意念静静关注僵硬的脖子,一方面可以试着让自己改换视角,“他肯见我,我真是太幸运了。多亏了张三帮我安排,回头要去谢谢张三。”这时你心里的紧张和压力,就会被另一种健康而平和的情绪所替换。

为什么要再三强调,让意念静静关注负面情绪或者身体反应部位,而不做任何思考呢?其一,前面已经讲过,心里有了负面情绪时,可以对日记宣泄,也可以找朋友倾诉,就是不要在自己的脑海里钻牛角尖儿!闷在心里苦苦思索,会越发令自己苦楚!当然更不可以在冥想的时候用意念跟它较劲儿!其二,我们的身体是最好的自愈大师,我们安静地关注身体的某个部位,会启动身体的自愈机能。如果我们用意念去抵抗、去排斥,则会打扰身体自愈机能的工作。

这也就是塔尔把冥想称之为“正念冥想”的原因。

其实,我们非常熟悉的太极、气功、瑜伽,都是很好的意念锻炼。以太极为例,我们深呼吸,平静身心,然后凝神于肢体的动作,凝神于身体中气的走动。这几大要素,其实就是上面讲的冥想的要素。做瑜伽也一样。还有,打坐、入静,默念、诵经等等,都包含了冥想的关键要素。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式,不必拘泥。

哪怕你没有时间做冥想,朋友,请你至少每天数次用深呼吸来调节自己、放松自己,每次三个深呼吸就好!上讲台之前;见老板之前;早上醒来时;晚上入睡前;发现自己生气、着急、焦虑、哀伤、愁苦时……开车遇到红灯的时候,一定请你深呼吸三次!“嘿,正好给我个机会,做一个超短意念放松。”


(未完待续!下一集,将讲解“灵药”中的第三配料“睡眠”,以及第四配料“拥抱”对身心健康的作用。中医养生学讲过很多睡眠的好处,我很想看看西方科学对睡眠的观点和我们有什么异同。敬请关注。)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7Rank: 7Rank: 7

80#
发表于 2011-11-10 13:52:40 |只看该作者

我懒,感觉身体不如以前了,有些沉重。最近睡觉突然想到了用放松意念这一招,别说感觉还是很舒服,感觉全身真的都放松了。身体也没那么沉重了。
早睡早起身体好,妈妈好,全家才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11-23 06:06 , Processed in 0.027033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