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晨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亲子阅读] 受不了了,必须变老:我也来抄书-----这才是中医、古代的医生、神医这样看病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621#
发表于 2014-11-10 13:43:24 |只看该作者
总之如果肝经出了问题,身体的各个部份很容易就跟着乱套,中医过去就有一句话来形容这个事情,说是“肝为万病之源”,这意思不是肝不好,而是说如果肝气不舒,那么会引起无数的病证的。
  我曾经见到过很多这样的患者,有的是因为单位突然给了一个什么压力特别大的事情,结果导致该女士的月经就停止了,有的是跟别人生气,也导致了同样的结果,更多的人则是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就发现自己总是很不舒服,没有精神头,没有胃口,有的人是爱叹气,容易发脾气,有的是烦躁,晚上睡眠不好,容易紧张,情绪悲观,对什么事情都担心等等,总之是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了。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调理自己的身体了。
  

Rank: 6Rank: 6

622#
发表于 2014-11-10 13:43:46 |只看该作者
古代名医傅青主在这方面就非常注意,他在开方调理妇女的身体的时候,经常会在药方中加入一些调理肝气的药物,比如柴胡、白芍等,份量一般不大,但是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那么在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注意调畅肝气呢?

Rank: 6Rank: 6

623#
发表于 2014-11-10 13:44:08 |只看该作者
 首先,您要自己保持开心的状态,有意地去自己调理。
  比如经常保持微笑,或者是找时间对自己微笑,然后有意地和别人用轻松的语气谈话,这些都会让你觉得自己的状态是快乐的。
  另外就是别太把工作当回事儿了(估计您的老板一定不愿意听这话),当然,不是从此就开始马虎,而是需要在轻松的状态中去工作,不要总想工作失败后的结果,而要想工作细节中的快乐,和成功后的喜悦。
  还有就是参加体育锻炼,其实体育锻炼是调整情绪的最佳方式,我在中医体检中发现,凡是基本没有什么问题的女士,都是特别喜欢运动,有的姑娘甚至上班都穿得很运动,网球鞋运动衫的,坐在那里浑身充满活力,身体上基本什么问题都没有。

Rank: 6Rank: 6

624#
发表于 2014-11-10 13:44:31 |只看该作者
其实药物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式,很多人,在调整了情绪,参加了运动以后,身体的状况就开始发生改变了,变得越来越健康。
  只有在病证很明显的情况下,才需要使用药物进行调理,在这个时候,您可以去医院找一位有经验的中医师,让他针对您的病情调理一下。中医在调理肝气方面的经验是十分丰富的,一定可以在某一方面帮助您。
  举个例子,我曾经治疗过一个外地的女士,这位女士就是情绪方面出现的问题,她主要是因为家庭方面的问题导致情绪郁闷,结果出现了很多奇怪的症状,比如手脚冰冷,容易呕吐,曾经喝完粥,和同事走出几十步就全部吐出,在诊病的前几天曾经突然晕倒,不知原因,然后是失眠,严重的时候每天只睡两个小时,她自己的父亲就曾经是一家西医医院的院长,结果检查了很久,都没有结果,就是说不出她这到底是什么病,最后找到我,其实我也没有那么高的水平,只是根据《伤寒论》中的理论,认为她这是肝气不和而已,就开了《伤寒论》中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结果服药三副以后,症状全部消失,后来又接着服用了十几副,用来巩固疗效。对于此次治疗,患者和家属都非常的满意,表示要重新认识中医。
  其实中西医各有优势,只要是对患者有好处,就可以使用,这个医案体现的就是中医的优势,在调理情致方面的,而且效果非常好,这位患者甚至对此产生了依赖,曾经要求我一直开药下去,我说实在是没有必要,十几副药后必须停药,结果停药也没有什么问题了(前几天她又来电话,现在她人已出国)。

Rank: 8Rank: 8

625#
发表于 2014-11-12 13:58:22 |只看该作者
晨曦 发表于 2014-11-6 15:57
公元1091年。
  北宋。
  真州(现在的江苏仪征)。

跟到这了,

Rank: 8Rank: 8

626#
发表于 2014-11-17 16:22:15 |只看该作者
讲中医能讲得这么好看,难得

Rank: 6Rank: 6

627#
发表于 2014-11-18 13:00:57 |只看该作者
谢谢各位捧场,咱们继续哈

Rank: 6Rank: 6

628#
发表于 2014-11-18 13:05:56 |只看该作者
王孟英

Rank: 6Rank: 6

629#
发表于 2014-11-18 13:06:23 |只看该作者
王孟英

  那个年代。
  清朝政府虽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民间可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儿,沿海城市与外界的交流频繁,上海、宁波等港口里每天都停留着许多的外国商船,上海已经成为了中国第一大港。
  外商带来的有新鲜的玩意儿,还有要命的鸦片,除此之外,这些洋人还从南亚次大陆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特殊的礼物,当这个礼物的包装盒被打开以后,所有的人都会闻风丧胆的,这个礼物有个恐怖的名字,叫做“霍乱”。
  在若干年以后,这个被叫做“霍乱”的怪物将会与我们的主人公王孟英相遇,他们将展开一场殊死搏斗,其战况异常惨烈,我们后面再说。
  在那个年代,嘉庆皇帝已经把和绅给扳倒了,老百姓很乐观,认为这下嘉庆皇帝算是吃饱了,其实这很不客观,因为嘉庆的老子,著名的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已经把国力给消耗了很多,从嘉庆这里开始,大清帝国逐渐走向了黄昏时代,从那以后的历史书上,我们将看到一连串的“战败”、“不平等条约”等令人气愤的关键词。
  在那个时候,日后鸦片战争中侵略中国的那帮外国人已经出生,虽然目前还只是个吃奶的黄头发小孩,煞是可爱,但是,若干年后,他们将露出凶恶的面目,用枪炮打开中国的大门,抢走大量的银子,并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这就是王孟英出生时代的大背景。

Rank: 6Rank: 6

630#
发表于 2014-11-18 13:06:53 |只看该作者
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
  浙江钱塘(现在的杭州)。
  一个婴儿诞生了,家里人给他起名叫王士雄,后来字孟英,这就是我们的王孟英,因为在医书中多称呼他为王孟英,所以我们下文就用王孟英来称呼他吧。
  这个家庭是个文人家庭,很清贫,王孟英的曾祖是个名医,到祖父和他父亲那两辈儿也都懂点医。
  但是很倒霉,他们家曾经连着生了三个男孩都死掉了,到王孟英是第四个。

Rank: 6Rank: 6

631#
发表于 2014-11-18 13:07:17 |只看该作者
估计有看官该问了,怎么您写的古代医生的家里都那么倒霉啊?不是这个死就是那个死的,这是不是太雷同了啊?
  这事儿还真得跟您汇报一下,这绝对不是我故意挑选的,过去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就是那样,生下孩子能多活几个那是幸运,全死了也不例外,父母都健在的那也是福气,没爹没妈也得自己挺着,因为这种现象太多了。所以,这绝不是我故意安排的,这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当王孟英出生以后,他们家里乐坏了,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他们就认为这个孩子会长寿,并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但是,情况并没有人们预计的那么乐观,实际上,王孟英从小就是个多病的孩子,还在喝奶的时候就患过泄泻,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闹肚子,这个病王孟英一患就是一年,估计这对他的体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后来王孟英终其一生体质都不大好,基本上他也是在和自己的疾病斗争中渡过一生的。
  在三岁的时候,更倒霉,我们这位王孟英患上了天花,要知道,这绝对是一种致命的疾病,好在王孟英命不该绝,居然死里逃生,在死神的面前晃了一圈儿,却又活了过来,实在是命大啊!
  总之,我们怎么看这位王孟英都不像个做名医的料,反而倒是一些倒霉事总是跟着他,那么他是怎样扭转命运,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呢?
  让我们慢慢来叙述吧。

Rank: 6Rank: 6

632#
发表于 2014-11-18 13:07:33 |只看该作者
 童年的王孟英似乎学习倒是不错,大家一致反映这孩子聪明,说他“书一览即领解”,这总算给了王家的人一点希望,要知道,王孟英的弟弟就显得没有那么聪明,于是家里人就都把希望寄托在我们的王孟英同学的身上了。
  值得记录的一点是,根据当时的同志们反应,说王孟英同学的算术成绩特别好,估计这对王孟英日后的逻辑推理能力起到了一定的培养作用。
  这么说吧,在病病歪歪中,我们的王孟英同学日益长大了,当我们从文献中再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十二岁了。
  那年,他的父亲病了,患的是温病(一种热性外感病),病的很重,于是请来了杭州城里的名医,这些名医来看了以后,全都认为是外感风寒导致的伤寒病,看到患者的病症中有泻肚子这个症状,就主张使用柴胡和葛根等药来治疗,想把毒邪向上提,从上面排出,结果也没有止住泄泻,有的医生一看,说坏了,这是漏底证啊,估计要坏事儿,还是赶快服用些附子什么的大补一下吧,于是又开始温补,结果是病情越来越糟糕,最后到了濒临死亡的地步,连棺材都开始准备了(病日以剧,将治木矣)。

Rank: 6Rank: 6

633#
发表于 2014-11-18 13:08:23 |只看该作者
就在这个令人绝望的时刻,英雄人物出现了,这个人叫浦上林,从那一天开始,这个人将成为少年王孟英的偶像,应该说,王孟英的日后从医与此人关系极大。
  当时是王孟英父亲的朋友推荐的浦上林,当这位浦上林同志来到王家时,王家的人吃了一惊,原来这浦上林同志年龄不大,可能当时仅仅能够被列入青年的行列,脸上的胡子还没有几根呢(过去的人是以嘴边的胡子的数量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的,所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于是大家对浦上林同志的期望值大打折扣,大家都苦着脸看这个医生怎么来处理。
  没想到,这位年轻的浦上林同志诊断完以后,很干脆地说:“这是个温病啊,是不是以前按照伤寒来治疗,用了大量的温热药?”(是温证也,殆误作伤寒治,而多服温燥之药乎)
  “是啊,您说的没错儿!”大家这才发现,这位医生和以前的医生说的话都不一样啊,以前的上来就是附子人参的,这位是反着来的啊!
 这位浦上林医生神清气爽地说:“这个患者,幸亏大便能够泄下不止,热邪还有出路,否则这个人早就该不在了!还能论得到我来治疗?”(幸而自利不止,热势尚有宣泄,否则早成灰烬,奚待今日耶?)
 

Rank: 6Rank: 6

634#
发表于 2014-11-18 13:08:48 |只看该作者
这位浦上林医生的形象,在少年王孟英的心目中瞬间高大起来,王孟英瞪大眼睛,好奇地听着。
  这位浦上林医生,先是让王孟英家准备甘蔗,然后吩咐大家一齐来榨甘蔗汁,给患者大量服用(中医认为甘蔗性凉),然后,他开的方子也与前面的人相反,他用犀角(现在不让用了)、石膏、金银花、天花粉、鲜生地(这个药现在也很难弄到,没法儿保存,药店给省了)、麦冬等药,组成了一个方子,用药的量特别的大,然后熬成三大碗,放在患者的病床前,让患者只要有精神头,就喝上一口,频频服用。
  当时王家这些长辈看了,都吓坏了,有这么干的吗?上来先甘蔗汁伺候,然后在用那么多的凉药招呼着,能行吗?估计此时他们脑海中浮现的话语一定是那句:“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但是他们虽然嘴边胡子很长,却也没有任何办法。
  幸亏王孟英父亲的朋友金履思同志,慧眼识珠,认为浦上林这个小同志是很有学问的,于是极力主张服用这些药物。
  结果是在服用下去以后,王孟英父亲的病就一天天开始好了起来,最后竟然痊愈了。

Rank: 6Rank: 6

635#
发表于 2014-11-18 13:09:08 |只看该作者
高人啊!真是高人啊!此时,王孟英对年轻、潇洒、有学问的浦上林同志钦佩不已,他羡慕地望着浦上林离去的背影,心里想,如果我以后,能够像他那样,该多么的好啊!
  这个想法,像一个火种,播种在了王孟英的心里,日后,当条件合适的时候,它将燃烧成为熊熊大火。
  两年以后,让这个火种燃烧的决定性因素到来了。
  在王孟英十四岁的那年,他的父亲又病了,而且很快,就病危了。

Rank: 6Rank: 6

636#
发表于 2014-11-18 13:09:24 |只看该作者
在以后的人生之中,王孟英将面临数次与亲人的诀别,但是,这是第一次,王孟英感到了天像要倒塌下来一样,他紧紧地握着父亲的手,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是如此的无用。
  那是个夏天的黄昏,纸灯边的飞蛾在无聊地绕来绕去,热热的风从门窗吹进来,王孟英的父亲已经瘦弱不堪了,他在神智清醒的时刻,努力对王孟英说了自己放心不下的事情。
  他说:“孟英啊,为父我可能要不行了,但是我有一件事情放心不下啊。”
  王孟英流着眼泪,问父亲是什么事情。
  父亲:“你是家里的长子了,也是最聪明的,我对你有所希望啊!”
  王孟英紧紧地握着父亲的手,说不出话来。
  父亲:“你要记住啊:人生天地间,必期有用于世,汝识斯言,吾无憾矣!”
  王孟英流着眼泪,把头抵在父亲的手上,忍住不让自己哭出声音来。
  他用力点着头,用这种方式来回答父亲的嘱托。
  没有多久,王孟英的父亲就离开了人世。

Rank: 6Rank: 6

637#
发表于 2014-11-18 13:09:42 |只看该作者
在送葬的时候,王孟英披麻戴孝,走在送葬人群的最前面,年仅十四岁的王孟英,成为了家中最大的男子了。
  那天,是个雨天,江南的小雨像雾一样漫天飞下,远处的青瓦白墙掩映在迷蒙的雨雾中,一种凄凉的感觉让人的心里觉得凉透了。
  送葬回来以后,王孟英独自找到了自己的舅舅,向舅舅谈了一番话。
  他对舅舅说(泣告母舅):“舅舅,我父亲在临去世的时候让我做个对世界有用的人,要想做个有用的人,还有比学医更实际的吗?可是医学的道理是那么的精微,如果不用心学习,那是无法掌握的啊,所以我想埋头十年来学习医学,想把家托付给舅舅您,可以吗?”(夫有用于世者,莫如医,甥敢不专心致志,以究其旨哉!第义理渊微,欲埋头十载,而以家累吾舅,可乎?)
  王孟英的舅舅听到这番话,仔细地大量着这个十四岁的少年,吃了一惊,这哪里是一个少年说的话啊!
  于是,他点头回答:“你如果真得有这样的志向,那你的父亲将瞑目于九泉之下啊,我又怎么能够推辞呢?”

Rank: 6Rank: 6

638#
发表于 2014-11-18 13:10:05 |只看该作者
从此,王孟英的舅舅就开始帮助照料他的家里,并且经常鼓励王孟英学习医学,他给王孟英学习的房间起名叫“潜斋”,意思是让他潜心学习,这个潜斋的名字王孟英以后一直在用,后来他写的一本书就叫做《潜斋简效方》(其中包括潜斋医话)。
  但是,王孟英很快就发现这样是不行的,因为,家里没有饭吃了。
  您该问了,不是有他舅舅照顾吗?是啊,可是,那个年头,谁家都不富裕啊,大家都没有饭吃,何况王孟英家里还有好几口呢?
  当时王孟英家里的情形,王孟英后来多次提到过,那就是“厨无宿舂”,意思是隔夜的粮食都没有了,各位现在可能没有体验过这种生活,但是在那个年头,第二天早晨去哪里弄点儿米来吃,那是家长心里最大的念头了。
  饥饿,饥饿的感觉是痛苦的,尤其是当晚上饿着肚子看书的时候,看来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于是,王孟英开始找父亲生前的朋友,希望哪位能够给自己介绍一个工作养家糊口。
 

Rank: 6Rank: 6

639#
发表于 2014-11-18 13:10:18 |只看该作者
 这个时候,他父亲的老朋友金履思再次帮助了他们家,他给王孟英介绍了一个去鹜州(今天浙江金华市)工作的机会,由于王孟英的算术好,因此推荐他去那里的盐务部门去当个会计。
  就这样,王孟英在十四岁的时候,告别了自己的母亲,来到了鹜州,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
  在离开家乡的时候,王孟英跪在地上,给母亲磕了个头,对母亲说:“母亲,我不能在您身边孝敬您了,我会把自己赚的钱带回来,让您和我的弟弟妹妹们吃饱饭的!”
  然后,他头也不回地上路了,他的母亲含着眼泪,望着王孟英幼小的身影消失在地平线上。
 

Rank: 6Rank: 6

640#
发表于 2014-11-18 13:10:33 |只看该作者
让家人能够吃饱饭,这是王孟英当时心里的一个最大的念头。
  当时在鹜州的孝顺街集中着一些盐务公司,王孟英就在其中的一家帮助作会计的工作,白天的活儿是很忙的,货物进进出出的,王孟英要忙着点货记账什么的,总之,经常是忙碌得水都喝不上。
  到了晚上,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开始休息了,大家喝喝茶,聊聊天,去街上逛一逛。
  这个时候,十几岁的王孟英却不像其他伙伴那样休息,他不顾自己一天的疲惫,回到自己窄小的房间,打开医书,开始苦读。
  文献记录说此时的王孟英,下班以后连屋门都不出,就在屋子里看医书,经常一看就是深夜,有的时候实在看不明白了,就仔细地琢磨,甚至直到东方的天空发白。(披览医书,焚膏继晷,乐此不疲)
  等到别的伙计玩回来要睡觉了,他就把油灯拿到自己的蚊帐里,在床上接着读书。
  如果说这么学习一个月两个月的也就不错了,但是,王孟英如此学习,却一直坚持了近十年。
  十年啊!多么漫长的时光,他就是在这种白天干活养家,晚上苦读医学的日子中渡过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9-16 23:45 , Processed in 0.02904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