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红楼情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人阅读] 给书香版主献个小礼--转帖:中国孩子的阅读问题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41#
发表于 2010-11-6 10:32:37 |只看该作者
十:关于幸福


曾写过一篇短文《幸福从读懂童书开始》,里面写过:



  和大多数人不同的是,真正意识到儿童文学的魅力,是在我成年之后,是在我为文学梦辞职的那年。

  那时,我的生活陷入颠沛流离之中,强大的现实几乎摧毁了我用可怜的文学梦搭建的精神堡垒。有一天,我帮朋友的孩子买《安徒生童话》,接着就去邮局取我盼望已久的稿费。在排队取钱时,我信手翻开了那本书,第一篇是《海的女儿》。我站着、看着,眼睛慢慢湿润了。身边的喧嚣顷刻间离我很远,满眼满心,只有那个因为所爱而飞向天空的灵魂。

  我永远无法忘记这一刻,从小爱看书的我相信故事是真事,这篇虚构的童话,对我也是毫不例外的真实,海的女儿深爱王子,而我的王子是文学。如果刀锋是追寻所爱的必经之路,又何不与海的女儿一般,在上面继续跳舞?那才是生命的美丽。

  这世界有太多丑恶,让我们随着成长对其增添怀疑。而所有文学类型之中,儿童文学恐怕是最为坚守人类美好信念的一种写作。只有相信,才能得到。看懂童书、相信童书的那刻,正是对人性的正面进行积极肯定的一刻,正是相信光明真实存在的一刻。

    ……

  孩子和成人不同,孩子有着更柔软易感的灵魂。阅读童书,能对成人的我有着如此拯救,在被分数围剿的年纪里,阅读应该是他们观望世界的最佳窗口、寻找心灵伙伴的最佳途径。阅读能让心灵沉静、丰盈。

  我深信,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只有拥有这样的心,才能感知、获得真正的幸福。



——以上,其实就是上篇《你信书吗》的内容。

也是我对人活着为什么的答案:为了幸福。小到自己个人的幸福,大到让周围的人、更多的人因为自己而更幸福。

而且事实上,一个幸福的人,就算他仅仅只想自己能幸福,只要他真正获得幸福,就必然会让别人因为自己而更幸福,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完全孤立地存在。

所以关于人活着为什么,我真正想说的是如何获得幸福。



首先,要信幸福真的存在,才有可能感知、从而获得幸福。正如你相信美好存在,才会看到美好。

我认为这是个非常严肃非常重要的前提。

不信一个事物存在,即使它就来到你眼前,你也不会认为那就是你想找的事物啊!

因此,有信仰的人普遍幸福感比较强。信仰具体到宗教信仰上,才会有各种宗教在被指“迷信”的重压下依然大行其道。



其次,明白幸福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那样整齐划一。幸福分为很多种,不同种类间横向无法比较也不应该比较。每种幸福都是完整的。

“幸福分为很多种”当然是说,我认为的幸福,你可能觉得是痛苦。

比如我觉得这么静悄悄地呆在屋子里,发狂地在论坛上一码几千字地宣泄是幸福;而对一个以体育运动为幸福的人来说,这完全是种折磨。

“每种幸福都是完整的”就是说:硬币有两面,每种幸福也同样有该种幸福的付出。我们不能把所有幸福的某一面集中起来形成“集中幸福”。如果真去追寻这种 “集中幸福”,就能立刻、永远地得到:不幸!!

比如我一度就非常羡慕:那些父母很了不起的孩子多幸福啊!天生就有那么好的基础,在父母帮助下随便努点力就能取得成绩也~~~

后来我发现我太愚蠢啦!那些孩子从小就笼罩在父母成功的阴影下,挣脱这阴影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根本不比普通人对生活付出的努力小呢!甚至有的孩子无法超越,就从此沉沦——沉沦都没法安心沉沦!因为灵魂深处总会有个声音提醒他:我太没用了……我比不上他们……

以上,我就是犯了“集中幸福”的错误:把平凡父母对孩子的平等与纵容,结合了非凡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与帮助,硬是捏出个不符合事物存在规律的幸福来。

Rank: 6Rank: 6

42#
发表于 2010-11-6 10:33:15 |只看该作者
最后,记住一大不幸——我们会死。

我们会死也!!!

我们日复一日地活着,阳光下,阴雨天,忙忙碌碌——我们知道会死,却像从来不知道会死一样的活着啊!好象此刻的存在是永恒不变的!

咳!你们不觉得奇怪吗?我觉得简直奇怪极了!很多次走在大街上,我一时神游就会想起这个问题,再看看身边的人流,都觉得世界太不可思议了!!!

而和伟大的死亡相比,我们现在觉得那些不幸的事,不是太琐屑渺小了吗???!!!



所以,我觉得记住上面三点,常常提醒自己这些,就会比较幸福。



具体到创造幸福来说,我觉得无非拥有两种:所爱的人和所爱的事。

而要想幸福,这人与事两者都不可缺少。不同的只是比例问题。

——其实,每个人都有所爱的人、所爱的事,不是吗?尤其是妈妈们,所爱的人有个永远不会变的,就是自己的孩子,这多好呀!

那些做出伟大事业的人,据我目前发现:基本都是更重视所爱的事的人。

作为我们普通人,我的感受是:我们会更重视所爱的人。或者说,有了所爱的人,其他事才觉得有趣。



“精神食疗”里说到幸福的问题,其实是在人和事之间去尽量取得平衡的问题。就是希望爱事的人也努力去爱人,爱人的人努力去爱事。

因此,妈妈们能够爱孩子,有所爱的人了,这时应该去爱点事。而且是必须爱点事,才能更懂爱的人、让所爱的人更爱自己。

前面凝视晚秋说得真好:父母是孩子的天花板!

我想,当妈妈去“爱事”时,其实就是在提高天花板的高度。

这个事,可以是工作,可以是爱好,可以是家庭……可以是一切事!

拿往往被人认为最细微、也是女性最爱做的来说:把自己折腾得美一点。这就是件很重要的事啊!

把自己折腾得美一点,就要内外兼修。内是读书、读生活、修身养性、还要运动健身,外是服饰搭配、美容知识,美容知识还涉及到化工知识、医学知识……服饰搭配也不简单,“美学”是多大的一门学问啊,何况要亲身来实践美学?!到最后还可能“美吾美及人之美”……

像这样,任何一件事,都可以无限延伸开,扩大到整个世界呢!

这些事多有趣啊,能活着做这些事多幸福啊,不是吗?



其实,我觉得中国人更重视“爱事”,而且是“建功立业的大事”。也是在这种要做大事的压力下,幸福跑得无影无踪。

比如我非常讨厌“胸无大志”这种词……不对,准确地说:我是不喜欢把“胸无大志”作为贬义词。

可能是中国太大、历史太悠久,搞得中国人太喜欢有“大志”了。那股动不动就要超英赶美、拯救他国受苦受难人民的劲头,到现在也没有消失。



我一直认为:爱一个人,并不比爱世界容易。因爱一人而伟大,并不亚于爱全世界的苦难同胞。所以,胸中有无大志,都可以获得幸福。

有的人牺牲自己个人与家庭幸福,却带给更多人幸福,如丛飞,我们当然景仰。但不是我们都必须这样做才能获得幸福。

(跑题一下:因为老提倡“大志”,老宣扬“圣德”,害得我们老百姓都不知道怎么做人了。实在是因为圣人的道德我们做不到嘛!圣人做出伟大的事,是因为他们认为做这些事给自己带来了幸福感,以常人之苦为乐,这才是圣人圣之所在啊!)



我更觉得:更多幸福往往是平凡的。

好好去爱自己的父母、伴侣、孩子、朋友,如果能真正懂得爱,因为爱这些人而为他们去做一些事,这样就会有连绵不绝的幸福感。

而表面上看,每个人都是孤零零的存在,都必须承担着自己的苦痛。但事实上每个人的血脉都与世界相连。

我们的父母、伴侣、孩子、朋友已经是个小圈子、小世界。这个世界又连着另外的小世界……我们能够好好爱身边的人,为他们做事,从而自己感受到幸福,这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事!

——就从自己的生活中捕捉小幸福,往往会发现自己得到的是大幸福呢!



至于孩子学习,尤其是小孩子,无论是为“为中华崛起而学习”,还是为“将来的幸福(给儿子买麦当劳)而学习”,都很空洞啦!

举个例子:对刚进校的小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是进行爱妈妈的教育。

他认为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祖国”这个概念太抽象,妈妈则非常形象、具体。而如果一个人连他的妈妈都不爱,又何谈会爱祖国呢?!



所以对小学生的最佳状态应该是:让孩子为兴趣、因为觉得好玩而学习。

可惜啊……这种理想状态基本是学校来决定的,大部分中国学校目前又做不到这点。

我个人观念是:小学阶段,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能写完作业就算啦!结合孩子个性,养成些基本习惯,就万事OK了~~绝大多数时间,一定要玩啊,一定要玩!

就玩阅读,让孩子拼命课外阅读;

就玩讨论,孩子越大就越多和他讨论书里的问题、现实中的问题;

就玩体育,让孩子长得壮壮的;

就玩生活,有机会就带孩子出门,出门前先做好研究,尽量有目的、有主题地旅游……

让孩子长成个皮实健康从容的孩子,尤其男孩子懂事会比较晚,一旦有朝一日他突然醒悟要学习了,以前积累的那些就都厚积薄发啦!

Rank: 6Rank: 6

43#
发表于 2010-11-6 10:33:34 |只看该作者
幸福和知识不同。知识是疫苗,必须学(打)到身体里才管用。幸福是传染病,在身边就可能会被传染。

哦,差点忘了幸福最简单绝招:冲着镜子笑!心情再不好,使劲冲镜子笑一笑、笑几笑,保证会比之前好!

一个自己感受到幸福的大人,必定会把更多幸福带给孩子呢!



这,就是我关于人活着为了幸福的个人偏见。


11、引导孩子从阅读到思考(上)



对已培养阅读习惯的孩子来说,如何引导他们进行思考才是重中之重。

只有进行思考,才能先将厚书读薄、再将薄书读厚,才能融会贯通将他人思想真正化为己有,才能真正变为行动,做到学以致用。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一些引导、帮助孩子从阅读走向思考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分别为:

信口开河、乱写乱画、倒背如流、大胆混搭、自相矛盾、手舞足蹈、两眼发直、孤家寡人、咬定青山。

如上9种,欢迎大家探讨补充~



对每个方法详细解释之前,在实施这些方法之前,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牢记一条原则:尊重孩子的独立思考。

对大人来说,无论身为父母还是老师,这原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其实很难、非常难。



首先,要把尊重与顺从区分开。有溺爱孩子的家长,唯孩子之命是从,这当然不是尊重。

其次,真正重视孩子的意见。尽管我们常说“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孩子比我们成人想的更直接透彻”,但事实上,我们往往会借“你还小你懂什么”、“现实不是这样”为由,向孩子灌输我们的想法。

最后,这原则做起来难,其实是因为:即使在我们成人与成人之间,又何尝真正做到“尊重对方的独立思考”呢?

成人之间,我们假装尊重对方的想法,心里往往会习惯性地都认定“我才是对的”。在问对方“你觉得这样如何”时,其实是问“你觉得这样是对呢?是对呢?还是对呢”——问题提供的所有选项,都指向自己心中预设的答案。



所以,记住“尊重孩子的独立思考”这条原则,意味着记住了两个基本事实:

每个孩子天生就会思考——因为世界对孩子来说是全新的,他们不思考就无法理解开水很烫等常识,就无法在这个世界生活。

越小的孩子思考越独立——因为此时世界根本不存在任何定义,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判断、去描述。因此孩子的语言更接近艺术家的语言。

所以,只要思考的问题与大是大非无关,宁肯让孩子保留疑问,也别勉强孩子接受大人的标准答案。

即使孩子思考的结果在你眼中看来十分幼稚可笑,你可以用一句“你是这样想的啊?我和你想的不一样,我想的是……”,如此直接表达你的思考,促进孩子自己去进一步思考,而不是让他立刻接受自己的观点。



我想,所谓的独立思考,对个人而言,无非是既汲取营养、又顺其自然,让树长成树的形状、花成长花的模样。

对世界而言,无非是让我们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从中学会用多种角度更立体地看世界。

独立思考才可能真正形成参差百态,才会演变为罗素说的:须知参差百态,乃是幸福之源。

Rank: 6Rank: 6

44#
发表于 2010-11-6 10:33:53 |只看该作者
下面详解9招:

信口开河、乱写乱画、倒背如流、大胆混搭、自相矛盾、手舞足蹈、两眼发直、孤家寡人、咬定青山~



信口开河:

每本书阅读中、阅读完毕,孩子若无话可说,请不要勉强。读过书的大人可用分享的态度,对孩子说说自己对这本书的想法。说时别忘了申明:“不知道你怎么想,我是这样觉得……”既是分享,语气也不妨轻松活泼。

如果孩子有兴趣发表意见,不妨让他自由发挥——信口开河。

此时,大人要做的不仅是耐心倾听。一旦有闪光的句子、想法诞生,更要立刻大声、清晰地用书面语言重复一遍,及时赞赏孩子这句话或这个观点很好。另外,还可偷偷记下这个句子、观点,日后有机会可重复探讨。

记录时要注意:对大孩子来说,可以光明正大、惟恐大孩子不知地记,因为这会让大孩子感到被重视、被激励;对小孩子来说,却以偷偷摸摸为宜,比如用手机、录音笔等等。因为小孩子的思维更跳跃、更易被中断,大张旗鼓地记录反倒可能影响孩子“开河”时的专注。

“信口开河”这个办法,很小的孩子就可以用。但我们往往忽视了它对大孩子其实同样有用。

大人对幼儿的信口开河多为欣赏鼓励,对大孩子却会加以喝斥,说孩子是“胡说八道”。

其实谁不曾胡说八道?眼下的我,不也正在胡说八道么?

当然,比“胡说八道”更重要的是“自圆其说”。但胡说八道正是自圆其说的前奏。

为了让孩子有朝一日能自圆其说,请现在给他们留下胡说八道、信口开河的空间吧!

待续……


12、引导孩子从阅读到思考(中)



乱写乱画:

这一条,突出一个“乱”字,“杂乱无章”之意。

大人、尤其是老师,对孩子阅读常常会要求写读后感。写读后感的确有效。但读后感准确地说,更多是展示思考的结果,而不是促进、激发思考的方式。

绝大多数孩子,基本都把写读后感视为畏途。有很多孩子说自己喜欢一本书的原因,可以说得滔滔不绝,甚至可以说得很精彩。但要孩子写读后感,马上就显得干巴巴。

所以很多孩子写读后感时,不是写自己的感受,而是在网上搜索、在书上的推荐语里摘抄,大段引用别人的话——这,其实就走向了思考的反面。



我们大人回想自己的阅读,也会发现:我们平日里大量的思考,其实是零乱的、琐屑的。只有到围绕某件事进行分析时,这些思考才会从点滴汇聚起来,才会串出一个链条,形成自己的意见。

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写”是“说”的升级版。写下思考比说出思考,要求的能力更高、对促进思考也更有效。《傅雷家书》中傅雷强调儿子傅聪应该多写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原话我不记得,大意就是:写,就是对思考的梳理过程。落到笔下的思考,自己的印象会更深刻。

因此“乱写乱画”,就在“说”和“写”之间搭一座桥。



具体做法很简单:

对年龄小的孩子,不妨乱画——这个做法,来自于新教育的“读写绘”研究。就是阅读后、听完故事后,孩子随意把感兴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内容可以是故事里的一个片段,也可以是完整的故事,还可以是给故事接龙。

必须强调:万万不可嘲笑孩子画得不好。

和传统学画的临摹不同,这里的画,更多是表达思考的手段。大人如果细心研究会发现,孩子把对图书的思考,甚至会用不同颜色表现出来。

说句题外话:临摹,是学绘画的一种古老方式。这种方式有其合理的地方,但如今的绘画班很多只用这一种办法教学,就特别显出它的缺陷——往往容易落入巢穴,千篇一律,并不能真正让孩子张扬自己生命的灵性。



对年龄较大的孩子,阅读时要求在书的旁边信笔写下批注、划下感兴趣的句子。批注写得不用很多,就那么短短几句话甚至几个字就行。感兴趣的、划过的句子,不妨在读完之后再重新回味一遍。

为了提高孩子批注的兴趣,我们可以对孩子说:每本书都是一样的。只有做过批注的书,才是惟独属于你的书啊!

当然,这里的书,必须是自己的藏书。如果是图书馆借的书,不妨为孩子准备个摘抄本。孩子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可以摘录,特别有感触的地方,可以把要批注的想法写到本子上。显然,这对孩子有更高的要求。



用这“乱写乱画”的“零乱”,让孩子从点滴、细微处积累思考,让孩子读后有感、记录零碎感受,最后的方向,是从杂乱无章走向出口成章、下笔成章。

Rank: 6Rank: 6

45#
发表于 2010-11-6 10:34:09 |只看该作者
倒背如流:

孩子的记忆力超好——这点大家都有共识。

台湾学者王财贵教授正是建立在这一点基础上,形成了他提倡的“国学教育”。

个人认为:国学教育是必要的,但绝不等同于读经。把“经”让孩子背会,让孩子在成长中反刍、消化、运用,这种想法是好的,但根本不可能实现。因为现在的环境,不是能让孩子纯粹去反刍、消化、运用“经”的时代,而是更需要孩子在鉴别东西方文化中吸收、运用的时代。

所以,我觉得这条值得解释的是背诵的内容:背诵是必要的。但与其整本背“经”,不如有取舍地为孩子选出一些“经”中的内容,同时把精力更多放在真正值得背诵的内容——诗词上。



中国诗词是柔软的经。从接受的难易来说,那些以文学方式传承的传统密码,更易被孩子理解、从而接受。从使用的角度来说,那些华美的辞章,也会更多用到孩子的表达中。

如此推广开去,那些优秀童书中感动孩子的部分,不妨也让孩子背背。



为了让孩子乐于背诵,有一些小诀窍:

比如,开始时,其实不用强调要背,就说让孩子熟读几遍。

比如,不妨大人和孩子搞场背诵比赛,大人肯定背不过孩子,让孩子有成就感。

比如,老师要求孩子背诵是关系到考试,字词都必须清楚。但父母要求孩子背诵时,不必那么苛刻。尤其是童书、小说中的内容,基本背诵就行,不用像诗词那样苛求于每个字词的准确。

比如,如果能让孩子理解内容,更有助于孩子背诵。这里说的理解,不是老师要求学生的那种词句明晰、主题明确,而是让孩子基本明白要背诵的这些说的大概是什么。

比如,有个妈妈在女儿读中学、背诵的时间更少时,她是用录音机把值得背诵的内容录下来,在家里反复播放。时间长了,女儿也就熟极如流了~

比如,不妨边游戏边背诵。记得我弟弟4岁时,我让他背《登鹳雀楼》,他读过好几遍也没背下。我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根据诗词内容来表演。

白日依山尽:手指远方做下山的滑下动作。

黄河入海流:做出波涛一浪一浪向前;

欲穷千里目:做出孙悟空眺望的姿势;

更上一层楼:放下孙悟空的手势,做出上楼的动作。

我一边表演,一边说着这些诗句。弟弟哈哈大笑,神速地背会了。

让我有点惊异的是:不知弟弟是年龄大了恰好从此开窍,还是觉得诗词原来讲的也是故事很好玩,从那以后,他对背诵诗词这种事,不再那么反感了。



在阅读中,我个人的感受是:绝大部分,是默读(完全不出声,眼睛滑过文字);有时候,会默诵(嘴巴不出声,其实在念);还有时候,忍不住大声读出来。往往这些忍不住大声读出来的内容,是最触动我的内容。

思考,就是反刍这些触动。如果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光,背诵一些内容,把这些触动自己的文字记下来,就是在积累思考所需的原材料。

Rank: 6Rank: 6

46#
发表于 2010-11-6 10:34:26 |只看该作者
引导孩子从阅读到思考(下,1)



大胆混搭:

所谓混搭,就是将一些书合并同类项,让孩子同一时间里被这些作品“围剿”。



最简单的混搭办法,莫过于对“同一系列图书”的阅读。

这种系列图书分为两种:一种是同一作者的“xx系列”图书,这种系列图书的品质相似度更高;一种是由出版社策划的不同作者的“xx系列”图书,而这种系列图书据我观察水分比较大,能保持水准基本相同的系列比较少,因此少有的几套如“彩乌鸦”、“国际大奖小说”、“中国科普名家名作数学系列”等,都取得了相当积极的市场认同。

系列图书,会是老师用来作为扩展阅读的好办法:师生共读一本,推荐孩子自主阅读该系列的其他图书,课内课外结合,收效更大。

顺便说一下:我常常看到有父母对“要不要给孩子买全套某系列图书”抱有疑问。我想,这也是根据孩子的阅读程度不同来区分。

刚刚开始自主阅读的孩子,不妨为他买全套的书,这样孩子读起来更轻松、更容易激发阅读兴趣,便于培养阅读习惯。

若孩子已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父母或者囊中羞涩、或者家里书满为患,我倒觉得不妨克制一下,只给孩子在一套书中挑口碑最好的几本购买,或者先买几本,拖一段时间再买几本。

人的天性,就是对“容易得到的不珍惜”。相对那些拼命给孩子买书、只担心孩子看书少的大人来说,这样去买书是反其道而行之,有点“吊孩子胃口”的意思,反而会刺激孩子更珍惜已买的那几本,孩子很可能会尝试着对那几本书反复阅读,其收获不见得比买全套的少。



中级混搭办法,就是同主题阅读。

比如历史类、亲情类、战争类……等等,在某一段时间,将同一主题的图书提供给孩子。

其实,阅读经验丰富的孩子往往会对大人主动提出这种要求:希望阅读某一种类的图书。

在这网络时代,为孩子提供这些同主题的图书,只是简单搜索一下就能解决的事情。

但还有一种同主题阅读,就相当考验大人的水准了:把同一主题在不同时代中有不同解读的图书集中在一起。这样一来,大人只要稍加点拨,孩子就能顺着时间的脉络看到思想在不同时代中发展的轨迹。

这种阅读的例子,我看到最精彩的是画家、图画书作家姬炤华先生(可惜他的图画书基本在加拿大和美国出版)在《读库》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其中展示了《三只小猪》在不同年代的各种作品,这些不同年代的作者对主题的各种解读,实在精彩得让人瞠目!



高级混搭办法,我以为就是扩展阅读了。

倘若孩子对某种内容或某种主题的书籍感兴趣,那么,同一内容、同样主题的图画书、文字书、影视、美术、甚至音乐……等等,综合在一起供孩子品尝。

每种体裁都有它的优势与劣势,即使是改编的作品也会有不同取舍、存在不少差别。这种对同一主题的全方位解读,让孩子眼睛看之、耳朵听之、手舞之、足蹈之……这对孩子的熏陶,显然比单纯只读一本书更好,也能让孩子在重复中深入主题、细细回味。

还有一种扩展阅读,是根据已读书中内容的指引来读书。比如一本讲星星的童话、小说,不妨扩展到讲星星的科普书;比如一本书里提到其他书的书名,不妨将这本书也买来让孩子读,这样也能加深孩子对两本书的理解。



为什么“大胆混搭”能对思考有帮助?

很简单:所谓思考,就是希望孩子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孩子还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还不懂如何举一反三时,大人帮助着找出这些“一”旁边的“三”,摆在孩子面前,让孩子明确知道“一”可以变成“三”。

当孩子发现一本再好的书,也会有不同方式或是不同人来进行新的叙述、讲解,孩子会感到任何书都是一本“未完成的作品”,就能渐渐意识到自己可以加入其中,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Rank: 6Rank: 6

47#
发表于 2010-11-6 10:34:46 |只看该作者
轻松跃过读后感的坎儿



教育家朱永新曾说:真正的思考其实是从写的时候开始。

翻译家傅雷在《傅雷家书》里,在建议儿子勤动笔写信时,也说了类似的理由。

当然,这两位大家此话针对的都是成年人。但对成人都效用巨大,正好说明写作对阅读与思考的巨大功效哦!

而对孩子来说,读后感,无疑是与阅读联系最紧密的写作。



近一个月来,有近10个孩子在网上向我求助:到底怎么写读后感啊?

而我还看过网上有标题为“影之翼读后感300字”的帖子,内容为“急需”,后面有12个感叹号……

——看着这些,我更急呀!!!



我得公平地说:读后感恐怕是最难的一种写作。

我说书是粮食不是药,那么阅读就是吃饭,而读后感就是对食物发表感言——相当于美食家的境界。

美食家如洪七公,才能品尝出黄蓉做的一块肉里分别由哪五种不同的肉组成,才能衍生为“玉笛谁家听落花”的雅致。

普通人如郭靖,同样精美食物由他来吃,只是风卷残云一番,只能落个“牛嚼牡丹”的叹息。



读后感,是将感性的阅读用文字做出理性的表达。用文字描述心理,对孩子来说本就很难;阅读中很多细微的心理变化,更是转瞬即逝。

因此才有很多孩子,甚至不乏一些平时喜爱阅读、也不怕作文的孩子,惟独写起读后感却变成狗咬刺猬——无处下口,就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的阅读更多是“牛嚼牡丹”。

让吃了牡丹的牛,去品评牡丹的滋味?岂不是难煞牛也!

而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是这吃牡丹的牛啊,怎能忍心去怪孩子读后感写得千篇一律?!



要说呢,还是现在的孩子聪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孩子摸索出了写读后感的基本规律和模式:

开头,讲述自己得到了xx书;中间,将该书内容简介略微改编一下;结尾,发一两句感慨“升华”全文。

可见这样的读后感里,真正属于“感”的那一部分,其实一篇文章中仅仅几句话而已,基本等同于吃过牡丹的幸福牛儿感叹一声:“哞!哞!牡丹味道还不错!”

更有甚者,还有的孩子连这最后的感慨都不写!目前很多书不是有专家推荐语吗?有的孩子就把这些推荐语改头换面用到读后感的结尾部分——读后感完全变成了“读后无感”。



所以,对那些害怕写读后感的孩子,我支的歪招是:那就不写读后感呗……写信吧!

给书里某个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写封信。

无论这个人物是好还是坏、戏分是重还是轻,只要自己感兴趣,就给TA写。

当然,也可以给这本书的作者写。是否喜欢这本书,为什么?是否有些更妙的想法告诉作者,让作者向自己学习,今后写得更好点?



读后感变成写信,如此偷梁换柱,起码有如下好处:

一是不易害怕,乐于动笔。我组织过几场城乡班级间的通信。在给遥远的陌生朋友写信时,没有一个孩子害怕动笔——尤其是老师保证不看、直接封好寄出时,孩子们更是群情激奋啊。

二是保证原创,不易雷同:写信,就会自然而然地记下自己的想法,孩子们就失去了“改编该书内容简介”的偷懒机会。至于专家推荐语,内容合适时仍然会被有的孩子引用,充当对该人物的点评。但这种引用显然要合理得多。

三是代入感更强,更容易激发出真情实感。纸上得来终觉浅,因为书中文字和现实体验毕竟不同。写信的前提是要将书中人物当成真人一样(作者当然是真人)、当成远方的陌生朋友,于是不知不觉就把自己部分融入书中,产生更深的情感共鸣。



关于这第三点,我想讲个故事——

09年12月,深圳南山央校的14位名师,给我的14部作品上了15节公开课。我旁听的是其中王军宁老师给她初二的学生们讲的《影之翼》一课。

被我忽悠着看过《影之翼》一书的人们肯定都知道,该书中的那群“影子”,其实是南京大屠杀中死去的孩子们。

公开课中,王老师设计了一个精彩的细节:她请孩子们预习中以“我是一个影子”为题,写下一些文字:假设自己就是当年的南京孩子,自己有怎样的家庭、怎样的遭遇、最后怎么会遇害。

上课时,经过关键情节共读、短剧表演等层层铺垫,气氛越来越肃穆时,王老师随机点了位女生,让她念出她写的“我是一个影子”。

女生站起身,读一张粘在书上的即时贴。读到中途,她停住了。

Rank: 6Rank: 6

48#
发表于 2010-11-6 10:35:08 |只看该作者
我回头看她。只见她低着头,用头发遮住半边脸,眼泪大颗大颗地流,努力张了几次嘴,可嘴唇哆嗦着,没发出声音。

王老师的眼睛近视,没看清她的表情,有点惊讶地示意她继续,女生哽咽着低声说“我读不下去”。

王老师再往前走两步,才看清女生满脸是泪。王老师这才明白过来,她接过女生的书,帮女生读完。

课堂上,极其安静。因为除了这个女生外,每个孩子都做了这样的预习,都写了“我是一个影子”,都将自己彻底融入到了一段历史之中……

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对战争进行反思、对如何从过去中汲取力量进行剖析,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那是堂非常成功的公开课。我想,那全班学生、那听课的我在内的数十位其他学校的老师,不仅获得感动,还能获得启发、激发思考。

讲这个故事,并非要吹嘘《影之翼》多么出色,那堂公开课的成功,我认为恰恰相反的是它能充分说明我的一个想法:一本书,其实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

当读者与作者发生强烈呼应,就会超越图书内容本身,而使一本书的存在产生全新的意义。

对一本书,读者代入感越深,导致被激发的情感就越强,随之而来的思考就可能越持久,持久则会深入。

要产生这种代入感,当然和作者有极大关系。但和读者如何读书、是否主观上愿意去“信书”,同样有极大关系。



不过,王军宁老师促使学生融入图书的这个技巧,我认为是她结合该书的特别之处和学生的年龄段而进行的智慧选择。

王老师的孩子一则久经阅读训练,二则他们是初二的孩子,已有足够的阅历,可以设想一个人的一生。

而对于尚且懵懂的小学生或是对写作比较头痛的孩子来说,若同样让他们写“假如我是xx”,很可能他们会从一本书出发,展开幻想的翅膀,越飞越远……越飞越远……结果变成“下笔千言,离书万里”,远到飞不回来。而给书中人物或作者写信,则内容更集中,更便于掌握。

因此个人认为,对于小学生、以及害怕写读后感的任何年龄段孩子来说:写信,仍然是跃过读后感这道坎儿的最佳手段。反正那几个听我说“别写读后感,就写信”的孩子,都兴奋得大呼小叫地忙活去了,迄今还没人再向我哭诉“信好难写”。

借用写信的形式,让孩子勇于写、乐于写,直至最后善于写读后感——如此循序渐进,说不定孩子真会成为图书美食家呢!

当然,官方对“图书美食家”的定义是“评论家”啦~~

Rank: 7Rank: 7Rank: 7

49#
发表于 2010-11-8 10:36:01 |只看该作者
谢谢青芊继续添加!:F::muzhi
哪找的?
早睡早起身体好,妈妈好,全家才好。。。

Rank: 8Rank: 8

50#
发表于 2010-11-8 10:53:14 |只看该作者
多谢青芊:F::kiss:

我这懒人啊,狂汗:L

书香,我首页有链接~
我要怎样给你我的爱http://blog.sina.com.cn/happykiky

Rank: 8Rank: 8

51#
发表于 2010-11-8 10:56:28 |只看该作者

老师开展“口头作文”活动的细则



看到一位老师记录的“口头作文竞赛”现场,赶紧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澄清。

在这里备份一下。


口头作文竞赛(2010-10-15 20:53:38)转载标签: 杂谈  

       受童喜喜的影响,本学期准备在班级中进行口头作文竞赛。本周三,竞赛如期举行。

       作为第一次此类竞赛,孩子们的压力显得很大。有的小组在临上台之前还在相互推让上台的机会,害怕自己出错,影响小组得分。有的选手比赛前先把作文写了一遍,上台后直接念。他们说,写出来比上台随便说还简单一些;一个小组选择了弃权,说压力太大,实在选不出代表。所以,各位选手最终能战胜自己,鼓起勇气走上台,大胆地说出自己准备的内容,都是很不简单的。虽然有的选手上台后显得比较紧张、不自信,声音比较小,但相信孩子们通过不断的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当众说话的能力会有长足的进步。各小组参加竞赛的选手是:李昱璇、陈逸绮、顾家逾、张羽、熊佳烨、李嘉蔚。

       进行口头作文竞赛的本意是降低作文的难度。使孩子们有一个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渡,但没想到这次竞赛给孩子们带来了这样大的压力,反而增大了孩子们的畏难情绪。远远没有国庆节前夕的“我爱祖国”朗诵会效果好。看来,要想使本班同学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同时发展,仅仅依靠“竞赛”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可能在平时不知不觉的交谈中进行说话的练习,效果会更好。



————————我是澄清的分割线————————



老师好!我是童喜喜。看到您的这篇博客,我又开心……又惭愧……是我讲座时没把“口头作文”一事说清楚。



这个“口头作文”在具体操作时,也是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和阅读一样,都得从兴趣开始。

第一步,绝不是比赛,而是练习。就类似于教育家李吉林老师让学生全班一起做课堂作文练习似的,老师布置一个题目,全班一起、七嘴八舌地说出一篇作文。这样既降低了作文的难度,也让孩子小段小段地开口,同时更是老师给全班做了一次写作指点。



第二步,把“全班作文”一段段的说过之后,再让孩子们把整篇作文说出来。这时的说,依然不能是竞赛性质的说,而是强调全班参与,比如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男生女生之间,以不同的组合形式,互相说、多次说,激发说的兴趣。这时仍然是训练,而不是开展口头作文大赛。



第三步,再从“全班作文”升级到“全组作文”。同样是给一个题目,让全小组的人以前面的方式,整体说出一篇作文来。这时依然不进行大赛,只是要求小组共同说出一篇作文后,小组的每个同学也说一遍。



到了最后,才能从小组升级到个人,这时才能举办“口头作文大赛”。大赛的参与,最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让孩子自愿上台说,而且重在参与、多多表扬;第二阶段才让全体孩子都来说,让每个人都获得锻炼。

大赛题目也分两种,不妨根据情况灵活采用:有时全部同学说一个题目,有时又用抽签的办法让孩子们随机抽到不同题目来说。这样,全班同学说一个题目时,便于互相借鉴、老师进行点拨而得到质量上的提高;而说不同题名时,便于老师激励表扬那些口头作文说得较差的同学,提高他们的自信。



之所以以个人形式比赛要优于小组形式比赛,一则是强调人人参与——毕竟口头作文训练需要的时间比较短。尤其是那种结对子互相说的形式。

二则班级大赛对孩子来说,可是了不起的一件大事。若是没有经过任何训练,开始就以大赛的形式来做“口头作文”,而且以小组选拔的方式进行,对孩子来说压力过大——因为自己一旦“失口”,影响的将是集体的成绩。在小学里,孩子对集体是看得很重的。

口头作文的难度是远远大于朗诵的——朗诵只是重现别人的想法,口头作文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我才说这是“用书面语言来思考和表达”,坚持下去取得的效果,也会比朗诵更明显。

期待您的进一步反馈!

还是口头作文的问与答

问:
我女儿现在4岁多,口头禅是:然后呢,然后呢。在她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几乎每句话后都会加上这个“然后呢”。

您的帖子中提到在小学高年级练习口头作文的时候要注意去掉这些口头语,那么以我女儿现在的年龄,我是应该要求她去掉呢,还是先放胆让她说,到大一些再改这个毛病?

答:
我想,帖子里说的仅仅是原则,但具体的还是要根据你女儿的性格来实施。

如果孩子是偏内向腼腆、敏感娇弱的性格,那么要以保护她的开口兴趣为重,既然她好不容易开口了,就还是等她大一些再来纠正更好;

如果她是性格开朗,现在已经很自信、能落落大方地表达,对父母的建议能正确接受,那么现在就不动声色地、委婉地纠正她,比如用她的口头禅编个因为说口头禅太多而闹笑话故事去纠正,也是可以的。

——————————
废话一下:嗯,看了问题,才觉得自己没说清楚的很多呢!

包括水晶绿叶写过她怎么在家里开展的,改天俺也重新来罗嗦一遍。

这几天我从早晨8点到晚上1点都在干活:每天给孩子交流3场,中间穿插跟父母老师交流。加上别的事务……
实在不行了,前面没回的帖子俺下次再回:wenhao
大家周末愉快!
我要怎样给你我的爱http://blog.sina.com.cn/happykiky

Rank: 7Rank: 7Rank: 7

52#
发表于 2010-11-8 23:38:17 |只看该作者
红姐姐也喜欢上好网啊。

我经常在好网潜水,有段时间跟着好网的推荐买书,家里每天接当当网的快递,芃爸都被我烦死了。 ;P
芃芃宝贝,生于2007年8月28日!
生命因你而精彩!

Rank: 2

53#
发表于 2010-11-24 13:56:34 |只看该作者
说的好详细啊。

Rank: 2

54#
发表于 2010-11-26 16:07:34 |只看该作者
好贴!

Rank: 8Rank: 8

55#
发表于 2010-11-30 14:30:42 |只看该作者
摘自好网:http://community.goodbaby.com/viewthread.php?tid=577573&extra=page%3D1&page=1

中国孩子的阅读问题——与中国父母和老师探讨(深坑)


1:给孩子搭把阅读之梯
2:书是粮食不是药
3:形式和内 ...
红楼情深 发表于 2010-4-14 14:56

从推荐找到一个买原版英文书的好地方
月亮狗!
买了一些书比淘宝上都便宜!

Rank: 1

56#
发表于 2010-12-4 21:47:02 |只看该作者
都是高人,献花给你们!:F: :F:

Rank: 4

57#
发表于 2010-12-30 11:32:43 |只看该作者
:F::F::F:

Rank: 2

58#
发表于 2011-2-16 23:56:11 |只看该作者
好帖,一定要赞,走马观花读完

Rank: 2

59#
发表于 2011-3-6 06:09:07 |只看该作者
太好的帖子,超赞

Rank: 2

60#
发表于 2011-3-30 18:20:40 |只看该作者
真是好帖!
终于读完了,而且还对口头作文小试了一把,效果不错。继续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11-23 17:19 , Processed in 0.028021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