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人阅读] [读书流水记] 这些年我读过的书……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21#
发表于 2016-7-22 14:24:1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伏地的小草儿 于 2016-7-22 14:26 编辑

读《高等书法教育四十年》

好书。这样的书名,第一次见时还以为是为任务出的,不料,实实在在的好书啊,太有价值了,看得我不想放下。上回也是夜间打开看,都是干货,喜欢得很。这次看是真想一口气看完它,实在是好书。我第一遍匆匆读完,舍不下手来。

第一部分“文献选编”读得最细,我喜欢看这些,以感受当时的现场感。都是史料,甚至有当时文稿的影印件。这部分,可以见到书法专业、书法系成立之不易。这是在周总理关怀下的幸运。可以看出书法与别的专业科目的不同。第二部分《教学档案》非常有指导意义,为先师们的审慎态度和为艺术的负责而感动,同时,这部分可以为学习书法作借鉴,而且是极有用的借鉴了,甚至可以说是最有用的借鉴了,毕竟是数位先师名家的集体智慧。这书法艺术的教学体系,是文化遗产。第三部分《名师文存》,沙孟海《我的学书经历和体会》也在其中。作为尊敬,兹将各位名家的名姓记于此:潘天寿、陆维钊、诸乐三、朱家济、方介堪。以他们的学术深醇和艺术修为,这些精华的论述,值得我们熟读。第四部分《回忆文章》,这是最文艺的一部分了,但是从学术角度讲都很有价值,有先师们的风采人品,有学术观点、学习经历、心得体会,还有写的人的心性风采,都可以让我观摩体察。第五部分《学书漫录》。第六部分《图片选编》,历史留痕、教学剪影、建系集影,对外交流。珍贵得很,就是照片太小,又黑白印的,不够清晰。对了,祝遂之是个大大的帅哥哦,玉树临风啊,嘿嘿。第七部分《作品选编》,名师名作,名师手迹,尺牍往来,师生作品,不用说,珍贵的了。第八部分《附编》,是大事年表及几位名师的年表,以及历届毕业生简况与名录。史料啊。很有价值。单看最后的几页毕业生名录简况,都有许多的感想啊。

看完此书,对两位先生特别感动。一是潘天寿。我对潘天寿的第一印象来自于去年买的书《毛笔的常识》。我从前讲情怀,发现有情怀的东西,就有些味道了。现在发现,情怀之上,还有理想。或者从前的感受里,情怀包了理想进去,但是情怀一词还是薄了些。像这样的,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有益于术道,有益于后人,就努力付出,使劲付出的,非理想二字不能形容了吧。《高》一书里可以感受到潘先生作为书法教育事业的倡导者的付出。他是有名的画家(二十世纪五大画家,去年他的一画拍出2.4亿),在教育上他也奉献了足够的价值。他是中国美院的老先生,1928年就来教国画,1944年做校长,1959年又来做院长,在那样艰苦的年代时坚守艺术教育事业。当我看到讲,潘天寿被批斗回杭,在地上捡的空烟盒上写绝诗:“莫嫌笼絷狭,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我忍不住地难过!眼眶湿润再三。逝者逝矣,然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后人绵怀不已。感谢祝先生主编此书,让我得以感受先贤风范……

读此书,还对祝先生有许多感动。上回还听到美院学子评说他口碑很好。他是一个儒者。我很想用”一个儒者“来记录一下我的感动,只是时间有限,现在不写下去了。以后单独写一写我心目中的祝先生。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8Rank: 8

22#
发表于 2017-3-6 11:34:4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伏地的小草儿 于 2017-3-6 12:12 编辑

原来竟有这么久没来了。

陆续也有好几本书在翻看,一直没有认真看完全本的。收来的书也增加了许多,好些连翻看也没翻过。人的精力实在有限,想秋天那段时间,练字比较多。天冷了后,事情越发多起来,加班,赶材料,辛苦的很。翻过了年,事儿还是多。春天了。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8Rank: 8

23#
发表于 2017-3-6 15:50:42 |只看该作者
《庭前花未开》

上周末,拙夫要买草书大字典,又去书店。我们坐在舒适的沙发圈椅上,陪孩子看书。我拿了一本轻闲的《庭前花未开》。作者是李叶飞。他在良渚文化村有居住,所以他写的“植物星球”公号,往往是我熟悉的植物,我一直关注并喜欢的。看到他的书,不免心动拿起来。基本是我在他公号上看过的。因为这文清淡安宁,正合书店茶坐的氛围,于是我又一页一页地看了一遍。我从不知还会有人和我一样的爱植物。

我是一个爱植物的人。我在草木间长大,草木是我最长情的玩伴。于我,植物是精灵,是时令,是生活,是默契。我们那时,单门独户住在山坡上,父母的性子又清淡,并不爱热闹,与邻居们来往便少。我幼时也与村里的孩童们一起玩耍过,但渐渐地,下山去玩得少了。也和小伙伴们一起打猪草、采茶,后来,我总独自去。再大些,放羊,洗衣,拾柴,种种活儿,更是独自去的了。我的课余时间都是在做农活,但其实也是玩耍,属于我的独特的玩耍。我总是在山林田园之间,在草木相陪下。那时,万物有灵,乡下的每一株草,每一管木,我叫得上它们的名字。我与它们对话,与它们倾谈,与它们讲故事,它们用它们的色彩和姿形以及光泽抚慰我、回应我。它们是那样懂我。现在想来,那时父母疲于生计,少有时间来理会我。是那千草百木,在我那长成的时节里,润泽了我,丰富了我,滋养了我。我现在这样安居于良渚文化村,想来便有村里村外那漫天的草木的功劳罢。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6Rank: 6

24#
发表于 2017-3-9 11:56:33 |只看该作者
我现在在看三国演义

Rank: 8Rank: 8

25#
发表于 2017-3-13 10:28:04 |只看该作者
sunshine 发表于 2017-3-9 11:56
我现在在看三国演义

挺好看的。不过,我对这本书有点个人偏见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8Rank: 8

26#
发表于 2017-4-11 10:16:55 |只看该作者
很久没有更新了。去年下半年写字写得比较猛,进步也很大。过完年,前段时间状态很不好,身心疲惫,没有精神头写字,也没精神头看书,只偶尔翻翻。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8Rank: 8

27#
发表于 2017-5-24 16:41:22 |只看该作者
前段时间读了不少书。都是比较简单的。被一本艰深的难住了,陆陆续续地读到现在,还有一小部分。于是中间就选择了一些浅显的来读。本来是想等这本艰深的读完,再一起记录一下。可是,等太久了。于是,先记一下。都快忘记了。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8Rank: 8

28#
发表于 2017-5-24 16:46:33 |只看该作者
《金翼》

很棒的一本书。浅显易读,又有余味可回想。很推荐读一读。

类小说非小说的一种叙事。作者是中国人,林耀华,后来定居美国,好像。原书是英文写作的,又翻译成中文。删减了一部分,非常可惜。是福建古田那一片一个家族的“史记”,作者似乎埋了一些深奥的东西在里头。这些深的东西,可能就是林研究的东西了。有些兴趣。但是还没有到达去找来看的程度,可能还是畏难吧。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8Rank: 8

29#
发表于 2017-5-24 16:57:2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伏地的小草儿 于 2017-5-26 06:49 编辑

《白石老人自述》

也是相当棒的一本书,被列入中学生图书馆文库的。很推荐,大人孩子都可以读一读。也容易读。

是齐白石老先生在老年时,自述给亲友家晚辈,由他记录下来的。大白话,有乡土风味。挺美的。

这里多介绍一下齐老先生。他是中国二十世纪四大国画家之一,这四人还有是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在业界最核心的圈子里,很认这四人的。倒是我们也常听说的张大千,在我现在看来,似乎是个大混子,水平高的混子。

齐老也是诗书画印都来得的人物。是真有大水平的。也是天赋禀异的一个人。傅雷很挑剔的一个评论家,对齐的画的评语是:线条有吴昌硕的拙质又比他的青春婀娜。对于齐老,我很喜欢他的画,但是却不喜欢他的人。也许是先见为主,有了偏见。看到他的自述,好一些了,但还有。他把他的经历从头到尾讲了一遍。不知道其中罗生门的成份有多少。

昨晚上正好看到陈振濂写的关于齐白石售画售印的两个事例。基于对陈先生的敬重,我选择相信他的判断。——他是沙孟海先生的高足,书法界的当代大佬之一,新任的文联副主席。我先是听说他是走仕途的人,于是对他存有疑虑。后来看了他的一个讲座,他的音容仪态,让我感觉他的风采。他有给杭州日报的艺术典藏版块写点东西,属于雅俗共赏的艺术普及。——我相信白石老人是因为有原因才有一些不好的故事出来。陈先生说他是个老实人。售字画一事,常被世人不理解,由不理解带来不尊重,由不尊重给售艺人职业和生活上带来不方便。可以和大家提个醒,遇到以字画为专业的职业人士,请不要随意索字求画,如有需要,请询问润格,照格付润。这是对劳动的尊重,对职业的尊重。

我因记错了书名,又看到陈先生的一篇文章,知己有误,急来补充说明。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8Rank: 8

30#
发表于 2017-5-24 17:02:0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伏地的小草儿 于 2017-5-25 10:35 编辑

《历史深处的忧虑》

作者好像也姓林。他以书信的方式,把美国的移民文化、自由与民主方面的所见所识讲了一讲。

这是一本我不太喜欢的书。可能是文化底子和政治立场的不同的缘故,同时作者有比较明显的喜好倾向性。终于是粗粗看完。对我来说,很有意义。人需要看看与自己想的不同的东西的。

不推荐政治观点未成形的孩子们多看。呵呵。
========
昨晚又翻了翻,补充下。感觉是我误了。并没有这样可怕。民智开启,须得相信民众。青少年们,哪怕是小学生们,有拥有见识不同的意见的自由和权利,在此基础上,才有辨证的分辨、自主思考能力。不然枉谈自主思考和自主观点的。
作者:林达。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8Rank: 8

31#
发表于 2017-5-24 17:06:16 |只看该作者
《钱学森传》

是一个很有名的科普作家写的。呀,一时脑子里想不起了。
好书。大人孩子看看开卷有益。比白石自述更适合更多的人看。甚至看了对学近现代历史也有好处。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8Rank: 8

32#
发表于 2017-9-29 18:17:59 |只看该作者
《谈谈黄宾虹的画》


这本书好像没法儿写书评,也没法儿写读后感。好比是《热力学》,如何写读后感呢?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8Rank: 8

33#
发表于 2017-10-27 10:13:16 |只看该作者
让我艰难翻完的那本书,是宗白华《美学散步》。看着还以为是散文式的文章,结果看起来太辛苦。主要是自己在这块太生,有如看天文,字是每个都识得,连在一起就不认得了,得好生去跟着揣想,瞎以理解。所以翻得好苦。以至于,翻完也无快感。时过总有半年了,才想到勉强记在这里。之所以会看这本,主要是看老师的书柜上有宗白华的一套全集。苦是苦着,但翻完也有好处,我觉得今年看黄宾虹的画那些文章,就好理解许多了。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8Rank: 8

34#
发表于 2017-10-27 10:15:23 |只看该作者
前些日子,把《阿Q正传》《呼兰河传》再读了,感觉现在读起来,和从前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好书。特别是阿Q正传看完,刷新了对鲁迅的认识,感到想去多买些鲁迅的书了。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8Rank: 8

35#
发表于 2017-10-27 11:44:27 |只看该作者
关于读书的三法,我自己的体会啊,读书除了我早年贯用的默读法,还可以有两法,一是朗读法,就是大声读,反复读,熟读,能背最好,不背也可;二是抄读法,抄写一遍。

默读法,很基础很重要。可以读得很快,才有时间接触大量的知识信息。我读得快,颇受益的。这是我小时候被动练出来的。那时是四年级,班里有个孩子,叫顾晓群,很美的一个小姑娘,她家里有许多儿童读物。她时常带到学校来。我记得那时,她坐在走廊墙边,我们左一个右一个地围在她周围,大家一起看。中午或傍晚放学前,有好长一段时间是自由活动的,我们就在那里看书。记得最早看的是一千零一夜。记得不是现在常见的给儿童的缩写版。似乎那时的出版物都很考究慎重。我们在边上看的,须得看得比她略快些才好,不然她就翻页啦。顾同学有时是已经看过的,在看第二遍甚至是第三遍。好书耐读嘛。我由是练就快读习惯。后来看小说,那更是越看越快啊。能快也是能慢的,许多好东西还得慢慢看。我一直用默读法阅读,包括古文观止的好文章和那些诗词,这些是慢慢儿看的。缺点是显见的,不能出口,记忆不够精准,特别是诗词的句子。

等到孩子五六岁,我陪他读国学,开始朗读。这一读,我发现,朗读法与默读是完全不同的。读千家诗也就罢了,读论语时,发现大不同啊。大声地读,反复地读,在这个时间里头,大脑里会有许多信息会相通起来,会有触类旁通的,融汇贯通的理解。且很多信息不是知识性的,而是经历型的,感受型的,甚至是意会的那种。这就非常受益了。脱离了字面的表面理解。我就是这样才读出论语不是良民手册的感受的。我陪读了两年左右吧,还有一个大收获,就是从此看到难懂的古文头不会大了。这也是非常受益的,从此长了许多学习吸收能力啊。我一度早早来办公室,避开交通高峰,在食堂开早餐前的时间里,读一读。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8Rank: 8

36#
发表于 2017-10-27 15:02:49 |只看该作者
再说第三种读法吧。大概是前年,我家老师有篇文,两小时写就的,我挺佩服,就找来读。发现仍是个个字都识得,连在一起意思就有点云里雾里了。我一恼,就抄了一遍。后来还有篇论文,我也曾这样抄过一遍。而之前,我曾抄过论语,论语我并没有朗读完,后面大半部分是抄读的。前段时间读论黄宾虹的画时,我也动手抄了一些。再次感到,这是一个新的读书好方法。

抄,的确是个好方法。对于那些内容感到生僻难懂的,抄起来,比朗读还有效果。抄么,到底是慢了,费时。手上在抄,脑子就开动起来了,对这个内容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理解。好比是有时间在大脑上打洞钻钉,让它生根牢固了。抄适合内容生而且文韵不够好的,现代汉语写的。对于文韵好的,那些古文,还是朗读更好。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8Rank: 8

37#
发表于 2017-11-28 15:38:43 |只看该作者
市井闲话间,一代宗师邈
——关于《谈谈黄宾虹的画》
黄宾虹是中国山水画一代宗师。都说他的画难懂,今年春天赶到浙江美术馆看了场他的题名为“内美静参”的画展,看完展也是不敢说什么,于是就买了这本书来。书很薄,只有三个多一点印张。先粗翻过一遍,后又细细地读完,甚至还把第一篇手抄了一遍。之后很久了,都一直说不上什么来,交不了作业。我暗里自嘲,倘若是本工程热力学,读后又能说些什么呢?是的,某种程度上,《谈谈黄宾虹的画》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的“艺文志”系列书中的一本,选汇了傅雷、潘天寿、张宗祥等艺术方面的名家写的关于黄宾虹的十篇文章,来介绍黄宾虹其画其人。这正是给我们这样普通读者看的艺术读物,而且是非常精致的“艺普文”。隔行如隔山,不懂中国画的我们读起来,还是颇有点艰深的。然而,朱光潜说过,要向抵抗力最大的方向去努力。越是不懂,越是要读一读,哪怕了解个一鳞半爪,也是极有益的,起码,可以知道自己的不知道。
在这样的书前,在一代宗师面前,无感可谈,无评可述,倒是可以八卦一下,闲谈一番。所谓市井闲话嘛。
今年春拍,宾虹老人的一幅《黄山汤口》被拍了了3.45亿。一时间,宾虹老人又成为了微信热点,他的一些逸闻又开始流转。记得有一篇微信热文,讲他的画时人不识,赠人人不要,博物馆也拒收。于是得出这么句话来形容他:“黄宾虹的辛酸往事:画画这行除了寂寞,还有许多无奈”。其实,事情是有的,但是,这个感叹里头的褒贬评判的意味,我个人认为是不对味的。在我看来,宾虹老人不曾辛酸无奈,更多的是淡然和满足。我相信,他是感到快乐的。
人们形容颜真卿:“颜真卿生前已有书名,但是人们对他的艺术成就还没有深刻认识。”这句话套用下来形容宾虹老人,也是极妥的。同样情况的艺术家不少,还有林散之也一样,生前自有时名,只是尚未足额。
宾虹老人生前有画名。书中有提到,“其画见重于时久矣,斥金购画者不绝于户。”他也曾被出聘为上海艺专、北平国立艺专、暨南大学等等学校的教授,当过《美术周刊》主编,还与国学家邓实合作选编《美术丛书》六集160册,成为20世纪影响深广的中国美术类论著丛书。另还有重要论著许多,许多社会活动也未忘掉他,他也是全国政协委员。现下,在寸土寸金的西湖畔,栖霞岭下,还建有黄宾虹纪念室。不论从画、从职业、从论著、从社会活动讲,他不曾穷酸潦倒。
只是与他的时名相比,他的艺术成就是被严重低估的。艺术成就要靠时间来检验,历史会有定论。史论与时名,是两回事。不少名家大师的成就都被低估过,颜真卿,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后的又一座高峰,但是他的成就也是到宋朝才被真正认可的。宾虹老人的艺术成就,或者时至今日,也未必真正给予了符合历史的评价。他的润格,或者还有待历史来支付。三亿半只能算是一点点小安慰。我也曾请教过一些专业的人们,他们对宾虹老人的评价,那是非常高。综合他们的意见,可以用现成的话来介绍。李可染说:“中国山水画三百年来,黄宾虹一人而已。三百年后,黄宾虹的地位会更高。”潘天寿评论他,可以在历史上立住五百年。总结起来,可以说是:“五百年来,画之大者。”
我曾很感慨过:“到底是圣贤抛弃了功名,还是功名抛弃了圣贤?”对于宾虹老人,我也有这样的猜想,他自己到底是如何觉得的,他自己到底开不开心。最雅最文化的书画界,也是一个名利场。甚至有的书画家被称为“印钞机”,一年可以上亿。我们外人看着非常热闹,几千万,几个亿,都成小case。然而,我以前在看《高等书法教育四十年》中的史料时,感受到热闹的书画名利场,就像是一场台风,狂风巨浪,风云变幻,功名涌动,但是,台风眼呢?安静无风,可以见蓝天。真正的业界核心,有那么一个风眼所在,他们最看重的是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而不是功名利禄。于他们,时名是时名,实力是实力;生活是生活,追求是追求。书画家也是人,需要生活资源和研学投入,也需要被关注、被肯定,利和名,都是要的。但是,这些不是最重要的。休漠曾说过:“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以应付我那有限的财产,以此确保我的独立自主性,并且不用考虑任何除了增进我的文学天分以外的事物。”很多人正是这么做的。潘天寿常常一碗青菜炒年糕即可。看宾虹老人与弟子的言谈举止记录,他是淡然的,内心是满足的,是安宁的。他自己曾说,要等他死后五十年,才会有人欣赏他的作品。我理解,这更多的是一种对艺术作品理解的看法,而不是对怀才不遇的牢骚。书中提到:“人们未解他的艺术,妄说如’乌金纸’,他却藉此自励。在他九十一岁那年,他又听到别人说他的作品画得太黑,并说是由于患了目疾之故,他说’何必为我妄加理由,实则我的功力未到。’”老人自有他的胸襟和自信。而我们后人,看着他的浑厚华滋,看着他笔下的山水之内美,虽无法概说,却能永远瞻望。
市井闲话间,大耊已归真。老人之画之艺,自有历史去鉴。我们市井之民,不过一闲话耳。只是偷闲在其间探寻,略微领会得一些些真善美的享受,却是一件非常让人满足的事情。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8Rank: 8

38#
发表于 2017-11-28 20:40:05 |只看该作者
《颜真卿评传》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作者是南京大学中文系的严杰。
这本书好在很客观,没有个人臆测的东西,都是有凭有据的,有史料,有出处。就是作者的推断,也是明明白白的写清楚的,不像有的人物传记,分不清是想象还是真实。
不妄加想象,有史料依据,才是我喜欢看的人物传记。

看完此书,才知道“颜平原”的称呼后面有多少厚重的东西。
于我,这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了,而是有特殊的敬意了。
颜真卿四十六岁的时候,出任平原太守,平原那时是安禄山的地盘。那时他看出安禄山的反意,开始暗中备战。第二年,安禄山果然反了。叛军一路高进,沿途郡县望风而降。玄宗叹到:“河北二十四郡,无一人向国乎?”不,有的。安禄山横行无阻,向洛阳进发,对后方河北并不太担心。颜真卿率先举义,讨伐叛贼,成为“平原首义”,被评论为“意义重大”,。在次年的过程中,在联络各方时,为了取信于平卢方面的官员,把他唯一的儿子,只有十余岁的孩子,送去作为人质。我当时看到这里,是很感动的。颜真卿这时已四十八岁了。这独子才十余岁。我读这段时,正是在学而思的课堂里,这十来岁的孩子们连上学上课都要家长送、家长陪,而颜真卿却把他十来岁的独子送到异地当人质去了。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8Rank: 8

39#
发表于 2017-11-28 20:45:50 |只看该作者
后来,随着战局混乱起来,颜真卿撤离平原,音讯不通,传闻孩子已死,颜真卿多次为家族成员写碑文,都说已死难。再后来,颜真卿被贬到湖州当地方官,这时他政简事轻,工作之余也就和当地文人诗酒人生。忽然,颜颇来到湖州了。此时已是二十年后。父子相见,如在梦中。皎然,就是那个有名的诗僧,写诗道:“久离惊貌长,多难喜身全。”看到他这句诗时,我忍不住落下眼泪来。
据作者考察,颜颇后来比颜真卿要死得早。这更让我心痛了。可怜的孩子,真不知道他当年经历了些什么。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8Rank: 8

40#
发表于 2017-11-28 20:59:52 |只看该作者
最值得称赞的是平原太守任上的预防安禄山叛乱的备战措施,而河北诸郡长官无一虑及此事。因此,乱发后,诸郡望风瓦解,颜真卿独能率先起兵,使得诸郡响应,打乱了叛军的进攻部署,其政治、军事意义重大。唐玄宗惊叹:“联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这是对他尽职敬事而建非常之举的意外欣喜。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11-23 05:19 , Processed in 0.024773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