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特特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亲子阅读] 《申爸大礼包--阿西莫夫》 [复制链接]

Rank: 4

21#
发表于 2014-12-27 15:49:3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2-28 23:06 编辑

                       

之十一《科学世界图景中的自然界》


先来看这本书:
                                                      
    科学世界图景中的自然界。这本书的第一译者,孙小礼,就是现在中国科学院院长。
    1990年五月底到六月初那段时间,申爸坐在北大老图书馆前的草坪上,惬意地打开这本书,在看。春天的气息十分浓郁,晚春了,阳光明媚,刺眼。人坐在阳光下,非常舒服。可是,书在阳光下,就太刺眼了,没法看。于是,申爸就坐在图书馆门前左边那棵大柳树下面。人坐在阳光里,把书正好放在柳荫下。一边读,一边想,一边随手把地上的小草薅起来,堆成一小堆,树影随着日头移动,申爸也随着树影移动。旁边堆成的小草堆,排成了一条线...这是一本讲自然界的大图景的书。对申爸影响,非常之大....
    现在回忆起来,这本书的作用就是帮助申爸明确建构起了关于自然界的完整的心理空间。在此之后,申爸依照这个心理空间在建构过程中的体验,利用建构这个心理空间过程中获得的能力,建构了关于社会,关于自我,关于人生....关于一切的心理空间。以后,申爸的思考、探索、自信...一切,都来自这个完整统一的大空间。
    申爸呢,是在20岁五个月大的时候,得到这本书的。这是一本很难读的书。可是,申爸一见如故。为什么怀着这么大的兴趣去读呢?因为这本书回答了申爸几年以来,甚至十几年来的很多困惑,很多自己想啊想啊也想不清楚,弄不明白的问题,这本书一下子就解释得清清楚楚,这是一种发现得乐趣。还有呢,申爸有很多想法,这本书里也提到了,同样的,一模一样的....这些想法呢,申爸还没有在别的地方看到过,申爸以为只是自己一个人的想法,所以感觉挺孤独的,可是,这书里写出来了,申爸很快乐,这是一种共鸣的快乐。还有呢,就是申爸一直隐隐约约觉得,但是抓不到,表述不出来的一些想法,这书里清晰地抓到了,明确地写出来了,这是一种原始的快乐,和渔猎那种快乐,同属一种的快乐...
    这本书对申爸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致即便到了今天,申爸要是去北大,脚还是不自觉地把申爸带到图书馆草坪,申爸不自觉地抬眼看一下:那棵柳树还在吗?啊....它还在。还是当年的葱郁,还是那暗的柳荫....看它的人老了。
    那些日子,每次申爸看到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时候,就不自觉地在想:这么好的一本书,为什么我才看到?为什么没早看到。要是早能看到,就好了。事实上呢?申爸是在14岁的时候,开始考虑书中所写的那些内容的。要是在14岁,刚开始想这些问题的时候,就看到这本书,那20岁的申爸,和当年的申爸,就完全是不同的两个人了。
    一晃20多年过去了,当申爸重新拿到那本书,当年的那个版本,一看,才知道:当年,这本书一共才印了一万册。这么小的发行量,是不足以去到一个小县城,给一个上初中的孩子看到的。当申爸重新拿到这本书,才意识到:这本书是繁体字的。当时,繁体字这个细节,根本没有进入申爸的意识.....一致很久以后的很多年,申爸都当成它是简体字的。申爸呢,有一个期望:让这样的书,能够去到小县城,能够去到每一个需要它的,和当年申爸一样头脑中思考着的少年身边....这是另外的话题啦,回头再说。
    嗯,这本书。随着年龄的增长,申爸发现:这不是一本唯一的书。并且,也不是一本“最好的”书!说它不是“最好的”,不是指它的内容。是指它的风格和对读者的要求而言。这本书,完全是写给专业人员看的,作者假定读者是“完全掌握了相关领域的知识”的人。所以呢,在行文的时候,作者完全不考虑读者的知识水平:读者是最高知识水平的人!作者假定道。很多困难的自然科学知识概念,作者抓过来就用,完全地没有背景的铺垫,知识的点拨,作者就是专注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管...可能也管不起...读者的状态。况且,这本书的历史氛围,也与1990年,相去甚远。这就是这本书。
    简言之,后来申爸发现了什么呢?就是大礼包中的那四本一套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阿西莫夫的书。从论述对象、主题上看,《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科学世界图景中的自然界》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地方在于,阿西莫夫是为了“不具备自然科学专业知识的读者”写的书;霍利切尔是为专家写的书。阿西莫夫通俗....也许,这套书是人类所能做到的最通俗的了...但霍利契尔深刻。
    嗯....孩子为什么会到14岁,喜欢读《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呢?我们再回头,看孩子。很多妈妈呢,已经开始给自己的孩子读这套书了,读得很艰难。可是,妈妈读得很艰难,不等于你的孩子到了14岁,也会读得很艰难。
    差异在哪里呢?差异在于,你的孩子有妈妈在他6岁的时候,给他读了这本书;而孩子的妈妈的妈妈在孩子的妈妈6岁的时候,没有给孩子的妈妈读这本书。这就是差异。但不是唯一的差异。还有,就是孩子在8岁,自己自主阅读的时候,自己看完了一整套百来本的《可怕的科学》。孩子的妈妈在8岁的时候,没有。还有,就是孩子在8岁,自己自主阅读之后,自己看完了一整套的《少年科学画报》,孩子的妈妈没有看那么多。剩下的呢,就全都一样了:孩子和妈妈都上学,小学初中,学习数学物理化学...
    这些一样和不一样,造成了孩子在14岁的时候,会和当年申爸20岁的时候,一样的热情看《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而妈妈到了30岁,读《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孩子觉得费劲。为什么?总而言之,造成差异的关键,就是孩子在智力建构的关键期,得到了足够丰富的养料。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22#
发表于 2014-12-27 15:57:3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2-28 23:07 编辑

                        

之十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我们说,孩子在14岁之前,主要任务就是在头脑中建立起整个世界的映像。有了这个映像,心理空间,才有以后的一切。因为客观物质世界的不变性,决定了先拿客观物质世界开刀,建立有关客观物质世界的映像,最方便。那么,“方便”体现在哪里呢?

    “方便”的最大体现,就在于资料的丰富性。春日的花开,夏日的燕来,冬日的夕阳。这些呢,你要想去观察,随时随地,都可以去。它们是客观的,就在那里,想去看,就去看好了。这个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处于这个客观的物质的世界里面,每年都有春天,想去观察,想去体验,随时都可以。直接经验是可以非常容易获得的。社会的、心理的不行。你想体验暴怒时候的感受,你不能随时。不管是谁,都不能随时暴怒。

    对于客观现象的描述,对于客观规律的阐释,对于客观世界的叙写,有很多很多书籍。事实上,这个类型的书籍是最多的...可能仅次于文学类书籍...很方便,到处都可以得到。这些书籍呢,有一个类名,叫做“科学类书籍”。更重要的是,科学类书籍是一致的:你不管是美国科学家写的书、苏联科学家写的书、中国科学家写的书、教皇写的书、法师写的书,只要主题是科学,那他们笔下的世界,就是同一个。不存在一点点“对象的游移性”。

    社会现象就不同。即便同是中文书,在大陆出的书里的小刀会,和台湾出的书里的小刀会,就不一样。大陆是以赞赏的态度写小刀会的反抗异族侵略反对封建势力,然后,笔锋一转,指出小刀会的失败,是有于没有科学先进的理论指导而失败的;台湾是以贬低的态度说小刀会的,叙说他们的残暴对于社会秩序的践踏,然后,笔锋一转,指出他们确实抵抗了异族入侵,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意志。

    你要是同时把大陆出的写小刀会的中文书和台湾出的写小刀会的中文书,同时拿给孩子,孩子就彻底凌乱了:妈妈,小刀会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即便是在大陆,出版鞭挞小刀会的野蛮残暴,对于社会秩序无视践踏的书,也指日可待了。要是这样的书在大陆也出现了,那三本书放在一起,孩子就更加地迷糊凌乱。

    自然科学的书籍,没有这个问题。到处都是统一的,和谐的,一致的。这统一和谐一致,便于孩子建构头脑中的图景。自然科学的书很多呀,汗牛充栋,那为什么阿西莫夫?

    这个佛教很厉害。在《华严经》中,有一个巧妙的暗喻,表达了一个叫“圆融”的观念。它是说“帝释天之网”。帝释天是一个护法神,他要保护佛陀、佛法和出家人。用来装饰帝释天的宫殿珠网上,缀联着无数宝珠,每颗宝珠都映现出其它珠影。珠珠相含,影影相摄,重叠不尽,映现出无穷无尽的法界,呈现出圆融谐和的绚丽景观。这是一个巧妙的暗喻,可以用来喻很多很多的意象。这里呢,申爸只关注一点: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着的。一沙一世界。帝释天的每一颗宝珠,除了是它自己以外,它里面还有所有其他宝珠的影像。

    孩子想要通过间接经验,建构起整个自然界的图景的话,他需要的,不只是一个资料...一个资料,就好像申爸引来的国家大剧院的入口的文,它只能提供一个方面的角度,一个主题...这就好像帝释天的宝珠。一颗宝珠,里面尽管含有一切,但是,你可以想象,你要得这宝珠一个的话,你彻底地得到了这宝珠本身...还有呢?就是这宝珠四周围的那些宝珠。因为离得近,影像清晰,看得清。可是,离得远的宝珠,你就看不清了。尤其是,藏在它旁边的那颗宝珠后边的珠子,你就根本看不到。你怎么样才能把整个珠帘尽收于胸呢?你把所有的宝珠都收进来,就行了。

    阿西莫夫的一本书,就是一颗宝珠。它里面除了它自己以外,也包含着所有其他的宝珠的影像;你要是想得到整个自然界的总体影像,你就把所有这些书,都包含进来,就行了。这就好像帝释天的珠网,你想得到整个珠网的全貌,你就把每一颗珠子都包含进来。那么,具体来讲,阿西莫夫的书,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什么叫做“里面含有其他一起宝珠的影像?”

    阿西莫夫这个人呢,早先是以科幻小说作者而著称的。他很早就写科幻小说。不过,他的科幻小说一直都是在杂志和报纸上连载的。 一直到了1950年,他30岁的时候,他的第一本书才出版,叫做Pebble In The Sky。好像有翻译成《天空中的小石子》的,是不是这样,申爸不知道。申爸没看过这小说,也许豆神知道。(备注:豆神说叫《苍穹微石》。)完了呢,他就一直写科幻小说。一直写一直写,写到1968年。到了那一年,阿西莫夫觉得写科幻没劲了,就决定封笔,不再科幻。他转去写“科普”作品了。就这样,科普作品一直写到92年他逝世,一写写了24年。阿西莫夫呢,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得多。他一辈子,一共出版了400多本书。你想啊,这个人活了72岁。就打娘胎里开始写,他一年也要写6本书....平均两个月就写出来一本!阿西莫夫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得快。大家看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第一版,是1965年写的。那么厚厚的四本书,他只用了8个月,就写完了。“是一本厚书,有50万个词”,阿西莫夫自己评价他这本书的时候说。其实呢,说阿西莫夫写得快,平均两个月一本书,那是从他出生算起的。他第一本书是在30岁的时候出版的。要是从30岁算起,他的420多本书,是在42年你里面出版的。要是这样算的话,他一年出版10本书!这个怎么说呢?就是平均36天写完一本!

    妈妈们试试,看看自个儿36天能不能彻底地读懂一本...完了呢,你就有感受了:这个家伙,根本不是人。阿西莫夫最神的地方在于,他出版了420多本书,本本好!很多是一时洛阳纸贵的畅销书;一时不畅销的,也是常销书。

    在科幻小说创作方面,阿西莫夫和克拉克、韦尔斯并列,是科幻小说三巨头之一。1968年以后,阿西莫夫不玩儿科幻了,专心科普。这一下,他不是之一了:他是有史以来最牛的科普作家。绝对不是之一,就是“最牛”。在写科普作品方面,阿西莫夫绝对是公认的“第一”。

Rank: 4

23#
发表于 2014-12-27 16:13:3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2-28 23:07 编辑

                                 

续十二



    那么,他写了些什么科普作品呢?麻麻们拿到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原版的名字叫做:Asimov's Guide to Science,是1972年出版的。这是阿西莫夫guide to science的第二版,第三版是1984年出版的,叫做Asimov's New Guide to Science,中文版有两种,一个是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的,叫做《最新科学指南》,另一个是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的,叫做《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江苏人民版的有两印,第一印是那个黑色封面的,第二印是那个白色封面,收入《剑桥文丛》里面去的那个。江苏人民版的两印,除了封面不同以外,其他完全相同;科学普及版和江苏人民版,基本上一样,只是个别篇,译者做了些修订。

    这个书的英文第一版是1965年出版的,名字叫The New Intelligent Man's Guide to Science,英文版的三版,都是同一间出版社Basic Books出版的。中文版有四种,科学出版社那个老板,对应这原书的第二版;第三版有几本相同的三个版本。原书第一版没有中文版。

    阿西莫夫的科学指南,我们可以把它归到“科学总论”这个大的分类下面去。“科学总论”大概相当于什么呢?帝释天的那个珠帘,你从远处看上去,是什么样子的呢?要是有一本书,说这个事情,这本书,就可以叫“帝释天珠帘指南”,从总体上,和科学有关的一切,看上去是什么样子的呢?阿西莫夫科学指南,就是解答这个问题的书。

    在申爸的大礼包里边,这些书,是“科学总论”类的书:
    02、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第一分册 宇宙、地球和大气  1976年12月 科学出版社 329,650  0.65  ***Asimov's guide to science, 1972
    03、氮的世界  1977年01月 科学出版社  87,450  0.26 **The World of Nitrogen, 1958
    04、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第二分册 从元素到基本粒子  1977年10月 科学出版社 322,470  0.75 ***Asimov's guide to science, 1972
    05、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第三分册 生命的起源  1977年12月 科学出版社 365,070  0.68 ***Asimov's guide to science, 1972
    06、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第四分册 人体和思维  1978年02月 科学出版社 397,300  0.56 ***Asimov's guide to science, 1972
    28、自然科学趣谈 上  1982年05月 科学普及出版社  25,500  0.90 **Science programe
    46、自然科学趣谈 下  1984年01月 科学普及出版社  17,600  0.87 **Science programe
    79、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1999年02月 江苏人民出版社   48.00 ***Asimov's new guide to science


    一共有8本。它们呢,是长成这个样子的:

    02、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第一分册 宇宙、地球和大气。
    封面:

    封底:

    版权:

    04、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第二分册 从元素到基本粒子。
    封面:

    封底:

    版权: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24#
发表于 2014-12-28 00:28:1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2-28 23:07 编辑

                          

    续十二


    05、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第三分册 生命的起源。
    封面:

    封底:

    版权:

    06、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第四分册 人体和思维。
    封面:

    封底:

    版权:

    嗯,这四本书呢,是中国最早出的阿西莫夫的书了。分别排列在第二位,第4至6位。出版于1976年、1977年和1978年。我们还是要回到原点,说这套书是讲什么的。刚才说了,这套书是讲“帝释天的那个珠帘,你从远处看上去,是什么样子的”。可这是隐喻。我们不能一直用隐喻,来说这书的价值。我们呢,需要直面这本书,说它到底好在哪里。
   
    那个时候,他们科学出版社的领导编辑,出这本书,也是“工作的事情”的。况且,哪里是“受批评”那么简单点儿事儿啊.这套书,到底有什么魔力,让那些人冒着这么大的风险,非要出版呢?

    今天呢,回想起来,有麻麻可能淡淡地说:“那个时候....不都那样儿吗?有什么稀奇的。”可是,你要设身处地地想一下,这个事情,就不简单了。那个什么,就想妈妈们自己吧。你工作上,做一件事情,对吧?要是你觉得这件事情会受到老板的批评,你会做吗?掂量掂量,也就放下了。工作么...又不是教育孩子...比如书买旧书,老公不同意,但还是要偷偷买的..工作的事情,想想算了。

    可是,在当时,科学出版社即便出版任何一本科学家写的《遗传学原理》,也没有出版这本根本没有官方定性的阿西莫夫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这么紧张,为什么呢?原因只有一个:那本《遗传学原理》就是就事论事,写“纯科学”的著作;而这套《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显然不是。说阿西莫夫是一个“科普作家”,我们的头脑里面,首先就感觉:他写的书,是讲“科学知识”的。事实上,对于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而言,这是一个误解。阿西莫夫的所有“科普作品”,讲的都不是“科学知识”...那本《遗传学原理》讲的才是科学知识。

    那他的书,都是讲什么的呢?准确地说,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讲的是“建构一个人头脑中的自然图景”的!他的每一本书,都是干这个的。

    不知道麻麻们留意过没有:在申爸这里,从来不讲文科、理科。麻麻们留意过吗?原因很简单,在申爸的头脑中的整个世界的图景里面,是不分文、理的!世界就是世界,只有一个。申爸自己的世界图景里面,不分文科、理科。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个“文科的世界”,一个“理科的世界” ,世界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身处于其中的世界。

    很显然,在阿西莫夫的头脑里,在这一点上,他和申爸是一样的。他可不止写“科普作品”,他还有大量的历史作品。这类作品翻译成中文的比较少,典型的是他的这本书:诠释人类万年。在这本书里,阿西莫夫从宏观的角度,在大视野下,讲述人类的文明发展史。这个时候,科学技术仅仅是文明发展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其他的方面,还有艺术、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等等等。在这本书里,阿西莫夫是把所有的这些范畴,都整合到“文明发展史”这个大视野下面去叙说的。这是一本很薄的“大书”。

    不止《诠释人类万年》,阿西莫夫还写了阿西莫夫莎士比亚指南、阿西莫夫唐璜指南、阿西莫夫圣经指南....可惜,这些书,都还没有中文版。阿西莫夫写这些书,会引起很多很多人的奇怪:你说一个科幻作家,写写科普,就罢了。毕竟科幻和科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科”字辈儿的么;阿西莫夫写圣经,写莎士比亚,这就没道理了呀!这是典型的宗教社会、文学领域里面的话题啊。

    其实呢,你要是理解了,阿西莫夫头脑里面已经具有了宏大的“整个世界的图景”,你就不难理解,他写这些个主题,也是很正常的。要说呢,就是因为读者不认...阿西莫夫写的宗教、文学主题的书,卖得不好....要是读者认,阿西莫夫可以写阿西莫夫政治指南....能写任何有关这个世界的书,这一点儿都不奇怪。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25#
发表于 2014-12-28 00:39:5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2-28 23:08 编辑

                                       

续十二




    话说,当年的科学出版社。为什么《遗传学原理》没事儿,而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让他们那么害怕,提心吊胆的呢?那是因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表面上是讲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其实,不是。面子上是,里子里不是。而《遗传学原理》,不管面子还是里子,都是。里里外外,就是讲遗传学的。

    精确地说,《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是阿西莫夫对自己头脑中的“大图景”的一个精确的描画。从一开始,阿西莫夫的目的就不是“讲科学知识”,按照他自己的话说,这本书写的是“20世纪的科学概观”。大家注意哦...这个科学概观,偏正词组,重点是“概观”,不是“科学”。

    我们说过,任何人,其思维,只能在自己的心理空间中进行,对心理空间进行操作;谁都不能对客观事物直接进行思维;如果阿西莫夫说,他要写“科学概观”,那就一定意味着,他写的是他的心理空间中的整个世界的“概观”,只是这个“概观”是从一个角度,“科学的角度”来阐述的罢了。

    任何人的心理世界,都只有一个。不是说,他写“科学概观”的时候,就有一个科学世界;他写“宗教概观”的时候,就有一个宗教世界。没有的,只有一个统一的世界。他写“科学概观”,只不过是从科学的角度来写罢了;他写“宗教概观”,只不过是从宗教的角度来写罢了。那你说这件事情:阿西莫夫的笔触,越细腻,越真实,越能把他内心中的世界描摹出来,

    那么,更加具体的讲,这套《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到底有什么特色呢?

    申爸没有认真思考过,在我们的这个社会里,为什么很多人把“人文”和“科学”,撕裂得那么严重,甚至对立起来:有我没你,有你没我。

    你要说,阿西莫夫这套《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通篇讲的东西,是在人文视角下的科学发展。或者,你可以等价地说:这篇东西是在从科学的角度,讲人文!这话说得很别扭哇。你就说,这书是在讲“人文”,不就完了吗?这书确实在讲“人文”....但是,简单的一句“这书是在讲‘人文’”,还不确切。为什么呢?这书呢,是一本阿西莫夫从科学角度,对自己头脑中的世界的精确描摹。“任何一种人的头脑中的世界的描摹”那都是人文的。这是本质。

    但是,阿西莫夫把“精确描摹”写好了,拿出来卖。出版社说:这是阿西莫夫的世界!谁买啊!阿西莫夫是谁?凭什么他写他自己的世界的书,我就得掏钱买?出版社得适应读者的观念。读者希望知道“科学的概观”。在读者那里,“科学的概观”是客观的。读者才不稀罕,哪一个人,他自个的私人的“科学的概观”呢!于是,这个主观的东西,就又被穿上了客观的外衣。

    ....这个,不能再往前谈了。这已经够绕的了。再谈,就没法儿看了。

    爸爸妈妈到孔网上去,去看一个细节:这套《科学指南》的第三版,在国内,曾经出了两版。一版是科学普及出版社92年出的;另一版是江苏人民出版社99年出的。江苏人民版有两印,第二印归入“剑桥文丛”,封面也换了。科学普及出版社把这个书取名为《最新科学指南》;江苏版直译为《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这个书,印量很小。科普版只印了区区3400套;江苏版稍大,因为没标印数,申爸也不知道他们印了多少套,估计不会多。这个书,在孔网上一出现,起价格就高于原书定价!大家去查历史,看。很快,这套书的孔网定价,就远远高于其本身定价了。再往远了,申爸不知道。申爸两年前,第一次到孔网的时候,这套书是首先查询的几本书之一。当时,最便宜的价格,就已经是180元一套了。孔网上的价格,代表什么意思呢?它代表:相对于印数而言,有多少人想要这本书。比如说...申爸随便说哈...出版社印了10本10块钱的书,社会上只有1个人想要,10:1,那这本书就只能卖1块钱。孔网一搜,好几页这本书摆在那里卖。要是出版社印了10本,有100个人想要呢?那书就会卖去100块一本,因为10个人在争抢一本书。他那个书,原价是21.20元,孔网卖到180元一本。这就意味着,有9个人想要这一本书。

    为什么《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卖得那么便宜,才两块钱一本呢?那是因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它印量大。《最新科学指南》才印了3400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一下子就印了397300册。这差着两个数量级呢。两版孔网价格差异,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喜欢《科学指南》的人,是小众。小众的人数足够多,让印数3400的《最新科学指南》被抢,抢不过来;小众的人数又足够少,让印数40万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供过于求,弄到没人要的程度了。

    现在,我们要问:原来那些小众,都是些什么人?是什么驱使他们用360块去抢那套《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申爸说的是“原来”哈,是大礼包没有公布之前的事。

    我们看,申爸在李网的高楼。这个高楼呢,喜欢的,是真喜欢;不喜欢的,是真不喜欢。原因之一呢,就是唠叨。申爸是真能唠叨。磨磨唧唧地一句话说了又说,反反复复地说。这呢,是口头表达的特色。口头么,唠唠叨叨地说。大家都这样。你不管怎么讲,论坛呢,还是文字,用文字唠叨到这种程度,申爸的楼还是第一次。为什么申爸采用这种唠叨的风格呢?原因有两个。一个呢,是对象。申爸说的事情,是大孩子的事情;妈妈们的孩子,还没有长到那个年龄,“前瞻”么。如何才能让小孩子的母亲,对大孩子的情形,有一个感知呢?重复么。用日常熟悉的方式,唠唠叨叨地反复说,口语方式。大家留意,这个特点,对于为什么选阿西莫夫给孩子,非常重要。阿西莫夫的书,都是用“口语风格”写的。而对于孩子而言,阿西莫夫的主题,也都是“前瞻”。
另一个原因呢,就是建构。一旦有妈妈适应了申爸的风格,那她就会很喜欢那座楼。点灯熬油地追着看,反复看。为什么反复看呢?那是一个重复印证的过程。第一遍看,和再看一遍,获得的东西,不一样了。看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印证的过程,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阿西莫夫的那百十本书,对于孩子的将来,也是一样:孩子会反复地看,看一遍,有一遍的收获。也将是一个反复印证的过程。说穿了,申爸的高楼帮助妈妈们在头脑中建构起了孩子成长过程的图景。然后呢,妈妈们依据自己建构起来的图景,回头再去爬楼,思考印证发现。

    现在呢,说那些小众。那些小众呢,在遇到阿西莫夫之前,头脑里已经建立起了科学世界的图景。当然是通过别的渠道建立的。比如申爸,《科学世界图景中的自然界》在建立的过程中,就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他们建立了图景,然后呢,遇到了阿西莫夫的指南。这时候,阿西莫夫的指南就相当于申爸的高楼。他们读,读一遍,有新的感受,读到新的东西;再读一遍,有新的感受,得到新的东西....他们就拼命地追逐《科学指南》。于申爸呢?当年要花两三百块,到复印社去打印。那时候,不知道有孔网可以淘旧书么,只能这个法子。《科学指南》的第二版,《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在孔网上卖得那么便宜,这又说明,在整个社会,已经建立起图景,能够在《科学指南》中找到共鸣的,人数是很少的。不多。当大礼包发下去之后,一个上午的时间里,事情发生了急骤的变化:小众人数骤增,导致《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瞬间就被淘空了。

    孩子们呢,得到《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目的和以前追逐这套书的人,有点儿不一样:以前的人,是印证自己的图景;孩子们是利用这套书,去建构他们头脑中的图景。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需要建构关于整个世界的图景的。每年都有1800万孩子....这个,和以前只有几万已经建构好了图景而去追逐《指南》的人的情况,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通俗点儿,怎么说这套《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呢?那个冬猫总结得比较到位:“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典范……没人味的科学让人厌……人都需要处在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中……在科学史中学科学……”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是“有人味”的科学书。

Rank: 4

26#
发表于 2014-12-28 00:50:5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2-28 23:08 编辑

                              

之十三《自然科学趣谈》




    上册封面:

    上册封底:

    上册版权:

    上册,1982年5月 科学普及出版社 作者:盖朗特,阿西莫夫 定价 0.90元 印数 25,500册。

    下册封面:

    下册封底:

    下册版权:

    下册,1984年1月 科学普及出版社 作者:盖朗特,阿西莫夫 定价 0.87元 印数 17,600册。

    昨天,有爸爸问,这个《自然科学趣谈》,要不要入?当然要入了。只要价格合适,阿西莫夫的所有科普类的书,每一本,都要入。科学幻想作品,不一定哈。妈妈们不要去抢。申爸的意见呢,你遇到老版的阿西莫夫的中文科幻书,可以考虑买入。孩子早晚会喜欢看这些书的,愉乐阅读。孩子得娱乐,这没什么可说的。与其用《查理九世》来娱乐,不如用阿西莫夫来娱乐。顺便,那些设计精美大气的老版科幻书,还可以熏陶孩子的艺术品位,让孩子对有艺术品位的书籍产生偏好,一举两得。新版的阿西莫夫科幻,就不用考虑了。那是长销书,到时候赶上200-100再买,也可以。即便是老版,装帧设计也不是个个好的,挑好的买。这也说明,申爸不是用“老”“新”来判断书的。

    嗯...有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为什么还需要《自然科学趣谈》呢?这两套书,都归“科学总论”这个类别下面。它们所写的题材、所用到的素材,基本相同,有很多的重合。那它们有什么不同呢?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风格写的书。

    还记得那五篇写国家大剧院入口的文章吧?任何人,都不能从单独一篇文章中,在头脑中准确地还原出国家大剧院入口的图景。这是写文章的人所写的主题,所在的角度,所用的素材不同造成的。这是客观的事情。这个,申爸说过了。孩子呢,要在头脑中建构起整个世界的图景,也不能只靠一本书。孩子得靠很多本相同对象的书,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主题、完整的素材集里,才能回构出精确的自然图景。这就如同你得认真读过申爸那五篇文章,然后,才能在头脑中构造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国家大剧院入口图景的道理一样。

    具体地讲,这套《自然科学趣谈》,是一套教科书,课本,是阿西莫夫和盖朗特合写的。两个人一替一章,轮流来写。这套教科书,在商业上极不成功,是阿西莫夫的滑铁卢。阿西莫夫写了这套书之后,就对写教科书深恶痛绝。其实呢,这套书本身,是极好的...当然,不是当做教科书来读的时候....如果按照教科书的标准来看,以一贯的风格来写作的阿西莫夫的教科书,那受到别人攻击的地方,就实在太多了。阿西莫夫树还大,树大招风。每个人,都拿起笔来攻击他的教科书,他的教科书被批得体无完肤。差一点儿,教科书的作者,也被拉下水去批。

    其实呢,阿西莫夫当初决定写这个教科书的时候,头脑发热了。他忘了一件事情:去做那些别人都做不了的事情,不要去红海中和别人血拼。教科书这个领域,已经有那么多的人在里面耕耘了,别人已经写出了很多很好的教科书。换句话说,教科书这个领域,虽然难,但是能做的人多。那些写教科书写得好的,都喜欢读阿西莫夫的书。可是,轮到阿西莫夫侵入了他们的地盘儿,他们马上就看出来:这个家伙不行!

    那些专门描摹世界图景的书,阿西莫夫独一份。“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对阿西莫夫那些世界图景的书的批评呢,你仔细咂摸一下,很多无非是说:阿西莫夫,在这个地方,你本可以写得更好一点。这没什么。阿西莫夫“愉快地接受了批评”。可是作为教科书,那个批评,是实打实的,阿西莫夫没办法“愉快地接受批评”。这个书呢,要是阿西莫夫不把它当做教科书,而是当做“阿西莫夫的又一本书”的话,那实打实的批评,就全变成可以“愉快接受”的批评了。

    嗯,说这书本身。这套书呢,是以教材的风格写的。严谨、更加中规中矩,有公式。阿西莫夫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严格的说,一个公式都没有。即便有,那个公式也不是让读者当公式看的,而是展示一下:“公式是个什么样子的东西”。最主要的不同,在于语言上。口语化的风格,在这套书里,不见了。换上了常见的教课书里面的周详的严谨的语言,当然包括严谨的助词、连接语和更加复杂的句式。

    这个书呢,如果你已经有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不太适合你现在给孩子当天书来读。这个书,是等到孩子读《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上了瘾,顺带冲过去,把它读完的书。或者说,这套书论述的对象,内容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是一样的。可是,它更“深”,是《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升级版。这就如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是《可怕的科学》的升级版一样。是入门级、初级、中级、高级的关系。

    可怕的科学,入门级;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中级;自然科学趣谈,高级。

    那...初级呢?初级,阿西莫夫也有。以后,说阿西莫夫的初级书。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27#
发表于 2014-12-28 01:07:4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2-28 23:09 编辑

                             

之十四 《最新科学指南》四个版本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2年版的《最新科学指南》
    上册封面:
   
    上册封底:
   
    上册版权: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1年9月 定价:11.00元 印数:2400册。

    下册封面:
   
    下册封底:
   
    下册版权:
   
    最新科学指南 下册 1991年9月 印数:3400册 定价:10.20元。

    江苏人民出版社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上册封面:
   
    上册封底: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28#
发表于 2014-12-28 01:19:3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2-28 23:09 编辑

                                      

续十四


    下册封面:
   
    下册封底:
   
    版权页:
   
    1999年2月 定价:48.00(上、下)元  印数:未知

    2000年8月,江苏人民又把这本书收入了“剑桥文丛”,印了第二版。第二版和第一版,内容应该是完全一样的,封面换了。


    版权页:
   
    刚才贴的这些书,内容完全是一样的。就是不同出版社,不同的版...翻译者也是一样的...你有哪一个,都无所谓。从装帧设计上看,江苏人民的两版,是没法儿跟科学普及版比的。

    说说这个Science guide哈。阿西莫夫在Basic Books出版了四本Science Guide系列。

    第一本出版于1960年,叫做The Intelligent Man's Guide to Science

    第二本出版于1965年,叫做The New Intelligent Man's Guide to Science

    第三本出版于1972年,叫做Asimov's Guide to Science  

    第四本出版于1984年,叫做Asimov's New Guide to Science

    前两本没有中译本。第三本的中译本就是科学出版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只有一个中译本。第四本也只有一个中译本,但有科学普及和江苏人民出版社两个出版社出版,内容一样,装帧不一样。江苏人民出版社的版呢,又有两印,第一印在1999年,第二印在2000年。

    阿西莫夫在Basic Books出版的那四本书,出版商叫他们是Science Guide的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和第四版。这是适合普通的书的情形。第几版第几版,大家都明白什么意思。要买,买最新一版。有了最新版,以前的版,就没用了。这当然是适合于“一般情况”,可不适合于阿西莫夫。

    阿西莫夫什么都特殊。事实上呢,阿西莫夫是写了四本书。这四本书呢,是完全不同的四本。他的四本书和同常意义上的第几版第几版,是在原书基础上的增补,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他就是用了四个八个月的时间,写了完全不同的四本书。知道了这个,相对应的中文版,怎么处理,妈妈们就清楚了。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8Rank: 8

29#
发表于 2014-12-28 07:28:52 |只看该作者
我喜欢阿西莫夫的小说,可是,为啥这个帖子,我死活一个字都看不进去呢
要想拥有从未有过的东西,就必须去做从未做过的事情

Rank: 4

30#
发表于 2014-12-28 17:10:1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2-28 21:30 编辑

                     之十五 杂谈如何引导阅读阿西莫夫书籍


    科幻小说孩子九岁半再给。不要提早看。这种娱乐类的书籍,要在“刚刚好”的时候给。需要引导类的书,才要早给,慢慢地引导,让孩子自己去建构。阿西莫夫的科普书,所有的,都需要引导。否则,孩子不读。阿西莫夫的书,当天书给孩子读。到了八岁半以后,可以引导孩子自主阅读。思维群的大孩子,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不好说。申爸只能说说怎么引导大申读阿西莫夫。

    一个呢,是情景。阿西莫夫的书,在自然科学领域,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会在生活中遇到某个感兴趣的问题。前边,看过《星际穿越》,感兴趣黑洞了,申爸就给大申《我们怎样发现了:黑洞》,大申就一口气读完了,很有兴致。还有例子,回头申爸再说。

    更主要的呢,是当年申爸给大申当天书读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申爸和大申说好,每天要有定向阅读、拓荒阅读和愉快阅读的时间。于是,申爸就把《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当成定向阅读的资料。大申已经读了一遍了。这个定向阅读呢,有时候,内容吸引孩子,他兴致勃勃地读,时间到了,也不撒手。有时候,没兴趣,就硬读。大申是6岁的时候,申爸给读的。妈妈们整理的大申编年资料里面,有精确的记载。感兴趣的妈妈可以去下载来查。让孩子自主阅读这个书,需要有基础...申爸也不知道,这个基础是不是必须的...大申自己读了好几遍《可怕的科学》,还有所有能找到的李毓佩。

    在科学术语方面,可怕的科学和李毓佩,已经完全覆盖了阿西莫夫书里的所有。所以呢,大申在九岁半以下,没有自主阅读阿西莫夫;当时在读可怕的科学、李毓佩和少年科学画报了。以前申爸曾经涉及到过:自主阅读可怕的科学、李毓佩和少年科学画报,不用引导。于大申,就是娱乐性阅读。

    可是,这一点,是不是也需要前期的准备,比如说天书,比如说当天书讲过可怕的科学;比如说看BBC的纪录片...这个,申爸也不知道。没有其他孩子的实践来验证。现在,唯一可以确定点儿的,是李毓佩似乎不要...孩子一自主阅读,就喜欢李毓佩。可是,大申是一口气把初中的李毓佩都读了....别的孩子,大都喜欢小学低年级的李毓佩。这是不是差异,也不知道...

    嗯...申爸只能说这么多。看看大孩子那边,还有什么问题?孩子在5.5岁之前,都一样。孩子越大,相互之间的差异就越大。
除非在5.5就开始在关键举措上一致化,要不然,到了9岁,那差别真的是太大了。任何一致的行动,都搞不了了。听天书的孩子,不用给李毓佩。到时候,孩子自己识字了,能自主阅读了,都喜欢李毓佩。建议从李毓佩、可怕的科学、少年科学画报入手,看看能不能引导。尽管申爸没什么证据,但是“听天书”是孩子的一个重要资源!既然给读什么,就听什么,拿李毓佩当天书,就太不划算了,建议拿阿西莫夫当天书。

    基本上来讲,如果孩子的智力建构好了,把考试成绩提升上来,是很容易的事情。成绩是另外的问题。专门谈。如果孩子的智力建构得不好...建构得不好,做什么都费劲。反正,拼命地读可怕的科学,就已经一点儿不吃亏了。靠智力建构水平提升考试成绩是小学四五年级的事情。再小,主要任务还是建构智力...小孩子,朗读。朗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1-3年级考试成绩的问题。
古文很重要,不过,资料还不齐。

    哦...对了,妈妈们要知道:一年有365天呢,孩子听天书,要持续好多年。在这个阶段,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读好多好多本书,当天书的书。这好多好多本书,可以有阿西莫夫,也可以有古文。小孩儿能听天书了,就可以给阿西莫夫,当天书听。

Rank: 4

31#
发表于 2014-12-28 17:33:58 |只看该作者
                           之十六《我们怎样发现了...》

    有时候,申爸不由得感叹这个书之美。嗯,“书之美”,这个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集此四者,书籍,可居其一。回头,申爸专门说说“书之美”吧。这个话题好,真的好。

    嗯...书之美,让我们先看看这个书,如何之美:这个呢,就是阿西莫夫的那套《我们怎样发现了...》系列丛书。

    这个丛书,是阿西莫夫专门为小学生写的,从1973年出版第一本《我们怎样发现了地球是圆的》到1991年出版最后一本《我们怎样发现了冥王星》,在长达19年的时间里,阿西莫夫写了37本How Did We Find Out About系列。

    1984年,地质出版社把当时阿西莫夫已经写出来的21本结集出版,就是照片中的这21本书。

    目录如下:

    第一辑十本:
    1、我们怎样发现了...原子  1984年01月 地质出版社  18,400  0.22  5
    How we found out about atoms, 1976
    2、我们怎样发现了...黑洞  1984年01月 地质出版社  17,800  0.21  0
    How we found out about black holes, 1978
    3、我们怎样发现了...火山  1984年01月 地质出版社  18,000  0.25  3
    How we found out about volcanoes, 1981
    4、我们怎样发现了...维生素  1984年01月 地质出版社  17,700  0.22  4
    How we found out about vitamins,1974
    5、我们怎样发现了...数字  1984年01月 地质出版社  18,400  0.22  4
    How we found out about numbers, 1973
    6、我们怎样发现了...恐龙  1984年01月 地质出版社  17,800  0.23  0
    How we found out about dinosours, 1973
    7、我们怎样发现了...细菌  1984年01月 地质出版社  17,600  0.23  1
    How we found out about germs, 1974
    8、我们怎样发现了...南极洲  1984年01月 地质出版社  17,400  0.23  2
    How we found out about Antarctica, 1979
    9、我们怎样发现了...外层空间  1984年01月 地质出版社  17,700  0.23  1
    How we found out about outer space, 1977
   10、我们怎样发现了...地震  1984年01月 地质出版社   18,400  0.21  9
    How we found out about earthquakes, 1978

    第二辑十一本:
    1、我们怎样发现了...能  1984年12月 地质出版社  18,150  0.31  1
    How we found out about energy, 1975
    2、我们怎样发现了...核能  1984年12月 地质出版社  18,470  0.26  2
    How we found out about nuclear energy, 1976
    3、我们怎样发现了...太阳能  1984年12月 地质出版社  18,700  0.30   1
    How we found out about solar energy, 1981
    4、我们怎样发现了...煤  1984年12月 地质出版社  18,420  0.30  1
    How we found out about coal, 1980
    5、我们怎样发现了...电  1984年12月 地质出版社  19,460  0.30  5
    How we found out about electricity, 1973
    6、我们怎样发现了...石油  1984年12月 地质出版社  18,390  0.26  0
    How we found out about oil, 1980
    7、我们怎样发现了...人的进化  1984年12月 地质出版社  19,770  0.30  2
    How we found out about our human roots, 1979
    8、我们怎样发现了...生命的起源  1984年12月 地质出版社  19,730  0.28  3
    How we found out about the beginning of life, 1982
    9、我们怎样发现了...深海生物  1984年12月 地质出版社  18,130  0.30  3
    How we found out about life in the deep sea, 1982
    10、我们怎样发现了...地球是圆的  1984年12月 地质出版社  19,630  0.26  7
    How we found out about the earth is round, 1973
    11、我们怎样发现了...彗星  1984年12月 地质出版社  18,510  0.28  4
    How we found out about comet, 1975

    1982年以后,阿西莫夫又写了16本,目录是:
    1、How Did We Find Out About the Universe(宇宙)? 1982
    2、How Did We Find Out About Genes(基因)? 1983
    3、How Did We Find Out About Computers(计算机)? 1984
    4、How Did We Find Out About Robots(机器人)? 1984
    5、How Did We Find Out About the Atmosphere? 1985
    6、How Did We Find Out About DNA? 1985
    7、How Did We Find Out About the Speed of Light(光速)? 1986
    8、How Did We Find Out About Blood(血液循环)?  1987
    9、How Did We Find Out About Sunshine(日光)? 1987
    10、How Did We Find Out About the Brain(大脑)? 1987
    11、How Did We Find Out About Superconductivity(超导体)? 1988
    12、How Did We Find Out About Microwaves(微波)? 1989
    13、How Did We Find Out About Photosynthesis? 1989
    14、How Did We Find Out About Lasers(激光)? 1990
    15、How Did We Find Out About Neptune(海王星)? 1990
    16、How Did We Find Out About Pluto(冥王星)? 1991

    后边的这16本书,已经没人出版中译本了。

    这套书,就是申爸当年去国图,四块钱一张复印的书。后来,知道孔夫子了,申爸花了老鼻子力气,才收集齐。那么,这个书,有什么好呢?当年吸引申爸花那么大的代价,花钱搞来,一定要当天书读给大申听?

    阿西莫夫说,他写的这套书,“每本7500个词,读者对象是聪颖的10-12岁儿童”,就是小学四-六年级的孩子。

    你拿到其中的任何一本,翻开来看,你会发现,书里的内容,并不浅显。以那本黑洞为例,作者讲述了黑洞形成的一整个过程,所有和黑洞有关的重要概念,比如逃逸速度、潮汐效应、白矮星、脉冲星、中子星、超新星都涉及到了,甚至就连像史瓦西半径这样在天体物理学专业教科书里才出现的名词,也包含在书里面了。

    这不难。你翻开任何一本“宇宙”主题的书,这些呢,也都在里面。困难的地方在于,阿西莫夫用一种十分独特的方式,让你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就知道:自己明白了每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它单独拿出来,莫名其妙,可是,当这些概念被放在一个整体里面,你就明白了完整的事情是怎么回事,具体的一个概念,它是怎么想出来的,为什么要去想它。

    我们深入一点点,说说《我们怎样发现了黑洞》这本书,具体说了些什么。

    理解黑洞呢,我们首先要理解原子。原子有一个核,原子核。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央,外面是绕着它跑的电子。电子和原子核比较起来,质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电子所占据的地盘儿,惊人地大,原子核占据的地盘,惊人地小。电子的地盘的半径是原子核地盘半径的10000倍。它所占据的空间,要乘三次方,就是一万亿倍。那天,大申捯饬了好长时间,才算出一万亿这个数。

    故事发生在恒星身上。比如说,就是太阳。太阳呢,现在正值壮年,它要发光,发热,散发能量到宇宙空间里面去。它的能量是核聚变产生的,在太阳里,物质转变成能量,散发走了。太阳里核聚变的材料,当然会越来越少,没燃料了,太阳的温度会慢慢降低。太阳的核聚变,主要发生在内部。内部核聚变,产生的热量要往外散发,就会产生一股膨胀的力。另一方面呢,太阳有引力,就想地球有引力一样。太阳的引力往里聚,和那股膨胀力相互抵消,让太阳处于平衡的状态。

    可是,太阳的燃料慢慢地少,热量慢慢地小,膨胀力就慢慢地变小。这时候,引力就大于膨胀力了,太阳就会慢慢地收缩。它会不停地缩啊,一直缩到所有的原子相互地紧紧地挤在一起,还要缩。再缩,每个原子外面的电子壳就抗不住了,被压塌了。这时候,整个太阳的所有的原子的原子核,就紧紧的挨在一块儿。每个原子都缩减到它原来的一万亿分之一大。

    这个时候,太阳就变成白矮星了。这个塌缩的过程还没完。引力还要压着原子,继续收缩。我们知道,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要是再压缩,电子无处可去,只好被压进了原子核!

    原子核里面呢?本来只有质子和中子。这个质子和中子,本来是一样的东西。带了一个单位的正电荷的,就是质子,不带电荷的,就是中子。现在,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电子来了,就和质子带的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和了,质子变成了不带电荷的中子。
这时候,这颗白矮星,就变成了中子星。中子星不是别的,上面什么原子都没有...原子都被压碎了么,变成了原子渣....只有中子。一个一个的中子,紧紧地被压在一起。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引力还在。现在,抗拒引力的,是中子了。问题的关键,就是看中子能不能抗得住压。中子能不能抗得住压呢?这和引力的大小有关。引力又和恒星的质量有关。恒星的质量大,被压到一起的中子就多,中子多,中子星的半径就大。中子星大到什么程度,中子就扛不住了呢?大过史瓦西半径,中子就扛不住了。中子也被压碎了。史瓦西半径是多大?2.9公里。一颗大恒星,它最后塌缩成的中子星,半径要是大过2.9公里,中子就被压碎了。中子是最后一道抵抗压缩的屏障,一旦这个屏障被攻破,事情就无可救药了:中子星迅速地变小,变小,最后,变成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可是什么都没有,它的引力却还在。这个引力呢,距离引力的中心点越紧,引力就越大。

    现在,恒星变成了一个点。在这个点的周围,引力无限大。从很远的距离,逐渐到这个点,引力是逐渐加大的。当距离足够近的一个什么地方,引力就大到连光都逃不出来了。没有光线发射出来,那里就是黑的,黑洞。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32#
发表于 2014-12-28 17:35:0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2-28 17:38 编辑

                              续十六

      阿西莫夫的那本薄薄的35页的小册子呢,就在说这么个事情。可是,他不是像申爸这么说的!像申爸这么说,有个什么坏处? 像申爸这么说,明白黑洞是怎么回事的,看了之后,还是明白;不明白黑洞是怎么回事的,看了之后,依然不明白!像申爸这种文字呢,看了之后,明白的还明白,不明白的还不明白,等于没用。都是科普,没用的科普就没用。

    阿西莫夫是怎么说这个事情的呢?他先讲故事。“1844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发现了一颗他自己没法看见的星....”他这么开头的。一个聪明的10-12的儿童,一看到这句话,立刻就被里面的矛盾吸引了:既然看不见,离得又那么远,他怎么发现的啊? 阿西莫夫这套书,是写给10-12岁的儿童看的。可是,他特意强调,是写给“聪明的”10-12岁的儿童看的。什么是“聪明的”儿童?就是那种一看到这句话,马上就能捕捉到这句话里的矛盾,然后,被这矛盾吸引了,继续往下看的孩子,这就是“聪明的”。很多孩子,看了这句话,每个字都认识,也知道有一个天文学家,是德国的,时间也知道,1844年...可是,他的头脑里面,就不能捕捉到这些文字背后的意思: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那个“既然看不见,离得又那么远,他怎么发现的啊”的矛盾...如何变成“聪明的”孩子,这是申爸解决的问题:伴听。并且是要在5.5岁开始,听到10岁去。只要听了,他自己就能捕捉到那些文字背后藏着的意思。

    嗯...这里要多说几句和现实有关的事情。昨天,申爸在小学群里说了,三下要让孩子读金苹果阅读书。那个书是干什么用的呢?假设,一个孩子他已经是聪明的了,他也看到了那第一句话,在内心里,他也捕捉到了藏在文字背后的意思。可是,这还不足够,只有像刚才申爸这样,能够把捕捉到的意思,用明确的话再说出来。.....就是能够明确表述成“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那个‘既然看不见,离得又那么远,他怎么发现的啊’的矛盾...”这样的文字,事情才算做到位,这个需要练习,明确的,有针对性的练习。那个金苹果,就是从浅入深,step by step的练习这种能力的练习册。

    孩子呢,他长到了三年级下学期,他没有经过刻意的伴听过程,那他是“聪明的”还是“不聪明的”?没法知道。作为一个具体的孩子的妈妈,只能假定孩子为“聪明的”,然后呢,开始金苹果的训练。你那个孩子,如果真是“聪明的”,如果你的金苹果引入得当,他很快就会喜欢做里面的练习题,非常非常喜欢。你规定他做十页,他做完了,意犹未尽,坐在那里,把后面的都给你做了。

    如果你的孩子不是“聪明的”,每天他做十页练习,就跟吃苦药一样,痛苦地扭曲着脸,往下咽,这就是十分普遍的对“应试教育”的诟病的现实生活来源。这个应试教育,题海战术,对于一个孩子,到底是痛苦的还是欢乐的,那真的要看孩子。“聪明的”就欢乐,“不聪明的”就痛苦。

    昨天呢,申爸在大孩子群里,要强调的是:即便的“聪明的”孩子,也需要大量的艰苦的练习。只不过,对于“聪明的”孩子而言,做这些练习题是一个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过程,尽管在边上看着的大人觉得辛苦,其实他自己内心不痛苦,很快乐;这就如果如醉如痴地伴听的孩子,旁边看着的大人觉他辛苦枯燥,其实孩子自己的内心里,一点儿不觉得辛苦枯燥;这是一样的。是不是辛苦,是不是枯燥,是不是痛苦,这是当事人本人的内心感受,不是旁观者从现象来推测的事情。妈妈作为旁观者,要从总体的现象中,理性地推知孩子的内心感受;而不是简单地凭自己的感觉,去断定孩子怎样;也不要用语言去暗示孩子:这样做是痛苦枯燥的。

    阿西莫夫呢,起头儿一上来就来了这么句话,让那些聪明的10-12岁的儿童,心痒难搔...完了呢,阿西莫夫知道他的小读者心痒难搔了,就不慌不忙地,开始从头说。

Rank: 4

33#
发表于 2014-12-28 21:42:24 |只看该作者

续十六



    接下来呢,咱们欣赏欣赏这套中文书,真的漂亮非凡。
    第一本,我们怎样发现了原子,
    封面:
   
    封底,封底上有21本书的目录:
   
    版权:
   
    1984年1月 印数:17,200册 定价:0.23元。这个书孔夫子上最贵的卖到50元一本。也就是说,30年涨了230倍。申爸这一推荐,没几年,就到2300倍了。
    第二本,黑洞:
   
    大申那天看完《星际穿越》之后,看的就是这本书。
    第三本,火山:
   
    第四本,维生素:
   
    第五本,数字:
   
    这本是当年当天书给大申读过的。
    第六本,恐龙:
   
    第七本,细菌:
   
    第八本,南极洲:
   
    第九本,外层空间:
   
    第十本,地震:
   
    这些是第一辑,十本。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34#
发表于 2014-12-28 21:50:56 |只看该作者

续十六



    下面是第二辑。
    第一本,能:
   
    第二本,核能:
   
    第三本,太阳能:
   
    第四本,煤:
   
    第五本,石油:
   
    第六本,电:
   
    第七本,人的进化:
   
    第八本,生命的起源:
   
    第九本,深海生物:
   
    第十本,地球是圆的:
   
    其实,这本是这个系列里面,第一本写出来的书。
    第十一本,彗星:
   
    一共21本。

    不过呢,这个书,妈妈们不引导,孩子确实很难自己看进去。这个不是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

    最好的引导是什么?天书。呈妈她们不是在录音吗?最新科学指南的录音。接下来,引导孩子伴听。完了呢,不管是买到原书的,还是买的打印版的,拿来,引导孩子当天书听。只要妈妈们引导成功了....这才6岁.....等四年后,孩子长到了10岁,自己就变成“聪明”的了。到那时候,再看完《星际穿越》,你给他一本《我们怎么发现了黑洞》,他坐在那儿,一个半小时,自己就兴致勃勃地看完了。

    这样,能够集中地留下资料。这个孩子吧,你等他到了十岁,你就看出一些端倪来的。一个半小时,大申把一本繁体版的福尔摩斯探案集,翻完了。这个有468页之多。没有人逼他,看得飞快。一本薄薄的,只有35页的《我们怎样发现了黑洞》,他也要看一个半小时;同样没有人逼他。里面印的都是字,福尔摩斯还繁体呢,那些看得飞快的,都是娱乐性阅读的东西;有价值的,孩子自然地就看得慢。提前4年作阿西莫夫的引导,这个时间够长了。妈妈们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引导。


    先读哪个,都无甚所谓。反正,哪个对孩子来讲,都是天书;另外,到十岁,还有四年多的时间呢,慢慢读,哪个都会读到的。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35#
发表于 2014-12-28 22:00:22 |只看该作者

之十七《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引言



    大申呢,在三年级的上学期,就是期末考试那会儿,很迷了一阵儿《十万个为什么》。这个书,申爸小时候看过,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老的那个版,红色封面的。前边儿还有毛主义语录。这个,申爸记得很清楚。当然,书里的内容都是什么,早已经一点儿也想不起来了。哦,对了。京东不是200-100么?新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可以有。一个纸盒装着的,一大套,厚厚的一摞纸砖。不要去孔夫子淘老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哈,那个没啥价值,给孩子读新的。十万个为什么呢,是申爸小的时候读的书。小的时候读的书,自然是儿童读物啦,这还用说。申爸理所当然地把它当成少年科学画报那样的儿童读物,买回来,给大申。

    话说,大申不是秃噜完了286万字的哈利了吗?秃噜完了,申爸给了大申少年科学画报。十好几年的旧杂志,摞起来当板凳都够高了。大申就看,玩儿命地看...中间间或抓到一本可怕的科学,用三四十分钟看完一遍,往旁边一扔,继续看他的少年科学画报。那个画报,大申看得乱七八糟得。

    记得当年申爸看那个画报得时候,里面有连载的故事,比如说小歪毛历险记。他一期连载两页,一个故事连载一年多。申爸的记忆中,是要把一年的少年科学画报聚在一起,然后,一期一期地专门看小歪毛。大申不。大申根本不鸟什么系列不系列,抓起一本,从头看到尾,把每个“系列”的看了两页。完了呢,也不去找下一期。看完了这本,随便抓起一本,再看另外一本。这个连续性,根本没有。有可能,刚才看的是系列的第一本,随便抓到的,正好是最后一本。他就那么第一章、最后一章那么乱七八糟地看。

    对于重复,也表现出令人困惑的凌乱状态。你给他一本少年科学画报,他会说,这本看完了,换一本。你跟他说,再复习一遍,不也挺好么?他坚决地摇头,要新的。你漫天漠地地给他弄来了一本还没看过的新的,他满心欢喜地看。过一会儿,你一回头,发现它已经把“新的”看完了,扔在一边,手上正拿着刚才你推荐给他的本“旧的”,津津有味地在看。你跟他说:这本不是看完了吗?他说,再看一遍呗,不行啊?大申就这么乱七八糟,尿掺屎屎掺尿地乱看。大申看得还特别地快。一期画报,十五分钟就看完了一遍。

    本来,一直到少年科学画报的时候,申爸还在详细地记录大申听了什么故事,看了什么书的。到了这些薄薄的期刊的时候,实在没法儿记录了。除非你一步不离地跟着他,他拿到手上的每期杂志,你都及时地记录下来。要不,你出去买瓶酱油那会儿功夫,他已经看了好几期了。你回来,问他,看了几本了,刚才?他就说,好几本。你问他,到底是几本?他就一会儿说一本,一会儿说三本,根本说不清到底几本。你拿过来他身边的某一本,问他,这本是刚才爸爸出去的时候看的吗?他就说,是。完了,你拿起第二本,问他,这本是刚才爸爸出去的时候看的吗?他就说,不是。完了,你再拿起第一本,问他,这本是刚才爸爸出去的时候看的吗?他就说,不是。完了,你拿起刚才的第二本,问他,这本是刚才爸爸出去的时候看的吗?他就说,是。真的把人搞疯了。

    记录,再也没法儿记录了。他的这个思维,完全处于当下的状态。“当下”一个过去,一切就都没意义:要是你想以时间为主线捋的话,大申的小脑筋整个处于混乱状态。记忆凌乱,毫无主线可言。他就是往小脑袋里灌,灌具体的东西。当需要思维在高一个层次审视自己的行为过程的时候,就处于彻底的混乱状态。

    说男孩子在5.5-7.5处于静默期,静默期集中的体现,就是这样的。孩子不能以时间为线索,回忆自己的行动序列。没有线索,记忆就是碎片化的,并且,十分随机。有时候能记起来,有时候,就是茫茫然地什么也不知道。你问他,今天上了几节课?他不知道。今天第一节课上了什么?他不知道。问他今天上没上语文课,他说上了;问他老师讲了什么内容?他说讲了什么什么课文。等到一看他的作业,你才发现,他说的什么什么课文,应该是昨天或前几天讲的。今天的作业,已经是下一课的内容了。哎呀,真让人捉急。

    申爸就想法子,想怎么才能让大申的思维,连成串儿...这个碎片化思维,怎么得了。完了呢,申爸到班级群里,小心地打听别的男孩子的妈妈。跟一个妈妈一说,那妈妈就说:“哎呀,我们也一样!我还以为只有我们是这样呢!”跟一个妈妈一说,那妈妈就说:“哎呀,我们也一样!我还以为只有我们是这样呢!”最后,跟所有的妈妈一说,所有的妈妈都说:“哎呀,我们也一样!我还以为只有我们是这样呢!”

    这让旁边看热闹的女孩儿的妈妈十分惊奇:怎么会这样啊?课堂上活跃的、学习倍儿好的,全是女孩儿。男孩子们全是一群不懂事的小动物,成天除了打架,就没别的了。男孩儿不开口,不回答问题...可能,也根本没在听课,每个都混混沌沌的。三年以后。五年级了。有一天,放学路上,申爸忽然好奇,就问大申:你们班现在还是女生回答问题多吗?大申好奇地看着申爸:“不是啊。回答问题的,全是男生。女生只有婷婷和迪迪发言,剩下的全都不吱声。”完了,补充说:“她们怎么都不说话呢?多憋得慌啊。”

    申爸继续问:“那...你们在学校,还看书吗?”
    “看呐!”大申答。
    “你们都看什么书?”申爸继续问。
    “女生就看童话,”大申说。
    “那你们看童话吗?”申爸问。
    “不看,”大申撇撇嘴,不屑地说,“太幼稚了,她们看的那个。”
    “那你们看什么啊?”申爸问。
    “沈石溪啊,阿衰,查理九世,盗墓笔记。由由看莎士比亚,”大申说。
    连盗墓笔记都开始看了,确实不“幼稚”了。

    大申呢,当时正迷新知文库。三年之后,开始看盗墓笔记,看莎士比亚,看新知文库,这肯定是三年中懵懵懂懂的“灌”的结果。当初呢,当男孩儿的妈妈们都说:“哎呀,我们也一样!我还以为只有我们是这样呢”的时候,申爸确实就推测到,那种“灌”,在不远的未来,会导致某种令人惊奇的结果。于是,就灌。记录当然是不成了。记不了。可少年科学画报看完了,下一步给什么呢?一不做二不休,给《十万个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送来了,厚厚的一摞纸砖,吓申爸一跳。既然已经决定要灌了,那就痛痛快快地灌。厚纸砖,正好灌。大申呢,一两天,那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就看完了。十几本书,半个月,就全读完了。他还要看第二遍,申爸不给他看了。为什么呢?前边说了,在申爸的头脑里,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少儿读物。可是呢,赶到大申的书一到手,申爸仔细一读,才发现,这个十万个为什么,哪里是什么少儿读物,成人也未必有几个读得懂。

    确实,新版的十万个为什么,里面写的作者,都是名家。可能问题就出在“名家”身上,他们忙。给一个大的国家项目...那个书,获国家图书奖了...硬拉进来,写一些小文章。他们可能顾不上。顾不上,就让秘书研究生什么的写了;或者,他们自己动笔。自己动笔呢,脑子又不在这儿,写的那个玩意儿,聱牙诘曲,话都说不顺溜。去掉语言不算。单看他们的思路,都是打着结断着头的,前言不搭后语。当然,有好的文章。确实好。不过,不多。

    为什么这么本书,还能获国家图书奖呢?要说,国家图书奖,还是蛮不错的。前面申爸推荐的王焕生的首版《奥德赛》,浙江少儿的《世界童话名著》,都是国家图书奖的获奖书。这个书吧,申爸当初推荐的时候,真的不知道是获奖书,是后来才无意中发现的。国家图书奖就找不到一份历届的获奖名单,预先没法儿知道。那出版社真的挖空了心思,他们把国家图书奖评审组的人,全都拉进这套书的作者里面,然后,出的书,就获奖了。

    你不管怎么说,十万个为什么是非常流行的一套少儿读物。这么厉害的一套信息堆积的读物,它怎么会流行起来,变成孩子的畅销书呢?这个问题,应该已经早有人留意并琢磨过了。可是,目前申爸还没有见到,就着十万个为什么现象,把“灌”提到儿童特定年龄阶段的理论出来。咱们这里,是第一份。十万个为什么是实践中“磨”出来的畅销书。它信息堆积,里面的术语浓的化不开。这样的读物还流行,那一定击中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某种深刻的成长需要...当时,分析完十万个为什么的流行,申爸就更坚定了:灌。

    嗯...阿西莫夫呢,竟然也有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从书的风格,定位来看,完全和上海人民版的十万个为什么重合。阿西莫夫的十万个为什么叫做《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Rank: 4

36#
发表于 2014-12-28 22:09:43 |只看该作者

续十七



    封面:
   
    封底:
   
    版权:
   
    1980年4月 印数 201,800 定价:0.51元。

    这个本呢,是必须的一本书。你看啊,在实践中,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书,不止中国的孩子那里是长销书;在美国孩子那里,也是畅销书。这就说明:这种类型的书,它一定满足了孩子成长的需要。是某个阶段必须的养料。

    阿西莫夫的书,那质量不是那套纸砖能比的。首先,阿西莫夫的思维流畅。那不是一般的流畅,是极度流畅。这从选择什么问题上,就能看出来。语言呢,自然也流畅。阿西莫夫,写科学幻想小说出身的,那个,语言不好,能写出常销的科幻小说么。从译者上看,暴永宁、陈养正、钟元昭和吴伯泽的译笔,在中文科普读物中,是顶级的。没的可比。

    说阿西莫夫思维流畅....其实呢,这本书里的小段子,你可以看成是一个巨大整体的关键性局部。小片段,小细节。这些小细节的质量,来自于整体性:它们本来就是从整体上截取下来的片段么。那个整体是什么呢?阿西莫夫头脑中整个“现代科学”的宏观图景。要是这么看问题的话,我们就可以隐约猜出,上帝的思路了。上帝最终呢,要一个孩子,在14岁的时候,建立起对整个世界的宏观图景,心理空间。

    他怎么实现这一点呢?他不是像我们成人认识一件事物通常认为的那样:先给一幅图片,让人看一下,“那个东西”整体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呢,把它拆解,拆解成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组件,把组件讲清楚,说透。每个组件都清楚了,在拿那幅鸟瞰的照片作参照,把一部分一部分的都组装起来,成为“那件事物”在头脑中的心理空间。这样的想法,仅仅是想法。我们成人,也不是这么建构一个新的未知领域的心理空间的,孩子更加不是。

    孩子呢,上帝怎么帮助他实现“14岁时的目标”?上帝先让孩子听。听语言,而不是听内容。任何内容,都是语言传递的。在这一点上,孩子只要听语言,就开始建构内容了。这个阶段,孩子听的是词汇。下一个阶段呢?孩子思维是碎片化的,你给他看宏观图景,鸟瞰照片,他不感兴趣,也看不懂。他呢?往头脑里面吸收宏观图景的细节,断片。这些细节,断片,在成人看来,琐碎而零散的知识堆积,无法让人忍受。

    可是孩子不然。传递琐碎零散断片的十万个为什么,孩子乐此不疲。这是人类的本能了,就如同孩子生下来,本能就学习说话;到了5.5岁,本能就去伴听,听词汇一样。到了三年级下学期,孩子本能就去吸收碎片。这没什么可解释的。本能就是本能。孩子,他就是那个样子的。妈妈在教育中,利用这个本能就好了。从词汇到碎片,孩子在智力发展的道路上,又跨过了一个里程碑。

    下一步,将怎么发展呢?下一步,以后再说。

    我们先站在这个里程碑上,“从后往前看”,看看对小孩子的教育,有什么启示。这个重要,这涉及到实操。

    申爸说了,那套十万个为什么不好。可是,为什么还建议妈妈们去200-100,囤呢?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吧,有很多时候...不是很多时候啦,是所有时候....你得“求权”。权且如此。为什么那个不好,还要买?原因很简单:别的,更不好。

    阿西莫夫的《你知道吗?》确实好,可是,它太薄了,太少了。这个书,才204页。那套十万个为什么,各册全加起来,估计有两三千页。这差一个数量级呢。要是阿西莫夫也写了两三千页的《你知道吗?》,那就不用考虑了,直接阿西莫夫。阿西莫夫的东西,不是不够么。他的那小本书,只够孩子塞牙缝的。你总得让孩子填饱肚子,没有大米白面,来个窝头,也只能如此。

    还有呢,就是那套十万个为什么,语言和思维尽管打结,可是,里面没有硬伤。就是说,它里面介绍的科学知识,都是正确的,这个不用怀疑。十万个为什么哦,畅销书来的。你到书店去,十万个为什么,不摆满两个书架,一个书架总是满的。

    那些乱七八糟,花里胡哨的垃圾,里面胡言乱语。

    申爸提到的《十万个为什么》是这套书哈: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22 ... 258056000&ver=A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3年 卢嘉锡等主编。当当上说,这套书获得的是中国出版政府奖,不是国家图书奖。申爸记错了。中国出版政府奖是个什么奖,第一次听说,以前不知道。这个书是孩子到了时候,愉快阅读用的畅销书,不用当天书引导。你只要前边读可怕的科学、少年科学画报,等到了年龄,自然就喜欢看着书,不用引导。

    刚才哪个爸爸说的来的,“这套比较深”,确实,确实深。可是,到了年纪,孩子拿它当娱乐书读。看来,孩子的这个“深”和“浅”,和我们大人理所当然认为的,有时候有很大的差异。

    一个没有实践经验的成人,自己拿起卢嘉锡的这套书,琢磨琢磨,肯定地会想:这个书,孩子到高中才能读吧?至少,得到了初中高年级才行....事实上,实践来看,真不是。小学三年级,当通俗娱乐的资料来读的。当然,不是哪个孩子都能的。前此,得有可怕的科学和少年科学画报打底;阅读能力得过关。到了初中高年级再读,晚了。

    嗯,这是套畅销书,好几十年了。爸爸妈妈们都仔细地回忆一下,自己是什么年龄读的这套书。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37#
发表于 2014-12-28 22:17:14 |只看该作者

之十八 杂谈阿西莫夫科普书



    阿西莫夫的那102本中文书呢,里面有...这是多少本科普呀,让申爸数数..啊,74本科普书。我们的重点是这74本科普书,不是剩下的28本科幻书。这74本书呢,申爸才刚刚介绍里里面的11本。让我们现在就来感受一下,为什么阿西莫夫,阿西莫夫最厉害的地方,到底在哪里。

    楠楠妈:没有物质,为啥有引力?引力不是和质量成正比吗?有物质才有质量吗?在申爸的解释下,第一次明白了黑洞的形成。
    这个呢,是申爸昨天早上讲的时候,楠楠妈妈提出的一个问题。昨天,在讲《我们怎样发现了黑洞》。今天呢,讲了《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楠楠妈妈的这个问题呢,在《黑洞》里,没有答案;申爸也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今天这本《你知道吗?》里边。第130-132页,第63个问题和它的答案:
   
   
    简言之,楠楠妈妈的问题,在这里的答案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物质需要占据空间。可是,这个观念,是一个不正确的观念。黑洞就不占据空间。它只是一个点。或者,你也可以说,黑洞是另外一种物质的存在形式,跟我们日常看到的物质的性质,不一样。

    我们读书哇,经常会像楠楠妈妈那样,由书里的内容,引发出自己的疑问。这疑问呢,有些在这书里能够找到答案。但大多数不行。不行的原因呢?很简单,任何一本书,它都得围绕着它的主题来组织材料。如果离主题太远的东西,放到这书里面,书就“散了”,没法儿看了。就像申爸在网上写的这些东西,就“散”,除非你一开始就跟着,或者后来怀有极大的兴趣看,要是把这些文字直接打印出来,印成书,那一个新读者,是没法儿看的,太散。论坛啊,群啊,不是写书。这里呢,随便怎么散,都行。可是,一本书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太散了,对于新读者,他就没法儿摸到头脑了,没法儿看了。写书,必须遵循写书的原则。要围绕主题,紧凑。你不紧紧围绕在中央周围,是不行的,写书不行。
    可是呢,人的思维,可不是“紧凑”的,人的思维是随便流淌的...就像申爸写这些东西一样...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嗯,有的时候,也是写到哪儿,想到哪儿....那怎么办呢?这个矛盾。读的书,你不能“散”;读书的人,你不能不让他思维流淌...要有一群书,它们之间呢,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共同营造一个完善的思维空间。在这个思维空间里,读书的人能够想到的一切,都在里面。嗯...阿西莫夫的74本书,就是这种空间。你读阿西莫夫的这本书的时候,你引申,产生了问题;当你读下一本书的时候,你的问题的答案,就在下一本书里面了...

    读阿西莫夫的书的时候,是不是要有一个先后顺序呢?我们看看,阿西莫夫自己是怎么说的:

    在《古今科技名人辞典》的作者评述里,阿西莫夫说:“然而,科学像个错综复杂的线团。我们为了能较顺利地掌握科学各部分的内容,将科学划分了人为的界限,但科学却是跨越这些界限,复杂地缠结在一起的。不管从哪里抽出一个线头,整个线团都会随之抽出”。

    阿西莫夫这里说的是“科学”。其实,他的科普书也一样,随便从哪里抽出一个线头,整个线团都会随之抽出。理论上讲,从那一本开始,都一样。

    回到帝释天的珠帘。帝释天的珠帘,每个宝珠都含有其他的影像。整个珠帘是什么样子的?你随便从哪一个宝珠开始探索,都可以。就某一颗具体的宝珠而言,你可以从里面看到别的宝珠的情形,可以看到别的宝珠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你不能完整地看到它自己和周边的宝珠之间的关系,你也看不到被挡住了的宝珠。要看到这颗宝珠完整的关系,要在别一颗宝珠里去看;要看到被挡住的宝珠,也要从别的地方去看。知识体系是网状而非线状的。要了解整个网,人们必须有很多宝珠,才能行。根子上,这是由于语言的一维性造成的。语言是一个字接着一个字摆着的,本质上是一维的。一维的线条,要表现出多维的空间,就要有很多很多线条才行。要了解整个自然界的宏观图景,就目前来看,除了阿西莫夫的科普书体系,人类还没有造出块第二个帝释天的珠帘。当然,以后可能会有很多很多块珠帘....那要等伴随着伴听长大,伴随着阿西莫夫的科普书籍长大的我们的孩子们去写。

    嗯...我们呢,从一个角度,理完了阿西莫夫书系里面的一些书。这是层级的角度:他有初级的、中级的、高级的科普书。这个事情呢,才刚刚开始。阿西莫夫的那400多本书,远没有这么简单。嗯...先说到这儿吧。回头,在从别的角度,说阿西莫夫的书。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38#
发表于 2014-12-28 22:25:38 |只看该作者

之十九《古今科技名人辞典》



    封面:
   
    封底:
   
    版权:
   
    1988年5月 印数:8450 定价:11.20元。这本书,是用I.阿西摩夫出版的最后一本中文书。它往后,Asimov的中文译名就稳定地钉在了“阿西莫夫”这四个字上。这也是科学出版社出版的13本阿西莫夫的书里的最后一本。
    这是科学出版社的13本阿西莫夫的书:
    01、碳的世界   1973年10月 科学出版社   81,200  0.28 **The World of Carbon, 1958
    02、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第一分册 宇宙、地球和大气  1976年12月 科学出版社  329,650  0.65  ***Asimov's guide to science, 1972
    03、氮的世界   1977年01月 科学出版社   87,450  0.26 **The World of Nitrogen, 1958
    04、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第二分册 从元素到基本粒子  1977年10月 科学出版社  322,470  0.75 ***Asimov's guide to science, 1972
    05、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第三分册 生命的起源  1977年12月 科学出版社  365,070  0.68 ***Asimov's guide to science, 1972
    06、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第四分册 人体和思维  1978年02月 科学出版社  397,300  0.56 ***Asimov's guide to science, 1972
    10、原子和能的故事   1980年08月 科学出版社   10,300  0.40 **The story of nuclear energy, 1972
    29、洞察宇宙的眼睛:望远镜的历史  1982年09月 科学出版社    4,300  1.25 *Eyes on the universe, a history of the telescope, 1975
    31、太空中有智慧生物吗?——地外文明(上篇)  1983年01月 科学出版社    8,900  0.70 *Extraterrestrial Civilizations, 1979
    47、寻访人类的太空之友——地外文明(下篇)  1984年04月 科学出版社    7,400  0.60 *Extraterrestrial Civilizations, 1979
    48、宇宙   1984年06月 科学出版社   57,000  1.35 **The Universe: From Flat Earth to Quasar, 1966
    62、变!未来七十一瞥    1986年02月 科学出版社    6,600  1.30 *Change! Seventy-one glimpses of the future, 1981
    65、古今科技名人辞典  1988年05月 科学出版社    8,450 11.20 ***Asimov's biographical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 technology,1982

    所有这些书,当时都是盗版的,没有取得原版权人的授权。88年以后,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加快,加入了版权公约,再盗版,就不可以了。而阿西莫夫呢,市场非常之小,又不能加入到任何一项科技出版资助项目里面去,科学出版社就没法再出版阿西莫夫了。

    从1973年第一本阿西莫夫的中文译本《碳的世界》到1988年最后一本《古今科技名人辞典》,16年的时间里,科学出版社共出版了13本阿西莫夫。在科学出版社的历史上,它所出的Asimov,都稳定地把作者译名定为:I.阿西摩夫。

    关于Asimov的中文译名,有两个版本。另一个是科学普及出版社用的阿西莫夫。这两大出版社,各用各的,一直持续到1988年,科学出版社退出这场竞争为止。其实,八十年后,Asimov的译名就渐渐稳定到“阿西莫夫”上面了。科学出版社一直坚持用I.阿西摩夫,从一个面,体现了这家出版社严谨的精神:我出版的书,都是这一个人的。不是两个人的书。

    本来呢,今天这些东西,是昨天的菜。昨天,申爸的网络有问题,发不出去聊天内容,只好不写。今天呢,网没问题了,申爸接着写。可是呢,假如,昨天网没问题,昨天写的东西,你拿来和今天写的比对,你会发现,写的对象一样,意思一样,可是,写的东西,在字面上,和今天的,完全不一样。当然,昨天的东西,本来就没有。要是有的话...假如时空真的会分叉...在两个时中,把两天写的东西,拿到一起看,肯定完全不一样,在字面上。这完全不一样的原因,在于写这些内容的时候,具体的思路不一样。

    这就好比说,你在爬山。一座山,比如说泰山吧。你昨天爬到的地方,和今天爬到的地方,不是一个地方。昨天你要是写的话,是站在昨天的立脚点,写那个立脚点上看的景色;今天呢?你是站在今天这个立脚点上,写今天这个立脚点上看到的景色。不管哪个立脚点,写的山都是同一座:泰山。可是,写的具体内容,却不可能一样。地方变了,景色也变了。况且,今天早上和昨天早上,你还多爬了一天呢。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头脑中累积的泰山,也不一样了。

    关于那四版Science Guide,就是这样的产物。那四版Science Guide,从1960年一直写到1984年,阿西莫夫爬了25年的山。他写的“同一本书”,立脚点早变了。在这个意义上,那是完全不同的四本书。就好像昨天根本没有的那些文字,和今天你看到的这些文字,是完全不同的文字一样。那四版Science Guide,是难得的宝贝。后两版已经有中文译本了,我们将来,要把前两版也翻译出来,并且,不是按照出版物来翻译,要按照阿西莫夫的手稿来翻译,就是堆在那个什么大学的阿西莫夫纪念图书馆里面的手稿来翻译。这四本书放在一起,对于孩子的教育,有特殊的无可替代的价值。这个,等到时候再细说。

    你要想完整地了解泰山,在头脑中建构其泰山的图景,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最好的方式,是把昨天和今天的两篇文章...当然,就申爸昨儿今儿这个例子而言,“昨天的那篇文章”是不存在的...假设说存在....都拿来,放在一块儿看。你说,写泰山的文章很多啊?为什么非要这两篇?原因很简单:这两篇都是写同一个人的心理空间中的泰山!写的是同一个东西!

    我们前边说了,本质上,任何人写的任何文字,都不是写那个客观事物本身。只要是人写出来的文字,就是写他自己心理空间中的“那个东西”。每个人心理空间里的东西,你要是拿过来,摆在一起的话,那肯定都不一样。即便都是针对泰山的这一块儿,也都不一样。你看不同的人写不一样的东西,你想在头脑中靠间接经验建构出这个客观的东西本身的图景,那很困难。因为冲突矛盾不一致的地方太多。但是,同一个人写的他自己心理空间里的同一个东西,在不同的立脚点来写,事情就大有改观了。

    阿西莫夫的自然科学图景的书,正好用来干这个。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39#
发表于 2014-12-28 22:41:1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2-28 22:43 编辑

续十九



    总体上来看,探索自然世界图景的人,是那些被叫做“科学家”的人。注意,“科学家”是一个抽象名词。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职业的名称。世界上有科学家,可是,没有“科学家”这么一个职业。这就是说,你去问菁爸,菁爸说他不是科学家,他是大学老师;就连爱因斯坦,你去问他,他都说:“我是普利斯顿大学的教授,我不是科学家。”牛顿是铸币厂场主,祖冲之是小吏....所以呢,科学家是一个人,死了之后,后人从他一生中所做的主要贡献出发,给他安排的一个抽象的“职业”。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职业的名称。这样呢,谁都可以成为“科学家”。

    整个的世界图景,那一定是循序渐进,逐步地慢慢地完善起来的。我们会这么想。这么想,当然是正确的。可是,从一开始,身边的这个世界,已经积累起来了大量直观的图景知识。这些直观的图景知识呢,不需要在“渐进的过程中”去理解。他们就是手边常识,需要有人把它们组织起来,集大成。

    这些人呢,就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范式的开创者”,苏格拉底佛陀耶稣孔子他们那些人。你去看他们的文章,直接就是一些“神断”。没有论证,没有前因后果,就那么孤零零一句话。他们不需要论证。因为他们处在人类文明的7.5岁期,他们就是总结手边的常识就好了。他们要做一个奠基性的工作。当他们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基础奠好了之后,别人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慢慢地,点点滴滴地开始探索,描画整个世界的图景了。

    《古今科技名人辞典》,就是按照这个循序渐进地过程,在历史中,展现人类对自然图景的描绘过程的。了解了整个描绘过程,自然,整个图景在“这个角度上”,就变得清晰起来了。

    以人...在探索整个自然图景过程中的人...为主线,来描绘自然图景,这就是这本《古今科技名人辞典》在干的事情。它说自己是“辞典”,可是,这个“辞典”和一般的真正意义上的“辞典”,它不一样。这是一本阿西莫夫自己的“辞典”,它是一幅大画,描绘了阿西莫夫头脑中的自然界的图景。它是有立场的,不是“百科全书”。一般的辞典呢?是知识的罗列:我把客观的知识都给你组织在这本辞典里面。去支持什么图景?那要看看官自己了。不管持什么样的图景的看官,都能从我这里找到支持的资料,这才是好“辞典”。

    阿西莫夫的不是。阿西莫夫的辞典,那些喜欢占星术,那些伪科学的人,是深恶痛绝的。狄德罗的百科全书就不一样。他的百科全书,阿西莫夫喜欢,占星术士,同样喜欢。这是这本辞典和别的辞典的最主要不同。阿西莫夫的这本辞典呢,是按照科学家的出生日期排序的。别的辞典,是按照科学家姓的字母顺序排序的。阿西莫夫这样的排序,就暗示着,这是一本“可读的”辞典。就是说,你可以把它当做一本科普读物、甚至一本小说一样,从头到尾地去读。它就是一本书。
  
    严格来讲,这不是一本“辞典”,叫它Encyclopedia,不过是书的样子像Encyclopedia罢了。最主要的差别,在于选材和行文。阿西莫夫式的东西,在这本“辞典”里面随处可见。比如,在丰特奈尔词条中,阿西莫夫写道:“他(丰特奈尔)是一个极为难得的人才,一个性情快乐的人。他冷静、稳重,从事其酷爱的工作且富于成就;他热爱社会并处处受人喜爱,他身体一直很好,一直到年迈时还保持着他的各种优点。在离他的一百寿辰还有一个月的时候,他终于与世长辞了。活满这最后一个月,则肯定是他一心所望的。”

    嘿!这算什么辞典啊?阿西莫夫写这些话,完全是他自己的好恶么。为什么在丰特奈尔词条里写这些话?原因呢?“他大概是第一个完全凭科普创作而在科学界闻名的人,”阿西莫夫在同一个词条里面这样说。

    “阿西莫夫大概是完全凭科普创作而在科学界闻名的人里面最牛逼的一个”,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这样,就不难理解,阿西莫夫为什么那样说了。写这些话的时候,阿西莫夫很可能没有看过细致的丰特奈尔的传记...这样的传记,很可能根本就没有...他看着自个儿当模特,信口雌黄。

    今天,活跃在英语世界里的最有造诣的科学家们,没有一个没有读过阿西莫夫的。“什么,你没看过阿西莫夫?太out了吧?”那个圈子里,肯定是这个样子的。

    它这本书呢,英文原著的名字叫做Asimov's biographical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 technology,直接翻译过来就是《阿西莫夫科学与技术传记百科全书》。它这个书哇,翻译过来的书,书的名字,都要编辑过一道手。《古今科技名人词典》是编辑给的,编辑认为《阿西莫夫科学与技术传记百科全书》不适合中国的情况。可是,这两个名字,根本就不应该是同一个东西的名字。

    《阿西莫夫科学与技术传记百科全书》首先说的是什么呢?这是一本“个人化”的百科全书,是阿西莫夫写的百科全书,是他个人的东西。既然冠上了“阿西莫夫”,你就不能拿这个当成别的真正的百科全书。这本书,不过是有一个百科全书的形式罢了。它不是通常意义下的百科全书。

    其实,你拿到这本书,你很快就会发现,这是一本可以从头到尾去一页接一页去读的书。就是一本普通的书。在形式上,按照科学家的名字安排词条。事实上,各个科学家词条间,是用内容紧密的捆在一起的。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呢,就是要以时间做主线,以人物为触发点,描绘出整个科学技术是什么样子的。这是一部以“人”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史。任何科学的、技术的活动,都是人来进行的;抓住了人,也就抓住了描绘科学与技术的整个图景牛鼻子。阿西莫夫把整部科技史描绘出来,要干嘛呢?当然是描绘整个自然界的宏观图景了。

   

Rank: 4

40#
发表于 2014-12-28 22:43:0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2-28 23:09 编辑

续十九


    科学是什么?科学就是人对整个世界的探索,还有所取得的成果。那个探索的过程,取得所有的成果,堆在一块儿,就叫做“科学”。当然了,这样说,不大严谨。严谨些说,是要以“科学的方法”,对整个世界进行探索,其过程和成果,才称得上科学。

    申爸留意到,有些很活跃的家长,在群里交流。可是,活跃的家长,他们的交流,有些申爸参与,兴致勃勃;有些申爸不参与,置若罔闻。在李网的高楼里面,申爸就是这样了。

    哪些参与,哪些不参与呢?笼统地说,持有“科学的态度”的讨论,申爸就性质勃勃地参与...经常被那些爸爸麻麻臭啊....不过,申爸脸皮厚,被“臭”了,还要参与。为什么被“臭”了,还要厚脸皮参与呢?那是因为,你任何一个人,都不肯能总是对,全对。你任何一个人,看问题,总会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视角....这些东西呢,天然地就会限制你:你有些东西,自己看不见!别人呢,从他的立场和视角看过来,你看不见的,人家能看见;申爸特稀罕人家看到的申爸没看着的东西。

    可是呢,什么是“科学的态度”呢?申爸举例子来说明吧。

    申爸呢,鼓动一群爸爸麻麻,给适龄的孩子伴随聆听。伴随聆听,这件事情,那什么,不就是孩子只要在家,就把故事机开着,播放故事么?让孩子听,多听,拼命多听!

    可是,问题呢,就出在这里。你让一个有头脑的爸爸麻麻,进来一听,申爸这么鼓动,她就疑惑了:听得太多了,会有损害。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严格来讲,这个想法,是一个假设。每个伴听的麻麻,当初,都有这个担心的。到这里,有疑惑,有担心,很正常。发表自己的疑惑,自己的担心,也很正常。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在于接下来。接下来,分成甲乙丙三类。

    甲类家长呢,自己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重大漏洞,内心很得意,逢人便说:听得太多了,会有损害。逢人便说:听得太多了,会有损害。都祥林嫂了。

    乙类家长呢,自己有一个适龄的孩子,有一天,她就想了:给孩子试试,反正我也不给他多听。听听申爸推荐的那些经典的故事,又有什么不好呢?本来,那些故事我也打算给娃听的。于是,乙类家长就动手做。做啊做啊做,过了几个月,忽然惊奇地发现:诶,孩子真的秒睡诶;诶,孩子嘴里冒出了很多故事里的词汇。真神,那个故事,就在那儿播放着,我也没见他听啊,他怎么就学会啦呢?不可思议。真的不可思议。在实践中,乙类家长逐步适应,接受了伴随聆听。就给孩子伴随聆听:申爸说的建构智力,太玄,我不知道是不是那样。不过,给孩子听,有效果,总不会错。况且,听的故事,真的都是好故事,我和他爸也喜欢跟着听呢,都上瘾了。

    丙类家长呢,她看。她不止想,她还看,看什么呢?看那些已经伴随聆听,伴随聆听了很长时间的孩子,那些孩子的妈妈,反馈怎么样。他们不只看大申。大申不算数。他们看到了骆妈在李网高楼里的回馈贴,6131#:
http://bbs.liyueer.com/forum.php ... extra=&page=409
骆妈呢,是最早的去实践伴听的妈妈之一。所以呢,一骆也是第一个伴听听满一年的孩子。骆妈心思很缜密。她把一骆一年来伴听过的资料,聆听的时间,都记录下来了。在6131#,一骆伴听一周年纪念日,发布了她的统计结果。骆妈这个贴的最后一句,十一个字,是最有价值的:“平均每天2小时37分钟”。这是实际的世界。这个,是客观的,颠扑不破。

    我们任何分析思考,都要有一个立脚点。立脚点放在哪里呢?要放在客观的、颠扑不破的客观的事情上面,立脚到“平均每天2小时37分钟”这件事情上面。孩子啊,他一年365天。你就像骆妈一样,天天给他听,抓住点滴时间,拼命给孩子放,让他听。回过头来看,孩子一天也就听2小时37分钟而已。背景音乐样的播放着,形成一个场。每天让孩子呆在这个场里面,2小时37分钟的时间,会有什么伤害呢?

    时间这么短,不会有什么伤害的。丙类家长心里寻思。在丙类家长里面,有一类人,特别特别地厉害:她们的孩子还小,两三岁,孩子还不到伴听的年龄。她们完全根据间接经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然后,她们就想:“等我娃长到五岁的时候,我就开始给我娃伴听...嗯,刚开始么,少听一点儿,慢慢儿增加。增加半年,增加到最大量,正好5.5岁。不听申爸的!哼!”这类家长,特别厉害。

    甲类家长呢?她们根本不去看别的孩子那里发生的实际情况,就是得意自己的发现:听得太多了,会有损害的!反复说,反复说。到处说,到处说。你给他指出来了,说去看6131#,她也去看了。看了,就完了,根本不去思考,还是得意于自己的发现:听得太多了,会有损害的!反复说,反复说。到处说,到处说。

    我们看,乙类家长和丙类家长。乙类家长呢,我们说,她们所操的态度,叫做“实用主义”的态度。操这种使用主义的态度的人,她们是怎么想的呢?“不就是听么?我去试试,万一能成呢?反正,自己注意点儿,别太过分,听得太多,就行了。”她们就去试。她们就试成功了。实用主义的态度,是以有没有效为直接前提的,动手做。

    丙类家长,特别是丙类家长中的那一小部分特别聪明的人呢?她们所操的,是科学的态度。我娃还小,没办法实用主义。这件事儿,很重要,我要关注,同时,我有足够时间去分析思考,找出事情的真相。她们的态度,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她们也有“听得太多了,会有损害”这个担心。这是一种假设。对于这个假设,她们不止在自己的头脑中反复推演,反复核计:看这种做法,在逻辑上,是否通得过。更重要的,她们关心实际的实践。她们一刻不停地看,看那些实用主义的妈妈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也就是说,她们找客观的依据。她们一边看妈妈们的手记,回馈;一边不停地打听申爸:大申现在怎么样了?大申现在怎么样了?不管怎样,大申是第一个有意识伴随聆听的孩子。大申那里的效果,是值得关注的客观结果之一。

    甲类人呢?不。实用主义对于他们,不过是那些“愚蠢的无头苍蝇们的瞎撞”而已;持科学态度的人所关注的客观事实呢?于他们而言,“都是你们那些信徒们篡改过的数据。你们相信那些,当然捡好的说啦!不好的,对你们不利的,你们根本不提。”她会愤愤地这样想。

    科学态度的人,根据实际情况,小心地去求证。他们也分辨真伪:这个大申爸,嘴上没把门儿的,惯了。他说的大申的这件事,得先打个问号。容我再观察观察,想想。他们经常这样想。用以落脚的石头,必须是放得稳当的石头。当然,事实就是事实,经过多方求证之后,科学态度的人,才会相信那个是稳当的,才会把脚踩上去。

    甲类人,愤愤完了,愈觉得自己发现的漏洞重大,内心更加得意....那么多人都错了,能不得意么?...于是更加地逢人便说:听得太多了,会有损害。逢人便说:听得太多了,会有损害。更加地祥林嫂了。

    不管是哪类人,她都有个孩子。有些乙类的妈妈丙类的妈妈,就去劝她。好心。可是,乙类妈妈和丙类妈妈,很快就发现:这个人没法儿沟通。至少,跟他沟通,心里很不舒服。不舒服在哪里呢?这个甲人早已把前去沟通的妈妈,当成了“愚蠢的无头瞎撞的苍蝇们”。尽管,人格上的约束,还会让他在口头上不把这句话说出来,可是,心里的想法,会在争辩甚至激烈的争辩中,传达过去的。

    这个人和人之间交往,尊重是最基本的。“愚蠢的无头瞎撞的苍蝇们”,你怎么说,这都不算尊重。它这个事情吧,感受是相互的。前去帮忙的妈妈心里对对方什么感觉;对方也就什么感受。情感上受伤的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甲类人呢,争辩说:你们要当心!这是为你们好,为孩子好!好心。去帮忙的妈妈们呢?跟对方说,“没有这样的事情的,你听我说...”甲类人呢,对方还没说,心里已经认为说的都是“经过修饰的事实”了,哪里听。鸡跟鸭讲,哪里将得到一块儿。于是,事情之争,就变成情绪之争了。争到最后,甲类人深深受伤:好心当成驴肝肺!她愤愤地想;去帮忙的人呢?“这算是个什么东西啊?油盐不进,比驴都倔。”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我们说,这不是不同的意见造成的。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事情。造成根本分歧的原因,是那个不同的意见,后来被处理的方式不一样。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见的修正、坚信还是放弃,取决于一个过程。既然是一个过程,就有走过这个过程的道路。道。道不同,不相为谋。

    科学的态度是说,整个道,要基于客观的事实。既然事实是客观的,大家就有同样的基础。有了基础,大家才能就事论事地探讨,而不是就情绪论情绪地吵架。

    甲类人呢,她们要说基础,唯一的基础就是自己头脑中的想法。其实呢,甲类人是很可怜的。她们呢,想融入到周边的活泼泼的生活中去,可是,融不进去。融不进去,就反对。见什么反对什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见什么就反对什么的人,也会聚到一块儿,抱团取暖。哦....这个甲类人,说多了。这些人,没什么好说的,你别去理他,就是了。很有意思:谁都不去理他,那些抱团取暖的,没几天功夫儿,自己内部就吵起来了...因为他们每个人脑袋里的想法,也都不一样。哪里有想法完全一样的人呢?一群各自执着于自己世界的人,在“共同反对的事情”不理他们之后,他们自己不相互吵,又能怎么样呢?

    申爸说这个,第一层意思是说: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各种各样的人,会越来越多地被吸引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没价值的工作,我们发明一个词汇:甲类人。如果妈妈们发现哪一个是甲类人,给他一个标签就好了。大家都知道怎么对待甲类人。孔子说的:道不合不相为谋。甲类人哈....妈妈们记住。这个词儿,将来会我们节约成百吨的时间了精力。那...咱们这里是一个行动群,要不要把甲类人清除出去呢?也不要。

    为什么呢?因为,把不同的意见放在身边,总会提醒大家,不要犯错误。更重要的,我们需要活生生的例子,来讲怎么教育孩子。这个很重要!我们需要例子,最好是就在手边、我们都能看得到的活的例子。甲类人过来,当活的例子,是很有献身精神的。

    申爸一直在问一个问题:如何避免孩子成为那些“只为了证明自己聪明而证明自己聪明的人”。其实呢,就是怎样避免成为甲类人。成为甲类人,那孩子的一辈子,就算完蛋了。这很重要,我们回头接着讨论。甲类人的讨论,申爸一直是不参与的。这个事情,好奇的妈妈可以去李网高楼里查证。

    嗯...这是科学。科学是“道”。或者说,是一种方法论。

    阿西莫夫在他的《古今科技名人词典》里面,挑选来说的人,都是持这种方法论的人。这是和别的科技名人词典不同的另外一个地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11-27 02:15 , Processed in 0.02967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