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特特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亲子阅读] 《我拿什么喂养你,我的孩子!---申爸荐书贴》 [复制链接]

Rank: 4

21#
发表于 2014-10-14 12:03:51 |只看该作者
那什么,顺便补充几句。老是有聪明的爸爸妈妈问,为什么《水浒》?为什么不是《战争与和平》?从小说的角度讲,《战争与和平》当然要比水浒强了,可是呢,我们给孩子资料,不只着眼于小说,小说本身,我们是要给孩子一个体系,一个系统。你说,你给孩子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完了呢?你在中国,找不到鲍鹏山说《战争与和平》啊?那完了就完了,白费了。

  所以呢,申爸给出的资料,是一个精心构建的体系里面的一个角角,这资料呢,只是一个开头,大头在后边,还没来呢!你现在单从这个角角的角度,说那个角比这个好....申爸也同意。可是,那个角,完了呢?完了就没了。这个角呢?无穷无尽的后续,后续的那些东西,才是建构智力,建构世界观的关键的东西。

  哎呀,不说了,累死了。休息会儿去。

Rank: 4

22#
发表于 2014-10-15 12:28:10 |只看该作者
续:

嗯,说正经事哈...欣赏书本身。

昨天吧,说节本水浒,申爸忘了一件事情了。水浒呢,这个节本,有两个品质相当,仲伯之间的版本:一个呢,是宝文堂版;另一个呢,是这个新华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 ... 534en198101h198112/
买不到宝文堂版,拿这个新华版,也一样哈,这是新华版的封面:

绿色的封面,实际的封面,是绿色发亮的。

申爸这个扫面仪,太土,扫出来的东西,风格和感觉,全变了...不过呢,一百七十块,能看个影儿,也就行了...还能怎么着呢?申爸公司,有一台扫描仪,35000块呢,扫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这个扫描仪吧,尽管都能看到影儿,可是,你一深究,就不同了。

渝-灵妈:
更像这个吧,申爸。

申爸:
感觉和灵妈贴的,差不多。不过,要暗一点。灵妈的那个,太亮了。这个呢,就像书的不同版本。粗看上去,新华版和宝文堂版,差不多,可是,你深究,就完全不一样了。

申爸再上一个宝文堂版的封面:

宝文堂版的水浒,就是这个颜色的,这不是蓝色的,实物是一种带着青色的颜色,扫描仪篓,弄成这个颜色了。

悦妈:

我买的这个,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厚?

申爸:
是的,这个手机拍的照片,颜色比较正,但还不是实物的颜色,因为我们的显示器,还不一样....回头,申爸用单反照些照片,给大家看实物的颜色。



嗯,这是35000元的单反相机的照片,实物就是这个颜色的。并且,在单反的镜头下面,有点儿书的质感了。尽管切过一次屏...从电脑屏幕到QQ....单反照出来的效果,还是能看出来一些。大家比较一下,上边抵挡扫描仪、手机、单反弄出来的图片,同一本书,感觉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搞艺术设计的人,都喜欢用苹果啊?苹果的Mac,就是因为,苹果在硬件设计的时候,对于色彩的还原,就有特殊的考虑。这样,在苹果电脑上,不同设计师、设计师和顾客之间,看到的设计稿,是完全一样的,微软的PC机,就不行。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23#
发表于 2014-10-15 12:31:15 |只看该作者
同一幅照片,在申爸的电脑屏幕上,和在你的电脑屏幕上,看到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如果把两台电脑,摆在一块儿看,就能看出差别了。

这不是洁癖,这是欣赏习惯的问题。

比如说,你去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湖北博物馆,里面有很多青铜器,对吧?青铜器呢,三千多年前的东西了,上面有铜锈,绿了吧唧的,脏兮兮地供在精美的防弹玻璃盒子里,他们为什么不把青铜器上的铜锈弄掉,变得光洁金亮啊?其实,不是不能,把青铜器往稀硫酸泡一会儿,拿出来,就是金色的了。啊...对了,大家可能不知道。青铜器,当年周朝刚铸造出来的时候,可不是黑的,绿锈的,是金灿灿的颜色的,黑色和绿锈,是好几千年,埋在地下,锈蚀成的颜色,一泡稀硫酸,立刻就变回原来的金灿灿的颜色了,为什么不呢?那是因为,青铜器的那种黑色绿锈,是岁月留下的自然痕迹,你看久了,习惯了,就会感觉那种岁月产生的美感,这个翘着皮的书,和锈迹斑斑的青铜器,是同样道理。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24#
发表于 2014-10-15 12:32:19 |只看该作者
什么叫自然之美呢?这个就是。你要是习惯了旧书、青铜器、故宫斑驳零碎的地砖的自然之美,你就会发现,路边小报亭里面,摆着的那种流行时尚杂志,是多么的丑陋!

人的审美观,是会有变化的。当然,最好呢,是给孩子一开始,就是自然美的审美观,以后,就不用变了。比如说,大申。大申呢,这么多年的书看下来,有什么变化呢?申爸领着他到路边的报亭,让他自己选杂志看,大申看了半天,说,不好看,没有喜欢的。申爸说,怎么可能呢?再仔细挑挑,大申就挑了一本《中国自然地理》出来,买回家看。这个审美,是潜移默化的,当孩子习惯了某种风格....比如,这种自然的风格,他就会本能地拒绝那些花花绿绿的时尚杂志。

申爸自己呢?看那些时尚杂志,有种恶心反胃的感觉....反正是不舒服,这种视觉上的冲击,会引起某种生理上的不舒服感。不知道大申是什么感觉。他自己也说不上来。

不是审美很独特....你一直看某种类型的书,几年之后,自然而然,就变成这样了。申爸的目的是说孩子哈...最好呢,一开始,就让孩子有这种审美感,主要是因为,审美是相联的:书这个风格,他对戏剧、美术、绘画、音乐....都是倾向同样的风格。

申爸根子上,不反对别人看时尚杂志。时尚杂志呢,是给另外的“某种类型的人”看的,这种类型的人,为数众多。除了在孩子这个问题上,申爸尊重他们的口味和选择,并且,申爸有空儿的时候,也琢磨琢磨那些时尚的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怎么用光,怎么选择拍摄角度...那些飘扬的发丝,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很多是PS出来的,申爸觉得。
就是说,那些时尚照片,它们第一次拍摄的时候,创意,也是很强的!那是“某一种人”拍出来,给另外“某一种人”看的,然后呢,大把地赚后者的钱。可是呢,如果你想让孩子能在十五岁的时候,自己考上北大,那孩子必须是“顺乎自然”的生长方式才行,在这一点上,艺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什么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啊...岁月形成的斑驳的青铜器,岁月形成的卷着角的书,岁月形成的零碎的故宫前的地砖...如果孩子会欣赏它们,在和它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那会助益于孩子“顺乎自然”的生长方式的。

大家看水浒的左上角,那里露白,破了一块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时候,中国造纸机械的技术水平,还不好,这个水浒的封面的纸呢,在露白那里,可以看得很清楚:纸的纤维很长...很可能,里面掺了棉花,但是,由于造纸的技术不好,整个纸,不平,就是说,原料好,做出来的纸,感觉不好。

这就好比,你到外滩去,去看外滩上上个世纪留下来的旧楼,那些楼呢,大块的石料来的,很坐实的感觉,材质很好。你再往陆家嘴那边看,那边很多玻璃盒子。玻璃啊,这种东西,和那个浦西的老石头比起来,那个价格,廉价得一塌糊涂。假如,再过一个世纪,浦西的老房子,还是老房子。浦东那些神气的玻璃盒子呢?要是不早换过,那已经破烂得不能看了。

嗯...为什么说,宝文堂的那个水浒,要比新华的那个水浒,好呢?大家仔细看新华水浒的左上角,“洁本”两个字,都跑到书的边沿了,差一点点,就给裁下去了,这固然是印刷厂的问题,可是,书的质量,是出版社把关的。宝文堂的书,那个时候的书,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尽管,他们可能用的是同一个印刷厂!这就是细微地方,书的不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三联的书,就因为印刷厂调色师傅的水平不够,一本书的封面,调好的色,要在出版社的编辑和印刷厂之间,来来回回好几次。大家要知道,来回一次,半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那就是质量
最后呢,印刷厂指定一位老师傅,专门给三联调色,别人,都不行,那时候的书,就是这么做出来的。

现在呢?你去书店仔细看:封底上,竟然还有错别字!

Rank: 4

25#
发表于 2014-10-15 12:34:5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0-16 14:06 编辑

下面,我么来说说这个封面设计。封面,是一本书的脸面,很重要。大家看单反的照片,水浒传的封面,是用银粉印的淡淡的暗纹,取材自明清版水浒的插图。明清那个时候,做书的插图,大都用木版,用硬木雕出图案,蘸上墨,在吸墨的纸上印刷,这种制作方式,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质朴的感觉,这几本书的封面,就取这种质朴的感觉做背景。
问:秦时明月汉时关那会儿,他们说是用兽骨头,乌龟壳书熏孩子才能成才,竹简书,帛书缺艺术品位……零零后这一代,也需要前瞻一下新媒体?新媒体的艺术品位是啥呢?
新媒体呢,注定不成气候。刚才,扫描仪扫的、单反相机照的、手机拍的,都是同一个东西,对吧?可是,大家自己去看看那三幅图片,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么。

呵呵,骏妈呢,一向就是别人说“不要向东”,马上就开始论证,向西如何不好。其实,站在原地,也是“不要向东”的。申爸没有说,798里面,没有好东西哦....也从来没有说过,只有古董,才好...

这么说吧,假如,人们每年能做出10个好东西。那...你说,从公元元年到2013年,2014年里,人们做出来的好东西多呢?还是最时兴的2014年这一年,人类做出来的好东西多?当然是2014年里积累起来的好东西多啦。所以呢,申爸说的老东西多,不代表新的都不好。只不过,新的,在绝对数量上,要少罢了,别上当哈。之所以去翻旧货堆,主要是吧,新货里面,好的东西,不够。要是当当上有现成的三五百种书,那申爸还费什么劲:直接给个书单,趁着光棍节打折,全抱回来不就行了么。
问:双十一快来了,强烈要求申爸推荐部分新书。“古董不好买呀”
新书,都荐了呀:神奇校车,丁丁历险记,李毓佩,DK....相信,大家都有了....还有可怕的科学,啊,还没买可怕的科学的妈妈,光棍节,都抱回来吧。可怕的科学,还有可怕的历史,有好几个出版社出呢,都买回来,都好。

Rank: 4

26#
发表于 2014-10-16 12:25:1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0-16 12:35 编辑

申爸荐书004---《大卫.科波菲尔》
  

今天的荐书,荐了和没荐,啥区别没有:孔夫子上一本也没有了: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 ... e2dk56fdk9752k5e74/

今天要推荐的,是这本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

为什么没有了呢?本来,还有几本的,早些天....十一刚过的那天吧,申爸把这几本书交给宝妈去分配了。因为....因为要录音,宝妈她们已经买到了几本...几本,申爸也不知道....已经在录音了。

为什么要录音呢?因为,这本书,和孩子们学习古文,干系重大。这本书,是录音了之后,给孩子们伴随聆听。完了呢,学古文用的书。

申爸哈,推荐的书,昨天说了...是一个体系来的。起作用的,是这个体系;不是其中的某一个组建,所以呢,就会产生一些让外人看起来,十分不解的现象:一本英国人在十九世纪中期写的书,竟然和孩子们学习古文,干系重大!

确实重大。等申爸解释清楚,大家就明白了。和这本书呢,有关联的,还有几本。大家找到的版本贴个图片过来,给申爸看一眼。这几本书呢,是《大卫>科波菲尔》的第一第二版,几本,繁体竖排。

说一下哈,这几本书,和刚才推荐的《大卫?科波菲尔》都是林汉达先生素译的。不过,在语言上,却不一样。刚才推荐的《大卫.科波菲尔》,是第四版,简体横排。就是妈妈们去录音的这个版。

繁体竖排的《大卫.考柏飞》呢,使用“北京土话”写就的;简体横排的《大卫.科波菲尔》呢,是用标准的普通话写就的。

这个是Charles Dickens原著的忠译版。

林先生的David Copperfield前后出过四个版。除了1951年和1953年潮锋出版社的繁体竖排版,还有一个195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繁体横排版。横排版的两版,只是繁简字体不同,封面设计不同;其余的,都一样。繁体竖排两版,内容完全一样,装帧稍有不同,回头,申爸上图片给大家欣赏。

这本应该是53年第二版,就是这个。

妈妈们会问申爸各种版本...以后,咱们会有两年的荐书时间呢,所以呢,申爸要花些时间,把一些有很重大干系的事情,和妈妈们说清楚。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27#
发表于 2014-10-16 12:26:37 |只看该作者
本来,昨天申爸要说两件事情的,第一件说完了。说完了呢,累坏了,不想说第二件了,第二件今天说。完了呢,有关学习古文的事情,下周一再说。明天周日,休息。以后,休息日是妈妈们陪孩子、实践自己的教育设想的时间,申爸不荐书,也不开QQ,全员回家,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要买椟还珠。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才是根本。别的,比起这个目的,都是瞎扯。

昨天呢,申爸想说什么来的呢?又是和钱有关的事情。申爸说了,凡是和钱有关的事情,不能不说;又不能天天想着,天天说。最好的方式呢,是该说的时候说,说完了,就放下,该干啥干啥。

申爸要说的是,未来呢,申爸会推荐300-500本书给大家。这三五百本书呢,将会构成“成为某一类人”的基本图书。这个呢,三五百本书....现在还只有不到一百本哈...

是“又一个书单”吗?不全是。很多很多人,人家大家,曾经列过很多很多书单了,谁也不服谁。后来的人呢?也不服前边的,继续列。

换句话说,这书单,只是一个附属品,附属于一个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呢,是为了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某种人”的,这个书单里的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建筑材料,是融合在那个教育的体系里面去的,只有在这个教育的体系中,这书,才有意义。别人的书单,申爸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列出来的。反正,申爸的书单,是这么个法子,列出来的。嗯,这是这个书单。

到了后年的这个时候呢,申爸把书都推荐完了。推荐完了呢,如果有妈妈,可以买到这些书里的60%旧书...那会怎么样呢?那会这样:假设,这位妈妈来自一年级群,就是,孩子正上小学一年级。正上小学一年级呢,等到12年后,就是孩子考进北京大学的那一年,妈妈可以把这些旧书里面,只适合小孩子看的书挑出来,完了呢,拿到孔夫子上去卖,能卖多少钱呢?挑出来八九本,孩子整个北大的学费,就够了。完了呢,等孩子北大毕业了。四年之后。毕业了呢,孩子会离开妈妈,到这个星球上任何一个城市,落下脚来,独立生活。你不管是那个时候,还是现在,在大城市里生活,首先,就是一套房子。那个时候呢,妈妈可以把剩下的书,都堆到孔夫子上去卖,卖完了,换来的钱呢,足够在任何一个城市,给孩子买一个足够体面的房子了。你不管是伦敦、迪拜、香港、莫斯科、北京、上海....哪里。哪里,最贵的地方,都一样,足够买了。

为什么呢?刚才,申爸在叙述的时候,悄悄隐含进去了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很重要,什么前提呢?妈妈的注意力都被什么北京迪拜买房子吸引去了,那么,你么手上的书,值一套房子?远远不止!如果你们不能把自己的孩子,12年后,培养去北大,你的书,就不值多少钱,当然,肯定比你买书的钱,加上邮费的钱
要多,多多少,你考不上北大,就不知道了。

现在呢,这个群里有133位妈妈。这一百三十三位妈妈,每位背后,都有一个孩子,你们呢,要是能把133个孩子都送进北大,你们手上的书,一套房子,几套都值!嗯,这什么意思啊?

Rank: 4

28#
发表于 2014-10-16 12:27:55 |只看该作者
成败,在于申爸的一整套教育体系:从适龄伴随聆听开始,建构良好的智力;在小学合适的时机,引导孩子聚焦,让意识产生作用,能够灵活地调控自己的目标和意志。到了12岁,励志,这几个过程,构成了一整套的教育体系。


对啊,就是。要你们到了周六周日,还在这里鬼混,不去趁大好时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那北大,真的见鬼去了。统统去实践自己的教育设想!你不干,光在这里自己high,拿什么培养孩子?

被你们带沟里去了...说哪儿了,这是。嗯,书。

这些书呢,是这整个教育体系里面,必须用到的。申爸说了,教育好孩子很简单:就是合适的时候拿合适的东西给孩子听;合适的时候拿合适的书给孩子读,孩子就教育好了。如果133个孩子都考入北大,这套教育体系就成功。成功了呢....诶,对了:到时候,你们哈,每个人,就可以对全世界宣称:我能让你的孩子稳稳儿地考进北大!你孩子现在几岁?什么?五岁半!最合适的年龄!

你不相信?我给你看。看到这幅图片了吧?这幅,是12年前,我们花果山群的成员,每一个哈,第一个西妈,第二个怡妈,第三个白骨精...这里是133个妈妈的电话。你随便打,看看,他们的孩子,是不是都考进北大了,这个没人不信。然后呢,你呢,你就自己开价吧:你照我说的做,12年后,把你的孩子送进北大,多少多少钱,你想开多少,就开多少。当然了,前提呢,你得遇到有钱的主儿,有钱的主儿,也很多的,这里才133个人,不够分的。

Rank: 4

29#
发表于 2014-10-16 12:28:30 |只看该作者
嗯,这是这个。嗯,说这个书,扯淡暂告一段落,说正经的。

这些书呢,是建构一个孩子的人文素养、艺术品位、科学精神、自我认知所必需的。那边儿呢,怡妈西妈她们的群,里面有....申爸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了,反正,一年全国有1800万个孩子,那些群里的每一个孩子呢,都需要一套这书。不是一个年级的群哈....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每个年级,一套群,每套群里,最多有1800万人。

大家要知道,这个价格,是怎么回事。你拿了那些破破烂烂的旧书,对吧?要是那些旧书,没人认,没人要,当然就不值钱,就值个废纸钱,值个邮费钱,对吧?就像现在,申爸没推荐之前,一本《大卫•科波菲尔》,多少钱?2.00元一本。可是呢,到时候,12*1800万人,都想要这个东西的时候,它值多少钱呢?

它这个大卫•科波菲尔,从1951年7月初版,出到1982年4月,一共印了多少本啊?大卫•考柏飞,嘲讽出版社,1951年7月初版,印数是3000册;大卫•考柏飞,潮锋出版社,1953年6月二版,印数也是3000册;潮锋出版社印了6000册。大卫•考柏飞,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12月北京新一版,印了9000册。完了呢,文化大革命,全革没了。到了1982年再版,大卫•科波菲尔,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2版,印了23000册。一共呢,存世量是38000册。

要是....12*1800万人,追逐这三万八千本书....你想想,就这么个勾当。当初,这书印的时候,确实是38000册,不假。可是呢,它会消逝啊....1951年初版,印了3000册。到今天,63年过去啦,整个世界上,能剩下300册,就很好了。12*1800万人,哪里追逐38000册书。追逐3800册,就好了不起了!这样呢,你手里就有一册!哈哈,申爸手里有4册!这个值钱。

那么,刚才那哪个妈妈说来的,再印就好了。是的,当然可以印了,印多少都行。
可问题是,你再印的书,都不是1951年1953年1955年1982年印的,1951年1953年1955年1982年印的,那叫历史!

故宫,太和殿,对吧?现在的建造技术,完全可以复制一个啊。可是,你复制多少个,都代替不了故宫里那个,可是,还是有些许的不同。这就好比,你到深圳的世界微缩景观园,可以看到泰姬陵埃菲尔铁塔,可是,这能代替你去印度看泰姬陵,到巴黎看埃菲尔铁塔的感受吗?不能。有些感受,只有蕴含着历史的旧书,才能做到。新书,印得再像,也不行,这和微妙的艺术有关系,艺术感受。

Rank: 4

30#
发表于 2014-10-16 12:29:24 |只看该作者
嗯...所以说呢,申爸给这里义工们,发一个大红包....尽管,申爸一分钱也没出,可是,确实是一个红包.....将来最贵地方的一套房子....这红包绝对不小。过段时间,大家不这么抢了,妈妈买几本旧书,拿到手上,就会感觉到了,这涉及到艺术的微妙的体验,是不能说,只能亲身感知的。

内容很重要...这不假。可是,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是要培养出一个孩子的人文素养、艺术品位、科学精神、自我认知。对于后三者,内容就足够了。不对,对于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自我认知这三者,内容就足够了。可是,艺术品位呢?艺术品位怎么培养?你给孩子一整套散发着书香气的旧书,孩子长到18岁,自然就有了这个“艺术品位”,不用刻意去“培养”,书本身,就自然做到了。

当然,肯定会有妈妈说,我不在乎“艺术品位”。如果不在乎,只要那三个,内容足够了,所有的孩子都能。只要你给孩子有足够品位的书,让孩子浸润其中,最后,就都有了嗯....这是这个。

Rank: 4

31#
发表于 2014-10-16 12:29:55 |只看该作者
下面,说说怎么得到这些书的问题。现在呢,刚刚开始,市面上有大量的这种旧书,没人要。妈妈们需要知道,怎么得到这些旧书。申爸呢,是这样,到首都图书馆去,坐在库本门口,然后,用商务印书馆做条件,搜书,搜出来的结果,按出版年代排序,然后,一本一本地看目录,找到有价值的,就填索书单,交管理员从库里面往外调,调出来就看,觉得好的,就把书目的详细信息记录下来,回家到孔夫子上淘。大家看到孔夫子,看到首页上几亿册几千万册的书,以为什么书都有了,其实,不然。申爸挑到的,大约有一半,孔夫子上根本没有。

申爸怎么办呢?申爸就把书的目录,交给旧书店的老板,或者在孔夫子网上,交给书店的老板,请他们代找。找到了,他们就打电话,或者发消息给申爸,申爸付钱拿书,这么做,没有找不到的书。

大家要知道,孔夫子上那个书店,他们是怎么经营的。他们的书呢,都来自废品收购站,去挑的,然后,论斤买回来。买回来之后,再挑。挑出觉得能卖出去,再照相、上传、做目录、填书品......到网上卖。这个一本书哈,他们做这些事情的时间,要大把的,完了呢,一本书,只卖2元钱,你可以想见,他们不是所有的书,都上网的,没那么多时间,他们绝大多数的书,都堆在库房里,上不了网,你给老板书单,他就帮你去物色。当然,这样物色来的书,要比网上排序的书,要贵一些,但是,相比你要找的书的品质,书价还是白菜价。

还有呢,有一些持续热门书,比如,申爸买过的,什么《改变西方世界的26个字母》、《蛛丝马迹》、《贝奥武甫》、《珠还记幸》....这些书呢,孔夫子上已经很贵了,申爸不管,多少钱,见到就买,为什么呢?

首先,说它“很贵”,也不过一百块钱,两百块钱而已,申爸付得起,这是第一。其次呢,这些书,其艺术价值摆在那里呢。它现在,申爸180元买回来。买回来,看完了,申爸不要了,至少360块,申爸再卖出去,就是说,具有艺术价值的书,是一种资产。这种资产呢,因为生产量有限,变成“古董”了,它的价格到了这里,以后,只会升,不会降!申爸呢,就是利用这一点,买最好的书回来看。看完了,不行就卖出去。白看,还能赚回来一些。这呢,把书,变成资产了,这个不细说了,反正,大致就这么个意思。

申爸在荐书的时候,都把书的原价写上,不知道大家留有到了没有,写原价干什么呢?写原价的意思是:你面对一本书的时候,自己可以估摸一下,自己花这个钱,买这个书,在经济上,到底会不会赔。

申爸推荐的那些书,将来涨到1000倍,是很容易的事情。这样呢,一套1.91元的82宝文堂版红楼梦,将来假设到1910元一套...那么,你看到855元,就是一半价格一下的书,就可以拿下....还有一倍的升值空间,要是这书炒到1500块,就别买了,比较危险。大致就这么个意思....

申爸要说一点的是:如果你想给孩子攒一套好书,教育好孩子,你尽可以买旧书。
你不会亏的。如果你想靠这个赚钱....就是你投资旧书....那申爸说的,你要自己琢磨琢磨。申爸不给投资做建议。投资,是一项艺术活儿,申爸的这些说法,实在太粗糙了。你照这个去做,赚不到钱,还会赔钱。

Rank: 4

32#
发表于 2014-10-16 12:30:23 |只看该作者
嗯...申爸没想到的是,西妈的能量有那么大:在十几个论坛里面,同步转申爸荐的书。这么个干法呢,很快,就会招来“投机者”,就是纯粹为了卖那些书,而买那些书的人。投机者呢,有好处。什么好处呢?如果有投机者加入,那么,妈妈们从孔夫子上买的书,就永远不会跌价。因为,这些人必须要保持住价格,以免手里的筹码跌价,自己亏损。从钱的角度呢,这些投机者作用,估计和很多妈妈们的下意思想法,正好相反:这些人,是好事!它可以保证你买的东西,不掉价,下意识想法,尽管,因为有投机者存在,你付出的钱,比没有他们,要多一些;但是,多的这些钱,也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保值。好在,义工妈妈们有群里先得到信息的优势,以后推荐存货多的书,就会比投机者哄抬起来的物价,要便宜多了。嗯,就说这些吧。

有关钱的事情呢,申爸就说说,大家就听听。说完了,就完了;大家呢,听完了,也就完了。说完听完,大家该干嘛干嘛去。

就说到这儿吧,饭饭儿去啦。

Rank: 4

33#
发表于 2014-10-16 12:48:5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0-16 14:16 编辑

申爸杂谈1---关于一版一印
问:怎么看版本是一版一印的
在书的版权页看版印情况和印刷数量。比如,林汉达先生的《大卫•科波菲尔》,一共出过四版,其版权情况如下:

1951年7月潮锋出版社上海初版(繁体横竖版):

以前,基本上所有的出版社,都把印数写在版权页上。现在,除了少数几个不版社,都不写印数了。写印数和不写印数,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不在于新书,而在于旧书。书旧了之后,存世量小了,就会升值....这从一开始印刷书,就是这样的。当一个出版社,他觉得自己的书有永久的价值的时候,它就会把印数印到版权页上,供后世收藏者为旧书定价做参考。现在呢,给自己的书标印量的,已经很少出版社了。就申爸目所能及,只有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还有人民教育出版社还标印量。人民教育出版社,是叶圣陶先生长期当社长的出版社。这个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就连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这样的级别的出版社,也不标印刷量了。他们标印刷量,隐含的意义就是:我的书的价值。只有有价值的书,后世才会去当做收藏品收藏交易。当然,很多出版社,不标印刷量,有“偷印”的嫌疑;不过,大量的书都不标,还是使命感的问题:自己出的书,是不是用永久的价值,这根本不是他们考量的范畴。所以呢,选书,找好书,出版社还是非常重要的:有使命感的人做出来的书,才更有可能是好书。得给孩子好书。忘了中华书局了。中华书局标印数,嗯...好像人民出版社也是标印数的。

一般的时候,当有人提到商务印书馆,提到三联书店,提到中华书局,提到人民出版社的时候,很多的感觉是什么呢?刻板、陈旧、高深、远离大众的一副高高在上的面孔。其实呢,刻板陈旧,是有它的道理的。这个,就好像豪华车。你看,顶级的豪华车,奔驰600、劳斯莱斯、宝马7系、林肯....这些车子的设计,什么时候变来变去的了?只有普及型的车,低档车,才整天地“创新”。真正好的东西,不是天天要“创新”的。要有一种稳定的力量,维持。可是,不变吗?也不是。你去看上个实际四五十年的奔驰600、劳斯莱斯、宝马7系、林肯....和现在的,你一看,就知道是统一中车,但是,确实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创新;一看就是同一种车,体现其价值的稳定性:它已经是最好的了,不需要再变来变去的....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34#
发表于 2014-10-16 12:49:46 |只看该作者
孩子呢,他刚出生,对世上的事物,都还没接触过。你给到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第一次的时候,孩子可没有什么高档抵挡车的概念:你给到他的,就是车。给他什么车,就是什么车。都同样给,为什么不奔驰600、劳斯莱斯、宝马7系、林肯?

当然了,车的价格不一样,奔驰600、劳斯莱斯、宝马7系、林肯....不是申爸能给得起的。但是,书特殊:书里的劳斯莱斯和书里的什么什么抵挡车,价格上,是一样的!书呢,是很微妙的一种东西。

如果你要是懂,从一个印数上,就能看出很多很多事情.....给孩子好的书,对于希望孩子将来成为某一类人的爸爸妈妈来讲,十分十分重要。有很多很多爸爸妈妈不懂这个,可知道书重要,就拼了命地找书。什么流行,找什么给孩子。

正好,把事情做反了。

申爸已经说过了,真正的好书,它一般不会是“流行的”的原因了。把事情做反了的恶果,表现是什么呢?等孩子到了初中高中,凡是有价值的书,都不看;孩子想看的,家长老师都不让看。你看看这种现象有多普遍,就知道,有多少家长,在孩子小学四五六年级的时候,把事情给做反了的有多普遍了。

Rank: 4

35#
发表于 2014-10-16 12:51:57 |只看该作者
给爸爸妈妈们看看哈,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人民出版社,都长得什么样儿。那天,申爸去接大申,去早了,没事儿,就到大申他们隔壁的这几家出版社大门口去照照片了。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36#
发表于 2014-10-16 12:53:49 |只看该作者
明天呢,申爸要推荐《大卫•科波菲尔》的忠译版。我们要把林汉达版(他是两个版),忠译版和《块肉余生述》录成音频给孩子们听。

《大卫》的忠译版本呢,申爸很是费了思量。有两个比较好的版本。一个是董秋斯的人文社版;一个是张谷若的上海译文版。张的版本,我们不需要。可是,董秋斯的版,有个问题,人文社的装帧设计好,但是,美中不足,繁体字,人文社没出简体字版。董秋斯的大卫,简体字版是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所以呢,录音的妈妈们,你要是能读繁体,那建议你买人文社的。要是录音的时候,不能读繁体呢,就买人大版的吧。参与录音的妈妈,先把这书买下。

....孔夫子上很多的....回头申爸再推荐给所有的人。要是大家不先拿,回头抢没了,录音就没的用了。

申爸拿到的是这个版本。人文社似乎出过两种不同封面的董秋斯,大家买的时候,留意一下就行了。

如果书拿到手了,宝妈和呈妈就可以组织录音了。这是本厚书,有75万字呢。我们呢,要把林汉达、董秋斯和林纾的版,都录音。董先生69年就去世了。他死了之后,这种经典译本,没人敢改。

大家在群里讨论录音分工的事情吧,申爸要去说今天推荐的《块肉余生述》了。回头,再说录音与配乐等有关的事项。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37#
发表于 2014-10-16 12:55:1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0-16 12:59 编辑

申爸荐书005---《块肉余生述》

前两天,申爸说了,这个《大卫•科波菲尔》和孩子学古文,很有关联。当时,就有妈妈感觉奇怪:这个古文和洋小说,不搭边儿的事情啊!怎么会“很有关联”?

要是没有林纾的《块肉余生述》这个译本,当然是不搭边的事情了。可是,有了这个译本,事情就不一样了,不但搭边,而且非常的搭边。

先说几句林纾这个人吧。林群玉,林纾,琴南,畏卢先生,冷红生,都是指这个人。我们这代人熟知的名字呢,大概要数林琴南这个名字,琴南是他的字。我们知道林琴南,实在是因为鲁迅,他正是鲁迅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冷嘲热讽的那个人。

我们的文化,有很大的断层,林琴南是以“翻译家”的身份立世的,但是,申爸相信,现在看到这个聊天内容的爸爸妈妈,应该没有一个人读过他的翻译作品。知道他,是因为鲁迅的作品才知道他。在鲁迅笔下,这是个拖着长辫子冥顽不化的腐朽滑稽形象。鲁迅呢,这么表现林琴南,自然有鲁迅的道理。可是,你要是仔细琢磨过鲁迅说林琴南的那些话,你会发现,鲁迅“下手”,还是很有分寸的
他漫画化林的形象,但不贬低林的工作。鲁迅是有眼光的人,林的翻译作品,去贬低那些东西,那是自讨其辱,鲁迅冷嘲热讽地对待林琴南,也是由林琴南的地位决定的。那个时候,新文化的发生,图强,无处不受到习惯力量的掣肘,鲁迅当时的时候,已经是大家了。他这个大家,如果不是重量级的人物,是不会成为他的对手的。如果申爸当时在世的话,不管申爸什么主张,鲁迅连理都不会理
申爸够不上鲁迅去冷嘲热讽的资格,有资格当对手的,只有林琴南这样量级的人物。

Rank: 4

38#
发表于 2014-10-16 12:56:22 |只看该作者
林纾呢,是翻译家。靠翻译,能成“家”的,林纾可能是独一份儿:林纾不懂外语。完全不懂!

那他怎么翻译的呀?他是靠了三四位懂外语的朋友,照着原书,给他一句一句说小说里的事。他呢?自己理解了之后,再写出来!是这么来的一个翻译家!

林纾翻译的时候,具体什么样?据他自己在译书序言里的说法,大致是这样的。那位懂外语的朋友,拿着原书,给他一句一句地说书里说了什么,他呢,一边听,一边拿毛笔用自己的语言,把听来的事情写在纸上。朋友说完了,他也写完了!
每天干这么四个小时,每天能写六千字!

六千字!要是申爸写,即便就这聊天的方式,你打死申爸,也写不了,那累死了。大伙儿看申爸这么说的时候,可能只是感觉到好玩儿,对于能这么干的人,应该有多牛B,没仔细想。这个人,实在太牛了,你稍微体会一下,你就能知道。

他要翻译一部小说,好比说就是这个《块肉余生述》吧,和他合作的魏易,懂英文。魏易懂英文,他不是把全书给林纾一句一句讲了一遍,林纾在从头开始,一句一句地译啊,魏易顶多把全书的梗概,跟林纾说一遍,把评论家对这部书的主要评论,讲一讲,这就是开始工作之前的全部了。

1908年,当林纾开始着手翻译这本书的时候,它就是这个样子的啊。你这个翻译,一句一句写,一句一句翻,它会有个什么问题?它有一个整体和局部的协调问题。

好比说,申爸要写今天的荐书,申爸得首先想好:我今天要讲那几个方面的事情,每个事情要怎么讲...完了呢,才能开写,对吧?要有全局观,才能一句一句往下写,全局观很重要的,要不然,写出来的东西,就结构性混乱,没法看的。

这个林纾呢?他没有全局观,就开始一句一句翻译!这是最牛的地方。林纾呢,自己也得意这一点。他自己说,自己最大的能耐,就是能以极快地速度,捕捉到原作者在情绪,口吻方面的态度,然后,把这捕获物,用典雅的古文,表达出来
这他娘的简直不可想象!可是,林纾真的就做到了。这是这个。

Rank: 4

39#
发表于 2014-10-16 12:56:43 |只看该作者
林纾呢,另外的本领,来自他的古文造诣。它这个古文吧,它有它的特点,简洁是古文的最大特点。古文家们,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完了呢,这就形成传统了。古文的行文词汇,在细致地描摹这方面,天然地不行。咱们的古文,就没怎么往这个方向发展过,都去言简意赅了。

可是,你这个小说吧,西洋小说,它擅长,就擅长在这个细致地描摹,你咋个用不顺手的文言,实现它那个细致描摹?要能做到这,那非古文的圣手不可,林纾就做到了。联想到,林纾是以多快的速度....会外文的人,把意思转述完了,他就写完了...叙说的,你就能想象得到,这个林纾,简直就不是人!这个也太邪乎了。

林纾的外国小说,全是用文言译就的。从1899年他译第一部小说,到1924年他死,25年时间里,他翻译了134长篇小说!平均每年5部。六十天的时间,就弄出来一部小说!

并且,你想一下,到他去世的1924年,他72岁高龄,还在翻译小说呢!你看看你身边的72岁的老人,都在干啥,还能干啥。在他70岁那年,一年的时间,就翻译了5部小说出来。70岁的人啊,那么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他竟然做到了,真是个神人!

嗯....那个什么。林的小说,翻译的质量,到底怎么样呢?你从鲁迅批评他的方式上,你就能看出来:单从工作质量的角度看,那没毛病。你看,这个人,他呢,给自己起笔名,叫什么冷红生,这是个流行读物的作者的名字。这个笔名就说明:当年,在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的时候,林纾就是一个流行小说作家。

嗯,这是说一些林纾的事情。接下来呢,申爸要说说,这个东西,怎么让孩子学习古文呢。

吃饭饭的时间了,先说到这儿吧,回头再继续说。

Rank: 4

40#
发表于 2014-10-16 12:58:56 |只看该作者
申爸杂谈2---关于推荐书的体系构建

申爸呢,昨儿给领导严厉地批评了,说严重扰乱妈妈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这个抢书抢的,做梦都在抢,完了,考试也没心思了,工作也没心思了,上班也没心思了。申爸就想了:这个没心思就没心思吧,没关系。不过,领导说了:搞不好,带娃都没心思了。

所以呢,只好决定,不每天荐书了。改成周五早上荐,一下子荐五本。周六日,妈妈们乐意抢,就去抢吧。完了呢,还要捡存货量大的书荐,不用抢,也能拿得着。其实吧,这个抢书和荐书,是两回事。抢书不好,但得荐书。申爸已经推荐了几本书了....这是,五本?六本?反正,好几本了。这几天呢,侧重点都在抢书了,没荐书。这个抢书不行,荐书还是得荐的,五本书了,都没好好儿荐,这不好。

其实呢,申爸不是胡适,胡先生才喜欢开书单。申爸不开书单,开了书单,没有用。为什么书单没用啊?昨儿还是前儿,申爸已经说过一点这个事情了。你说这个砖头,赤峰产的砖头和保定烧的砖头,有差别吗?有当然有,可是差别不大。你弄一大堆各种砖头,摆在一块儿,那也不是房子啊。申爸要推荐的,是房子,不是砖头。一个好的建筑,你不如说,那个国家大剧院吧,和陆家嘴的那些高楼,从用的建筑材料的角度,没啥区别的,都是钢筋水泥玻璃什么的,可是,你要从建筑的角度来说呢,那区别就大了。国家大剧院,鸟巢,那是传世的艺术珍品来的;陆家嘴的那些,那是丑陋的玻璃盒子。书单里的一本本书,不过就是砖头刚筋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11-23 09:05 , Processed in 0.02630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