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感觉走
跟着感觉走,
紧抓住梦的手,
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快活,
尽情挥洒自己的笑容,
……
跟着感觉走,
让它带着我,
……
这是苏芮的歌,除了“跟着感觉走”这五个字外,另外的歌词是我此刻搜索的,因为我只记得这五个字了。
有多少成年人还能跟着感觉走?有多少成年人敢跟着感觉走,让它带着我们往前走?今时今日,我们还能接触到多少感觉?我说的感觉是范围很广的概念,不单指愤怒、焦虑、恐惧等情绪。事实上,连情绪我们都无法再亲密接触,一感觉到恐惧、愤怒、焦虑,我们就用各种手段把它们压抑了。压抑情绪,就钝化了感觉,钝化了轻松自在、兴奋、喜悦等正面的感觉。当我们把“负面”情绪压抑的同时,我们把相反的正面感觉也排斥了。这不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事实。当一个人沉入过往的创伤故事,深深地、深深地体验自己的情绪,让它们在身体里得到充分表达时,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满面的泪水——洗刷阴霾的泪水,喜悦放松的泪水。
当别人告诉你,他非常焦虑,非常难受时,问问他:你说的焦虑和难受在哪里?什么表现?他可能会回答,表现就是,我的脑子高速旋转,一刻也停不下来,我老在想自己的未来,我不知道该做什么才能让自己不陷入那暗淡的未来。我很想让脑子停下来,但它就是停不下来,所以我严重失眠,于是我又开始担心自己的失眠……
他说的真是焦虑吗?这只是焦虑的一部分,人们往往忽略了、逃避了最重要的一部分:被定义为焦虑的身体反应。焦虑在哪里?焦虑在头脑里,焦虑在身体里,而摆脱焦虑的核心在于和焦虑来个亲密接触、在身体里充分地感受它。这是个悖论:你要摆脱它,你得首先直面它、和它呆在一起。
问一问自己,当你认为自己在焦虑时,焦虑表现在你身体的哪些部位,具体有些什么表现?是呼吸短促了,还是肠胃绞痛,是肩颈部位往前紧缩了,还是突然全身无力了……
问一问自己,当你认为自己在愤怒时,愤怒表现在你身体的哪些部位,具体有些什么表现?是心跳如咚咚鼓声、撞击你的耳膜,是呼吸急促、胸腔急速起伏,还是你根本来不及观察这些,直接就开始大骂那惹你生气的人,或者闭口不语、在心里把对方诅咒了千遍万遍……
婴儿时期,我们还能跟着感觉走,我们还能接收外部世界的感觉信号;随着大脑的和语言思维功能的发展,孩子为获得安全感开始无意识地制定生存策略,他们的注意力逐渐从感觉转向思考;在家庭、学校、社会规则的影响下,大部分人丧失了婴儿和孩童时期的敏感性,丧失了对生命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丧失了对未知世界的兴奋感……
我还记得,在我十来岁的时候,有些感觉仍然非常夸张,当我要去一个新的地方旅游时,我会兴奋得失眠,我以为我会看到一个非常美丽、非常吸引人的世界。但是现实让我失望了。然后,有一天,我又要跟随老师去新的地方参观,我再度兴奋得失眠,我又开始想象自己将接触的新世界,接着我又失望了。几次之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凡是老师带大家去旅游的地方(都是城里),都不会好玩,不值得我期待和兴奋。渐渐地,我对这类活动再也提不起兴趣,如果不是必须去的话,我宁肯呆在家里。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成见形成过程,在得知可以接触新事物时,我自发产生了异常兴奋的感觉,然后在一个十来岁小女孩的头脑里,我开始习惯性地积极想象那件新事物,往往是非常美好的想象(可能带有些童话色彩)。但是当我把头脑中的画面和现实场景一对比之后,巨大的失望产生了。但是,小女孩还没那么容易被一次失望的经验打倒,第二次,她继续重复这样的想象和比较,再一次由极大的兴奋掉落至巨大的失望中。几次之后,信念形成了:由学校组织、老师带我去玩的地方都不会好玩,总是让我失望,我不想再去了。
想象和比较是头脑的功能,有益也有害。在上面那个例子中,小女孩的美丽想象与现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于是她的心态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是,从今往后,再有老师组织的外出活动时,巨大的失望不会有了,但是巨大的兴奋也不会有了,多出来的是成见和敷衍。
兴奋到失眠当然有些夸张了,但对新鲜事物保持兴奋开放的态度,是非常健康有益的生活态度。由于无法正确地思考,分析、想象、比较、制定对策等头脑的基本功能开始占据人们绝大部分的注意力,使人们渐渐麻木了感觉、远离了感觉,同时也就丧失了激情和创造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