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蓝田日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庭是个大课堂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181#
发表于 2012-7-3 09:08:1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2-7-4 08:36 编辑

回家的收获


回家两天半,在经历了失眠和不舒服后,有了新的收获。

收获一:更清醒地意识到,老天会不断为我提供相同或类似的场景,好让我改变由来已久的惯性行为模式。第一次失败了,ta会给你第二次机会;第二次失败了,ta会给你第三次……。你不需要担心ta的记性,不管隔了多久,ta都不会忘记。

时隔一年,我又和老姐睡在同一张床上。记得一年前那个时候,她很早起来整理东西,发出的悉悉索索声让我很难受,忍了一会我没有忍住,直接带着愤怒和她大吵一架。我当时丝毫没想到还有另一种选择,即冷静地告诉她我的感受,建议她过一会再整理。

这一次,同样的事又发生了。我发现,在我睡觉的时候,身边明显的响声会让我抓狂,尤其是断断续续、细碎又有些粗糙的声音,更别说是人为制造的声音了。有一个词叫抓心挠肺,它正好能形容那些声音对我所造成的影响。我深呼吸,提醒自己平静,接纳一切;我翻来覆去,注意这件事引发的思想和情绪。我很清楚,如果我又像上次那样爆发,那么很有可能,明年的这个时候,我又要重新面对这一处境。我发觉想要直接起身朝着她大吼的冲动是那么强烈,我马上就要屈服于这股冲动了。我只有反复提醒自己,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放在默念的词句上,而不让自己沉溺在那些声音上。

渐渐地,我平静下来了。然后,一个问题出现了:此时,最好的选择是什么?我发现以前的自己钻入了某个牛角尖,固执地想要挑战自己,想要证明自己在嘈杂中睡觉的能力,硬是要让自己在已经清醒的情况下重新入睡。可现在我不想再自找苦吃,明明可以起床后舒服地做其他事,为什么要强迫自己睡觉呢?难道因为才五点多,所以最好继续睡吗?

想清楚了,就不需要再犹豫了。我很快起床洗漱,在外面先喝了豆浆、吃了油条,然后搭公车到我最喜欢的江边吹风、观景。我一直在江边坐了三个小时,觉得自己真是来对了,除了江风凉爽、江景迷人外,我还分享了别人(有一群六十多岁的老人正在快乐地打排球)的活力。

我每次回家必去江边或坐或散步几个小时,在我心中,临江的蜿蜒小路、凉亭、空地、露天座是这个小城最美丽、最能抚慰人心的地方,它总能减轻我在家庭关系中感受到的挫折、不安和愤怒。

第二天,睡觉上的另一个挑战来了,这次不是她整理东西,而是天气太热,她的脚很痒。于是,我清楚地听到了她的抓痒声。我告诉了她,但显然这不是她能控制的,她也很难受。经过前一天的事,我已经不那么难受了,我做了另外一个选择,既然睡不着就把精力放在思考上,别再关注当天的睡眠质量了。于是,我开始回忆和研究这几天看的书,声音还是响着,但对我不再有前一天那么大的影响力,应该说几乎没什么影响力了。这天,我大概睡了两三个小时,没有因为少睡而产生担忧、烦躁情绪,所以白天精神还可以,就是黑眼圈很明显。

点评

溪云  很好的觉察力,很好的重新选择。  发表于 2012-7-4 09:56:42

Rank: 7Rank: 7Rank: 7

182#
发表于 2012-7-3 09:21:50 |只看该作者

点评

蓝田日暖  谢谢你的鲜花,收下了。  发表于 2012-7-4 08:37:05
开心每一天/20080810

Rank: 8Rank: 8

183#
发表于 2012-7-4 09:21:09 |只看该作者
收获二:爱的传达和接收

爱的传达和接收,涉及到两个方面:爱必须是真爱,而非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爱的对象必须敞开心扉,否则爱无法被接收。至于爱的传达,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

当我敞开心扉面对父母时,我常会发现他们对我传达的无意识的爱,他们不是为了让我实现他们的某种期待而对我好,而是自然而然地做出充满爱心的行为。这时候的关心不是排他的,当他们那样做的时候,绝没有“我要对孩子好”、“我要关心孩子”、“我对他好一点,她才会听话”这一类的指导思想,因为我可以很清楚地感觉到这一点。这时候,他们关注的重心不在自己身上,我相信当时他们毫无计较得失之念,也并不在心里怨恨谁、责怪谁,我常常觉得在那一刻他们的头脑里是没有杂念的,才会表现出难得的平静和亲切。

而敞开心扉接收到爱的人往往会感动,可以说此时他/她的内心也产生了爱。所以,传达爱的人和接收爱的人就共同分享了爱。爱毫无疑问是可以无限分享的,它并没有数量上的限制,不会因为人一多,每个人能分到的就少了,或者说有些人就无法分到了。关键在于传达的是否是真爱,接收的人是否能把心敞开。

在现实生活中,不借助具体的言行,爱不容易传到他人的心中,因为人们对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心灵太陌生了,所以不容易感受到别人在寂静中传播的爱,所以爱的形式就很重要了:究竟怎么样的形式和言行才能敲开对方的心扉,让他/她能感受到爱,催生他/她自己内在的爱呢?或许是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或许是一封信,或许是一个拥抱、一次握手,或许是在他/她迷惘时不厌其烦地开导和建议……

Rank: 8Rank: 8

184#
发表于 2012-7-18 10:26:3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2-7-18 10:27 编辑

思想、语言和行动


《与神对话》说创造的三要素是:思想、言语和行动。首先是思想,然后是语言,最后是行动。其实三者的界限并非那么分明:显意识思想包括意象和语言,部分人以图像思维为主,部分人以语言思维为主;广义来说,说话和书写都可纳入行动范畴。但如此区分很有必要,思想和行动可以通过语言(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静态化,以流传后世。思想、行动若不及时口传或记录,就会成为久远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失真,最后遗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佛学里把行为、语言和思想简称为身、语、意,并对此有详细的介绍。思想、语言和行为会形成恶性循环:负面的思想引发焦虑和恐惧,导致混乱的言行,让我们觉得生活一团糟,悲惨现实又继而强化悲观思想……思想、语言和行为也会形成良性循环:平和乐观的思想带来平安喜乐的心境,提升接纳各种生活境遇的能力,继而启发智慧,使头脑更加清醒……【思想、语言和行为从内在逐步转向外在,从无形逐步转化为有形。从无法或难以察觉的思想转化为可听可看的语言文字,然后促成涉及多方的实际事件,从而创造出人的生活情境。】

回顾我忧郁的那几年,我十分清楚思想、言语和行为的恶性循环究竟能够对人造成何种影响:它会使人充满恐惧,害怕人际交往,丧失理性思考、工作甚至生活能力,它使人失眠、缺乏食欲、全身乏力,它使人就像活在人间地狱中。我并不十分清楚良性循环的巨大作用,或许那是因为我的目标太低,只要我尽可能减少负面思想,尽可能减少焦虑和恐惧,获得平安的心境就可以了。目前我基本实现了这个目标,但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喜悦感总是不足。我从未想过,自己其实是可以有意识地去培养思想、言语和行为的良性循环的。

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己只要保持觉知就好了,其他的做法都是多余的,可能会让我陷入幻觉。可我不能否认,我渴望获得喜悦,我渴望找到使命,我渴望……我把这些渴望当成期待/希望,而期待/希望总是与失望挂钩,所以我总是告诉自己,接纳现实,安于当下,忽略那些渴望,然而其实我该做的是:接纳现实,安于当下,同时在心中抱持渴望不放但并不对它们执着到焦虑的地步。

回到思想、语言和行为的关系上来,当负面思想持续不断时,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地改变这一状况,否则等待我们的就是上面所说的恶性循环,这是可以预知的事实。方法当然有很多,可以一念之转,可以合理地表达情绪,可以内观,可以鼓起勇气直接处理带来烦恼的问题……

至于良性循环,我还在探究中,也就说不出什么了。

点评

蓝田日暖  谢谢,我感觉自己比前段时间喜悦感多了一些。  发表于 2012-7-23 16:57:37
蒲公英  这段看过以后非常受益。能感觉到蓝田日暖已经走在通往良性循环的路上。祝福。  发表于 2012-7-21 06:53:40
蓝田日暖  谢谢你提供的信息,《与神对话》看过,知道你说的那个例子。幸福课堂还没看过。  发表于 2012-7-20 15:53:26
溪云  在1504课堂的幸福课里,也提到了这一点,那就是要建立新的习惯,那么如何建立呢?从例行公事开始。  发表于 2012-7-20 15:41:12
溪云  昨天刚看过这一段,《与神对话》里面关于如何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给了一个提议,就是忘掉那个“三思而后行”。把思-言-行给颠倒过来,信任自己的冲动,想到要做的就去做好了。在不断地重新去做了来建立新的模式。  发表于 2012-7-20 15:39:27

Rank: 7Rank: 7Rank: 7

185#
发表于 2012-7-18 12:58:46 |只看该作者
说得真好,这是个相互影响的问题

点评

蓝田日暖  谢谢!  发表于 2012-7-19 09:54:19
开心每一天/20080810

Rank: 8Rank: 8

186#
发表于 2012-7-20 22:25:23 |只看该作者

投射、事实和评判



投射(projection)这个词有被用烂的趋势。有一句话常被人用来描绘投射,那就是“你心里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投射这个词一旦出现在讨论中,很容易阻碍沟通。因为在这二元世界中,你必须用有限的词汇来描绘你眼中的事实,而那些词汇被赋予了太多情感色彩,所以当你写下那些词汇时,就很容易招致“你这是在投射”的回复。针对这种情况,我曾说过下面的话:“动不动就是你投射,我投射,大家还怎么讨论?”你一说“黑暗”、“阴暗”,他就说是你在投射,因为你内心不阳光;你一说别人某事做得不妥,他就说你不包容,无法看到对方的本善……我发现遇上这样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交流,因为你实在无法挑选出比较客观、在他看来不带批判色彩的词汇来形容人事物。

无论是口头交流还是书面文字交流,可用的词汇总是有限,而同一个词汇又往往含有多个意思和不同的情感色彩。这为陈述事实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你认为演员A演技生涩,有人会认为你在评判;你认为下属B做事不够细心,工作失误多,有人会认为你在评判……因为大家对于演技、做事认真的标准看法不一致,所以即便你真的不带情绪,陈述你眼中的事实,也总有人会认为你是在评判,你有情绪。

现在到处都在说,不要评判(judge),那么除了那些很明显的话语(比如包含人身攻击的词语)外,究竟什么是评判,什么不是评判?我们可以感觉自己的情绪,来发现自己是不是在评判。但对于别人,我们如何判断,他是否带有评判之心?我们还是得靠感觉,这感觉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所以,有时候当我们说,你这是在投射,你这是在评判我时,其实投射的可能是我们自己,评判别人的可能是我们自己。

保护自己,让自己感觉舒服,在某些时刻确实很重要。但如果太执着“投射”一词,太执着投射的理论,反而可能封闭自己的心。放掉投射这个词,放掉投射理论,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和方式去描绘、分析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去深深感觉那件事带给自己的影响,或许能对自己认识得更深。

Rank: 8Rank: 8

187#
发表于 2012-7-23 17:54:35 |只看该作者

你的声音很好听


昨天晚上,我和同学去逛商场,在一家水晶饰品店停留了一会。店员都是年轻人,打扮得很精致,给我们介绍的女生大眼睛、白皮肤,是个美女。我对水晶没有研究,兴趣也不大,所以当朋友很认真地研究那些饰品时,我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了那个女生身上。当她为我们依次介绍紫水晶、黄水晶、月光石时,我听得很仔细。我不是在听具体的内容,我只是在感觉她说话的状态。我想,她大概花了很多时间来熟记这些产品知识。她口齿清晰,声音不是温柔绵软型的,反倒有点偏中性的铿锵有力。

当我们离开这家店时,我抓住机会告诉她,“你的声音很好听。”她笑了,笑得很灿烂。后来在回家的路上,我感觉自己概括得不够精确,其实我想说的是,她介绍产品时态度认真、普通话标准清晰,让人觉得很舒服。

我发现有些人,总是牢记自己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近一两年来,有些朋友会告诉我,我在哪方面表现不错,如果他们不说,我基本上意识不到自己在哪方面比较突出。有了这样的反馈,我就能有意识地分析自己的能力,做出更有益自己和他人的决定。一直以来,我对自己不擅长的东西比较清楚(比如不擅长十字绣,认路能力差等),对自己的长处却模糊而无法肯定。全世界六十多亿人,有我这种情况的估计也不少,所以有时候我喜欢告诉别人,他/她在哪里哪里很棒,如果这样能让对方更加了解自己,我也算做了件好事。

发现别人的长处,然后以赞美的态度告诉他/她,这一点其实是朋友们教会我的。我的父母属于不懂赞美子女的类型,所以我听到的赞美大多来自好朋友,他们的肯定和赞美,总能让我发现自己做得不错的方面,如此一来,我就可以保持并发展那些方面。我很感谢他们,我很愿意学习他们,去发现别人身上的长处,然后告诉对方。

点评

蓝田日暖  谢谢你的评价。  发表于 2012-7-28 22:01:57
蒲公英  非常受益。谢谢蓝田日暖的分享。  发表于 2012-7-24 16:06:59

Rank: 8Rank: 8

188#
发表于 2012-7-28 22:01:41 |只看该作者

静心方法之摘抄、阅读和背诵


每个人有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做事和静心方式。摘抄、阅读和背诵经典是我非常重要的静心方法。我特别喜欢背诵《道德经》的某些章节,发出声音背也好、默诵也好,我会选择让字与字之间有些空当,又注意不因此影响整个句子的连贯性。我先了解它们的具体意思,在众多的译注中,选择自己信服的阐述。然后,我就安静下来,放松身体,减缓思考,感受每个句子在意识中的浮现和消失,只是感受,不翻译也不分析,因为这些事可以放在别的时候做。它们常常能让我感到很宁静,我想,大概这些句子本身就有能量,只要去深入感受,这股能量就可以被人使用。

在我烦恼的时候,我常会默诵《道德经》里的某些句子,譬如“致虚极,守静笃”。在我把人生看得太沉重,在我想要违心地屈从某些规则时,《道德经》第二十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会提醒我不必如此,会给我坚持自己想法的力量。

在我烦躁、无法安心做事的时候,我会反复咀嚼“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八个字,我会翻阅《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和第六十四章。它们曾帮助我度过难关,并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慎终如始本身即是成功。慎这个字,其实就是保持觉知的意思。《与神对话》也在谨慎和保持觉知间划了一个等号,be cautious即be conscious.

摘抄、阅读和背诵可以让自己喜欢的文字刻在记忆库里,方便我们随时调取、咀嚼和使用。我常常会摘抄经典书籍里的句子和段落,我把它们写在纸上,慢慢地看着每个字成形,一般来说,这个过程本身就能使我感到宁静。和默诵时一样,我会让每个字之间都留有一定的空隙。文字和人一样,有空间比没有空间更有活力。我也常使用电脑摘抄经典,但就效果而言,纸笔书写更好一些。

Rank: 8Rank: 8

189#
发表于 2012-7-30 17:44:43 |只看该作者

一念之转:我是不是在骄傲啊?


感谢拜伦•凯蒂,以及所有向我推荐她的人。凯蒂的一念之转提醒我检视一个常常出现的念头:

我是不是在骄傲啊?别人会不会认为我自高自大啊?

当我写自己的帖子或者回复别人的帖子过后,这个念头就要跳出来,要求我检验自己刚才的行为有没有自高自大的成分。它反映出我很害怕被人认为自高自大,我很不接纳骄傲这种态度,所以我热衷于反省自己,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有骄傲或炫耀的嫌疑。【大概在上高中的时候,我妈曾指责我,认为我读了些书就骄傲自大。我不否认自己有感到骄傲的时候,但好多次,我确实是被冤枉的。不止是我妈,还有其他好几个人,曾认为我给他们白眼、瞧不起他们,但事实是我没有,因此我大声反驳,但他们坚信自己的看法,我感到很挫败。或许这就是上述念头的前因。】

当这个念头出现时,我会再去看自己写的东西,寻找蛛丝马迹来验证这个念头。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在写帖或回帖时肯定没有自傲的心理,可是我常常会怀疑这种判断,因为那一时刻的心理活动已经过去了,我无法拿出现存的证据来证明自己当时确实很真诚。

现在提一提这个念头对我的影响。当我有这个念头时,我感到紧张和恐惧,我会认为自己刚才真的在自傲,我害怕别人看出了我的自傲,当众评价甚至指责我。我会花费不少时间来检查自己写的东西,我会在脑子里编故事,推测别人对我可能的反应,等等。

事实上,我找不到任何证据证明自己刚才在骄傲。所以那个念头所说的未必是真的。这个念头的出现是一种惯性反应(前面我提过了,它会习惯性的出现)。

假如我没有这个念头,我的世界会怎样?如果没有这个念头,我就不会紧张,我会很平静,甚至因为写了自己想写的东西而感到快乐。如果没有这个念头,我不会浪费时间去做反复检查帖子内容等无意义的事。我会在写东西的过程中体验到愉悦感,我不必担心它所引起的任何反应。

反转:

我是不是在骄傲啊?----我并没有在骄傲。

别人会不会认为我自高自大啊?【将这句话改为:我认为/(怀疑)自己在自高自大。】----我相信自己在做事的时候是真诚而谦虚的,没有什么自傲的心理。

注意:

过去的已经过去,即便我真的认为自己刚才没有在骄傲,也难免有失误的时候。意思是:或许刚才我真的在骄傲,但因为记忆力、时间间隔、骄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我无法说出自己刚才到底持有什么样的心态了。那么接纳这样的现实,骄傲也罢、真诚也罢,我已经回忆不起来、无法确定了,那我就提醒自己下次注意,提醒自己活得真诚。

今后的策略:

在写帖和回帖时保持高度觉知,深刻觉知自己的心态,真诚地写帖或回帖。根据实际情况在结束时提醒自己:我很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并没有借此炫耀些什么。我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逆转上面提到的那个信念。

至于别人对我的评价,当我能确保自己是真诚谦虚的时候,假使有人认为我自高自大,我会去检视自己写的东西,或者询问对方,看是否是我的表达方式给人造成了这种印象。如果不是,我选择坚定明确地告诉对方,自己并没有自高自大。别人的看法是别人的看法,如果我能确定他说的不符合实情,我会坚持自己的看法,不因他的意见而误判自己。如果我自己也搞不清楚,我会承认,自己已经忘记了刚才的心态,感谢他的提醒,我下次会注意。如果经他提醒,我确定自己刚才真的在骄傲,我会很感谢他,并认真分析一下刚才是怎么回事。

Rank: 8Rank: 8

190#
发表于 2012-8-1 12:23:32 |只看该作者

一念之转练习:我现在做的工作一点意义都没有



上午(7月31日),在工作的时候,惯性的念头又开始出现了,它们是:
这工作一点意义都没有。
我不喜欢做这件事。

针对第一个念头,问四个问题:
1、这是真的吗?不是真的。这项工作有意义。
2、我能确定这是真的吗?我不能百分百确定,事实上我已经知道它是有意义的。
3、这个念头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因为相信这个念头,我感到沮丧、厌倦,我认为这份工作毫无价值,纯粹是谋生的手段,因而迟迟不愿动手,能拖则拖。而我已经承诺在规定时间完成它,所以越拖延,后面的日子里压力感就会越大。
4、如果没有这个念头,我会怎么样?如果完全没有这个念头,在我工作的过程中,我至少不会产生沮丧厌倦的感觉,我不至于因逃避它而拖延不去做它。我可以耐心地工作,甚至感到快乐也说不定。

反转:这项工作很有意义。
三个证据:一、我用文字高度概括了产品/服务的特征,为使用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二、这份工作是我收入的重要来源,多次为我解决燃眉之急,我很感谢它。三、这份工作增加了我的知识面,扩充了我的词汇量,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

针对第二个问题,问四个问题:
1、这是真的吗?不是真的,我有时候喜欢做这件事,甚至感到很快乐。
2、我能确定这是真的吗?不能。
3、这个念头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当我认为自己不喜欢做这件事时,我就感到厌倦,一点不愿意做它,因为我不想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而事实是:截稿时间已定,无论如何我还是得把它完成,以这样一种心态来做它,显然会极大影响我的心情和健康。
4、没有这个念头,我会如何?没有这个念头,我就能认真耐心地把它做完,用不着拖延着不去做它,我能很快把它完成,剩余时间就可任我自由支配了。

反转:
我不喜欢做这件事。——这不是真的。我没有不喜欢做这件事。事实上,我可以喜欢它。证据:我记得曾经有一次,我快乐而又快速地在一个下午超额完成了任务,那件事让我印象深刻。所以,我确实有过非常喜欢它的时候。在我喜欢它的时候,我不仅感到快乐,而且很有效率。因此,我选择轻松快乐地去做这件事。

Rank: 8Rank: 8

191#
发表于 2012-8-1 12:25:4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2-8-1 12:27 编辑

做事的价值和意义


在创造这件事上,似乎避不开价值和意义这个问题。如果不是创造,只是享受他人成果的话,就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困惑。我可以开开心心、毫不纠结地看电视剧、听音乐、吃好吃的东西。但一与做事有关,头脑就开始扯出“价值”和“意义”来了。现在,它很少自问:享用美食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看灰姑娘式的电视剧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在同一个论坛上反复浏览自己或别人的故事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一旦自己得付出较多的脑力和体力时,头脑就要开始发问和哀叹:这件事究竟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我根本不喜欢做这件事啊!我不想做了,明天再说吧。可事实上,这件事很可能比前面所说的三件事有价值多了:如果不做这件事,我就没有多余的金钱和空闲去做前三件事。所以很明显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正确,小我妄图达到如下目的:获得长久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却下了完全错误的指令、采用了最终无效的手段。因为头脑抛出的这个问题只能令人产生厌烦和挫败的感觉,当事人在拖延的过程中也无法真正快乐,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感受到更大的压力,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请问,这样的结果和长久的愉悦满足感有什么关系?一言以蔽之,头脑的这番作为是典型的作茧自缚、自找苦吃。

因此,这个念头、这个问题对我根本有害无益。既然如此,那么我该如何选择呢?我当然不会选择相信这个念头,因为它除了让我烦恼外,并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更不可能让我感到真正的快乐。

既然我目前习惯在自己做的许多事上标明价值和意义,那么我选择给我正在做、但不喜欢的事情贴上“很有意义和很有价值”的标签,提醒自己这些事很值得我去做。我有自由选择的权力,我可以选择相信这个念头让自己继续痛苦,我也可以选择反转这个念头从而改变做事的态度。因此,现在我要对自己强调:眼下我在做的每件事都很有意义、很有价值,我选择耐心而快乐地去做这些事。即便这些事后来被证明是幼稚的,它们也仍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因为它们提醒我下次该注意什么,提醒我别再犯相同的错误。而如果我不做它们,我可能根本不知道它们的对立面能够给我带来极大的自由和智慧(如负面思考的习惯因为给人造成太多痛苦,最终可促使人觉醒,促使人关注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从而踏上自知之路)。

Rank: 8Rank: 8

192#
发表于 2012-8-1 13:09:58 |只看该作者
蓝田日暖 发表于 2012-8-1 12:25
做事的价值和意义
在创造这件事上,似乎避不开价值和意义这个问题。如果不是创造,只是享受他人成果的话, ...

眼下我在做的每件事都很有意义、很有价值,我选择耐心而快乐地去做这些事。即便这些事后来被证明是幼稚的,它们也仍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因为它们提醒我下次该注意什么,提醒我别再犯相同的错误。而如果我不做它们,我可能根本不知道它们的对立面能够给我带来极大的自由和智慧(如负面思考的习惯因为给人造成太多痛苦,最终可促使人觉醒,促使人关注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从而踏上自知之路)。


这一段,很喜欢。也许以后我们不会去问这件事到底有什么价值,但在现阶段,我们问自己的时候,可以有这样的感悟确实不易。{:1_143:}

点评

蒲公英  看到你没有不舒服我就放心了。太好了。其实,我对你的评价如何一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的体验,对吧。很欣赏你有这么强的感受力。没有打扰到你发帖,我也安心了。呵呵。  发表于 2012-8-2 12:48:49
蓝田日暖  其实,我的意思就是同意你的看法。还有,看到你对我的文章有这么高的评价,我真的很开心!  发表于 2012-8-2 12:40:28
蓝田日暖  我很感谢你的点评,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情绪。  发表于 2012-8-2 12:29:39
蓝田日暖  哇塞,蒲公英,你看我前面那个句子“我会去检视自己写的东西,或者询问对方,看是否是我的表达方式给人造成了这种印象”。然后,我检查了我点评里的话,确实容易给人“有些不满”的印象。  发表于 2012-8-2 12:29:20
蒲公英  一直被的你帖子吸引,很欣赏你的悟性和这么清晰的逻辑和表达能力。希望我的回复没有引起你的误解或者不舒服的地方。:)  发表于 2012-8-2 09:44:26
蓝田日暖  我知道到一定境界的人可以真的顺其自然,连刻意的选择和决定都不需要做,但我还没到这程度,所以只有按自己的进度来。  发表于 2012-8-1 21:51:53
如果天空总是黑暗,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蜷缩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也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虫。
----曼德拉

Rank: 8Rank: 8

193#
发表于 2012-8-8 22:15:1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2-8-8 22:19 编辑

看到每一刻的完美?积极思维?


我曾经满怀热情地研究过正面思考/积极暗示,由于那时没有效果,所以我坚决地放弃了它,并且一有机会就要批判它。后来我不批判它了,因为它说不定对别人很管用。前段时间,我看了《与神对话》系列,我本能地喜欢这套书,相信这套书。我把其中的某些段落摘录在本子上,经常拿起来读一读、背一背,思索并感觉它们。

神提醒我管理自己的思想,尽量想美好而正义的事;即便在看似灰暗的时刻,也要看到那一刻的完美,也要满怀感激之情,然后集中精力想象未来自己想要的生命蓝图。尽管这段话看着很像无用的大道理,但我深深被它吸引了,我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回味它。在回味的过程中,我再次看到了自己的惯性思维模式,那就是:当某些事发生时,我更容易看到它的不好,而不会发现在这不好之下,可能正隐藏着好。这当然不是我一个人的习惯,可以说是绝大多数人的思维习惯。

大雨从昨天开始下个不停,直到傍晚才小下来。趁着雨小,我出门购物。一路上我有些无精打采,因为正逢生理期,我有点不舒服。既然生理不适,心情有点低落也很可以理解。虽然这种想法没有清晰地表露出来,但它确实存在于我的心间,甚至美剧《摩登家庭》里三个女人生理期的歇斯底里画面都飞速地在我脑海里掠过。可察觉的轻微低落感仍然持续着,现在我已经到了离家几百米远的超市。我买了一杯热奶茶,因为我很想喝甜的东西,在等待的时候,我没有看到超市工作人员搁在我脚边的大拖把,我踩了上去,没站稳、身子微微抖了几下。就在那一刻,我感觉到了一股比轻微低落感更负面的情绪,它正在蓄势待发。我不能再纵容自己了。我开始默诵上面这段话。我在心里问自己,我能看到这一刻的美好吗?真的有什么可以让我感激的吗?很快我就知道答案了,恰恰是身处经期这个事实是美好的,是值得我感激的。因为我很清楚经期混乱或中断会给人的生理或心理造成多大的影响。这不是我从书本或网络上获得的信息,而是亲朋好友的切身体会,否则我不会有这个答案。

答案逐渐演变成比较长的自我对话或者说积极思维:因为身处经期我才会有相应的生理不适感,而经期的存在证明我的健康还不至于太糟(至少比经期中断要好一些)。如果我的经期非常混乱或者索性中断的话,虽然经期的腹胀感没有了,但我的身体肯定会更加虚弱和不健康……这样一番自我对谈后,我感到轻松了许多,我停止了在生理不适上做文章,我正视腹胀感的存在,但不再允许自己沉溺于情绪低落中。

我看到那一刻的完美了吗?
完美谈不上,我只是发现了看事情的一个新角度,所以我很感谢这次经历。

这算是积极思维吗?
我觉得算吧,因为我开始改变习惯,开始挖掘看似不好的现实的温情一面。看似不好的事,其实有好的一面;痛苦累积到一定程度,就成了人们转化成长的动力,成了人们的老师。换个角度看事情,不执着于非黑即白,我们就更容易认清现实。关于现实,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大师也会用不同的语言去描绘它,有的说现实永远是仁慈的,有些说现实永远是中性的。真的体悟到现实是仁慈或中性的人,根本无需积极思维。但对有负面思维习惯的人来说,有意识地去挖掘“坏事”中好的一面,或许能帮助他/她转化原本的思维模式。


【p.s. 艾克哈特·托利说,女人在经期容易沉溺在负面情绪中,这些负面情绪既有个体情绪也有集体情绪,情绪底端的信念/动机往往很难看清,这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去充分感觉那些情绪,不是打压情绪,不是发泄情绪,不是沉溺于情绪中,而是给它存在的空间、让它充分表达。】

Rank: 8Rank: 8

194#
发表于 2012-8-9 14:08:25 |只看该作者
蓝田日暖 发表于 2012-8-8 22:15
看到每一刻的完美?积极思维?
我曾经满怀热情地研究过正面思考/积极暗示,由于那时没有效果,所以我坚决地 ...

好厉害的觉察和转念哦!为你喝彩。

昨天我也经历了莫名其妙的情绪低落的感觉,外面台风大作。于是我就想,今天我可以在家里办公(是同事向领导申请的),而不是象很多人那样,冒着台风红色预警还要去上班,已经很幸运了。这样一想,心情就舒缓了很多。

我发现,有时候自己的情绪会欺骗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呵呵。
如果天空总是黑暗,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蜷缩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也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虫。
----曼德拉

Rank: 6Rank: 6

195#
发表于 2012-8-12 00:23:36 |只看该作者

Rank: 8Rank: 8

196#
发表于 2012-9-8 15:21:48 |只看该作者

如何聆听父母?


长久的内心纠结在苦思冥想和时光的流逝中终于淡去了。我的心越静,就越是能察觉生活的奇妙。在寂静中,不存在任何的概念,不存在任何的自我形象,不存在“我是个女的,我出生于八十年代,我与父母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林林总总的情况。寂静不是痛苦,它犹如无垠的空间,允许声音、画面、知觉和情感在其中不断变化,它可以感觉痛苦,但它不是痛苦。它不是注意力,但它可以分配注意力。这就是众多书本所说的意识,能同时觉知思想、情绪、眼前画面、周围声音等的东西,它没有具体的属性,语言文字不能形容它。寂静这个词只能勉强描绘它。它是难能可贵的不执着状态,任何事物都以其本来面目被接纳。驻守在这寂静中,聆听就会变得容易;一旦陷入头脑有声无声的喋喋不休中,成见、期待和恐惧便纷至沓来,聆听就变得不再单纯。

这寂静犹如初生婴儿,但又不同于初生婴儿。初生婴儿是真的不知道任何概念(有特殊天赋的婴儿除外),而这寂静可以有意识地释放所有或部分的概念、释放所有或部分的历史,保持一种不知的态度;而在需要记忆和知识时,它又可以立刻有意识地调用它们。接下来要见父母了,他们会如何表现呢?我不知道,也不打算推测和计划对策。会有什么情绪现身吗?我不知道,不管出现什么情绪都是好事情,我可以尽可能通过观照转化它们。会有什么样的思考和行为模式出现吗?不确定,不管出现什么模式都是好事情,那是了解自身人格的大好机会。

饭桌上,父母开始与我对话。我听清楚了他们对我的期待。他们非常希望我过得幸福。而他们幸福的标准是:吃好穿好,有时间就去各地旅游,成家立业。他们提到了我的同龄人,因为许多与我背景相似的人都过着这样幸福的生活。我没有任何抗拒的心态,老旧的模式没有出现。他们在表达对我的关心,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我完全接受他们的这份关心,但我知道我幸福的标准和他们说的没有关系。吃好穿好、有时间有钱去旅游确实很好,我绝不排斥,但它们不是我幸福感的来源。现在它们在我的生活中缺席,但我仍感到平静和喜悦。我比前两年喜悦了许多,而这喜悦和平静一样,都源自我的内心。

我已经选择:不再对父母的反应有任何的期待和猜测,发生什么即是什么。我不再期待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我需要的是深化和稳定这寂静,因为我已经看到慈悲从这寂静中诞生:我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得到理解,我的病痛得到舒缓,我心内累积的恐惧也因之不断减少。我防卫自己、逃避或反驳别人的机制正在松懈,随之而来的便是更单纯更有效的聆听。

Rank: 8Rank: 8

197#
发表于 2012-9-19 10:21:30 |只看该作者

被压抑的人们


在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时,我会用“部分”这个词,如:我的某一部分支持我做这件事,我的另一部分反对我做这件事,于是我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处境。然而一对强调身心整合的治疗师夫妻为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他们认为每个人的内在世界都丰富无比,有许许多多的小孩和大人存在,他们由一对对相反的力量构成,如果你执着一些人忽视另一些人,被忽视的那些人就会愤怒无比,趁你不备就会来跳出来“捣乱”,其实他们只是希望得到你的承认。

我们的内在世界存在着:脆弱敏感的内在小孩,自我批评大师,自我激励大师,批判者(对他人),赞美者(对他人),顺从的女儿/儿子,反叛的女儿/儿子,负责任的父亲/丈夫/母亲/妻子,自卑的小孩,奉献者,自我中心者……

当我们的自我形象是:负责任、不断奉献、注重整洁条理的某某人时,我们就压抑了自我中心者、依赖求助者、悠闲懒散者(或许还压抑了爱玩的小孩,冒险的青年等人)。如果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两者的力量,混乱迟早会发生,或许我们突然对着家人爆发出极大的怒气、看谁也不顺眼,觉得自己做了一切却毫无回报;或许我们终于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抛下一切、不再响应任何人的需要,四处冒险、过流浪的生活,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在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相对力量的时候,我们会完全认同某些力量,在个性栏里列出他们,比如坚强勇敢,独立自主,具有高度的冒险精神,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脆弱敏感的小孩、依赖求助者、保守谨慎者就被深深地压抑了,我们只能从别人身上看到这些,我们或许会批判他们懦弱无能,或许会被他们深深吸引。当脆弱敏感、无助、谨慎的小孩和大人明明存在,我们却要假装看不到他们、刻意遗忘他们、坚决否认他们时,可想而知我们需要有多么强悍的防卫系统,我们需要消耗多大的精力和能量。一个把坚强勇敢作为自己最高标准的人,往往会不允许自己表现脆弱无助的一面,渐渐地压抑了众多情绪,变得对情感麻木,因此无法建立起积极的、流动的人际关系。

这些小孩和大人一直存在着,每一个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都能在特定的领域帮助我们。一个人很难一直做奉献者、给与者,有时候也需要拒绝他人、关注自己;一个人总是严谨保守也会很累,也该适时地玩耍或冒险……我们是我们,他们是他们,我们不是奉献者,也不是自我中心者,我们不是自我批评大师,也不是自我激励大师,但我们常常误认为自己是他们中的某一些,这才是人类困惑的源头。

个人实例:

当我认同了自己是爱学习的学生时,我就无法尽情地玩耍,无法让生活轻松愉快。而且相关的人也会这么看我,并有意无意地希望我维持原状。爱玩的小孩在我童年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玩耍曾带给我如此美好的感觉。但上初中时,我来到了完全陌生的城市和学校,校园不再是原本熟悉的游乐场,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我变成了“爱学习的学生”。

在我维持了很长时间“爱学习的学生”角色后,爱玩的小孩又意外地出现了。那发生在我如愿以偿进入重点高中后,我突然放松下来、很自然地放下了那个学生角色,我的高一生活很轻松很快乐。我一点都不在乎成绩的猛烈下降,因为我知道中考成绩是我努力学习得来的,努力学习就意味着不能尽情玩耍,我不想再那样生活。我又成了一个爱玩的小孩。然而,这个小孩活跃了没多久又离开了我的生活,当班主任语重心长地和我探讨学习、成绩排名、对我的失望和期待后,那个认真的学生又开始冒头了,爱玩的小孩逐渐遭到鄙视。此时,另一个角色开始登场,或许我该称他为野心家,在某堂选修课上,我受到老师话语的激励,产生了“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进入好大学,毕业后找到好工作,从此过上美好生活”的信念。于是认真的学生和向往未来美好生活的野心家联手起来,告诉我要勤奋读书、把娱乐休闲的时间尽量减至最少。接下来的两年高中生活,我就很少有尽情玩耍的时刻了,因为只要我开始找乐子,自我批评大师就会出现,令我内疚自责。

Rank: 8Rank: 8

198#
发表于 2012-11-3 18:54:56 |只看该作者

无聊感和挑战


我其实喜欢挑战,如果没有挑战,生活就显得无趣。如今,在我的内心出现最多的“负面”感觉就是无聊感。

无聊感的出现会让我审视自己的状态,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然后挑战就会出现。带着些微的恐惧我鼓励自己去应对挑战,迎接挑战时没有无聊感,更多的是兴奋,还有幸福的感觉。伴随着挑战出现的,则是一些在生活中可应用的新方法,它们是我刻意寻找或偶尔发现的。

当挑战失去了最初的难度后,我才发现一些东西改变了,因为迎接了挑战,某些让我左右为难的困境得到了解决。我改变了迎合他人的惯性行为,我和父母相处得更加自然了。总的来说,我越来越能信赖生命,我相信自己能够得到很好的照顾。

当我害怕自己陷入经济困境时,在恐惧中,我一遍遍联想无家可归的情景。我对于自由的定义非常顽固:我要在经济上完全独立,我不愿向父母和朋友伸手。我知道父母欢迎我回家,但我害怕自己的自由会因此失落,所以这不是我的选择。

我利用一念之转,让自己沉入那让我害怕的流浪情景中。我不再那么害怕,但我非常明确,那不是我想要的状态,至少目前不是。我想到了三个避免落入那种情景的策略,假如那些都不奏效,那我就选择接受。一念之转确实令我心安不少。

为了解决这种可能发生的困境,我把注意力放在了其中一件事上。我想,到了10月底,如果原本合作的公司仍没有动静,那么我就主动联系好了,好歹先接些工作。

10月8号,离我计划的联系时间还有很久,我接到了一个电话,是那家公司的人,工作来了。其实这份我算不上特别满意的兼职,真的助我甚多。当我想要暂停这份工作时,对方就不联系我了,长达半年。当我需要这份工作时,对方又会突然联系我。只要我真诚地询问,只要我的需求真实而有益,我总能获得回应。

这件事过后,我对于金钱的担忧,对于生命的不安全感,还是比较强烈。一天早上,我在麦当劳吃早餐,开始想到房租问题,交房租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我是交一个月呢,还是两个月呢?如果交两个月的话,这段时间我就得在支出上多费心了,反正得很节约就是了。我想得有点入神,一分心,居然把咖啡打翻了。对于上面那个问题,我并未确定答案,因为离交房租的时间还有20多天,我还有考虑的时间,但我隐隐约约地觉得交两个月房租会是一个挑战,我应该选择它。

我无须等待20天来作出上述选择,因为等我一出餐厅门,我就接到了朋友的电话,她问我房租能不能提前交,她最近钱紧。嗯,我还能说什么呢!如果我说交一个月,那就意味着我与一次宝贵的挑战擦身而过了,我很快就回答她,明后天就取钱,交两个月的房租。

当我把钱给她后,可以说,我身上没什么钱了。按理说,我该感到烦恼,产生些焦虑,可是没有。这次,我真的感到了自己对生命浓浓的信赖感,我相信老天不会糟糕地对待我,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价值。任何事,只要我们鼓足勇气观察并投入其中,都会成为催化剂,使我们更快地走向自由和喜乐。

近段时间,我常常在小区里散步。有一次散步时,我又联想到了流浪的情景。这一次,我打断了思路,问自己:我愿意无家可归,露宿街头吗?回答是,我不愿意。于是,《与神对话》里的一段话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

既然你不愿意经历那样的事,你为什么要去想它呢?记住,别再给它冒头的机会。(意译)

我相信这句话,也愿意这样做,于是,我打断了联想,尽管头脑鼓动着我,告诉我这样的联想非常重要,我还是抵制住了诱惑。不愿意就不愿意吧,我不想否认自己对某些事的不喜欢甚至是厌恶,我不想再费精力去想它们。反正它们并没有发生在此时此刻。

当我因为某个原因,在百度百科搜索满清十大酷刑时,我的态度更加明确了。看完其中一段文字时,我非常难受:这是人做的事吗?这是人能承受的事吗?我又忍不住联想,联想如果这么残酷的事发生到我头上会如何,我还能接纳和臣服吗?很快,我告诉自己,我不喜欢这种事,我厌恶这种事,我愿这种事永恒地消失,最重要的是,我不愿意再给这类联想冒头的机会。除了让我痛苦外,我并没有从中获得建设性的力量,对于酷刑的厌恶,我早已明确,无需这些信息进一步强化我的观点。

没过多久,这两件事不再困扰我,相关念头会偶尔闪过,但是它们不再停留,头脑失去了对它们的兴趣。

关于无聊感,我知道,它会再度现身的。有时候,无聊感甚至比其他负面情绪更难忍,因为在我看来,无聊感意味着没有焦点、没有方向,不知道该做什么,又不愿意随便打发时间,渴望热情的出现,却又不知向哪里寻找,唯有无目标地继续寻、继续等。

但我也清楚,无聊感是挑战与挑战之间的缓冲带,是热情与热情之间的过渡区,是我需要接纳、了解而非排斥的状态。无聊感很可能是改变生活轨迹的信号,它发出的信号若长久得不到承认和理解,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一潭死水。


点评

明月照我心  握手。同喜欢挑战,不喜欢无聊。  发表于 2012-11-14 14:12:09

Rank: 8Rank: 8

199#
发表于 2012-11-14 12:00:48 |只看该作者

习俗与虚伪


在农村,离开世界之后的几天非常重要,长达数天的仪式内容逐项展开。空了的村子又变得热闹,只为参加这场送别仪式。

我不再去串门,因为离开太久,和人说完了现状之后,总会出现没话找话说的尴尬,就这样吧,呆在家里或一个人乡间路上走走。

工厂都关闭了,水终于又清澈了,看到了鱼儿和螃蟹,就是水量和以前无法比,可能是建了水电站的缘故。原本是水的地方,现在是成片的石头,而扎根在石头缝里的,是比人还高的芦苇丛,很美很美。

除了买东西、泡茶,我帮不上什么忙。耳边不时响起谁谁的光荣事迹,我的眼睛却定定地看着那些不声不响在厨房里忙碌的妇女们,她们就这样忙碌了四五天。比起那些动听的大道理,我宁愿看那些实在的劳作场景。

有不少人从远方赶来,他们来帮忙,女的帮着切菜、做饭、洗碗,男的帮忙处理力量型的事务,还有一些人负责联系客人、采购和记账……

他们很忙碌,所以来不及交流什么。我知道其中几个若有空,也喜欢吹嘘自己的成就,但他们在干活时绝对认真,绝对实在。分配完工作后,他们就开始干活。这是靠人情串联起来的独特模式,有事的时候,亲戚朋友从四面八方赶来帮忙,除了脱不开身,接到电话的人基本上都会回来帮忙。

我看着那些干活的妇女,问母亲:“她们干那么多天活,就只是吃几顿饭,拿一两个礼包?”
“是啊,大家都这么做的,相互帮忙。”母亲回答。
“那我为什么很少听到,别人叫你回家来帮忙?”我问。
“他们应该是认为我很忙,回来不方便,所以很少叫我,其实我很愿意回来帮帮忙的。”母亲回答。
我有些感动。

大小不一的几幢古朴建筑均匀分布在村子里,它们有着各自的功能,由村民共享。它们是习俗的外在表现,是承办许多人生大事的场所。

村民只管照着习俗行事,并不多管其合理与否。大部分人内心都知道一些仪式太复杂、太累人,但他们不敢打破陈规,因为打破陈规意味着要丢面子,他们丢不起面子,承受不了由此带来的舆论压力。

我对批判习俗不再感兴趣,相反,其中的人际互动和互帮模式让我有些入迷,一件件费时费力的大事就是这样顺利完成的。并不是村里的人特别淳朴,而是,亲戚邻居的分享和互帮是这里的生存和生活习惯。分享、互助和庆贺是良好的精神品质,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它们与面子、个人得失一结合,正演变成令人不堪重负的人情债。

回家的时候,有人问我对这几天的看法,我说:“你不觉得,这件事实在是复杂,那么多……”
我没来得及表达完,对方接过了话头,“是复杂,而且还很愚昧……你不觉得很虚伪吗……”
我开始有些惊讶,因为对这类习俗的厌恶情绪早已经过去了,我本来想说“大家分工合作,人虽不算多,却做得很好,实在有些奇妙”,显然这时候说这些话是不合适了,因为我们俩的思考轨道没有交集。我明白他为什么要说这番话,所以我只是听他说,渐渐地,话题转向了其他领域。

他们虚伪吗?我不会用虚伪这个词。用无奈来形容更好,他们深受社会舆论的束缚,他们不愿丢面子,所以继续一些复杂的仪式,尽管心里明白这毫无意义。我尊重他们,因为这么做只是一种两相权衡后的无奈选择。

暂别了,故乡。我已经不再那么愤世嫉俗了,所以才能更好地欣赏你和了解你。希望下次回去,河水更清,河水更多,有小孩在水中玩耍、在岸边摸蟹……

点评

蓝田日暖  是啊,忙碌于工作和家事。在老家待了好多天。回家期间无法上网。  发表于 2012-11-17 17:02:12
明月照我心  好久不见。  发表于 2012-11-14 14:14:44

Rank: 8Rank: 8

200#
发表于 2012-11-14 16:40:02 |只看该作者
94楼,标记下。
给蓝田

点评

蓝田日暖  谢谢,不知不觉,居然已经写了那么多内容了。  发表于 2012-11-17 17:02:3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11-22 17:44 , Processed in 0.02791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