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561|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Self-in-Presence「我陪著我」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9 11:02: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Self-in-Presence
by Ann Weiser Cornell

~~~~~~~~~~~~~~~~~~~~~~~~~~~~~~~~~~~~~~~~~~~~~~~~
當Michelle要面對觀眾講話或表演時,她便感到焦慮不安。
可以怎麼辦呢?
「每當我要向觀眾講話,我便整整幾天感到焦慮不安」
~~~~~~~~~~~~~~~~~~~~~~~~~~~~~~~~~~~~~~~~~~~~~~~~
Michelle寫︰「每當我要向觀眾講話之前的幾天,我便會感到焦慮不安。半夜醒來,我感到心中充滿著擔憂,也感到自己一部分在說:「你為什麼這樣對自己?你知道每次演說前都會感到擔心,但你每次仍要這麼做。」

「每當我為此進行『自覺』時,我便有『我陪著我』的感覺。我感到一部分的『我』是渴望及喜愛表演的;而另一部分的『我』則蜷作一團,瑟縮於洞穴之中,甚麼也不想理會。我已經確認了這兩部分的『我』。

「幾個月前、以至最近,我要在觀眾面前講話,我都能處於『我在,我陪著我』的狀態。我彷彿感到一份成功感和喜悅。但在昨天,我正要在一班人面前演唱時,便感受到部分的『我』非常緊張,但過了不久,我又能處於『在』的狀態。我向想要唱歌的『一部分』打個招呼,因為『她』真的享受唱歌。我也對那不願顯露於人前的那一部分打個招呼。但在我正要上台的一刻,我整個人彷彿被焦慮騎劫了!而事前全無警示。在我整個表演過程中,那份焦慮從沒離開過。當我離開舞台時,我的身體感到很不舒服。

「我思量著:自己究竟做少了些甚麼?心裡頭,一部份的『我』要那焦慮遠離,好讓我好好演出,而另一部份的『我』則對自己說:『只要不再安排自己表演,便再沒有問題了』。我感覺到這後一部分的『我』是要保護自己、令我不必再經歷這種焦慮,但是我這個『歌舞女郎』卻實在又想去表演啊!」

==============


親愛的Michelle,
這挫折多麼令人失望!但是,經過多次「自覺」之後,你能夠體會到在觀眾面前講話的美好經驗,並且能夠保持「我陪著我」的狀態。(譯者按:這是指當自己焦慮不安時,不指責自己,而是友善地陪伴自己。這時,對自己說「我陪著我」,是營造友善和接納的空間,陪伴自己焦慮不安的部份。)當然,你希望問題能夠解決!但焦慮很快會在你下次表演時回來。

我想說說幾項你可以做的事情,或許可以為你帶來不同的效果。但首先,讓我們慶祝──慶祝你克服過焦慮,亦感受過那隨之而來的喜悅!

既然你有過那次成功的經驗,你就可以從那種「有感覺的記憶」(felt memory)中支取力量。

「有感覺的記憶」是什麼意思?那是:邀請自己的身體此刻去感受當時的感覺。記得當時站在那裡,你陪著你自己,包括陪著感覺到緊張的那個部分。現在就讓你的身體告訴你、你當時所感受到的喜悅,感受一下「勝利」灌注全身的感覺,並花點時間去擁有和享受那份喜悅。

這種感覺可以變得越來越強大,並可以經常重複出現……尤其當你邀請它出現的時候。

~~~~~~~~~~~~~~~~~~~~~~~~~~~~~~~~~~~~~~~~~~~~~~~~
「我陪著我」,最終可以改變一切……
~~~~~~~~~~~~~~~~~~~~~~~~~~~~~~~~~~
當你置身緊張的境況時,能夠向你內在不同部分打招呼或與它們相認,這都是非常正確及重要的做法。但還是不足夠。(生命相遇就有可能觸發關懷,進而療傷止痛的過程就有可能發生,故曰:「遇而療之」)

在深入的「自覺」過程中,當你有時間而又能與一位你信任的同伴或導師一起時,你真的可以扭轉乾坤。

關鍵在於,你能否做到「我陪著我」(Self-in-Presence)?這強壯、冷靜而又具同情心的你,能否創造一個安全的內在空間,容納你那瑟縮一角的部分?

你知道施予如何使我們感到慷慨嗎?關懷別人如何使我們感到有愛心嗎?當你為你內在那份焦慮及受驚的一部份,製造一個保護空間時,你就會成長為一個強大的「你」──一個具同情心及懂得關懷別人的人。

Michelle,我感到整個的「你」是希望能夠歌唱的,那不只是單單一部分的「你」。
當你能夠做到「我陪著我」時,你便有能力以無限的忍耐、用你能夠用的時間,去唱出你那不願你歌唱的部分,讓它發聲,讓它告訴你究竟麻煩在哪裡,和告訴你它害怕將會發生的事情。

我以為這會讓你見到某些過去出現過的一些壞東西,而它的作用就是保護你,以防那些壞東西再次發生在你身上。當你「陪著自己」時,你就會見到那些經驗,並聽到它是多麼不願意讓那些壞東西再次發生在你身上。現在你聽到它了,你可以問它有何感覺。

允許你的身體再次感覺一下整個情況。這過程,可以為你帶來真正的改變。適才的身心流轉中你已否品嚐了一點?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11-9-9 11:04:01 |只看该作者

Rank: 3Rank: 3

3#
发表于 2011-9-9 11:04:44 |只看该作者

不做甚麼,只是陪伴,可以帶來轉變


How change happens from "just" being with it
Ann Weiser Cornell
~~~~~~~~~~~~~~~~~~~~~~~~~~~~~~~~~~~~~~~~~~~~~~~
Goncalo這樣寫:「早前你提及的事,我一直想問你。你說情緒轉變,不是來自心靈的淨化或醒覺,而是從陪伴當下的內心感受──即「我陪伴我自己」(Self-in-Presence)──而來。我對這問題一直感興趣,卻仍未能清楚了解你的想法。你可以再加闡述嗎?謝謝。」

親愛的Goncalo:
當然可以。很高興能多談我這喜愛的課題。

先容我問一個看似不相干的問題。我們是甚麼?是物件、還是過程?是機器、還是更多?

既是人,我們便不是物件、也不是機器,對嗎?然而,在我們的文化和語言裡,卻充滿著「人為物」、「人為機械」的隱喻。比方說,當我們談及情緒時,便視它如物件,可被支配、可過渡、可迴避……,卻不明白情緒本身擁有暗喻變化的內在生命。
若我在桌上放上一盞枱燈和一個盆栽,我可以對兩者都下功夫,使它們出現變化。我可按亮枱燈或把它關掉,或給它換上其他燈罩。我亦可修剪盆栽的葉,甚或為植物更換花盆。

然而,當我甚麼也不做時,只有一樣東西會變。只有一樣東西會按內裡的藍圖產生變化,朝向更豐盛的生命發展。只有一樣東西是活的。

談到這裡,你或會明白此主要區別,對我們如何認識自已的內在轉化過程,起著關鍵作用。

當我要為下一個決定而產生繃緊而恐懼的感覺時,我可選擇視這感覺如物件、或過程……是枱燈、或盆栽。若我視這感覺如物件,我會去思索它、了解它。我可以透過呼吸來嘗試釋放它。我亦可以叫自己要放鬆。這些全都是「對它做」

(DOING-TO)的,基於不信任變化會在合適條件下自然發生而「對它做」的。

但當我視這繃緊而恐懼的感覺為一過程時,我會陪伴它。我能透過接觸這真實而當下的感覺,描述它、感受它,且感受它如何比我所描述的更豐富。我不驅動
它做些甚麼、也不對它作任何要求。我有信心它「知道」自己變的方向。
它會變,因為變是它的本質。

給它空間,不嘗試改變它,只是陪伴

~~~~~~~~~~~~~~~~~~~~~~~~~~~~~~~~~~~~~~~~~~~~~~~
我喜歡引述Gene Gendlin的話,而其中一句是這樣的:「每一股壞感覺都是走向正途(rightness)的潛能, 只要你給它空間,讓它自已朝著正向走。」

這優美的言語說出了我要說的。走向「正途」(rightness)的力量早已存在,只是以「潛能」的形式出現(Gendlin在別處稱之為「暗示」﹝Implying﹞)。我們無需把壞感覺哭叫出來、呼喊出來,或用理智、用討論找它出來。

我們只需給它空間,只需陪伴它。因為它清楚知道自己的變。

很棒,是嗎?


Rank: 8Rank: 8

4#
发表于 2011-9-9 12:35:44 |只看该作者
进来看看

Rank: 6Rank: 6

5#
发表于 2011-9-9 14:09:52 |只看该作者
“我陪着我“我理解就是内观,觉察吧?现在慢慢学会了陪自己,可是对于孩子,该怎么引导他去做?他胆子很小,我想引导他自己感受自己的胆小也许是个可行的方法。

Rank: 3Rank: 3

6#
发表于 2011-9-9 14:33:21 |只看该作者
雖是親身經歷,卻未能言喻,這時會有一種感覺隱隱升起,不妨和這種感覺共處,慢慢品味,會發現這種感覺成為言語或繪畫得以表述。

我們生命的本質是趨向前。我們由生命而來,只需保持與自己輕柔的接觸,生命向前的下一步便會出現,無須刻意對自己做甚麼。

Rank: 3Rank: 3

7#
发表于 2011-9-9 14:36:46 |只看该作者

接觸的力量

Ann Weiser Cornell 2009/6/16 #193
~~~~~~~~~~~~~~~~~~~~~~~~~~~~~~~~~~~~~~~~~~~~~~~~

上週末我觀察了六位對生命自覺有經驗的學生帶領六位初學者首次練習生命自覺。這次觀察令我深深感到 “接觸”(contact)
對生命自覺很重要。你同意嗎?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生命自覺過程能否產生果效,往往取決於自覺者與自己內在經驗過程的“接觸”(contact)有否達到某種程度的質素。

那些能夠輕易與自己內在過程“接觸”(contact)的人,會以為這是理所當然的。當他們協助別人進行生命自覺時,
會奇怪別人的自覺過程為何如此艱難。其實,最值得留意、最關鍵之處就是“接觸”(contact)──沒有“接觸”,便不能
做好生命自覺。

“接觸”(contact)是什麼意思?

當你當下意識到有樣「東西」在某「處」,這就是接觸(contact)。你意識到當下內裡存在著某「東西」,而你又有一種內
在感覺,可以指出它在那裡。你也許能把手放在你身體某部位,而感受到它的存在。又或者,那「東西」並不在你身體任何
位置,但你卻有一種內在感覺,可以指出它在你內裡的「這裡」或「那裡」。

當你能開始嘗試描述當下「那東西」,這就是接觸(contact)。「那東西」也許不易描述──事實上,不易描述是好事──
但因為你能直接意識到它(這說明它在),所以就能夠嘗試描述它。

描述包括:你當下對它感覺如何?它像甚麼?(有時,我們會聽到初學者說: 「它通常令我覺得……」這時就要請他們去感受
他/她當下對它的感覺。)

自覺者只需描述,不作任何解釋或分析。(有時,我們會聽見初學者這樣說:「那應該是拒絕。」這就給你機會可以這樣回應

「好的,現在只需要留意當下它給你甚麼感覺。」

當自覺者能夠把一些描述跟當下感覺到的在裡面的「那東西」互相核對時,這就是接觸(contact)。若他/她沒有接觸到
「那東西」,就不可能與之核對。

生命自覺就是由「接觸」與「核對」構成的


上週末我和幾位學生觀察了六位首次進行生命自覺的自覺者。他們各有不同。
                                 
有一位學生問:「既然大家各有差異,我怎樣知道誰在進行生命自覺?」

答案就是:接觸。

如果有人跟當下意識到的一些東西有新鮮而直接的接觸……

並且可以鮮明地加以描述……

而最重要的是,如果他們能夠把這些描述跟「那東西」互相對照,憑感覺(而非思考,亦非揣測﹗) 核對一下兩者是否
吻合……

……這就是生命自覺,而我們也就能期待那隨之而來的轉化。



Rank: 3Rank: 3

8#
发表于 2011-9-9 15:27:1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qtyang 于 2011-9-9 15:51 编辑
“我陪着我“我理解就是内观,觉察吧?现在慢慢学会了陪自己,可是对于孩子,该怎么引导他去做?他胆子很小 ...
笨笨妈 发表于 2011-9-9 14:09


这是很好的问题,是否就是正念,内观?
我想举一个例子,可能会比较适合。

我最愛提起友人LARRY告訴我的故事。LARRY大女兒JOY兩歲那年, LARRY一家三口出外渡假。一天,

JOY大清早便醒來, 雖然LARRY還未睡夠, 但為了讓太太多睡一會, 他便帶女兒到外面走走.

LARRY找到一間已經開門營業的餐廳,跟JOY一起進去吃早餐。女兒享用食物時, LARRY有點時間做一點生命自覺練習。

因為要照看女兒,所以LARRY一面盯著JOY, 一面留意自己的內心世界。

但他找到的就只有「疲倦」。


雖然LARRY很多時都能從一種既有的感覺中體察出其複雜性, 但當時他從身上感覺到的,就只有疲倦。

於是LARRY確認那種感覺,並再次體察那感覺。這次依然是:「疲倦」。 他又再確認那感覺。

足足十分鐘內, LARRY就只是確認「疲倦」的感覺……這時JOY已經耐不住了, LARRY便準備離開餐廳,

一心以為剛才做的生命自覺毫無成果。可是, 他隨即意識到自己的感覺好多了, 人覺得更整合、精神煥然一新。 雖然LARRY仍然疲倦,但卻有力量面對那一天.

在这个故事里,「疲倦」的感受都指征了有一个“东西”在那里,当我们接触那个“东西”,或者说“体会”,它们可能会展开,一些具体的想法和感受流出,从内隐变成外显的,但这些感受在形成之前可能它们并不真地存在。而那个“东西”并不是一种感受而已,而是一种整体,身体的感受、情境、经历、许多的内容,甚至可以说无数的内容都蕴含在那其中。

回到开始的问题,这是否就是正念,内观呢?
既是……也非……進行『自覺』可以发展达到与正念平行的深度,这虽然经常伴有一些认知、情感上的改变,但这些并不是我们首要去追求的,如上例所讲的故事,日常生活或能够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对人类而言,进展通常是用语言、图像或行动表达象征的过程。当内隐的事物发展成外显后,会有一种流动自由感-然后事物自然呈现。雖然LARRY仍然疲倦,但卻有力量面對那一天.


第二个问题,可是对于孩子,该怎么引导他去做?   
这个我自己也不大清楚。『生命自覺』对于5~9岁的小孩子已经发展出有别于成人的方法,但我只听过报告(注),还没有看过实际的操作,这也是我感兴趣的,以后有机会会持续关注。也期待能够发展出自己的方法。(笑)这样的回答可能太过敷衍了。

注 文献 http://www.focusing.org/chfc/index.html

Rank: 8Rank: 8

9#
发表于 2011-9-10 12:25:27 |只看该作者
享受一下“天真烂漫乱七八糟拖拉磨蹭”的生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Rank: 8Rank: 8

10#
发表于 2011-9-10 13:33:38 |只看该作者
一心以為剛才做的生命自覺毫無成果。可是, 他隨即意識到自己的感覺好多了, 人覺得更整合、精神煥然一新。 雖然LARRY仍然疲倦,但卻有力量面對那一天. ...
qtyang 发表于 2011-9-9 15:27


个人觉得:这种内观是让身心建立了连接,身体感觉受到了关注,也即关爱;所以即使它是疲劳的,也增加了能量。

所以,要多关注身体。以前参加工作坊,蔡敏莉老师说:身体如同baby,你关注了它,它就安静下来,不给你找麻烦了。

Rank: 3Rank: 3

11#
发表于 2011-9-10 19:41:2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qtyang 于 2011-9-10 19:55 编辑
个人觉得:这种内观是让身心建立了连接,身体感觉受到了关注,也即关爱;所以即使它是疲劳的,也增加了 ...
阿猪 发表于 2011-9-10 13:33


我觉得这个人的观点有讨论的价值{:1_128:}
我觉得适合用案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5分钟
C:今天你有什么想要做聚焦的吗?
F:我不知道,我想先来感觉一下。
C:好,你可以感受一下身体中间的部位,感觉怎么样?
F:好像没有什么感觉
C:恩,好像没有什么感觉
F:一段时间的沉默,刚刚好像有一个刹那,有点什么,不知道了
C:刚刚一个刹那,好像有种感觉
F:现在心口有点堵
C:心口有点堵的感觉
F:恩,有点憋闷的感觉
C:你可以花点时间跟这种憋闷的感受在一块吗?
F:我好像不太想,这种感觉很不舒服。这种感觉就像是,有的时候,如果人跟人之间的哲学观点不同,或是立场上的不同,导致沟通有时很困难,互相都不真正理解,比如说一个人看了一个人的观点,觉得很不错,又看了另外一些观点,又觉得更加不错了,而这几乎就是真理了,而一些人可能会停止在那里,不再接受新的东西,这种感觉特别难受。
C:好像一些人停在那里,这让你感觉很难受。
F:不是的,是那种相互无法沟通的状态,让我特别难受。
C:哦,那种无法沟通的状态让你感觉难受。
F:是啊,这对我来说,好像成为了一种困境。
C:继续关注一下那种感觉,和它呆一会。
F:好,心口现在开始感觉很紧。
C:恩,心口觉得很紧。可不可以关注这个“紧”一会。
F: (比较久)这种感觉像是很熟悉,好像是不想陷入某种状态中,某种很熟悉的东西里,好像我一直带着这个东西。好像我总是小心翼翼地要避免某种状况。
C:好像一直带着,小心翼翼地想要去避免某种状况。
F:好像小时候我受到委屈的时候总是这样(眼泪流了出来),就好像小时候委屈地哭的时候,大人走来走去,“为什么要哭呢?”“有什么好哭的呢”,没有人想要了解你是怎么回事,你是怎么感觉的,我终于知道这几天我为什么这么难受了,原来是这种感觉,哦,我知道为什么好长时间我都没有打电话给爸妈了。我就是没办法给他们打电话,虽然我其实很想他们(叙述这一段时候,聚焦者一直在哭泣)
C:哦,虽然你其实很想他们,但是害怕他们不理解你……
F:他们肯定不会理解我的。我想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做这么多的事情,就好像我心里有个部分很脆弱,很多东西可能和这有关。现在的感觉又有一些变化了,现在心里开始有一种有点空,又有点紧,奇怪的感觉,像是有什么东西在那嗷嗷叫着,但是也许今天没有办法继续做了,但我觉得就这样也可以了。
C:也许我们可以标记一下,给它取个名字,以后还可以再继续进行下去。
F:(笑)那就叫嗷嗷叫好了。

在这个记录里,堵,紧等感受都指征了有一个“东西”在那里,当我们关注那个“东西”,或者说“体会”,它们可能会展开,一些具体的想法和感受流出,从内隐变成外显,但这些感受在形成之前它们并不真地存在。而那个“东西”并不是一种感受而已,而是一种整体,身体的感受、情境、过去的经历、许多的内容,甚至可以说无数的内容都蕴含在那其中。


当我们谈生命体的时候,严格意义上,我们不能讲生命“是”什么,生命总是“是”并且“蕴含着”(implying)什么。生命总是在开展的过程中,就是身体能够给予其本身一种“东西”(object)。比如一个人开始感受到某种扩散的不舒服,我们经常是从这里开始的。就像一个人说:我很生气,等等,许多别的关于生气的something“东西”。但对于这些我们很难去做一些事情。但如果一个人内心到达了某个地方,他说“Oh”,这时,那个“东西”(object)就改变了。这个“Oh”是一种整体,许多“东西”都在里面,故事,所发生的事情,我现在如何,所有发生了的,我的所有背景等等等等。又如上述案例中所呈现的这些想法、感受之前其实并不存在,但在一个整体的东西里面,蕴含着这些东西,当我们给予一些指向(比如关注注意觉察等等)和等待时,它们会外显形成一些具体的感受和想法。
经由外显我在一个增大了的空间里,我在这里有那个东西(I have this “that” here)。这个东西,我们就叫做体会”felt sense”。于是在聚焦中,我们一点一点的接触,一个一个的体会与之工作,而认知与感受上的领悟是随之自然呈现的。
聚焦给我的感觉是对于当下与来访者互动的协调性,以及如何到达协调性和谐的工作是十分出色的。聚焦工作的协调性和谐,在具体操作上,是非常细致充分提供来访者转化空间的。阅读Ann Weiser Cornell的一些案例,就可以发现这点。

Rank: 3Rank: 3

12#
发表于 2011-9-10 19:53:50 |只看该作者

「跟自己某些東西說“哈囉"(Hello),總感到怪怪的」

"I feel awkward saying Hello to something I know is me."
Ann Weiser Cornell 2007/10/2

  ~~~~~~~~~~~~~~~~~~~~~~~~~~~~~~~~~~~~~~~~~~~~~~~~~~~~~~~~~~~~~~~~~~~~~~~

瑪莉諾芙(Mary Love)來信問:「有時,剛接觸生命自覺的當事人會說『跟自己某些東西 (something) 說哈囉,總感到怪怪的』又或是『跟那些東西對話時,我感到很不真實』或『我覺得自己像個笨蛋』。甚至連我那曾修讀生命自覺課程的妹妹,都有同感。究竟怎樣才能做到既不否定這些感覺,亦鼓勵當事人運用『與之對話』這項能助人抽離 (disidentification) 及開放 (opening) 的神奇工具?」

親愛的瑪莉諾芙:
當某人抱怨你要他跟某些似乎是他「自己」的部份說哈囉時,就正正顯示那部份仍未成為「與他有別」的「它」,還未成為一樣「就在那裡」的「東西」。「我」與「它」並存,這點至為重要,否則就談不上「生命自覺」。因此,花些時間留意這點是有價值的。

說哈囉之前,要做甚麼呢?首先要察覺到有「一些東西」存在,我們才可以跟它說「哈囉」。

假設有一位不熟習生命自覺的當事人,跟你談到他的問題:「上司批評我的工作表現,但那實在不是我的錯,那本該是約翰負責的。真不公平!我氣炸了!現在我還氣在上頭!」

「你感到好不公平哦!此刻想起這件事你仍很氣憤。」
等等……為何我不建議你說「你內裏有個部份在生氣?」 因為人受情緒支配時,是難以做到「抽離(disidentification)」的。或許他們的情緒先要得到別人聆聽。

那位當事人於是會說:「對!就是這樣!」 接著或許她會繼續說下去。「她總是這樣對我,我討厭自己不把這事說出來。」

這時我可以稍微嘗試邀請她「抽離 (disidentification)」。我可以這樣說:「啊!就是她經常那樣做的這一點。你討厭自己不把這一點說出來!」

若當事人接受我給她的覆述,她的語言和樣貌會開始顯示:她在讓意識回到自己的經驗,好像在放慢,去感受當中的感受。她或許會說「這令我想起我的爸爸,他也經常這樣,拿哥哥做錯的來指責我。」 接著她也許會嘆一口氣。

我會指出 「當中有些東西,是關於你爸爸的,他似乎總是拿哥哥做錯的來指責你。」

這時當事人低下頭,閉上眼睛,雙手移向胸口。
「你經驗著一些東西;就在你雙手觸摸的地方。」我是讓她去留意她正在經驗的。
「真難過。我還以為是氣憤,但其實非常難過。」她說。
「呀!你感受到那是多麼的難過。」
「就在這兒。」她說。

現在,我終於可以邀請她說「哈囉」 …但是,在這宗個案,我未必會這樣做。她已做到「跟自己某部份說 “哈囉"可以建立的良好聯系。我想我會請她繼續停留在其中。

說「哈囉!」 能幫得上忙的時候:
~~~~~~~~~~~~~~~~~~~~~~~~~~~~~~~~~~~~~~~~~~
陪伴別人進行生命自覺時,不一定要邀請他跟內裡那部份說「哈囉」 。有些情況並不適合說「哈囉」,包括:
* 當那部份模糊不清,尚未定形時;
* 當當事人還未感到那部份跟自己是分開的時;
* 當當事人已經進入比說「哈囉」時能夠帶來的更深層接觸時 (如上述例子)

那麼,應該在甚麼時候邀請對方說「哈囉」 呢?
當已經察覺到一些東西,但還需要多加關注才可以與之聯系時,這時候,說句「哈
囉」 便特別有用。 邀請對方向所感受到的東西說句「哈囉」,其實就是請他/她以中立而友善的態度面對所感受的。這樣做往往比直接要求對方採取中立而友善的態度更為有效。

「我感到胸口有陣強烈的壓迫感,越來越重。」
「或許你可以跟那份強烈的壓迫感說聲『哈囉』!」
「好。跟它打過招呼後,我感覺平靜一點了。」

當對方知道有些東西存在,卻感到並不實在又或難以跟它接觸時,說聲「哈囉」 也很管用。

「我胸口那份綳緊的感覺仍在那兒。」
「或許你想跟它說句『哈囉』?」
「它不想跟我接觸。」
「啊!你感覺到它……不想和你接觸。」

(留意雖然那「東西」 表示不想被接觸,但顯然它已變得更為實在。這次的生命自覺操練已見成效。)



Rank: 7Rank: 7Rank: 7

13#
发表于 2011-9-10 21:04:36 |只看该作者
早睡早起身体好,妈妈好,全家才好。。。

Rank: 8Rank: 8

14#
发表于 2011-9-10 22:11:07 |只看该作者
楼主是心理咨询师吗?

Rank: 3Rank: 3

15#
发表于 2011-9-29 06:28:2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qtyang 于 2011-9-29 06:36 编辑
楼主是心理咨询师吗?
阿猪 发表于 2011-9-10 22:11

心理咨询的本质并不只是解决来访者的具体问题,这往往会造成依赖。虽然开始时,不少初阶心理咨询师都喜欢这么做,但效果往往不好。

心理咨询的真正目的是协助来访者发展一种能够面对问题的能力,然后问题由来访者自身得以解决。
同样,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里,教育的目的是协助学生发展一种能够面对问题的能力,然后问题由学生自身得以解决。

而我感兴趣的是聚焦本身。聚焦本身,主要分为三个方向的发展,一是哲学,它包括与现象学、存在主义、诠释学等相关的讨论;二是聚焦取向心理咨询与治疗,它包括聚焦在临床心理学中发展的各种不同的治疗技术;三是TAE,就是具有创造性的边缘性思考,对创新、文学、艺术、设计、新理论等等有很大的提高。

我不是心理咨询师,我感兴趣的是第一和第三个方向。我觉得聚焦是不错的工具,一种借鉴发展自我对话的工具。人不是通过自己到达信仰或者思想,那样信仰和思想就会获得你的生命,然后吞噬你的灵魂;人而是通过与信仰或思想的对话渐渐发现自己。中国的汉字“乘”有着工具的寓意。

Rank: 3Rank: 3

16#
发表于 2011-9-29 06:29:5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qtyang 于 2011-9-29 06:33 编辑

「我經常狂怒,並感到羞愧」

"I am often furious, and very ashamed of it"

Ann Weiser Cornell 2011/3/22 Weekly Tips and Support for Focusers #272
~~~~~~~~~~~~~~~~~~~~~~~~~~~~~~~~~~~~~~~~~~~~~~~~


狂怒,羞愧、不被尊重… ,像在互相衝擊,糾纏,難分難解;但卻需要分、需要解。

以下是作者對一讀者提問的回應,請繼續讀下去…



多莉(Torie) 寫道:「我時常狂怒,為此我感到羞愧,更不想告訴別人。我雖有練習生命自覺,

但這只帶來短暫的幫助;內裡偶爾會浮現一點友善的聲音,但很快便消失。我知道這種情況

會重覆出現;而我需要耐性。

「憤怒,表面上是因為我的丈夫做許多事都會留下未完的功夫,令我感到像一個不被尊重的

苦役。另一方面,他時常感到焦慮,而我又覺得我必須照顧他,替他打點一切。這是可以追

溯到我的母親對我身體的殘疾有焦慮,而我又相信母親焦慮,錯在於我。這事從未向人提

及。」



親愛的多莉,我為您身處困境、未能找到有效幫助或與困境共存的方法而感到難過。

您的情況像芭芭拉(Barbara McGavin)和我在「心靈寶藏地圖工作坊」 (Treasure Maps to the Soul

中描述的「糾結」(Tangle)。這種清況可以影響您一生,而這內裡包含多種強烈的情感和您

不同部份之間的相互衝擊,難以看到明顯出路。事實上,您已多番嘗試,包括操練生命自

覺,但仍未能擺脫它的纏擾。


因此,讓我們先「停一停」(pause)。


給自己一個獨處、安靜和不受干擾的空間和時間。這是您給自己安排的,自在的時間。

享受這時間。願意的話,也可以帶一本筆記簿。就是這樣,讓自己「停一停」。

當您來到這地方、停下來,您便可以與您內心交戰的不同部分相認,就像這樣:

「我留意內裡有些東西(有物在心頭)....」

「我留意內裡有些東西,對丈夫感到憤怒。」

「我留意內裡有些東西,對因為有這憤怒而感到羞愧。」

然後將這描述交回內裡,讓它核對感覺是否如此。


也許您得到的回應是:「不,羞愧不是由對丈夫憤怒而起,羞愧是因為拖著這問題太

久,而沒有任何變化。」容許字眼改變,直到你找到準確描述為止。您只需 要聆聽,

細心聆聽自己內裡的感覺,找尋最貼切這感覺的描述。當字眼準確描述內裡的感覺

時,即使可能字眼難聽,您也會感到呼吸進深一層。



「我陪著我」; 承載一切的寬容空間。

You are Self-in-Presence; you are the space that holds it all


當您能確認您內在的每一個部分時,您會變得更寬更大。您會變成寬大的空間,

有能力承載一切。


您說您有時會發現內裡有一點友善的聲音,但它很快便消失。就讓自己成為那把內

在的友善聲音吧!若您暫時未能做到友善,沒有甚麼大不了;您可以透過練習變得

友善的,作為開始,就先跟它打個招呼吧!


這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得到的事。


在「糾結」中,內裡有很多不同部份在相互衝擊,要保持中立真的很難。憤怒部分

的另一面是羞愧;渴望改變部分的另一面是厭倦和疲累。確認這一切也可能需要花

些時間。


您的身體可以幫助您。當您確認每一部分時,留意身體給您的回應。讓您的手溫柔

地去接觸那有感覺的部位。


然後,讓自己做個聆聽者。您說憤怒「表面上」是因為您的丈夫。這顯示您已感應

到底下有更多。亦即是說:您能夠確認表面和底下兩者的存在。這確認是來自你內

裡的一個地方。這地方需要被尊重。讓這地方知道您聽到它... ...並願意繼續聆聽它

將給您知道「更多的」(more),尤其是更多它不願意你做的事情。


狂怒是來自一種深層的認識。它知道現存狀態不對。您也許需要營造一個「我陪

著我」的空間,去確認您這已經存在的深層認識。也許就在這有距離地、友善地

臨在於己的空間內,這確認更有可能出現。


──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ank: 8Rank: 8

17#
发表于 2011-9-29 22:28:00 |只看该作者
而我感兴趣的是聚焦本身。聚焦本身,主要分为三个方向的发展,一是哲学,它包括与现象学、存在主义、诠释学等相关的讨论;二是聚焦取向心理咨询与治疗,它包括聚焦在临床心理学中发展的各种不同的治疗技术;三是TAE,就是具有创造性的边缘性思考,对创新、文学、艺术、设计、新理论等等有很大的提高。...
qtyang 发表于 2011-9-29 06:28


谢谢答复。

好高深啊。虽然我不太明白,但很PF有学问的人。

Rank: 6Rank: 6

18#
发表于 2011-9-29 22:51:39 |只看该作者
我也PF下

Rank: 7Rank: 7Rank: 7

19#
发表于 2011-9-29 22:54:44 |只看该作者
慢慢学习
开心每一天/20080810

Rank: 1

20#
发表于 2011-10-7 10:18:24 |只看该作者
亲爱的qtyang,关于“接触”与“核对”我感受了一些,有如下问题:当我去接触“某样东西时”心中的那一团是主导吗?所有的情绪感受都会在此表达出来吗?那身体其余部分比如腿酸、腹痛、肩膀紧张耸起或是背部刺痛的感觉与这心中的一团东西有何关系呢?

因为有这样的困惑,所以我试着去接触时总是觉知似乎到处窜,一会儿到身体这儿一会儿到身体那儿。一堆的东西缠在一起,身体金牌都有不放松的或痛或酸或麻的感觉。所以我辨识不出是什么或是由何而引起。这样我觉得无法核对出它是愤怒、疲倦还是愧疚等?我只看到这件事或那件事出现在脑海又飘走,感受注意人背酸移到头昏到眼睛不舒服再到心中----无法集中于一处觉察那感受并由此深入对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11-1 05:05 , Processed in 0.02959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