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951|回复: 18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人阅读] [读书流水记] 这些年我读过的书……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22 07:26: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我小时,是个爱读书的孩子。
后来长大了,不曾读书了许多年。
直到,我的小天使来到我身边,
我于是又开始读起书来。

小王子里面说:只因麦子与你的发同色,我从此爱上麦浪的声音。
是的,我就是因为爱孩子,才又读起书来。

光阴流转,偿若我把我读过的书,或者翻过的书,记录一下……
过个十年,二十年的,再来看,是不是很有意义?
一定是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8Rank: 8

2#
发表于 2015-12-22 07:28:26 |只看该作者
记录的要求:
第一,要读完,读一半的不能记;
第二,要读完,读一半的不能记;
第三,要读完,读一半的不能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8Rank: 8

3#
发表于 2015-12-22 07:30:54 |只看该作者
记录刚读完的第1本书:《文艺心理学》作者:朱光潜

相关的读书故事:前天,我看寻龙决看得津津有味,某人直接定义SB电影。昨天,某人又说寻龙决SB,奇怪为啥晨妈和云妈都认为寻龙决非常好看。我有了文艺心理学的理论,便长了志气,坚定地告诉他:的确不是艺术品,但,这是社会需求品,很好的社会需求品,我就是喜欢看。某人只得哑然。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8Rank: 8

4#
发表于 2015-12-27 22:02:4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伏地的小草儿 于 2015-12-27 22:08 编辑

《文艺心理学》:
专业艰深度:***。中等。对我而言需拿着笔读。
推荐度:*****。经典名著了算。

另有通俗浅显版的《谈美》,主要论点一致。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15-12-27 22:07:2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第2本:《汉武的帝国》易中天

专业艰深度:*
有趣易读。
推荐度:*****
很喜欢。于是对他那一套《中华史》都向往上了。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6Rank: 6

6#
发表于 2015-12-29 10:15:33 |只看该作者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16-1-6 10:56:36 |只看该作者
抄一段好东西

知何所爱恶,敢爱之恶之

文 | 林语堂

  教育或文化的目的不外是在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上的良好表现。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
  一个人能知道何所爱何所恶,便是尝到了知识的滋味。世界上有一些人,心里塞满历史上的日期和人物,对于俄国或捷克的时事极为熟识,可是他们的态度或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在社交集会里碰到这么一个人真是再气煞人也没有的事了。我曾碰见过这种人,觉得谈话中无论讲到甚么话题,他们总有一些事实或数字可以提出来,可是他们的见解是令人气短的。这种人有广博的学问,可是缺乏见识或鉴赏力。
  博学仅是塞满一些事实或见闻而已,可是鉴赏力或见识却是基于艺术的判断力。中国人讲到学者的时候,普通是分为学、行、识(一个人对于历史时事的见识,也许会比别人更“高”,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解释力”)的。
  
  对于历史学家,尤其是以这三点为批评的标准;一部历史也许写得极为渊博,可是完全没有见识,在批判历史上的人物的事迹时,作者也许没有一点独出心裁的见解或深刻的理解力。
  要见闻广博,要搜集事实和详情,乃是最容易的事情。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有许多事实,我们要将之塞满心中,是很容易的;可是选择重要事实时所需要的见识,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这要看个人的观点如何。
  所以,有教育的人是一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
  一个人必须能够寻根究底,必须具有独立的判断力,必须不受任何社会学的,政治学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究的胡说所威吓,才能有有鉴赏力或见识。我们成人的生活无疑地受着许多胡说和骗人的东西所包围:名誉的胡说,财富的胡说,爱国的胡说,政治的胡说,宗教的胡说,以及骗人的诗人,骗人的艺术家,骗人的独裁者,和骗人的心理学家。
  精神分析学家会告诉我们说:一个人儿童时代的肠胃功能的活动,对于后来生活上的野心,进取心,和责任心,有着切实的关系,或说大便秘结造成一个人的吝啬的性情;有见识的人听见这种话的时候,只好一笑置之。一个人做错了事,便是错了,用不着拿出伟大的名誉以威压人,也用不着说他曾读过许多我们不曾读过的书,以恐吓人。
  所以,见识和胆量是有密切的关系的,中国人往往把识和胆连在一起;而我们知道,胆量或独立的判断是人类中一种多么难得的美德。
  我们看见一切有特殊建树的思想家和著作家,在幼年时代都有这种智能上的胆量或独立性。这种人如果不喜欢一个诗人,便表示不喜欢,纵使那个诗人是当时最有声望的诗人;当他确实喜欢一个诗人时,他便能够说出喜欢他的理由来,因为这是他的内心判断的结果。这就是我们所谓文学上的鉴赏力。如果当时盛行的绘画学派的主张,使他的艺术本能感觉不快,他也会加以反对。这就是艺术上的鉴赏力。
  
  一种流行的哲学理论或时髦的观念,纵使得到了一些最伟大的人物的赞助,他也会表示漠然的态度。他要等到自己心悦诚服,才愿相信一个作家的话;如果一个作家能使他信服,那个作家便是对的,可是如果那个作家不能使他信服,那么,他自己是对的,而那个作家是错的。这就是知识上的鉴赏力。
  这种智能上的胆量或独立的判断无疑地需要相当孩子气的,天真的自信力,可是这个自我便是一个人唯一可以依附的东西,一个研究者一旦放弃了个人判断的权利,便只好接受人生的一切胡说了。
  孔子似乎觉得学而不思比思而不学更为危险,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在当时一定看见过许多学而不思的学生,所以才提出这个警告;这个警告正是现代学校里极为需要的。
  大家都知道现代教育和现代学校制度大抵是鼓励学生求学问,而忽略鉴别力,同时认为把学识填满脑中,就是终极的目的,好像大量的学问便能够造成一个有教育的人似的。
  可是学校为什么不鼓励思想呢?教育制度为什么把追求学问的快乐,歪曲而成堆塞学识的机械式的,有量度的,千篇一律的,被动的工作呢?我们为什么比较注重学问而不注重思想呢?我们怎么可以因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念完了若干规定的心理学,中古史,逻辑,和“宗教”的学分,而便称他做受过教育的人呢?学校为什么要有分数和文凭呢?分数和文凭在学生们心中为什么会代替了教育的真目的呢?
  
  理由是很简单的。我们之所以有这个制度,就是因为我们是在教育大批的人,像工厂里大量生产一样,而工厂里的一切必须依一种死板的、机械的制度而运行。学校为保护其名誉,使其出品标准化起见,必须以文凭为证明。
  于是,有文凭便有分等级的必要,有分等级的必要便有学校的分数;为着要给分数起见,学校必须有背诵,大考,和小考。这造成了一种完全合理的前因后果,无法可以避免。可是学校有了机械化的大考和小考,其后果是比我们所想象的更有害的。因为这么一来,学校里所注重的是事实的记忆,而不是鉴赏力或判断力的发展了。我自己也曾做过教师,我知道出一些关于历史日期的问题,是比出一些含糊的问题更容易的。同时批定分数也比较容易。
  
  这个制度实行之后,我们便会碰到一种危险,就是我们会忘掉我们已经背弃了教育的真理想或即将背弃教育的真理想;所谓教育的真理想,我已经说过,就是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
  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句话记起来还是很有用的。世间没有所谓必修的科目,也没有什么人人必读之书,甚至莎士比亚的著作也不是必读之书。学校制度中似乎有一个愚蠢的观念,以为我们可以制定一些最低限度的历史知识或地理知识,要做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便非念这些东西不可。我曾受过相当的教育,虽则我完全不知道什么地方是西班牙的首都,而且有时候以为哈凡拿(Havana)是一个邻近古巴的岛屿。
  学校制定必修课程有一种危险,就是认为一个人如果念完这些必修的课程,便自然而然知道了一个受过教育者所应知道的学识。所以,一个毕业生在离开学校之后,便不再学习什么东西,也不再读什么书,这是完全合逻辑的情形,因为他已经学到所应该知道的东西了。
  
  我们必须放弃“知识可以衡量”的观念。庄子说得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的追求终究是和探索一个新大陆一样,或如佛朗士(AnatoleFrance)所说“灵魂的冒险”一样。如果一个虚怀若谷的,好问的,好奇的,冒险的心智始终保持着探索的精神,那么,知识的追求就会成为欢乐的事情,而不会变成痛苦的工作。
  我们必须放弃那种有量度的,千篇一律的,被动的填塞见闻的方法,而实现这种积极的,生长的,个人的欢乐的理想。文凭和分数的制度一旦取消或不被人们所重视,知识的追求便可成为积极的活动,因为学生至少须问自己为什么要读书。学校现在已经替学生解答这个问题了,因为学生知道他读大学一年级的目的,便是要做大学二年级生,读大学二年级的目的,便是要做大学三年级生,心中一点疑问也没有。这一切外来的计划都应该置诸不顾,因为知识的追求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干。
  现在的学生是为注册主任而读书的,许多好学生则是为他们的父母,教师,或未来的妻子而读书,使他们对得起出钱给他们读大学的父母,或因为他们要使一个善待他们的教师欢喜,或希望毕业后可以得到较高的薪俸以养家。我觉得这一切的思念都是不道德的,知识的追求应该成为一个人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关,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够成为一种积极的、欢乐的事情。

点评

伏地的小草儿  不是手打的,是复制过来的.:)  发表于 2016-2-19 11:43:09
mihujoan  这些字都是手打上去的吗?好佩服  发表于 2016-2-5 14:31:42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8Rank: 8

8#
发表于 2016-1-14 09:31:17 |只看该作者


佩服爱看书的人!

点评

伏地的小草儿  :)  发表于 2016-1-15 11:51:47

Rank: 8Rank: 8

9#
发表于 2016-2-19 11:24:32 |只看该作者
丙申年上班第一周,状态还没有调过来:早上总起不来;到了单位,对工作任务总没有压力感。回家写字或看书,长卷写了有十米了吧?长卷难写啊。昨晚竟没有写。书也难读,吕思勉的《中国历代思想政治史》这样薄的一本,真的是难读啊,读了好久了,还没有读完,不过,快了,五分之四读掉了。但是,对于这样的经典论著,像我这样的读法,一遍是不行的,得马上再细读一遍。另有容易读的书倒一下子浏览了三本了。又下单了一堆书,这下可以慢慢看好久了。

补充内容 (2016-2-26 10:23):
记忆有偏,书名有误,吕先生的是《中国政治思想史》,钱先生另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8Rank: 8

10#
发表于 2016-2-25 09:56:0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伏地的小草儿 于 2016-2-25 14:35 编辑

《心淡定,自从容:东晋一哥谢安传》

我是冲着“旧时王谢堂前燕”以及“似江左、风流谢安”(辛弃疾《寿南涧》)买了这本书的,江左风流,嘿嘿,俯首江左有梅郎呵。这是真真实实存在过的梅郎呵。

书写得不错,语言风格类似易中天,比易中天絮叨一些。故事情节有《晋书-谢安列传》为凭。毕竟是畅销书,好看,易看,三天内就看完了。书附谢安年谱、谢安列传、与谢安有关的诗词。可谓也庄也谐,作者是八十后人严春,也是一位认真的作者。

谢安,字安石,幼时即有风神秀彻的风评。41岁开始出仕,52岁出任丞相,55岁主东晋之政,64岁坐阵淝水之战,66岁去世。这一位谢文靖公,才是一位真真实实的江左梅郎苏哥哥,东晋最明亮的少年,“少有重名”,最智慧的丞相,“克翦凶渠,几清中宇”,对内安东晋之内政,对外,逆前秦一代大帝符坚之兵锋,实实是东晋的国之柱石。谥文靖,追封庐陵郡公。

谢安也算是东晋的一度的权臣了,执掌东晋军事与朝政,他前面有恒温主政东晋,一度想自立的,当时有王家的王坦之等人与之抗衡,谢安继王坦之,阻恒温摄政,恒温去世后恒家弱势,谢安与恒家言和,并不痛打落水狗,而是与恒家以及几大世家大族共存共和,以安东晋之朝野。这不仅只是大肚量了,这是实实在在的真智慧。谢安扶植皇室,并不以谢家势大压制皇室,“君天下”也是谢安的大智慧了吧。“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苏轼),从容如斯。

东晋偏安江左,317年始,420年亡。谢安于320年生,385年逝。

红楼梦中,湘云小儿女作娇态,戏说“真名士自风流”。什么样的才是名士风流呢?江左谢郎。谢郎,时局闲,则“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李白《示金陵子》),时局紧,则“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靖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功业后来看”(辛弃疾《寿南涧》)。

这是何等的名士风流呵!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6Rank: 6

11#
发表于 2016-2-25 13:00:31 |只看该作者

Rank: 8Rank: 8

12#
发表于 2016-2-25 16:53:04 |只看该作者
初读《中国政治思想史》

原打算等细细读完第二遍,再整理一下感想的。但是好书就是好书,“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先就初读作个小结。

吕思勉先生这本小书才七万字,十篇正文,三篇附录。从一开始读,我就被砸了个满头包。吕先生将后世奉为极高智慧经典的春秋诸子百家,放到社会发展的当时阶段去分析其政治上的缘由,就让我震了一个惊。然后几大朝代分析下来,更是精辟入里,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不单是吕先生学问精深之故,更是由于我对史学的白痴程度。

吕先生不将视点聚焦在帝王将相上,而是从追寻政治理想出发。这已超越了我曾说过的情怀了。对于我,深刻感染到尊重事实本身的治学之道了。不受自己原有知识的禁锢,不受自己立场的影响,一如王阳明的“我心不动”,直视事实本身,探求最终真相。

书小意深,此为一难读也。事出意外,于我原有知识体系有极大反差,此为二难读也。遣词偏古,此为三难读也。所以要必须读第二遍了。

推荐程度:*****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8Rank: 8

13#
发表于 2016-2-26 10:08:1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伏地的小草儿 于 2016-2-26 10:14 编辑

读《启功的人生智慧》

作者李可讲。

启功,我第一次听说他,是在快餐店华必和。店里挂着书法作品,我家先生一走进,就说:哟,启功的字,看来华必和有点底子嘛。于是我就记下了启功的名字,而且还奇怪,好厉害呀,一眼就认出谁的字。哈哈,我现在也能一眼就分辨出是不是启功的字体啦!因为学书法,所以当得知当任过西冷印社社长、中国书协主席的启功的电影上映时,会赶两三个小时的公交车去看。看过电影,就会对他的许多产生兴趣。我还买了电影中差点烧掉的那本书《诗词声律论稿》。看这本书也是因为这样的缘故。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也读了《启功日记》。总的讲,启功日记是原始记录,是史料,是亲手所记的,虽极简练,但读之令人遥想当年。电影启功比较全面的,带一点文艺色彩。至于这本《启……慧》,感觉是电影启功的补充。书一到手,就很快翻阅完了。这本书的作者水平不怎么样。所以不推荐。要了解启功,看电影比这本书好许多。

成就启功的,不是书画,而是他的整体,包括古文学、教育学、文物鉴定等多方面的成就,更主要的,也许是他的德高望重,是他的人生修为。单从书法成就上讲,在西泠印社历任社长中并不出色。西泠印社是个有趣的组织,它有社长的时间还不如没有社长的时间长。它的社长总是长寿老人。而且,我总觉得,能当上社长的,享有这至上荣誉的,已全然不在意名利。还能在意社长之位的,想来都不曾当上过。

启功的人生几乎可以说是平淡的。这样平淡的人生,几乎拍不出电影来吧。但是还是拍出电影启功来了。关键在于启功的人格魅力。看启功的一生,读李可讲关于启功的人生智慧,看完,读后,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记忆的。回想启功,我脑海时跳出大大的“超脱”二字来。我们世人所见的是一个启功,而他自己则是另一个启功。世事翻腾,毁誉难料,启功像是在虎狼丛中暂栖身。他有联曰“沉浮闾里”,我觉得更是沉浮世间。不管如何沉浮,他心中另有一片宁静美好的天地,那是他的诗文书画。沉浮是智慧。任沉任浮,是超脱,是智者。社会世人如何评价对待自己,或者说如何处理自己和社会的关系,这是我们许多人纠结一生的吧。不然怎么会有锦衣不能夜行的故事呢。但是智者们,似乎从不在这上面化费自己的注意力,他们往往任毁任誉,只一心做自己想做的事。人生苦短,要紧的事还做不过来,哪里管得了他人茶余饭后那许多。哦,不,就是人生够长,也不用管呢。自己是自己,他人是他人,智者们的心理界线,是极清晰的。启功就是一个智者的典型,他知天乐命。从我们讲的心灵修行角度讲,已是修到至臻境界了吧。不然如何知天乐命呢。字如其人,前面说到过启功的字体,我现在也能一眼望出来。启体字极是简洁,简洁得让我不知所措,书法大能的字是这样的?那街面上那些花哨,算什么呢?不单简洁,而且温和。温和。启老头就是一个温和的邻家老头。但又不是一个普通的老头。

附:
      西泠印社,位于中国杭州西湖边,是中国研究金石篆刻的一个百年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称。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印学社团,西泠印社为保存金石、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瑰宝。作为一个学术社团,西泠印社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不但在国内外印学界和书画界独树一帜,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更是颇具影响。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内涵,重大的国际影响和社会声誉,全国只此一家。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8Rank: 8

14#
发表于 2016-2-26 10:29:1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伏地的小草儿 于 2016-2-26 10:46 编辑

读《奇妙的温度》

科普书。比较简单的,适合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看。很不错,到手我就看完了,而且还把这一套四本,奇妙的时间、长度、质量,都买下来了。新买的三本没有看。中国人自己写的科普书。而且也不是当年的名家大师们。给作者们点赞。

我自己看了,顺势和我家一年级的孩子讲了一点儿,孩子也超有兴趣的样子,很愿意知道太阳有多少度温度等几个问题。但讲多了他又不要听了。


推荐程度:*****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8Rank: 8

15#
发表于 2016-2-26 10:34:27 |只看该作者
跟着楼主读书

Rank: 8Rank: 8

16#
发表于 2016-2-26 10:53:20 |只看该作者
如果天空总是黑暗,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蜷缩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也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虫。
----曼德拉

Rank: 8Rank: 8

17#
发表于 2016-6-22 16:37:08 |只看该作者
读《文艺常谈》(朱自清)及其散文选

3月份病了一病,4月里养了些日子,未劳神。后来渐次好起来,才又看起书来,都是随手翻一翻,未成系统。今儿总算将《文艺常谈》给翻完了。

朱自清毕业于北大,做了清华中文系的主任。朱自清和他们那一圈人,在我看来,是现代语文的奠基人。也就是说,现代语文的规则,是他们着手定下来的。《文艺常谈》收集了他关于语文、关于语文教学的许多看法。很值得一观。

这书不像现在的人写书,现在的人写一本书是奔着成书而去,从开始到最后都是在考虑内的。朱的这一本,是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评论集合起来的。算是个集子吧。他还有一本《经典常谈》,也很好。是我最先买的朱自清的书,但还没有读。提前推荐给大家。

《文艺常谈》收了40篇文章。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谈语文教学,13篇。第二部分,可以概况为谈文学欣赏,10篇。第三部分是谈论诗的。我对第一二部分最感兴趣。第一部分收益最大,感触也最深,感到自己读书太少了。第二部分,属于杂文,杂谈的性质。关于谈诗的,因我新诗读得极少,所以很少感觉,所以读这些论诗的文章,没有什么心得,只是翻完而已。

最近一个月里头,带着孩子读了一些朱自清的散文。是朗读。还买了CD,播音名家读的。有时在车上听。朱自清的散文,读起来真是美呵。人生的意味,就在那絮絮间流淌开。也许米仍贵柴仍缺,但是,人并不全在柴米罢。

要朗读。
大家可以试试。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8Rank: 8

18#
发表于 2016-6-22 17:03:14 |只看该作者
读《大学》

这是和孩子一起读的。每晚上读一段,三遍,会背了,再读下一段。《大学》全文虽不长,但也背了很久。最后再通读三遍,就算过了。

《大学》的确是大人之学。是那些为君者、为辅君之丞臣者。虽如此,我们平头百姓读来,也很有滋味。

《大学》明确了三纲: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及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面这四纲,普及了的。但这出处,我是第一次读,也才知道修身前面还有四个目呢。所以修身不是个易的事。《大学》对这八目都作了详解。详解完了,也就完了。

有一日我在一国学群里看不下去群主们的论调了,出头攻击了一回,然后就被退群了。(当时不知道是群主们说的,以为只是群友。)退群我也不在意。因为看他们的读法,实在不符国学的精神。在当时针论时,有个群友私下加了我,聊了几句。隔日他问我:日新月异,不是现代的更先进么,为啥还要读古代的。我想了一会,觉得他说得也有理,只是,先进的是人类,并不是个人。我们个人,许多道理还得从最基础的懂起。《大学》里就有许多这样的道理。读书为的是明理,这理,就在《大学》这样的书里。这理,用阅读法,很快就滑过去了,不会在心里上留下什么来。须得背诵,不能背诵,起码是大声读到纯熟。

这个读法,有难度。不好意思大力推荐了。嘿嘿。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8Rank: 8

19#
发表于 2016-7-5 10:05:33 |只看该作者
读《经典常谈》(朱自清)

这是一本一等一的好书,放在我的书柜里有两三年了。当时略翻了两页就知道是好书,印制也很精到,我中意得紧,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当时买这本书的场景。最近对朱自清感了兴趣,所以拿出来一并读掉。

这是一本小书,字数不多,估计几万字吧(书不在手边上,暂估一下)。从《说文解字》《周易》《尚书》开始到《诗》《文》,共十三篇,把我们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串讲了一遍。我们平时接触的浅显的讲古代文史哲的书,基本以讲内容为主,内容讲得比较详尽了,于是片断化、样本化的情况不可避免。朱自清在这里主要以时间为轴线,从何处来,去向何处,变化的脉络都交代清楚明白。这是比较少见的。也是“易”的观点的体现了。通过看这样的讲法,比较容易建立起“易”的观点,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观点。这才是我看这书的最大收益之处。这收益,放在我这几年整个读书感受中来讲,都是很大的。举例来讲,书里把诗的发展,从大脉络到细脉络都讲得很明白,把李杜放在历史长河里,他们的作品就四维(空间+时间)起来了,不单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了。他们的艺术风格,不单是个性问题,也是历史缘由,这就有唯物历史发展的意味了。个人脱离不了时代,同时,个人也影响了时代。

这本书,从内容和文体上分,把古代文史哲分成十三个部分来讲。这个分法,我感到非常合理。这十三篇内容,我或多或少都有些接触过。接触过,读起来就特别有兴味。好比是看完电影,和大家聊感受一样。我的兴味主要体现在前半本,前半本读起来很顺、很通,常有眼界一亮的感觉,也有深有同感的共兴。后半本,感到艰涩起来了,兴味被难度抵冲了许多。奇怪的是,最艰涩的反而是我自以为最熟悉的《诗》部分。究其理,三个字:读得少。在我的眼里,诗是读过很多首,但是诗的海洋太广,朱自清读过的诗太多,我读到的太小了,所以有时,我就看不大明白了。相反,比如《周易》《论语》,从比例上讲,我读的倒不算少,所以还能理解。这一点我一方面感到自己的狂妄,果然是越无知越自以为知,就不免自惭自励起来。另一方面,感动于朱自清的博学。他以现代诗起家,散文集大成,想不到他的古代文史哲知识这么渊博,了解得这么深入。像冰山一样,一分水上的展现,要有水下的十分功底。有前贤如此,后辈晚学们岂能不快快退而学之?

在艰涩中,我把后面那部分匆匆看完。立即收入书柜,待得日后文史哲积累得多一些了,再来细读。另外,附录《封建论》(柳宗元)解读跳过,预备等细读了《封建论》后再看。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Rank: 8Rank: 8

20#
发表于 2016-7-18 10:42:13 |只看该作者
读《林散之讲授书法》

一程程,都是艰难的前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人生没有通衢。外人眼中的幸运和机遇,天赋和使命,都是汗水与坚守换来。————读《林散之讲授书法》有感。

林散之和沙孟海,是新中国的两大书法高峰。林和沙,生卒年份极为接近,成就也都很大。也都以字行。沙本名叫沙文若,孟海是他的字。林散之,也是以字行,他的名,叫霖。最终能以字为名者,皆是卓有成就辈。年青人爱附个风雅,胡乱取的字号,最终只是个胡乱,只因没有成就,不然,所有的胡乱都将列在书上纸上,被后生晚辈们熟知。扯远了。

林沙两人不同的地方是,沙孟海成名甚早,林散之大器晚成。林扬名时已逾古稀,我换算了下,虚75岁了。好饭不怕晚,那时是众望所归啊,草圣之名不是空口白说说的。日后青丹表记,或者成就不在傅山之下。

林散之不止一次提到,侵晨起来,先写个百余字。听上去很容易,百来个字,早晨起来写。但是,我昨天周日一天在家,写了,呵呵,百来个字了,也只有百来个字。虽然我有家务在身,但是。呵呵。罢了。没有但是可言。林散之说,他五更起,写完百字,其妻尚在梦中。每日都写,都到五十来岁才不天天写。五更是凌晨三至五时。邓石如当年是晨起磨一盘墨,写到晚间写完。

林散之答顾农“只能学学小楷和行书,不能多学了,时间来不及了。只学点应付就是了。”如果顾农是我查到的那个顾农的话,推算其年,问此话应是四十左右吧。林老这样直白地:“时间来不及了。” 感叹。时间啊。童子功啊。

在言谈中,林散之颇以诗自豪的。好像吴昌硕也这样,以写得好诗自豪。我读了几首,倒是颇自然畅达。正好傅山的诗也是初步只读几首,相比而言,林散之的比傅山的诗好。看年代,傅山写诗不为特别的。启功也写诗,自得其趣。想到沙孟海教导他的五个学生,除了书法,一定要好好择一门学问学。所以,以学养字,是至理。

看林散之照片,老年的相貌,不慈和,而是颇严竣。法令纹非常深、非常直。这样的相貌往往以权宦为多,不曾想在一个默默教书几十年的人脸上看到。我很惊讶的。细一琢磨,倒也明白了:书法精进到如此地步,心性已达至境,看人看事、为人处世必与常人不同,所以得有大刀阔斧之相。

林散之也是祖师爷,这本书,我收入书柜已好久了,很不错的一本,当时粗粗看了些,不怎么看得明白。现在看,能看明白些了。以后再细看,想来可以更明白些。————好了,读这么一本极专业、极严肃的书,也能读出这么多八卦来,我也是算是服了自己了。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邶风·静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11-27 02:00 , Processed in 0.02966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