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61|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一次经由女性视角进入女性世界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25 12:40: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Rank: 8Rank: 8

2#
发表于 2011-12-25 15:41:55 |只看该作者
老肯,你找的东西都太好了,多放点,这个卡地还没看完。

多放点上一个演讲那样的。
博客http://blog.sina.com.cn/aimeiyanyao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3#
发表于 2011-12-26 11:44:40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Rank: 3Rank: 3

4#
发表于 2011-12-26 12:35:39 |只看该作者
老肯,你找的东西都太好了,多放点,这个卡地还没看完。

多放点上一个演讲那样的。
爱无言 发表于 2011-12-25 15:41


刚看到的 是学生写的 我去搬过来 我好想念我的田野呀

我们的文化人类学课上的重要作业就是田野调查,一共进行了四次。田野调查是人类学一个重要和基本的研究方法。把英文的fieldwork翻译成田野调查或者田野工作,听起来似乎很高深、很专业、很陌生,但其实它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它其实和田野这个词几乎一点关系都没有,不是说到田野进行调查或工作才叫田野调查,到厂矿、车站或学校就不是。在fieldwork这个单词里,field并不是田野的意思,而是指所要研究的领域,或者是相对于室内的户外、野外。

早期的人类学家使用fieldwork这个词是为了强调人类学研究不是坐在书房的椅子上、不是通过闭门造车或单纯整理他人的资料而完成的,而是要走出狭小的空间,到实际生活中去走访去收集信息。简而言之,fieldwork指的就是实地走访、实地考察。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们所作的工作都属于田野调查。我们在生活中,也或多或少使用过田野调查的方法,比如观察、记录、采访、体验等,它并不高深和陌生,不要因为中文的翻译而对它敬而远之。

我不知道中国大学阶段的田野调查是怎么做的,是不是老师专门带学生们走访某个地方,我只知道在我们的课上,田野调查是平易近人而不是兴师动众型的,可以说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调查,老师只在布置作业时给出非常详细的指导意见和调查要求,自由度比较大。

拿到第一个ethnography作业的要求时,我是非常意外的,因为老师让我们研究的是垃圾!据说垃圾学Garbology是比较前卫的人类学研究,它认为垃圾是人类物质文化的一种,垃圾不会说谎,从垃圾中可以看出文化差异、文化特征、价值观、习惯和信仰等等。这次作业并没有要求我们翻弄他人的垃圾(幸好!),而是研究自家的垃圾,如积累了一段时间的厨房垃圾、废纸篓、洗衣箱laundry bin等。作业的关键是把自己当做一名外来者outsider去仔细观察这些垃圾,注意它们的层叠顺序,试试从这些抛弃物里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如你能够仅仅从垃圾里判断出“主人”是什么样的人吗?你能够从这些垃圾里,了解他们的文化吗?

不得不说,对于我们这些刚上了一周课的学生们,这个题目很有点难度。难度不仅在于研究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事物,而不是随便一抓就是一把“特征”的异文化,更在于要把自己硬生生的变成一个陌生人去观察。通过这样的作业,就应该很容易理解,为何人类学早期研究的都是异文化了,用“崭新”的眼光去看待熟悉的事物是比较难的,因为我们很容易把很多现象视为理所当然。就好像我们去异地旅行哪怕三天,可以洋洋洒洒的写出几篇印象记,但对自己身处的城市,却难以说清道明。

所以刚看到这个题目时,我是有点苦恼的,选择什么研究呐?比较什么呐?会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吗?当我决定研究自家的厨房垃圾后,发现其实有很多东西可以写。比如我们用的垃圾袋都是超市购物袋,而不是专用垃圾袋;我们一日只产生一桶厨房垃圾,量明显比他人小,在观察的三周内每日垃圾量平衡;垃圾里有各种蔬菜叶子,有多种水果皮,有葱油饼包装、咸鸭蛋包装、油条包装等,均有中文字符,垃圾里有鸡骨、猪骨或猪肉。在垃圾里没有发现什么和发现了什么同样重要,比如我们的厨房垃圾里面没有通常可见的易拉罐、铁罐、饮料瓶、酒瓶、快餐泡沫盒、披萨盒、汉堡包装盒、一次性餐具、咖啡相关物等……通过这些抛弃物已经说明一些问题了,如主人应该是中国人、不吃快餐、自己做饭、生活节俭或环保、少人际交往(如请客或举行party)、不是佛教徒、不是穆斯林等,来美时间可能不长……从这些垃圾中同样也可以看出特定文化和历史的影响,在此就不具体展开了,反正都写在我的作业里了。

第二次作业是verandah observation,这次不是蹲在家里观察了,而是要求我们走到户外近距离观察公共场合人们的行为,如他们之间如何交谈,是否运用了身体语言,他们如何吸别人注意,他们显得无聊还是兴趣盎然,他们之间的行为是否有差异,环境是否影响了他们的举止。观察什么场合完全由我们自己选择,但必须满足几项要求:此公共场合必须至少5人同时在场;观察同个地点至少三回,分三个不同的时间,每次至少20分钟;观察期间不准和任何人交谈;观察时必须记录,尽量仔细记录细节,包括环境和方位,可以绘图;在每次的现场记录之后应该花至少15分钟检视一下自己的笔记,然后回顾小结一下,原始笔记和作业一起上交评分。在作业中还必须回答几个问题:在几次观察中,他们的行为有变化吗?这次观察中有什么文化特征是你无法在上次的作业中看到的?老师还特别提醒的是,在观察前,头脑里不要有既定结论,也不要试图去证实什么,最后的结论应该完全通过现场所观察到的行为和细节得出。

在实地调查前,我想了好几个地点,如酒吧、餐厅、超市、公车、公园、图书馆、美术馆等,最后选择的是公共汽车站——休斯敦轻轨的一个繁忙的转车点TMC Transit Center,因为在那里我可以获取足够的样本,最后我一共记录了158人的行为。我观察的出发点是:当人们在等车的时候,他们究竟在做什么?这次观察,花了我不少时间(每次约50分钟),样本分析比较也用了不少时间(数学和统计知识还是必须的啊,哪怕是从事人文学科)。通过观察我的结论包括:车站的人们在行为上没有种族或民族的差异,却有年龄的差异;手机深深的卷入了人们的生活,但让我意外的是大多数人在等待过程中其实宁愿什么都不做,特别是不阅读;人们不喜欢与他人交谈,除非老人;一旦交谈,人们首选同个种族的人……

第三次作业是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主题是亲属关系调查,目的是熟悉亲属称谓的符号和用法。老师要求我们采访一个非人类学专业、非自己亲戚的人,绘制出他/她家的三代表格,包括自己和兄弟姐妹及配偶、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及配偶、父母双方的兄弟姐妹及配偶、外/祖父母。表格中每个人都要包括符号(如△)、姓名(化名,如Fred)、关系(如FaBr)、对关系的形容(如my uncle)、对关系的称谓(如“Uncle Freddy”)。如果亲戚中有死亡、离异、再婚、收养都要记录,还要询问哪些亲戚是他/她关系最好和最疏远的,原因何在。老师还鼓励我们采访不同文化背景和非自己母语的人,这样有加分。同样的,采访时的笔记草稿也要交上去评分,其中透露出的信息是:结果重要,采访的过程和方式也重要。

搞笑的是老师不是说用化名吗,他说上学期有个学生选用的名字是伏地魔,结果当他看到这个三代家系的时候老是想到邪恶家族。所以,要求不准用伏地魔、哈利波特这类化名!作业还要求使用合适大小、便于老师携带的纸张。看到这个要求我就笑了,想起班里有个拉丁裔同学父母辈的兄弟姐妹20人,如果这三代亲属关系+子女写下来,面积会很大呀!

我采访的对象是英语写作班上的越南女同学,她有3个兄弟,一哥哥结婚有孩;父亲有7个兄弟姐妹,各自育有子女,从1个到4个不等;母亲有2个兄弟。我一共采访了两次,共3个小时。在问答间,不仅了解了一些越南文化,还学会了一些越南字。如,越南人的兄妹排序都是从第二位开始算的,没有大叔/大姑等叫法。据她说,因为老大经常被征兵或远行,因此1不吉利,所以都从第二个序号排起,比如管大姑叫做二姑。他们也有大小名的分别,小名一般是家族成员用的。乡下也有土名的使用,城里人少点。My是美,Nhat是太阳,Vu是雨,Long是龙,Ha是夏,Hung是福,Ba是爸爸,Ma是妈妈,Co是姑,Thim是婶。这些发音和闽南话、白话相近。

第四次作业是期末大作业,仅仅说明就三页纸,我看了两遍才完全看懂。这次期末作业要求我们采访一个亚文化群体或文化现象,运用这学期学到的所有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完成。自己选择主题和人群,但必须深入社区,采访一个场景和该场景中至少3个与你自己不同背景的陌生人(没有上限),询问每个人至少15个开放式的问题;采访前要做主题的背景调查,必须包括四个不同信息源;在记录文化信息和其个人经历的同时,还要分析比较个人之间、答案之间的异同;在作业中写明你的所有发现,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作业还必须回答这几个问题:你的采访目的是什么?为什么采访这个群体?为什么采访这几个人?他们之间为何有这些异同?你这次的观察与你的平时观察或之前的认知有何差异?什么方面会是你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如果继续学习的话?

我把老师的要求反复看了几遍,深感这是个不太容易完成的项目。最后我选择的主题是中国教会,因为我自打到美国后,从来没有进过任何一个中国教会,也没有参加过任何一次宗教活动,很是好奇:为何很多中国人一到美国就加入了教会,成为基督徒了?我选择了一个周日和周五参加了中国城附近的一个教会的宗教活动,包括晨祷、主日崇拜、圣餐、慕道班,集体午餐、查经班。这个教会有78位成员,我重点采访了三位成员,他们非常有代表性:一位台湾中年女,曾经是电脑工程师,现家庭主妇,60年代随全家移民美国;一位大陆老年退休妇女,曾是生物研究人员,80年代来美做访问学者,后留在此地;一位台湾中年男是经济系教授,90年代因求学来美国。随机采访了数位成员,其中包括代理人(起牧师的职责)及姐姐、长老会成员、负责宣传的一位资深成员。有意思的是,他们均不认为自己属于新教的任何一个教派,也拒绝被宗教信仰religion这个词形容,甚至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团体或组织,他们唯一认可的对自己的称呼就是信仰耶稣基督的人,这个教堂就是神的家。

我原来一直没弄清楚休斯敦有多少中国人和中国教会,这次因为要做背景调查特别留意了一下。根据在美国出版的报纸《號角》2011年12月号的名单,在大休斯敦都会区至少有51间中国教堂和宗教机构(其中绝大部分讲国语、英语,少量讲粤语、台语,有一家越棉寮浸信会讲潮汕话,还有一家万甘华人浸信会讲泰语),数量远远高过达拉斯的27家、奥斯汀的9家和圣安东尼奥的3家。根据201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休斯敦市的中国人共27933 人,占全部人口的1.3%,少于越南人(34,838人,占 1.7 %)和印度人(26,289人,占 1.3%)。休斯敦所在的哈里斯郡内有43940中国人,占总人口1.1%,少于越南人(80,409人,占2%)和印度人(50,045人,占1.2%)。整个德克萨斯州境内,中国人共156,820人,占0.6%,少于印度人(245,981人,占1%)和越南人(210,913人,占0.8%)。我因此挺意外的,因为中国人的数量远比我以为的少。那为何我们有中国城、越南城,却没有印度城呐?

这次项目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采访前,被采访对象必须要在授权书上签名同意。授权书是老师给我们的统一表格,内容包括采访目的、时间、方式、用处和隐私保护等说明。最重要的是被采访人权利的说明,如采访是自愿参与的,不参与没有任何不良后果;作为被采访者你完全有权利拒绝回答你不喜欢的任何问题,你完全有权利随时中止和退出采访,如果有任何疑问可以直接和指导老师联系。虽然,我们作业的读者只有老师一个人,但并不因为这次采访的规模小或不重要,就减低了它的严肃性,就可以随意对待行业的规定。所以,尽管这次采访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我也不方便把细节放上来。

这四次作业由简单到复杂,涉及到多种调查方式和主题,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看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文化与人。著名的人类学家格尔茨曾经说过:“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这门课的学习,让我深切的认识到了这一点。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11-12-26 13:15:2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qtyang


    谢谢,很有意思。我也打算下学期实习完以后,再选实习的心理机构时,选一个中国人聚集区。

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11-12-26 13:17:1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爱无言 于 2011-12-26 13:30 编辑

fieldwork翻译成 行业调查研究,误会就少一点吧? field有行业领域之意的。比如abnormal psychology翻译成病理心理学比变态心理学要好很多。
博客http://blog.sina.com.cn/aimeiyanyao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11-12-26 13:21:21 |只看该作者
刚看到的 是学生写的 我去搬过来 我好想念我的田野呀

我们的文化人类学课上的重要作业就是田野调查, ...
qtyang 发表于 2011-12-26 12:35

太好的一篇文章了

我准备按照这个文章中写的来做做

先做家族那个,再做观察人的

Rank: 3Rank: 3

8#
发表于 2012-1-4 15:28:16 |只看该作者
太好的一篇文章了

我准备按照这个文章中写的来做做

先做家族那个,再做观察人的
四月 发表于 2011-12-26 13:21

太好了 能够给你延伸出思路 太好了

Rank: 3Rank: 3

9#
发表于 2012-1-4 15:29:27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爱无言

老爱说的是 病理心理学比变态心理学要好很多

Rank: 8Rank: 8

10#
发表于 2012-1-26 12:07:05 |只看该作者
qtyang 发表于 2011-12-25 12:40

喜欢!
虽然有些淡淡的伤感!
意境很美!
期待多推荐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11-25 02:25 , Processed in 0.02606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