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7-12-25
- 在线时间
- 219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4-14
- 阅读权限
- 200
- 帖子
- 3511
- 精华
- 8
- UID
- 10
|
----------幸福的小篮子 发表----------
关于故事-萧望野
安徒生童话适合大一点的孩子,而格林童话比较适合幼儿,如《白雪公主》,这个故事太典型了,我们就讲这个。
《白雪公主》中精神的美的东西非常的多,然后黑暗的或者说丑陋的那部分非常的少,这个就特别适合幼小的孩子,因为幼小的孩子最接近精神的本质,而精神的本质是越接近精神越看不清黑暗,所以幼儿他是最先看见,他会模仿去做坏事情,而成年人可以去选择要不要去做坏事情,而幼儿为什么要模仿做坏事情,就是因为他认为一切都是好的,一切都是有道理的,所以他就会去模仿,妈妈骂人,他觉得他也可以骂,他不是觉得这个事情坏他才去做,就是因为他认为一切都是好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事实上对于人的一生来说,都要文化的部分要强,我们才会有力量。通过艺术,如果一幅画能让我们产生很强的意识,它让我们感觉到痛苦,我们就会变得没有力量;看到一本书,如果书里边太多的社会的黑暗,我们就会变得没有力量,虽然会给你带来意识。所以,意识这个东西,如果没有精神的力量,它就会变得一钱不值,而且具有一种非常可怕的破坏力。而所谓的文化呢,我觉得就是要有精神的内涵,这对于整个人类意识来说,都是这样的。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创作的文化,就会精神的部分大一点,这样我们才会有力量。这是谈一个方面,为什么会觉得《白雪公主》好。
还有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两岁左右的孩子,我们说他们好像进入了第一个叛逆期,突然之间他开始意识到我,他总是要说:是我的。妈妈说你要做这个事情,他说:不。妈妈说你吃这个,他会说:不,我不吃。他会很喜欢体验这个“我”。这个时候有的父母会觉得比较难。其实我认为两岁左右的孩子,第一个“我”进入孩子,这个时候的孩子非常想去体验邪恶的部分,他们对于魔鬼对于一些邪恶的语言非常有兴趣,而且愿意去模仿。比如说《白雪公主》里女王对着魔镜说:镜子镜了,谁最美丽,如果讲故事的人没有理解到孩子这种状态的话,可能会把女王的内在的那种邪恶的嫉妒、虚荣充分的表达出来,孩子就会去模仿,可能整个故事讲完之后,下一步他就会说:镜子,镜子,告诉我谁最美丽。他就会被吸引去模仿这部分邪恶的东西。当然其它的故事也是如此。
我自己觉得,我就会在故事里边削弱邪恶的力量,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故事里边,有十分美好的,一分邪恶的,这一分邪恶的将被孩子扩大到十倍以上,把十倍美好的都掩藏起来。一方面是孩子的阶段,他的这种自我的力量,所以他才会去把这种邪恶的力量扩大。另外一部分,邪恶的力量本身就具有这种穿透力。你会看到世界也是如此的,可能会有十个美丽在这里,但是一个黑暗就会把这十个美丽摧毁的一踏糊涂,所以,这是个规律。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个规律,我们就会知道在幼儿阶段,让美丽的光芒大,让邪恶的微乎其微,否则孩子就会容易被邪恶的力量所替代。这就是为什么我观察到很多幼儿会打人,说我是魔鬼,他会去模仿这些东西。他看电视,那么多美好的东西他没记住,就记住了这些。就是刚才我谈到的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已本身的那种自我带来的,另外一个是现实的精神世界中的美与丑的规律。
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在讲故事的时候,就要把美的精神力量放的很大。所以,我们看《白雪公主》就会发现,它把美丽的那部分描绘的非常美,邪恶的那部分点到为止。但是很多讲故事的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还有第三个方面,觉得这个故事本身有它自己的精神力量在里边,而我们传达者要谦卑的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以自己有限的理解力去传达这个故事。并且我还比较欣赏,讲故事时,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站在高处来讲这个故事,就是不要把自己投入到这个故事里边去,演绎了太多外在的皮相,因为这个会削弱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讲故事时用声音过度渲然,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被讲故事者的渲染所吸引。图画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力量,因为视觉的力量对孩子来说是非常的强的,他有更强的一种印象,一幅画带着它要表达的内涵,但,故事本身有着自己的内涵。如果一个孩子一开始接触童话故事的时候,我觉得通过讲述给孩子比拿一本书边讲边看对孩子更有帮助,如果他第一次接触童话,或者说一段时间接触童话,都是通过妈妈的语言,而且妈妈都是站在外面,站在一个更高的点去看这个故事,带着对故事精神内涵的理解,并且超越于这个故事的精神内涵,超越于这个故事的情感,超越于这个故事带来的意识,平和的讲给孩子听就比要拿一本书翻给孩子看让孩子看那些画更能带给孩子生命力,而且会进入到孩子的生命的本质里边去,进入孩子更深更久。这是认识童话故事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三个方面。
我们理解了这些,自然我们讲完故事后不会去问孩子从这个故事里边得到了什么,不要帮他分析这个故事,该遗忘的部分就要遗忘。就像《那美—谈灵性教育》书里写的:就像我们小的时候曾经见到的一片落叶,你已经遗忘的了,但是这片落叶带给你生命的那种滋养会沉淀在你的生命中。比如小时候有一个路人对你微笑过,表现过那份友爱,你可能都记不得了,但这些发生了的都会滋养你。但我们不需要记住这些东西,遗忘的就让它遗忘。
当然,孩子肯定也会问一些问题。这又回到另外一个问题上:如何回答孩子的为什么。我们要意识到回答孩子的问题要考虑到三个方面:一个是物质方面,一个是灵心层面,一个是精神部分。所以当孩子问为什么时,我们需要想到孩子想要得到这三个方面的答案,或者说不是答案,而是通过妈妈来感受这三个方面。
比如孩子会问:小公主最后醒来了吗?我们应该想到这个问题对于孩子的生命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什么白雪公主在她十三四岁的时候死过一次,这就好像,事实上我们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十五岁的时候,其实我们也是死过去一次的。但是为什么那么小的幼儿他们会问这样的问题,他们很着急,他们想知道小公主醒来了吗,可想而知这个醒来对于他们将来的生命来说意味着什么,他如此有同感,如此的进入到这个故事的本质,当然,如果你没有感受得到,不了解一个生命的本质,你可能就会用一种随意的语气回答他:醒了,王子亲了她。当然,你可以这样子回答她,但是当你在说:她醒来了,王子亲了她。如果你没有真正理解到王子是什么,亲吻是什么,理解的不一样,传达给孩子的精神力量也会不一样,基本上是同样的语言,但孩子所得到的却不一样。
其实这个死去是精神的一次死去,因为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孩子就离精神世界非常的远,青春期之前,孩子是被精神的爱紧紧拥抱着的,但是越来越清醒,到了九岁时,就可以写《七谷》这样的童话给他,有的妈妈会对我说:“萧老师,我觉得你写的那篇文章《第一个叛逆期后的自我与意识》,非常对我有帮助,因为讲到关于邪恶的故事,我也发现我的孩子在幼儿时看到邪恶的部分时非常的痛苦,特别的害怕,这样的话我就知道了,那我以后就永远不给孩子讲邪恶的故事。”我就对她说:“你看,很多时候他是需要的,邪恶的故事对他来说是需要的。为什么?因为比如到了九岁以后,他的意识越来越清醒的时候,不是你要不要给他讲邪恶的故事,而是他已经开始感受到世间的矛盾,这个时候他要寻求帮助,那正好,通过一个邪恶,正与邪的斗争,让他获得力量。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给他讲这些故事。”
那么,白雪公主到了十五岁时,就意味着她的精神体是被蒙遮着的,被黑暗蒙遮着,被厚厚的黑暗所遮住,它无法发光,她离精神世界非常的远,所以青春期是非常残酷的,白雪公主也是这样。王子又是什么?为什么《白雪公主》里把王子形容的那么的美,如果要我来说的话,王子就是上帝,当然很多人可能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我们就换种说法,王子也可以说就是爱,所以唤醒了白雪公主,神圣的爱唤醒了白雪公主,所以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什么样的爱可以让白雪公主从此以后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就是有一种精神的存在。但是很多已经把白雪公主搞成了一个爱情故事,现在的小女孩就是要找到一个白马王子,还有,动画片里的白雪公主演绎成一种时髦了,并且视觉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什么是美?当你通过精神内涵给孩子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白雪公主的美,孩子会无限想像。在人间无法看到这种美,一生中都会有这种美的追求。但是当你翻开一本书,白雪公主的美就有了局限性。真正的白雪公主是什么?现在我们讲白雪公主就是电视里还有迪士尼乐园里的白雪公主,看上去她们是双生的,但一个是真,一个是假。
再看,白雪公主为什么会有一个后母出现,也非常的有意思,很多童话故事里都有一个后母,后母的出现就会让孩子遭受不幸和痛苦,她真的是后母吗?我们想一想,一个妈妈,经常会有双面性,一个代表神圣的爱,一个代表世俗的人间的爱。我小的时候就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就特别害怕自己会有一个后母,觉得后母是最可怕的,这就是我们把故事传达错误。后母哪有什么可怕,对于真正的人类的爱来说,没有后母,也没有什么亲生的母亲,也就是完全没有分别心。这些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作为一个母亲,皇后是不是遗失了自己神圣的爱那一部分。
再来看看魔镜,魔镜是一个非常客观的镜子,是个中性的,但人们会把魔镜妖魔化,但这个魔镜就是一面镜子,你丑就是丑,你美就是美,就是这样一个客观的镜子。再来看七个小矮人的角色,其实我觉得七个小矮人就在白雪公主的内心,就像我们遇到一些困惑的时候,会有不同的一个角色出来帮助我们,那些小人他们不断的跳出来,他们既不神圣,又不邪恶,只是总跳出来在那个地方工作,所以七个小矮人有懒惰的等各种特质,在白雪公主那个年龄,她所能看见的是真实的。每次王后去诱惑她的时候,小矮人就会出来提醒她,可是她还是经不住各种诱惑。你可以想像,当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这些故事对于他们的内在生命起到的作用。
关于青春期的讨论:我觉得青春期的孩子内在在追求美和善,但是不敢表现,他们要显现出自己很帅,很潇洒,女孩子表现的中性,像个男人一样。之所以这样做,都是因为他最内在的想追求精神的那个悄悄跟来的愿望。为什么他们要隐藏,为什么说他们说不要听父母的话,不要听老师的话,我觉得是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或者说无意识的认识到,父母和老师不是真理,我要脱离他们,只有通过“我”自己才能找到真理,“我”对他们是不屑的。
其实他反对他们的道德,就是他要追求真理的手段。
但是他还不清楚,究竟真理是什么样子。事实上他们是想去追求真理,而去远离那些人造的道德。而这样脱离了之后,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我觉得这样的一种认识,可以很好的帮助到一些在青春期迷失过方向受到过创伤的人。我也遇到过这样一些人,他们为青春期付出了许多残酷的代价。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完全可以和那个时候判若两人,完全可以超脱的去看那段的经历。该体验的都体验了,就是这样而已。他们会在那种伤害中获得真正一种力量。因为他们知道了我为什么要那样做。其实越叛逆的孩子,就是越对真理渴望的孩子,他们也会在将来越有力量,如果,他们幸运的找到了精神。当然了代价是残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