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759|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人阅读] 11月家长互助会,感想收集啦! [复制链接]

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3 23:55:44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静静流淌 于 2011-11-4 00:03 编辑

写得太好,不得不转!(修改了部分错别字 {:1_114:} 并简单排了下版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Rank: 3Rank: 3

28#
发表于 2012-1-12 12:13:28 |只看该作者
互助会的效果真的很好。不仅仅是解决一些家长眼下焦虑的问题,还可以给人很广泛的启发。而且这种互助形式本身就很让我感触,有一种理想乌托邦正在实现的美好。
小猪娘:http://blog.sina.com.cn/shunshun

Rank: 4

27#
发表于 2012-1-11 23:10:27 |只看该作者
自助会效果不错啊 {:1_138:}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1

26#
发表于 2012-1-11 15:48:48 |只看该作者
玥妈的贴非常给力,今天又看了一遍,启发我再深入地思考。

Rank: 1

25#
发表于 2012-1-11 15:38:27 |只看该作者
在互助会上讨论了糖糖被小朋友排挤的事后,又发生过几次糖糖被排挤的事件,揣着各位家长、老师提供的建议,尝试着去帮助糖糖,有一次算基本调解成功(那天我的状态非常好,内心平和而有耐心,能很迅速地调整自己到孩子们的频道上,虽解决的过程不太顺利,尝试用了几个方法,但最后还是帮助糖糖和大家开心地玩在一起),有几次算彻底败阵下来,但无论哪一次,都是我作为家长、成人在帮助他们调解,而不是糖糖自己去解决的问题,所以最近我在反思关于排挤一系列相关的事件本身及我的心理历程。
1,孩子是用整个心灵来感受成人的,成人的内在状况很难在孩子面前掩藏。因为我很在意自己的孩子被排挤了这件事,我的焦虑必定会被糖糖接收到。2,当我看到孩子被排挤时,因为内心痛苦造成我即使知道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也难以有心力去帮助孩子,我已经被自己的负面情绪控制了,根本做不到放下自己,并迅速地调到孩子们的频道,去感受、观察、融入、解决问题。3,有人告诉我,多带孩子串门,可以扩展她的朋友圈,练习她的社交技巧,被排挤的事就有可能解决。但我发现,糖糖入园一年多了,我确很少带她串门。去别人家串门和邀请别人来家里串门,对我来说,就是要敞开自己的心,走出去和让别人走进来,对于一个一直习惯封闭自己的人来说,要打破旧习性敞开自己,是相当有挑战的事,我下意识地找各种借口逃避串门。4,由于成人的封闭,孩子既没有机会从我们的身上习得社交的技巧,也没有太多练习社交的机会,造成孩子在小朋友圈里容易遭排挤。
我发现,在糖糖被排挤的这个事上,透露出的是我自己本身的问题,至于应该用哪种方案来解决孩子的问题都已经是次要的了,在我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之前,孩子的问题就难真正解决。
最近我开始努力克服内心的恐惧,慢慢地敞开自己走出去,并尝试着放下我的焦虑,告诉自己“孩子本身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急,我可以等待”。

Rank: 2

24#
发表于 2011-12-29 07:25:37 |只看该作者
{:1_157:}越看越觉得不一般

Rank: 6Rank: 6

23#
发表于 2011-11-7 11:25:15 |只看该作者
看过多多妈关于孩子们的冲突的总结,又看到花生班的互助会内容,妈妈们(还有爸爸们)真是有心
我就是希望快速“解决问题”的妈妈,快餐式文化的果子:)
2008-8-21 单眼皮的小美女

Rank: 8Rank: 8

22#
发表于 2011-11-7 10:10:12 |只看该作者
现场模拟表演,花生们太有才了。
谢谢你们的分享。

Rank: 4

21#
发表于 2011-11-5 03:43:39 |只看该作者

心在

话说:教育者的教育目标、孩子的个人状况、方案可能带给孩子的经验,细想起来,这最后一点还是最容易想的。说到“孩子的个人状况”,不得不再次说起我们的情景表演。

说是孩子的父母,但真让我们去演自己的孩子,我在演员眼里看到的是:不确定、不确定、还是不确定。在场几位幼儿教师禁不住连连摇头:不会的,我们的孩子不会这样。这真是让我们这些成天价声称自己“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们汗颜。难怪菜芯儿经常让我惊异,如果我对她在什么情况下可能怎样反应都了如指掌,我怎么会“经常”“惊异”呢?当然那些不太惊异的,也未必就了解,孩子的反应您可能连看都没看进去呢。

顺带佩服一下写小说的、编剧、演戏的,他怎么就能让一个不是自己的人在自己身上活着呢?

要说了解孩子,无他,唯观察。观察不是说看,而是“看到”。那天听苔米讲经,她说心要跟孩子在一起,心在。她老人家说得轻松,我可是听的一头雾水,怎么叫“心在”?怎么就能看出来“心在”?在和不在,在外在行为上有啥区别?

且放下“心在”论,还说这“看”,怎么就没看进去呢?

我猜啊,一个是习惯性忽略。在自我成长界混过的人都知道这个理论,每天进入我们眼睛的信息海量,真正被我们大脑判断为有价值而处理的,很少。我们无比高科技的大脑,根据我们的人生经验,经常自动化过滤掉所谓无用信息。所以,很可能,因为我们从来没带过孩子也没学好带孩子或者我们是孩子时就没被好好带过,所以大脑把有关孩子的诸多信息当作垃圾滤掉了,很多现象压根儿进不到我们的意识层面。

这个解决起来似乎不难,举一例说明。比如你买了一件风衣,第二天上班时就发现满大街好几个穿这种风衣的。在你没买这衣服之前,可能也曾遇到过但你把它过滤掉了。当你仔细挑选用心斟酌买了之后,这风衣的信息就升格为非垃圾,你也就能看见了。

还有一个可能。我也看到了,也进入意识了,但是我以一个大人的角度来看这件事,以一个大人的经验来处理这件事,把自己的感受等同于孩子的感受,然后把自己的反应等同于孩子的反应;又或者,我想象孩子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幼稚的、小气的、自我的......小人之心的,亦或高尚的、美好的、纯洁的......天使心灵的),以此为蓝图,再把孩子真实的反应,作为另外一端,不是让蓝图靠近真实,而是把真实拉向蓝图。

这个事情更简单,意识到了,也就解决一半了。就怕意识不到。

心在,在哪里?在现实里。在现实里才有对现实的感受。有对现实的感受才能做出可行性的行动方案。方案可行了才能被执行。被执行了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对孩子的“影响”。但是呢,从哲学的角度,不作为也是一种作为,所以不要以为不作为就不会对孩子有影响,“不作为”这种“作为”,一样会影响孩子,朝向与“作为”这种“作为”不同的方向。

心在在现实里才有对现实的感受。所以如果你对眼前孩子的事毫无察觉,那多半是心没在呢。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4

20#
发表于 2011-11-5 02:50:52 |只看该作者
再次引用大李说过的一个例子。一个孩子在沙坑区做了一个城堡,他自己非常喜欢,舍不得拆掉。这时他又被木工区的工作吸引,可是如果他离开,城堡可能就会被其他人破坏。他请求老师帮他看管他的工程。可老师还有自己的工作要做。请问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

这是在教师培训上用到的一个案例。听课的老师们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不少人,像我们一样,执著于结果的完美,思考的焦点在于,怎样既能让孩子去木工区工作,又能保住城堡,还能不耽误自己的工作。当然如果能有一个方法实现是最好的。可这道题考验的就是,几全其美的方案几乎不可行,这时候你怎么办?

大李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作为教育者的新思路:把带给孩子的经验作为着眼点,

方案一,老师放弃自己的工作帮孩子看着。这几乎没人选。此方案带给孩子的经验是,老师是可以被他控制和利用的。以后遇到类似情形,可以通过控制和利用别人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方案二,老师说直接告诉孩子,对不起我很忙帮不了你。带给孩子的经验是,当他遇到困难时,别人很可能无法帮助他。对于没有这种经验的孩子来说,这有助于经验的丰富;而对于这类经验较多的孩子,将来很可能会渐渐放弃对别人的求助。

方案三,老师给孩子某些建议,比如写个牌子,围个区域什么的。如果这个方法成功了,带给孩子的经验是,老师很有智慧,比自己聪明;向别人求助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如果失败了,城堡仍然被破坏了,带给孩子的经验是,别人的建议也有可能是无效的,老师说的话未必都对。同方案二,对于没有这种经验的孩子来说,这有助于经验的丰富;而对于这类经验较多的孩子,可能会失去对老师的信心。

方案四,老师同意帮助孩子看着,但是向孩子说明,因为老师还有自己的工作,所以只能看几分钟。如果孩子去木工区只看了几分钟就觉得没意思回来了,这个问题就算完美解决。带给孩子的经验是,老师愿意帮助他且有效。如果孩子在木工区工作了很久,回来时工程已经被破坏,孩子也许会痛苦的大哭一场。带给孩子的经验是,别人可以帮助他,但别人也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事情,所能给的帮助是有限的;做木工和保住城堡,是个熊掌与鱼的选择,享受一种,就要以牺牲另一种为代价。

......(个人发挥处,可以任意填写你想到的方案)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仅就这件事,总体来说,恰恰是不完美的结局,却带给孩子更加丰富的经验和体验。丰富的经验和体验可以促进心智结构的丰富性,心智结构丰富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所以,如果是一个以“易于生存”为教育目标的老师,她会以孩子现有心理状况为参照,选择最能丰富孩子人生体验的方案,而不是以结局是否完美作为选择依据。

再总结一下,这个选择与下列因素有关:教育者的教育目标,孩子的个人状况,方案可能带给孩子的经验。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4

19#
发表于 2011-11-5 02:49:40 |只看该作者

“解决问题”的执著

本帖最后由 静静流淌 于 2011-11-5 02:52 编辑

以前每每听大李答疑,都觉得此人滑头,向来不正面回答问题,总是往高层上绕一大圈,好不容易绕回来还是个模棱两可的答案,说等于没说那种。一边是家长急切的:方法、给我方法!一边是大李的太极圈: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方法的背后,一二三四五......


于是我们自己的家长互助会,为了填补这个空白,专门立意为“方法”。通过这次的亲身感受,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我是深切体会到了所谓的“方法不重要”。

话说糖妈率先抛出了问题,然后开始情景扮演。有人扮演孩子,以及排挤这个小孩子的其他孩子,有人扮演妈妈,展示自己解决的方式。我很荣幸的上去扮演了一次妈妈。

当站到那个位置的时候,与以往一样,我的第一感受是“不确定”。抛开对手演员的演技、投入程度等因素,即使面对的真的是玥玥,我仍觉得不确定。在我不确定的时候,我的确会有浓重的不知所措感。一般以我的个性,我会选择尽量少的干涉和进一步观察。甚至或许需要等待下次类似的机会来实现这个观察。待有三分数时,我会根据观察到的情形,做些可能性推测:缘由可能是一二三......然后找出自认为可能性最大的原因,考虑对策。这个对策,看情况,有可能需要等到下次再次发生时实施,有可能是找个机会跟孩子聊天沟通,探测一下孩子的想法。这个过程中有时需要学习、咨询别人、收集相关信息等工作。也许运气很好正好解决,也许完全猜错,不管怎么着,根据孩子对此对策的反应,一般心里也能有七分数了。再重新对对策进行调整,如此往复,直到问题解决。即使运气好一次性解决了,仍然是七分,后期的反思总结和后续观察也是必要的。

看上去似乎很麻烦。这是用语言描述,事实上养成习惯以后做起来还蛮顺畅。我想总好过光焦虑啥都不干吧。

回到现场。我不确定,在那种场合,我迅速挑了个难度最低的可能性,展开一系列攻势。像这样的戏码,“妈妈”角色基本属于被整的地位,孩子们在想尽办法把情形演绎到最坏。说实话,如果真的是在生活中发生,我多半就放弃解决问题了,可能不会继续坚持非让孩子进入另外两个孩子的圈子,我可能会自己带她一起去做别的事。但当时在众多目光烁烁下,我还是硬着头皮厚着脸皮跟那俩小鬼耍花枪。

可见我对“解决问题”的执著还未看透。

我们都有这样一个习惯,有了问题必须解决,还得要解决的圆满,要达到某种、人所共识的圆满才好。但三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已经无数次验证这样一条真理,十全十美的事是没有的。哪怕七全八美,那也不是次次都能达到的。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解决过程的这个经历,一定一定会给我们留下印记,不定哪个契机翻出来,就是个成长的营养。对孩子,也是如此。我们需要考虑的,不是说这个方案是否能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这个方案将给孩子带来怎样的经验,这样的经验对当下这个状态的他,是否有帮助到他成长。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4

18#
发表于 2011-11-4 19:31:31 |只看该作者
于是我也对自己说,是要慢慢来,在自我成长的路上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而我感觉,我们越是进入芭学园的时间越长,越是发现自己的不足。
于是现在,我经常想,我是真的进步了吗?还是已经在倒退? ...
齐齐妈 发表于 2011-11-4 16:41


发现不足就是进步。发现了,就可能改变。最可怕的是一直不足着自己却不自知,那就没有改变的可能性了

Rank: 8Rank: 8

17#
发表于 2011-11-4 16:46:56 |只看该作者
当年刚上李网时,李网迷们经常标榜的一句话就是“父母放松的心,就是孩子的巴学园”,那时候不知道这句话里讲的放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现在,开始慢慢有点悟出一点点意思来了,但仅仅是开始,要真正做到放松的心,我明白,真的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Rank: 8Rank: 8

16#
发表于 2011-11-4 16:41:58 |只看该作者
晓伟的提示很有启发性,也可以说我是相对被震撼的,我又释然却又茫然,任何方式都不能够让我们盲目追从,孩子个体感受的不一样,注定他们即使在同一环境遇到同一事情,我们也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当然话又绕回来了,到底要用哪种不同的方法,不正是咱们应该讨论的?
我想起上次大李家长会对那位新家长说的话,即使我告诉你这件事情你怎么处理,下一次遇到了别的问题,你会知道如何处理吗?你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就会给什么,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慢慢来,多悟多学习。(大意吧)
我不会提问题,越是人多言杂的时候,我越是会沉默,但是我都会听在耳,用在心。别人的问题与解答对我来说是一种扩散性的思维学习,很有帮助。
于是我也对自己说,是要慢慢来,在自我成长的路上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而我感觉,我们越是进入芭学园的时间越长,越是发现自己的不足。
于是现在,我经常想,我是真的进步了吗?还是已经在倒退?也许桐宝爸说的对,孩子成长的步伐,我还没有跟上。
谢谢你们!

Rank: 2

15#
发表于 2011-11-4 15:10:41 |只看该作者
王小伟老师

小伟老师在讨论会中,看到了爸爸们的魅力,接下来小伟想突破自己尝试跟爸爸们沟通.
小伟学习到教学中,可以在平时跟孩子的互动中应用故事.
小伟还看到一些问题:还有很多人并没有说出自己的问题,两个小时只解决了一个人的问题,
小伟还担心形式成为教育追求的,她认为故事来自灵魂,如果各方面不成长,让故事成为全部,或者一种依赖,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好.所以对于好的方法,也不能盲目追从.
http://blog.sina.com.cn/u/1238947300

Rank: 2

14#
发表于 2011-11-4 15:00:39 |只看该作者
云丽老师

一交流之后,对家长的角度和处境能感同身受.
通过家长的描述,想象出了孩子在家的情况,这跟在芭学园,真的是太不一样了.了解了孩子在家的情况,才能更全面的了解孩子,接下来,老师们会有一些新的讨论,和新的设计,关于怎么跟家长一起来帮助孩子.
另外,大家分享了很多好的方法,老师也可以跟家长学习.云丽学习到了更适合孩子的沟通方式.
关于玥玥妈说的成人带孩子的时候,实际上传递给孩子自己的价值观,云丽很有感触.她也发现,作为帮助孩子的成人,他所做的事情是当时自己的最大本领,这个本领,可能随着学习,又会增强.可是当时只能用当时的.
而且孩子的情况也会随着孩子的长大有不同的变化,新的变化,又得去创造新的方法.
这个过程,象乘风飞行.我们只看当时的风景,尽当时最大的努力,说当时的话罢!!也不用太担心方法错了或者对了.
另外云丽提出了一点建议,关于讨论的形式,是不是改变下,让讨论更集中和有效.
http://blog.sina.com.cn/u/1238947300

Rank: 2

13#
发表于 2011-11-4 14:44:46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毛毛妈
谢谢鼓励哈!

Rank: 6Rank: 6

12#
发表于 2011-11-4 14:37:11 |只看该作者
花生班的互助会话题很好!鼓励
毛毛的故事: http://blog.sina.com.cn/amaomaos

Rank: 2

11#
发表于 2011-11-4 14:25:36 |只看该作者
程佩老师

娃娃被孤立了要分情况.看到原因.
帮助一个孩子进入群体,会遇到实在进不去的时候,这时候可以跟那个被孤立的孩子一起在旁边创造点别的有趣游戏,这样可以把其它孩子吸引过来.

接下来,程佩情不自禁地说起了班里的娃娃们,因为她在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跟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亲情,不知觉讲了二十分钟.她很吃惊自己怎么会跑题.

孩子都有点象老师的恋人,充斥了老师们的大部分生活,以至于老师们回宿舍也会谈论起孩子,三句话不离本行.
http://blog.sina.com.cn/u/1238947300

Rank: 2

10#
发表于 2011-11-4 14:16:03 |只看该作者
丁洋老师
解决问题也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学习了,很开心.
http://blog.sina.com.cn/u/12389473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11-23 20:28 , Processed in 0.02909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