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343|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专版] 《亲子关系全面技巧》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7 15:53: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序            看过太多的育儿的书籍,对于各种相关的理论都有一些了解,自己从中也有了很多的感触,只因为自己过于懒惰,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架构却一直感觉残缺不全,所以尝试改变。
   

     其实我一直有一种感觉,育儿的问题不是独立而存在,随着自己顺着这个思路去思考、去阅读的时候,渐渐的发现,纠根结底是存在于文化层面,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词,也是一个说不清楚的词,就像空气拥有的时候,丝毫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失去的时候倍感珍惜。于是自己继续去探索,自然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德先生和赛先生,遇到了历史的真相,遇到了很多知道但不去触碰、不去涉及的东西。由此自己的确踌躇了好久,但是我相信那么多的前辈自然也会触碰到这一点。从乐观的角度来说,我们去明了育儿过程的某种基本知识,也不是在做一些德先生的基础工作么?如果我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孩子内心种下一颗自由的种子,那将是一种什么形象呢?况且历史的发展一定不是某些人、某些势力可以左右的。就像自己一直推崇的那种来自于每一个人心底最深处的“原动力”。

    动起来,又一次记起南老先生所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经事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的旅程吧,我们可以人为的让他厚重一点。

     是为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Rank: 7Rank: 7Rank: 7

2#
发表于 2010-12-7 16:43:13 |只看该作者
(一)

    其实,从自己目前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来说,不能否认,在众多理论中,NLP的理论架构对自己的现实影响更大一些,自己在分析和判断事情过程中会不自觉的进入NLP的思维循环,也许自己的经历和思路形成的过程更适于NLP理论吧。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从这本书开始的原因。

    李中莹也是我很认同的作者之一,他的表达风格,沟通方式,是我所认同和喜欢的。

第一章 家长必须明白的关键点

1、没有绝对的技巧,提供的只是易学易用的技巧模式

      其实我们都渴望有神仙的灵丹妙药,让我们一药解千愁,理智上没有相信的,但是实际上呢?各种广告泛滥的现实已经给出我们实际的答案了。哎,其实人总是喜欢自己骗自己的。
      其实这个也和NLP一脉相承的,给你提供的只是工具和技巧。但是一定要强调人这个主体,这个时候想起《育儿百科》让自己很为感动的话,好像是说,无论你的孩子和我书中描写的有如何的不同,首先需要相信的是你的孩子,而不是我的书。反观我们的家长有多少人都是因为看到、听到某一两句话,某一种残缺不全的观点,然后马上回去对孩子进行“削足适履”,可悲可叹?我一直很迷惑,这种行动力是从何而来的呢?为什么如此的强大?

2、要想改变孩子,必须首先改变自己

      其实这已经应该成为常识,但是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先不用说,是否去改变。每每当孩子或者家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的时候,能首先做自我审视的又有多少呢?其实所谓的自我审视一定不是做给谁看,是你内心的本能的活动。
       接下来大多数人会马上有一个提问,我改变了?他不变,怎么办?其实更多的时候,就算你改变了,他不仅不改变,而且会变得更加的厉害,为什么呢?(在这里多说几句吧)我一般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首先,你的改变是因为你认识到这个问题了,你认为你的改变是为了促使问题的解决,而不是为了让对方改变而改变自己,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改变为了换取对方的改变,这也就太过于功利了吧。而且结果一定会让你失望的。这不能称之为真实的改变。第二个方面,用一句俗语讲,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想让自己的任何行为和努力都能获得明确的相应和回报都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甚至绝望的境地。其实这个时候,应该用下面一点来说明。
       用我自己的理论来说,我更倾向于二位一体之说,类似的理论框架应该是来自于佛学方面的内容,即你我一体,对于一个问题来说,涉及到各个相关人等其实是一个整体,对于一个整体来说,任何一点的改变和位移都会引起连锁反应,这个是一个必然,而且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然这种变化很多的时候是隐形的而不是显性,所以要求我们要有下面的自信。

3、不必内疚,相信一切会变好,以后会更好

      人总是盲目自信,但更多的时候是自怜自艾,往往家庭关系或者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当事人,大多数的是女性一方,会内心对自我有一种比较大的否定,让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陷入一种非正常状态。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会寄予不合实际的高的期望,然后用客观事实把自己的期望击碎,然后我们就有新的理由证明自己的确是有问题。我称之为“自我挫败”。对于我,以及我身边的人来说,甚至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自我挫败的例子数不胜数,而且大多数人却浑然不觉。
      这个时候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孩子,相信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任何事物和理论自有自己向上的力量和规律。用一句话来说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
      其实我还有另外的想法,就是现在的父母更多的是盲从,相信所谓理论而远强于相信自己的本能,就像上面所说的任何孩子都是不同的,我想没有人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我也相信大多数的父母都是100%真的对待自己的孩子,其实这就足够了。所谓的技巧都是一些锦上添花的东西,而绝达不到雪中送炭的效果的。还有我们要相信一句话所谓大爱无疆。
       我们需要改变的只是一种模式,一种思维模式和一种行为模式,千万不要为了泼脏水,孩子都不要了。

4、认同只是开始,行为才是根本,每一个人都有惰性,规范化行为才能保证效果。

    很典型的西方行为模式,不多论。

5、家长而不是父母,涵盖的意义更为广泛

Rank: 7Rank: 7Rank: 7

3#
发表于 2010-12-7 17:25:08 |只看该作者
信念基础:(非常棒)
1、        孩子一生下来,便爱、信任以及听从父母(我相信每一个孩子爱父母远远胜过父母爱孩子。)
2、        孩子再坏的行为,都不是针对父母的;
3、        家长对孩子付出的爱是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可以替代的;
4、        孩子在不断努力的做好,就算当他弄得最糟的时候也是一样;
5、        家长只不过是帮助他把这份能力有效地释放出来。
6、        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都很正常,只是他没有在家长在乎的事情上表现出来;
7、        任何行为都不等于整个人(对于成人亦是如此);
8、        总有更好的方法,只在于家长肯不肯去找。(NLP三种以上方法论)
9、        所有亲子关系的改善,必先来自家长的一些改变。

Rank: 8Rank: 8

4#
发表于 2010-12-7 20:14:43 |只看该作者
跟着六木看这本书,肯定收获大!

我挺喜欢李中莹,只是这本书还没看完~
我要怎样给你我的爱http://blog.sina.com.cn/happykiky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10-12-7 20:14:52 |只看该作者
跟着六木看这本书,肯定收获大!

我挺喜欢李中莹,只是这本书还没看完~
我要怎样给你我的爱http://blog.sina.com.cn/happykiky

Rank: 7Rank: 7Rank: 7

6#
发表于 2010-12-8 13:11:4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六木 于 2010-12-8 13:15 编辑

第二章 协调亲子关系的前提认识

      家长对于孩子的责任凝聚为一句话:帮助孩子培养出能力,让孩子成长后能够有效地照顾自己,包括照顾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家庭以及自己在生活中地位。(亲子之爱是最为独特的,其他感情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的,而亲子之爱被称之为分离之爱。)

一、家长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份


1、家长不是超人只是普通人


      大多数家长总是行走于天堂和地狱之间,前一秒还会因为自己做对一件事,说对一句话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孩子的某一种表现可以瞬间把自己打入地狱。但凡有这种感受的家长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应该如何自己定位(position),首先我们是一个普通人,然后才是一个孩子的家长,并不是因为我们做了家长从而变成超人或者衰人。


2、家长和孩子都是普通人,需求是平等而相同的


      我个人认为用一句话或许可以概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所谓同理心,不能把孩子看的过低也不能看得过高,因为下一条。


3、家长永远是孩子的家长,永远给孩子爱和支持


      孩子永远是孩子,在平等的基础上,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港湾和灯塔的功能。让孩子能够感觉我宁可失去整个世界,因为我有永远属于自己的家庭。很难?和物质和环境有关?


4、身教重于言教


      孩子对人的感受能力,远远超过我们家长的理解和感受,但是我们无法提供科学证明,家长任何的掩饰和隐藏,在孩子眼中都是透明的。孩子还有一个无比巨大的优势,家长在他的感受就是世界的全部,而家长不能。


二、亲子关系10个基本要诀


1、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哪怕同卵双胞胎)


2、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我们没有控制欲?没有?真没有?很难的,其实我们都有,或多或少)(承认并认同这一点基本上很难。)

3、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是决定于而不是决定)


4、孩子的学习来自于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指令。(我们很多时候注意了行为而忽略了情绪,如果你还是关注于指令,好吧,就当我们什么也没有说)


5、所有行为背后必有其正面动机。(杀人也是?)


6、有够好的方法,每个人定会追随。(孩子真的可以为自己负责么?)


7、凡事总有至少3个解决方法。(自古华山一条路?嗯嗯呃)

8、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其实更应该是体验过程,不体验而领悟的,那个不是人)


9、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恩,请参看上一条)


10、“爱”不可以作为筹码。(老实说,我实在没有其他的筹码了。)


三、理想家庭环境10个基本特征


互相尊重
心态积极
崇尚互爱
各担己任
容许差异
共同助人
鼓励思考
识己认人
喜乐共享
参与是金
(道理相同,说法不同而已,个人认为有重复之嫌)


四、信念系统是原动力


      NLP系统中的BVR理论:信念(Beliefs)、价值(Values)、规条(Rules)。
其实核心的问题也在这里,因为我们的信念是变态的,价值观是扭曲的,在这两个基础建立的规条也自然是恶法。从而造成劣币驱逐良币,超出本文探讨范畴,不多述,详情见《重塑心灵》一书。
      
      但是个人认同一点是原动力一说,以及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那种毫无道理向上的力量,尤其是孩子,那种力量是无比的强大和旺盛的,可怜的我们太多的家长都是不辞辛苦的把他们扼杀在摇篮之中,然后苦苦向人倾诉,我的孩子有问题。


五、自我价值决定一生成就

    自信、自爱、自尊。
   
     好像初中思想品德课就教授类似的内容,只可惜现实教给我们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不要脸的人能发财。


      你让我们如何自信呢?
      当然以上内容是我愤青之语和书的内容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六、父母对孩子的引导模式


      引导是一个值得揣摩的词语,和教育和教导有什么异同呢?引导和亲力亲为、撒手不管又是什么关系呢?恩,想清楚了,这一节就可以翻过去了。

      其实我个人还是固执的认为:育儿之三原则很简单:第一把孩子当人;第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三蹲下来和孩子沟通。

Rank: 7Rank: 7Rank: 7

7#
发表于 2010-12-8 13:25:58 |只看该作者
:F::F:
开心每一天/20080810

Rank: 7Rank: 7Rank: 7

8#
发表于 2010-12-9 10:06:54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年龄不同因时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其实成人对于孩童的了解远远远远远远不够,但是少有人站出来说,我不了解我的孩子。我们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规条去套孩子,所谓“拔苗助长”实在是常见之极。毕竟我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孩子。
以下是常见误区:
1、        过早让孩子站立行走
2、        孩子的顽皮
3、        孩子的游戏
4、        让家长生气或紧张的行为

一、        人脑的发育靠刺激
      抛开书中那些数字和科学理论不谈,从我们身边的情况来说,我们大家都比较认同,城市里的小孩子看起来都比较机灵和聪明,而农村的孩子相对安静和木讷,而且那些从小生活在小山村的孩子偶然进入大城市,目光会出现呆滞和不适应。我想这应该很充足的来证明这个问题,类似的现象我从我的亲属身上亲眼看到过。所以更加感慨孩子从小的见识以及家长对孩子有意识的主动刺激是非常的有必要。如果想在这个方面细节了解更多建议去阅读一些相关书籍,比如说大李的书在这个方面就写得非常详尽,环境的安排与布置、家长和老师的刺激与引导。
      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最核心的还是要看孩子内部发育的阶段,是顺应而不是按照成人意愿去强烈刺激,比如说“闪卡现象”,虽然说短期效果的确显著,令家长和孩子振奋,但是更多的证据表明,对孩子的长期发展来说,危害似乎更大一些。

二、        21岁前心智发展的5个阶段
     这些知识点家长要清楚地了解是很有必要的,也许不同育儿书籍对这个阶段具体时间的划分或许有所不同,但是大体的时间段都很类似。在这里我非常认同《育儿百科》作者的观点,哪怕你的孩子和所有书籍的描绘都有所不同,依然要相信孩子而不是书籍。(大意)
阶段一:0-1 信任与不信任
阶段二:2-3 自主与羞愧
阶段三:4-5 主动性与内疚
阶段四:6-11 勤勉与自卑
阶段五:12-21 身份(角色)的困惑

     其实这个阶段的划分更像是孩子的情绪和心理认知的过程划分,但是家长们不要忽略孩子生理发育的变化,个人建议家长在了解这个同时一定要了解孩子生理发育的阶段和周期,全面的观察和认知孩子。

三、        不同阶段不同侧重
1、        0-6岁 感性先行 (其实我个人更认同吸收性心智的说法,更容易让人理解和领会)
2、6-12岁 顽皮是宝 (其实这个阶段对于家长最大的困惑在于爱与自由的界限,规则的确立等方面。个人认为这个阶段孩子的成长是需要不断的犯错误来完成的,不给孩子犯错误和闯祸的机会是违背孩子的天性的,对于男孩子尤其如此。)
3、10-12岁 最脆弱 (个人认同这个观点,在很多书籍中都把这个阶段作为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具体年龄会稍有不同,男孩和女孩也会有所区别,根本意思是一致的。就是孩子开始对自我进行认知,不仅从生理角度还是心理角度都有很大的变化,生理上会对心理产生新的压力,这个时候的孩子其实内心总是惶惶的,的确是行走于地狱和天堂之间,内心渴望摆脱父母和家庭的影响,但是很多的方面都需要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但是他们不会主动地求助。等等。很关键的事情也是很有意义的时期。目前没有阅读到有关对这个事情进行更详细论述的书籍和文章。)
4、12岁以上,树立信念(个人认为是碰撞期,从而形成自我的事情。碰撞就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流,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但恰恰是这个时期,父母对孩子的认知大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会发现原来非常乖巧的孩子,在短时间内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从而产生怀疑,怀疑孩子、怀疑自己、甚至开始怀疑人生。反观这个年龄阶段的家长同样是进入了人生阶段的另一个分水岭40-50阶段,一句话形容很贴切,所谓当青春期碰撞更年期。家庭之战的爆发在所难免。)

四、        自我价值从自信开始
    孩子的自信来自于哪里?家庭的理解和包容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就像我们一个人,如果永远有一扇门为你无条件敞开,一盏灯为你无悔守候,我们会选择铤而走险么?

Rank: 2

9#
发表于 2010-12-9 13:08:24 |只看该作者
标记一下。
找时间认真拜读。

Rank: 7Rank: 7Rank: 7

10#
发表于 2010-12-10 14:54:38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处理孩子情绪的技巧

        很多年前,我们就了解了所谓EQ的概念,其核心意义我认为在于对于“情绪”的理解和认知上面,对于情绪来说我们所接触到的知识和文字里面涉及很少。不用说对于孩子莫名情绪的理解,对于我们自己的情绪我们更是了解甚少,当情绪来临之时大多数人或是被动忍耐,或是积极的抵抗和发泄,能静心下来去体验情绪的过程,或是思考情绪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实在是过于少见。所以家长们面对孩子的情绪的时候,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反应也就是不足为奇了,甚至可以说有很强的逻辑依据呢。

一、        传统做法各有偏差

1、        交换型。典型句式,如果你•••,我可以给你•••。试图用更吸引孩子的东西去取代孩子的情绪。造成的结果应该就是在我们以及潜意识里认为,情绪是不对的,你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是没有价值的,成熟的人是不应该有情绪的。从而导致人的自信心不足,压力增大。这也是我为什么说人总是自己虐待和折磨自己的发源之一

2、        惩罚型表示不满。应该是上一类型的变本加厉,更加强化了以上的感觉,让孩子产生更强烈的自我挫败感。

3、        冷漠型不够积极。应该说有点进步,但我认为更多是对情绪无奈之下的消极抵抗。

4、        说教型喋喋不休。在我看来更像是孩子的情绪去触发了家长对情绪之剪不断、理还乱的无奈感受,尤其说家长在抱怨孩子,不如说家长在抱怨自己。

二、        EQ类型很有效

        在NLP中对我有益很大的一点就是能理解“本身”一些应知应会的东西,就情绪客观存在来说,我们如何去正确认识这个客体,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和认识,并从中寻找更合适的处理和解决方案。因为在NLP中对有效性的追求是努力和不懈的。

1、情绪没有对错。情绪只是人作为主体对客观世界以及相应现象的主观感受而已。好多年前我在自己的博客上就记录过A+B=C的算式以及分析,也就是尝试分析和描述,人对于客观现实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而已。但是很遗憾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NLP可以。

2、情绪是推动我们成长的一种原动力。(个人之语)

三、EQ型家长对情绪的态度

       所以说EQ型家长对于情绪就应该有以下的认知和态度:

       认识情绪的客观存在,并且接受它。面对情绪的时候,首先需要认同它的存在以及它产生的必然性,然后尝试和孩子一起去探索应对之道,一旦进入这个步骤,我自信孩子的想象力是家长不可以比拟的。PET中会更有具体详细的方法、步骤的论述。

三、        EQ型家长的表现(不言自明)

四、        EQ型处理孩子情绪的技巧
        接受、分享、肯定与引导、策划(但是大多数家长所犯的误区就是,往往过程中自己会取代孩子而成为主体)

Rank: 6Rank: 6

11#
发表于 2010-12-10 16:26:45 |只看该作者
:F:

Rank: 7Rank: 7Rank: 7

12#
发表于 2010-12-12 13:25:14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情绪教育

一、家庭EQ的八个要诀

      其实个人也很反感动辄几条几款,使阅读性很差,或者会陷入追求几条而忽略事情本质。在我看来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总是充满了信任、理解和弹性,并且能从任何事情过程中寻找属于自己家庭的独特乐趣。看到这个章节时,我脑海浮现出这几个词语:弹性、边界、信任(尤其是家长对孩子的信任)以及在家庭中气氛永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我们认知的误区根源在于:
   
       第一在家庭中总是冲动于需求真理,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任何事物、任何行为和观点都应该也必须要用二元分割,不能马虎;

       第二我们总是喜欢把事情和个人品质紧密挂钩,不超过三句话的时候,类似语句就会出现:你这个人•••,你本身•••,你就是••••的人等等;

      第三我们总是更看重结果的胜负,而不是彼此的感受是否更加舒适。

      其实以上几点也是我们在沟通中的关键禁忌。

二、培养EQ从家长做起

        无论EQ抑或其他都需要家长做起,毕竟在家庭中,家长还是主导整个气氛的。这时候很多人会跳出来说,如果不是他如何如何,我们家一定如何如何了•••••

        关键两点:

        1、        清楚认识和正确运用情绪去帮助自己

        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表达我们的情绪,而不是回避情绪,不是说家庭就一定不需要争吵,生气,甚至更激烈的情绪出现,很多时候我们为了避免情绪的发生,而克制自己,从而导致沟通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失误,从而引起更大的误会。所以说正确的表达情绪更为关键。很多育儿书籍也提到:在自己充满的情绪的时候,不要去教育孩子,但是反过来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否需要情绪的存在呢?(需要我们思考)

         2、        了解和分享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难点在于,我们家长很多时候要求孩子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于家长自己来说,却很少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从传统上来说,我们是耻于表达自己的情绪的,被社会认为是不稳重、不成熟、不堪担任的表现,更不用说家长在孩子面前分享自己的感受了。

        三、利用EQ处理具体问题
        这些就像NLP工具箱里具体的某一个工具一样,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实施,简单快捷经济实惠。

       1、与心爱的事物分手
       2、化解与他人之间的冲突
       3、承担责任(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大多被指责为害怕承担责任呢?个人认为是因为孩子在生活中少有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当然也不能体会承担责任后的快感。)

五、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自爱和自尊

        不看也罢,帮助孩子?我个人有异议,我认为如果能做到上面所论,这家的孩子凭什么没有自信?凭什么不自爱?凭什么不自尊呢?

        我们总是固执的认为,孩子一定要在我们刻意的教育和引导下才能茁壮成长,但是很多成功人士大多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而奋起的。

Rank: 7Rank: 7Rank: 7

13#
发表于 2010-12-13 08:54:12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良好而有效的亲自沟通技巧

      看到这个章节的时候,我认为核心在于沟通两字上,不仅是家长对孩子还是家长之间,或者是人和人之间,莫过如此。对于沟通,我们的了解实在过于肤浅。在育儿书籍里我认为讲沟通讲的更加清晰和明了的当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在想是否把他的读书笔记也列出来。

      在这个章节中,对于沟通本身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入,而是给出了很多种的解决方式和方案,也许很多家长更乐意于这样的阅读,但是我认为这种文字并不能让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根本的提高。

一、        正确地赞赏孩子
      好多年前卢勤老师的《告诉孩子你真棒!》让很多家长学会了无休止的、没有限度的甚至无耻的告诉孩子你真棒!但是却遭到孩子的强力反弹。“妈,有事您说事,不要总夸我好不?你现在一夸我我心里就发毛,何必呢?”

1、直接说出孩子受到赞赏的原因
2、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二、        给孩子一个“黄金时间”

三、        利用“20条”改善沟通

四、        孩子应否听话(不听话的孩子更聪明?)

五、        孩子屡不听命怎么办?

六、        帮助孩子听家长的话(最终还是要听话)

1、简明的发布指令
2、有效地警告
3、适度地奖惩
4、掌握原则
5、统计效果

七、        如何使孩子守规则

1、孩子不守规则的原因
2、订立规则限七条
3、逐条明确签合约
4、实施规则用奖惩
5、坚持执行忌严苟

八、        训练关注良好行为

九、        注意孩子喜欢的活动

十、        亲子关系的急救箱—“太空时间”

十一、如何处理盛怒的情况

十二、家庭问题会议

      其实读到这里我已经很明显的感觉到,以上内容其实更适合于“问题家庭”,也就是说在家庭中已经出现了沟通障碍的时候,应用以上全部或者某种方式应该可以缓解家庭沟通中的问题。对于一些原生家庭来说,略显死板和僵硬。

      其实对于家长来说,最为挠头的在于两个方面:

一、规则更大的限制是在于家长自己而不是孩子。

       真正公平和让人发自内心尊重的规则,一定是适用于全家而没有例外的。但是大多数家长内心认为是,规则是你的,而不是我的,我是老子有特权。在这种状态下,孩子天生会对规则产生敌意,这样一来我们很多的煞费苦心都在这个时刻归零了。

二、执行难。
      
      很多的时候,开始之日,大家都兴致勃勃,时日不多规则也就只是挂在墙上的规则。再加上上一条的原因,很多孩子都学会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往往会使所谓的规则流产。等家长再忍无可忍之际,那便是又一次角逐和较量的开始,周而复始,无穷尽也。

       个人观点十分的偏激,让规则成为孩子的规则而不是家长的规则,对于大多数原生家庭来说,没有规则就是最大的规则。也就是所谓的放手,在几项大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让孩子自己从小养成对自己负责,也就是所谓“自律”强于“他律”。不侵犯家庭其他成员的利益,不触犯相关法律,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其他人的痛苦之下,其他的,随他去,爱谁谁。家长在承认自己的空间的基础上,也要认同孩子的空间,互不侵犯。当然我相信没有几个家长可以认同我的观点的,博君一笑而已。

Rank: 8Rank: 8

14#
发表于 2010-12-13 10:59:57 |只看该作者
:F:学习!

Rank: 8Rank: 8

15#
发表于 2010-12-13 11:01:08 |只看该作者
我要找来看看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16#
发表于 2010-12-14 02:41:40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17#
发表于 2010-12-14 02:50:51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Rank: 7Rank: 7Rank: 7

18#
发表于 2010-12-14 23:29:38 |只看该作者
能看到果果花儿的回复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惊喜。
谢谢你

我也只是把当时读书的所感所想做一个相对客观的记录,其实距离正确很远。
你能提出这样的观点,我非常理解和认同。
其实之所以我提出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因为想表达一个观点,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孩子的空间被深深地压缩了。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论坛的小圈子,这种现象更为突出。

所以我认为太多的“刻意”是没有必要的。家长做到接纳自己,接纳孩子,把属于孩子的东西还给他,顺其自然不娇柔,不造作。孩子怎能不自尊、自爱和自信呢。

换一个其他类似的例子不知道是否能更清晰的表达我的意思,很多家长都会说我的孩子如何能考上大学?我就很纳闷的问,为什么你一定会认为你孩子考不上大学呢?为什么不去问问我孩子怎么样才考不上大学呢?呵呵。

Rank: 7Rank: 7Rank: 7

19#
发表于 2010-12-14 23:32:40 |只看该作者
第七章 孩子的学习和学业成绩

一、今天的教育制度

      个人认为今天的教育制度最大的问题是非人性化,僵化和死板。把孩子不当人,尤其是这个现象愈发的激烈,背后的社会学意义,不在此探讨。关键问题是我们对孩子还是了解太少太少。太多的家长的疑问就是:人家的小明学习那么好,为什么你就不可以呢?其实从NLP来看,这位家长也是很可怜的,他明明知道这种方式和方法是无效的,是达不到他的结果的,除了苦苦相逼别无他法,结果家长和孩子一起疯狂。

       所以书中提出的内感官系统就很好价值,内感官分为三种(内视觉、内听觉、内感觉)。对应不同类型的孩子,偏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也有根本的不同,在没有了解孩子的前提下,盲目的填鸭是很痛苦而且没有效率的一件事情。

二、        学习,左右脑并重

左脑与右脑、感性与理性

感性很重要,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个人感觉在佛学领域对此研究更加的专业)

1、人生中没有任何决定可以只凭理性而做出;
2、感觉往往是深层、复杂的计算结果,比理性层面的计算更为重要;
3、感性与理性配合运用,才能达到人的智慧和能力的最高境界。

       我们需要学习的是不要肯定一切、否定一切,把握之间的“度”方得大成。遗憾的在于我们对基本知识的欠账太久,所谓我们都很缺乏常识。

三、        内感官共同行动

      传统的学校教育,只是强调了内听觉而忽略了其他。我曾经感叹于四中老师的授课方式,对此比照才明白为什么有所不同。

四、        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学习
   
     其实我相信大多数孩子还是喜欢学习,只是我们把孩子搞的不喜欢学习而已。但凡学习有点成绩的孩子,一定有过从学习中获得乐趣的经历,因为人本身总是需要“自动自发”的。

五、        竞争,结果是“零和游戏”

      任何竞争也是超越自己才是最终的赢家。

六、        提高,遵循大脑规律
     
       方法和技巧的确有很好的、很直接的效果,但是一定是“你的”方法而不是“他的”或者“我的”方法。其实我一直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能力寻求自己的方法,就像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寻找并得到自己的幸福一样。关键问题不在这里。

       大多数培训班、辅导机构的最大益处在于他们精通各种各样的方法,有些不乏闪闪发光,问题在于如何使用方法,哪一种方法更为适合自己呢?

七、        明确上学的新价值。
       是孩子的价值不是家长的价值,其实我相信任何孩子都可以从学校生活中寻求属于自己的价值,只是家长单一价值观让其他都黯然失色和无语。因为在很多的老师和家长眼中从来是这样的定式的:“成绩差=没有价值”

八、        张五常的教育信念

      兴趣第一,父母比学校更重要。

九、        应付挑战的心理调控技巧
       多做、多做到、多因做到而得到肯定。

并且给出3种很好的技巧:

      抽离法、制造未来景象、借力法(典型的NLP技巧和方法)

Rank: 8Rank: 8

20#
发表于 2010-12-14 23:40:2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红楼情深 于 2010-12-14 23:52 编辑

书中关于张五常的那段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张五常的孩子在美国接受教育,他放弃家附近的免费公立学校,选择一所只有两三间简陋木房的小私立学校,是因为那个学校和老师是真心关心孩子的!


今晚和老公聊天,说到孩子的兴趣,我俩达成一致----父母在发现孩子兴趣并引导其培养起自己的兴趣上所做的功课,应该远比督促孩子在学业上取得一点成绩要重要得多。学习成绩真不重要啊,不知道将来孩子上了学,我们是不是还会一直这么坚定下去。
我要怎样给你我的爱http://blog.sina.com.cn/happykik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11-23 18:26 , Processed in 0.02684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