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693|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专版] 小学、中学、大学高效学习剖析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5-29 18:48: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小学、中学、大学高效学习剖析》

作者:学父五迁

目录

01. “学什么”与“怎样学”
02. “该学的”与“不该学的”
03. “难度”与“复杂度”
04.  何时该用“最强大脑”的联想记忆术?


.... 高屋建瓴的整体启蒙——数学、语言、科学人文
.... 适合小孩子的地缘政治?——地理、历史

.... 数学中的要点(主要体现在难度上):
分配律、进制、方程、函数(对数、指数、三角)、
空间几何、向量、复数、微积分、排列组合概率统计、
促成微积分大发展的物理学(一些重要的运动形式,如圆周运动等)、
立体化学、地理中的数学模型(等高线、地球模型、阳光入射角、时区等)。

.... 常识知识结构的要点(主要体现在复杂度上):
生物、化学中的非数学模型部分。
地理中的非数学模型部分,历史,政经。
语言部分(语文、英语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Rank: 8Rank: 8

2#
发表于 2016-5-29 18:52:52 |只看该作者
《小学、中学、大学高效学习剖析》

作者:学父五迁

01. “学什么”与“怎样学”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学业不负娃?

我们这一代父母,普遍都有一个奢望。
这世界上,有没有这样一种教育体系?
既能够保证孩子学业有成,又不必为了应试教育牺牲孩子的日常生活质量?

为了这个奢望,无数的老师、家长、学生投身其间,孜孜不倦,上下求索,不断地推动学习效率的提高。

学习效率的提高,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学习方法”,即“如何学”(“how to learn”)。
第二个方面是“学习内容”,即“学什么”(“what to learn”)。

Rank: 8Rank: 8

3#
发表于 2016-5-29 18:54:02 |只看该作者
在“学习方法”方面,名校名师、高考状元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笔记整理、思维导图、错题宝(题海战术的优化)、
联想记忆(“最强大脑”的基础联想记忆术)、
知识点复习卡片(按照遗忘曲线组织),等等。
只要持之以恒,养成优良高效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的提高就指日可待。

Rank: 8Rank: 8

4#
发表于 2016-5-29 18:54:56 |只看该作者
在“学习内容”方面,教材与时俱进,图文并茂,
同时辅以大量视听资源、教学软件、剧本编演等多感官通道教学资源。
过去的二十年间,无论是学校教材,还是家庭教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语言文字的表现能力,总是有局限的。
以文字为主的传统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师生家长的需求。
顺理成章的,视野日渐开阔的家长们发现了绘本的力量。
一幅图胜过千言万语,孩子们在享受审美熏陶的同时,不知不觉学习了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
国内外的经典绘本,受到家长们的热捧。
有图还不够,还要有声音。有声绘本开始大行其道。
中小学的语言类教材(如语文、英语)也开始配图配音,为学生自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有了图画,有了声音,教学动画还会远吗?
中学生物课本中,复杂的细胞结构一向是记忆的难点。
哪怕课本的细胞结构彩图十分精致漂亮,接近了国外大学生物教材相同的水准,
复杂的细胞结构也不是那么容易记忆的。
国内的师生发挥了充分发挥了汉语的优势,编写出一套套辅助记忆的口诀。
遗憾的是,这类口诀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并不能帮助细胞结构在学生的脑海中真正的“活”起来。
这时候,一些生物老师的目光转向了一种方兴未艾的新型教学资源——分子动画。
分子动画,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一方面,分子动画师根据蛋白质数据库构建蛋白质模型,这是科学的方面。
另一方面,分子动画师需要根据自己对于生物学的理解,发挥想象力,构建各种蛋白质模型的具体动作模式,这是艺术的方面。
分子动画中,最有名的一部“大片”是BBC制作的《细胞的暗战》,场面恢弘,惊心动魄,宛若一部经典科幻大片。
看完这部片子之后,以前学过的那些“死”知识一下子在我脑海里“活”了起来——原来,细胞内部的运作,竟然是这个样子的!
若是我当年就能看到诸如此类的分子动画,那对于我的生物学习该有多么大的帮助!
比起静态的图文,教学动画视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不过,视频本身也有其局限性——缺乏操作性。
教学软件的兴起,有力的弥补了这方面的局限。
老师们利用教学软件(如《几何画板》)制作了大量的经典教案,
涵盖了数学、物理、地理等科目上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历年选拔考试(中考、高考等)经典题目。
比起教学视频,这类软件教案拥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可操作性。
教学视频只能向学生单向展示学习内容,软件教案则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模型操作(甚至制作)中来。
学生几乎可以像摆弄实际模型一样,摆弄(甚至修改、创作)教案中的三维模型。
这种亲自动手操作的体验,远远超出了单纯观看视频的体验范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为了进一步帮助孩子切身体会科学研究方法,一些家长为孩子建立了家庭物理化学实验室。
这,当然是极好的。
只是,要注意安全问题。
图文、视频、软件数据模型等教学资源带来的最大安全问题,主要是视力和听力的保护问题。
真实的物理化学实验,那完全是另一回事儿了。这一点,不再赘述。
总而言之,今天的教学资源的丰富多样性,和我们当年相比,可谓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同样,今天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和我们当年相比,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16-5-29 18:55:37 |只看该作者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就需要在“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这两方面下功夫。
目前的“高效学习”类书籍,基本上都集中在“学习方法”方面,很少涉及到“学习内容”方面。
这种偏重造成了一种很有趣的现象。
“高效学习”类书籍大都是泛泛而谈,讲述一些方法论的普遍原则,很少有具体应用的例子。
即使有一些具体例子,也基本上不会超过小学低年级的基础知识点(比如小学数学中的加减乘除)。
有趣的是,这些基础知识点恰恰是最不需要“高效学习”的。
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学生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反复应用加减乘除这类的基础知识点,从而烂熟于心。
相反的,学习中的难点、重点、要点,很少成为“高效学习”类书籍中的例子。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
“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形成,是对学生的要求(毕竟,学习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学习内容”(教学资源)的提供,则是对师长的要求(师长的义务主要在于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
况且,“学习方法”就那么几条,梳理起来相对容易;
“学习内容”则不然,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洋洋大观,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极难梳理。
因此,目前的“高效学习”类书籍偏重于“学习方法”,也就情有可原了。

点评

豆奶  似乎捅破了一层窗户纸!---想说没什么高深的---可是,为什么不是你讲出这番道理呢  发表于 2024-6-26 12:54:57

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16-5-29 18:56:51 |只看该作者
不过,在我看来,对于“学习方法”本身的强调,几乎已经到了极限,没有太大的提升空间了。
首先,尽管大家都知道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其次,能够做到的那些学生,也通常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上的不菲代价,占据了其他生活内容的时间,影响了生活质量。
我们都听说过国内一些有名的中学。
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最好的生源(良好的天资和学习习惯),以及,最多的学习时间,
分数也几乎已经达到了极致,这种模式也几乎达到了极限,毕竟,一个人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
注:这里的“最好”,是以应试分数为标准的一种狭义评价。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16-5-29 18:58:11 |只看该作者
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学习内容”是更加重要的方面。
请注意,我并不是说“学习方法”不重要。
“学习方法”当然重要。
我只是说,相比于人们对“学习方法”的重视程度,“学习内容”才是更加需要重视的方面。

市面上曾经流行过的创富神话中,有这么一条口号语录,我至今记忆犹新:
“做[对]的事情”(do right things)比“把事情做[对]”(do things right)更加重要。
把事情作对,讲的是做事方法,how to do。
做对的事情,讲的是做事内容,what to do。

对于这条口号语录,我是这么看的。
对于个人面对的特殊情境来说,“方法”比“内容”更加重要,即,how 重于 what。
对于大众面对的公共情境来说,“内容”比“方法”更加重要,即,what 重于 how。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因很简单。
一个人面对特殊情境的时候,没有其他人的经验教训可以遵循,难以提前判断正误,
只能在做事的过程中慢慢摸索,从错误中吸取经验,不断犯错,不断修正,do things right。
但是,“应试”则是完全不同的一码事。
“应试”是一种全世界范围的公共现象(其中,东亚地区的“应试”情节尤其严重),
有无数前人的经验教训和研究成果可以遵循,提前预判正误不是梦,
do right things,不仅高度可能,而且高度可行。

Rank: 8Rank: 8

8#
发表于 2016-5-29 18:58:58 |只看该作者
下面,我们从全世界范围内看一下“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这两种思路的实践情况吧。
国际上有一个比较权威的“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简称PISA),目前的评测对象主要是世界各地公立初中的初三学生。
历届的评测结果排名中,东亚学校位居前列,属于第一梯队,欧美学校反而落在了后面,差距还不算小。
这个排名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因为,根据“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PISA)的调查统计结果,
东亚学生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几乎是其他地区学生的一倍半到两倍。
高投入,高产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不是很符合人们对于“公平”这个概念的理解吗?
但是呢,在这个排名中,却有一个特例——芬兰。
芬兰是北欧国家,芬兰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远远少于东亚学生。
但是,芬兰学生的排名却和东亚学生同属于第一个梯队,位居前列。
这实在是颠覆了人们的常识。
低投入,怎么可能有高产出呢?
芬兰学生为什么能有这么高的学习效率?
芬兰的教育模式,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重视,各国纷纷派出代表团前往芬兰考察学习。
芬兰教育的特点逐渐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原来,芬兰学生的“低投入”,是以芬兰老师的“高投入”为基础的。
芬兰老师无需批改学生作业,无需参加绩效考核,无需谨遵教学大纲,
在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方面拥有极高的自由度和自主权。
他们的所有时间几乎都投入到教学研究中——比如,编著教材。
国内的中小学教材出版控制比较严格,也就人教、苏教、沪教、北师大、外研社等那么几家。
竞争少,生源大,这几家出版社从来不愁产品没有销路。
芬兰则完全不同。
芬兰人口很少,只有几百万人口,生源极其有限,
教材出版相对自由,竞争极为激烈,市场销路极窄。
很多时候,一本新教材能卖出几千册都算不错了。
即使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很多芬兰老师的教材编著热情也丝毫不减。
芬兰刚开始参加“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简称PISA)的时候,参与评测的东亚学校还不多。
那是一段值得纪念的美好时光,芬兰连续两届轻松夺冠,引起了全球轰动(教育领域内)。
可惜,好景不长,参加评测的东亚学校越来越多。
上海一家中学参与评测之后,连续几届夺冠,抢走了芬兰的风头。
这种情况,引起了芬兰教育界的深刻反思。
反思的结果是什么呢?猜一猜。
芬兰会不会向东亚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
哈。事实证明,惯性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芬兰并没有把目光转向学生的学习上面,而是继续专注于之前的优势——教学资源。
芬兰教育家的做法是,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进一步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藩篱,一箭双雕,一举多得,
学生们在一次教学体验活动中就能够高效学习到尽可能多的多学科知识技能。
芬兰之所以采取这种教育策略,是因为其特殊的国情。
从人口上讲,芬兰是一个小国,只有几百万人口,周围强国环伺(俄、德、北欧大国等),形格势禁。
芬兰经不起一点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承受不起大国中常见的精英和大众分野的代价。
芬兰只能努力把全民基础教育整体提升到全民精英教育的水平。
那真的是“一个也不能少”。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芬兰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芬兰的基础教育投入之巨大,中小学教师资质要求之高,世所罕见。

Rank: 8Rank: 8

9#
发表于 2016-5-29 19:00:03 |只看该作者
芬兰教育的整体教学思路,对于学生的天资、自律、毅力等个人特质没有特殊要求,因此,适用面最广,适用于绝大多数普通学生。
不过,芬兰教育的具体教学内容,却不太容易直接借鉴,
同大多数小国一样,芬兰是外向型经济,芬兰对学生未来的要求是多语言(芬兰语、德语、俄语等)、多文化的国际型人才。
芬兰的教学设计也是围绕着这个目标。
从语言学上讲,芬兰语和中文几乎处于两个极端。
从文字的发音规律方面来说,芬兰语是一种规律明显的拼音语言,
音形对应关系很明确,“听说”基本上就对应于“读写”;
中文的音形对应关系很模糊,“听说”和“读写”之间的距离相当遥远。
从语法方面来说,芬兰语的语法复杂严谨,中文的语法自由散漫。
英语处于两者之间靠近芬兰语的那一端。
英语的发音不如芬兰语那么规则,语法也没有那么严格,这带来了麻烦,
也带来了好处——日常用语中的英语单词不会太长。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优势和劣势。
比如,相对于其他语言来说,中文的一个明显优势就在于格律、押韵、谐音。
这使得中文非常适合速记口诀的创作和背诵。
比如,乘法口诀表,元素周期表,用中文背诵起来,比其他语言简单许多。

Rank: 8Rank: 8

10#
发表于 2016-5-29 19:00:58 |只看该作者
芬兰教育的教学资源整合策略,目前主要集中在各个科目之间的整合。
我的想法是,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对多个年级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统一规划整合。
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目前的学制中,学生的时间分配极为不合理。
小学的学习内容最少,却占据了最长的时间——六年。
初中三年的学习内容是小学的很多倍,高中三年的学习内容又是初中的很多倍。
这就造成了一种严重的失衡——最简单的内容,占据的时间最多;最难的内容,占据的时间反而最少。
弥补这种失衡的最常见思路就是“缩短学制”,即,低年级学生提前学习高年级课程。
比如,跳级、奥数、早慧儿童自考等,都是“缩短学制”的具体实践。
“缩短学制”的初衷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学习时间,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拔苗助长”的隐患。
越是高年级的教材,用于抽象思维的形式演算符号就越多,不适合低年级学生。
请注意,我不是说,低年级学生就不能学习高年级的“知识”。
我只是说,低年级学生不适合学习高年级的“教材”。
“知识”并不等于“教材”。
“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
低年级学生当然可以学习高年级的“知识”。不仅可以学习,而且应该学习。
只不过,这些高年级的“知识”必须以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样式”来呈现。
具体来说,高年级的“知识”必须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具象化形象思维”。
实际上,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小学生,也适用于中学生和大学生。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甚至可以说,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
那些最受广大学生们欢迎的国际知名的大学教材,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形象生动,一目了然,每一个抽象形式演算都尽量提供对应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前面提到的分子动画,一开始就是从国外的大学课堂上流行起来的。
可见,形象化、具象化,是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趋势。
中学、大学知识中的很多重点难点,经过恰当的形象化改造,完全可以提前引入到小学阶段。
小学生完全可以提前接触中学、大学中常用的具体形象模型,
比如,斜线,斜面,球面,柱面,锥面,切线,切面,截线,截面,等。
即使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也最好补上这一课,因为很多中学生和大学生也很少有接触这些实际模型的切身体验。
一些家长可能不理解:高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拔考试,高考不考大学知识,我为什么总是要把大学知识带上?
这是因为,很多大学基础知识正在一步步地移入到高中课本中,成为高考范围,
比如,微积分、线性代数矩阵、向量空间几何、线性回归,等等。
这些知识点散落在高中数学课本中,形成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体系散乱,形式枯燥,十分难学。
只有从更高的视角着眼,高屋建瓴,一线贯穿,才可以讲透这些知识点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有利于高考,更有利于大学本科的期中期末考试、自考、考研。
以国内的高考难度和复杂度来看,如果希望两全其美,学业生活两不误,
我们就必须通盘考虑并设计小学、中学、大学的整体学习规划。
这个整体设计规划的工作,由谁来做呢?
很多家长和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授课老师。
老师最专业,老师最值得信任。
但是,不要忘记,在教育体系中,老师本身也是受限的。
教育期刊中,我经常看到一句话,描述老师的两难状态——戴着镣铐起舞。
老师当然希望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长期发展目标考虑,但是,在此之前,老师首先要满足迫在眉睫的短期目标——
按照进度要求,把大纲规定的每一个知识点,传授(如果不是灌输的话)给每一个学生,从而达到自身绩效考核的要求。
这个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间,通常是处于冲突状态。
而且,在大部分学校中,每个老师只教一个年级,一个科目,学生每升一级,就会换一个老师(每个科目)。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难找到一个老师为自己进行整体学习规划设计。
大多数情况下,这个整体规划设计,只能学生自己来做,或者家长帮忙做。
我在后面写的内容,就是帮助学生和家长来做这个规划设计。
如果老师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并为学生做这个整体规划,那就更好了。

Rank: 8Rank: 8

11#
发表于 2016-5-29 19:05:44 |只看该作者
一位家长在教育论坛上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如果孩子的爱好恰好是考试内容,那可就赚大了。
看到这句慨叹,我哑然失笑,深有同感。若是孩子爱上学习,那家长还用担心孩子的学习问题吗?
这不正是人们孜孜以求的寓教于乐的快乐教育的理想吗。
遗憾的是,现实近在眼前,理想远在天边,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快乐教育”这回事儿?
答案是:有。当然有。但是,只限于小学低年级启蒙阶段。
这方面的绘本资源、视听资源、益智玩具资源极为丰富,很容易就能“乐”起来。
但是,再往高年级,遭遇到更难更复杂的学习内容,就很难“乐”得起来了。
前面提到的教学动画(如分子动画)、教学软件(如《几何画板》)等教育资源,
也只能覆盖到一小部分有限的知识点,而且,也不太容易“乐”起来。
我写这个整体规划设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追求难以企及的“快乐教育”。
我追求的是“无痛苦教育”、“无代价教育”,至少要达到一个最基本的底线要求——
学生们不至于因为学习进度压力而产生厌学甚至轻生的念头。

点评

豆奶  可以给个新联系方式吗?  发表于 2024-6-26 13:17:24

Rank: 8Rank: 8

12#
发表于 2016-6-6 15:33:02 |只看该作者

Rank: 6Rank: 6

13#
发表于 2017-3-18 12:45:3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后续呢?期待更新。

Rank: 6Rank: 6

14#
发表于 2018-4-30 08:03:2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学父五迁 发表于 2016-5-29 19:00
芬兰教育的教学资源整合策略,目前主要集中在各个科目之间的整合。
我的想法是,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对多 ...

好想看后面的内容。

Rank: 6Rank: 6

15#
发表于 2018-4-30 08:04:0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学父怎么不来更新了?

Rank: 8Rank: 8

16#
发表于 2024-6-26 13:00:34 |只看该作者
学父五迁 发表于 2016-5-29 19:05
一位家长在教育论坛上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如果孩子的爱好恰好是考试内容,那可就赚大了。
看到这句慨叹,我 ...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快乐教育”这回事儿?
答案是:有。当然有。但是,只限于小学低年级启蒙阶段。
这方面的绘本资源、视听资源、益智玩具资源极为丰富,很容易就能“乐”起来。
但是,再往高年级,遭遇到更难更复杂的学习内容,就很难“乐”得起来了。
前面提到的教学动画(如分子动画)、教学软件(如《几何画板》)等教育资源,
也只能覆盖到一小部分有限的知识点,而且,也不太容易“乐”起来。
我写这个整体规划设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追求难以企及的“快乐教育”。
我追求的是“无痛苦教育”、“无代价教育”,至少要达到一个最基本的底线要求——
学生们不至于因为学习进度压力而产生厌学甚至轻生的念头。
~~~~~~~~~~~~~~ 迟到了8年的点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11-26 00:38 , Processed in 0.02739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