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64|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育儿心得] 再说虎妈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31 14:02: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新年伊始,亚裔虎妈、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制定十条家规、采用高压手段管教女儿的故事,引发了中美育儿理念的大讨论——美国一些媒体认为,在教育子女方面,中国母亲的严格教育方式似乎更见成效。正在素质教育之路上蹒跚起步的中国母亲们则开始困惑,宽松的家庭氛围,不是更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么。
  蔡美儿为何要采取这种教育方式?严厉的管教背后,她如何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近日,通过电邮、电话等方式,本报对话亚裔虎妈、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
  “有些词语,看上去很严厉,其实我是想幽默地表达这个育儿的过程。”
  京华时报:“虎妈”这个称呼是谁给你的?为什么这么叫你?
  蔡美儿:我对女儿要求严格,她们有时受不了,背着我叫我“母老虎”“伏地魔”。我先生杰德觉得我过于苛责,认为我的要求太高太强硬,让家里太紧张,不自由。他们不满时或开玩笑时,就喊我“虎妈”或“伏地魔”。
  京华时报:你怎么看这个称号?
  蔡美儿:我喜欢这称号。京华时报:我在网上看到,你的育儿经验最近引发了中美教育方式的讨论。有一些人因此认为中国妈妈的教育方式强过了美国妈妈。
  蔡美儿:月初,一家报纸报道了我严厉教育女儿的事。我的邮箱收到了300多封信,不少是指责我的教育方式极端残酷,没有人性。1月8日,美国一家纸媒将标题做成了“为什么中国妈妈比美国妈妈更优秀”。再后来,《时代》又发文分析称美国父母是不是该思考自己是个“失败者”。
  其实,这不是我的初衷,媒体的有些报道是断章取义,让大家误读了我的教育观。最近我一直在澄清:我是一位华裔妈妈,用我所受的中国式教育管教了两个孩子,并记录了这个育儿经历,仅此而已。其中所使用的一些词语,看上去有些严厉,其实我是想幽默地表达这个育儿的过程。
  “你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没有,请配合我。”
  京华时报:你怎么严厉教育你的女儿?
  蔡美儿:我给两个女儿制定了10条清规戒律。在学习上,我不准她们任何一门成绩低于“A”。
  我的大女儿索菲娅五年级时,有次乘法速算测试得了第二。接下来我每晚让她做20张试卷,每张100道速算题,我在一旁掐着秒表计时。一周强化训练后,索菲娅次次稳拿第一。小女儿露露有次没做考试加分题,我告诉她家教良好的孩子都应做加分题,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分数将优秀和平庸区别开来。从此,露露再也没放弃过加分题。
  京华时报:有人反对你的这种教育方式吗?
  蔡美儿:在美国社会,按照中国人的方式教孩子,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冲突,这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
  京华时报:你丈夫同意你这么做么?
  蔡美儿:我在家里并不占优势,我丈夫杰德就是一个有犹太血统的美国人,要求我不要太严。我和他签协议让他不要干预我对孩子进行中国式教育,我问他,你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没有,请配合我。
  京华时报:这种教育的效果怎样?
  蔡美儿:两个女儿保持着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纪录。索菲娅18个月就认字母表,3岁阅读《小妇人》,开始弹钢琴,14岁就在卡内基音乐大厅弹钢琴。露露练小提琴,12岁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有人称她们是“音乐神童”。
  成年后,露露改打网球,裁判评价她“是那种不付出110%的努力决不罢休的小姑娘”。
  “当她已经长大时,我应该把一些选择权还给她,让她做真正喜欢的事。”
  京华时报:有人对你不让女儿参加同伴聚会不理解,不应鼓励孩子参加社会活动吗?
  蔡美儿:不参加玩伴聚会,是因为时间很宝贵,会耽误练琴时间。有一次,索菲娅一直央求说她想参加最好朋友的生日聚会,我心一软就答应了。可第二天早上她到家,很累,焦躁,也没心练琴了。一盘问才知道,她一整晚都在
  听一位同学谈论对性的神秘尝试。我后悔让孩子接触这类糟粕聚会。我认为,没必要让孩子犯了错误再学习。
  京华时报:孩子们不听怎么办?
  蔡美儿: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她们抵制学习、练琴这类枯燥的事。
  我和露露的第一次冲突发生在一个天寒地冻的下午,那时她才3岁。我要求她练琴,结果她连打带踹,又哭又闹,我忍无可忍将她拖到门外。也许是为了表示反抗,索菲娅还偷着将钢琴咬得到处是牙印。当她们不好好练琴时,我会威胁她们不准吃饭,要烧掉其所有的绒毛玩具,骂她们“垃圾”。
  我每时每分都得软硬兼施,用尽了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一切办法,让她们做一些现在不乐意、但将来有益处的事情。
  京华时报:你会退让么?蔡美儿:要视情况来定。有一次我们到俄罗斯旅行。在一家咖啡馆内,我让露露尝一粒鱼子酱,她不同意。面对我的坚持,她发疯似的说我令人恐怖,要她做地这一切实际上是为我自己!她讨厌小提琴,憎恨这个家,并抓起玻璃杯砸碎在地上,发誓称如果我不放过她,她就要砸掉所有的杯子!
  我最终想清楚,当她已经长大时,我应该把一些选择权还给她,让她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这样的事情以后还有很多次,比如说,我同意露露辞去首席小提琴手的职务,改打自己喜欢的网球。
  “我想打破亚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京华时报:什么原因令你对女儿如此严格?
  蔡美儿:我想有两点。一是我自小接受中国式教育。我认为,这种严厉的教育可以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品质。二是我害怕两个女儿走下坡路。
  在美国,亚裔移民有“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一代移民终于实现了“美国梦”,会省吃俭用,将所挣的每一分钱和巨大的精力投资在孩子的教育上。第二代移民因父母的巨大投入而相对优秀,但他们教育孩子也因此不太严厉了。第三代移民的生活很舒适,有一群成绩B+的朋友,认为个人权利受宪法保护,不愿付出辛苦,就会走下坡路。
  我父母是中国人,他们先是移民菲律宾,上世纪六十年代又举家移民美国。我是移民二代,我想打破亚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京华时报:你小时候父母如何教育你?
  蔡美儿:我父母对我很严格。8年级时我历史考了第二名,颁奖仪式结束后,父亲说“千万不要再让我像这样丢脸了”。在家里说中国话时不小心夹杂了一个英语单词,就要被狠狠打手板。
  我当时也经常抱怨,我的事为什么他们老做主。这事在我申请读大学时得到了解决。父母坚持让我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说离家近,可以住家里。我想摆脱“虎笼”,于是就瞒着父亲,伪造了他的签字悄悄申请了哈佛大学并被录取。父亲为此折腾了整整一宿,一边因我违抗父命大发雷霆,一边又为我考取哈佛而骄傲。
  京华时报:现在回头看,有没有不喜欢的地方?
  蔡美儿:回头看,我很理解、也很感激父母。我相信,我的孩子最终也会理解我。
  “西式教育过于强调‘创意’,排斥纪律、刻苦等旨在培养毅力的东西,中国教育过于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
  京华时报:大家担心,严苛的教育会夺走孩子的快乐童年。你怎么看这个观点?
  蔡美儿:我们还有其他快乐时光。练完琴后,我们有很多快乐的话题,会趴在床上读书,会一起做有创意的中国菜。我丈夫会带领一
  家人骑车旅行,教孩子们游泳、玩扑克,朗读文学作品。我们一家到过伦敦、巴黎、罗马等几十个国家和城市。当然,根据“家规”,我会提前预约好琴房,以免孩子们生疏了琴艺。
  京华时报:你觉得,中西方妈妈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蔡美儿:我注意到,西方父母在意孩子的自尊和心理感受,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过多要求。中国妈妈看重孩子考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会为孩子报很多课外班,督促其超过其他孩子。西式教育让孩子自由,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但也直接造成孩子关注吃喝玩乐、看影碟电视、不勤奋上进、遇到问题退缩等种种问题。中式教育方式能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孩子强化意志力,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京华时报:你的观点是什么?
  蔡美儿:我认为,我这种外人眼中有些严苛的教育,实质上是掌握孩子人生的最初“选择权”。孩子年幼时,不了解社会,也不可能会有明智、成熟的选择,需要家长为其做出正确的“选择”,家长要负起这个责任,督促孩子去实现这个“选择”。随着孩子逐渐成熟,有了自己做出选择的能力,家长就应该放手给孩子。
  京华时报:你认为,你的哪些观点可供中国妈妈借鉴?
  蔡美儿:我很高兴,中国妈妈们已经注意到素质教育,并寻找方法培养孩子们更多的创造力。对孩子来说,创造力确实很宝贵,但没有严苛教育培养出来的基本学术能力、坚持不懈的性格基础,也不会有脱颖而出的创造力。
  我个人认为,西式教育过于强调“创意”,排斥纪律、刻苦钻研等旨在培养毅力的东西,中国教育却过于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现实中,双方都把这个关系摆成了“要么/或”的关系,其实,这是一个“既/和”的关系,两种教育方式应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孩子才会长成我们期待的那样。
  ■人物
  “虎妈”蔡美儿
  蔡美儿,英文名Amy Lynn Chua,女,1962年生,祖籍福建。其父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就职于加利福尼亚大学。蔡美儿幼年随父母移民美国,获哈佛大学文学学士、法学博士,现任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
  蔡美儿为两个女儿制定十大戒律,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关键词
  虎妈十大家规
  ◆不准在外面过夜
  ◆不准参加玩伴聚会
  ◆不准在学校里卖弄琴艺
  ◆不准抱怨不能在学校里演奏
  ◆不准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不准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
  ◆不准在体育和文艺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
  ◆不准演奏其他乐器而不是钢琴和小提琴
  ◆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
  本报记者 张淑玲 插图/李明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Rank: 8Rank: 8

2#
发表于 2011-1-31 14:05:47 |只看该作者
京华时报采访蔡美儿,在篇报道里看到一个接近真实的蔡美儿。蔡美儿:我认为,我这种外人眼中有些严苛的教育,实质上是掌握孩子人生的最初“选择权”。孩子年幼时,不了解社会,也不可能会有明智、成熟的选择,需要家长为其做出正确的“选择”,家长要负起这个责任,督促孩子去实现这个“选择”。随着孩子逐渐成熟,有了自己做出选择的能力,家长就应该放手给孩子。
我觉得这是蔡美儿的核心观点。似乎有道理,似乎没道理。
我说不清楚,希望高手来解惑。

Rank: 7Rank: 7Rank: 7

3#
发表于 2011-1-31 14:14:0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其乐无穷 于 2011-1-31 14:17 编辑

“放养”还是“圈养”?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6745?page=4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魏城  

如果说有什么中西文化差别不仅是具体的、实在的、明显的,而且是会引起火爆争论的,那大概就是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了。

今年年初,一位美籍华裔母亲出版了一本谈论如何管教子女的书,不仅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成为畅销书,而且在全球掀起了一场大风暴。这本书就是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华裔教授蔡美儿(Amy Chua)的新书《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中文意思是“虎妈妈的战歌”)。蔡美儿在美国和中国同时出版了中英文两个版本,中文版的书名是《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此书的英文版出版后,美国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站等众多媒体纷纷进行报道和评论,并刊登或播放了读者对这本书的激烈辩论。

这本书之所以在美国掀起轩然大波,原因之一是,蔡美儿把她自己管教子女的方法称为“中式”育儿法,这不仅引起了美国人对华裔学生可能“挤满”美国名校的恐慌,更引发了美国人对中国教育水准可能迅速赶超美国的恐慌。许多美国媒体报道此事时,都提及了一项国际测试:在经合组织去年年底发布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上海名列首位,香港排名第四,而美国的排名却相当低。

这种恐慌甚至波及到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他最近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奥巴马特别提到了中国的教育制度:“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开始得更早、用的时间也更长,并且更强调于数学和科学。他们开始在科研和新技术领域投资。就在最近,中国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太阳能研究机构,还研制出了世界最快的电脑。”

  美国掀起“虎妈妈风暴”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更为个人化:什么样的妈妈才是真正的好妈妈?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下一代:是“放养”,还是“圈养”?

《华尔街日报》在其中英文网站上刊登了该书的节选,编辑还做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为什么中国妈妈比美国妈妈好?》,结果在短短的时间里,英文节选就有一百多万个点击,文后的评论迄今则有7600多条,据作者说,她本人还接到了无数信件和邮件,有惊讶,有愤怒,有支持,有谩骂,有同情,有指控,甚至还有死亡威胁。

蔡美儿管教子女的方法,即使在现代中国母亲中,都被视为相对比较严厉的,例如,她为两个未成年女儿规定的“禁止参与的活动清单”包括:在外过夜、与同伴玩乐、参加学校戏剧表演、看电视、玩电脑游戏、自己选择课外活动、分数低于A等等。蔡美儿把这种育儿经称为是“中式”的,以与她所说的“西式”的育儿经作为对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蔡美儿如此定义在管教子女方面的中西之别:西方父母希望尊重他们子女的个性和选择,中国父母则更习惯于把自己的偏好强加于子女;中国文化还要求完全尊重父母——她回忆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父母之训:当父母批评你时,永远不要顶嘴。

如此严厉的父道尊严或母道尊严,自然引起了价值观截然相反的现代西方人的强烈反应,他们似乎发现了一块古怪、恐怖的新大陆。例如,在华尔街日报刊登的这本书节选之后的评论中,有一位美国读者这样写道:“我读后真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哥哥其其  2000-7-17  妹妹乐乐  2007-11-8  感谢孩子们的到来,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我的博客http://gome-lh.blog.163.com/

Rank: 7Rank: 7Rank: 7

4#
发表于 2011-1-31 14:14:3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其乐无穷 于 2011-1-31 14:18 编辑

(接上)

有趣的是,蔡美儿的为人父母之经,在中国文化的大本营——中国内地,不仅遭到了那些讨厌父母严管苛教的年轻人的嘲弄,甚至也不被许多中国父母所接受。在新浪微博上,对于蔡美儿,虽然不乏同情者,但批评者远远超过支持者。

令许多中国父母或海外华人父母感到气愤的是,父母是移民美国的菲律宾华人、自己则是出生在美国的第二代“香蕉”——蔡美儿,早已不能代表中国文化了,如今她把自己“控制狂”式的管教方法硬说成“中式”管教法,只会引起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让中国文化背上一个本不应背的黑锅。

这些海内外华人的批评确实是有道理的。且不说海外华人家庭,即使是现代中国内地家庭,像蔡美儿如此严格管教子女的父母虽然大有人在,但他们至少不会像蔡美儿那样自豪地对外大声宣扬,更别说出书宣传了,对于一胎化政策下出现的一代独生子女来说,不少家庭的情况也许截然相反:不是父母们对子女说一不二,而是“小皇帝”们让父母摘星取月。

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说,蔡美儿的育儿经就与中国文化无关,比较准确地说,蔡美儿自以为是“中式”的那些为人父母之道,其实是早已在中国内地逐渐式微的儒家文化的残留,这些古老的中国父道、母道、孝道,在历经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中共建政后的“移风易俗”、“破四旧”、“批林批孔”等历次运动之后,至少在公开场合或主流传媒中早已名声不佳,但仍然残留在中国内地城乡的许多家庭中,并完好地保存在1949年前离开中国大陆的海外华人家庭中。而蔡美儿及其父母,恰恰就是这类完全与中国近现代批孔运动完全绝缘的海外华人。

那么,我们能不能因此就说“现代中国内地父母的育儿经与蔡式管教法截然相反”呢?似乎又不尽然。

   尽管现代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独一代”的出现,尽管现代中国内地母亲本意不想成为“虎妈妈”,但严峻的社会竞争现实和子女一路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残酷的学习、就业压力,却迫使不少本属慈母的中国内地母亲,不得已地成为“控制狂”式的悍母,把自己唯一的孩子“圈养”起来。

“放养”与“圈养”,背后的原则颇为不同:前者承认子女有自我选择专业、职业、业余爱好等方面的自由,父母顺势而为,而且鼓励子女参与各类课外活动;后者则不承认子女有这些自由,不仅把父母自己的意志、兴趣、爱好强加给子女,把子女视为实现自己理想、目标的工具,而且过分偏重学业和分数,子女放学后则把子女圈在家里写作业或从事父母选定的技能练习(如练习弹钢琴),禁止或限制子女参加课外的社交活动。

一个英国华裔朋友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颇深:“不分国界,无关民族,望子成龙是天下所有父母的愿望,但子女能否成龙,完全取决于子女是否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

说到“驱动力”这个词时,他用的是一个英文词:“Motivation”。换个通俗一点儿的说法,就是“上进心”。如果子女没有“上进心”,即使父母“望眼欲穿”,子女也成不了“龙”。

这并不是说,父母只能袖手旁观,无为而治。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怎么才能让孩子有“上进心”?怎么才能在孩子的内心中植入“Motivation”?
哥哥其其  2000-7-17  妹妹乐乐  2007-11-8  感谢孩子们的到来,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我的博客http://gome-lh.blog.163.com/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11-1-31 14:15:2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其乐无穷 于 2011-1-31 14:19 编辑

(接上)

“放养”派认为,应该用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方式,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让孩子自愿去效法,从而自己培育出上进心。

但这个方法有两个前提:一、父母自己就是一个所谓的“成功人士”;二、孩子愿意效法。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一、按照世俗的标准,父母不“成功”怎么办?二、即使你很“成功”,孩子不愿意效法怎么办?

“放养”与“圈养”的重大差别,在这里便体现出来了。“放养”派认为,父母不“成功”,孩子可以效法、也可以不效法;父母“成功”,孩子可以效法、也可以不效法,父母可以引导,但不可强迫,如果孩子不“成功”,那也是他自己的选择,那也不是世界末日,做个“成功者”自然不错,做个普通人也没有什么可耻的。

  “圈养”派则认为,我不“成功”,你也得“成功”;我“成功”,你就必须效法,你不效法,我就强迫你效法,强迫的方法当然包括打骂。

此外,对海内外不少华人家长来说,他们管教子女的“严”,似乎基本上局限于课堂学习、家庭作业以及各类课外补习班,总之是学业和技能的学习,而不包括社交活动、体育活动和各种游戏活动,这导致海内外许多华人孩子出现了一种特有的高分低能现象:即智商高但情商低、学习能力强但社交能力差、学历学分高但职业升迁慢。

在海外,名校里随处可见东方面孔的莘莘学子,其中很多就是华裔学生,但大公司董事会中的华裔面孔就相对少见,对此,你还可以辩解说,这部分上是因为隐形种族歧视造成的玻璃天花板阻碍了这些名校毕业的华裔才子的晋升之路;但在没有种族歧视的中国内地,我们也常常听说名校高材生在职场竞赛中输给普通大学的普通生、甚至中专毕业生、高中毕业生的故事,我们更常常听到那些一路高分、一帆风顺的名校骄子,到了职场后,却不懂基本的人情世故,不知如何与人打交道,结果处处遭受排挤、时时撞墙碰壁。

当然,“放养”与“圈养”两种方法,各有成功和失败的例子。“放养”出来的,有“龙”,也有“鼠”;“圈养”出来,有“虎”,也有“猫”。

但有一个区别:即使是“放养”出来的“鼠”也不怕“圈养”出来的“猫”,而“圈养”出来的“虎”,也往往没有野性,往往等着“圈养人”抛过来的肉块,而不会自己捕食猎物,更谈不上是“放养”出来的“龙”的对手了。

更重要的是:“圈养”出来的“虎”虽然块头不小,也许走出“圈”后,也能在工作和事业中占据高位,领取高薪,甚至取得“成功”,但他们心里并不幸福,对童年时期失去的自由、幸福、童趣耿耿于怀,甚至对事无巨细严格管教的“圈养人”心怀怨恨。

例如,对蔡美儿这本书反应最愤怒、最激烈的评论,恰恰来自一些海外华人。一个名叫Betty Ming Liu的越南华裔移民的女儿这样写道:“让我感到恐怖的是,她(指蔡美儿)出生在美国,但固守这种管教子女的模式,而我们中的多数人正在试图逃离这种模式。”一个美国加州的亚裔妇女回忆了她妹妹是如何成为蔡美儿所希望“制造”的那种完美的亚裔女儿的,但最后却不幸自杀,因为她害怕告诉别人:她患有忧郁症。
哥哥其其  2000-7-17  妹妹乐乐  2007-11-8  感谢孩子们的到来,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我的博客http://gome-lh.blog.163.com/

Rank: 7Rank: 7Rank: 7

6#
发表于 2011-1-31 14:16:23 |只看该作者
(接上)

其实,如何“育子成龙”,“中式”育儿经和“西式” 育儿经,各有其弊,也各有所长,最好的方法是各取所长,各摒其弊。即使是蔡美儿,她后来在接受媒体专访时也坦承,其实最理想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在中国式和美国式教育方式上取得平衡。

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如果两法各取所长,究竟应该以哪一种为主,哪一种为辅呢?我个人不主张为某一种育儿经贴上“中”或“西”的标签,因为文化不是僵死的、固定的,文化是流动的、互融的,如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到底应该称之为“中式”还是“西式”呢?我倾向于把这两种方法称为“放养”法与“圈养”法,我个人认为,两法各取所长应以“放养”为主。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电子邮箱:weicheng_ft@yahoo.co.uk;作者新浪微博地址:http://t.sina.com.cn/weichengft
哥哥其其  2000-7-17  妹妹乐乐  2007-11-8  感谢孩子们的到来,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我的博客http://gome-lh.blog.163.com/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11-1-31 14:23:26 |只看该作者
其乐无穷发的这些内容大多是他人的解读和推论。已经不代表了蔡的原始观点。在我转的那篇报道里,我觉得蔡的最原始的出发点是认为孩子年幼时,不可能会有明智、成熟的选择,需要家长为其做出正确的“选择”,家长要负起这个责任,督促孩子去实现这个“选择”。随着孩子逐渐成熟,有了自己做出选择的能力,家长就应该放手给孩子。

Rank: 8Rank: 8

8#
发表于 2011-1-31 14:37:42 |只看该作者
现在被媒体转的有点分不清是真是假了~~
老麦于2007年4月24日
小麦于2012年10月12日

Rank: 8Rank: 8

9#
发表于 2011-1-31 14:39:40 |只看该作者
是的。有的甚至妖魔化了。

Rank: 8Rank: 8

10#
发表于 2011-1-31 14:41:18 |只看该作者
是的。有的甚至妖魔化了。
朵云妈妈 发表于 2011-1-31 14:39


据说出版商是为了谋利益,把虎妈的题目都给翻译成什么育儿秘籍啥的,为了吸引眼球呗~
老麦于2007年4月24日
小麦于2012年10月12日

Rank: 8Rank: 8

11#
发表于 2011-1-31 14:45:22 |只看该作者
她的书的中文版书名好像就是“耶鲁大学教授妈妈的育儿秘籍”。呵呵

Rank: 4

12#
发表于 2011-2-1 09:22:01 |只看该作者
京华时报采访蔡美儿,在篇报道里看到一个接近真实的蔡美儿。蔡美儿:我认为,我这种外人眼中有些严苛的教育,实质上是掌握孩子人生的最初“选择权”。孩子年幼时,不了解社会,也不可能会有明智、成熟的选择,需要家 ...
朵云妈妈 发表于 2011-1-31 14:05


嗯,有道理。关键是这个权力的范围,是我们父母想当然呢、还是根据人的发展规律慎重确定呢?大李家长培训时专门讲过“尊重孩子”要尊重孩子的自然属性,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自然属性,发展规律。不理会孩子的感受,不尊重人的成长规律,一定是会有后果的。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为了一粒鱼子酱发疯一般说妈妈令人恐怖,说憎恨这个家,还砸碎餐厅的玻璃杯,唉。如果你愿意用给孩子种植下这样的心态,来换取那些所谓的“成绩”,那就这么做好了。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3Rank: 3

13#
发表于 2011-2-4 08:15:59 |只看该作者
这个反抗鱼子酱的孩子将来有可能成为大思想家、文学家、心理学家。
就像在暴虐父亲的压制下成长为大作家的的卡夫卡。
但这是卡夫卡的成功,却是他父亲的失败。

Rank: 6Rank: 6

14#
发表于 2011-2-5 03:18:34 |只看该作者
不过是作者或者是出版商为了自己的利益做的噱头罢了。

孩子小的时候不让她有自己的思想, 大了再把选择权放给她, 她早已失去了自己选择的能力了。

Rank: 4

15#
发表于 2011-2-21 16:43:15 |只看该作者
那你愿意你的孩子成为卡夫卡吗?

是名垂文学史了。不过卡夫卡不是一直也很痛苦的吗?你看卡夫卡的照片,不管什么年纪,永远是惊恐bu安的眼神。谁愿意孩子以幸福和快乐为代价,来获得个人的成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11-24 12:05 , Processed in 0.02590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