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1]
[size=-1]
猜猜看,如果讓十來個年滿四歲的孩子,待在一間空曠平坦、無障礙、舖設了軟硬適中的地板的二十坪大房間,五十分鐘後,那幅景象將是天使樂園,抑或是一場災難?
[size=-1]
[size=-1]相信家中有四歲孩子的家長,多半會選擇後者──災難。家長們不難想像自己的孩子會在這樣一個空間做什麼:奔跑、衝撞、蹲在原地、倚在牆角、趴著看窗外、和其他小朋友擁抱或推擠,然後逐漸產生爭執,最後亂成一團。
[size=-1]
[size=-1]是房間不夠大,使得孩子們必然產生混亂嗎?其實不是的,雲門舞集舞蹈教室資深輔導老師朱光娟說:「孩子的空間概念,其實並不容易建立,尤其對四歲的幼兒來說,他才剛從三歲的自我世界,跨入與外界互動的空間,對自己的肢體、對外在環境以及自己與同伴的空間感、自己在群體中的空間關係,孩子都需要許多引導,幫忙他探索、建立空間概念。」
[size=-1]
[size=-1]無論對自己的身體或對外在環境,孩子的空間感有多重要呢?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舞蹈教育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主任張中煖認為:孩子的肢體、情緒、智能三者是不可分開的,既是表達的基礎,也是學習的管道。
[size=-1]
[size=-1]在成長過程中,孩子的各項知覺與肢體,是統合在一起學習的,如果躺著學語文背誦、站著學音樂、坐著學畫圖,這樣的學習方式,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份框架,剝除了許多肢體知覺的創造性與感受力;規範框住了孩子,也消滅了他原有的本能,當他進入知識養成的學習階段,肢體知覺已習慣受壓抑,所吸收的一切與身體完全無關。
[size=-1]
[size=-1]歐美的幼兒教育環境,早已正視這個智能教育與肢體知覺發展斷裂的情況,獲美國達克羅茲兒童律動教學認證的林春香老師,她所專精的領域,正是一套「透過身體來學習」的教學方法。
[size=-1]
[size=-1]她說:「孩子肌肉知覺性的元素非常重要,『透過身體來學習』,不但達到知覺與肢體發育的協調,情感的記憶,也使得孩子感受到、理解到的事物,深刻融入肢體裡。如果他自幼便能體會這種和諧感,那麼他一輩子無論面對任何事情,都會朝著這種和諧感前進。」所以孩子的空間感,包括了認識自己的肢體、適當的透過肢體表達自我、體驗尊重自身以外的環境(包括他人及社會狀態),這一切都要讓孩子的身體動一動,透過身體學習的重要性,可見一般了。
[size=-1]
[size=-1]原來 跳舞可以這樣學
[size=-1] [size=-1]為了從身體上,幫助孩子「認識他自己」,雲門舞集以三十年的舞蹈藝術經驗,開創出「生活律動」教學系統,希望以「生活律動」協助每個人,直接從肢體的舞動中得到快樂,透過引導和探索,孩子有系統的學習或體驗身心均感舒服和放鬆的狀態,讓身體變成一個豐富的宇宙,進而了解如何尊重每一個身體空間。
[size=-1]
[size=-1]所以,在「生活律動」課程中,雲門不教拉筋,不教下腰,甚至不教跳舞。精采的課程教案,目的只是為孩子創造情境,引導他們展現屬於自己的動作。讓孩子去感覺自己的身體,也接受別人的身體。在律動課中小身體得到全然的釋放,在日常生活中也才願意接受規範。
[size=-1]
[size=-1]開門見山,幼兒「生活律動」的第一堂課,便是<跟著音樂走>,課程一開始,先讓孩子們觀察玩偶的動作,以及傾聽鼓聲的快慢,然後跟隨著老師,就像玩偶跟隨著小鼓手,在教室中行進或靜止;既熟悉教室環境,也熟悉動與靜的差別,當注意力與身體、聲音與空間的互動熟練後,孩子們已經完全融入在透過身體來學習的課程中了。
[size=-1]
[size=-1]孩子的學習是全方位的、統整的,雲門「生活律動」教案,還有許多精采的課程,巧妙地將語文、音樂、美術、觀察力融合在律動課程中,接下來四天,我們將陸續與您分享。
[size=-1]
[size=-1]原來 語文可以這樣學[size=-1]
[size=-1]在雲門舞集舞蹈教室「生活律動」兒童班第一期的課程教案中,有一堂課<詩與舞>,每次上這一堂課,都會造成家長或是小朋友學校的任課老師極大的回響。
[size=-1]
[size=-1]課程進行的方式,首先,老師會讓小朋友傾聽一段童詩的朗誦,然後請小朋友也朗誦一段,並要求他盡量以充滿感情的聲音念出來,不同的小朋友來念,傳達出不同的語言旋律感,然後集體討論聽到這樣詩文後的感覺,接著可能以圖畫或身體,將這首詩的感受表達出來。
[size=-1]
[size=-1]「語言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種優美,」雲門舞集朱光娟老師說,<詩與舞>的系列課程,是利用語文的這份特性,直接引起孩子的心靈感受,透過討論及朗誦,讓孩子內化這份感受,然後再由圖畫或身體將那份感受自由表達出來,開啟孩子同質性的創造力。
[size=-1]
[size=-1]因此,當雲門舞蹈教室的家長向老師反應:我的孩子在上學的路上,竟然對著行道樹葉尖上的水珠念著:「小雨滴啊小雨滴,你為什麼看來好心急?小雨滴啊小雨滴,要不要和我一起跳舞?」或者,孩子在下課遊戲時,邊說著:「兩腳大步邁開,雙手高舉,我是一座不可動搖的大山!」這些都是孩子自創的,但詩的音韻、情緒的感受力,卻表露無遺,原來,語文可以這樣來學習。
[size=-1]
[size=-1]原來 美術可以這樣來學習
[size=-1][size=-1]雲門舞集「生活律動」兒童班第二期教案中,有一堂<我的身體會畫圖>,那是一堂奇妙的不用畫筆、不用圖畫紙的美術課。
[size=-1]
[size=-1]老師一上課,先鼓勵孩子聽到一種器樂,便去選擇一只放在地上的彩色襪子,利用不同的器樂音質,引發孩子對顏色的感受;反覆進行幾次以後,再鼓勵孩子們以身體的動作,表現音樂的質感,例如圓滑如車輪的聲音、驟如滂沱雨點的聲音、鋸齒狀的不協調音、忽大忽小像袋鼠與跳蚤同行的步伐聲圪總之,孩子的想像力比我們豐富且無拘,他們會利用小小的身體,盡力表達出他的感受。
[size=-1]
[size=-1]「孩子的身體需要準備,」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主任張中煖說,當孩子透過身體來學習,反覆練習幾次、身體準備好以後,上面這堂課,孩子可以在手腳四肢上,各套上不同的彩襪,隨著音樂的情境,利用身體在教室空間裡「畫」出非常美麗的圖畫。
[size=-1]
[size=-1]「老師,我們再來畫圖嘛!」這樣奇特的美術課,因為透過肢體、情意綜合的表達,美感是製造在教室空間裡,影像是留在孩子的心版上,對孩子來說,是一張不怕失敗、不會畫錯、畫壞的圖畫,因此他們總是大呼過癮、意猶未盡。
[size=-1]
[size=-1]原來 音樂可以這樣學
[size=-1]雲門「生活律動」幼兒課程教案研發委員林春香老師說:「音樂和舞蹈之間,幾乎有百分之八十的共通性,強弱、快慢、高低、圓滑與斷奏,當我們舞動起身體,就像是水與麵粉調和成的麵糰,很難再拆出肢體與音樂的部分。好玩的是,當音樂與肢體結合時,音樂有一些約束的特性,又有一些鼓勵發展的特性(即興),你必須透過所有的生活經驗,一直感知,最怕的就是關閉了這份感知能力而自暴自棄胡亂動。」至於符號(音符)與視覺性(譜表)的東西,一定是在感知、反應、體會、玩味之後,最後才會出現的。
[size=-1]
[size=-1]「小鳥媽媽和青蛙爸爸的家,兩家中間有道Do Do橋」從這個童話故事,將帶領孩子走到中央Do以及高低八度Do的學習領域,當他們透過故事和肢體的扮演,站在Do Do橋上時,他的音感與平面空間感,將跨進第二階段,變成音感與垂直空間感的探索;也就是說,當Do感覺踩在腳底時,Sol可能就是肚子的位置,接下來中間音程的Me,也就可能定位出是在膝蓋的位置。
[size=-1]
[size=-1]這時孩子們不一定知道「音名」,卻都能透過身體找到準確的「音高」,就和音樂一樣,僅是三個音就可以玩出許多變化,僅是肢體的腳、膝與肚子,也可以有許多種律動。透過肢體的水平與垂直空間來學習音樂的方式,它的流暢感與多變性,更接近音樂的本質。
[size=-1]
[size=-1]原來,觀察力可以這樣學
[size=-1]雲門舞集「生活律動」兒童班的課程,有一堂孩子和家長一起分享的課,名為<快樂的早晨>。這堂課總是教家長們非常感動。
[size=-1]課程設計很簡單,在一個奇妙的早晨,媽媽和孩子忽然「互換」角色,也就是說,當媽媽的變成了平日賴床的小孩,當小孩的卻得扮演起媽媽的職責:叫孩子起床,為孩子準備早餐、催促孩子上學等等。
[size=-1]
[size=-1]在這一堂課裡,媽媽們可以盡情的賴床,孩子則必須努力達成任務,只見孩子們唯妙唯肖的模仿媽媽平日早晨叫孩子起床的音調、口吻、神情,甚至真的生起氣來,因為「媽媽怎麼叫,還是賴在床上不起來!」課程幫助親子關係有了微妙的理解,許多媽媽發現「早晨的自己」實在夠可怕,孩子也發現賴床真的很討人厭。
[size=-1]
[size=-1]「許多日常生活中的動作,都影響了人際關係的好壞。粗暴無禮的動作,來自於對周遭環境的無知或不能體會,雲門朱光娟老師說,較年幼的孩子模擬動物(老虎或牛、馬)或器物(推土機、果汁機),較大的孩子模擬其他人物(例如老人或盲人),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往往也帶動了更細膩的觀察和同理心。接納自己,包容別人,為孩子的人格教育,建立更寬廣的基礎。
[size=-1]
[size=-1]誠如「認識自己的身體」是最簡單,最直接詮釋雲門舞集「生活律動」的一句話,孩子透過肢體的探索,所學習到的東西,難以嚴格分類,但都將內化成孩子的性格,不是知識影響孩子的一生,而是性格和人生態度。
[size=-1]
[size=-1](本文摘錄自<自由時報>家婦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