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8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平衡需求防溺爱——摘自大雪妈妈博客《父母爱孩子,首先爱自己》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5 08:25: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逗逗妈妈 于 2011-7-5 08:38 编辑

大雪妈妈是我很佩服的一个妈妈,在怀孕期间她就通读了蒙特梭利著作的原版,这些年,她对各种教育理念和心理学都研究的很深入。这篇博客,我看了很受益的,也是我们这些三岁左右的受过很多教育理念的妈妈要时刻要调整自己面对孩子态度的。有时候我就反省,我们作为爸爸妈妈的很多时候,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其实是更爱自己,更爱自己的感受,孩子更多的时候是在照顾我们的情绪,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爱自己,给孩子的才是没有负担的爱。
一下是博文内容,分享给大家。
------------------------------------------------

我在与妈妈朋友们交流的时候,发现小宝宝的妈妈有一种为了满足孩子而忘我投入的倾向。很多妈妈听到婴儿的哭声就会不顾一切优先满足孩子,好像是一种母亲的本能,关于这一点,我回想了自己当时想法:

在大雪两个多月的时候,我因睡眠不足状态很差,那时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如果我崩溃了,最倒霉的就是大雪。我当时就意识到:在满足大雪需求的时候,必须也满足我自己的基本需求,才能使我的爱具有可持续性。

比如,大雪在冬天的夜里想喝奶粉,我不会因为她在大声哭闹就特别着急,直接冲去泡奶粉,我会一边很平静地用语言安慰她,一边自己先披上衣服,按照正常的速度来给她冲奶粉。这也可以说是“延迟满足”,不过我不是有意要延迟孩子的需求,只是希望能够平衡我与孩子两个人的需求。每次都是这样,等上一小会儿,奶粉就来了,大雪很快就学会了等待,她了解从要求喝奶粉到能够喝上之间需要多长的一段等待。

了解教育新理念的妈妈,大都主张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给以自由。教育新理念是要成人放下成见,不要为了某些传统习惯或者维护自己的权威等等原因去限制孩子,但也没有必要牺牲成人的正当需求去满足孩子。比如,大雪1岁多的时候,喜欢玩爸爸的手机、妈妈的电脑,我觉得这些东西对于小孩来说都是操作性玩具,对孩子的发展有利,玩玩挺好。但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玩,这是我们的东西,必须得到我们的允许,如果我们要用,那就请你等待。大雪非常善于等待,早上她要看片,我们要上班,阿姨不会开电脑,她可以一直等到我们晚上下班回来。教孩子等待,不需要特别的安排,关键是大人要明白一点,家庭中并不是只有孩子的需求,每个成年人都有合理需求,如果我们能够照顾到每个人的需求,孩子自然会慢慢明白:世界不是我一个人的。

聪明的妈妈要学会平衡各方需求,不仅要考虑孩子的需求、自己的需求,也应考虑每个家庭成员的正当需求。如果总是把孩子的需求凌驾于所有成年人的需求之上,这种“自由”反而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这或者也是爱与溺爱的一个分界。

其实,孩子的天性擅长等待,孩子的耐心远比成年人要好得多。很多孩子表现出不能等待,只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应该等待,因为他身边的大人总觉得理所应当在第一时间满足他。一旦孩子明白了需要等待,他一定可以等待。要婴儿明白这些道理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经历,婴儿非常擅长从自己的生活中总结各种规律。





“牺牲”是一种危险的爱

常听见有妈妈向大些的孩子历数自己的牺牲:为你我花了多少钱,多久没有逛街看电影,如何如何辛苦……父母们希望向孩子说明这些牺牲,可以让孩子懂得感恩,或者让孩子懂得珍惜生活、努力上进。

其实,自己觉得在为孩子牺牲的妈妈,常常会事与愿违,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实际上,“妈妈的牺牲”对于渐渐长大的孩子来说会是一个沉重的精神包袱。即便妈妈申明“我的牺牲不求回报”,往往只是不求物质与表面上对自己的回报而已,这种牺牲隐含的对于孩子的期待,可能更令孩子难以承受。妈妈的牺牲都是为了你呀,你怎么样了呢?你拿什么面对妈妈的牺牲呢?这都是无形中加于孩子身上,让他无法轻松做他自己的因素。《夏山学校》的作者尼尔曾经说,“每个孩子都会在潜意识中恨那个为他做了牺牲的人”。

没有哪一个孩子希望父母为自己牺牲,未成熟的小孩会有很多需求,孩子需要满足一定的生活与成长需求,但这并不是要求父母牺牲。人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父母的心愿都是一样的,就是希望孩子过得好。其实,天下孩子的心愿何尝不是如此,他们也都希望父母能过得好,希望父母能够快乐幸福。如果父母为自己牺牲了快乐、受了委屈,父母心上的负担,必然会转嫁到孩子心上,谁喜欢在心上平白加一份负担呢?这可能就是尼尔说“每个孩子都会在潜意识中恨那个为他做了牺牲的人”的原因吧。

我曾听见有父母说,“我为他做了那么多,他怎么就不领情呢?他怎么不理解我呢?还跟我逆反!”可能,正是因为妈妈“为孩子做了那么多”,所以孩子才“不领情”,正是因为妈妈觉得孩子应该领情,所以孩子才不理解妈妈。

2008年10月我写过一篇博文,摘出其中的一段:

我这个人有时会想到很久以后的事情,当孩子长大成人之后,我希望自己可以愉快地将她放飞。而无论她是否飞走,我希望自己可以诚恳地告诉她:“妈妈真的不认为对你的养育是付出,是牺牲,实际上妈妈从养育你的过程中获得了最大的成长,最多的快乐,最有意义的人生。虽然我们母女将永远相爱,但请你一定记住:我们互不相欠!”虽然今天孩子占据我的主要心理空间,但我相信我的人生在孩子飞走之后可以更加丰富美丽,因为那时我会更加成熟。母亲永远应该首先做好自己,这样对于她的孩子也是最好的。



父母可以用一种感恩的心态看待孩子,而不是总想着如何让孩子对自己感恩。善于感恩的父母,一定会有懂得感恩的孩子,因为父母就是孩子身边活生生的榜样。总想着让孩子对自己感恩的父母,心理容易失衡,这样的“爱”很容易成为孩子的负担,这样的付出也是父母心理上的负担。



为孩子付出爱,并不一定要减少对自己的爱。付出,不一定是牺牲,也可能意味着更多的收获。我曾经给网友写过一首小诗,放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爱是什么

——致网友



题记:有位网友妈妈对我说,她总希望自己爱孩子胜于爱自己。我说,妈妈先爱好自己,才会爱孩子,这种爱是没有办法比较的呀。





不是一块蛋糕

切给你一半

我就只剩了一半给自己

忍不住还想比较一下

哪一半更大更甜蜜





不是一笔存款

划去先生的帐户

就再也没有余额给孩子

要我反复平衡两个人的数字





是一泓清泉

一旦打开深埋心底的泉眼

它便延绵不绝,潺潺而出

润泽了土地,却未必要干涸自己

好像很多爱,我们付出之后不是空乏

而是更加充盈了自己



爱之小溪流经更多土地

滋养更多草木

也收获更多雨滴

汇同它的伙伴

浩浩荡荡投入大海的怀里

你就再也找不到它

——那一颗幸福的水滴



                           本文发表于《健康世界》2011年第4期“父母必读”栏目
                           本文收入即将出版的《育儿先育心》一书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11-7-5 11:31:47 |只看该作者
"妈妈先爱好自己,才会爱孩子"这句话太好了,呵呵!

Rank: 3Rank: 3

3#
发表于 2011-7-6 16:07:24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在审视自己,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为孩子付出一切的母亲,但结果也真的不怎么样。不过有时候真的不可能达到一个平衡,有时候也的牺牲。但只要不是彼此的负担就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11-24 09:12 , Processed in 0.02124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