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6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术教育] 二位美术专家的对话(何韵兰老师 胡晓佩老师)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7 20:07: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何韵兰:符合了考级要求,把所有的孩子都模式化。(看图例)实际上每幅画的标题都不一样,但是最后的画全像一个孩子画的一样。
胡晓佩:都是一样的,各个孩子不同的观察到哪里去了?理解到哪里去了?个性到哪里去了?

现在也有很多包括同行都在跟我说,说好是好,但是曲高和寡,有谁能懂呢?他说我们也想这么做,但是我们真的做不到,我说为什么做不到?他说我就让孩子这么画,尊重孩子了,孩子想画什么画什么,家长会找我们算帐的,家长要看到立竿见影的指导效果,并不懂得什么是好的坏的,只要孩子画的整齐漂亮就好,其实我们知道那不是艺术。
  
美术作为人文教育里,是提高人类素质的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但首先要尊重的是什么呢?教育者也好,家长也好,首先要尊重的是科学,还要尊重艺术,怎么尊重?又要讲科学。幼儿阶段的美术创作,首先是孩子的一个行为,这个行为一定要被尊重,它是遵循着儿童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不可以让3岁的孩子画得跟成人一样,这是错误的。
  
家长无形中也进入了一个怪圈,集中精力看效果,像我们在这个工作室的体验里面,孩子们问的最多的,可以说10个孩子会有5个以上要问同一个问题,“老师,我真的能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吗?”我听了都很心疼,“老师,我能画我今天早晨的一个梦吗?”我说“可以啊,你的梦是什么?”不敢说。“老师,如果我没按你说的画,你不会说我吗?”这样的问题非常的多。“老师我真的能这样画吗?”有的大胆的孩子会追着我屁股后面问,问完了,再回去画。还有在画的过程当中,会不够自信,用目光期待老师,给他鼓励,我说“宝贝儿你真棒,这一笔太棒了”这个时候他才有信心,再严重的就已经没有办法加入到我们的创造行为中了。严重到什么程度?画不圆就焦虑,家长说这个圆你看看前面和后面是连在一起的,你看你这个跑哪儿去呢?这不是一个六吗,怎么是圆呢?碰到这样的家长,我就让他出去,但是这个孩子已经很难让创造力回来了。
  
何韵兰:艺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你可以非常自由地去表达各种各样的情绪,如果把这一点给卡掉了,那就不是艺术了。
  

胡晓佩:孩子的脑发育有它的科学,心理、行为都有它的科学,我们幼儿期的绘画行为,是和其他行为一样都要符合这些科学的规律。
  
何韵兰:一加一可以不等于二,艺术是可以最好地完善自我个性的一个学科,我不一定比你好,但是我和你不一样。
  

胡晓佩:这两年我们在工作室主要做的工作,第一就是保护孩子的差异,因为我们一直认为这个差异是形成个性的基础,个性良性发展最后才形成了创造力,在基础期,差异丧失了,都成千人一面了,就会进入模式化的怪圈,可能这个工作不仅仅是对针对孩子了,更多的是在面对家长,让他们观念转变,他们认识能够转变。

儿童美术教育在我们原来老的观念里面,有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不管什么阶段的儿童,都是以“学”为主,要学,把孩子当成是一个“被教育者”,成人一定是一个“教育者”,而这个教育者是怎么完成他的教育过程呢?把他们的方法,他们的构思,包括对绘画的理解,对美的理解都会“很负责任”的去传输到“客体”的身上,传输到这些孩子们的身上,那么孩子在这里就成了什么呢?成了一个“被灌输”的对象,他们会按照老师的“指令”,按照老师所给出的“作品样本”,非常认真地“再现”出来,在儿童绘画的整个过程中,教育者占了主体,儿童是一个客体,占据主动位置的一直都是教育者,这个是我们所认为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儿童美术教育。令我感到困惑的是在2000年的时候,我当时在德国,当时对儿童美术是非常有感触的。1997年美国加洲大学的一个美术史家出版了一本论著《天真的眼睛》,他在里面大量地论证了一个个事实,现在也被大家公认,这本书出来以后当时在美国是轰动的,欧洲各国包括日本台湾都相继翻译引进,在现代主义中的几个著名的代表人物,他们新艺术的构思和形式不仅来自于自身,还来自于儿童,这个艺术史家搜集了大量的论证,细致到什么程度?比如毕加索看了多少次儿童美术的展览,包括毕加索在这个展览上的照片,包括他所收藏的几百幅儿童美术作品,还有米罗、波洛克等等大师所喜爱的儿童画的作品。他们怎么来评价儿童呢?实际上当时在法国巴黎,现代主义的运动从那里开始,波德莱尔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艺术批评家,他说“绘画是一件神秘的事情,但是在这一方面我们一定要看看儿童的灵魂,如果我们知道儿童的灵魂是怎么回事的话,我们其实也就了解了艺术是怎么回事,”他们就把孩子的这个最天真,最敏感的绘画感觉,最真实的一个面貌,把它认为是创造性的产物,而这个创造性就是在我们生命中固有的,在儿童时期的孩子们天真无邪,他们可以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当时我看到这本书以后,很受震动,我对当代艺术是非常感兴趣的,就更想要好好看看儿童的灵魂是怎么回事了。
  当时在欧洲,我四处的去看,包括看他们的儿童戏剧,儿童电影,全都在看,到底是怎么回事?看完后和国内一对比,我的困惑越来越大,中国的情况为什么这么严重?为什么孩子还是在临摹老师的东西?我当时在欧洲看了很多幼儿园,比如德国的想象力幼儿园、化妆舞会幼儿园、大森林幼儿园等等、他们有很多艺术创造的内容,绘画的、动手的、做各种各样的东西,材料空间都给孩子们,我问同样一个问题,他们都会觉得很震惊。我问:你们的老师是怎么“教”孩子的?他们说:我们要和孩子做朋友,特别在艺术性的创作里面,我们为什么要教他们?他们有他们的想法,他们要画出他们的感觉,这个是不能教的,我为什么要教他?我再问:你们怎么实施教学?他们说这个我们有我们的目标,什么样的目标呢?比如说5岁的孩子,他用绘画表达他的妈妈,他会表达和他妈妈有关系的东西,比如说面孔、肢体、服装,但是他不一定能表达前后的透视关系,比如他妈妈去买菜了,他也很难表现出妈妈上街,街上是什么样?比如妈妈今天烫了一个头发,他可能就会画出今天妈妈烫的这个头发,五岁的孩子可以这样,六岁的孩子可能会做得更好一样,表现能力也更强一些,但是这些不是我们在教他,我们只是教他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看看用这个笔画出来的画是这样的,要强调的不是让你们照着这个画,孩子如果从开始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表达了自己的话,他是不可能希望去照着一个已经画好了的形象再去画,这不是孩子的天性,这就是普遍的一个答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Rank: 8Rank: 8

2#
发表于 2012-11-27 21:03:59 |只看该作者
孩子正在学画画,她很有兴趣,,作为妈妈要多学习,谢谢

Rank: 9Rank: 9Rank: 9

3#
发表于 2012-11-27 21:06:05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部分,(以上是2位老师对话的部分摘要)

胡老师:家长的问题我觉得也是有历史原因的,比如说我们的70后,80后的家长,80后现在要少一些,绝大多数都是70后的,在他们的少年时代是没有什么“艺术教育”的,多数没有受过这些熏陶,可以说在美育里面是被牺牲的一代,中学、高中、大学,都没有关于创造力这样的教育,是失落的,到现在为止,我想我们这个工作室有两年多一点吧,但是我接触的家长却有好几百人了,好几百个家长,我最大的一个感触是:他们非常痛心自己失去了这方面的能力,他们很想把观念转变过来,真正的看清楚自己的孩子,真正的面对他们。我在网上做过几次答疑,家长问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呢?胡老师,我该怎么“引导”孩子?越是有知识的家长越会问这个,他现在画得很乱,你说我该怎么“指导”他画画?这里就存在着一个误区——“引导”,包括高知的家长都有这个误区:只要是小孩子的事情我就是可以指导他的,我是可以替孩子作主的,所以他们才要问我怎么样引导,那么我反过来问:你是否学过教育,你是否懂得他的心理,懂得儿童的心理学、行为学?或者你是否知道艺术的一些创造性的原则?他说这些我都没有,我说那你为什么要去引导他呢?你凭什么认为自己有资格或能力去引导孩子呢?就因为你是成人、你是他的父母么?我想我们的孩子需要的一个专业的科学的引导。
用艺术的心做教育   
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ngyanmeishu
QQ群:86301823

Rank: 8Rank: 8

4#
发表于 2012-11-27 21:06:25 |只看该作者
我不一定比你好,但是我和你不一样,喜欢这句话,,所谓好,也是其他人的好,而重要的是自己的意见,

Rank: 6Rank: 6

5#
发表于 2012-11-28 09:46:34 |只看该作者
我家小子知道要画自己的东西,强烈拒绝照着别人的画,也强烈拒绝照着老师的画,于是今年9月份上学以后,美术课上他的画总是全班屈指可数的几个B之一,其他孩子都是A
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11-26 11:14 , Processed in 0.02172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