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2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尖上的中国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9 18:39: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近来公开的经济运行信息令人不安,感觉一场比08年更凶猛更深远的风暴不是即将到来,而是已经把我们卷入其中。国务院这些天来频频出台新政新策,各部委、地方落实展开政策的速度更令人吃惊,加上政治上的变故,2012年可能拉开了巨变的帷幕。


家电制造业灾难
5月17日一则国务院启动265亿节能家电补贴的新闻引人注意,因为年前刚刚结束的、为期四年之久的家电消费组合政策已经把市场需求挖掘殆尽,如此毫无新意又远超之前的大手笔补贴不突兀吗?很快,23日举办的中国冰箱业年会透露了一个接近答案的信息:国家信息中心监测的第一季度重点城市冰箱销量同比下降了35.3%。

我开始在网上搜集中国家用电冰箱行业历年的发展数据,数据简单整理后的结果令人震惊、忧虑。用Excel和画图做了一张简单的数据解读图,好久没用Excel了,做得不好请轻拍。另外,有必要对数据作一些说明:真实、有效、丰富、免费的数据在国内是稀缺难得的,我不能保证引用的数据十分精确,但保证是认真对比辨析才确定的,确定的优先级是,发布时间早、发布机构独立、官方发布的负面等。如有处理方法上的失当和数据误差还请大家不吝指教、指正。



只电冰箱这一块的危机就能让家电制造业hold不住了,那空调、洗衣机、电视机···呢?所以“美的裁员3万人,制冷集团削减50%”、“国美苏宁第一季度业绩纷纷滑坡”、“天猫2亿补贴促销电器,京东亚马逊当当强力跟进”、“京东吐血狂促,六月店庆让利10亿”这样的新闻就不足为怪了,甚至京东的崛起也得益于前三年家电春天的大环境。

当然,实际库存不会像图表计算的那么爆棚,因为像美的集团这样的制造商在迅速裁员削减产能、各大渠道商在倒贴减存卖力吆喝、政府在敏捷地送爱心送温暖,还有更多的中小企业倒在了资金链断裂的路上,他们的厂房不会再为汹涌澎湃的全国库存添砖加瓦了。只是,一链子为家电制造业供应原料、配件、服务的企业群在跟风扩张之后,如何面对遽然萎缩的需求?

一直以来我们都能毫不费力地指责国企资源浪费配置效率低下,但家电业的状况表明,民营企业也并不一定能保持理性,在狂热的需求幻象面前,他们的暴发户心态可能还不如国企的不痛不痒。在家电业风头最劲的2010年10月,美的集团营收刚满1000亿,董事长何享健就踌躇满志地宣布“未来五年再造一个千亿美的”。在家电业摸打滚爬30年的他,似乎忘了当时的繁花似锦是具有时限性的政策催熟的,代价是透支了家电市场未来几年的需求,是要还的。
(有兴趣的豆友不妨查查汽车制造业的数据)

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中国政府如临大敌反应激烈,迅速推出了庞大的整套刺激方案把发展的后劲潜能全面激活,经济增长也不负众望地在万马齐喑中独树一帜逆风飘红。但政府(能)轻易运用这种“点石成金”、“翻云覆雨”的能量造成了可怕的后果:

经济危机是经济发展周期中的正常现象,市场藉此优胜劣汰、调整产业结构、为下一轮增长积蓄力量,而活下来的企业也上了最深刻的一课、变得更理智更有责任感。相反,强行刺激扭曲了正常的资源配置、释放了失序的需求信号,落后低效的产能不仅没被淘汰,而且企业沉迷其中、盲目乐观地扩大生产,并患上政策依赖症丧失独立性、判断力。

民营是最具活力的实体经济,当最有活力最自利理性的成员也陷入疯狂混乱时,这个经济体真是岌岌可危了。

=========  =========

危机中的应对
面对凌厉的新危机,中央政府动作频频,令人失望的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加快基本设施建设”这样以投资拉动增长、政府调节资源的陈旧低效的措施(虽然这是政府短时间内快速有效稳定经济的唯一办法)。但也有不少意味夹杂其中。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图用各种手段为中小企业开源减负
1、营业税是我国的第二大税种,基本划归地方财政,也是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增值税作为第一大税种,目前的财政分账比例是地方25%、中央75%,把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无疑很大程度地触动了地方政府的利益,可看作是中央强化集权、强化对地方的管制能力。但在现行的财政分税制度内,本就有地方政府严重入不敷出、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弊病重重等问题(可参见我由毕业论文改写的一篇日记),营改增进一步激化了制度矛盾,也许会成为分税制改革的先导。

2、撇开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也是中国税制的重大进步。增值税是对商品服务流转环节中的新增价值征税,每道环节有增值才征税没增值不征税,而且税率档次少,收税统一不重复。简单的说,营业税是对价值总量征税,增值税是对价值增量征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营改增是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3、更重要的是,相比“区别对待”的营业税,增值税具有“一视同仁”的特点,政府筹集收入采取后者的形式,不会过多地人为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决策,有利于各行各业各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发展。显然,要充分发挥这一中性的优点,增值税就要尽可能地覆盖所有行业,让所有商品和服务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效率与创新。

但中国服务业一直征收的是营业税:营业税无法抵扣,企业如果运用外购服务来制造生产品,将面临重复缴税,这使得企业更倾向于自行供应所需服务而非外购服务,服务生产内部化了,就会普遍产生了低效率的“小而全、大而全”模式。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就解决了重复征税问题,降低了服务价格、促进了专业分工、提高了服务业竞争力和发展空间,有利于经济结构的改善升级。

4、扶持企业、特别是服务业的中小企业,除了降税,还有减费和开源。去年末规划的、旨在降低微小中企业交易成本的银行卡刷卡服务费调整方案,日前终于有了落地声:前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称国务院已批准并将很快推出银行卡刷卡费率下调方案;5月22日,深交所出台了《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业务试点办法》 ,为未上市的中小企业辟开了一个募资渠道,也为金融业拓宽了发展空间,仅半月实施时间,首批中小企业私募债已陆续备案、发行在即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1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12-6-9 18:41:33 |只看该作者
开放基础领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建立新的货币蓄水池
1、诸如金融、能源、电信、交通等经济核心领域一直由国有资本垄断,但这些基础领域需要天量的资本投入才能充分发展、为社会创造雄厚的支撑,国家包揽却财力有限,使得我国的基础领域一直处于低效高耗的羸弱状态。

比如金融服务机构匮乏,银行贷款僧多粥少,占绝对比重的国有商业银行不仅设置了过高过严的贷款门槛,而且偏向实力雄厚的经济主体,使得最需要资金的微小轻企业或个人得不到发展机会,银行贷款能锦上添花,却不能雪中送炭。而民间借贷融资得不到法律承认,一直处于模糊无序的状态,无法健康、稳定、创新地为实体经济输血。

2、开放基础领域的根本好处是强壮实体经济的体质,但垄断利益集团愿意开放,看上的却是它的一个附带好处:每一个基础领域都有极大的容量,是天然巨大的货币蓄水池,能强力接纳流动资本、抑制通货膨胀。股市、楼市就是被政府利用完的另两种货币蓄水池(车市也勉强算一个小型蓄水池)。

货币的用处无非是投资和消费,富余资本如果无处投资,就会在消费领域哄抬起物价,造成通货膨胀。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发展,民间已经有了庞大的资本积累,这些资本在重重垄断壁垒面前找不到有利可图的投资方向、无法沉淀下来成为实体经济,就只能四处流窜进行投机炒作。另一方面,中国惯用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但投资光靠财政收入是远远不够的,央行为了配合政府的扩张政策就超发了天量的货币(这篇日记对超发货币有一些介绍)。这些超发货币转移到社会投资者手里后,也无法在这个生产基础贫乏、产业结构落后的经济体中找到丰富广阔的投资领域,也只能四处投机逐利。

3、2008年以前,政府通过股改迅速推动了股市发展,中国股市盛况空前,并在2007年10月16日达到了惊人的6124点巅峰。股市吸纳了大量的流动资本,上市企业也获得了发展扩张生产的资金,又能抑制通胀,又能促进生产,于宏观经济无不利也,政府玩得一手好牌!但过度炒作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到来让股指倾泻而下、萎靡难振,股市的货币蓄水能力已难有作为。

但政府一直没有放弃利用股市,在股民骂声震天哭声动地中,中国股市仍然不知疲倦地蜂拥地IPO、增发、再融资,甚至直到现在还放声要推出国际板就是明证。政府的利益是保证宏观经济目标实现,股市不停地抽水、减少通胀压力,正是政府所愿意看到的。而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民众炒股是个人意愿,风险自负,股民集体输钱虽然让政府声誉受损,但无恙于根本。


4、在股市丧失大规模蓄水能力之际,世界金融危机迎头赶上,政府为了保增长,推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猛烈的投资扩张方案,4万亿!如此庞大的、陡涨的M2怎样才能不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呢?

房地产高价、普适、见效快、能拉动众多行业领域发展的特点,让它成为一个巨大的绝佳的货币蓄水池。为了在刺激扩张的同时狙击通胀,政府选择了大力鼓励楼市发展来吸收超发货币、民间富余资本。楼市很快涌入了巨量的流动资本,水位(房价)迅猛攀升,而生活所需品的物价基本保持平稳,政府又一次成功完成了自己的宏观经济任务。

但楼市不比股市,它与绝大多数民众的生活感受息息相关,而且和虚拟的股市不同,房地产的开发运作涉及众多社会主体,政府不得不在各个环节深入参与,严重损害了自己的威信。在这个蓄水池盈满之际,中央政府权衡经济利益和政治代价,开始了史上最强硬的调控政策,把楼市口子重新扎紧了。

5、这一来,富余的流动性又无处可去了,只能游荡在最基本的商品流通环节,于是2011年有了猛烈的通货膨胀。一系列焦头烂额的紧缩政策暂时抑制住了通胀,经济萎缩又接踵而至,政府现在不得不迅速转入宽松政策,惠誉甚至发布报告称政府今年有必要再来一次4万亿刺激!但接下来靠什么吸收财政扩张、货币超发的巨大流动性呢?

楼市口子只能进行微调(各地楼市微调一览),有的没的再灌点水,只此而已,除了动利益集团的奶酪,政府没有其他选择了。去年因为民间资本找不到投资空间、民营企业找不到融资渠道而结合的地下钱庄模式被恶性滥用、造成了一系列民间融资崩盘跑路事件后,中央开始尝试打开金融垄断的缺口。最新的进展是央行三年半来首次降息、并同时扩大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浮动幅度,报道介绍这是央行在2004年10月以来再次启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今年2月15日,国务院将拓宽民间资本准入领域列为今年首项改革重点工作后,负债近2.5万亿、银行放贷丧失积极性的铁道部勇拔头筹,率先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铁路的实施意见》,卫生部、交通运输部相继跟进。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全面下挫后,其他部委纷纷加快步伐,仅上周,国资委、证监会和银监会三大部委就密集出台了准入细则,而住建部、水利部、发改委等也已完成实施方案初稿。

Rank: 3Rank: 3

3#
发表于 2012-6-9 18:42:0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qtyang 于 2012-6-9 18:43 编辑

6、还有一种倾泻货币、抑制通胀的方法,就是货币国际化,让剩余人民币流入其他经济体。09年之前叫叫嚷嚷、随后沉寂的人民币国际化,近期重新热络起来了,最近更抛出了“中日开通货币直接交易”的重量级新闻,显示政府即将展开相当规模的扩张投资、迫切需要新的蓄水池来接纳超发的资本。但国际化蓄水池的容量完全取决于货币发行国的创造实力,后台的国内制造业在混乱滑坡,前台的人民币国际化能走多远?


十二五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难免走老路
和08年的仓促方案相比,今年的经济危机应对方案多了点“技术含量”: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提出20项重大工程。媒体称此举避免了三年前的老路,不仅着眼于短期的经济稳定增长,还兼顾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长期目标。

但问题是,通过国家计划刺激的新兴产业能发展得好吗?能帮助吸收多少流动资本?新兴产业的技术门槛高、资本门槛高,更需要社会资源高效地整合协调。而中国的研究机构与商业开发脱节,技术转化生产力周期漫长,民间资本缺乏高科技的开发运作经验,很难大规模集中起来专注孕育新科技,更缺乏足够的社会资源来协调推广。在中国,几乎只有国企才有实力有资源挑起新兴产业,但没有竞争威胁,垄断国企何来动力、何来开放、何来共惠?光靠国家补贴去利诱,收效微薄且罢,还可能会发生变相强化垄断、大量骗补套补。

新兴产业只是个噱头,政府不通过大规模的制度改革松绑社会创造力,而靠规划来发展新兴产业经济,最后能做到的只是圈几块地、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再给这块地取个“高新科技开发区”、“XX工业园”的名字,然后守着空荡荡的园区长草。这跟三年之前并无二致。

另外,政府还通过行政手段“电击”经济。国土部6月7日正式发布修订版《闲置土地处置办法》,规定未动工开发满一年的闲置土地开发商要缴纳20%的闲置费,未动工开发满两年,政府可以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这就是传说中的左右逢源,要么开发商投入资金动作起来、为GDP做贡献,要么政府可以收回土地权再卖一次钱。只是这么黑的手法还能赢得大多数民众赞同呢,他们以为高房价是开发商搞的鬼,巴不得地产公司身陷囹圄快快倒闭。


意义深远的改革常常只是因为蝇头小利、因为走投无路而启动展开的。基础领域发展何其缓慢、垄断集团利益何其顽固、以前虚假开放让民资现在何其狐疑、各部委开放方案何其含糊、人民币国际化何其漫长······这都让中央政府再建货币蓄水池的意愿和努力在短时间内难见成效,而越来越萎靡的经济却日益迫需大剂量的资本投入,超发货币推动增长的“一发一收模式”现在没了“收”的容器,再继续下去就是恶性通胀,而通胀不仅会迅速抵消、反噬投资带动的增长,还将引发巨大的社会危机。

生产萎缩的同时还通货膨胀,是所有经济管理者的噩梦。中央政府现在在与时间赛跑,在施展浑身解数调动所有能调动的能量,赶在通胀回来之前把增长提上去。宏大的中国仿佛置于针尖之上,脆弱、敏感、粗糙、繁杂、偏激,需要高层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思前虑后竭尽全力维持这惊人的微妙的平衡。把握好了,中国能留在停滞膨胀的痛苦之境里,把握不好,中国就陷入摧枯拉朽的恐怖之境了。


http://www.douban.com/note/218732338/

Rank: 3Rank: 3

4#
发表于 2012-6-9 18:54:22 |只看该作者
日本商业银行贷款,特别是对房地产和建筑业的贷款继续大幅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了12%。一直到1989年3月,日本银行才开始调高贴现率,但此时“泡沫经济”已形成。1989年3月到1990年8月,日本央行五次提高贴现率。急剧收紧的货币政策刺破了资产泡沫:1990年

股票市场崩溃,1991年房地产价格狂跌。1991年,日本经济进入衰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11-23 13:27 , Processed in 0.02256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