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372|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严重推荐《与孩子共享自然》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7 11:23: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非常非常的好,不同于很多类似的书,是那种真心热爱自然的人才能表达出来的书。

爱自然归根到底不就是融在一起,感受那样的激荡而非仅仅的知识积累,我很诧异擅长理性思维的西方人也有这样的感受,看来是我偏颇了。

喜欢带娃出去玩的妈妈可以入手一本,我是网上下的 {:1_115:}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Rank: 8Rank: 8

2#
发表于 2013-2-17 11:28:53 |只看该作者
约瑟夫・克奈尔先生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自然教育家,他是美国人。从幼年起,他就对自然的神奇和美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长大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户外度过的,他的工作就是把大自然的奇迹介绍给大家。

1979年,他组织并成立了“共享自然”基金会,目的是为了和更多的成人及教师交流他的自然哲学和教法。约瑟夫到世界各地宣传他的自然教学法,有上万人参加过他的自然教学研讨班。凡听过他的自然教育的人,无不感觉妙不可言,大家都知道自己找到了一位朋友,一位能教我们如何深入体验自然的和谐与美丽的朋友。

他曾著有《与孩子共享自然》《探索大地之心》。《与孩子共享自然》已成为自然教育的经典之作。

2012年7月22的小龙女

Rank: 8Rank: 8

3#
发表于 2013-2-17 11:29:38 |只看该作者
目录 ······
写在书前
作者致中国读者
写在中文版出书之前
序言
原版作者前言(一)
原版作者前言(二)
· · · · · · (更多)
写在书前
作者致中国读者
写在中文版出书之前
序言
原版作者前言(一)
原版作者前言(二)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户外教师
第一章 亲近自然
第二章 你能看见多少
第三章 自然平衡
第四章 学习是一种乐趣
第五章 玩耍与发现
第六章 观察和吸引动物
第七章 探索大地之心
第八章 探险
特别活动:一起静静地走
附录:指鼻子游戏的谜面
关于作者
2012年7月22的小龙女

Rank: 8Rank: 8

4#
发表于 2013-2-17 15:24:09 |只看该作者
当当缺货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13-2-17 19:56:16 |只看该作者
电子版分享一下?
他们都叫我安妈

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13-2-18 09:39:28 |只看该作者
上海悄悄 发表于 2013-2-17 19:56
电子版分享一下?

APP上下的,不知道怎么弄出来,等我网上去找一下哦
2012年7月22的小龙女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13-2-18 09:39:54 |只看该作者
思涵妈 发表于 2013-2-17 15:24
当当缺货

淘宝上有{:1_129:}
2012年7月22的小龙女

Rank: 8Rank: 8

8#
发表于 2013-2-18 09:44:21 |只看该作者
ZT:
美国成熟的环境教育是让我叹为观止的。我所在的大学城,人口不超过8万,附近(开车不超过半小时)就有3个设施齐备、师资充足,环境优雅的环境教育中心。美国的环境教育中心不仅仅是一幢建筑,而是有相当大面积的树林、草地、湿地等等各类生境组成的自然地区。州里规定孩子必须每学年到这些地区接受一次正式的环境教育培训。仅仅从我熟悉的鸟类来说,他们有专门的bird educator(鸟类教育工作者),鸟类教育书籍汗牛充栋,各种观鸟手册排满了书架,甚至出了一本鸟类教育的指导手册。据我所知,每年在威斯康星州举办的鸟类节日多达12个以上,整个美国就更不用说了。如果你在威斯康星看到任何一种植物、昆虫、蝴蝶、两爬、鸟类甚至鱼类不认识,网上都可以搜索得到,包括图片,简介,录像,甚至还可能有鸣声。即使不是观鸟者,你也知道那些常到你院子里来的鸟叫什么名字。我在国际鹤类基金会当环境解说员的时候,每年的暑假之前,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批来自州内的中小学生集体访问。而这样的环境教育机构遍布全州全美各地。然后,美国人还说,自己的环境教育不够,现在的孩子离自然越来越远。

=============================================================

那么中国呢?我真是悲愤,为毛人家啥都走在前面。。。。。桑心

2012年7月22的小龙女

Rank: 8Rank: 8

9#
发表于 2013-2-18 09:55:38 |只看该作者
找到了,在这里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点评

zxlily  下载了,谢谢  发表于 2013-7-30 12:52:21
黑米  非常感谢!  发表于 2013-4-27 12:08:07
苏溪  我这个懒人儿太爱你了~~  发表于 2013-2-19 11:22:29
小风筝  已下载,谢谢  发表于 2013-2-18 13:29:47
上海悄悄  下载了,谢谢!  发表于 2013-2-18 12:59:23
2012年7月22的小龙女

Rank: 8Rank: 8

10#
发表于 2013-2-18 10:04:18 |只看该作者
已下载。感谢!
我是烨子妈妈。

Rank: 8Rank: 8

11#
发表于 2013-2-18 10:23:11 |只看该作者
ZT:自然缺失症

所谓自然缺失症,其实并不是一个医学名词,而是由美国作家理查德 洛夫提出来的一种现象,即现代城市儿童与大自然的完全割裂。虽然词是新词,但是对于很多家长和教育者来说,这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比如城里的孩子背过《悯农》,却没见过农民;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分不清五谷,辨不出花草,认不出飞鸟走兽。但人们提到这些事情,却往往只是感慨而已,似乎也默认了这是社会发展进步不可逆的趋势:一代比一代生活得更好,无需和自然打交道了。
  
    但是理查德 洛夫用“自然缺失症”这样似乎耸人听闻的词来告诉公众,这并不是一件可以一笑而过的事情。因为自然并不只是一个任人类索取的资源集合体,同时也是人类生存所依的力量,是一切美的源泉,想象力的终极,科学的无穷尽。和自然断裂,不仅会让下一代失去对生命的体察,更会让人生病——失去支撑内心的力量。如同理查德 洛夫在他的著作《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中指出的,“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自然的接触”。书中引用的很多研究表明,如果没有与自然的接触,没有在自然中学习、探索、体验的经历,孩子的感觉和知觉都会受到影响,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在道德、审美、情感、智力成长中有所缺失。
  
    来自中国台湾的环保专家李伟文的观点则更为痛切:“如果孩子们从没有被自然感动过,长大后会如何看待其他生命?如果孩子们从未有接近土地的体验,长大后会如何对待我们的自然环境?如果这些没根的孩子长大,开始主导未来,我们又会走向何处?”
  
    笔者在“自然之友”从事环境教育时接触过一些城乡儿童,非常明显的是,往往来自城市家庭的孩子更加见多识广,口才更出众,显得更聪明自信,但也更容易缺乏耐心和注意力,容易变得暴躁。比如有的孩子会整段整段地讲述他对“全球变暖”的理解,还有对北极熊的担忧,确实挺有见地。但如果请他观察一下临近树上的小鸟,他却无法静下心来寻找。
  
    有时候,当我们把孩子带到林地,请他们去数数周围有多少种颜色的时候,很多孩子会兴奋地散开跑远。但有的孩子却会拿着笔站在原地,既不走也不看,埋头写下红色、绿色、紫色、棕色……其实他写的只是他理解的颜色的概念。他就站在自然当中,但没想到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和确认。
  
    这些,不都是“自然缺失症”的症状吗?孩子们过于依赖自己大脑里的信息和成年人灌输的概念,但对由身体五感带来的各种丰富体验,却渐渐变得“接收无能”了。更不用说电视、电脑、电子游戏的诱惑,让孩子们沉溺其中无法自拔。这样的孩子真的到了自然中,反而变得无所适从,不知如何自处,只想赶紧回到“有电源插头”的屋里。您身边有这样的孩子吗?
  
    为什么会有“自然缺失症”
  
    其实对于现在的成年人,小时候与自然接触的经验并不会少。那时候谁会觉得自己需要“重返自然”呢,谁又会想到还能得“自然缺失症”呢?因为我们随时都与自然共处。且不说农村,即使是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里,我们小时候离乡村或荒野的距离也并不远。不论是胡同平房,还是楼房大院,常有浓阴遮蔽,到处可见野草生长的“百草园”,出城不远就有菜地、水塘或河沟。树枝、草棍、昆虫、土疙瘩都是我们的玩具,房前屋后的荒地就是游乐场。我们就在自然的包围中玩耍,直到长大成人,发现我们居住的城市已经彻底改变了模样。
  
    “自然缺失症”是城市化过度发展带来的结果。今天的城市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提供给孩子的“野地”却越来越少了,往往出了家门就是马路和水泥地,仅存的绿地也带上了太多人工化的痕迹:花草都被修剪整齐,野花野草都被赶尽杀绝。
  
    或许,没有任何地方会一成不变,希望家乡永葆原貌只是一种桃花源式的幻想。但城市化的结果,肯定不是简单地“发展城市”,而是要让人们享受到社会文明的成果,生活得更加幸福。城市,本就应当让生活更美好。这里面肯定也应包括生机勃勃的自然空间,多样化的生活形态,可能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宜居城市”吧。
  
    “自然缺失症”能治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其实“自然缺失症”一点都不难治,只要走出屋门,来到户外,大自然自有其强大安心的力量,让躁动的心灵变得平静沉稳。玩泥巴,跳水洼,捡石头,听鸟叫,跑、跳、追……甚至什么都不做,一切交给自然就好。
  
    要让孩子对“自然缺失症”说不,还需要家长的用心和爱护。第一点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言传身教。如果家长本人就是亲近自然,热爱山野的人,孩子自然也会感受到其中的喜悦和兴奋。如果家长本身就很“宅男宅女”,就不要奇怪自己的小孩也变成个不爱出门的“宅孩子”。
  
    第二,鼓励和支持孩子的“探险”。给孩子相应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学习,在自然中体验。可能在家长看来,孩子只是在翻来覆去地弄那颗石子,或者不停地挖一个泥坑,或者只是把草叶捏来捏去,看上去没什么“建设性”,但其实这正是孩子自我学习和认知的开端。要知道,在自然中遍布着“活动零件”,比如石头、树叶、草棍,看似简单,但却比人工设计的遥控汽车、飞机更能激发想象和创造力。
  
    第三,不要让孩子恐惧自然。说来奇怪,很多家长都同意让孩子多接触自然,但如果被问到“您愿意让孩子坐在土地上吗?爬树?在水塘边丢石头?跳进水洼?玩泥巴”时,很多家长会犹豫不决,有人会说“土壤是脏的,里面有细菌”。其实除去一些必要的安全考量,很多顾虑都是不必要的。
  
    令人欣慰的是,很多家长都是爱自然的人,他们付出各种各样的努力和尝试,希望能把对自然的爱也传达给自己的孩子。面对不可阻挡的城市化,也许我们依然有可能作出自己的选择。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缘于内心的本能。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亲近,探索自然的博大与奥秘,也是孩子们应有的“福利”。希望能有更多的家长和我们一同努力,不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林间最后的小孩”。

2012年7月22的小龙女

Rank: 8Rank: 8

12#
发表于 2013-2-18 10:27:09 |只看该作者
ZT:来至另一本书《林间最后的小孩》,没看过,所以不推荐,但是书评恨得我心

秋天有些刺眼的阳光下,女儿已经在水边玩了半个小时,她用小棍不断地拨弄着水里的一只青蛙,试图激怒它,让它从水里跳到即将残败的荷叶上来。因为圆明园的湖边潮湿,她不得不隔一会儿就调整一下自己蹲着的姿式,以便自己不会顺着斜坡滑到水里。
  
    虽然自己兴致盎然,可她很孤独,因为没有孩子和她一起分享快乐。周日的圆明园游人很多,然而像她一样七八岁已经上学的孩子却少能看到。那些学龄前儿童也只是在父母的带领下,走在水泥铺成的路面上。
  
    这个场景非常像美国专栏作家理查德•洛夫的新书《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中描写的片断。唯一不同的是书中类似的故事不是发生在中国。从这一点来看,患上自然缺失症的儿童是全球性的:远离自然、自然知识贫乏,大部分时间是在有空调暖气的房间和汽车里度过,电脑、电视是他们最喜欢的“玩具”。他们宁可放弃去看海、去爬山,而选择待在房间里,因为只有屋里才有电源插座。
  
    理查德•洛夫是一名儿童权益倡导者,并长期关注儿童与自然议题。他在书中列举了大量儿童与自然疏离割裂的现象,山川、森林、溪流、原野已经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消失,即使特意去寻找有时也难见踪影,这些都是工业文明、城市化进程的结果。是喜是忧,已经不用争论。
  2006年,一家名为“世界未来社会”的机构预言:“孩子们的自然缺失症将对他们的健康构成威胁,如今的孩子相较于他们的前人花在自然环境中的时间正越来越少。”
  
    那么到底为何患上了自然缺失症?夏天看天上的银河、听泥塘里的蛙鸣,秋天捉螃蟹,冬天堆雪人,是现在为人父母的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然而现实的悖论是:为人父母者一面回味着自己有趣的童年,叹息今天孩子的不幸,一面把孩子赶进各式各样的课外班,学奥数、学英语、学乐器、学书画,不让他们有一点时间哪怕是在人工建造起来的公园里奔跑一会儿!家长、老师、学校、社会一方面在对孩子们说着自然的可贵,一方面却言行不一——过度的消费和贪欲让森林消失、江河污染,变形的教育让孩子远离自然,内心扭曲。
  
    这是世界范围内的现象,但是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情况似乎更为突出。
  
    2009年,一项对16个国家的2400位母亲进行的调查中,87%%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时间与自己的孩子玩耍互动,也有54%%的母亲表示自己能坦然接受孩子在户外玩耍时浑身搞得很脏。可是最有趣的是以下这个数据:在中国,只有5%%的母亲说自己的孩子常在大自然中探索。
  
    可见,虽然我们的经济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可是我们城市的孩子与自然的距离已经远远超过他们。谁又能否认现在肥胖率、注意力紊乱、过敏症、抑郁症等现象增多与此无关呢?试想,一个从小就对动植物和自然失去兴趣的孩子,他对生命的热情从何而来?一个从小就与自然割裂的儿童,长大后又怎么能有社会责任感和对地球人类的使命感呢?事实上,创立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大科学家们的原始导因,也源于那些童年时关于河流、树木、田野、天空与雷电的记忆。
  
    1962年问世的《寂静的春天》是一本标志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在某种意义上引领了上世纪60年代在欧美发达国家开始的民间环境运动,继而影响到全球。可是,几十年过去了,环境保护与人类对自然的掠夺一直并行并进。《林间最后的小孩》再一次发出了声音:儿童与自然之间已经出现了“令人惊异的断裂”,并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建立一种新的生态文明迫在眉睫。
  
    可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止于结论上的忧虑,而是总结了众多领域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定量分析。该书还分别从家长、老师、教育者、政府等这些“自然缺失症”真正制造者的角度,提出了治愈这一断裂症的药方。其中包括:父母如何带领孩子亲近自然,改善孩子的注意力不足;教育者如何将孩子从教室里解放出来,让丰富的自然环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城市规划者又如何打造出绿色大城市,让孩子能够在家门外感受一下自然本色。目的只有一个:不想让孩子成为“林间最后的小孩”。
  

点评

babyhouse  这本我看过,挺好的。 更加理论一点。 上面那本算是比较技术一点。  发表于 2013-2-18 21:38:16
2012年7月22的小龙女

Rank: 8Rank: 8

13#
发表于 2013-2-18 10:31:28 |只看该作者
道理我说不出来,我只知道,离开了那个万物之源的人将失去自身的力量,这是我自己的感觉。

豆豆现在经常被我推着出去走走。她在小车里,听见风呼呼地刮过,树叶在疯狂地摆动,阳光在在她的小脸上跳跃。她有时会因为刺眼而转开头,更多的时候只是安静的倾听,脸上带着迷惑和沉静。我无法得知这个还不会说话的娃心里在想什么,只是和她一起,享受这个感觉,心里十分柔软。
2012年7月22的小龙女

Rank: 8Rank: 8

14#
发表于 2013-2-18 17:22:35 |只看该作者
灰常感谢~~~
如果天空总是黑暗,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蜷缩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也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虫。
----曼德拉

Rank: 8Rank: 8

15#
发表于 2013-2-18 22:20:14 |只看该作者
已下载,多谢!可是为什么是“与孩子共享自然2”呢?还有1么?

点评

水天一色  哦,没解释清楚,是我自己找了好几个版本,为了存的方便,就1、2、3地存下来了  发表于 2013-2-19 12:02:51
苏溪  可能是第2版?  发表于 2013-2-19 11:23:06
水天一色  嗯,我在百度文库上找了好几个版本,:) 这本书本身也有II的,不过据说差不多  发表于 2013-2-19 09:06:52
要想拥有从未有过的东西,就必须去做从未做过的事情

Rank: 6Rank: 6

16#
发表于 2013-2-19 12:36:08 |只看该作者
谢谢

Rank: 8Rank: 8

17#
发表于 2013-2-19 17:44:33 |只看该作者
下载了,谢谢!

春天来了,大家行动起来,带孩子出去走走
不是亲眼所见不要轻信那是真相;即使亲眼所见不要轻言那是全貌。

Rank: 8Rank: 8

18#
发表于 2013-2-19 18:21:52 |只看该作者
最近对nautre play 感兴趣,在PIN上找到很多资料,
我看到一个网站, life LAB (http://www.lifelab.org), 很喜欢,正打算研究,就看到中文资料啦,感谢!

Rank: 8Rank: 8

19#
发表于 2013-2-19 18:24:48 |只看该作者
关于outdoor kids activity 也有不少专门的网站

Rank: 6Rank: 6

20#
发表于 2013-2-25 10:19:11 |只看该作者
我很喜欢植物动物,可是孩子不是太喜欢。比如我看见一只鸟,会惊喜得哇哇叫;听见鸟鸣,会驻足仔细听,可孩子却完全不受影响。为什么?得想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11-23 05:32 , Processed in 0.03123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