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754|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人阅读] 11月家长互助会,感想收集啦! [复制链接]

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3 23:55: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静静流淌 于 2011-11-4 00:03 编辑

写得太好,不得不转!(修改了部分错别字 {:1_114:} 并简单排了下版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Rank: 4

2#
发表于 2011-11-3 23:59:00 |只看该作者

糖糖妈

本帖最后由 静静流淌 于 2011-11-4 00:03 编辑

趁热打铁,把今天家长互助会的收获分享一下。我的收获很多。

我的问题是“孩子受到排挤,家长该如何帮助?”我纠结的是“如果家长总是出面帮助解决问题,会不会让孩子形成依赖,一遇到问题就找爸爸妈妈,而不能自己解决问题”。

很高兴的是,今天这两点在大家热烈的讨论中,我基本找到答案了。

总结如下:

1.当发现孩子有某方面“问题”时,先要尝试去接纳(我理解的,这个过程包括了家长的自我反省),这样才能把“问题”的源头切断(这是玥玥妈和小伟给我的启示)。

2.根据“问题”出现时的具体情形做具体分析,分清孩子当时的状态和需要的是什么,然后成人决定该如何帮助还是该让孩子经历自然后果(这是小伟给我的启示)。

3.如果孩子需要帮助,成人的帮助方法可以是多样的,通过么么爸的演示和讲解,并结合我自己的经验,我感觉艺术化的方式会更有效,比如讲故事,做游戏,唱歌等。么么爸的解决方法基本上做到了化干戈于无形之中,保护了每个孩子,同时到达了教育的目的,太强了!我亲身感受过的。知道了理论,要想在实际操作中做到么么爸那个程度,还需多多练习多多积累素材啊。么么爸的那句话对我很有安抚作用,“只要你自己感觉不错的方法,就大胆地尝试,不要怕对孩子有什么不好,因为那基本错不了。(大概的意思哈)”我自己在解决孩子的问题时,就常常被这样一些想法困扰“我这样做是否合适?是否会对孩子有负面影响?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么爸的话,让我放下了包袱,去尝试就好了。

4.要多准备几顶“帽子”来解决一个问题,否则娃娃们会产生“抗体”(这是桐宝爸的三顶帽子学说的启示)。

5.每个爸爸妈妈都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互动方式(这是桐桐爸举了自家娃的那个例子给我的启示。)

6.对孩子要粗放些养,能让他自理的就让他自理,包括日常生活、交友、处理矛盾,抓大放小,这是开心妈和心原爸给我的启示。

我发现,这样的家长互助会太好了,能迅速地帮助家长找到自己的问题,获得成长。由于每个人的想法和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能非常集中的,一次性地呈现给你,打开你的思路,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找到无限可能的方法。大家的思想汇集在一起,把你托起到一个高度,能够全面的看到问题。

哎----总觉的表达的不太到位,不太充分,心中的感受其实比写出来的更多更强烈,无奈,表达力有限。大家帮助一起补充哈。

我还想说说昨天的一个感受,呵呵,我的后续感受很多,想起一个说一个。

人要持正念去做事,这样做的好处是,给自己内心不断的补充正面的能量,让自己有更多的心力面对问题,同时,持正念能吸引来正面的能量和信息帮助你。当你内在和外在充满了正面能量时,负面的能量会慢慢消退直到消失。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4

3#
发表于 2011-11-4 00:01:33 |只看该作者

诗远妈

嘿嘿,本来昨天互助会我是没有意愿参加的,因为我一直想给大家做些更实际的事情,如大家学习时帮忙看孩子。昨天晨检时,耘妮一把抓住我说集体需要我。把我的心弄得乐呵呵的,但还是没有下定决心,直到耘妮说那你负责搬凳子之类的,我才决定来。我就是个喜欢帮助别人的人,喜欢通过帮助来呈现价值。

以前我也是个喜欢主动去找寻自己喜欢的事情干的人,现在是顺其自然接受这种别人的需求,也真的很美好。

这次来,真是开了一扇窗户,看到了更多的信息,看到更多的层面。我是个不愿意与人讨论的人,行动永远要高于理论,有讨论我就会避开。当我提到“也许孩子不需要与别人玩时”,耳边想起了很多的声音“她需要。。。”,按照以前我内心早就逃掉了,闭心不谈。但是这次我没逃,我的内心坚定,也没觉得自己的错,只是想忠实于真相,别人的观点也接受。哈,尤其是杨东还有那些爸爸们的声音可真大,我感觉都把我盖住了,至今都有。这次声音告诉我不要逃避,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别人才能了解你,你才能了解别人,观点与观点的碰撞,就能生出火花。
昨晚我是完全自己选择,很多事情都没有勉强自己,结果,我很自然的留在了男人堆里,想想要不要在女人堆,但我内心似乎不愿意去,我想到:也许是有些特质我在拒绝。不管是什么,也不管自己的感觉是否正确,但只要有觉察,就能有答案。

非常感谢花生班。感谢耘妮。让我有个重新看世界的机会。你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非常有意思。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4

4#
发表于 2011-11-4 01:18:07 |只看该作者
我的感想,就是一篇篇博文 {:1_114:} ,也转到这里吧。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4

5#
发表于 2011-11-4 01:18:58 |只看该作者
11月的家长互助会(其实很希望它能有个美丽、比如富有诗意的名字,但我真的想不出来,有才的给想一个吧),亲爱的耘妮,提出的第一个重磅问题就是那么滴——回味无穷,虽然在现场它真的把不胜酒力的人们给呛了一下:你认为什么样的关系有助于成长?

在我看到这个问题之后,第一个想到的是“尊重和平等”。细节再次透露心迹,可见对我来说什么最重要。但我真的认为,这是一切的基础。我要的尊重和平等,不是那种泛泛的表面文章,是要发自内心的那种......呃、好吧,我承认我也说不清楚,我也在逐渐发现真正的尊重和平等所需要的各种前提,比如,开放的心态,强大的心理力量,等等。

说到心理力量强大,会前开心妈还跟我探讨来着,也是个很好的话题。现在想来,我当时有点儿满口胡柴,不知道是我反应慢还是我这24小时内有了进步。

还是先表表攻击。这也是在讨论关系时耘妮抛出的一个话题。有人说和谐,耘妮就说到攻击。这是一个多么值得剖析的事情。

以我的经验,所谓的攻击,可不仅仅是“用语言进行人身攻击”。它有时真的无影无形,很难被意识到。对小孩子来说,攻击可能是从别人那里抢来一件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可能是借着攻击别人来获取大人的关注。总之,攻击就是以一种不计别人利益的方式,来迅速满足自己需求的行为。由此类推,我们有时候会借挑别人毛病或者给别人建议来满足自己的价值感,而并不关心这类挑剔甚或建议是否真的是对方需要的。如果对方的心理力量不够强大,他反而会因此感到受了伤害。不过也不是所有挑毛病或者给建议都是攻击,端看当事人表达时的情绪、气场之类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氛围。

比如《红楼梦》中薛宝钗林黛玉和好那段,甭管你怎么不喜欢薛宝钗,但就这段来说,也能感受到薛宝钗的挚诚。即便俩人依旧观点不同,但感情上却肝胆相照了。有了这样的关系做基础,一方面,挑剔的人,恶毒的话自己就觉得说不出口,自然而然会考虑对方感受。另一方面,被挑剔的人,存了对对方的信任,对于逆耳之言,也能听得进去。哪怕思考后选择不取,也不会觉得对方在伤害自己,不会伤了感情。

这里又绕回关系,关系里的基础,却是尊重和平等,尊重对方是个独立的生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做法,自己的选择,对方不是我们满足自己控制欲望的工具,不是用来填满我们的自我价值感的炮灰,反之亦然,我们的生命同样珍贵。

而要接受对方与我们有不一样的想法做法,我们又要开阔自己的心胸,有开放的心态。这个开放不是说,我把我自己开放出来,没什么秘密,而是说,我可以接受各种可能性,不因为某点的不同就把对方完全排斥。对不同的观点,也愿意去了解其背后的深义,可以接受它的存在,可以接受对方的选择与我们不一样,甚至可以从中吸取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等等。

可是心理力量,开放的心态,诸如此类,追究到根本,仍然是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中提到的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这些有了,前面这些也就不成问题了。(原谅我看的书少,能想到的也就这俩了。)

于是,所有的问题又回到原点——成长。更重要的,我们跟孩子的关系与此同理。如果说这样的互助团体,我们还有选择余地,对孩子,却只有“面对”这一条像样的路。唉,还能怎么办呢?让我们一起长大吧,不离、不弃。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1

6#
发表于 2011-11-4 13:42:00 |只看该作者
写的真好,我整理自己的了流水账去。

Rank: 2

7#
发表于 2011-11-4 14:04:46 |只看该作者
么么妈
我是扮演妈妈的人,突然在台上结住,因为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我自己的孩子被其它的孩子排斥,我就很想教她好的办法,我的办法,她听不进去,也用不了,我好着急.
我是个急的人,就想用立竿见影的方法,下一次,我就在她冒犯小朋友的时候告诉她,你那样做让别人很不舒服.
借观众的眼睛,我看到自己有多么着急.
我害怕自己遭排斥,也害怕自己的孩子遭排斥.
我只想让"我的快速"带我去安全之地.
在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
谨记并实践心原爸对我说的话:"慢下来"
http://blog.sina.com.cn/u/1238947300

Rank: 2

8#
发表于 2011-11-4 14:11:12 |只看该作者
借工作之便,再把老师的反馈整理上来
http://blog.sina.com.cn/u/1238947300

Rank: 2

9#
发表于 2011-11-4 14:15:18 |只看该作者
吕璐老师
收获很多:桐桐爸的方法让我很受启发,想到了孩子不想干一些事的时候,可以用一些灵活的方法.
还有,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很重要,孩子自己能做的,就让孩子自己做.
因为耘妮在收晨检牌时追问她,仓促之中她只说出了最震撼她的两条.
http://blog.sina.com.cn/u/1238947300

Rank: 2

10#
发表于 2011-11-4 14:16:03 |只看该作者
丁洋老师
解决问题也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学习了,很开心.
http://blog.sina.com.cn/u/1238947300

Rank: 2

11#
发表于 2011-11-4 14:25:36 |只看该作者
程佩老师

娃娃被孤立了要分情况.看到原因.
帮助一个孩子进入群体,会遇到实在进不去的时候,这时候可以跟那个被孤立的孩子一起在旁边创造点别的有趣游戏,这样可以把其它孩子吸引过来.

接下来,程佩情不自禁地说起了班里的娃娃们,因为她在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跟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亲情,不知觉讲了二十分钟.她很吃惊自己怎么会跑题.

孩子都有点象老师的恋人,充斥了老师们的大部分生活,以至于老师们回宿舍也会谈论起孩子,三句话不离本行.
http://blog.sina.com.cn/u/1238947300

Rank: 6Rank: 6

12#
发表于 2011-11-4 14:37:11 |只看该作者
花生班的互助会话题很好!鼓励
毛毛的故事: http://blog.sina.com.cn/amaomaos

Rank: 2

13#
发表于 2011-11-4 14:44:46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毛毛妈
谢谢鼓励哈!

Rank: 2

14#
发表于 2011-11-4 15:00:39 |只看该作者
云丽老师

一交流之后,对家长的角度和处境能感同身受.
通过家长的描述,想象出了孩子在家的情况,这跟在芭学园,真的是太不一样了.了解了孩子在家的情况,才能更全面的了解孩子,接下来,老师们会有一些新的讨论,和新的设计,关于怎么跟家长一起来帮助孩子.
另外,大家分享了很多好的方法,老师也可以跟家长学习.云丽学习到了更适合孩子的沟通方式.
关于玥玥妈说的成人带孩子的时候,实际上传递给孩子自己的价值观,云丽很有感触.她也发现,作为帮助孩子的成人,他所做的事情是当时自己的最大本领,这个本领,可能随着学习,又会增强.可是当时只能用当时的.
而且孩子的情况也会随着孩子的长大有不同的变化,新的变化,又得去创造新的方法.
这个过程,象乘风飞行.我们只看当时的风景,尽当时最大的努力,说当时的话罢!!也不用太担心方法错了或者对了.
另外云丽提出了一点建议,关于讨论的形式,是不是改变下,让讨论更集中和有效.
http://blog.sina.com.cn/u/1238947300

Rank: 2

15#
发表于 2011-11-4 15:10:41 |只看该作者
王小伟老师

小伟老师在讨论会中,看到了爸爸们的魅力,接下来小伟想突破自己尝试跟爸爸们沟通.
小伟学习到教学中,可以在平时跟孩子的互动中应用故事.
小伟还看到一些问题:还有很多人并没有说出自己的问题,两个小时只解决了一个人的问题,
小伟还担心形式成为教育追求的,她认为故事来自灵魂,如果各方面不成长,让故事成为全部,或者一种依赖,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好.所以对于好的方法,也不能盲目追从.
http://blog.sina.com.cn/u/1238947300

Rank: 8Rank: 8

16#
发表于 2011-11-4 16:41:58 |只看该作者
晓伟的提示很有启发性,也可以说我是相对被震撼的,我又释然却又茫然,任何方式都不能够让我们盲目追从,孩子个体感受的不一样,注定他们即使在同一环境遇到同一事情,我们也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当然话又绕回来了,到底要用哪种不同的方法,不正是咱们应该讨论的?
我想起上次大李家长会对那位新家长说的话,即使我告诉你这件事情你怎么处理,下一次遇到了别的问题,你会知道如何处理吗?你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就会给什么,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慢慢来,多悟多学习。(大意吧)
我不会提问题,越是人多言杂的时候,我越是会沉默,但是我都会听在耳,用在心。别人的问题与解答对我来说是一种扩散性的思维学习,很有帮助。
于是我也对自己说,是要慢慢来,在自我成长的路上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而我感觉,我们越是进入芭学园的时间越长,越是发现自己的不足。
于是现在,我经常想,我是真的进步了吗?还是已经在倒退?也许桐宝爸说的对,孩子成长的步伐,我还没有跟上。
谢谢你们!

Rank: 8Rank: 8

17#
发表于 2011-11-4 16:46:56 |只看该作者
当年刚上李网时,李网迷们经常标榜的一句话就是“父母放松的心,就是孩子的巴学园”,那时候不知道这句话里讲的放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现在,开始慢慢有点悟出一点点意思来了,但仅仅是开始,要真正做到放松的心,我明白,真的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Rank: 4

18#
发表于 2011-11-4 19:31:31 |只看该作者
于是我也对自己说,是要慢慢来,在自我成长的路上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而我感觉,我们越是进入芭学园的时间越长,越是发现自己的不足。
于是现在,我经常想,我是真的进步了吗?还是已经在倒退? ...
齐齐妈 发表于 2011-11-4 16:41


发现不足就是进步。发现了,就可能改变。最可怕的是一直不足着自己却不自知,那就没有改变的可能性了

Rank: 4

19#
发表于 2011-11-5 02:49:40 |只看该作者

“解决问题”的执著

本帖最后由 静静流淌 于 2011-11-5 02:52 编辑

以前每每听大李答疑,都觉得此人滑头,向来不正面回答问题,总是往高层上绕一大圈,好不容易绕回来还是个模棱两可的答案,说等于没说那种。一边是家长急切的:方法、给我方法!一边是大李的太极圈: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方法的背后,一二三四五......


于是我们自己的家长互助会,为了填补这个空白,专门立意为“方法”。通过这次的亲身感受,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我是深切体会到了所谓的“方法不重要”。

话说糖妈率先抛出了问题,然后开始情景扮演。有人扮演孩子,以及排挤这个小孩子的其他孩子,有人扮演妈妈,展示自己解决的方式。我很荣幸的上去扮演了一次妈妈。

当站到那个位置的时候,与以往一样,我的第一感受是“不确定”。抛开对手演员的演技、投入程度等因素,即使面对的真的是玥玥,我仍觉得不确定。在我不确定的时候,我的确会有浓重的不知所措感。一般以我的个性,我会选择尽量少的干涉和进一步观察。甚至或许需要等待下次类似的机会来实现这个观察。待有三分数时,我会根据观察到的情形,做些可能性推测:缘由可能是一二三......然后找出自认为可能性最大的原因,考虑对策。这个对策,看情况,有可能需要等到下次再次发生时实施,有可能是找个机会跟孩子聊天沟通,探测一下孩子的想法。这个过程中有时需要学习、咨询别人、收集相关信息等工作。也许运气很好正好解决,也许完全猜错,不管怎么着,根据孩子对此对策的反应,一般心里也能有七分数了。再重新对对策进行调整,如此往复,直到问题解决。即使运气好一次性解决了,仍然是七分,后期的反思总结和后续观察也是必要的。

看上去似乎很麻烦。这是用语言描述,事实上养成习惯以后做起来还蛮顺畅。我想总好过光焦虑啥都不干吧。

回到现场。我不确定,在那种场合,我迅速挑了个难度最低的可能性,展开一系列攻势。像这样的戏码,“妈妈”角色基本属于被整的地位,孩子们在想尽办法把情形演绎到最坏。说实话,如果真的是在生活中发生,我多半就放弃解决问题了,可能不会继续坚持非让孩子进入另外两个孩子的圈子,我可能会自己带她一起去做别的事。但当时在众多目光烁烁下,我还是硬着头皮厚着脸皮跟那俩小鬼耍花枪。

可见我对“解决问题”的执著还未看透。

我们都有这样一个习惯,有了问题必须解决,还得要解决的圆满,要达到某种、人所共识的圆满才好。但三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已经无数次验证这样一条真理,十全十美的事是没有的。哪怕七全八美,那也不是次次都能达到的。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解决过程的这个经历,一定一定会给我们留下印记,不定哪个契机翻出来,就是个成长的营养。对孩子,也是如此。我们需要考虑的,不是说这个方案是否能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这个方案将给孩子带来怎样的经验,这样的经验对当下这个状态的他,是否有帮助到他成长。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4

20#
发表于 2011-11-5 02:50:52 |只看该作者
再次引用大李说过的一个例子。一个孩子在沙坑区做了一个城堡,他自己非常喜欢,舍不得拆掉。这时他又被木工区的工作吸引,可是如果他离开,城堡可能就会被其他人破坏。他请求老师帮他看管他的工程。可老师还有自己的工作要做。请问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

这是在教师培训上用到的一个案例。听课的老师们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不少人,像我们一样,执著于结果的完美,思考的焦点在于,怎样既能让孩子去木工区工作,又能保住城堡,还能不耽误自己的工作。当然如果能有一个方法实现是最好的。可这道题考验的就是,几全其美的方案几乎不可行,这时候你怎么办?

大李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作为教育者的新思路:把带给孩子的经验作为着眼点,

方案一,老师放弃自己的工作帮孩子看着。这几乎没人选。此方案带给孩子的经验是,老师是可以被他控制和利用的。以后遇到类似情形,可以通过控制和利用别人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方案二,老师说直接告诉孩子,对不起我很忙帮不了你。带给孩子的经验是,当他遇到困难时,别人很可能无法帮助他。对于没有这种经验的孩子来说,这有助于经验的丰富;而对于这类经验较多的孩子,将来很可能会渐渐放弃对别人的求助。

方案三,老师给孩子某些建议,比如写个牌子,围个区域什么的。如果这个方法成功了,带给孩子的经验是,老师很有智慧,比自己聪明;向别人求助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如果失败了,城堡仍然被破坏了,带给孩子的经验是,别人的建议也有可能是无效的,老师说的话未必都对。同方案二,对于没有这种经验的孩子来说,这有助于经验的丰富;而对于这类经验较多的孩子,可能会失去对老师的信心。

方案四,老师同意帮助孩子看着,但是向孩子说明,因为老师还有自己的工作,所以只能看几分钟。如果孩子去木工区只看了几分钟就觉得没意思回来了,这个问题就算完美解决。带给孩子的经验是,老师愿意帮助他且有效。如果孩子在木工区工作了很久,回来时工程已经被破坏,孩子也许会痛苦的大哭一场。带给孩子的经验是,别人可以帮助他,但别人也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事情,所能给的帮助是有限的;做木工和保住城堡,是个熊掌与鱼的选择,享受一种,就要以牺牲另一种为代价。

......(个人发挥处,可以任意填写你想到的方案)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仅就这件事,总体来说,恰恰是不完美的结局,却带给孩子更加丰富的经验和体验。丰富的经验和体验可以促进心智结构的丰富性,心智结构丰富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所以,如果是一个以“易于生存”为教育目标的老师,她会以孩子现有心理状况为参照,选择最能丰富孩子人生体验的方案,而不是以结局是否完美作为选择依据。

再总结一下,这个选择与下列因素有关:教育者的教育目标,孩子的个人状况,方案可能带给孩子的经验。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11-23 15:19 , Processed in 0.02717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