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大陆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专版] [北京儿童认知与家庭科学素养培训]交流贴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85#
发表于 2012-8-16 12:56:55 |只看该作者
第二个例子,孩子以怎样的方式看待世界很重要,为什么科学素养在早期很关键,因为它符合儿童探求世界的方式。

我们必须要明确一点:“美”是具有社会学意义的。美没有绝对,对美的认知建立在真与善的基础上,有人说美也是一种善。

所以,当我们的孩子懵懵懂懂来到世界,对“真”的追求是天生的。就是我前面说的合理化。儿童倾向于合理化世界,如此建立他们的意义。

所以对于一个2,3岁的孩子来说,看到有一串颜料从纸上滑落,他们感受到的首先是运动,美不美是其次的。或者说美不美是成人诱导出来的。

我们来看一下这样三个场景:
一群孩子用颜料在画画,老师引导点线面,或者构图,或者是色彩练习。此为艺术熏陶。
另一群孩子跟着老师在板上挤出一堆颜料,当老师将板渐渐竖起来的过程中,他们惊奇地发现颜料如雨幕般滑落;这个活动结束后,老师又开始玩吸管吹画;再后来是水的游戏。此为科学探究。

我们看到过很多玩颜料的,还有吹画最常见的就是画梅花树,没错,这些常见的东西我们也玩。然而我们的目的不同,我们目标是“水(液体)的流动性”,以及运动和痕迹之间的关系。

通过不同的材料的实验,孩子对不同事物都产生兴趣,他们有的人会因为喜欢车子而想象成轨道,有的人会研究不同方向水或颜料的运动,有的孩子研究吸管的吹法。整个过程有情景,有想象,有互动,有聊天,很欢乐,也玩了艺术,也觉得很美。当孩子回到家,我们获得一些家长反馈,比如有的孩子在家玩奶油,挤在盘子里,颠来倒去想让奶油流动,呵呵,不果,后来换成酸奶,成功了。很明显,这个关于“流动性”的简单逻辑结构对孩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他去探求身边的事物,通过他的类比推理,我推测奶油会动,但发现不行,于是换成酸奶。他玩了一会儿,但也画了很长时间和妈妈互动,玩了情景游戏。

第三个场景,玩是玩了很多材料,但是相互之间没有关联,或者就是疯玩,实际上还要求每次玩得出一个成果,做一样作品,我们BFB小组活动,有时候也会落入这样一个俗套中。因为做关联是一件较累的事,就好比小宇妈妈说的,习惯于抽提一些事物的本质,这不是所有人的思维模式,当人们喜欢停留在一些事物的感性层面上去思考问题时,即便是呈现了许多,也于事无补,就好比看到想没看到一样。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逻辑性在儿童世界里扮演的角色,占用的比重。逻辑不代表生硬和线性,相反,逻辑是网状关联的。由此可以引发更多联想,比较,和实验。逻辑性是开放的,可以容纳情感上的游戏和互动,它从来没有排斥我们的情感诉求。然而,感性的姿态有时候却排斥逻辑,感性往往想捍卫自己纯正的立场,并且几乎是以“全或无”的方式推动的。什么是“全或无”,意思就是,要么非常好,要么一无是处,没有经过分析的根据情况进行讨论。

回到与孩子互动的问题上,当我们的视野只局限在,我们不能提早唤醒孩子,我们害怕引导了逻辑关系,就破坏了什么,我们和孩子的互动就会变得很拘束,被禁锢。而且可以换来换去就这些花样,我们自己被定势思维了。

如果说面对一个“o”只能想象成游泳圈,太阳,而不能说成是字母O,或者数字0,不是落入了另外一个受禁锢的怪圈了么?我们自己在定义什么想象是好的,什么想象是不好的。想象没有好与坏,只要敢于想,能够想。

所以,先理清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是要让孩子以更开阔更丰富的视野去看待世界。而不是以一种我们认为的美好的方式去看待世界,如此就豁然开朗了,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我们只需要去思考:如何切入,如何进行,如何唤起孩子活跃的思维,愉悦的情绪即可。我们不需要先去评判这件事到底会不会留下心理阴影或造成阻碍。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大,我们也会变得更灵活,更具有弹性。

点评

小宇妈妈  谢谢你! 这么大段的回复!逻辑-情感,感性-理性, 不应该被割裂。  发表于 2012-8-17 10:31:13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3Rank: 3

84#
发表于 2012-8-16 12:12:45 |只看该作者
小宇妈妈 发表于 2012-8-16 10:58
关于数理逻辑,我也觉得需要去弹性的看待,分孩子看待。

这里说的我只针对小宇。

恩,与孩子对话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事情的推动,成功与否,或者有害还是有利,取决于如何切入,如何与孩子对话。数理逻辑的发展,首先遇到的一关,对孩子来说,就是“语言逻辑”。

上次我微博上举了个例子,我女儿说外婆说话不合理,呵呵,听她举的两个例子,真是笑死了。
有人说外婆是感性的,小璐是理性的。其实,儿童如此小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说他们是理性的,他们追问事情的真相,他们要求合理化,否则制定的规则对他们而言没有意义。他们喜欢一个人,并不完全因为这个人很和蔼可亲,而更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人能够理解他们说什么,能够与他们有共同话题。

所以一个美女老师并不见得就能赢得孩子的心,呵呵,一个特别善于用语言与孩子周旋的男人,也可以赢得众多孩子的心。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8Rank: 8

83#
发表于 2012-8-16 12:02:15 |只看该作者
小宇妈妈 发表于 2012-8-16 10:27
先说点感性的,八卦的。

有妈妈和我讨论到感受有:

这个强烈排!
话说我也认识不少搞学问的,如大陆这样又知性又美貌,家庭事业兼顾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Rank: 3Rank: 3

82#
发表于 2012-8-16 12:00:57 |只看该作者
第三个问题,我把它概括为时间的问题。大部分时候,人们总在问,几岁才可以做一件事?

我的回答是,到底几岁能做,孩子的父母内心其实最为清楚。在了解自己孩子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基本概念,父母就可以当老师了:)

就数理逻辑而言,玩积木的阶段,大约4岁左右最好。这个跨度就有点大,比如有的孩子3岁多就对积木很感兴趣了,有的孩子要到4岁多。而这个兴趣其实也是可以影响的,如果一个家长成天在家里玩积木,我就不信这个孩子旁边看了,不会受到影响,呵呵。

积木实物操作要有了一定经验之后,我们再上升到数字层面。一般来说,玩积木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了解秩序感、对称等模式,了解一一对应,了解数字的表征意义。然后大约过了一年后,孩子也5岁了,就可以玩数字本身了,渐渐去掌握数字之间的关系。一旦涉及到数字关系,自然而然就会涉及到加法,我建议学龄前只学加法,10以内加法搞得很透彻了,之后的问题都很容易解决。学龄前也不用列竖式计算,我们都是做图进行的。对儿童理解位值非常有帮助。应用题的前提是儿童对部分整体概念非常清晰了,那么在早期,我们重点就会放在这个关系上。

数学意义的建构,不要脱离实际,我认为生活化是最好的方式。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3Rank: 3

81#
发表于 2012-8-16 11:39:0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陆 于 2012-8-16 11:49 编辑

下面我举一些例子,大家可以围绕着谈:

第一个例子:
和爸爸妈妈聊天,一个妈妈很纠结地说:我们邻居家一个孩子,妈妈给孩子报了好多班啊,我看一周都排满了,学这个学那个,不过那个孩子看上去很开心,上什么班都很积极,还吵着嚷着要去,我家这个,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么。。。大陆老师,很多玩的东西,我在家引导他,他都不听的,我都不知道他对什么感兴趣啊。

实际这样的情形很多,不少妈妈反应,我从小就散养孩子,也不怎么管他,他只玩汽车,其他什么都不感兴趣。我想说的是:问题最关键的是——兴趣。尤其是对事物本身及事物关系的兴趣。

不管怎么样,在我们谈逻辑思维的时候,总是不要忘记一项:培养兴趣是最重要的。
数理逻辑,在进入数字王国前,孩子得对数学的秩序和应用性有感性的认知,有具象的经验,
不管孩子是5岁也好,是7岁也好,如果他学数学的时候,只是当作一个学科在学,没有兴趣,
那么是件很遗憾的事。

正如许多其他事情一样,一个孩子,如果周围的人用尽一切办法,都无法让他对世界万物有探求的欲望,
我也想说,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如果我们不能让孩子从(本源上)内驱力上让孩子对事物发生兴趣,我们怎么能让孩子提起学习的兴趣呢?不管是上传统学校,还是上现代教育的学校,学习总是有的,如果孩子早年可以通过教师成人和蔼亲切的态度,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喜欢这门课,那么在孩子漫长的道路上,能够促进孩子学习成长的因素都只是“人”的因素,而没有“物”对他的吸引,我想这是一条太困难也太理想化的路。我们将所有的“宝”都压在了人身上,我们要给孩子找一个成心如意完美的“老师”。

我认为,孩子自身是具有正面能量的,不是消极的。他们首先自身具有动能(比如好奇心,探求欲,目标感),其次他们受到合适的成人的引导,会有更大的发展;如果他们没有受到合适的引导,凭借着他们自身的探求欲,他们也能获得发展。


然而,当我们总是怕这怕那的时候,束手束脚的时候,是无法培养孩子兴趣,无法辅助儿童正面能量伸张的。


我们总是担心着做了什么,就会影响孩子的精神胚胎或者破坏其感性的一面,然而一直在精神层面游离,对孩子来说缺乏生存意义和虚无,如果我们一方面不赞成抽象逻辑的培养,另一方面却以精神和心灵如此抽象的模糊的形象影响孩子,孩子的双脚是不着地的,他们飘着,无法触摸真实,无法合理化世界,缺乏张力,他们对世界的兴趣会渐渐消退,进而更关注情绪上的反应,更在乎开心不开心,比如是否获得赞美,是否被全心全意对待,关注他人的态度,不能关注事情本身,关注人际关系(然而这个世界的人际关系是相当复杂的,不是孩子可以驾驭的),不关注正在做的事情的进展。如此,其实,孩子不能建立以自身兴趣为核心的,不为其他人或环境所动的系统。然而,逻辑性可以让孩子合理化世界,建立意义,可以让孩子更关注事物本身,而忽略那些负面的影响,比如输或赢不重要,重要的是游戏本身;比如别人说话的语气态度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事情本身合理不合理。

点评

牛妈妈  赞  发表于 2012-9-14 11:14:01
简繁  对这段很感兴趣  发表于 2012-8-16 16:46:59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3Rank: 3

80#
发表于 2012-8-16 11:18:3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陆 于 2012-8-16 11:21 编辑

第二个问题,我概括为:
数理逻辑或者其他诸如科学素养培养(理性层面上的)必须现在开始培养么?以后可以弥补么?

这是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很可惜培训里面有一块内容没有时间讲了,就是科学素养究竟是什么,在孩子早期教育里,究竟什么是关键性的?

我们来回顾一下大家在20项能力里,所选的认为对自己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几项(有几项是并列的):
1.  能自我激励; (具备内驱力)
2.  知道什么时候应坚持; (意志力)
3.  不怕失败的风险; (勇气)
4.  寻求克服个人困难的办法; (探究力)
5.  接受合理的批评和指责; (内省智能)
     具有独立性; (自主性)
6.  具有合理组织的自信及完成其目标的信念;  (专注力、内省智能)
7.   能将思想转变为行动((力)
     完成任务并能坚持到底; (意志力)
     既能看到树木,也能看到森林; (逻辑思维能力)

大家可以一条条细细回味,铺开聊
这里我就归纳到一起谈,这10条是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素养培养获得的

从大脑的可塑性角度说,
人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有所改变,
甚至成人之后,都可以,
但很多问题,不是取决于大脑能不能改变,
而在于人的心灵与精神层面上愿不愿意改变。

尽管我属于理性一派的,
但是在理性一派里,我是比较讲求身心合一的,
会比较注重“你是否具有自我发展和推进的能力”——这一方面要求有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具有开放弹性的价值观(对于世界上许多事情可以保留一种探求欲,对于目标和过程的看法是辩证统一,既追求目标或者说理想,又注重追求的过程)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推理:
1、如果我们需要人可以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自己去把握自己的未来,建构自己的幸福体系;
2、我们需要这个人具有一定的逻辑能力,见树见林的能力;
3、我们需要这个人具有改变自己意愿,在人生任何时候,愿意为了某个目标而改变自己,具有弹性的能力;
4、我们会思考,这两方面的能力如何获得?
5、第一方面,逻辑层面上,大脑的可塑性不是无边界的,基本上我们认为一个孩子在4-6岁间逻辑思维能力是迅猛发展,另一个潜台词是,潜力范围已经确定,他未来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层次,基本上这个范围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我会非常注重逻辑思维的早期发展,而越往后,其实越是方法论的问题了,成人都可以学习逻辑思维的方法,但一个人倾向于逻辑性思考,还是无逻辑散漫的思考,是早就有定向了。
6、第二方面,这种弹性开放的价值观如何形成,我们必须想象一下,我们的孩子如果早年没有构建出这样的价值观,家庭也没有,那么他到了学校,如何能建构这种价值观呢?
7、如果早年我们希望影响孩子去形成开放弹性的价值观,我们如何做呢?很明显,只是单纯倾向于情感方面的,社会性方面的,是无法让孩子开拓眼界的,儿童的丰富的物质世界探索的经验非常重要,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决定了他们未来看待世界的方式。(后面我再来举具体的例子)另一方面,如果只是纯认知的操作,纯科学知识的灌输会怎样呢?我之前说过的,孩子会反感,失去了情感意义,精神层面上的认同,成人的引导就成为负担。
8、所以,我的结论就很清晰了:在意义中建构儿童逻辑性思维的能力。这个不仅适用于科学素养培养,也适用与数理逻辑的培养。意义这个词就包含了我们需要兼顾儿童的情感与社会性。
9、同时,我认为儿童早期进行这项事,非常关键。并不是说儿童后期就不重要了,相反,我认为进入学龄后更加重要,但是前面没有这个基础,后面要扭转儿童的价值观,或者是某些性格上的问题,是相当困难的。只有早期,我们养成了儿童: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愿意聆听逻辑,愿意开放面对不同可能,愿意合理化思考,那么,后期的培养才能起到效果。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8Rank: 8

79#
发表于 2012-8-16 11:09:0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宇妈妈 于 2012-8-16 11:38 编辑

我认同大陆说的,计算不等于逻辑。
大陆说的那个网络图,对我还是很有启发,待孩子发展到需要去计算时,这个是非常好的参考!

我觉得还有一点比较关键,孩子的数学思维到底是如何发展的? 各种概念的次第关系是什么?
时间关系,没有在培训中讲到这些,但是大陆推荐了一本书,3-8岁儿童数学经验,当成人理解孩子数学思维发展规律后,如果陪孩子去玩,也有了依据。

我不急于专门和小宇玩数理逻辑,或者说至少我不期待结果,这是我现在的心态。
在玩的过程中,以小宇为主,观察孩子的想法,从他的角度来理解问题,然后再想用什么样的方式和他去讨论。
强调讨论,也是因为我和小宇原来的沟通方式,我们在家要么是他专心的玩,要么就是我俩胡闹着玩,一个是不说话的,一个是只有肢体的,对话很少。

大陆在培训中也强调过,多和孩子对话和聊天,这是一个了解孩子如何思考的途径,也是帮助孩子梳理的方法。

点评

小宇妈妈  具体名字我忘记了,抱歉,哪位同学可以来补充下,网上可以找到的  发表于 2012-8-17 10:32:00
简繁  好奇这个网络图  发表于 2012-8-16 16:24:15

Rank: 3Rank: 3

78#
发表于 2012-8-16 10:58:27 |只看该作者
下面我还是重点来谈谈大家心中的疑惑,我先来梳理一下,

第一个问题:5岁的孩子算术就没问题了吗?就能理解数字关系了么?

这里重点是:“可以”。
但不是“一定”。
也不是“应该”。

从思维发展角度来谈:
从4岁起,按照我们的数理逻辑思路进行,家庭也做延伸。
那么一年半后,孩子就可以达到这个水平。
但不代表,所有的孩子自然而然就能达到这个水平,
或者所有的孩子必须达到这个水平才正常。


我们再从“算术“和”逻辑“这个角度来谈:
这里面有一个误解,”一个5岁的孩子能够进行计算“,其实不代表她理解了逻辑关系,
可能只是背诵出来的,如果我说5岁的孩子能做乘法,大家会不会嘴巴张成了个O呢?呵呵
其实,那只是背诵,不是计算。
但是一个5岁的孩子懂得数字网络,代表了这个孩子至少对于7以内的数字建构已经明白了,
从逻辑层面上已经明白了。但也可能这个孩子不会计算,为什么呢?因为懂得逻辑关系,
需要推导,如果你直接问他,他没有时间思考,只会说”不知道“,或者瞎懵;但如果你提示他,
你可以推(理)一下,他可以花一些时间来计算,就能做得出来。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逻辑在先,逻辑好的孩子,并不一定马上显现出计算能力很好;
相反,计算能力好,但如果逻辑不好,我们可以肯定孩子将来学不好数学,或者会很痛苦。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8Rank: 8

77#
发表于 2012-8-16 10:58:25 |只看该作者
关于数理逻辑,我也觉得需要去弹性的看待,分孩子看待。

这里说的我只针对小宇。

首先,我对小宇以后学数学是很有信心的。
对于一个回家只玩积木,一个老爱问什么,爱总结,爱梳理,爱观察,爱联想,爱对比的孩子来说,我相信他的逻辑能力。

如果要和小宇在家玩数理逻辑,我还要反思自己和小宇的对话方式。我俩在玩的时候对话不多,很多时间我都是他搭建完后,邀请我过去玩情景游戏。
他都是自己摸爬滚打解决玩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很欣赏他这点,喜欢去解决问题,自主的去深化,这么长时间了一直喜欢着同样的东西,而且乐在其中。

但是我也能看到这么玩的劣势,我觉得应该是缺少总结和拔高的环节。

Rank: 8Rank: 8

76#
发表于 2012-8-16 10:38:25 |只看该作者
就我的思维习惯来说,我喜欢从现象中抽取一些本质的东西来,再加上自己喜欢联想,又喜欢条理,所以梳理思路需要些时间。

前面对于大陆和小璐的谈话模式,我感触比较深,通过和大陆的互动,梳理出认知冲突这个词,孩子因为思维的特点,认知冲突经常在他们身上发生,
成人觉察到,举出具象的反例引发孩子进一步探索。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方法论上的问题,这是一种谈话模式。理解到这个层次,具体遇到问题时如何去开展,就有思路了。

点评

简繁  能不能放一下大陆和小璐的谈话内容?很想通过实际例子理解一下。  发表于 2012-8-16 16:08:02

Rank: 8Rank: 8

75#
发表于 2012-8-16 10:27:4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宇妈妈 于 2012-8-16 10:30 编辑

先说点感性的,八卦的。

有妈妈和我讨论到感受有:
1.  上海女人真是很美,哪怕有孩子了还把自己收拾得如此大方得体,如此精致;
2.  大陆谈到创造力时,谈的感觉象是在梳理自己的的经历,我们一致认为,大陆就是一个创造力的好的例子
3.  有孩子后,还能有如此的热情追求事业,并且家庭也照顾得很好,大陆在女人中是不是算异类啊?

大陆别拍我们哈,都是褒义! 培训后我感受到了一股很正面的能量,这不是培训内容给我的,是大陆本人给我的。
包容,开放,弹性,理性,流畅,所有这些词,都能从大陆身上感觉得到。

点评

小米花儿  小宇妈也有可能啊:)  发表于 2012-8-17 13:17:42
简繁  排队想看大陆美照~  发表于 2012-8-16 16:05:58
大陆  角色不同,你们看到的只是一面,我一样也有女人的弱点和某些人性的弱点,不过这个就不谈了,哈哈  发表于 2012-8-16 10:48:15

Rank: 8Rank: 8

74#
发表于 2012-8-16 10:22:27 |只看该作者
看到这么多热烈的讨论,非常的高兴,谢谢大陆如此强大的顾问支持

8月是芭园的毕业季,很多家长都有些事情在忙着,太阳班我看到的是这样的。

我个人,前期准备培训,工作上的时间挤压了一些,回家又是陪孩子,所以没专门的时间整理。
不过只要空闲着,这几天我脑子里想的就是培训内容,可见大陆的培训对我的冲击。
而心里,也是洋溢着感恩,感谢大陆远到而来的付出,感谢大家的热情。

下午还要给一个老外讲赤壁之战,对我来说是非常夸张的任务。本不打算今天参加讨论,不过看到多妈的参与,我又没忍住,想来说几句。

点评

小宇妈妈  我被拉上去讲,是因为口语太烂被点名啦。 讲也很容易,就是从wiki里copy,然后念出来给他们听,呵呵~~~  发表于 2012-8-17 10:25:12
相澄妈妈  都开始给老外讲三国了,讲完回来说说,怎么忽悠人家的?  发表于 2012-8-16 11:17:59

Rank: 8Rank: 8

73#
发表于 2012-8-16 09:53:28 |只看该作者
大家一起讨论哈。

Rank: 8Rank: 8

72#
发表于 2012-8-16 09:52:31 |只看该作者
后来我自己想,如果孩子将来要接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或者马上面临上学,提前用科学全面有效的方法建立良好的数理逻辑和科学素养/眼界,对于孩子以后更好的适应学校教育是有好处的。

那么,如果孩子以后选择较宽松的教育模式,时候可以再晚一些,让他慢慢长大呢?

Rank: 8Rank: 8

71#
发表于 2012-8-16 09:50:58 |只看该作者
我的问题是,数理逻辑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这么大的孩子,是必须的吗?最重要的吗?或者说,这个阶段不培养,将来一定会确实,无法弥补吗?

这个疑问有两个前提:

1.孩子的童年,时间有限,有个机会成本的问题

2.针对不同的孩子,有个取长or补短 的问题

Rank: 8Rank: 8

70#
发表于 2012-8-16 09:49:11 |只看该作者

RE: [北京儿童认知与家庭科学素养培训]交流贴

相澄妈妈 发表于 2012-8-15 23:21
说到困惑,对于第一天快结束时讲到的“数字网络图”,当时颇感震撼。记得大陆说,5岁的孩子就可以了,看 ...

接着相澄妈妈这个问题说说我的困惑,第一天我早走了半个小时,正好那天下午的重头戏是讲数理逻辑,比如数字网络图,比如可以通过学习/合适的训练引导,孩子可以理解“逻辑关系复杂的”应用题,并列出算式。

我记得大陆说,对于这么大的孩子,计算不是问题,理解逻辑关系才是关键和基础(大意),有妈妈问,多大的孩子,答5岁多。

当时台下一片惊呼,因为我们的孩子大概如此,但是基本上还属于不会计算,或者说没有刻意让他们学习计算的程度。

点评

卓卓妈  数字网络图能做一个介绍吗  发表于 2012-8-20 17:07:20

Rank: 8Rank: 8

69#
发表于 2012-8-16 09:42:54 |只看该作者
璐璐 发表于 2012-8-15 19:10
说说看,不明白的是什么?豁然开朗了什么。俺也学习学习啊!

开朗了一些,还没有完全想清楚。
那天咱们课下开小会也讨论过一些的。
容我再想想哈。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2 Medal No.5 Medal No.6

68#
发表于 2012-8-16 09:40:13 |只看该作者
期待更多的分享

Rank: 8Rank: 8

67#
发表于 2012-8-15 23:21:2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相澄妈妈 于 2012-8-16 09:16 编辑
大陆 发表于 2012-8-15 21:51
是啊,我觉得可以把心中的疑惑先拿出来谈谈,有些问题就是需要一来一去地才能弄清楚的


说到困惑,对于第一天快结束时讲到的“数字网络图”,当时颇感震撼。记得大陆说,5岁的孩子就可以了,看看身边的4.5岁娃,刚刚把数字认全,完全不会写。请教大陆,如果不考虑幼升小考试,是不是可以不引入这么早?孩子很小就很“逻辑”,利害关系如何?
李相澄,女,2008年2月8日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露痕迹

Rank: 8Rank: 8

66#
发表于 2012-8-15 23:10:59 |只看该作者
璐璐 发表于 2012-8-15 20:53
个人认为不必纠结,与众不同。健康快乐,比啥都强!您说是不!

说的极是。
纠结倒不纠结,偶尔还会被人羡慕呢。不过,想着大陆是脑科学博士,对左右脑的见解很独到,所以才提起这个来。
李相澄,女,2008年2月8日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露痕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6-29 16:22 , Processed in 0.02970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