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大观园

标题: 在亲子活动中成长 [打印本页]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5-15 13:24:25     标题: 在亲子活动中成长

有朋友要求我把这些内容从手记中提出来,专为一帖,就请大家多加指点吧。

走过6年,一直至力于儿童教育心理成长的推广。此次下定决定自己组织,是因为终于让我找到了志同道合,并且真心把专业知识沉下来做实事的张玲老师和苏景老师,在深深感谢!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5-15 13:26:42

原来,我真的不懂你的心-----3月亲子电影沙龙归来

2011年03月13日

     昨天的亲子成长电影沙龙成功开场,原计划是控制在20个家庭,最后到了26个家庭,甚至还有远道从株洲赶来的朋友。非常感动的是现场来了好几位爸爸,还有爷爷奶奶!最感动的是6位做工作人员的朋友,从开场到结束都是她们在忙活,在她们的帮助下,调皮可爱的20多个孩子愉快地渡过了两个半小时。

之前和张玲老师苏景老师反复探讨设计中,觉得自己对电影的赏析和沙龙的内容是比较了解的,真正到了现场跟着往下走,我还是被一次次击中了。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5-15 13:27:27     标题: 第一个电影《安德利与威利的冒险》

本帖最后由 独舞欣妈 于 2011-5-15 13:29 编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gXCjc7nTbU/
一个关于“追”与“逃”的故事。小蜜蜂挑衅着小男孩,还带着尖尖的刺追着他到处跑。小蜜蜂的刺弯弯的沮丧着回来了,最后还被小男孩一帽子打着了。大家之前都反映这个电影是没怎么看懂的。当画面被定格在双者对峙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这场景挺熟悉,还真是很像我与欣在对抗的时候,她亮着尖尖的刺惹我,我第一反应首先就是想逃,逃不过了就会打起精神来应对,最终结果大多时候都是两败俱伤……

这一段因为还有接待联系等工作,听得断断续续,看到家长和孩子们在不断的发言,看到镜头在不断地停顿。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镜头:
[attach]13521[/attach]
这个小人的表情让我感受到了,如果我是孩子,我看到妈妈出现这样的表情(而这样的表情,是经常经常会出现在我的脸上的!),我会觉得“我是不好的”……之前张玲老师总是在不经意间点到我的许多问题,我总是不甘心地大叫“没有啊,我从来没有这么想过呀!我从来没有做过样的事呀!我是这样这样做的……”是啊,我自以为做得多好多好,其实那只是我用理智用头脑在运用那些书上写的正确知识啊,我的心呢?我的心接纳了吗,我的心在说什么呢?欣用她纯真的心,感受到的是我的心,而我那些理智动作对于她来说,是什么呢?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5-15 13:30:13     标题: 第二部电影《锡铁小兵》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19L4rUuQg4/
一个小孩子经常会破坏玩具,要不把他们丢到家具底下,要不把他们丢到梳妆台的后面。但是有个锡铁小兵并不象那些被吓坏了的玩具一样,躲在沙发下面,他知道自己的责任是让自己的小主人开心的笑,而不是伤心的哭。
[attach]13522[/attach]
在现场的发言中,小朋友看到的和大人看的不但角度不同,感受也不到。有个小朋友说,看到小婴儿爬起来,觉得小兵越来越害怕了,因为小婴儿越来越高了。

张玲老师问:孩子的不自信,不大胆是怎么来的?孩子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会害怕的?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一直以来,总是习惯于在语言上和行动上做许多,总是觉得虽然我有这样那样的感受,但是应该没有影响到孩子……我从来没想过,我的表情早已泄漏了我的真心,欣对自己的感受上是如何被我一遍遍的抹上了各种各样的颜色的呢?总是说接纳接纳,在我用理智指挥着语言动作的时候,我的心骗得了谁呢?

为什么我会那样无法真心接纳的呢?带着这个想法,走到了游戏环节。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5-15 13:31:44

第一个游戏 你其实不懂我的心

在纸上,孩子们写下自己最喜欢吃的三个食物,最喜欢的三个人,最喜欢玩的三件事。家长们也同样写下孩子们的这几项内容。大家在分享过程中惊奇的发现了许多的不可思议。只有一位家长觉得自己和孩子写得一样,站起来相互一读才发现,其实还是不一样,她写得很笼统,而孩子写得却是很具体的,具体的内容却还是家长不一样。有一位家长则说,她和孩子写的完全不一样,而且孩子写的喜欢玩的东西都是她认为她最不喜欢的,无法理解是怎么来的。更有一位家长表示,孩子说最喜欢的三件事是吃饭、喝水、睡觉。可是这三件事偏偏是孩子平时最讨厌家长最搞不定的。

这,是什么原因的?家长们互相探讨着答案。也许,孩子每天在努力做的就是如何做好家长喜欢我要做的事,怎样做一个家长喜欢的孩子。因为时间关系,现场没有更多讨探,这一块我打着留着下一次主题会换一个形式来让家长体验和深入。想来就是这些呈现出来的东西,也会让大家有一些不同体会的。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5-15 13:36:04

第二个游戏 我和你

这个游戏由我和欣做示范。当我们站在一起时,张玲老师问大家,这样公平吗?大家同声答到:不公平!我高高地站在欣的面前,她吃力的仰着头看着我,这本来就是多么的不公平呀。

第一轮是我和欣对着喊123,每次声音都要压过对方。我和欣的声音越来越大,刚开始还只是想着示范,到后来我感觉到了自己隐隐有些怒气,为什么她的声音还要比我高?!第二轮是欣大叫123,而我不能出声。听着欣越来越大的声,我的眼睛慢慢从她身上略过,我想走开。这是我平时第一反应,每次欣在大哭大闹时,我第一反应就是想走远点。第三轮是欣随便喊,我用自己觉得舒服的姿势说我爱你。欣大叫:好生气!好生气!我蹲下来,抱着她轻轻地说:我爱你。欣一声比一声的大叫好生气,我一声比一声坚定地说着我爱你。喊到最后,欣叹了一口气,喊不出了。我一把抱她入怀,眼泪忽的一下就涌了上来。

我平时,偶尔理智的时候会抱一抱,大多数无法理智的时候,不是躲远就是吼住她。无论我理智或不理智,我都是无法忍受的。当我一声声说着我爱你的时候,当我听着她轻叹一声的时候,心被撞痛了。我一直渴望要的爱,原来也一直没有给过欣……

今天有个朋友在QQ上说起昨天的沙龙,她感受最深的一段就是这段示范:昨天,看到欣欣和你对喊的时候,很冲击。毛孔都竖起来,最后你蹲下说“我爱你”的时候,我的眼泪刷地下来。
作者: 放下    时间: 2011-5-15 20:32:17

链接打不开呀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5-15 21:07:36

啊,过期了吗?要不你直接到百度视频里搜,都有的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5-15 21:56:58

第三个电影 暴力云与送子鹳

http://so.tudou.com/isearch/%E6%9A%B4%E5%8A%9B%E4%BA%91%E4%B8%8E%E9%80%81%E5%AD%90%E9%B9%B3/

在天空的云层中,有生命的云朵们创造了许多“孩子”,而在这么多创造生命的云朵中,有一朵忧伤的“阴云”,它的名字叫“Gus”。它的特长是创造那些“攻击性很强”的孩子,而它的伙伴Peck,一只鹳负责运送Gus的“作品”到人间……

这部电影是大家反响最为热烈的,在之前的作业中,大家对此说得最多。当暴力云从身后拿出自己的大嘴鳄鱼时,张老师声音晌起:为什么他的作品是从身后拿出来的?他心里对自己的作品是不满意的。对孩子的不满意其实就是暴力。是啊,希望孩子有礼貌些,希望孩子这样好一点那样好一点,孩子们在家长里是其实是无法得到认可的。心里一动又想到了自己和欣,我对她的认可,有多少呢?

张老师引导的讨论越来越热烈,最后一个动物园的游戏实在没有了时间,只好让大家回去做。之后张老师的回馈,只好通过我的邮件来回复了。

最后一个环节是答疑时间。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5-16 11:55:38

学会不完美

有位家长提问,明明知道很多做总是做不对,怎么办?

张老师说,我们首先是个人,我们自己也要成长,不能要求自己是完美的人,更不能要求孩子完美。就像今天我们和孩子一起参加这个活动,他们会叫会喊,因为他们是孩子呀。如果他们也像我们这样坐得这样整齐,这样安静,那他们还是孩子吗?

我们做这个活动时也考虑到孩子们会坐不住,效果会受影响。我们也想让家长们在现场看到,我们和孩子在一起,就是不完美的。以前我从来没发现过,我其实总是无意识的在追求着完美。对欣不如我愿时的烦怒,正是因为达不到我的需求。当我们对吼时,我更多的是和她一般大小的争夺控制,我的无法接纳还是源于根深蒂固的完美需求。我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做的是要对自己解除完美啊。

昨晚和老公就这个话题聊天,发现自己对老公其实也是非常苛求的,对欣更是众多细节上不无处体现着。接纳,接纳,接纳,多么简单的两个字,多么困难的实现啊!
作者: 辰星    时间: 2011-5-16 16:10:45

还想看下去,最近我的思想非常低落,起因就是我无法接纳,我看到的孩子的不配合、哭闹,拖拉,看到的是老公的不关心、漠然,我想我是不是得抑郁症了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5-16 16:23:55

妈妈的爱是孩子厚厚的盔甲

有位家长说在许多事情上,自己宁愿而伤害别人,也不愿意伤害孩子。可是越来越发现孩子的处世能力越来越弱,不会抗争。因为接一个电话,没听清那位家长说的具体事例,听到张老师问到:为什么没让孩子自己想一下呢?

是啊,为什么急着要帮孩子解决问题,为什么害怕孩子会受到伤害?这个问题,很多次我都意识到了,却接着很多次继续做着。张老师说,因为我们的害怕,我们给孩子的生存环境已经不再是个自然的环境,继而孩子也不再成为一个自然的孩子。爱得太多,害怕太多,家长给孩子们提供的已经是个被修剪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妈妈的爱成为了孩子厚厚的盔甲。做为家长,我们的任务不是代替孩子生活,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成长的力量……我忍不住叹息,这是多么任重道远的功课啊。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5-17 11:33:34

今天,家长沙龙正式启动了,真是好开心!

以后要记录的东西,更多了~~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5-17 11:35:35

孩子不是为成人准备的

有位爸爸说,孩子内向不肯叫人,有时却对认同的人叫得欢。张老师说,人际关系也是孩子成长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现在这个三岁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喜欢,有了与家长的不同的观点。每个人的性格不同的,红黄绿蓝四种人中,后面的两个就属于内向类的。在我们担心的时候,我们是在以孩子为中心的吗?

或者说,我们在以谁中心在做判断呢?我反省自己,很多时候不能认同老公的一些特点,其原因是我自己不做或是不喜欢的。可是我却非常希望他能同我一样……汗。当他与我期待的有距离的时候,我就觉得……不正常啦!狂汗。对于欣……555,我都不敢再想了。

孩子就是孩子,孩子的成长不是为了将来的成人做的准备的。孩子要做的,就是做一个成为自己的孩子!

张老师的特点是不会预设太多的内容,主要是跟着现场呈现出来的问题往下走,经常会临时变更许多东西。期待着下一场中,会有更多的内容更多的感受!

时间总是那么促忙,总觉得还有好多东西没有做够。提醒自己,不要求完美!这一次,我们已经做得这样了。接下来,我还可以组织更多的活动,提供更多的好东西给大家的,不是吗?

4月,将推出清明户外生命教育:和你一起触摸生命与春天。接下来还想推出“我的家成长沙龙”。形式将有音乐、舞蹈、戏剧、电影、雕塑、偶戏、沙盘、户外等,与大家一起在体验感受中成长!

丁丁妈妈日记:http://vip.iyaya.com/aidingbao/riji-4086810.html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1 15:16:29

包容与等待---3月电影沙龙第二场归来

第二场安排是周六的晚上,尽量一再劝大家不要带孩子,现场还是来了一大堆的孩子,玩得很是开心。这一场6岁以上的孩子占了一大半,家长们的感受和提的问题也更加深入,收获也与上一场也有不同。

回馈来的内容很多,最令我感动的是欣班一位家长写和这篇《3.19日电影沙龙归来感想--包容与等待》,和大家分享: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1 15:17:10

稚量妈妈:

3.19参加了欣妈组织的电影沙龙亲子活动,看了3个短片,印象最深的是送子鹤与暴力云那个短片的结尾,送子鹤戴上了头盔,穿上了铠甲,抱着暴力云新制造出来的电鳗,2人相依偎着淡出了镜头,还不时有电波的闪光传来。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孩子总是制造这样那样的麻烦或难题给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当我们以为我们已经全副武装好了,百毒不侵了,孩子又制造出了你意想不到的难题。可是我们就像那只送子鹤一样,不能也不愿放弃,我们只想和他一起相依相偎成长,不管前方有多少坎坷。

我觉得包容就是我这次活动的最大心得,孩子的人生刚刚开始,他还会犯这样那样不计其数的错误,如果有父母亲的包容,他一定会走出自己正确的人生。就拿我儿子写字的事来说吧,上学期他写的字横不平竖不直,真的就像狗爬的似的,那时候我一看他写字就气不打一处来,每次只要田老师留写字的作业,他肯定会挨骂。这学期我就这样,先给他讲每一笔的位置,然后写一个字示范给他看,还真是的,孩子一看妈妈这么有耐心,他写的也很有耐心了,这学期就写字的事被田老师表扬好几回了。上周末的字全是他自己写的呢,我没做示范,只是稍微的指点了一下,这小子自己写的很工整呢。

还有一个心得就是给孩子时间成长,等待孩子成长。可以冷处理他,象那个躲到沙发底下的锡兵一样,但我觉得大部分父母都是送子鹤,带上头盔和铠甲又回来了。可是当我们带上头盔和铠甲以后,孩子又制作了一条电鳗,这回头盔和铠甲也不管用了,我们需要绝缘铠甲!其实孩子也在进步,暴力云不再制造那些直接伤人的鳄鱼,鲨鱼,刺猬了,他制造了一条柔软的电鳗,即使电鳗会电人,我觉得这也是一个进步。假以时日,暴力云也会制造出人见人爱的小动物的。

感谢欣妈组织的这次活动,让我感知了很多,在陪孩子成长的路上,我还需要给予他更多的包容和耐心。那3个短片都很有寓意,真的,没去的爸爸妈妈们也可以自己在网上看看,越看体会越深。

我想起欣妈以前说过跟孩子一起成长这句话,我想现在我真正理解了。谁让咱不能下岗呢,就信心十足往前奔呗!其他看了短片的爸爸妈妈也写写心得来学习学习哈。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1 15:18:15

和和妈:

我和老公感觉都有收获。在电影赏析的环节,对我们平时亲子教育的过程中很有启发。不仅仅是语言会带给孩子影响,还有我们自己意识不到的一些表情。在问讯解答环节中,更直观地认识“镜子效应”和“应该暴力”。

050709点点妈:

常常,我们基于教育的目的,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帜,和孩子对抗,其实那一刻内心只是想战胜孩子——上周六晚上课的最大感受。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1 15:23:20

龙龙妈:

最让我欣慰的是老公也愿意和我一起学习与成长!

收获最大的是让我重新思索“接纳”二字!儿子在幼儿园的时候,自己勤于学习,外界压力也不大,自己和老公对儿子都更宽容,更接纳一些。可是随着儿子步入小学,随着自己工作越来越繁忙,也因为传统模式的一些压力,对儿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儿子与我们的距离似乎也越来越远。在分别写下儿子最喜欢的三个人时,我和老公都认为我俩都会名列其中,未料老公榜上无名,真让老公失望与伤心。要知道他现在比我带儿子都带得多,可是却得不到儿子的理解,难道又要重复我们与父辈之间的悲剧,要让孩子长大才能明白体会我们的爱吗?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诚如我在活动中的发言,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第三个影片“暴力云与送子鹤”:因为那位孩子的提醒,我体会暴力云的可怜,与别的云朵格格不入又无力改变自己,联想到儿子在学校中不被老师和同学接纳,如果我们父母不接纳他,不帮助他,他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自己,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接纳——简单的两个字却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太容易要求完美,我们不能接受真实的、正常的孩子!接纳,需要我们付出心力,需要我们用心学习!接纳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没有谁天生就会做父母,我们应该向送子鹤学习,即便伤痕累累却一往无前,更重要的是它会想策略,会保护自己。我们父母的学习就是给自己戴上盔甲,让自己更懂孩子,更好地接纳他们!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1 15:24:26

灏愉妈妈:  

周六晚上的课让我感触很深,确实有必要马上改变对孩子的态度了。也许是自己过于紧张(对他的学习及考试的分数看得很重),也就影响到了自己对他的情绪,有时候感觉他稍没有顺着自己来就对他发脾气,久而久之他就非常的抵触、反抗,结果是两败俱伤。
作者: 楠妈    时间: 2011-6-1 15:29: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2 12:58:48

本帖最后由 独舞欣妈 于 2011-6-2 13:02 编辑

不批评,不指责----5月家长沙龙归来

“不要想去改变孩子,首先改变自己!”

“多问自己,这是问题吗?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家长自己的问题?”

“有互动叫沟通,没互动那是有沟没有通,今天的学习让我领悟到在孩子的教育上我的所谓指引孩子少走弯路的“合理建议”其实是霸权主义的体现,同时也剥夺了孩子去遇到问题,处理问题的机会,我还要加强自我修养。”

“我觉得老师讲得很对,是我们做父母的太性急哒,要慢慢来,毕竟是孩子年龄还小,不可能一下达到我们的要求。而且我们不能把自己想法强压给孩子,这样自己累孩子也累。”

“讲你孩子的时候,不要老皱着眉头,你不能坦然面对,传递给孩子的是你的焦虚,会让他感觉到压力。”


“自从我第一次参加独舞组织的这些活动以来,我觉得收获越来越多,到底是什么收获?有一些东西我还一时说不上来,只是觉得生活中有了亮点。”

“在场有位爸爸的感受是——表达要量化,要客观。这样对方才能很好地接受信息,而且需要与对方交流。我想,我的问题就是,自己喜欢按自己惯性的思路去表达,简单地以为别人也应该是这种思路,但事实是每个人的思路真的是不一样的,有时候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自己是否表达清楚了?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别人,要有耐心。不指责不批评。”

看着群里分享着家长沙龙的收获,心中感叹万分,正如有位家长说的:孩子成长的路上需要我们指引,其实我们也需要有人指引我们成长!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2 13:03:33

别皱眉头

家长沙龙终于启动了,第一场的主题为“原来可以这样沟通”。不曾想,在做前期组织的工作中,我已经做成了沟通出问题的实例。我在发通知时因为表达不清,让大多数人都跑错了楼,在等候着,张老师分享和回答着大家的问题。

在自我介绍的过程中,大家纷纷说到了孩子们的问题:太脆弱、不自信、作业慢、吃饭差、爱磨蹭、难沟通、教不会、讲不听、太外向……说着说着,只听得张老师不时在温和地提醒着:别皱眉头,别皱眉头。

皱着眉头的我们,无法接纳孩子的现状,无法触摸到孩子这些不妥的背后的真正原因,无法与孩子在一起,我们如何帮到他们呢?皱着眉头的我们,是把孩子推得远远,远远的……给他们更多的是压力、被拒绝、被指责,给自己,也是更多的压力、无力感,甚至还有对自己的指责。

或许我们,太希望孩子们是我们想要的样子了,我们真是难以忍受这其间的差距,于是着急,于是强压过去。可是当他们有一天习惯了听从,不愿意再主动,甚至懒于交流的时候,我们新一轮的责备是什么呢?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2 13:04:42

原来是我,太想当然了

在背靠背画图形的游戏中,两轮下来,大家抢着发言。

有一对搭档,一个觉得自己表达得很清楚,一个觉得自己接受能力挺强,结果还是相差很远。有一对两人画出来的都非常好,却比例不对,而两位妈妈相互做描述时最强调的竟然都是几分之几的比例。

我与和和妈妈搭档,听了她反馈我真是大吃一惊。她觉得我描述的时时候挺着急,而我当时居然觉得挺有耐心!后来一想,确实,我是那么的违反规定不停的回头去看去说,甚至还拿手指去指点,而我居然还是在耐着性子在做,如果放开了,那会是什么情景?想到了欣,再次印证了她的种种压力表现,果然还是在我这……

大家分享着各自体验到的感受和结果时,有位家长惊呼“原来是我太想当然了!”我恍然大悟,原来是我太想当然了。我想当然的以为别人能明白,所以会在通知上把地址指示写不明确;有个妈妈总是烦孩子听不懂,原来也是因为她想当然的以为孩子能理解;还更多的时候,我们在和家人、同事、朋友在沟通中,有多少的想当然引发了后面的一系列的恶性后果呢?

特别是看到那对彼此觉得自己都表达得清楚,也理解得明白的那一对,我当时想到的是和欣爸的沟通:有时候他被我气得要S,因为他觉得自己太清楚了,可是我就是不明白。他觉得自己讲得太清楚了,我怎么就是不明白的,有时候急得哇哇哇的大叫,叫得我害怕得直想逃,越想逃的样子更气得他 ,然后我又会烦起来,扯着嗓子吼回去~~我当时想,现在咱们的小朋友多数比较小,估计都是我前半段那样,就是不明白,吓得直想逃,大一点的有了反抗力的,估计就是会搞回去了。

当天有位非常令人感动的爸爸来了,他的发言果然与我们一帮女人大有不同。他觉得沟通应该是双向的,不能单方面的说,要有反馈,有交流,并举了自己工作上的一例子,大家纷纷赞同。

想想,很多时候我们光顾着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对方立马执行做到位,特别是对孩子更是如此:我们有经验,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你就是得这样做!即使对方有不同意见,也很难听进去,如果是孩子有异议,那就是不听话了……
作者: chenfei394    时间: 2011-6-2 21:45:57

第二个游戏 我和你

这个游戏由我和欣做示范。当我们站在一起时,张玲老师问大家,这样公平吗?大家同声答 ...
独舞欣妈 发表于 2011-5-15 13:36


不知道我们在家能和孩子做这个游戏吗?多大孩子适合这个游戏?游戏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3 15:34:58

本帖最后由 独舞欣妈 于 2011-6-3 15:41 编辑

可以的,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孩子和家长体验,不同回应方式给家长和孩子的感受。

体验了,或许我们能找到一个合适我们自己的方式。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3 15:39:35

不批评,不指责

结束后几个人收场回家的时候,那个开始坐在外圈,不肯进来的朋友说自己说不出感受。我当时就说,你不肯参与进来啊,也不愿意说,因为我们是几十年很好的朋友,我冲口而出。当时张老师拍了我一下,说:我们说了啊,不批评,不指责。我抬眼看她的笑脸时,心里咯登了一下。

后来明白过来,我说朋友那些时,是因为我太着急了,我太想帮到她了。我根本没有接纳她目前的状态,我对欣也是这样,稍微发现有一些不是自己想的那样,或是感觉有了什么问题,第一反应就过去纠错。

不批评,不指责。首先是对自己的~~当我们不跟自己较劲的时候,对孩子才会真正的得到了宽容的接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沙龙一开始,张老师首先强调的,并且也是每次活动中,会要强调的:不批评,不指责。

有家长问,为什么我们总是有永远的担不完的心?我想,也许是因为我们不敢相信孩子会在自己的状态中做得好,也不敢接受他们目前的状态。我们总是希望他们是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他们现在的样子。不批评,不指责,用我们的真心接纳孩子的每一面,用我们的真心信任他们的成长!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3 15:42:36

我们的变化

网友一:

我参加活动最大的感受就是与孩子要多沟通,还有就是如果想要改变孩子,先要改变自己。这两天我在努力的实践,感觉到孩子和我都开心多了,并且孩子的表现也有进步,我也努力的去观察他的进步,并且进行适当的表扬。希望这种改变是长期的。
让群赐予我长期改变的力量吧!

昨天完成作业的速度加快了,做作业也没那么有抵触情绪。我学着耐心了 ,尽量不去指责他,发现他的进步,多表扬。昨天跟我聊天,他发现了一个国家机密,是什么什么的,当然都是天方夜谭,他自己想象出来的,我平时是不屑于听,但是我现在认真的听他讲,并表示出很大的兴趣,他非常开心,做作业时,我看他写字比较认真,就说:哇,这个字比我都写得好,他睡觉前有点磨蹭,我催了一次,就没继续催,耐着性子随他,结果他磨蹭了一会,自己主动去睡了。

网友二:

我的改变是放低分贝说话,给她些适当的空间让她磨蹭。要睡觉了,我给她5分钟的时间跟我说话或作她需要的事情,然后关灯让她自己睡觉,也许她还在玩,但我不会再催促了。

看到大家的收获和感受,真是开心。期待大家经常能在群里说说各自的变化、感悟,这会成为咱们一起前进的力量。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和我们一起成长!接下来的6月,我们还将推出亲子活动,如果时间来得及,尽量推出第二场家长沙龙。

网友三:
原来可以这样沟通 http://yisonbaby.blogbus.com/logs/130861731.html

网友四:晨晨妈5月家长沙龙收获 http://bb.iyaya.com/xxbaobao/riji-4268054.html

网友五:和和妈 原来可以这样沟通 http://bb.iyaya.com/xxbaobao/riji-4273489.html
作者: 红蝈蝈    时间: 2011-6-3 15:47:05

慢慢学习,
细细看{:1_150:}
作者: 蓝玫玳    时间: 2011-6-3 16:27:29

不错,学习,做个记号慢慢看。。。
作者: 楠妈    时间: 2011-6-4 06:35: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放下    时间: 2011-6-4 07:19:16

欣妈在长沙
作者: 楠妈    时间: 2011-6-5 23:36:5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6 16:55:50

是的,三个动画电影短片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6 16:59:01

乖乖妈分享:

前天晚上,去参加了沙龙活动。主题是“原来可以这样沟通”。

    张老师还是以游戏的形式来带领大家“觉察”自己。第二个游戏给我的感受比较深刻:每两个人为一组,其中一人拿到一张老师事先画好的图形,在背靠背的情况下,向另一个人描述这个图形,另一人要根据所收听到的信息在一张白纸上把这图形画出来。

    当我给浩子描述时,我觉得自己表述得很清楚了,也觉得她听懂了。结果我们一对照才发现她画的和我描述的不是一回事。

    后来大家纷纷谈感受时,浩子跟我说:“你太自信了!”。一边听着大家的感受,我一边回想着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情景。我和乖爸就发生过好几回“沟通有误”的事情。我们在电话里约好在哪哪见面,通常是说得非常简单,以为对方会如自己所想,只要“一点就通”。可是却发现我们“心无灵犀”,互相走错了地方,两人都憋了一肚子的怨气,一碰头就会互相埋怨对方没交待清楚或是没理解清楚。

    我突然觉得浩子说得对,我是太想当然了,总觉得别人跟我想的应该一样,有时候甚至会觉得别人“蠢”,没想过问题是出在自己身上,是自己表达得不够客观,是自己不够耐心。

    小时候妈妈教我做什么的时候,她也是没耐心的,我嫌她说得不够详细,她嫌我“蠢”。甚至干脆要自己抢过来帮我做了。每当这时候,我心里总是非常地烦燥。好在我没被打击掉自信心,但却没学到耐心。所以我对待乖乖的时候,经常会想起这点教训,总是提醒自己不要做妈妈的翻版,但回过头来仔细想想,我还是耐心不足的,虽然言语上不伤害他,但心里的焦急还是会通过表情语气等传递给他的,而且那个“蠢”字会象魔鬼一样,虽然明知道不应该,却会在心里作祟想跳出来,这个,他是不是也能感受到呢?

    在场有位爸爸的感受是——表达要量化,要客观。这样对方才能很好地接受信息,而且需要与对方交流。我想,我的问题就是,自己喜欢按自己惯性的思路去表达,简单地以为别人也应该是这种思路,但事实是每个人的思路真的是不一样的,有时候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自己是否表达清楚了?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别人,要有耐心。不指责不批评。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7 15:31:31

转 晨晨妈5月家长沙龙收获    

参加了欣妈组织的家长沙龙,大家感受都收获不小,我也不例外。

1、这个是在还没开场大家闲聊的时候张老师的建议,她说让我们在给孩子看电影的时候,要精挑细选一下,尽量给孩子接触比较高雅的电影,这会使孩子在起点开始就在一个高的欣赏水平上,这样,就算孩子将来接触到些什么不好的东西,他本身已具有的鉴赏水平会让他把不良的东西都自动过滤掉。像罗马假日、茜茜公主之类的,还有关于中国历史的一些经典老电影,像地道战,小兵张嘎等。我们几个家长在一边也感慨,现在的动画片也没什么美感和情感,还是觉得我们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经典,让我们一直印象深刻。

2、沟通,这个是这次的主题。张老师让我们做了一个游戏,两人一组背对背坐着,其中一个人拿一张图片,对方不能看到,然后自己通过语言描述,让对方自己画出图片上的内容。我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还是挺自信的,觉得我一定能让对方明白我手里的是副什么图案。可是没想到我的伙伴画出的东西离我的想象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同样,在伙伴向我描述的时候,我画出的东西也不尽如人意。霎那间,我就明白了,我们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和孩子理解的是完全回事,所以当我们以为自己表述清楚的时候,其实不一定代表孩子就理解了懂了。我们不能以成人想当然的要求来对待他人,更何况是一个生理和心理都还不成熟的孩子。

3、、孩子吃饭和零食的问题也是我很焦虑的。之前我一直都是告诉孩子,零食必须在吃了饭才能吃,不吃完饭,今天就没有零食吃。我对这个方法还一直感觉良好,但张老师却说:“吃饭就是简单的吃饭,为什么要带那么多条件呀!”她告诉我们,吃饭和吃零食是两个不相干的事情,不能做为条件。吃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肯吃饭就不吃了,如果真的饿了自然会吃,这是人的本能呀,而且孩子吃零食,是因为成人给他提供了环境,不能怪孩子不吃饭,况且选择品质好的零食一样能补充营养。张老师的这些话让我感觉有点像被敲一闷棍似的,回家后仔细想了想,或者真的是我把零食和吃饭的问题搅和到一块了,我担心的是孩子不吃饭,所以把零食当做了猛兽,还把自己的焦虑加在了孩子身上,让孩子产生对零食的渴望,就如同张老师说的:“你们想让孩子按你们的愿意做这做那,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暴力?”我需要做的也许是要找到孩子为什么不想吃饭,活动量不够所以不饿?还是家里备的零食过多?身体不舒服?........经过一番反省后,我决定立即采取行动。第二天中午,孩子吃饭只吃了几口,就不肯吃了,怯怯地问开始我“妈妈,我不想吃了”“可以呀,你到客厅去玩吧”,“那我可以吃零食不?”这句话是每次吃饭他必会问的一句,我很爽快地说“你想吃就吃吧!”孩子听到我说跟平时截然相反的话,一直没吱声,估计他的小脑袋还没反应过来,哈哈。然后他并没离开桌子,而是继续吃饭,终于吃了大半碗后,得到我跟刚才一样肯定的答复后,心满意足地离开了餐桌。下午他提出想吃零食时,我依约爽快地帮他拿出来。这两天,孩子吃饭竟然非常顺利,不需要我们再用零食威胁,能吃完自己的那份。同时,对于家里的零食好像也没以前那么大的渴望了,这两天除了偶尔要吃奶酪,他没要求其它任何零食。

4、最后张老师让我们做了一个小游戏,让自己的伙伴找出衣服上三处细微的变化。被找出变化的家长似乎都很开心,但是没被找出来的好像有点失落。张老师最后点评这个游戏时告诉我们,孩子的进步就和我们身上的这些细小变化一样,是不易被发现的,需要我们家长用心的观察,当孩子的每点小小的进步被家长发现并且给予表扬时,他的心情跟我们这个游戏里被找出变化的家长一样是开心的,所以我们要用同样的心情去理解孩子,并用耐心去发现、鼓励、表扬他的每一个细微的成长。

那天沙龙回来后,欣妈反复跟我说了几个字:“觉察自己”。我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需要一同成长才能跟上孩子的脚步,而家长成长的基础首先是要学会觉察自己,然后才能反醒,才有学习的方向,最后才会真正的提高自己。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9 08:54:12

本帖最后由 独舞欣妈 于 2011-6-9 08:56 编辑

才发现,漏掉了户外那两场的内容

[attach]15241[/attach]。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9 08:56:12

本帖最后由 独舞欣妈 于 2011-6-9 08:57 编辑

看到自己的心---四月户外亲子活动归来
先转一段家长的感受:

蒙眼游戏:把责任还给孩子

还有一轮游戏是以家庭为单位,先让孩子蒙住眼睛,家长带领孩子跑,然后反过来,孩子带着家长跑。游戏过后大家谈感受,我的感受是这样的:我带孩子跑时感觉孩子是很安全的(因为他跑得放松,以至于我总怀疑他的眼睛没蒙好。)。但孩子带我跑时,我很没安全感,不信任他能带好我,害怕摔跤。张老师问我,感觉孩子是很安全的是自己的感受还是问过孩子的。我说是自己的感受。

从这个游戏中,我看到了自己和孩子间的关系,我以为在我的保护下,孩子是安全的幸福的,但这都是我的感受,很多时候我还是没站在他的位置去想他的感受。被蒙住眼睛的感觉其实就是作为孩子的感觉,对这个世界是害怕的无助的,引领者是我们成人,我们已有了几十年的生活经验,我们常常以此作为标准来要求孩子。而当我们换了角色时,我却跑不起来,我不信任孩子能引领好我。张老师问,你们这么多大人被牵着满场跑,有谁摔跤没有?没有。所以孩子是能做好的,只是我们不够信任他。乖带我跑时,确实是负责的,他告诉我往左往右还是往后,有坑的地方就提醒我,而我在一片黑暗面前,却怎么也跑不起来,一直是小心地走的。走之前,我还叮嘱了乖,要他照顾好我,别让我摔跤。经张老师分析,我这番话如果是为了把责任交给他而说那是为他好,如果只是怕自己摔跤而说,实则还是为了自己。这让我思考,我平时为孩子做的事,有多少是为了自己的,有多少是真正为了他的?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10 09:59:10

星球大战:在一起才能明了孩子的心

照片上那是第一个互动游戏---星球大战。特意放上的是一轮成人大战的现场,耳边似乎又响起了hi疯天的尖叫。从开始制作星球到一轮又一轮的混战,从来没觉得自己那么放开过,在那一时刻我觉得自己和欣一般大小,协同作战,全情投入。

张老师在第一场活动中,提到当我们全身心投入时,是和孩子站在一起的。我的感受是,当我们真正的和孩子站在了一起,我们才能真实的感受到孩子的心,理解到他们的行为的来由,也才能随机应变出合适的应对方式,而不是简单的抱着某个流派某个专家的说法,一条道走到黑。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10 09:59:56

蒙上眼睛:看到自己的心

蒙上眼睛这个活动,让我也是感触最深。第一轮是欣爸领着蒙着眼睛的我和欣,我害怕极了。一个是黑暗让我恐慌,毫无安全感。二个就是那碍事的高跟鞋,让我在高高低低的草地上随时就要跌倒。我紧紧抓住欣爸的手臂跌跌撞撞的大叫:啊啊,不行啦,我不敢啦……欣爸不以为然,自信满满的说没事,我不会让摔的。我又着急,双难过,可怜巴巴地说:平时高跟鞋在这不平的地方我就走不好,现在蒙着眼睛,我更不好走了。欣爸似乎听进去了一点,放慢了脚步。我干脆脱掉了高跟鞋,果然轻松万分。

在后来的分享中,张玲老师说,这个高跟鞋很有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问题就像这个高跟鞋一样让许多事情或关系更加困难,脱掉后,解决起来就会大不相同。我似有所悟。

第二轮是欣领着蒙着眼睛的我们跑,我一进黑暗中就害怕极了。虽然这次没穿高跟鞋,还是越跑越怕,最后跪倒在草地上再也不敢跑了。而老公则不时的跑到了欣的前面。我们俩与别的家长略有不同的是,我们对欣到还是挺信任的,并不大担心她带不好。特别是我,我认为她肯定能带好的。我的害怕,还是源于黑暗的感觉。我记得当时也和欣说到了爸妈就交给你了,相信你能带得很好的,肯定不会让我们摔跤碰到人。欣很是兴奋的点头并做到了。她特别喜欢这个环节,第二场里一直盼着再玩一次。

当我带着欣爸和欣跑的时候,欣对我很信任,欣爸却不相信我。当我好不容易让他放下心的时候,砰的一下撞上了人,还正好是他撞上了,不是欣。他很是恼火。我当时有一个感受,觉得他越是不信任我,我越紧张,越紧张还越是出事了。这是不是就像很多家长那样紧张孩子的问题,结果偏就是恶梦成真……
作者: 之之妈妈    时间: 2011-6-11 06:40:39

独舞参加的活动好有意思啊。看了后收获良多。继续关注着。。。。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11 12:30:22

这是我自己组织的活动,在长沙的朋友们如果有兴趣,可以联系我。以后我们会固定每月两个主题,一次家长沙龙,一次亲子活动。
作者: 大头妈妈高个儿    时间: 2011-6-11 16:46:31

我要参加!!组织的太好了 太有意义了。没想到在现在的浮躁的社会环境下 还有热心的人为这个百年树人的大事奉献自己一份力量。感谢每一位真正懂得爱孩子的父母们。
作者: 花开百合    时间: 2011-6-11 18:58:47

独舞做的很好啊,而且真的很有行动力{:1_143:}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11 21:26:09

专家点评》》

张玲:信任孩子,让他们去承担责任

这个游戏设置的初衷是为了打破家长本来的感知或者习惯,让他(她)也陷入一个不确定里面。蒙上眼睛后,家长平时那种掌控的状态,那种优势,那种高度差都没有了,甚至比孩子还弱。当父母被拉回到一个孩子的状态,和孩子处于平等的状态去面对外界环境——他们就会发现,原来自己和孩子一样,甚至还没有孩子那么勇敢。这样,家长就能理解孩子的很多问题了。

游戏中,家长不能确定孩子能帮助她。这是因为很多家长平时管孩子管惯了。这种“管惯了”的状态会折射出家长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家长总是无意中用自己感知替代孩子的感知。比如说,家长总是质疑孩子,为什么很多事情孩子做不好。为什么孩子不敢跟自己的熟人朋友打招呼?他们不知道,孩子进入家长的社交圈后,就成了父母的附属,成为了父母礼仪的需要,而这个陌生的环境,并不是他(她)的世界。其次,是对孩子的不信任。总觉得他(她)就是个小孩,从而不让孩子去学习承担责任的机会。其实,只有给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孩子的责任意识才会得到成长。

通过游戏,培养家长的信任感。但是,家长也要注意,孩子的责任心是一点一点地培养出来的。在培养孩子责任心时,有一个过程,这时,要让孩子去犯错。面对这种犯错,家长肯定也要付出一点代价,不要期待孩子能够马上就成长得非常完善。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13 10:48:19

本帖最后由 独舞欣妈 于 2011-6-13 10:49 编辑

上周四做了第二场家长沙龙,大家的收获很多,这边的更新我好像有些跟不过来了,呵。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13 10:49:19

让你认识我们:学会与人打交道

这个环节里,两场呈现出来了不同的内容。第一场里,因为孩子们的年龄较小,主要是让全家人站在中间做介绍。第二场里各个家庭之间还相互结对做介绍,孩子们在这个过程,很快的学习着成人的方式,而成人也在有意识的学习着别人的方式,效果非凡。

有两个细节想提到。一个是第一场让欣和我上去做示范,不知怎么欣突然哭了。而这之前她在家里做了练习跃跃欲试的,我仔细反省了一下现场的表现,发现自己很是强势。从开始介绍时,我就高高的站在她旁边,而后来上来的家长们在张老师点出后,都是半蹲或是半跪着和孩子们一般高的介绍着。后来我介绍完让欣介绍时,她一下子忘词了,我感觉到了自己的尴尬,强压着自己的不舒适和着急,貌似平和其实不爽并强求的诱导欣说话,终于把欣给急哭了。

第二个细节就是在第二场,大家各自和孩子们相互介绍时,张老师让大家停下来看看各自的姿势。结果发现除了一个家长是和孩子面对面的,其他人要么是抱着要么是平坐着,或是干脆嘻嘻哈哈的互不相看。原来在我们心里,并没有平等的对待孩子,孩子则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是不尊重对方,更不用说基本的礼仪了。

在之后与三个家庭互相介绍的时候,大家开始有意识的呈现出最好的状态,而孩子们也在这个过程中练习着突破着。后来在收集回馈中,就有家长说在这个环节中,自己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非常受益。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13 10:51:53

专家点评》》

张玲:社交前,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

父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并且拥有很多经验,形成了看待生活、理解生活的模式。所以,会觉得让孩子上台或者跟陌生人做自我介绍,是很安全又简单的问题。于是很多父母普遍反映孩子不够有礼貌,不喊人,很畏缩,甚至“很油”,所以我们就设计了这么一个游戏。

首先,游戏设置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让孩子在社交环节中不断去学习和周围的人、环境交往,去适应环境的需要。然后,是帮助孩子建立一种自我意识,让孩子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长处,我希望告诉大家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我(但很多家长都忽略了这些)”。通过一个个好的自我介绍,可以让孩子去觉察自我,了解“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坦率自信地把自己介绍给别人;最后,则是让孩子懂得如何去接受别人的介绍。

家庭成员练习商量怎么自我介绍时,整个场面很乱。有的家长搂着孩子,很随便的姿势。这折射家长的两个潜意识:第一,自我介绍是很随便的事情;第二,孩子并不是一个很独特的,需要尊重的个体——我们总希望我们的孩子是有礼仪的,是自尊和自信的,但我们父母在教导他们时却过于随意。

而在一家人对另一个家庭做自我介绍时,只有一位家长是蹲下来,跟孩子保持一个高度面对外界的——这其实也是一种尊重的态度,孩子的自尊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让孩子感觉到自尊的基础上建立的。
作者: 花开百合    时间: 2011-6-13 10:55:26

活动做得很细节,很好
作者: 楠妈    时间: 2011-6-13 10:55: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13 10:59:17

楠妈,她没去别的城市,实际上也是因为我在组织,她才能做这样的团体活动。这中间要做下来,牵涉很多东西,我们配合得很好……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13 11:08:40

穿鞋子:把孩子当别人家的吧

各绑一只手比赛穿鞋子,大家分享得最多的就是换了和别人家孩子一组时,耐心也多了,需求也少了,态度也温和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啊,我们和自己的孩子平时靠得在近,需求太多,纠缠太深啦。张老师最后引用一句名言:把你的孩子当做邻居家的吧。哄堂大笑中,所有的人反思深深。

在两场的分享中,因为年龄关系,也是各有侧重。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13 11:09:49

专家点评》》

张玲:父母要有自己的界限

一家三口,把手绑起来,这时候,孩子的右手和母亲的左手在怎么配合的过程中,就会呈现出很多问题来。这时,大部分家长会很着急,会忍不住指责孩子或者想去帮助孩子。而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幕,父母因为弄不清自己和孩子关系的界限,总是试图去替代他(她)学习和思考。最典型的就是督促孩子学习。其实,左手的责任就是孩子的,是我们不能替代的。但很多父母和孩子是一种依附的关系,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认为孩子就应该是什么样。在游戏中,父母就会发现,孩子的手小,又没有经验,难免笨手笨脚。但如果你不让他去经验,他永远都不会。这个时候,父母要做的不是指责和替代孩子去做,而是学习如何和孩子去合作。

但很多父母却更习惯于采取这种方式对待孩子: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先是迁就,迁就不了就开始发火。其实,迁就不是耐心,迁就是一种压抑,而压抑并不是为了孩子,是为了自己。耐心则是让孩子去做,并容忍他(她)这个过程。

而当我们把家长和别人家的孩子绑在一起时,因为孩子不再是家长的附属品,他们就稍微能平等一点了。
作者: txy2006    时间: 2011-6-13 11:14:53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14 08:57:56

现场答疑

亲子关系怎么了?

有一位家长提到孩子在幼儿园受到了别人的欺负,被迫去偷别人被没收的东西,并不敢告诉妈妈,直到最后事情发展得很严重,老师通知到了家长妈妈才知道。妈妈很是心痛,非常想知道怎么帮到孩子面对恶事。

张老师一遍遍的引导这位妈妈要去查看是什么让孩子出了事不敢求助家长,她却总是无意识的把问题总是引到孩子身上:我孩子他的性格,他就是这样,他总是那样……这让大家一旁看得很是着急,亲子关系出了问题没有解决,孩子下次出了问题还是不敢找到妈妈求助,这次她就是再得到了解决的好办法,也是没有办法给到孩子,孩子也没办学到呀。

很多时候,真的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成人自己的问题没有解决。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14 08:58:23

迁就,就是耐心吗?

孩子磨蹭是太多家长头痛的问题,有位家长觉得自己不够耐心,总是先强压着烦怒先顺着孩子,然后慢慢的压不住了,只好大吼大叫,最后闹得不欢而散,下次继续重演。

张老师问,迁就,就是耐心吗?

我想,迁就的只怕会让孩子越发不在意,触到了底线不过是被吼骂一顿,打一下,下次反正还是可以继续的。这也许就是家长最痛恨的“油”了吧。解决这个问题,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责任还给孩子吧,当我们比孩子更着急时,责任被揽到了我们家长的身上,孩子们自然轻松得慢慢享用的。
作者: 楠妈    时间: 2011-6-14 11:40:0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蓝玫玳    时间: 2011-6-14 12:02:40

回复 55# 独舞欣妈


    ,反思中...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16 14:44:54

乖妈的分享

这段时间的工作告一段落,有机会参加了欣妈组织的户外亲子活动。这次活动,感觉比上次的收获更多。

      在自我介绍的环节,乖乖还是表现很大胆的,在两轮家庭介绍完后,他举手要上去,于是我们俩就上去了。前面一轮家庭的孩子介绍自己时,张老师提醒我们,孩子说话时根本没看任何人,这是礼仪的问题,于是我在下面就跟乖乖说好,待会上去时要看着大家说。上去后,我问乖乖,你先说还是我先说。乖要求他先说,内容是头天晚上我们练习了一遍的,他说得不错。但他是一直看着张老师说的。过后张老师要我们留意这一细节。她指出孩子这是在找寻别人对他的认可。这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过后,我找到张老师问这个问题。老师说,这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正常的表现。上去自我介绍的孩子,有的眼睛不看大家,有的畏缩,有的哭了。这些都是问题,但都是一个正常孩子会有的问题。张老师说,如果一个孩子什么问题都没有,反而不正常了。我是看到孩子的问题后喜欢在自己身上找问题的,于是问张老师,我孩子出现这个问题,反映出了家长的什么问题?张老师说,你看,你马上就来问,表现出你太关注了嘛。哈哈一笑,顿时醒悟,明白放松自己的心态,接纳孩子,才是我们该做的。

      还有一轮游戏是以家庭为单位,先让孩子蒙住眼睛,家长带领孩子跑,然后反过来,孩子带着家长跑。游戏过后大家谈感受,我的感受是这样的:我带孩子跑时感觉孩子是很安全的(因为他跑得放松,以至于我总怀疑他的眼睛没蒙好。)。但孩子带我跑时,我很没安全感,不信任他能带好我,害怕摔跤。张老师问我,感觉孩子是很安全的是自己的感受还是问过孩子的。我说是自己的感受。

     从这个游戏中,我看到了自己和孩子间的关系,我以为在我的保护下,孩子是安全的幸福的,但这都是我的感受,很多时候我还是没站在他的位置去想他的感受。被蒙住眼睛的感觉其实就是作为孩子的感觉,对这个世界是害怕的无助的,引领者是我们成人,我们已有了几十年的生活经验,我们常常以此作为标准来要求孩子。而当我们换了角色时,我却跑不起来,我不信任孩子能引领好我。张老师问,你们这么多大人被牵着满场跑,有谁摔跤没有?没有。所以孩子是能做好的,只是我们不够信任他。乖带我跑时,确实是负责的,他告诉我往左往右还是往后,有坑的地方就提醒我,而我在一片黑暗面前,却怎么也跑不起来,一直是小心地走的。走之前,我还叮嘱了乖,要他照顾好我,别让我摔跤。经张老师分析,我这番话如果是为了把责任交给他而说那是为他好,如果只是怕自己摔跤而说,实则还是为了自己。这让我思考,我平时为孩子做的事,有多少是为了自己的,有多少是真正为了他的?

      在孩子引领家长跑的时候,有很多家长都在不断地叮咛:“小心啊,别碰了人......”这就象我们平时的叨唠。我想起,我昨天晚上还在叮嘱乖乖:“要跟靓靓友好地玩,别吵架好不好。”乖乖答应了。结果两人一开始就吵翻了。所以这样的叨唠到底有没有用呢?而后来,我们没管他们了,乖和靓两人玩得挺好的,而且很开心,让我们得以脱身坐在张老师身边参与了讨论。孩子的事情,就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要相信他们的社交能力。      

      后来,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天时,我还是提出了关于乖乖上课不专心的问题。因为老师提过几次了,本来自己心态还好,知道乖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专注力还行,但想到即将上小学,我真的能不管吗?他如果带着这个习惯到了小学,怎么办呢?所以一直有点纠结。我跟张老师说:“我也知道光叮嘱他上课要专心是没用的,不知还有什么办法纠正。”张老师说:“这么大的孩子,本来专注力只有十分钟。你自己今天之所以坐在这里,也是因为你对这个事有兴趣对不对?”我说:“那如果到了小学还这样怎么办呢?”张老师说:“你放心,他到了小学肯定还会这样的。”这是个出乎意料的答案,但我很满意这个答案,因为我知道要怎么办了,我说:“那我们还是要放松心态就对了。”“对”张老师说:“只有这句话说对了。”张老师说,其实我们提的很多问题,核心都在于亲子关系,建立好亲子关系,什么都能解决。张老师的引导好象给了我能量,让我有信心去面对以后乖乖会出现的任何“问题”了。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20 00:24:16

这样沟通----家长沙龙第二场归来
2011年06月10日

以“原来可以这样沟通“为主题的的家长第二场,虽然与第一场有着相同的主题和环节设计,因为来的人不同,现场动力完全不同,呈现的问题不同,于是大家又有了不同的收获。

比如我,在第一场中,也有家长提到了她会问对方是否听清楚了,是否可以继续。当时我想着这一点要好好学到,结果到了昨天第二场,依然故我,完全没有这一点 明白了和做到了,真是有一段好长的距离。不过这次我发现后,今早和欣相处时,这个给对方空间的概念就自动蹦出来了……呵,估计是有一些内化成为我自己的啦 。

一上网,就看到了熊猫发的分享帖,大家很快也在群里开始分享:

蓝色说,画图那个环节,我的沟通上面有些细节方面没有想到。我在家有点太想当然了。

林子说:在第一小游戏中,大人的思维定势即经验,对一些事情可能还没有了解清楚就有可能已在脑海中有了自己的结论或对策,就像我们与孩子共同对一些事情的处理时。在第二小游戏中,一、当我做为倾听者时,当面向一个不善于表达的信息发布者时,应该如何导引他把我自己想听的内容引导出来,这个需要技巧,所以昨晚我做为倾听者时,我没有画好,我觉得自己的引导方式有问题;二、当我做为信息发布时,我的倾听者把画画的比较好,但我发现自己喜欢重复说(可能是罗嗦);三、感受就是:注意双向沟通的技巧。

浅尝说:我的感受是做与孩子有一个手臂距离的父母。老师所说:大自然本身就付予了人类或者动物成长的自然能力。我们离孩子一臂远,让他们在自然力的催化下自己感受、自己成长这个过程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挫折,成为一个自然人。

羽翔的分享
通过参加这次家长沙龙,我看到了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上都很轻松、愉快,有许多值得我学的地方。我对孩子就是太急了,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也不管他能不能理解,就只要他无条件的接受,所以总是出现矛盾、冲突。由于自己的原因让双向的沟通变成了单向的灌输,正如张老师说的,一次、二次可能真的不能将老师所教的内容消化变成自己的,只能一点点渗透,内化还需要一个过程。反思结果:改变孩子,不如改变自己。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20 00:27:51

能猫的分享:

游戏一:乌龟和乌鸦的游戏,了解自己是如何沟通的。

我和同伴分别扮演乌龟和乌鸦、同时伸出双手,手心与手心相对,听到指令(当老师叫乌龟或乌鸦时,扮演相应角色的人需要躲避另一个人打到自己的手)。通过这个游戏,我发现自己无论听到什么样的指令,我都会采取躲的方式,给我的启发是在沟通中,我可能会在沟通前已经有某种思维定式在了,会是什么呢?在我自己的生活中去觉察吧。

这个游戏张老师点评:以我们头脑中的经验来做出判断,跟孩子沟通

游戏二:画图。

我和同伴背对背坐着,其中一个人手里的纸条有图,而另一人没有,游戏方式:有图画的一方告诉对方图画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另一方画出来。刚开始不允许接收信息的一方提问。后来允许。

我作为倾听者时会把自己没弄明白的地方标注出来,然后在可以提问的阶段再去问同伴,这样双向的交流,信息传递会较完整。给我在日常生活中的提示:在有不明白的地方,多问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当我作为倾诉者时我会吸取作为上次游戏的经验,在表达上完善自己的语言,不过在表达过程中,我体会到自己的紧张、着急,有时会让自己的思路卡壳,我认为自己已经告诉对方很清楚了,不过其实对方画出来的画却是有差异的。给我的提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会紧张,会想当然认为别人理解了。当对方不再询问时,我也不会问对方“你还有什么需要问我的吗”,所以信息交流是单向的。多问一句:你还有什么需要问我的吗、你希望爸爸妈妈怎么做、你的想法是什么、你希望我做些什么,也许这样可以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

家长及张老师的发言还有我个人的体会:

1、关于恋父恋母情结。关于男孩,需要让孩子体会到你想要获得像妈妈一样的女性的爱,你需要长成爸爸的样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让孩子体会到爸爸很重要,个人觉得真心的赞扬爸爸的优点,当发现孩子也有这样的优点时,告诉孩子:你这一点真的很像爸爸。

2、关于纪律的约定,是需要和孩子双向交流才定来的,而不是父母一方说了算。不过纪律一旦定好后就需要“坚持到底”地执行,然后根据现实的情况再进行调整,不是说纪律一成不变,纪律可以完善、修改。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6-20 00:30:16

鲁西西的分享:
为记错时间,晚上7点不到我就到了培训地点,帮苏老师和张老师调整了一下家具位置。早早坐在张老师旁边开起了“小灶”。

一、兴趣班的困惑、

群里的妈妈曾经因为孩子上兴趣班的事情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家都希望能帮助孩子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新鲜感一过,往往就不能坚持。大多数家长都很困惑,是应该督促孩子坚持学习,还是不要强迫孩子,随他们自己做主?

张老师回答,这是问题是需要分年龄段来看的。如果是三四岁的孩子,他们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那么十几分钟,在这个时间段我们需要给孩子的是培养兴趣,告诉他有这个么东西在这里,他觉得很好玩就够了。如果在这个时期,以培养技能的目的去参加兴趣班,那结果就是打压孩子的兴趣,让他慢慢地不再热爱所学的东西。等到孩子慢慢长大,上了小学,六七岁的时候,家长再慢慢给孩子去讲道理,督促他坚持,这个时期孩子才有可能听得进去。

在学习特长的问题上,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因为小时候我是在父母的高压下去练钢琴的,甚至到了我上大学、参加工作、结婚以后,父母还经常会在电话里嘱咐我有时间要练琴。我觉得自己对父母的要求有本能的反抗,离开家工作以后,我再也不想碰琴了,这也算是高压政策下的反面例子吧,供大家参考。

二、设定好边界,用坚定的行为去约束孩子

对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只是用嘴去跟他们讲一大堆道理是没有用的,孩子的理解能力完全不是我们所想、所期望的那样,你跟他讲了很多,他可能仍然很迷茫,无法理解。这个现象,通过培训当中与我的搭档背对背,一方对一张图口述,另一方画出来的游戏表现出来了。因为我们表达得不够清晰,并且与对方沟通不到位,无法理解对方真正的意思,画出来的图也完全变了样子。在做这个游戏的时候,整个会场炸开了锅,有的妈妈非常着急,有的妈妈很迷茫,有的妈妈想要放弃,这其实也是体现了我们在生活中与他人的一个沟通模式。

既然大人都有无法表达清楚,无法领会别人意思的时候,更何况是我们的孩子。当我们的孩子作出不正确的行为时,我们不需要跟着孩子一起大喊大叫,暴跳如雷,但是一定要用坚定的行为和语气去约束他,告诉他这个事情不可以,并且坚持原则,哪怕错了也不应该有“下不为例”的情况出现。坚定的行为约束,其实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因为孩子对父母所做的一切都会模仿,而父母用行为告诉他,我们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这样处理的,并且坚持下去,孩子自然会明白你的界限在哪里,并知道应该怎样去做。

三、树立父亲的形象,请爸爸“回”到我们身边

1-3岁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和妈妈的关系密不可分,一个孩子离开妈妈(或替代人)就活不了,孩子最初是通过妈妈形成对世界的印象的。到了3-6岁,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建立,也需要和父母进行一个依赖关系的“分离”。

在3岁前的养育过程中,妈妈往往占据孩子养育的大部分“话语权”,孩子生活的全部都由妈妈来决定,爸爸的形象在这个时期往往是被“弱化”的。而3岁以后为孩子树立父亲的形象,承认并建立爸爸在一个家庭的主体位置,决定了孩子未来对一个男人的看法,对女孩子来说更是影响她未来择偶、对男性看法的一个重要源头。同时,爸爸也应告诉孩子,妈妈在这个家是什么样子的,要像妈妈那样贤惠、勤劳等等。张老师提到,如果3岁左右这个工作没有做好,那么以后要弥补的东西将会很多。

培训过程中有一位妈妈分享了她的成功经验,那就是:在儿子面前树立父亲的形象,把父亲放在家庭的中心位置,以遵守爸爸规定的原则为准。哪怕爸爸这次规定的原则是错的,没有关系,那么仍然执行,事后再跟爸爸沟通、下次作出调整。这样强化一个男人在孩子心目中的榜样作用,妈妈也不再成为孩子的唯一世界。

我想不光是对孩子,作为一个家庭的成员,我特别愿意把家庭的中心位置留给爸爸,很多妈妈抱怨自己的老公什么都不管,跟孩子的互动也少,但是有没有想过是自己主动承担的部分太多?当我们把责任交给这个家的男人,当我们很女人的时候,他一定很男人,当我们把自己变成一个啥事都不用他们操心张罗的女超人时,他一定是个只会打游戏的“甩手掌柜”,呵呵。

四、挫折教育

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地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现在很多品学兼优的孩子一到大学遇到不如意的事,往往容易作出伤害自己的事情,受到挫折就跳楼、自杀,干脆不活了,这是耐受不住挫折的表现。

父母应该做的是先过自己这一关,是不是能耐受挫折。我们说的耐受挫折就是在给孩子做榜样,告诉孩子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那样孩子才会成为一个成熟的人。
作者: babyhouse    时间: 2011-6-20 17:47:30

  太好了最近正困惑着.
作者: 小滕宝宝    时间: 2011-6-20 18:34:45

这些游戏设计得真好

很多触动,希望欣妈越做越好,多希望自己也能参加呀{:1_128:}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7-14 15:56:54

03.08轻啜 2011-07-09 15:18:29  
    这是第二次参加家长沙龙了,比起上一次,又多了一些感受。

沙龙一开始,张玲老师就组织家长们玩了“大风吹”的游戏,一下子就把原本正经危坐的家长们还原成开心快乐的“大孩子”,张玲老师说:“如果你们能够以现在这样的心情跟孩子相处的话,那该是件多好的事情。”确实如此啊。

之后,选出一位妈妈扮演一位刚刚被老板狠批的员工,然后让其他七位妈妈扮演她的朋友对她进行安慰,有的一上来就帮她出主意,有的告诫她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有的表达出过份同情。。。但那位扮演员工的妈妈感觉心情还是不好,直到苏老师扮演的朋友认同了她的感受,她才感觉愤怒委屈得到舒缓。那些朋友们的话我听来是如此耳熟,仿佛昨天就曾讲过或听到过,其实不光是孩子,我们成人有时候需要的也仅仅是:我知道你的感受。

接下来,张玲老师又组织家长们进行了多轮扮演,选一位妈妈来扮演孩子,表达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孩子的情绪,然后其他妈妈来说这个孩子现在的感受是什么,如何进行回应。我扮演的孩子说:“我讨厌外婆!”扮演妈妈的家长说:“不是的,我知道其实你是喜欢外婆的。”我当时感觉自己的感受没有被理解,我以后再有其他的事也不想再告诉妈妈了。确实现场也有妈妈表达出孩子不想跟他们沟通的情况存在。

从现场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妈妈都一样,急于把自己的经验教给孩子,希望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少磕碰,少走弯路。即使知道应该接爱孩子的感受,也是带有非常主观的情绪,当孩子向表达一种感受时,忍不住会习惯性地说:“是的(的确是这样),不过(但是)。。。”拐了个弯,还是急于把自己的那一套灌输给孩子,所谓接纳孩子的感受不过是一个“幌子”,接下来的还是一大堆的道理在等着他。

一直以来去我都习惯用“讲道理”来解决孩子的各种问题,我用编故事、打比方、作比较等一系列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我感觉孩子对我也非常信赖,非常听我的话,我一度为之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很好。只是有时候会恼火于孩子非常“纠结”,我用了很多方法(其实还是用“讲道理”的方法),还是解决不了。参加完沙龙回家的路上,我突然一下子明白了,孩子为什么会“纠结”?其实就是他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外在的(主要是我给他的)“准则”起了冲突。因为我平时忽略了他的感受,只是强调“准则”,让他觉得“准则”是对的,他的感受其实是不重要的,可以被忽视的,但他内心感受还是客观存在,所以只能压抑下来。多少次他压抑自己的感受,遵从“准则”,这是多么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7-14 15:57:28

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可是我居然到现在才意识到!

从培训楼出来,我给崽崽打了个电话,告诉他我很快就回家了。崽崽犹豫了一下,说:“妈妈,对不起,我今天买了薯片。”一直以来,出于对健康的考虑,我都很控制他吃薯片, 要是以前,我可能会马上说:“薯片吃多了不好,少吃点。”可是今天刚刚上了感受的课,张玲老师的话还言尤在耳,我觉得自己应该要体会到孩子的感受,认同他的感受并表达出来,所以我说:“薯片的味道确实不错,其实我也挺爱吃的。”说完这句话我感觉孩子的紧张、防备情绪马上放松了些,说:“我买的红烧牛肉口味的,好好吃的。”我接着说:“要留一点给我哦。对了,还要记得吃完刷牙啊。”他爽快地说:“好。”

张玲老师说:“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功课,只要自己能觉悟,永远都不晚!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7-14 15:59:11

胖丫 16:49:16

我是一个比较内向害羞的人,第一次参加“感受你的感受”心理沙龙活动,我知道参加这种小型的沙龙活动,每个人必定都会被关注到,所以心情有点小紧张。刚开始,张林老师用一个大风吹的小游戏让一群成人放下伪装和矜持,还原孩子的心态进入本次沙龙的主题。张老师说在他们做咨询这么多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感受当事人的感受,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其实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联系,刚开始我并没有很深刻的体会到这句话,在后来的小练习当中我才发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感受对方彼时的心情,抛开自己的执念,认同对方彼时的情绪并给予安慰是一件多么难的事。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7-14 15:59:42

我是一个很情绪化的人,有点任性,在和孩子和其他人的交往当中,很容易被自己的任性和情绪化蒙蔽了双眼,看不到别人的心里需要,张老师一语中的的指出我需要别人的安慰,是的,很多时候当孩子惹恼了我的时候,我都任性地要求孩子或者家人来屈就我。这是一个很自私的要求,说明我的内心很弱小,还一直是一个弱小的孩子的心态,这样的心态无法成就一个宽容伟大的母亲。

其实我也不想成为一位多么伟大的母亲,希望我和孩子都快乐就好,这是我去这个沙龙的本意。为了这个看似简单的目的,需要很多的学习。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7-14 16:00:42

0604依稀(358733436) 17:08:37
真的发现孩子的感觉太容易被我们忽略了,我们总是很急切想要一个结果 很急切地想要去说服,习惯性地想要去帮助,指手划脚

0405独舞(52429) 17:10:00
太想去解决问题了,却忽略了他们的需要
我总是发现自己在着急的去解决问题

0604依稀(358733436) 17:10:44
更多的时候我们只顾求了自己内心的需要吧

幸福像花07.01<hhjmi@sina.com> 17:13:17
看了大家写的,我觉得,我始终停留在说教的水平,总觉得自己总结的经验多么有用,好像真的能帮助孩子似的,你们的话我真是要好好想想,什么才是孩子需要的帮助
作者: 豆乐妈    时间: 2011-7-15 11:15:41

欣妈,请问如何加入?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7-15 14:49:14

这是我在长沙组织的活动
作者: 小张妈    时间: 2011-7-19 16:06:28

学习。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7-26 11:11:06

本帖最后由 独舞欣妈 于 2011-7-26 11:12 编辑

感受你的感受----7月家长沙龙归来

2011年07月25日   星期一   天气:  
      
是什么阻挡着我与你的心相近
我要如何才能帮到你
感受到了你的感受
我将走进你的世界

连着做了两场这个主题:感受你的感受。两次都是一开始有点找不到感觉,大家似乎找不到什么是感受。于是第一个练习:一位工作很努力甚至连饭都没吃上的职员,因为少做了一件事被老板大骂,没有解释的机会。她下班后把事情说给朋友们听,于是8个朋友分别说了一句话……

两场都有一位家长扮演那位职员,对前7个朋友的说法给了回应,直到第八个朋友说出了她的感受,并给了回应,现场的大家那一时刻都觉得想落泪……终于被理解了,情绪终于被接纳了。也终于在那一时刻知道什么是感受了。

在之后的场景中,大家反复练习着找到那个代表感受的词,然后学着回应这个感受。在后来的大家回家后写回来的回馈中,有位家长写道:

第二个游戏中,我扮演了一次家长也扮演了一次孩子。当我是家长时,“孩子”上学迟到了,我非常严厉的对着孩子:“这就是你的错,上学必须按时。”,这是我一贯的语言和行为,非常理直气壮,声音也相当高调!当我演孩子时,我对“爸爸”(欣爸)说:“医生打针好疼的,疼死我了”。可我的“爸爸”却说:“有那么痛吗?你就是喜欢夸张。”当时,我心里那个委屈啊,眼睛一下子就湿了,很生气的回应了一句:“那明天打你试试看!”,而且心里暗暗发誓以后再有什么事情再也不跟“爸爸”说了。话一出口,我心里猛然一惊,这是我女儿曾经对我说过的,可见她当时有多委屈。

这一幕对她非常震撼,我想在那刹那,她一定深深触到了孩子的心。第二场有两位爸爸,刚开始并不容易投入。当一位爸爸发现自已要扮演的正是自己童年曾经的经历,当他听着大家对他当年的生气、失望、愤怒回应时,情绪有些控制不住了……不曾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终于被理解了,当时的感受终于被接纳了,自己终于被认可了。团体的疗伤功能在这此时悄悄的显现出来。

两场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写来回馈。与此同时,我带着大家在群里反复做着练习。第一天正好欣电话来说想放假一天,不想写作业。把这个做为案例让大家一起练习,大家很快找到了欣的感受:想玩、厌烦。于是很快给了回应:你觉得写烦了吧,想去玩一天吧?

接着有人说了自己的困惑:早上送入园,小朋友说困了不想去。大家找来找去总觉得找不到感受,更不知如何回应。最终大家发现,原来因为担心孩子的反应,焦虑孩子以后的情况,让我们无法感受到孩子了!

原来,是焦虑阻碍着我们的感受。我们的担心恐慌,让我们无法感受了。

有位家长提到了老公对正在洗碗的孩子发火,她当时任着怒火第二天才进行了回应。在练习中,她发现,原来当她感受到了老公,并给予了回应后,老公的气可以不再发到孩子身上,夫妻俩的沟通可以开始了。正如张玲老师所说,感受是沟通的桥梁呀。

慢慢的,群里的大家练得越来越熟练了。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和练习的是实战技巧~~本周三晚上,咱们继续成长。

练习: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1、孩子需要他们的感受被接纳和尊重

(1)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

(2)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

(3)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4)常见问题:父母常常不认同孩子的感受。

(5)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转 轻缀:学习感受--7月家长沙龙归来
转 胖丫:感受自己的感受
转 静静亮:感受你的感受
转 浅尝:贴近孩子最柔软的心
转 平方米:家,是讲爱的地方


3月电影赏析第一场
3月电影赏析第二场
4月户外活动
5月家长沙龙
6月家长沙龙
作者: 星月晨曦    时间: 2011-7-28 14:56:52

真希望你在北京。可以有这样的活动参加。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7-28 15:09:54

北京活动很多的……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7-28 15:16:28

1001叮当 2011-07-14 14:19:10  

    第一次参加这个沙龙,现场的气氛很热烈,自己的心情也随着这样的环境很放松。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想要与别人保持沟通的顺畅,就必须先找到对方话语里的真实感受,先肯定他的感受,沟通才能没有障碍。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先从对方的话语里读到字面的意思,然后第一反应就是事情接下来要怎么办?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就让对方对我们很失望,没能体会他的感受,他不想往下继续你们的谈话。虽然宝宝还小,还不会与我这样的沟通,但是我仔细回想我和老公之间的沟通,这样的情况真的很多。我决定先拿老公来做训练,以后等宝宝大了,再用到宝宝身上,我就能好好的处理与他的有效沟通了,呵呵,打小算盘哦。开玩笑呢,其实如果我们和老公、朋友、同事之间都能咱在对方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感受,我们将会与对方拉近好多距离啊。一定要多练习,多强化!加油!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7-28 15:17:20

0805平方米 2011-07-14 15:48:50  

    家,是讲爱,而不是讲理的地方

第三次参加张老师的沙龙了,这次的主题是:感受你的感受,感受孩子的感受。给我的感觉跟前两次大不一样,内容看似比较单一,但却是实际操作上最难、也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一个环节。

在最开始做练习的时候,大家似乎都找不到感觉。当“孩子”带有情绪的话一说出来,我们不约而同地就直接用说教和解问题的方式来和孩子对话,习惯性急于去帮着孩子找问题的最终答案,似乎根本没有觉得孩子对这个问题是有着他自己的感受的。而与此同时,当我们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去和他对话时,几乎没有一句话能得到他的认可。

张老师说,她在培训咨询师时,如何让咨询师感受对方的感受也是一个难题,而如何让我们这些家长能够学会感受到孩子的感受,她颇费了一番心思。

接着下来就是大量的对话练习,张老师一句的引导,我们一句句的体会,这时才深深的感觉到,这的确是个很容易让我们忽略的环节,就算心理已做好准备,但脱口而出的话还总是会被自己的说教习性所影响,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现场有个“孩子”听到一位“家长”回答的话,她说她当时觉得,“我以后再也不会跟他说这样的话了!”

为何很多的家长说孩子不愿意跟他们沟通?不愿意跟父母多说一句话?张老师说,因为孩子一张口,家长就开始一堆堆的说教,孩子不愿意听,觉得你不理解他,那最好的办法就是索性就什么也不说,最后,父母就开始着急了。其实这不是孩子的错,是父母的原因。

直到这时,我也才有了些感觉,明白了什么是感受对方的感受,明白了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体验他的感受,让他觉得你接纳、理解和尊重了他情绪,才能得到他的认可,这样解决起问题来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间张老师讲了一句话我记忆深刻,“家是讲爱的地方,而不是讲理的地方!” 如何家里只在讲爱,而少讲理,的确是门功课,我得要开始慢慢地练习,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它已不再是我的一个练习,而是伴随我一生的习惯。

最后对我老公提出特别表扬,他参加了这个主题的第二场,并且还积极地发表他的观点,灰常不错哈,嗯,要再接再厉哈!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7-28 15:18:35

贴近孩子最柔软的心

04-11浅尝 2011-07-14 16:07:10


第二次参加家长沙龙了,从游戏开始。

第一个游戏是“大风吹”:在游戏中,我居然连续两次站在中间做北风, 张老师很是惊讶的问我:你是想坐哪里的啊?其实,我根本没有想过目标在哪里。所以当所有的人坐下了,我仍然还在中间站着。

第二个游戏中,我扮演了一次家长也扮演了一次孩子。当我是家长时,“孩子”上学迟到了,我非常严厉的对着孩子:“这就是你的错,上学必须按时。”,这是我一贯的语言和行为,非常理直气壮,声音也相当高调!当我演孩子时,我对“爸爸”(欣爸)说:“医生打针好疼的,疼死我了”。可我的“爸爸”却说:“有那么痛吗?你就是喜欢夸张。”当时,我心里那个委屈啊,眼睛一下子就湿了,很生气的回应了一句:“那明天打你试试看!”,而且心里暗暗发誓以后再有什么事情再也不跟“爸爸”说了。话一出口,我心里猛然一惊,这是我女儿曾经对我说过的,可见她当时有多委屈。

在我们生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的经济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小时候还看着父母亲拿着票采购,我们进大学的时候还在为国家任务定向分配而努力。再当我们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这些都已经成为历史,社会已经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我们对生活的选择只能是努力,再努力,即使是厌倦、埋怨、委屈。我们自己压抑了最自然、最天真的感受,无从表达,无从述说。于是把这种感情寄托在孩子的身上,我们希望他能具备坚忍不拔性格,能抵挡任何的挫折;希望他具备聪慧的头脑,能洞穿一切黑暗的陷井;我们急不可待的把我们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一股脑的传授给他,不由自主的出谋划策,不由自主的解决问题,所以,焦虑成为我们的习惯。

当孩子刚出生,我们焦虑着多穿,多吃,长得白白胖胖;孩子一岁,我们焦虑着怎么还不会走路,还不会说话;孩子三岁,我们焦虑着上幼儿园哭、小朋友打架。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时,焦虑着老一辈人的喂养和教育太落后。和先生在一起时,焦虑着他怎么那么忙,都没时间来陪陪孩子。其实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不切实际的期望遭遇现实情况时,给自己带来的情绪后果-----焦虑。恰恰这时,我们忘了一个最最重要的:他们的感受你认真感受、倾听和接纳过吗?你贴近了他们柔软的心吗?这种“大跃进”似的“关怀”违背了成长的自然规律。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羞愧的是我。每次我烦闷、或找轻啜诉苦的时候,女儿总是会给我一个拥抱,给我一颗她最喜欢的糖果,或者她最心爱的娃娃。记得有一次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7-28 15:20:05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羞愧的是我。每次我烦闷、或找轻啜诉苦的时候,女儿总是会给我一个拥抱,给我一颗她最喜欢的糖果,或者她最心爱的娃娃。记得有一次,我随口说一句:“王菲的演唱会门票太贵了,我好想去听啊。”沁沁马上问:“妈妈,你是不是很喜欢啊,要多少钱?我把我的一千块钱(她的压岁钱)拿出来给你罗,你去听吧。”她感受着我的感受,而我却忽略了她。每每先生晚归,总是悄悄的进门,也不开灯,摸着黑换衣服,然后悄悄的睡下,而我却总是埋怨他晚归打扰我休息,他感受着我的感受,而我却没有看到他贴心。

昨天课后回家,沁沁嘟着小嘴说:“妈妈,我的小甲壳虫拖箱坏了。”我立刻拥抱她:“真是伤心,妈妈也非常喜欢小甲壳虫,也很难过。”睡前,我跟女儿、丈夫、婆婆、公公各热了一杯豆浆。

乌龟小姐提了一个非常可爱的问题:“这个感受的时间我们要多久?”我想说:感受一辈子。丈夫是我们一辈子的伴侣,因为我们爱着你的爱;孩子是我们一辈子的窝心小棉袄,因为我们快乐着你的快着,悲伤着你的悲伤;公婆是我们一辈子的父母,因为我们承载着你们的梦。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8-5 12:47:17

伊丹:感受你的感受面对你的感受  —— 家长沙龙带来的种种体悟

“感受你的感受”和“面对你的感受”是两次家长沙龙活动的主题,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也是层级深入。按照群主的期望,参加沙龙的家长应该每次分别写反馈。可参加完“感受你的感受”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回过神来,数次想提笔可心中无甚把握。这足以说明“感受”这个命题确实很深邃、难以掌握。

张老师点破:“理解感受和处理好感受是个艰苦的过程,这实际是一种能力。因为种种,现在很多人都已经失去了这个能力。”我有些恍然,因为实践中有一段我感觉很委屈、很沮丧,不明白自己那么虔诚地想要理解别人的感受,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我纠结于这种有心无力的状态,却不知道这是因为能力不足。找到问题所在总归是好的,现在我已经坦然接受这种不足了。张老师还给我们打气:“这个能力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重新获得。”前景总是那么吸引人啊。

静下心来,把两次家长沙龙活动的过程和体悟回忆一下,将很多感受杂糅在一起回馈: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8-5 12:47:51

一、解决问题理解感受哪个更重要

这个问题我都会不屑,理解感受当然更重要,这是法门和起点。可在活动前,我的答案是不一样的。我是带着解决问题的想法投身而来。而且就是现在,面对这个问题我也做不到每次都立场坚定,行为的惯性太强大了。

沙龙那天,张老师要我们到场的家长主动拿个案例出来让大家分析,我迫不及待的跳了出来。因为有个问题困扰已久,我很想从高手中找到解决的方法。困扰我的是丘丘一直以来对剧场环境和邪恶角色的害怕。到现在已经是第四次了,带丘丘去观看儿童剧或是钢琴演奏会,一旦剧院的灯光黑下来,或是剧目中出现大灰狼、坏皇后这样的角色,丘丘就紧张害怕,说什么都不愿继续待下去,还会弄得哭哭啼啼。我一是很心疼每次五分钟不到就出来让钱打了水漂,二是觉得丘丘太不勇敢,很想找到方法让她突破自身的恐惧。

我才一提出案例,张老师几个问题就让我哑然:“你是什么时候发现孩子怕这些的?”“第一次。”“那为什么以后还带她去看?”“我想多试几次让她习惯。”“你知道孩子那个时候的感受吗?”“我知道她很害怕。”“你知道孩子害怕,你怎么反应的呢?”“我就和她说,如果看完了就买零食奖励,或者找舞台上她喜欢的可爱角色吸引她注意。”几个问题下来我暗自吃惊,当张老师把我拉出来看时,我都觉得自己不近人情,对一个3岁多的孩子,在知道她害怕的情况下,还用这种强硬的手段要迫使自己孩子改变。

我们都习惯去找解决的方法了,当面对别人的痛苦、迷惘,我们的安慰和帮助多从解决问题开始,也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有时甚至会认为自己比对方睿智,能把这个问题看得清楚。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有很多次都听到有人和我说:“你难过有什么用,这又不解决问题。”这话产生的淤堵我现在都能感受到。带着这种淤堵的心态去接受别人的建议,过程很痛苦,哪怕别人说的是对的,是好的,我都需要花很长时间来消化。

那天到最后,张老师都没有给我解决的方案,而我也不再急切地想知道高招。张老师也许是故意的,是为了掉我们的胃口。也是让我们明白:理解感受是更重要,更先要做的事情。只有在感受被接纳的基础上,道理、方法、分析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至少以后在面对这些情况时,我们可以先反问——理解感受和解决问题到底哪个更重要。以此警醒自己。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8-5 12:48:41

一、感受是一种存在,没有对错,没有好坏

我们开始了很多情景训练。我有幸又参与了一个。这次的切入点是职场。恐怕没有什么会比职场更能引起强悍的大人们共鸣了。在孩子面前我们是强者,在职场有时我们很虚弱。我扮演的是个倒霉的雇员,领导交待给我一个额外的工作,可因为手上正经的事情做不完,我把领导特别交待的这个事情给忘记了。怒火中烧的领导在大庭广众之下把我劈头盖脸地训了一顿,连解释的机会都不给。这个情况下,我是什么感觉?压得喘不过气的委屈、不被理解的难过,被揭短的尴尬。

其他家长扮演我的好友,分别说一句安慰的话语。有的人像个世外高人:“没关系的,人生就是如此。”,有的人心理分析:“从你的儿童时代你就非常崇敬你的父亲。你把你的领导当成父亲,希望获得他的认同。”有的人太入情:“你真是太不幸了,我听了都难过得不得了。”还有很多建议:“明天找领导好好聊聊。也许他是一时心情不好。”“你应该好好做一个工作计划的。”在众多的安慰中,那一句最让我心里感觉温暖?有一个温柔地声音说:“你现在很难过是吧。在那么多人面前被领导训斥真是让你很难堪。”这句话我记住了,因为确实很抚慰。

职场的困境我正在体验。虽没如此惨烈,但很长时间没有摆脱。职场中本不由己,更添一番愁的是老公的不理解。老公阅历丰富,有多年领导经验。每每和他说起工作中的不如意,他都会我提合理化建议。我被他的好意见折服,但是心中还是不平衡。他不觉得我工作中的种种是恼人的问题,说了多次后,甚至都有些厌烦。为此引起的争吵爆发了很多次。焦点不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认为他根本不在乎我的感受。我更生气,面对女儿他能够宽容理解,怎样都不厌烦,面对我会有一种冷酷。我期望老公对我说的是:“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我会陪在你身边。”这句话我没有等到,可是最后一次冷战时,却收到老公的短信:“你这个蠢女人。再怎么蠢,自己的老婆怎么会不爱呢。”看着这样的短信,我都感动的泪水四溢,所有的怒气和难过都烟消云散。我并不聪明,有时拧得不得了。可是爱不是说好的、美的才爱,不好、不喜欢就可以不爱。爱就是爱全部,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爱。

很多时候,引起情绪的事情并不那么重要。可是朋友、亲人对情绪有什么样的态度,却成为真正让你不能翻越的高山。在我和老公争执的时候,我告诉他我也想轻松一点,看淡一点。可自己控制不了这种感觉,就是摆脱不了。因为自己的经历,我非常认可感受就是一个客观存在,有感情就会有情绪。既然无法避免,就应该接受他,哪怕是不好的感受、错误的情绪。如果亲人对我们情绪的反应出来的是反感、厌恶,会让人以为亲人的爱已不存在,而陷入更痛苦无助的境地。反感厌恶有时不会轻易流露,对情绪的否定却经常上演,我们总想直接解决问题,根本上也就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个感受不对、不应该存在,要想办法消灭掉他。

“感受是一种存在,没有对错,没有好坏。”这句话张老师在沙龙中匆匆说过,可是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记,这个理论是不能被忽略的。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8-5 12:49:16

三、找感受不是猜谜游戏而是换位理解

    参加完沙龙活动的那几天,自己真是蠢蠢欲动,见谁、听到人家说什么话都在猜测人家心里到底是什么感受。孩子成了我的主要实践对象。有时结果真是让人喜悦。

丘丘一直不是open的孩子,平时去院子里的超市买零食,总要我们陪着她一起,而我们总想让她独立尝试。那天丘丘又想买咪咪吃,我同意了,但提出要自己去。听到这个条件丘丘犹豫了,露出为难的表情。我的神经马上启动:“丘丘不想自己去买,心里有些担心是吗?”丘丘也不言语,点头轻轻的“嗯”了一声。我望着她:“哦,丘丘是在担心,不知道该怎么做对不对。”丘丘又嗯了一声,我继续:“没有关系,丘丘一手拿好咪咪,一手拿好钱,一起交给阿姨。阿姨会知道怎么继续做的。”接着补充:“妈妈会在旁边等着你的。”我说完这些,丘丘居然很爽快地拿着钱就自己走进去了,整个购物过程都很高兴。这比我以往反复地说“要勇敢”要好很多,原来她一直很害怕,是因为不知道购物买单的这个过程。这次的成功真是让我很受鼓舞,以为自己开悟,找到了理解感受的路径。

可是接下来的经历真是让人又跌回谷底。周五的时候,带丘丘去上早教课。早教学校恰好在排演一个小白兔和大灰狼的故事。我知道有大灰狼,丘丘会不爽。果不其然。丘丘提出不想参加。我知道要认可她的感受:“丘丘不想排练,有些害怕是吗?”丘丘承认。好吧,想到在家长沙龙被批的经历,我很开通,让丘丘自己在外面去玩,等排练结束再上自己的课程。丘在外玩得很高兴,可是轮到上课,她就不乐意。没有大灰狼,她又怕什么呢?我开始把不准了。上课的开始很费力,但是到后面,丘投入进去又不肯回家。丘的情绪起伏不定,很容易哭闹,我不知道她到底要干什么,那不是说一句:“你很难过。很不开心。”就可以解决问题的。阵脚完全被她打乱了。最最让人心灰意冷的是,半夜里,丘丘哼唧起来,似哭似闹,我故作镇定地问:“丘丘这会很烦,很难过是吗?想拉尿尿是吧”我试图抱着她,丘丘想挣脱,我还没来及地了解她的感受,她居然就站在床上尿了起来。这真是一闷棍,丘丘从来不尿床的,这天居然尿床了。在我越来越在乎她感受的时候,她居然烦躁地尿床了。我的心情坏透了。很多个为什么冒了出来。委屈得无以复加。

我不知道哪里出了错,是自己太机械,太急切,还是什么?我反问自己而不得解。结论在后面的群聊里慢慢凸显出来。感受:是换位思考,寻找共情。群里一些朋友的话语中都说到这个。哦!原来问题在这里。在很多时候,我面对别人时,我并没有把自己设身处地的换位成他,我只是站在对立的面上去猜测而已。有时运气好,猜对了;很多时候我猜错了。我不是在感受别人,而是在猜别人。怪不得丘丘会烦躁了。边猜边不停的求证,怎么会不烦。真正去感受,就是把自己变成当事人,想想那时、那地、那个状况下你会如何。当你真的置身其境,一些感觉会自动的来。不需猜,也不需推敲,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8-5 12:50:08

四、在感受别人前先理解自己的感受

这个结论也来自自己多次的亲身体验。这就好像一个传导器的两头,对方在那一终端,你在这一个终端。他的感受能传递到你这里,有一个前提,是你的终端没有失灵、能够接收。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己的情绪问题,不愿意接收对方的信号,或者感觉不到对方的信号。所以在感受别人之前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安静下来,静下心来才能真正感受到对方细微的情绪。

现在我喜欢自己和自己说话来让自己安静,能说出自己那个时候的感受就是一种自我安慰。比如说,有时孩子的某些不好的习惯总是不停的重复让人很头疼,比如不愿意洗手而发脾气,我就会对自己说:“你感觉很烦是吗。这样的事情又来了。”有时孩子的举动,会你很尴尬、不知所措,我就会对自己说:“这个时候你有些焦虑啊,让你又成为别人评判的对象很不自在吧。”有时只是简单的不知道孩子的感受,我就会对自己说:“你很着急,那么渴望想理解孩子的感受,慢慢来,会找到的。”当我能够自己说出自己当时的感受时,我心里的压力、难过就已经化解了一大半。这个时候,我能变得不紧不慢、放松宽容起来。我就能静下来去对接孩子。

也许其他人并没有我这样强烈的感受。之前我的焦虑症状比别人明显。本身性格使然,也是环境使然。丘爸在外地工作,家里的长辈也只在一旁帮忙,对孩子的教养主要是我的工作。孩子产生问题时,有时我感觉孤立无援,有时还要接受长辈、亲人的批评和检阅。孩子的问题被认为是我的教养不当,甚至是我上梁不正。背负如此大的一个责任,我焦虑了。焦虑的情绪总是存在,在孩子的状态不好的时候,尤其在大庭广众孩子与众不同的时候,我被这种焦虑控制,变得强硬、简单粗暴。那个时候,别说孩子的感受了。我自己的感受都无法控制好。我这端的接收器经常失灵。

对于容易焦虑的我而言,处理好自己的感受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也是很有效果的方法。但愿没有其他人像我这样。如果有人和我一样容易焦虑,不妨试试这个办法。
作者: 独舞欣妈    时间: 2011-8-5 12:50:57

五、找准感受的步骤从客观的倾听开始

“面对你的感受”是具体技巧的课程。之前群里讨论时,欣妈提出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那天我们在第一步——全神贯注倾听上就骤就盘踞不前。倾听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别想得那么简单,全神贯注的倾听不只是注视对方,耳朵跟上他的语速,更重要的是客观地去凝听。

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试出你有没认真地、客观地倾听:能不能一字不拉的说出对方刚才说过的话。沙龙那天,我们一个晚上就在学习这个事情。我们做的练习游戏是这样的:由一方说五句话描述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然后由听者同样用五句话复述。我和赤脚龙、欣妈一组。我们开始并没有掌握要求。我们进行了复述,可没想原样复述,只是凭我们的记忆,把对方的话语重新组织出来。

可是就算如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有不一样的领悟:(1)讲述的人会把他自己感受最深的(这些内容就是讲述人感受点)放置在他的言语中,他很希望别人读出他语言中的感受点。如果你说到了,他就会觉得感觉很好,被理解。(2)在听别人讲述的时候,我们会凭自己的判断对别人的讲话进行删减,把我们认为重要的、关键的内容节选出来。当然你选择出来的东西也许并不是对方的感受点。我记忆深刻的是,当时我们在复述赤脚龙的话,我和独舞都有一点没有说到,赤脚龙自己特别强调:“你们都没有说道一点啊,我当时是用开玩笑的口吻说的。”呵呵,赤脚龙很看重这个点呢。

后来我们才知道张老师的意图是要我们原样复述,我们试了一试才知道真是不容易。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机械化的运作,像选苹果的机子,把我需要的留下,我不需要的滤走。

把别人说过的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字都听进去已经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呵呵,在听的开始我们就不客观了。

活动时,赤脚龙一直在和我说“客观”两个字。我有些懵懂的感觉,客观就是“如他所是”。倾听别人的话也该如此,如他自己所说,不要联想、不要加工、不要预设、不要用情,就让自己纯粹地听好了。

原帖:http://www.jiachengzhang.com/for ... mp;tid=137#lastpost

更多的分享请来我们的家成长论坛(http://www.jiachengzhang.com/)一起成长吧!




欢迎光临 幸福大观园 (http://www.xingfudgy.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