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大观园
标题:
[读书流水记] 这些年我读过的书……
[打印本页]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5-12-22 07:26:24
标题:
[读书流水记] 这些年我读过的书……
我小时,是个爱读书的孩子。
后来长大了,不曾读书了许多年。
直到,我的小天使来到我身边,
我于是又开始读起书来。
小王子里面说:只因麦子与你的发同色,我从此爱上麦浪的声音。
是的,我就是因为爱孩子,才又读起书来。
光阴流转,偿若我把我读过的书,或者翻过的书,记录一下……
过个十年,二十年的,再来看,是不是很有意义?
一定是的。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5-12-22 07:28:26
记录的要求:
第一,要读完,读一半的不能记;
第二,要读完,读一半的不能记;
第三,要读完,读一半的不能记。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5-12-22 07:30:54
记录刚读完的第1本书:《文艺心理学》作者:朱光潜
相关的读书故事:前天,我看寻龙决看得津津有味,某人直接定义SB电影。昨天,某人又说寻龙决SB,奇怪为啥晨妈和云妈都认为寻龙决非常好看。我有了文艺心理学的理论,便长了志气,坚定地告诉他:的确不是艺术品,但,这是社会需求品,很好的社会需求品,我就是喜欢看。某人只得哑然。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5-12-27 22:02:44
本帖最后由 伏地的小草儿 于 2015-12-27 22:08 编辑
《文艺心理学》:
专业艰深度:***。中等。对我而言需拿着笔读。
推荐度:*****。经典名著了算。
另有通俗浅显版的《谈美》,主要论点一致。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5-12-27 22:07:21
第2本:《汉武的帝国》易中天
专业艰深度:*
有趣易读。
推荐度:*****
很喜欢。于是对他那一套《中华史》都向往上了。
作者:
人面桃花
时间:
2015-12-29 10:15:33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6-1-6 10:56:36
抄一段好东西
知何所爱恶,敢爱之恶之
文 | 林语堂
教育或文化的目的不外是在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上的良好表现。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
一个人能知道何所爱何所恶,便是尝到了知识的滋味。世界上有一些人,心里塞满历史上的日期和人物,对于俄国或捷克的时事极为熟识,可是他们的态度或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在社交集会里碰到这么一个人真是再气煞人也没有的事了。我曾碰见过这种人,觉得谈话中无论讲到甚么话题,他们总有一些事实或数字可以提出来,可是他们的见解是令人气短的。这种人有广博的学问,可是缺乏见识或鉴赏力。
博学仅是塞满一些事实或见闻而已,可是鉴赏力或见识却是基于艺术的判断力。中国人讲到学者的时候,普通是分为学、行、识(一个人对于历史时事的见识,也许会比别人更“高”,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解释力”)的。
对于历史学家,尤其是以这三点为批评的标准;一部历史也许写得极为渊博,可是完全没有见识,在批判历史上的人物的事迹时,作者也许没有一点独出心裁的见解或深刻的理解力。
要见闻广博,要搜集事实和详情,乃是最容易的事情。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有许多事实,我们要将之塞满心中,是很容易的;可是选择重要事实时所需要的见识,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这要看个人的观点如何。
所以,有教育的人是一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
一个人必须能够寻根究底,必须具有独立的判断力,必须不受任何社会学的,政治学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究的胡说所威吓,才能有有鉴赏力或见识。我们成人的生活无疑地受着许多胡说和骗人的东西所包围:名誉的胡说,财富的胡说,爱国的胡说,政治的胡说,宗教的胡说,以及骗人的诗人,骗人的艺术家,骗人的独裁者,和骗人的心理学家。
精神分析学家会告诉我们说:一个人儿童时代的肠胃功能的活动,对于后来生活上的野心,进取心,和责任心,有着切实的关系,或说大便秘结造成一个人的吝啬的性情;有见识的人听见这种话的时候,只好一笑置之。一个人做错了事,便是错了,用不着拿出伟大的名誉以威压人,也用不着说他曾读过许多我们不曾读过的书,以恐吓人。
所以,见识和胆量是有密切的关系的,中国人往往把识和胆连在一起;而我们知道,胆量或独立的判断是人类中一种多么难得的美德。
我们看见一切有特殊建树的思想家和著作家,在幼年时代都有这种智能上的胆量或独立性。这种人如果不喜欢一个诗人,便表示不喜欢,纵使那个诗人是当时最有声望的诗人;当他确实喜欢一个诗人时,他便能够说出喜欢他的理由来,因为这是他的内心判断的结果。这就是我们所谓文学上的鉴赏力。如果当时盛行的绘画学派的主张,使他的艺术本能感觉不快,他也会加以反对。这就是艺术上的鉴赏力。
一种流行的哲学理论或时髦的观念,纵使得到了一些最伟大的人物的赞助,他也会表示漠然的态度。他要等到自己心悦诚服,才愿相信一个作家的话;如果一个作家能使他信服,那个作家便是对的,可是如果那个作家不能使他信服,那么,他自己是对的,而那个作家是错的。这就是知识上的鉴赏力。
这种智能上的胆量或独立的判断无疑地需要相当孩子气的,天真的自信力,可是这个自我便是一个人唯一可以依附的东西,一个研究者一旦放弃了个人判断的权利,便只好接受人生的一切胡说了。
孔子似乎觉得学而不思比思而不学更为危险,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在当时一定看见过许多学而不思的学生,所以才提出这个警告;这个警告正是现代学校里极为需要的。
大家都知道现代教育和现代学校制度大抵是鼓励学生求学问,而忽略鉴别力,同时认为把学识填满脑中,就是终极的目的,好像大量的学问便能够造成一个有教育的人似的。
可是学校为什么不鼓励思想呢?教育制度为什么把追求学问的快乐,歪曲而成堆塞学识的机械式的,有量度的,千篇一律的,被动的工作呢?我们为什么比较注重学问而不注重思想呢?我们怎么可以因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念完了若干规定的心理学,中古史,逻辑,和“宗教”的学分,而便称他做受过教育的人呢?学校为什么要有分数和文凭呢?分数和文凭在学生们心中为什么会代替了教育的真目的呢?
理由是很简单的。我们之所以有这个制度,就是因为我们是在教育大批的人,像工厂里大量生产一样,而工厂里的一切必须依一种死板的、机械的制度而运行。学校为保护其名誉,使其出品标准化起见,必须以文凭为证明。
于是,有文凭便有分等级的必要,有分等级的必要便有学校的分数;为着要给分数起见,学校必须有背诵,大考,和小考。这造成了一种完全合理的前因后果,无法可以避免。可是学校有了机械化的大考和小考,其后果是比我们所想象的更有害的。因为这么一来,学校里所注重的是事实的记忆,而不是鉴赏力或判断力的发展了。我自己也曾做过教师,我知道出一些关于历史日期的问题,是比出一些含糊的问题更容易的。同时批定分数也比较容易。
这个制度实行之后,我们便会碰到一种危险,就是我们会忘掉我们已经背弃了教育的真理想或即将背弃教育的真理想;所谓教育的真理想,我已经说过,就是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
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句话记起来还是很有用的。世间没有所谓必修的科目,也没有什么人人必读之书,甚至莎士比亚的著作也不是必读之书。学校制度中似乎有一个愚蠢的观念,以为我们可以制定一些最低限度的历史知识或地理知识,要做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便非念这些东西不可。我曾受过相当的教育,虽则我完全不知道什么地方是西班牙的首都,而且有时候以为哈凡拿(Havana)是一个邻近古巴的岛屿。
学校制定必修课程有一种危险,就是认为一个人如果念完这些必修的课程,便自然而然知道了一个受过教育者所应知道的学识。所以,一个毕业生在离开学校之后,便不再学习什么东西,也不再读什么书,这是完全合逻辑的情形,因为他已经学到所应该知道的东西了。
我们必须放弃“知识可以衡量”的观念。庄子说得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的追求终究是和探索一个新大陆一样,或如佛朗士(AnatoleFrance)所说“灵魂的冒险”一样。如果一个虚怀若谷的,好问的,好奇的,冒险的心智始终保持着探索的精神,那么,知识的追求就会成为欢乐的事情,而不会变成痛苦的工作。
我们必须放弃那种有量度的,千篇一律的,被动的填塞见闻的方法,而实现这种积极的,生长的,个人的欢乐的理想。文凭和分数的制度一旦取消或不被人们所重视,知识的追求便可成为积极的活动,因为学生至少须问自己为什么要读书。学校现在已经替学生解答这个问题了,因为学生知道他读大学一年级的目的,便是要做大学二年级生,读大学二年级的目的,便是要做大学三年级生,心中一点疑问也没有。这一切外来的计划都应该置诸不顾,因为知识的追求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干。
现在的学生是为注册主任而读书的,许多好学生则是为他们的父母,教师,或未来的妻子而读书,使他们对得起出钱给他们读大学的父母,或因为他们要使一个善待他们的教师欢喜,或希望毕业后可以得到较高的薪俸以养家。我觉得这一切的思念都是不道德的,知识的追求应该成为一个人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关,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够成为一种积极的、欢乐的事情。
作者:
碧玉沁心
时间:
2016-1-14 09:31:17
佩服爱看书的人!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6-2-19 11:24:32
丙申年上班第一周
,状态还没有调过来:早上总起不来;到了单位,对工作任务总没有压力感。回家写字或看书,长卷写了有十米了吧?长卷难写啊。昨晚竟没有写。书也难读,吕思勉的《中国历代思想政治史》这样薄的一本,真的是难读啊,读了好久了,还没有读完,不过,快了,五分之四读掉了。但是,对于这样的经典论著,像我这样的读法,一遍是不行的,得马上再细读一遍。另有容易读的书倒一下子浏览了三本了。又下单了一堆书,这下可以慢慢看好久了。
补充内容 (2016-2-26 10:23):
记忆有偏,书名有误,吕先生的是《中国政治思想史》,钱先生另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6-2-25 09:56:04
本帖最后由 伏地的小草儿 于 2016-2-25 14:35 编辑
《心淡定,自从容:东晋一哥谢安传》
我是冲着“旧时王谢堂前燕”以及“似江左、风流谢安”(辛弃疾《寿南涧》)买了这本书的,江左风流,嘿嘿,俯首江左有梅郎呵。这是真真实实存在过的梅郎呵。
书写得不错,语言风格类似易中天,比易中天絮叨一些。故事情节有《晋书-谢安列传》为凭。毕竟是畅销书,好看,易看,三天内就看完了。书附谢安年谱、谢安列传、与谢安有关的诗词。可谓也庄也谐,作者是八十后人严春,也是一位认真的作者。
谢安,字安石,幼时即有风神秀彻的风评。41岁开始出仕,52岁出任丞相,55岁主东晋之政,64岁坐阵淝水之战,66岁去世。这一位谢文靖公,才是一位真真实实的江左梅郎苏哥哥,东晋最明亮的少年,“少有重名”,最智慧的丞相,“克翦凶渠,几清中宇”,对内安东晋之内政,对外,逆前秦一代大帝符坚之兵锋,实实是东晋的国之柱石。谥文靖,追封庐陵郡公。
谢安也算是东晋的一度的权臣了,执掌东晋军事与朝政,他前面有恒温主政东晋,一度想自立的,当时有王家的王坦之等人与之抗衡,谢安继王坦之,阻恒温摄政,恒温去世后恒家弱势,谢安与恒家言和,并不痛打落水狗,而是与恒家以及几大世家大族共存共和,以安东晋之朝野。这不仅只是大肚量了,这是实实在在的真智慧。谢安扶植皇室,并不以谢家势大压制皇室,“君天下”也是谢安的大智慧了吧。“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苏轼),从容如斯。
东晋偏安江左,317年始,420年亡。谢安于320年生,385年逝。
红楼梦中,湘云小儿女作娇态,戏说“真名士自风流”。什么样的才是名士风流呢?江左谢郎。谢郎,时局闲,则“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李白《示金陵子》),时局紧,则“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靖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功业后来看”(辛弃疾《寿南涧》)。
这是何等的名士风流呵!
作者:
人面桃花
时间:
2016-2-25 13:00:31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6-2-25 16:53:04
初读《中国政治思想史》
原打算等细细读完第二遍,再整理一下感想的。但是好书就是好书,“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先就初读作个小结。
吕思勉先生这本小书才七万字,十篇正文,三篇附录。从一开始读,我就被砸了个满头包。吕先生将后世奉为极高智慧经典的春秋诸子百家,放到社会发展的当时阶段去分析其政治上的缘由,就让我震了一个惊。然后几大朝代分析下来,更是精辟入里,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不单是吕先生学问精深之故,更是由于我对史学的白痴程度。
吕先生不将视点聚焦在帝王将相上,而是从追寻政治理想出发。这已超越了我曾说过的情怀了。对于我,深刻感染到尊重事实本身的治学之道了。不受自己原有知识的禁锢,不受自己立场的影响,一如王阳明的“我心不动”,直视事实本身,探求最终真相。
书小意深,此为一难读也。事出意外,于我原有知识体系有极大反差,此为二难读也。遣词偏古,此为三难读也。所以要必须读第二遍了。
推荐程度:*****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6-2-26 10:08:10
本帖最后由 伏地的小草儿 于 2016-2-26 10:14 编辑
读《启功的人生智慧》
作者李可讲。
启功,我第一次听说他,是在快餐店华必和。店里挂着书法作品,我家先生一走进,就说:哟,启功的字,看来华必和有点底子嘛。于是我就记下了启功的名字,而且还奇怪,好厉害呀,一眼就认出谁的字。哈哈,我现在也能一眼就分辨出是不是启功的字体啦!因为学书法,所以当得知当任过西冷印社社长、中国书协主席的启功的电影上映时,会赶两三个小时的公交车去看。看过电影,就会对他的许多产生兴趣。我还买了电影中差点烧掉的那本书《诗词声律论稿》。看这本书也是因为这样的缘故。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也读了《启功日记》。总的讲,启功日记是原始记录,是史料,是亲手所记的,虽极简练,但读之令人遥想当年。电影启功比较全面的,带一点文艺色彩。至于这本《启……慧》,感觉是电影启功的补充。书一到手,就很快翻阅完了。这本书的作者水平不怎么样。所以不推荐。要了解启功,看电影比这本书好许多。
成就启功的,不是书画,而是他的整体,包括古文学、教育学、文物鉴定等多方面的成就,更主要的,也许是他的德高望重,是他的人生修为。单从书法成就上讲,在西泠印社历任社长中并不出色。西泠印社是个有趣的组织,它有社长的时间还不如没有社长的时间长。它的社长总是长寿老人。而且,我总觉得,能当上社长的,享有这至上荣誉的,已全然不在意名利。还能在意社长之位的,想来都不曾当上过。
启功的人生几乎可以说是平淡的。这样平淡的人生,几乎拍不出电影来吧。但是还是拍出电影启功来了。关键在于启功的人格魅力。看启功的一生,读李可讲关于启功的人生智慧,看完,读后,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记忆的。回想启功,我脑海时跳出大大的“超脱”二字来。我们世人所见的是一个启功,而他自己则是另一个启功。世事翻腾,毁誉难料,启功像是在虎狼丛中暂栖身。他有联曰“沉浮闾里”,我觉得更是沉浮世间。不管如何沉浮,他心中另有一片宁静美好的天地,那是他的诗文书画。沉浮是智慧。任沉任浮,是超脱,是智者。社会世人如何评价对待自己,或者说如何处理自己和社会的关系,这是我们许多人纠结一生的吧。不然怎么会有锦衣不能夜行的故事呢。但是智者们,似乎从不在这上面化费自己的注意力,他们往往任毁任誉,只一心做自己想做的事。人生苦短,要紧的事还做不过来,哪里管得了他人茶余饭后那许多。哦,不,就是人生够长,也不用管呢。自己是自己,他人是他人,智者们的心理界线,是极清晰的。启功就是一个智者的典型,他知天乐命。从我们讲的心灵修行角度讲,已是修到至臻境界了吧。不然如何知天乐命呢。字如其人,前面说到过启功的字体,我现在也能一眼望出来。启体字极是简洁,简洁得让我不知所措,书法大能的字是这样的?那街面上那些花哨,算什么呢?不单简洁,而且温和。温和。启老头就是一个温和的邻家老头。但又不是一个普通的老头。
附:
西泠印社,位于中国杭州西湖边,是中国研究金石篆刻的一个百年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称。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印学社团,西泠印社为保存金石、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瑰宝。作为一个学术社团,西泠印社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不但在国内外印学界和书画界独树一帜,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更是颇具影响。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内涵,重大的国际影响和社会声誉,全国只此一家。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6-2-26 10:29:12
本帖最后由 伏地的小草儿 于 2016-2-26 10:46 编辑
读《奇妙的温度》
科普书。比较简单的,适合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看。很不错,到手我就看完了,而且还把这一套四本,奇妙的时间、长度、质量,都买下来了。新买的三本没有看。中国人自己写的科普书。而且也不是当年的名家大师们。给作者们点赞。
我自己看了,顺势和我家一年级的孩子讲了一点儿,孩子也超有兴趣的样子,很愿意知道太阳有多少度温度等几个问题。但讲多了他又不要听了。
推荐程度:*****
作者:
聪聪小子
时间:
2016-2-26 10:34:27
跟着楼主读书
作者:
蒲公英
时间:
2016-2-26 10:53:20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6-6-22 16:37:08
读《文艺常谈》(朱自清)及其散文选
3月份病了一病,4月里养了些日子,未劳神。后来渐次好起来,才又看起书来,都是随手翻一翻,未成系统。今儿总算将《文艺常谈》给翻完了。
朱自清毕业于北大,做了清华中文系的主任。朱自清和他们那一圈人,在我看来,是现代语文的奠基人。也就是说,现代语文的规则,是他们着手定下来的。《文艺常谈》收集了他关于语文、关于语文教学的许多看法。很值得一观。
这书不像现在的人写书,现在的人写一本书是奔着成书而去,从开始到最后都是在考虑内的。朱的这一本,是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评论集合起来的。算是个集子吧。他还有一本《经典常谈》,也很好。是我最先买的朱自清的书,但还没有读。提前推荐给大家。
《文艺常谈》收了40篇文章。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谈语文教学,13篇。第二部分,可以概况为谈文学欣赏,10篇。第三部分是谈论诗的。我对第一二部分最感兴趣。第一部分收益最大,感触也最深,感到自己读书太少了。第二部分,属于杂文,杂谈的性质。关于谈诗的,因我新诗读得极少,所以很少感觉,所以读这些论诗的文章,没有什么心得,只是翻完而已。
最近一个月里头,带着孩子读了一些朱自清的散文。是朗读。还买了CD,播音名家读的。有时在车上听。朱自清的散文,读起来真是美呵。人生的意味,就在那絮絮间流淌开。也许米仍贵柴仍缺,但是,人并不全在柴米罢。
要朗读。
大家可以试试。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6-6-22 17:03:14
读《大学》
这是和孩子一起读的。每晚上读一段,三遍,会背了,再读下一段。《大学》全文虽不长,但也背了很久。最后再通读三遍,就算过了。
《大学》的确是大人之学。是那些为君者、为辅君之丞臣者。虽如此,我们平头百姓读来,也很有滋味。
《大学》明确了三纲: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及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面这四纲,普及了的。但这出处,我是第一次读,也才知道修身前面还有四个目呢。所以修身不是个易的事。《大学》对这八目都作了详解。详解完了,也就完了。
有一日我在一国学群里看不下去群主们的论调了,出头攻击了一回,然后就被退群了。(当时不知道是群主们说的,以为只是群友。)退群我也不在意。因为看他们的读法,实在不符国学的精神。在当时针论时,有个群友私下加了我,聊了几句。隔日他问我:日新月异,不是现代的更先进么,为啥还要读古代的。我想了一会,觉得他说得也有理,只是,先进的是人类,并不是个人。我们个人,许多道理还得从最基础的懂起。《大学》里就有许多这样的道理。读书为的是明理,这理,就在《大学》这样的书里。这理,用阅读法,很快就滑过去了,不会在心里上留下什么来。须得背诵,不能背诵,起码是大声读到纯熟。
这个读法,有难度。不好意思大力推荐了。嘿嘿。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6-7-5 10:05:33
读《经典常谈》(朱自清)
这是一本一等一的好书,放在我的书柜里有两三年了。当时略翻了两页就知道是好书,印制也很精到,我中意得紧,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当时买这本书的场景。最近对朱自清感了兴趣,所以拿出来一并读掉。
这是一本小书,字数不多,估计几万字吧(书不在手边上,暂估一下)。从《说文解字》《周易》《尚书》开始到《诗》《文》,共十三篇,把我们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串讲了一遍。我们平时接触的浅显的讲古代文史哲的书,基本以讲内容为主,内容讲得比较详尽了,于是片断化、样本化的情况不可避免。朱自清在这里主要以时间为轴线,从何处来,去向何处,变化的脉络都交代清楚明白。这是比较少见的。也是“易”的观点的体现了。通过看这样的讲法,比较容易建立起“易”的观点,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观点。这才是我看这书的最大收益之处。这收益,放在我这几年整个读书感受中来讲,都是很大的。举例来讲,书里把诗的发展,从大脉络到细脉络都讲得很明白,把李杜放在历史长河里,他们的作品就四维(空间+时间)起来了,不单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了。他们的艺术风格,不单是个性问题,也是历史缘由,这就有唯物历史发展的意味了。个人脱离不了时代,同时,个人也影响了时代。
这本书,从内容和文体上分,把古代文史哲分成十三个部分来讲。这个分法,我感到非常合理。这十三篇内容,我或多或少都有些接触过。接触过,读起来就特别有兴味。好比是看完电影,和大家聊感受一样。我的兴味主要体现在前半本,前半本读起来很顺、很通,常有眼界一亮的感觉,也有深有同感的共兴。后半本,感到艰涩起来了,兴味被难度抵冲了许多。奇怪的是,最艰涩的反而是我自以为最熟悉的《诗》部分。究其理,三个字:读得少。在我的眼里,诗是读过很多首,但是诗的海洋太广,朱自清读过的诗太多,我读到的太小了,所以有时,我就看不大明白了。相反,比如《周易》《论语》,从比例上讲,我读的倒不算少,所以还能理解。这一点我一方面感到自己的狂妄,果然是越无知越自以为知,就不免自惭自励起来。另一方面,感动于朱自清的博学。他以现代诗起家,散文集大成,想不到他的古代文史哲知识这么渊博,了解得这么深入。像冰山一样,一分水上的展现,要有水下的十分功底。有前贤如此,后辈晚学们岂能不快快退而学之?
在艰涩中,我把后面那部分匆匆看完。立即收入书柜,待得日后文史哲积累得多一些了,再来细读。另外,附录《封建论》(柳宗元)解读跳过,预备等细读了《封建论》后再看。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6-7-18 10:42:13
读《林散之讲授书法》
一程程,都是艰难的前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人生没有通衢。外人眼中的幸运和机遇,天赋和使命,都是汗水与坚守换来。————读《林散之讲授书法》有感。
林散之和沙孟海,是新中国的两大书法高峰。林和沙,生卒年份极为接近,成就也都很大。也都以字行。沙本名叫沙文若,孟海是他的字。林散之,也是以字行,他的名,叫霖。最终能以字为名者,皆是卓有成就辈。年青人爱附个风雅,胡乱取的字号,最终只是个胡乱,只因没有成就,不然,所有的胡乱都将列在书上纸上,被后生晚辈们熟知。扯远了。
林沙两人不同的地方是,沙孟海成名甚早,林散之大器晚成。林扬名时已逾古稀,我换算了下,虚75岁了。好饭不怕晚,那时是众望所归啊,草圣之名不是空口白说说的。日后青丹表记,或者成就不在傅山之下。
林散之不止一次提到,侵晨起来,先写个百余字。听上去很容易,百来个字,早晨起来写。但是,我昨天周日一天在家,写了,呵呵,百来个字了,也只有百来个字。虽然我有家务在身,但是。呵呵。罢了。没有但是可言。林散之说,他五更起,写完百字,其妻尚在梦中。每日都写,都到五十来岁才不天天写。五更是凌晨三至五时。邓石如当年是晨起磨一盘墨,写到晚间写完。
林散之答顾农“只能学学小楷和行书,不能多学了,时间来不及了。只学点应付就是了。”如果顾农是我查到的那个顾农的话,推算其年,问此话应是四十左右吧。林老这样直白地:“时间来不及了。” 感叹。时间啊。童子功啊。
在言谈中,林散之颇以诗自豪的。好像吴昌硕也这样,以写得好诗自豪。我读了几首,倒是颇自然畅达。正好傅山的诗也是初步只读几首,相比而言,林散之的比傅山的诗好。看年代,傅山写诗不为特别的。启功也写诗,自得其趣。想到沙孟海教导他的五个学生,除了书法,一定要好好择一门学问学。所以,以学养字,是至理。
看林散之照片,老年的相貌,不慈和,而是颇严竣。法令纹非常深、非常直。这样的相貌往往以权宦为多,不曾想在一个默默教书几十年的人脸上看到。我很惊讶的。细一琢磨,倒也明白了:书法精进到如此地步,心性已达至境,看人看事、为人处世必与常人不同,所以得有大刀阔斧之相。
林散之也是祖师爷,这本书,我收入书柜已好久了,很不错的一本,当时粗粗看了些,不怎么看得明白。现在看,能看明白些了。以后再细看,想来可以更明白些。————好了,读这么一本极专业、极严肃的书,也能读出这么多八卦来,我也是算是服了自己了。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6-7-22 14:24:16
本帖最后由 伏地的小草儿 于 2016-7-22 14:26 编辑
读《高等书法教育四十年》
好书。这样的书名,第一次见时还以为是为任务出的,不料,实实在在的好书啊,太有价值了,看得我不想放下。上回也是夜间打开看,都是干货,喜欢得很。这次看是真想一口气看完它,实在是好书。我第一遍匆匆读完,舍不下手来。
第一部分“文献选编”读得最细,我喜欢看这些,以感受当时的现场感。都是史料,甚至有当时文稿的影印件。这部分,可以见到书法专业、书法系成立之不易。这是在周总理关怀下的幸运。可以看出书法与别的专业科目的不同。第二部分《教学档案》非常有指导意义,为先师们的审慎态度和为艺术的负责而感动,同时,这部分可以为学习书法作借鉴,而且是极有用的借鉴了,甚至可以说是最有用的借鉴了,毕竟是数位先师名家的集体智慧。这书法艺术的教学体系,是文化遗产。第三部分《名师文存》,沙孟海《我的学书经历和体会》也在其中。作为尊敬,兹将各位名家的名姓记于此:潘天寿、陆维钊、诸乐三、朱家济、方介堪。以他们的学术深醇和艺术修为,这些精华的论述,值得我们熟读。第四部分《回忆文章》,这是最文艺的一部分了,但是从学术角度讲都很有价值,有先师们的风采人品,有学术观点、学习经历、心得体会,还有写的人的心性风采,都可以让我观摩体察。第五部分《学书漫录》。第六部分《图片选编》,历史留痕、教学剪影、建系集影,对外交流。珍贵得很,就是照片太小,又黑白印的,不够清晰。对了,祝遂之是个大大的帅哥哦,玉树临风啊,嘿嘿。第七部分《作品选编》,名师名作,名师手迹,尺牍往来,师生作品,不用说,珍贵的了。第八部分《附编》,是大事年表及几位名师的年表,以及历届毕业生简况与名录。史料啊。很有价值。单看最后的几页毕业生名录简况,都有许多的感想啊。
看完此书,对两位先生特别感动。一是潘天寿。我对潘天寿的第一印象来自于去年买的书《毛笔的常识》。我从前讲情怀,发现有情怀的东西,就有些味道了。现在发现,情怀之上,还有理想。或者从前的感受里,情怀包了理想进去,但是情怀一词还是薄了些。像这样的,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有益于术道,有益于后人,就努力付出,使劲付出的,非理想二字不能形容了吧。《高》一书里可以感受到潘先生作为书法教育事业的倡导者的付出。他是有名的画家(二十世纪五大画家,去年他的一画拍出2.4亿),在教育上他也奉献了足够的价值。他是中国美院的老先生,1928年就来教国画,1944年做校长,1959年又来做院长,在那样艰苦的年代时坚守艺术教育事业。当我看到讲,潘天寿被批斗回杭,在地上捡的空烟盒上写绝诗:“莫嫌笼絷狭,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我忍不住地难过!眼眶湿润再三。逝者逝矣,然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后人绵怀不已。感谢祝先生主编此书,让我得以感受先贤风范……
读此书,还对祝先生有许多感动。上回还听到美院学子评说他口碑很好。他是一个儒者。我很想用”一个儒者“来记录一下我的感动,只是时间有限,现在不写下去了。以后单独写一写我心目中的祝先生。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7-3-6 11:34:43
本帖最后由 伏地的小草儿 于 2017-3-6 12:12 编辑
原来竟有这么久没来了。
陆续也有好几本书在翻看,一直没有认真看完全本的。收来的书也增加了许多,好些连翻看也没翻过。人的精力实在有限,想秋天那段时间,练字比较多。天冷了后,事情越发多起来,加班,赶材料,辛苦的很。翻过了年,事儿还是多。春天了。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7-3-6 15:50:42
《庭前花未开》
上周末,拙夫要买草书大字典,又去书店。我们坐在舒适的沙发圈椅上,陪孩子看书。我拿了一本轻闲的《庭前花未开》。作者是李叶飞。他在良渚文化村有居住,所以他写的“植物星球”公号,往往是我熟悉的植物,我一直关注并喜欢的。看到他的书,不免心动拿起来。基本是我在他公号上看过的。因为这文清淡安宁,正合书店茶坐的氛围,于是我又一页一页地看了一遍。我从不知还会有人和我一样的爱植物。
我是一个爱植物的人。我在草木间长大,草木是我最长情的玩伴。于我,植物是精灵,是时令,是生活,是默契。我们那时,单门独户住在山坡上,父母的性子又清淡,并不爱热闹,与邻居们来往便少。我幼时也与村里的孩童们一起玩耍过,但渐渐地,下山去玩得少了。也和小伙伴们一起打猪草、采茶,后来,我总独自去。再大些,放羊,洗衣,拾柴,种种活儿,更是独自去的了。我的课余时间都是在做农活,但其实也是玩耍,属于我的独特的玩耍。我总是在山林田园之间,在草木相陪下。那时,万物有灵,乡下的每一株草,每一管木,我叫得上它们的名字。我与它们对话,与它们倾谈,与它们讲故事,它们用它们的色彩和姿形以及光泽抚慰我、回应我。它们是那样懂我。现在想来,那时父母疲于生计,少有时间来理会我。是那千草百木,在我那长成的时节里,润泽了我,丰富了我,滋养了我。我现在这样安居于良渚文化村,想来便有村里村外那漫天的草木的功劳罢。
作者:
sunshine
时间:
2017-3-9 11:56:33
我现在在看三国演义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7-3-13 10:28:04
sunshine 发表于 2017-3-9 11:56
我现在在看三国演义
挺好看的。不过,我对这本书有点个人偏见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7-4-11 10:16:55
很久没有更新了。去年下半年写字写得比较猛,进步也很大。过完年,前段时间状态很不好,身心疲惫,没有精神头写字,也没精神头看书,只偶尔翻翻。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7-5-24 16:41:22
前段时间读了不少书。都是比较简单的。被一本艰深的难住了,陆陆续续地读到现在,还有一小部分。于是中间就选择了一些浅显的来读。本来是想等这本艰深的读完,再一起记录一下。可是,等太久了。于是,先记一下。都快忘记了。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7-5-24 16:46:33
《金翼》
很棒的一本书。浅显易读,又有余味可回想。很推荐读一读。
类小说非小说的一种叙事。作者是中国人,林耀华,后来定居美国,好像。原书是英文写作的,又翻译成中文。删减了一部分,非常可惜。是福建古田那一片一个家族的“史记”,作者似乎埋了一些深奥的东西在里头。这些深的东西,可能就是林研究的东西了。有些兴趣。但是还没有到达去找来看的程度,可能还是畏难吧。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7-5-24 16:57:27
本帖最后由 伏地的小草儿 于 2017-5-26 06:49 编辑
《白石老人自述》
也是相当棒的一本书,被列入中学生图书馆文库的。很推荐,大人孩子都可以读一读。也容易读。
是齐白石老先生在老年时,自述给亲友家晚辈,由他记录下来的。大白话,有乡土风味。挺美的。
这里多介绍一下齐老先生。他是中国二十世纪四大国画家之一,这四人还有是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在业界最核心的圈子里,很认这四人的。倒是我们也常听说的张大千,在我现在看来,似乎是个大混子,水平高的混子。
齐老也是诗书画印都来得的人物。是真有大水平的。也是天赋禀异的一个人。傅雷很挑剔的一个评论家,对齐的画的评语是:线条有吴昌硕的拙质又比他的青春婀娜。对于齐老,我很喜欢他的画,但是却不喜欢他的人。也许是先见为主,有了偏见。看到他的自述,好一些了,但还有。他把他的经历从头到尾讲了一遍。不知道其中罗生门的成份有多少。
昨晚上正好看到陈振濂写的关于齐白石售画售印的两个事例。基于对陈先生的敬重,我选择相信他的判断。——他是沙孟海先生的高足,书法界的当代大佬之一,新任的文联副主席。我先是听说他是走仕途的人,于是对他存有疑虑。后来看了他的一个讲座,他的音容仪态,让我感觉他的风采。他有给杭州日报的艺术典藏版块写点东西,属于雅俗共赏的艺术普及。——我相信白石老人是因为有原因才有一些不好的故事出来。陈先生说他是个老实人。售字画一事,常被世人不理解,由不理解带来不尊重,由不尊重给售艺人职业和生活上带来不方便。可以和大家提个醒,遇到以字画为专业的职业人士,请不要随意索字求画,如有需要,请询问润格,照格付润。这是对劳动的尊重,对职业的尊重。
我因记错了书名,又看到陈先生的一篇文章,知己有误,急来补充说明。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7-5-24 17:02:03
本帖最后由 伏地的小草儿 于 2017-5-25 10:35 编辑
《历史深处的忧虑》
作者好像也姓林。他以书信的方式,把美国的移民文化、自由与民主方面的所见所识讲了一讲。
这是一本我不太喜欢的书。可能是文化底子和政治立场的不同的缘故,同时作者有比较明显的喜好倾向性。终于是粗粗看完。对我来说,很有意义。人需要看看与自己想的不同的东西的。
不推荐政治观点未成形的孩子们多看。呵呵。
========
昨晚又翻了翻,补充下。感觉是我误了。并没有这样可怕。民智开启,须得相信民众。青少年们,哪怕是小学生们,有拥有见识不同的意见的自由和权利,在此基础上,才有辨证的分辨、自主思考能力。不然枉谈自主思考和自主观点的。
作者:林达。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7-5-24 17:06:16
《钱学森传》
是一个很有名的科普作家写的。呀,一时脑子里想不起了。
好书。大人孩子看看开卷有益。比白石自述更适合更多的人看。甚至看了对学近现代历史也有好处。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7-9-29 18:17:59
《谈谈黄宾虹的画》
这本书好像没法儿写书评,也没法儿写读后感。好比是《热力学》,如何写读后感呢?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7-10-27 10:13:16
让我艰难翻完的那本书,是
宗白华
的
《美学散步》
。看着还以为是散文式的文章,结果看起来太辛苦。主要是自己在这块太生,有如看天文,字是每个都识得,连在一起就不认得了,得好生去跟着揣想,瞎以理解。所以翻得好苦。以至于,翻完也无快感。时过总有半年了,才想到勉强记在这里。之所以会看这本,主要是看老师的书柜上有宗白华的一套全集。苦是苦着,但翻完也有好处,我觉得今年看黄宾虹的画那些文章,就好理解许多了。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7-10-27 10:15:23
前些日子,把《
阿Q正传
》《
呼兰河传
》再读了,感觉现在读起来,和从前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好书。特别是阿Q正传看完,刷新了对鲁迅的认识,感到想去多买些鲁迅的书了。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7-10-27 11:44:27
关于读书的三法,我自己的体会啊,读书除了我早年贯用的默读法,还可以有两法,一是朗读法,就是大声读,反复读,熟读,能背最好,不背也可;二是抄读法,抄写一遍。
默读法,很基础很重要。可以读得很快,才有时间接触大量的知识信息。我读得快,颇受益的。这是我小时候被动练出来的。那时是四年级,班里有个孩子,叫顾晓群,很美的一个小姑娘,她家里有许多儿童读物。她时常带到学校来。我记得那时,她坐在走廊墙边,我们左一个右一个地围在她周围,大家一起看。中午或傍晚放学前,有好长一段时间是自由活动的,我们就在那里看书。记得最早看的是一千零一夜。记得不是现在常见的给儿童的缩写版。似乎那时的出版物都很考究慎重。我们在边上看的,须得看得比她略快些才好,不然她就翻页啦。顾同学有时是已经看过的,在看第二遍甚至是第三遍。好书耐读嘛。我由是练就快读习惯。后来看小说,那更是越看越快啊。能快也是能慢的,许多好东西还得慢慢看。我一直用默读法阅读,包括古文观止的好文章和那些诗词,这些是慢慢儿看的。缺点是显见的,不能出口,记忆不够精准,特别是诗词的句子。
等到孩子五六岁,我陪他读国学,开始朗读。这一读,我发现,朗读法与默读是完全不同的。读千家诗也就罢了,读论语时,发现大不同啊。大声地读,反复地读,在这个时间里头,大脑里会有许多信息会相通起来,会有触类旁通的,融汇贯通的理解。且很多信息不是知识性的,而是经历型的,感受型的,甚至是意会的那种。这就非常受益了。脱离了字面的表面理解。我就是这样才读出论语不是良民手册的感受的。我陪读了两年左右吧,还有一个大收获,就是从此看到难懂的古文头不会大了。这也是非常受益的,从此长了许多学习吸收能力啊。我一度早早来办公室,避开交通高峰,在食堂开早餐前的时间里,读一读。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7-10-27 15:02:49
再说第三种读法吧。大概是前年,我家老师有篇文,两小时写就的,我挺佩服,就找来读。发现仍是个个字都识得,连在一起意思就有点云里雾里了。我一恼,就抄了一遍。后来还有篇论文,我也曾这样抄过一遍。而之前,我曾抄过论语,论语我并没有朗读完,后面大半部分是抄读的。前段时间读论黄宾虹的画时,我也动手抄了一些。再次感到,这是一个新的读书好方法。
抄,的确是个好方法。对于那些内容感到生僻难懂的,抄起来,比朗读还有效果。抄么,到底是慢了,费时。手上在抄,脑子就开动起来了,对这个内容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理解。好比是有时间在大脑上打洞钻钉,让它生根牢固了。抄适合内容生而且文韵不够好的,现代汉语写的。对于文韵好的,那些古文,还是朗读更好。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7-11-28 15:38:43
市井闲话间,一代宗师邈
——关于《谈谈黄宾虹的画》
黄宾虹是中国山水画一代宗师。都说他的画难懂,今年春天赶到浙江美术馆看了场他的题名为“内美静参”的画展,看完展也是不敢说什么,于是就买了这本书来。书很薄,只有三个多一点印张。先粗翻过一遍,后又细细地读完,甚至还把第一篇手抄了一遍。之后很久了,都一直说不上什么来,交不了作业。我暗里自嘲,倘若是本工程热力学,读后又能说些什么呢?是的,某种程度上,《谈谈黄宾虹的画》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的“艺文志”系列书中的一本,选汇了傅雷、潘天寿、张宗祥等艺术方面的名家写的关于黄宾虹的十篇文章,来介绍黄宾虹其画其人。这正是给我们这样普通读者看的艺术读物,而且是非常精致的“艺普文”。隔行如隔山,不懂中国画的我们读起来,还是颇有点艰深的。然而,朱光潜说过,要向抵抗力最大的方向去努力。越是不懂,越是要读一读,哪怕了解个一鳞半爪,也是极有益的,起码,可以知道自己的不知道。
在这样的书前,在一代宗师面前,无感可谈,无评可述,倒是可以八卦一下,闲谈一番。所谓市井闲话嘛。
今年春拍,宾虹老人的一幅《黄山汤口》被拍了了3.45亿。一时间,宾虹老人又成为了微信热点,他的一些逸闻又开始流转。记得有一篇微信热文,讲他的画时人不识,赠人人不要,博物馆也拒收。于是得出这么句话来形容他:“黄宾虹的辛酸往事:画画这行除了寂寞,还有许多无奈”。其实,事情是有的,但是,这个感叹里头的褒贬评判的意味,我个人认为是不对味的。在我看来,宾虹老人不曾辛酸无奈,更多的是淡然和满足。我相信,他是感到快乐的。
人们形容颜真卿:“颜真卿生前已有书名,但是人们对他的艺术成就还没有深刻认识。”这句话套用下来形容宾虹老人,也是极妥的。同样情况的艺术家不少,还有林散之也一样,生前自有时名,只是尚未足额。
宾虹老人生前有画名。书中有提到,“其画见重于时久矣,斥金购画者不绝于户。”他也曾被出聘为上海艺专、北平国立艺专、暨南大学等等学校的教授,当过《美术周刊》主编,还与国学家邓实合作选编《美术丛书》六集160册,成为20世纪影响深广的中国美术类论著丛书。另还有重要论著许多,许多社会活动也未忘掉他,他也是全国政协委员。现下,在寸土寸金的西湖畔,栖霞岭下,还建有黄宾虹纪念室。不论从画、从职业、从论著、从社会活动讲,他不曾穷酸潦倒。
只是与他的时名相比,他的艺术成就是被严重低估的。艺术成就要靠时间来检验,历史会有定论。史论与时名,是两回事。不少名家大师的成就都被低估过,颜真卿,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后的又一座高峰,但是他的成就也是到宋朝才被真正认可的。宾虹老人的艺术成就,或者时至今日,也未必真正给予了符合历史的评价。他的润格,或者还有待历史来支付。三亿半只能算是一点点小安慰。我也曾请教过一些专业的人们,他们对宾虹老人的评价,那是非常高。综合他们的意见,可以用现成的话来介绍。李可染说:“中国山水画三百年来,黄宾虹一人而已。三百年后,黄宾虹的地位会更高。”潘天寿评论他,可以在历史上立住五百年。总结起来,可以说是:“五百年来,画之大者。”
我曾很感慨过:“到底是圣贤抛弃了功名,还是功名抛弃了圣贤?”对于宾虹老人,我也有这样的猜想,他自己到底是如何觉得的,他自己到底开不开心。最雅最文化的书画界,也是一个名利场。甚至有的书画家被称为“印钞机”,一年可以上亿。我们外人看着非常热闹,几千万,几个亿,都成小case。然而,我以前在看《高等书法教育四十年》中的史料时,感受到热闹的书画名利场,就像是一场台风,狂风巨浪,风云变幻,功名涌动,但是,台风眼呢?安静无风,可以见蓝天。真正的业界核心,有那么一个风眼所在,他们最看重的是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而不是功名利禄。于他们,时名是时名,实力是实力;生活是生活,追求是追求。书画家也是人,需要生活资源和研学投入,也需要被关注、被肯定,利和名,都是要的。但是,这些不是最重要的。休漠曾说过:“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以应付我那有限的财产,以此确保我的独立自主性,并且不用考虑任何除了增进我的文学天分以外的事物。”很多人正是这么做的。潘天寿常常一碗青菜炒年糕即可。看宾虹老人与弟子的言谈举止记录,他是淡然的,内心是满足的,是安宁的。他自己曾说,要等他死后五十年,才会有人欣赏他的作品。我理解,这更多的是一种对艺术作品理解的看法,而不是对怀才不遇的牢骚。书中提到:“人们未解他的艺术,妄说如’乌金纸’,他却藉此自励。在他九十一岁那年,他又听到别人说他的作品画得太黑,并说是由于患了目疾之故,他说’何必为我妄加理由,实则我的功力未到。’”老人自有他的胸襟和自信。而我们后人,看着他的浑厚华滋,看着他笔下的山水之内美,虽无法概说,却能永远瞻望。
市井闲话间,大耊已归真。老人之画之艺,自有历史去鉴。我们市井之民,不过一闲话耳。只是偷闲在其间探寻,略微领会得一些些真善美的享受,却是一件非常让人满足的事情。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7-11-28 20:40:05
《颜真卿评传》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作者是南京大学中文系的严杰。
这本书好在很客观,没有个人臆测的东西,都是有凭有据的,有史料,有出处。就是作者的推断,也是明明白白的写清楚的,不像有的人物传记,分不清是想象还是真实。
不妄加想象,有史料依据,才是我喜欢看的人物传记。
看完此书,才知道“颜平原”的称呼后面有多少厚重的东西。
于我,这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了,而是有特殊的敬意了。
颜真卿四十六岁的时候,出任平原太守,平原那时是安禄山的地盘。那时他看出安禄山的反意,开始暗中备战。第二年,安禄山果然反了。叛军一路高进,沿途郡县望风而降。玄宗叹到:“河北二十四郡,无一人向国乎?”不,有的。安禄山横行无阻,向洛阳进发,对后方河北并不太担心。颜真卿率先举义,讨伐叛贼,成为“平原首义”,被评论为“意义重大”,。在次年的过程中,在联络各方时,为了取信于平卢方面的官员,把他唯一的儿子,只有十余岁的孩子,送去作为人质。我当时看到这里,是很感动的。颜真卿这时已四十八岁了。这独子才十余岁。我读这段时,正是在学而思的课堂里,这十来岁的孩子们连上学上课都要家长送、家长陪,而颜真卿却把他十来岁的独子送到异地当人质去了。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7-11-28 20:45:50
后来,随着战局混乱起来,颜真卿撤离平原,音讯不通,传闻孩子已死,颜真卿多次为家族成员写碑文,都说已死难。再后来,颜真卿被贬到湖州当地方官,这时他政简事轻,工作之余也就和当地文人诗酒人生。忽然,颜颇来到湖州了。此时已是二十年后。父子相见,如在梦中。皎然,就是那个有名的诗僧,写诗道:“久离惊貌长,多难喜身全。”看到他这句诗时,我忍不住落下眼泪来。
据作者考察,颜颇后来比颜真卿要死得早。这更让我心痛了。可怜的孩子,真不知道他当年经历了些什么。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7-11-28 20:59:52
最值得称赞的是平原太守任上的预防安禄山叛乱的备战措施,而河北诸郡长官无一虑及此事。因此,乱发后,诸郡望风瓦解,颜真卿独能率先起兵,使得诸郡响应,打乱了叛军的进攻部署,其政治、军事意义重大。唐玄宗惊叹:“联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这是对他尽职敬事而建非常之举的意外欣喜。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7-11-28 21:03:00
作者强调:“平原首义,意义重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7-11-28 21:12:09
在那一场平叛中,颜真卿的堂兄及儿子牺牲了,父子俩被叛 军杀害,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写祭文时,挥笔起草之际,哀思不已,悲愤交加,情不自禁,无意为文作书,而顿挫起伏,一随感情波动而自然挥洒,动人心弦,成为行草精品,就是著名的《祭侄稿》,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天下第一行书是大家熟知的兰亭序。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7-12-1 10:07:42
《书谱》(孙过庭)
粗粗一遍看完。接下来细看第二遍。其实这一遍,开头的部分是看得很细的,而且是看了好几遍了。后面终究是觉得艰深了,没能细细体会。接下来再细看。手上这本有注解,但没有全译文,昨晚找到另一本书上的全译文,这下可以对着看了。
必须吐个槽。唐的古文运动,现在觉得有切肤之必要了。孙过庭把他的书法见地和感受写成骈体文,文过于质,没法儿把内容讲深讲透,太可惜了。昨夜翻《历代书法论文选》,古人写书论,倒也不全是韵文的,还是散文体的多。翻这文选,感叹,学书法的人必须古文也不错,不然,自己看不懂这些书论,还要找人家翻译好了的,不单是费功夫,吃人嚼过的,不能直接学习,多可惜啊。
书谱是很重要的一份理论文献。但是毕竟是唐代的,后面还有更长的历史。虽然已非常精深,但毕竟还有局限性。从书谱上看起来,书法将在历史长河上再一次起高峰。以现代文明角度看历史,立场也是更加客观。自五四以来,书法的论著积累到现在,理论的成熟度是很可观了。现代汉语在表达上的精确度也是一个助力。何况和理论成熟度一样,现在的资源全面性也是历史上不可比拟的,甚于是不可想象的。
作者:
sunshine
时间:
2017-12-1 16:10:56
推荐点快餐速读类的吧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7-12-1 16:31:51
sunshine 发表于 2017-12-1 16:10
推荐点快餐速读类的吧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7-12-1 16:52:22
sunshine 发表于 2017-12-1 16:10
推荐点快餐速读类的吧
最近越学越来感觉了,发现做学生是我最快乐的事情
书法艺术和文史哲,都在目标范围内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7-12-5 15:05:59
《奥数是个替死鬼》
@sunshine 这本比较易读的哈。
是六木推荐的,本不想买的,为着六木的推荐,还是买来了。
写得甚是不错,有意思。
虽然我和书里的观点基本一致,但人家有人家的表达以及见识,看着还是很觉有意思。
数学是很有意思的,看作者写来,更觉有意思,好像是介绍风景似的,更引人深入。
我于数学一直来有些美的体味,如果不是书法,我早就爱上数学了。
虽此无专不专的,但是精力有限,只能玩好一个了。
另,封面上出的那种道题,书后有解,看了题法,但我仍不明白。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7-12-5 15:08:58
《续书谱》
(姜白石)
名打不出来,用字代替也挺好玩。姜KUI,字白石。把他的《续书谱》坚持看完了,给自己点个赞。看的古代书论不多,不太好评价它,但是总觉得道理还是浅的。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7-12-26 14:30:25
《历史意识与帝王意志》
作者杨国强。很薄的一本,三个多印张。读起来也不难,嚼起来却厚得很,很有内容。
推荐。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7-12-26 14:31:28
《郁达夫散文全集》
好看。看起了就放不下,很好看。郁达夫太有才情了。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8-2-23 09:53:49
本帖最后由 伏地的小草儿 于 2018-2-23 10:02 编辑
戊戍开年啦
哈哈,新年读书再开启~
昨天接着看吕思勉的《为学十六法》,很受震动。
看他说的读书建议,以及他的个人读书经历,以及他说到的人们的读书,我这四十年了,都不叫读书,只能说是此许识得个几个字,不作睁眼瞎(贾母语)。
看到他说读书目,明白了读书目的意思。这是从顶层设计的理念出发,自上而下建立的一个知识地图。
看到他说读书的兴味,更觉得对孩子的学习要放手,放开。要无所求。必须做到无所求。
另外他说到,曾文正公说,读书要像略地一样,而不能攻城。深受用。正好去年就想着要扫书,把这几年买的书都粗粗扫一遍。今年就试着略一回地吧。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8-2-28 09:42:54
本帖最后由 伏地的小草儿 于 2018-2-28 09:57 编辑
吕思勉的《为学十六法》以略地之法扫完,继先前的四个感想外,还有两个大的感想记一下。
一是他谈及国文的学习法,意见是读,多读,自己读,有疑问的再问,老师尽量少上课教。感觉很激进。连上课都嫌多的,那么作业呢?那些作业,吕先生一定更要反对了吧。我理解吕先生的方法。我也赞同。这是非常精英的读书法。精英的读书,须是这样,这样才是最高效的。正和近期红人马斯克说的一样,得靠自学。这是纯粹意义上的学习。现在的青少年教育,除了这个纯粹意义的学习外,还有社会资源预分配的功能。对于个人而言,两者须得兼顾,不然,现在也是没有像吕思勉一样可以从小学教师当起,直当到大学教授的通道的。
二是吕思勉先生想来是一位内耗极少的人。他的内在非常健全稳定,他的精神力和学习研究,都是用来搞学问的,而不是自我的成长。感概。又想,他的这种稳健内在,是自小养育起来的,还是和后来全身心投入学问中有关?窃以为,这种全身心投入学问中,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的修行。
扫完这本,径直找了他的另两本书来,比较了下难易,选择了简单的先,《中国通史》。刚早上取出,就翻了一翻,红灯时也翻,实在是好看,有那种春时吃樱桃秋时食水梨那种新鲜多汁的感觉。此书之好,是当时刚入手就深有感的,只是书再好,读起来所费之力并不能少。好在此次有略地之说为凭,可粗枝大叶读过,比那时读,少了心里负担,必是能看完的。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8-3-12 15:11:38
吕思勉《中国通史》
看吕的中国通史,觉得太难过了。从前实在是把过去看得太美好了。。。从前看人讲脏唐臭汉,如何脏臭不知道,可就是那唐汉盛世年间,民生该有极艰啊,比我想象的还要不易啊。也许只有大战刚完之际的那几年是好的。。。看现在美国反全球化,也是一样的感受。文明,不过是利益二字之间的缝隙。。。我又多愁了。。。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8-3-19 14:19:20
昨天傍晚去博客书城消磨了余下的时光。这闲暇时光,看闲书最宜。翻完了《江南草木记》和李叶飞《阁下李先生》。两本草木文,相较而言,李先生要中意些。我不喜他的,是他的小气和铜味。好在这味只撒在微信公号里。李比王寒更多些细微观感,据诺兰电影里说,成就经典的是细节,李的细节更见对草木和生活的爱和滋味,而王更多的是好了草木之色,以及旁博,以及华彩。
虽有不足,但仍喜欢,也仍然是个好的。特别适合昨天晚快这样的时刻里享用。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8-3-25 11:51:13
易中天《奠基》,早几年在村里的图书馆里看完一遍的,那时似乎不是这书名?好像叫青春志?不记得了。书挺有意思,这次遇到当当搞活动,一松手,就将他的全套中华史下了单。昨天陪孩子做作业,就把这头一本给看完了。当闲书看看不错。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8-3-25 13:30:45
看书太耗能了,大量的信息要接收、处理、整合。所以春天不是个看书天,尤其是“中年危机综合症”的“患者”。
而且也不符合我的“节能”要求。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8-4-8 09:29:39
易中天的《国家》
看完了。还是有点悬念的,想立即看下一本。心系另几本看了一半的书,就先搁下了。易中天的这套,叙述上有点意思。《国家》把各种古文明对比起来看城市和国家的形成,有点意思,虽然简单化了点。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8-4-18 09:13:17
本帖最后由 伏地的小草儿 于 2018-4-18 09:20 编辑
《包法利夫人》《高老头》
有天受了寒,晚上到家泡脚,泡脚时无所事事,看手机。就想找个有美景美人的电影看看,看到《包法利夫人》正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蓬蓬裙,就看了。一般电影我要分两晚上看,因为时间不够。这个电影我一口气看完了,因为特别想搞明白发生了什么。看完全剧,心里是打翻了瓶子似的,很受刺激。怎么回事呢,好好的一个人,也没杀人放火、罪大恶极的,怎么就把自己走上绝路了呢,而且还把一家子都带到绝路上了呢。我从教育角度在看这件事,特别想搞明白。看完电影就找了书来看。看完才知道,到底是名著,批判的不只是幻想浪漫主义,更是现实资本主义社会初级阶段里的原之罪。这是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故事。
看完这本,顺带看了《高老头》。这本书打开的是更大的一个世界。好看。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8-4-25 15:14:33
过了谷雨了,好像状态好起来了。昨天到处找中国通史,中午发现在办公室资料堆里。接着看起来。发现有部分当时看得太急,印象不深了。看来,不管攻城,还是掠地,都不需要急。慢慢来。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8-4-25 15:15:49
前段时间一时间打开了好几本书,都看了一半。可以继续了。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8-5-7 16:54:55
人到这个年纪看世间与十八九二十的时候,角度和立场都不一样了。这是我最近看的几本名著小说的强烈感受。看《茶花女》,会特别想看玛格利特那奢华的生活,衣裙,饰物,居室,会想着如何让孩子不受这样美丽的姑娘的吸引?会想着那些各有情人的夫妻两个又会如何相处呢?看《高老头》,就想对高老头剖析,怎么就养出了这样两个女儿!看《包法利夫人》更是了。虽然也感受到作者对一些东西的批判,但更多的着眼点,已在世间浊如此,我如何独善了。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8-5-7 16:58:27
《别说你懂英语启蒙》很不错的书。
朋友推荐的,我次日上午就收到了,书中观点倒处处和娃爸从前讲的对上了。从前听他这些意见,心里总没底。现在看语言学博士写的,就敢信服了。他半戏半叹说我不相信他的哲学水平。这么专业的意见真的是不敢太托大的,须怪不得我哈。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8-6-4 09:52:11
《潘天寿谈艺录》
也是小书一本,很有味道,而且也精深得很。在啃过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再看中国书画,很多概念就是很清晰、易懂了。看潘这本书,还是可见是一代大家的。因着潘,我对读诗也起了很浓兴致。从前就看到说潘在临睡前是要朗读诗的。此回见他的一些文字,可以看到文学功底很深呢。
《中国书画浅谈》诸宗元
在前面这几年的学习积累下来,现在看这本书,觉得真是算浅谈的。
不过,虽是浅谈,但仍很有意思。
此书在学书初入门时读,可能更合适。
作者:
xh608
时间:
2018-6-7 15:39:52
看不动书的人真心佩服,楼主看的书这么文学。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8-6-19 10:49:12
本帖最后由 伏地的小草儿 于 2018-6-19 15:12 编辑
终于把吕思勉的
《中国通史》
给粗粗看完啦!看了有小半年之久了吧?好书!
该书是吕思勉给上海大学文科学生写的教材,前半本走横向线,分门别类讲历代以来的刑法、货币、官制、选举、宗教等等,后半部走的是纵向时间线,把各朝代的兴亡得失理了一遍。此书有别于历史故事书,讲的是兴亡大事,不是帝王将相个人功业。我很受启发,比如民族是论文化的,不是论血统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对阶级的分析,等等。有用有意思的地方很多,甚至每页都有让我很有兴味的地方。如果对历史或政治有兴趣的,真的非常推荐。
推荐指数:*****五星
专业难度指数:***三星(难度不在历史知识上,而是在于偏文言的叙述语法上。)
字数:53万。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8-6-27 09:35:56
易中天《中华史》1-7
这套书共19本,加上前段时间看的,看完第七本了,《秦兼天下》。前6册是第一阶段,7开始第二阶段,开始进入帝国时代。看完心里难受。难受的,是人的生命权、生存权,这些基本的人权,从何保障?看完吕著通史的理性难受,此时化为感性难受。别和我说西方,那是铁血之后。别和我说美国,那铁血就近在眼前。更哪兼从人权理事会退会,摆明不过是当时趁手的一把利剑而已。大地上,从来就没有桃源,能有的,只是蛮荒。顶多是从与四足斗变为两足斗。何其哀也,古来多少苦难。生民不易。而士与国王,又何曾易过。只有感叹己之幸呵,如今此地,早晨扔着的袜子,晚上回去还在原处……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8-7-17 14:58:57
本帖最后由 伏地的小草儿 于 2018-7-17 15:43 编辑
易中天《中华史》8-12
易中天《中华史》8-12,《汉武的帝国》《两汉两罗马》《三国纪》《魏晋风度》《南朝北朝》。看点历史对三观很有影响。先来一点哲学框架,然后看历史,就有骨有肉了,互为支撑了。如果没有一个思想主导,看着乱纷纷的历代天下,会有点无所适从的感觉,茫然得很,心里也难受得很。我的思想主导可能还不够鲜明,有时就会有点这样的觉得乱的感觉。想把这波历史的看完,然后再读一读国学的几本经典。或者同时进行也可以。
拓跋氏的魏,或者说,后面的隋唐的建立,是中原文化加上了草原民族的血性活力而成,现在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文化体系,正好是中华传统文化加上了西方文明综合而成。相信现今的中国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将有更生动的活力、更好的发展。或许是阴阳互为作用,保持了中华文化的长久活力。中国文化里有阴阳的概念,一个事物,都是分为阴阳两部分互为作用而成,我觉得中华文化就是以中原的为阳或阴,以草原部族的为阴或阳。草原部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其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清末时欧洲人的到来,相当于给当时的中华文化注入了原本由草原部族提供的新鲜成份。清末的时候,其时社会政治文化已相当腐烂。而清朝是把草原与中原农业之间的冲突消弱的,这部分相互作用力消失了,如果没有那段百年沧桑苦难,也许也会有一个长久的没落混乱时段要出现,而新鲜的活力还不知将从何来。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8-8-29 10:48:12
莫泊桑《漂亮朋友》。
不知道二十年前看这篇小说会有什么视角和感想?人到中年来看,只想更多地知道,这位漂亮的朋友是怎么做到的,然而小说没有细写。人到中年后,看着这样现实主义的小说,也觉得是理想主义的作品了。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8-8-31 15:25:53
《黎明破晓的世界————中世纪思潮与文艺复兴》
相当好读的一部书,一部能够带来关于现代欧洲前身的感性认识的书。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时代,没有钟表、警察和通信工具,充斥着无止境的迷信、腐败、暴力、反智主义和无知,上层人物沉迷于淫乐、谋杀、权力斗争和滥用,底层百姓信仰魔术和巫术,像蛆虫一样自生自灭着。野蛮而无知,混乱而黑暗,让我怀疑那复兴用来依托的希腊文明,简直就是一场梦、一个传说,像中国的三皇五帝时代一样的久远而飘渺。
作者:
春风
时间:
2018-11-21 10:08:04
楼主是真读书的人,感觉读得都很有深度,跟着买几本读读
期待楼主继续记录,偶跟着进步进步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8-12-11 09:24:12
本帖最后由 伏地的小草儿 于 2018-12-11 11:05 编辑
被鼓励了哈,继续~ 易中天的中华史现出版的都读完了。唐,宋,元,都有了,然后就等出版新的了,明与清。因为看完有点久了,所以只能略写几条了哈。
1、关于宋的经济,有刷新。从前只说宋弱,看易的分析,知道了宋强。强在商品经济和海内外贸易上。
2、辽对于宋王朝的拱卫之用。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是有个天生的冲突的。辽算是中间带,把这个担子给挑起来了。所以,联金灭辽是宋的失策。
3、王安石的变法,本质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实践。此次实践,在宋是败了。可能是由于宋时资本强大。但在汉武帝时是胜了的。关于资本,欧美现在的本质就是资本为主人的国家。而中国是在秦汉时就灭了资本的政治之途。战国时,已看到资本的力量了。能影响一国的立储。到汉武帝时,汉初的无为政策,让资本有了大发展,已然开始影晌政治。汉武强势,将资本拉下政治的马来。从此,资本在中国就失去了前途,沦为权力的附庸。宋时经济发展,皇帝想伸手进去,表面看,是因为没有像汉时的能臣,王安石的理想主义过强,政治能力还是弱了点,不像汉时的能臣务实。实质是,宋时的资本,已然成为官僚阶层们的玩物,不再像汉时一样,官僚还没有和资本结合。所以王安石的想法,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失败是必然的。(此条是我的感想。)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8-12-11 09:35:13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极好极好的书。是他人的记录,不是陈的原笔。可以不读引文,只读结论。结论是一句顶一页,句句重如金,分析得真是太有道理了。简直可以算是命理解说辞。而且内容非常丰富,把那个乱世三百年讲透了。
1、看陈寅恪讲司马氏所代表的,我终于放下对晋夺曹家的不爽了。
2、原来王导的不优雅是政治的需要,王导真是不容易,真是可以共天下。
3、竹林七贤,并没有竹林。七贤不过是政治斗争的另一种表现。
4、看这乱世的更递,可以知真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军事力量是基本,可以看到用进废退,当前网络流行的基因论可以休矣(不过是为了巩固阶层利益而已,不希望有好的社会流动性而已)。
内容太精彩,有许多感想感叹。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8-12-11 09:40:32
续。
1、文化在中国政治中的作用相当大,血统是次之的,文化才重要。
2、民族的融合,反反复复,进进退退,融合又割裂,这是历史的实践。当历史实践到成熟时,统一的条件就具备了。
3、草原民族,是中华民族的活力所在。中原农业民族,是中华民族的根坻。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9-1-2 10:43:29
本帖最后由 伏地的小草儿 于 2019-1-2 16:06 编辑
大致理了下2018书单。
1-2,吕思勉《为学十六法》、《中国通史》
3,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4,《张居正讲解大学、中庸》
5,《潘天寿谈艺录》
6,诸宗元 《中国书画浅谈》
7-26,易中天《中华史》1-20
27-30,《吴姐姐讲历史故事》5-8
31,《黎明破晓的世界————中世纪思潮与文艺复兴》
32-36,《包法利夫人》,《高老头》,《茶花女》,《狄金斯诗选》,莫泊桑《漂亮朋友》
37-38,王寒《江南草木记》,李叶飞《阁下李先生》
39-41,《别说你懂英语启蒙》,《奥数是个替死鬼》,《儿童时间管理训练手册》
42,阿西莫夫《神们自己》
43,王中焰《书法常用字典》
44,叶嘉莹《荷花五讲》
45,《中国昆曲二十讲》
46,《探索青少年脑的奥秘》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9-2-12 10:43:55
己亥开年~~~
作者:
放下
时间:
2019-2-12 16:12:33
非常喜欢这个贴,希望楼主继续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9-2-15 10:46:38
本帖最后由 伏地的小草儿 于 2019-2-15 10:50 编辑
从前看书总将宋之灭亡系于宏观,几乎不提具体的人,很有大势所向、无可更改的感觉。甚至将前因归于立朝之初的恐武情结。近日在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
读到理宗、度宗,想到之前的徽宗,却颇有大局亡于一人之感。此时倘若天降的是汉武帝、曹丞相之类的人物,断然可以易局如翻掌。这偶然的必然,无以名之,唯有天命、气数所能形容了。感叹。北宋末时只叫六贼,只是贼而已,到了贾似道,是直接地毁国灭朝。只可惜半闲堂这多好的堂名,给毁了。(半闲堂,是贾似道给自己的书房兼客厅取的名字,这个堂号在他经眼过的许多字画上有盖章,以至于成为字画提升身价的标记,后来有人假刻此章到处盖。半闲堂这三个字,很有意境,而且正好是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既不过于散淡,又无名利之气,我很喜欢,但是经了贾似道这个祸国秧民的大坏蛋用过,我就没法儿再喜欢了。)腐臭如是的宋,也该亡了,看到度宗与贾似道的种种,气闷无比,是时候让草原铁骑南下暴力地再涤新篇了。铁血虽然残酷,但是腐烂更让人恶心。思及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诚然,不畏死的血性,是多么必要。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9-2-21 10:47:23
《周易杂说》还在读。有一点小感想,记在这里。
1、南怀瑾说:“只有中国儒家讲乐。”有人统计过,论语上几乎没有悲字,都是乐。
我理解,因为生命本底上就是悲的,我们要在这个悲的底色上作乐的图画。儒家是教我们如何在这悲的世界里生活,如何在这悲的底色上作乐的图画。佛家是悲的,是教我们如何理解、接受这个世界的悲。我们要先接受这个世界的悲,再和这个悲相处。这个先、再,其实是同时进行的。知道如何与悲同处,也就能接纳这个悲了。这是儒家的高明之处。到了乐天知命这层的儒家,还是许多人以为的那个好好做人、做好人的良民手册吗?我总是强调许多人对论语,对儒家的误解。这也是我执了哈。
2、南师说:“道家和儒家都出自易经。”他还说,古代有高人隐居。历代的隐士们和当时历史的开创有绝对的关系。举例了诸葛亮,是谁培养出来的?是他的老丈人和他的老师。
我很理解,本质上,儒道是相通的,进则入世兼济天下,退则出世独善其身。这段也解决了我关于诸葛亮是哪里来的困惑。孔明二十几岁没有入仕时就提出三分天下,这眼光是哪里来的?光是天分一说,说服不了我。这里说到了传承,就清楚了。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9-2-21 14:56:41
本帖最后由 伏地的小草儿 于 2019-2-21 15:14 编辑
3、南多处说,这段文字很美,但不要被美的文字骗过去了。古人的文章,文字境界很高,读起来,往往因为喜欢文字的美,而忽略了文字中重要的思想。
我曾诵读过易经的部分内容。的确是相当美。美到我不敢想到文字的美上去。而且思维弘阔,很震撼人。有一种类似震憾于数学美感的那种感动:世界怎么可以这么简洁而优美呢?!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9-3-5 12:10:45
《易经杂说》看完了。
感叹,博大精深,清静洁微。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9-3-11 09:42:50
刚一边聊群,一边写,不小心给关了网页了,白写了555一大段呢55555
在看钱穆《阳明学述要》。
好书!!!
作者:
夏之天使
时间:
2019-4-2 08:08:46
献花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9-4-8 09:56:09
《青春期的大脑风暴》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9-4-8 11:16:27
里面说,12-24岁是青春期,大脑有几大变化,一是修剪不用的触突(这说明许多专业学习要在青春期开始前进行,刺激、使用(占用)神经触突),二是鞭鞘的产生(神经元之间连接将更强大,大脑将有更大发展,所以说青春期是大脑另一层面发育的时候,并不是结束发育),三是控制情绪的前额叶的发育(这一条我去年在一本青春期的书上看到过)。青春期的变化不单是激素(主要指性激素),还有大脑的变化。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9-4-8 11:16:44
另,这书上我没有找到,我当时买这本书是因为看到学校安全教育网站上的一个视频,讲青春期大脑发育时提到这本书。视频上说,女生的前额叶发展,19岁基本成熟。男生要25岁左右。有成熟的前额叶,人才算是真正成熟的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了。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9-4-8 11:16:57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易冲动、爱冒险、重视同伴、重新审视父母并可能发生有亲子冲突。青春期的出现,具有生物学意义。促使幼体长大后离开家、去开拓。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9-4-8 11:17:11
青春期的孩子对事情的后果评判存在偏向,书里叫超理性思维。这种思维忽视、轻视风险。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9-4-8 11:17:20
青春期的孩子多巴胺激素分泌比较多。所以容易出现上瘾的情况。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9-6-3 09:34:12
我活过来了。瘫了一个多月。终于在某种神秘的滋补品下,满血复活了。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9-6-3 09:37:01
春假前也有一次假复活。所以去恩施的火车上,就能开始看书了。那边七天可能太累了?不知为什么,又瘫了个把月。现在好像真复活了,昨天在家开挂了哟,看书,写字,收拾家务,陪娃,满满的劲儿。
孟森《明史讲义》看到三分之一了。
这是本很难啃的书。陈寅恪隋唐制度那本,难在引用的事例里人名我都要去度一度,不然都不知道是啥回事。阅读困难倒在其次。孟森这本,不像吕思勉,孟是纯正的文言了,太多的词义都是用的古法。内容是真好,太有读头了。看了这些个历史学家的书,感到非能量强大者不能作史学。好吧,什么学科都要能量强大。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9-6-13 09:40:46
本帖最后由 伏地的小草儿 于 2019-6-13 16:11 编辑
《幽微的人性》李玫瑾
吐个槽,一点也不幽微。也许我是以猎奇的心态来看的。所以就要吐槽了,这槽有点不公平。
是李玫瑾参加的电视节目内容的集合以及理论补充,讲了许多案例和原因,还是蛮有看头的。
不少内容涉及到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李讲得特别好的地方,是与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的结合。
从中,我看到了爱,看到了悲悯,看到了人性。
生活不易,温柔以待吧,无论是待己还是待人。
另,李是学过哲学的,这点可能是她相比同行的优势吧。
李的“心理抚养”论,是我多次看过她讲教育视频中的精华。
买她这本书,也是因为这个前缘。
看完全书,我微信搜了下,有篇反驳她讲教育的文章,很长,还好,评论里绝大多数还是站李的。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9-6-17 12:36:52
本帖最后由 伏地的小草儿 于 2019-6-21 12:39 编辑
《故事新编》鲁迅
读完了,个别故事以前看过。连在一起看,特别特别有味。就是一篇《眉间尺》不太能体感。
讽刺味太浓了,这些讽刺放如今也是一样一样的。特别是现在国际形势下,可以看出很多人不能理解大义、大道、英雄这些宏大的东西。不过,流浪地球终究是得了高分的,还是有足够的人能理解的。这真是好。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9-6-21 12:35:49
本帖最后由 伏地的小草儿 于 2019-6-21 12:40 编辑
《明史讲义》孟森,在继续读。
这本读得很慢了,因为太文言文了,比吕思逸的《中国通史》要难得多。读得很慢。
昨天读到说太祖一个从小没读过书的人,却能识得儒之大道,并极为尊奉,而他的儿孙,是宣宗还是谁来着,是好好读过书的人,却不能真理解,甚至因为一个大臣说《大学》之道,而动怒认为大臣欺他没读懂《大学》,囚了大臣全家,一直囚着,以致其父在狱中因为饥寒而死。人之差距如此之大。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9-8-27 10:25:41
《明史讲义》(孟森)读得很辛苦,很有收获。特别喜欢他的评论,即史学见解。
比如今天读到的这段——荆襄平乱,孟先生说:“有可以养民之地,而禁民毋入,此明开国时之失策也。”讲得太好了。
这里说的荆襄之地,是荆襄上游地带,那是湖北、河南、陕西交界的山区,出入口主要是现在湖北的十堰市,古称勋阳。那一片是秦岭、巫山、大巴山三个山脉相关的大片山区,山谷险竣进入不易,中间又有一些平地可以有产出,于是,成为一个鸡肋之所。如果进出更难一点,就成为湖北恩施这样的孤悬之地,山高皇帝远,化外之地。如果平地更多一点,就成为蜀地,天府之国,无论什么乱世都不能搞丢它。
勋阳这里,元朝末年时,流民就聚在这里起事,元朝政府也管不了。到朱元璋时,派了大兵,清空了此地,然后禁止百姓入内。正统二年,就是英宗皇帝,那个土木堡之变被抓起来过的皇帝,发生饥荒,老百姓就不管什么禁不禁了,到这里找吃的,然后就聚在一起,成为流匪。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9-8-27 11:26:23
老百姓不过是为口吃的。能过日子了,谁当匪去。这块地,中央不管它,就成为法外之地,成为威胁附近州治的隐患。孟先生说:“吾国古时往往有封禁之地,最为闭塞之见解,利弃于地,小之聚乱民,大之召外寇。”想到《大学》里讲“惟民所止”,有百姓的地方,就是要去管辖、教化的地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个并非是领土意识,而是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古代没有民族国家意识,所以领土意识也是同样没有的。孟先生说古代的封禁,也是局部现象。总体讲还是惟民所止,尽力去管辖的。
勋阳这里的聚众起事,最多的时候,人口达到了九十三万人。可怕不?这个人口基数下,哪怕老弱再多,凑个十万青壮,也是很容易的了。从正统二年开始,这里聚众起事,朝廷先没派兵,认为不过是小事,只做了微处理。后来闹大了,才出兵。兵出了,乱平了,不久又聚了生乱。反复这样。甚至去平乱的将军还被指责为滥杀。关键就是没有“治”,也就是有效的管辖,就是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后来,终是派了人去“抚治”。
抚治是在成化十二年,就是那个土木堡被抓起来过的英宗的儿子当皇帝时。这时,离正统二年,已过去了三十年了。
去抚治的大臣叫原杰,他也不是自己想去。他在这里工作了一年,不过挺有成效。从此勋阳地区有管辖了。“郧阳抚治,以都御史开府,体同巡抚,终明世有之。”。这个以都御史为长官的郧阳政府,清初的时候还有,后来康熙裁掉了。吴三桂乱事的时候,又设了抚治,康熙后来又裁了。嘉庆皇帝时,这里又乱了,然后又设了管辖,在四川东部的达州设了绥定府,和明朝的郧阳类似。
成化十三年,原杰去世了。后来被追谥“襄敏”。我觉得这个襄,就是指荆襄之地的抚治之功吧。郧阳、襄阳的百姓都立祠纪念他。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9-8-27 17:43:56
边读边写,会让我读得快一点
所以,继续哈~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9-8-28 08:33:18
英宗,不是个好皇帝,同样的,他儿子,也不是。孟先生说:“成化间失政甚多”。他儿子朱见深,宪宗,年号成化。从18岁当皇帝当到41岁。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9-8-28 09:29:28
成化年间,宪宗皇帝的失政,孟先生总结为以下几条:
一是惑于万贵妃。
我以前看到有分析说这是恋母心理情结。万贵妃是宪宗的保姆。宪宗二岁时,土木堡之变,他被立为皇太子,他叔叔即皇帝位。后来,这位叔叔皇帝废了他的太子位,改立了自己儿子当太子。英宗在土木堡之变的第二年回到北京,过囚禁生活,六年后夺位重新当了皇帝。这七八年间,想来皇宫中也是乱糟糟的了。他的日子并不好过,他的保姆万贵妃或者才是唯一让他感到可靠的人吧。我觉得万贵妃对皇帝有很大的心理控制能力,皇帝爱她,但是更怕她,于是总是听她的。(这和李玫瑾讲的心理抚养的理论对应上了。)本来这是宫闱内事,个人感情私事,但是因为万贵妃,宫中和朝中的佞幸小人就有了钻营之所。孟先生用这样的词来描述——“蠹政尤甚”“朝野苦之”。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9-9-4 16:46:52
最近读明史有点难过。于谦,那个保卫北京的领头大臣,后来被杀。王守仁,那个解决了宁王叛乱的功臣,还让功于大太监的,也没有好结果。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9-9-4 16:47:23
《明史讲义》成化失政:
1、惑于万贵妃,蠹政尤甚,朝野苦之。
2、设立西厂(汪直),逮捕朝臣,不俟奏请,权焰出东厂上。扰边军(陈铖王越)。
3、佞幸僧道杂流,滥恩不绝(李孜省、僧继晓)。
由是朝政秽浊。
成化中叶以往,朝政浊乱,然明运不遽倾颓,以得罪百姓之事尚少耳。
锦衣卫之制,近似古司隶校尉、执金吾、步军统领衙门、近世各国警察侦探,古今中外大略相类,原不得为弊政。盖弊在诏狱。夺法司之权,以意生杀,法律为虚设。
宪宗,就是英宗的儿子。他对他的保姆万贵妃是又爱又怕,信任太监,迷信僧道。不少大臣走万贵妃、东厂、僧道的门路。于是朝政很乱。之所以明朝在这时没有大乱,是因为这时还没有得罪百姓,老百姓还能生存。
为了社会治安,警察侦探也是需要的。锦衣卫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他们不经过法律,就直接抓人判刑。在锦衣卫、西厂之外又设了东厂,东厂可以不请示皇帝直接抓人。
欢迎光临 幸福大观园 (http://www.xingfudgy.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