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刚才说,中国人其实没有从历史传承来对宗教神圣性的基础,但现在其实又特别的需要它,所以就会有一些转换、替代性的东西出来?
对。中国从五几年之后到82年之前,有许多传统文化是被打破的,不单单是宗教,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一些仪式制度,都被作了新的代替尝试,但是这种尝试有有一定风险性的,有时候就容易引起一些比较的激烈的情绪和行为,这些情绪和行为是没有经过修饰的。正义性会很强,破坏性也会很强,这也就是所谓阴影的力量。荣格说过,当我们人类这样的话,我们不去理解、不去听取这个部分就会被阴影舒服,许多阴影力量的聚集,就会产生一些很破坏性的东西。
哦,如果从这种解释角度来看,中国当下发生了很多让人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增加人们焦虑、恐惧感的事情,其实也就可以解释了。
对。中国目前除了各种宗教、祠堂,还有各地的信仰,都在形成。这实际上和中国之前是一样的,从唐宋开始中国就有这种地方崇拜的。现在不是听说有一个“毛泽东教”吗。在湖南。他们对毛主席像发展了一种宗教仪式,这是在现代大部分众人人看来很夸张的事情。中国传统的主体文化被打破后,摔成了许多部分,现在重新捏起来,这个过程实际上要很长时间才能修复的,可能要用几十年或者上百年。
所以个人也必须知道,在这样的一个历史阶段,他可能就会承受很多的东西。您觉得“静”对一个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或者什么是我们生命的内在的宁静?
“生命的静”是人能够知道自己是活在此时此刻的,在为自己生活,不然就像经常说的一个笑话,一个人和一个人结婚了一辈子,但是他不知道他是和谁结婚的。
在中国,我们还面临着另外一个情况,就是许多父母并不知道孩子是谁、孩子需要什么。父母会“创造”一个内心的孩子,希望外面的孩子符合自己内心的这个孩子。中国的父母现在几乎是全球最焦虑的父母。
这些都不是在当下的。我觉得真正的宁静,应该是成熟带来的,并不是说一个人获得了一种特殊的境界。
这成熟是指心性上的成熟?
对,心性上的或者对世界的看法越趋于全面的观点,而不是趋于一种偏执的、滤镜式的,或者是非黑即白的、极端性的。用偏执的观点看世界,他对世界的反应就会很焦虑,结果就是他有可能去任意发展一些,只要稍稍可以解决焦虑的他就愿意去尝试的东西。这有一种生物的盲目性在里面。
以您的咨询经验来看,这样的人很多的吧?
我觉得真正来做咨询的人,倒是更健康。这不单单是有勇气的问题,而是说他至少在咨询之前能意识到自己可能有某些东西是需要调整的,不管他是因为什么原因来的,但是他们至少回到自己那里。咨询师实际上是帮助一个人能够和自己再次建立一个好的连接来发展一个对话,这过程可以帮助一个人更好的、成熟地应对自己。
所以生命的内在的宁静状态里面,其实是有一种对世界或者对他人、对自己的清明在里面?
对,一种清明、一种了解在里面。不是单独追求“静”这个词。那是很可怕的。心理学有一个实验,当你去追求“静”的时候。你反而会动。因为你要追求静的时候,你一定会去搜索你的不静是什么?这反而会激起你的不静。印度有个佛教道歌说道:你的心不应该束缚得像骆驼,你束缚得越紧、越追求静,心就会变得越烦燥的。
但是确确实实有越来越多的人,避开了心理学的自我认知过程,进到佛教、寺院里面去做禅修什么的。他们找到了一种形式感上非常宁静的方式。你觉得能带来宁静的生命状态吗?
或许有可能的,我不反对这点。因为这些传统的东西,本身就是有生命力的。就像我前一段时间参加“佛学与心理治疗对话论坛”时听到这样一个说法:“对古代中国人,大概是从唐之后,《心经》、《金刚经》有一部分起到了心理调整的作用。”中国古人烦燥的时候,就会通过读《心经》、读《金刚经》让心平静。中国古代还有“琴棋书画茶香”。现在我们开始流行的香道、古玩,实际上都是中国古代发展的那些部分。像中国的苏州园林,中国的建筑、风水,本身都有很强的心理治疗作用。这未必不是一个选择。
万般法门都可以。
对,都可以。我觉得心理学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只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是这样解决的,有些人可能还愿意用古典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也可能在宗教里来解决。我并不觉得心理学家找到了通路,虽然心理学也在发展和哲学相关的一些东西,但在这一块并没有绝对的话语权。
当我们说到饱满生命的内在宁静,它的生命状态和一个枯寂的静,差异究竟是什么?比如那些遁世到山里面做隐士的静,是我们生命中要找到的宁静吗?
我觉得那不一样,也有多样性。就像最近大家都在说终南山隐士,大家往往对这种状态过度理想化。我以前碰到过几个终南山修炼做隐士的,后来出来了,实际上当他们坐的时候,他们内心也是有许多冲突的。
其实他要面临的主题跟一个人在尘世里面对的冲突,有可能是一样的对吧?
对。在某种意义上是类似的,都是心的冲突。以前《法句经》里有一句很有意思的偈语,不是在山林,不是在寺院,不是在塔林,不是在大海边获得宁静,而是通过理解‘苦’和苦的原因而获得解脱。意思是通过理解那种印度意义上的有缺陷的、不圆满的焦虑之苦和这种焦虑之苦产生的原因是执著,然后它可以平息这种苦。如果心能够了解这一点的话,你在这个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可以的。”
有许多人进入禅修的时候,他最初的感受很好。但实际上这不是一个浪漫主义的事情,这是一个要很成熟的人去做的事情。有些人在山里打坐、隐居的时候,他的感觉很好,但是你最好不要去碰触他,你碰触或者不甚冒犯他,他会很恼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