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大观园

标题: 开贴聊国学!学经典的孩子进来报到啦! [打印本页]

作者: 上海悄悄    时间: 2012-12-10 08:34:42     标题: 开贴聊国学!学经典的孩子进来报到啦!

本帖最后由 上海悄悄 于 2012-12-11 13:30 编辑

RT

这回你们先聊~~~~~~~


学国学、读经典的理由

——“幼儿的记忆力是个很宝贝的东西”
——“喜欢那个韵律”
By 溪云

——“修身养性”
By 明月照我心

——学经典的孩子心怀天下、志存高远,往简单了说,不容易学坏;
——文化传承,老外也是很看重你的本国文化的;
——为考试加分。
By 上海悄悄
作者: 加油,我的爱    时间: 2012-12-10 08:50:05

我是来取经的。

这个帖子太及时了。
作者: 敬听    时间: 2012-12-10 08:55:13

行动派
作者: 明月照我心    时间: 2012-12-10 09:25:25

听。。。
作者: 奥莉薇    时间: 2012-12-10 10:45:54

偶家在家教三字经,四句一组,有空就教一组,她现在可以背一个长段。每组边教边给她解释一下意思。
这个算学经典吗?
作者: 东阳妈妈    时间: 2012-12-10 11:00:01

身边有个朋友,自己在家带孩子吟诵,教孩子琴棋书画,现在孩子真的啥都会,而她,也称为专业人士
,设了个纯如吟诵堂
http://www.geyueer.blog.sohu.com/

现在,她们母女已经受邀请,到德国,给华人的孩子讲学,讲经典。她的孩子没去学校上学。她就像以前的私塾先生一样,全能教师。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12-10 12:49:12

楼主真是好人,刚在朵云妈妈的贴子里说起自己最近正在关注这个,楼主就开贴来说了。我有这个想法有两三个月了,学还是要学的,就是自己还没有琢磨出来如何学才能快乐地学,事半功倍地学。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12-10 12:52:32

本帖最后由 溪云 于 2012-12-10 13:06 编辑

我最近看得比较多的是累积法,方法和模式我比较认同,就是书纠结那套书有些小贵。如果完全自己教,我怕自己没那个心力,也坚持不下去。所以就想用一套方法,加入一个小圈子,时常有人提醒着,跟着读。
作者: 权妈    时间: 2012-12-10 12:58:52

啥是国学?背《三字经》和《论语》?
无忧娃的家长,还真不知道。
作者: 北京和和    时间: 2012-12-10 12:58:59

孩子要学的东西真多啊,我跟着你们学吧。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12-10 13:41:57

本帖最后由 溪云 于 2012-12-10 14:01 编辑

刚才看到悄悄在分数那个贴子里说,那个国学教材用得是“请”字。确实是的,我入的那个群也是这么说的。其实我自己心里还是有些结的。因为我自己对国学并不是很热衷,只是赞同幼儿的记忆力确实是个很宝贝的东西。我小的时候,我奶奶教我背《木兰辞》,当时很多句子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我很喜欢那个韵律。到现在还记得。上了学,也背了很多课文,很明显的,自己喜欢的主动去背的那些,现在都记得一些,凡老师要求背的那些,现在一概都还给老师了。
所以,我就想,在我家妞现在一二年级作业量还不是很多的情况下,跟她一起背一些这样的古诗古文,或许对她以后会有一些帮助。但又生怕自己用错方法,让妞生厌,反而挫败了她对文字的兴趣。
作者: 上海悄悄    时间: 2012-12-10 13:47:16

溪云 发表于 2012-12-10 13:41
刚才看到悄悄在分数那个贴子里说,那个国学教材用得是“请”字。确实是的,我入的那个群也是这么说的。其实 ...


学国学、读经典理由之一——“幼儿的记忆力是个很宝贝的东西”
学国学、读经典理由之二——“喜欢那个韵律”
作者: 宝贝姗    时间: 2012-12-10 13:51:00

我家那学校的校本课上的就是国学呢,有的班要求背诵,我妞的班不做要求背诵。
作者: 书香    时间: 2012-12-10 14:00:11

我没兴趣学,但不排斥教给孩子,因为我觉得三字经啥的,还是很好的,进来旁观,希望被感召一下。。。
作者: 高雅高歌    时间: 2012-12-10 14:44:32

高雅在学校有读经课,就只在学校读,

从零开始到现在能熟练背诵《大学》,能指读出那些生僻的“古字”。

我选日日新另一条理由,学校搞的都是我不擅长的,我擅长都是学校不搞的,

我和学校互消长,我明白我图什么,所以我很舍得花私立学校那个学费。
作者: qiming921    时间: 2012-12-10 15:00:53

南怀瑾说过,孩子最好先学《大学》。好像跟韵律有关,比较适合孩子吧。我打算小学一年级把日有所诵和唐诗拿下了,二年级开始学。
作者: 爱海    时间: 2012-12-10 15:05:29

qiming921 发表于 2012-12-10 15:00
南怀瑾说过,孩子最好先学《大学》。好像跟韵律有关,比较适合孩子吧。我打算小学一年级把日有所诵和唐诗拿 ...

哎呀妈呀,俺娃就在我的指导下读过背过大学。

目前,也只有这一篇硕果。
因为当妈的选第二篇时楞没选到合适的。
大师说过第二篇读啥啵?
作者: 宝贝姗    时间: 2012-12-10 15:08:17

我家那位大师说3-6岁读弟子规,6-9岁读道德经,9-12岁读坛经。但我们一个都没读。。
作者: 爱海    时间: 2012-12-10 15:11:27

道德经读了三分之一,只能说俺道行太浅,实在继续不下去了。
作者: 拂晓    时间: 2012-12-10 15:28:4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上海悄悄    时间: 2012-12-10 15:34:35

本帖最后由 上海悄悄 于 2012-12-10 15:37 编辑
qiming921 发表于 2012-12-10 15:00
南怀瑾说过,孩子最好先学《大学》。好像跟韵律有关,比较适合孩子吧。我打算小学一年级把日有所诵和唐诗拿 ...


我家是从《论语》开始的。

论语20篇492章,要能背下来,至少要花半年。
作者: 加油,我的爱    时间: 2012-12-10 16:12:59

好似现在的读经班大部分是从《三字经》到《弟子规》到《大学》
作者: 上海悄悄    时间: 2012-12-10 16:17:04

加油,我的爱 发表于 2012-12-10 16:12
好似现在的读经班大部分是从《三字经》到《弟子规》到《大学》

考虑到年龄吧!三字经,弟子规适合幼儿园或者小学低年级启蒙
作者: 加油,我的爱    时间: 2012-12-10 16:35:33

我说说我周围在读经的孩子吧,了解的不多。

一部分是找专职老师,每周一次课。一部分自己组织几个孩子,每周一次,由固定家长领读。

这两部分的家长都提到不理解没有关系,就是死记硬背,背得多了,就会在恰当的时机运用、脱口而出。

我呢,一个是时间不合适、一个是距离不合适,再加上个人开始重视程度不够,对这方面不太确定,一直没有跟随大家,有时候自己在家读读,但是没有坚持下来。
作者: 加油,我的爱    时间: 2012-12-10 16:39:10

我家孩子上一年级后,学校有《传统文化》的课程,要求背诵。

就这个周末,人家突然会运用了,

连续几天的大雪,天气很冷。
爷爷说:今天出去溜达的时间长点了,真冷啊,冻头冻耳朵。
我说:给你买个棉帽子吧 。
爷爷说:不用。
奶奶说:他有。
然然说: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啊你。

所以我要对这个国学重新反思。
作者: 上海悄悄    时间: 2012-12-10 16:49:53

加油,我的爱 发表于 2012-12-10 16:35
我说说我周围在读经的孩子吧,了解的不多。

一部分是找专职老师,每周一次课。一部分自己组织几个孩子, ...

我家是在家听音频,每次一篇,每天读2遍,读至能背(要求一字不差),再往下读下一篇。

我负责在他能读通顺了以后给讲讲大意。我给自己准备了2-3本参考书。

除了能背,其他不做啥要求。

安基本是先听后读,读3-5遍流利,读10遍每段能背,读20遍全文能背。

从10月23日我们开始读学而篇,到12月4日,从学而篇到八佾第三全部能连续背下来。
12月5日开始读里仁第四,已读12遍,基本能背。
作者: 上海悄悄    时间: 2012-12-10 16:51:48

算了一下,按这个进度,每篇2周。中间再用一些时间把背过的连一下。
我家学论语,要10个月。
汗哒哒的。
作者: Elf    时间: 2012-12-10 19:22:16

我觉得八九岁以上的孩子学点国学很好, 幼儿园的孩子很不必.
大点的理解力强,也有了一些文字基础。 我喜欢有理解(不管理解多深多浅)的学习、单纯记诵我不喜欢。
作者: 北京和和    时间: 2012-12-10 19:50:21

刚好这个周末,在苏老师那儿也谈到记忆的问题,我当时说到了犹太人的方法,刚才找了一下,转过来部分。

犹太人的记忆训练(转)


猶太人是非常優秀的民族,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約有30%都是猶太人。
  
  猶太民族為什麼如此優秀呢?因為這個民旅非常重視知識.從孩子一歲半開始就對他們進行記憶訓練。
  
   猶太人對兒童教育的主張和其他國家完全不同。很多國家的教育只是著眼於眼前,例如日本,日本的教育就是為了應付眼前的考試;而猶太人的教育則是著眼于未來。可以說,日本教育的目的是為現在所用,而猶太教育的目的是為未來所用,因此兩種教育對兒童的期望
  不同。猶太教育要培養的是能夠創造猶太人的未來、實現猶太人夢想的下一代。
  
   猶太人在孩子剛會說話時就開始教他們讀《舊約》。在猶太人看來,由於擔心孩子不明白而錯過教育機會,只是父母的一種過分保護而已。
  
   為了在孩子身上種下好種子.猶太人讓小孩子學習記憶。因此可以說,猶太兒童從一歲半就開始有意識地接受記憶訓練了。到了三四歲時.他們開始在私塾裏面學習。每個孩子剛走進教室時都會受到大家熱烈鼓掌歡迎,以讓他覺得學習是快樂的;也許他會在打開的書本
  中發現葡萄,這是為了讓他覺得學問是甜美的。
  
  猶太人認為教育開始得越早越好.所以孩子4歲時就要開始完全的思考行為。那時候,大人會告訴孩子們.世上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不要拘泥於一個想法.因為還有很多其他的思考方式。與此同時,記憶訓練也在繼續。孩子到了5歲時就要記住全部《舊約》。《舊約》是一本大部頭經典,能全部記住,水準就是非常高的了。
  
  猶太語中“學習”一詞的說法是“密什那(Mishnah)”,意思是反復學習。猶太教育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教育孩子:知識不是為了自己而學.而是為了“給予”:“給予”才是人應有的生活方式。
  
   猶太人認為,完整的人應談是關心體貼他人、懂得“給予”的人。為了“給予”,要不斷地學習,一生不斷地學習——這一教育宗旨和日本的教育相去甚遠。
  
  思考能力和刨造性的基礎在於記憶
  
  在日本有一種觀點,認為記憶力好的孩子思考能力和創造性就差。這種輕視記憶的想法是錯誤的。思考能力和創造性的基礎正在於記憶。
  
  記憶分為左腦記憶和右腦記憶。所謂有記憶力而沒有思考力,正是因為這種“記憶力”是左腦的記憶力。如果右腦記憶力得到開發,事情就完全不同了。創造性是右腦的屬性.右腦記憶訓練不僅可以幫助開發右腦記憶.還能夠激發出創造性、感性、靈感和直覺。
  
   湯川秀樹所著的《天才的世界》一書中說。“天才”是偉大的開創者和創造者,是完成了客觀上被認為具有巨大價值的工作的少數人。他們具有獨立自主的性格、自信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富於預見性和洞察力。
  其實,這些特性都是右腦的資質,只用左腦工作的普通人和它們無緣。
  
  相信大家能夠理解:通過右腦記憶訓練開啟了右腦的大門之後,能夠引發出屬於右腦屬性的靈感、直覺、創造性和獨創性。
  
作者: 上海悄悄    时间: 2012-12-10 20:10:56

北京和和 发表于 2012-12-10 19:50
刚好这个周末,在苏老师那儿也谈到记忆的问题,我当时说到了犹太人的方法,刚才找了一下,转过来部分。

...

感谢和妈的转帖,有收获!

和妈也来说说吧,你是如何看待经典的,你对于孩子学习经典有什么想法呢?
作者: 北京和和    时间: 2012-12-10 22:47:48

上海悄悄 发表于 2012-12-10 20:10
感谢和妈的转帖,有收获!

和妈也来说说吧,你是如何看待经典的,你对于孩子学习经典有什么想法呢?

我非常佩服你的是有计划,有执行力,自己也肯专研,投入。
这些我跟你差距巨大,因此,孩子们这方面差距巨大,也是显而易见的。
有时我想,孩子真是命啊,遇到不同的父母,会有不同的际遇,这些都不可复制,不会有第二个安,也不会有第二个和和。

跑题了,呵呵。
对经典,我家没有引入,我自己对那些东西认读有障碍,我几乎认不了几个字,如果没有拼音,我自己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文盲,我本身也没有文化底蕴,典故知道的都是一知半解,零星半点,因此,我一直对国学绕行不靠近。

和和在幼儿园和小学,都有背颂弟子规,目前肯定比我强的多,叽里咕噜能背不少,但这都是学校老师的功劳,她回家也不背颂,我不管不问,因此也不揽功。

因此我对国学还真没啥想法,这不是跟大家后面学习来了嘛。

我是想知道大家让孩子为啥学国学,怎么学?
刚看了为了培养记忆力是一方面,还有什么呢?传统文化的传承?
说实话和和身上我还真不期望她家国天下的,肩负啥重担。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啊。
她只要做个小女人,平安一辈子就行了。

是不是很泄气,话说我这段时间正能量不足。
作者: 明月照我心    时间: 2012-12-11 11:34:12

我希望孩子读经典,只为修身养性。

可惜,一是我自己不大努力去读。二是我儿子似乎还没有感兴趣学文呢。

就先搁着。等待时机吧。
作者: 爱无言    时间: 2012-12-11 11:56:26

前两周去参加一个收养孩子的聚会活动,大部分孩子当然都是中国收养的。有个8岁的中国女孩,长的很漂亮。和我家美言玩的也很好。后来孩子给了我她的名片,告诉我这是她的business。她爸爸给我解释,她已经办过几次画展,建了这个网站卖她的画,我看到名片上的画风是水墨画的特点,于是问爸爸,是请老师教的吗?孩子爸爸说没有,这个孩子从2岁起就自己画,从来没教过她,她的画就自己带有浓烈的中国画风格。回来到网站上看了更是惊讶,这个孩子的画和我闺女自己涂鸦发展出来的画差异太大了!等下我找来那张名片,给大家网址,可以看看。

在这里说这个似乎跑题,其实我是从这个事情感觉验证了一些荣格的理论。孩子虽然被收养了,但实际上孩子的潜意识依然是有着浓烈的和中国人紧密联系的欲望的,而且孩子的基因里就有这些画画的知识,所以自发地孩子就传递了出来。

我们老祖宗的东西,现在越来越感觉到是那么智慧,怎么让我们的孩子潜意识里本来就有的这部分基因输出出来?如果说学国学,我觉得意义就在于此。但到底怎么学,我也没有经验,也在思考琢磨中。

我不反对孩子的诵读,朗朗上口,自然成诵,孩子很享受的话,是一种很好的境地。我闺女在新学校适应的差不多了,我也正想着这方面做点什么。越小的孩子从论语,大学啦之类的开始估计挺好,我怕大一点的孩子是不愿意去诵读那些了,因为无法理解,会觉得很枯燥的。日日新这样的集体诵读反而就很好地引导孩子超越这种枯燥,达到那种境地。日日新的五年级孩子,从小诵读,也从不讲解,他们自然地能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这种语感是培养出来了,这个语感一定是给孩子了一些更多更美更有益的东西的。
作者: 海宝妈妈    时间: 2012-12-11 11:57:42

我家的喜欢经典的韵律,虽然大字不识几个,却很喜欢念。

作者: 海宝妈妈    时间: 2012-12-11 12:02:47

但若把经典的背诵当成任务,我是不赞同的。窃以为,小学和幼儿园阶段还是应以体育和美育为主导。
作者: 爱无言    时间: 2012-12-11 12:03:59

我想孩子一直诵读经典,最主要受益的是孩子的思维和心地会有老祖宗有的那种圆润的智慧,现代教育都会让孩子逻辑思维发展的很好,而中国人特长的那种模糊辩证站高看远的整体思维是容易被忽视的。以前我一直反对人有智力上的差别。听到无数个中国孩子转到美国学校就特别优秀的故事,大家言外之意就是美国人笨,我一直很反对这种评判。可现在我觉得如果去掉评判和歧视的情绪,客观来看,美国孩子容易逻辑思维,他们的思维无法很圆润模糊关联和整体。中国孩子一旦到了他们这种轻松环境的学校,一下子就爆发出了那种优势。我上课时听老美同学的问题推理,很多我都觉得他们因为逻辑思维的限制,缺乏想象力,所以无法理解有些东西。当然美国人中的天才也多,那是另一个话题了。
作者: 爱无言    时间: 2012-12-11 12:11:15

多说一句。美国人思维简单,所以人都很简单真诚。中国人复杂,我们一直都觉得这很贬义。可现在我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人的复杂也就有可能是深刻。不知道以前为什么中国人老觉得自己不行,国家的发展的落后和个人的很多能力方面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有着很多美国人无法来弥补的优势和特长的,那真是我们的财富。所以孩子还是大学再国外去读吧。我是每年暑假会让闺女回国来读两个月书,中文不丢下。将来大发展的趋势,一定在东方的。孩子掌握英语,中西好的都学到,肯定是占很大便宜的。
作者: 爱乔儿    时间: 2012-12-11 12:27:47

国学本是很美好的,但因施教者目的、方式不同,其效果也大相径庭。
作者: 爱乔儿    时间: 2012-12-11 12:31:03

对于我们家庭而言,最应接受接受国学熏陶的可能是我自己,只有触动心灵的美好,才能经由父母传递给孩子。

作者: 爱乔儿    时间: 2012-12-11 12:33:39

很怕社会上的一些读经班,总觉得把国学骨子里的精气神丢了,徒有一个形式。
作者: 明月照我心    时间: 2012-12-11 13:22:15

本帖最后由 明月照我心 于 2012-12-11 13:23 编辑
爱无言 发表于 2012-12-11 12:03
我想孩子一直诵读经典,最主要受益的是孩子的思维和心地会有老祖宗有的那种圆润的智慧,现代教育都会让孩子 ...


客观来看,美国孩子容易逻辑思维,他们的思维无法很圆润模糊关联和整体。我上课时听老美同学的问题推理,很多我都觉得他们因为逻辑思维的限制,缺乏想象力,所以无法理解有些东西。
--------------

我觉得,这跟生活中细节太明确太清晰了,缺少模糊、缺少疑问地带有关。

换句话说就是刺激种类不够打通大脑的回路。
作者: 上海悄悄    时间: 2012-12-11 13:29:05

说下我为什么跟孩子一起开始学国学吧。之前我也是0基础的。

我的理由有三:

第一,学经典的孩子心怀天下、志存高远,往简单了说,不容易学坏。

第二,国学是老祖宗留下的经典。哪怕将来孩子出国了,老外也是很看重你的本国文化的。中国孩子,总要学点中国最经典的东西,咱中国人的根在那里呢,文化的传承丢失了是很让人心痛的。

第三,也为学校教育、考试留一手。往近了说,多认识不少字,多音字,通假字。我家孩子的识字我没教过,孩子虽能自主阅读,但我也知道有些字学得似是而非。如果拿故事学字,生字比例太少,效率太低。论语第一篇,孩子第一次读,磕磕巴巴读下来,有多少生字一目了然了。往远了说,初中还是高中语文课要引入古文?每年高考这部分也不少分吧?好了,当别人在跟古文搏斗的时候,咱孩子轻松拿下这一块——都是从小见惯的熟人啊,留着小时候的味道,多么亲切啊!这部分简直等于白送分嘛!

这是我家开始读经典的初衷。
作者: 上海悄悄    时间: 2012-12-11 13:36:14

读是肯定要读的,什么时候读,怎么个读法,我却是一直没想好,所以迟迟没有开始。

促进我终于开始的契机,其实还是要归功于小学老师——当我看到每天晚上都有的那些背诵、朗读的作业时,当我看到那些含金量绝对不高的儿歌和课文,却要求一字不差的背诵时,我不淡定了。

安记性不错。要求背诵的课文基本上是当堂记住,回家直接背给我听过关。可是小小脑袋瓜,容量终有限,装点儿什么不好啊?与其背这种隔天就忘,再也没用的东西,干嘛不背点有用的?

就是这样我们开始了经典诵读。
作者: 上海悄悄    时间: 2012-12-11 13:53:04

读经、背诵,据说能加强孩子的记忆力。

有人说孩提的记性最好,不开发开发,可惜。但也有人研究,说人的记忆力是一直呈增长状态,要到60岁才下降,相反孩子的记忆力是最差的(漏屋)。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我让安读这个,没图开发记忆力。我没奢求背几遍,记住,再也不忘。就跟学英文一样,绝对不可能什么1天记住10个单词,1年就是3600个,3年就是1万词汇量。。我没有见过这种牛人。小孩儿学东西,本来就是学了忘,忘了学,边学边忘,边忘边学。10个单词,第一天混了8个脸熟,第3天剩下4个,但是,如果每天都坚持阅读,每天过眼的单词何止50个,那么10个单词中6个脸熟4个记住,这样不断滚动地学下去的,3年1万有点高,对折5000个也不是不可能。。。。

我们读论语,每天用时也不多,读两遍,基本是15分钟。零碎时间也听,安常跟着读起来。四篇论语读下来,我也摸到一定的规律。安大概听几遍能读顺读熟,读多少遍自然能背,我也开始心中有数。都说做一件事,最开始的2个月坚持下来了,往后的坚持就简单了。我们已读了1个半月,前面还有时候因为时间关系停一两天,现在觉得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往后的坚持,我想不难。


作者: 上海悄悄    时间: 2012-12-11 14:03:49

什么时候开始?这是个问题。这个问题回答之前还有个问题要问:是不是要孩子理解?

不求甚解的读,可以早一些开始。古文是有韵律的,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自然地有一种摇头晃脑的节奏和韵味。小龄的孩子可能会喜欢的。

大一点的孩子,要他背一些不知所云的东西,难度太大了。而且,古文和英文一样,战线拉得极长,太花时间。大孩子有没有那么多时间?

我本来不赞成小孩子学很多东西,但现在庆幸我们所学的几样都开始得不算晚。真是因为学生的时间太紧张了!如果小一、小二不花点功夫,到了小三、四、五,小升初的压力在那里,还有多少家长能淡定得慢条斯理地读什么论语?

要淡定,就趁还有大把时间的时候,早点开始。只要讲究方式方法,给予合理的安排和进度,孩子未必反感。再说了,试试呗,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商量的,进度方法都是随时可以调整的,不是说了么,早开始,时间有的是呢!

但大孩子,时间紧张,就不能太盲目地上项目了。上,就要做足准备,就要规划好安排好,争取成功,争取早日“转化为生产力”,争取早日从“鱼”变成“渔”。这不是功利,这是聪明人的做法。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12-11 14:13:36

非常佩服悄悄的思考力和执行力,我都观望几个月了,还没有开始,我的本意是好好准备准备,开始时是想和孩子一起学,必要的时候,还需要拉动孩子一起坚持下来。看来我需要做决定了,小一的适应已经差不多进入状态了,我也该到每天老师要求的古诗背诵之后再加一点内容了。
作者: 上海悄悄    时间: 2012-12-11 14:14:19

说到淡定,其实我一直都认为,真正的淡定,那是有底气的淡定,胸有成竹的淡定,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淡定;淡定的背后其实是厚厚的积累,充分的了解,满满的自信。

如果背后没有这些,前方都火烧眉毛了,你还稳坐泰山呢,那不是淡定,那是盲目自大,后果自负。
作者: 北京和和    时间: 2012-12-11 14:47:51

上海悄悄 发表于 2012-12-11 13:29
说下我为什么跟孩子一起开始学国学吧。之前我也是0基础的。

我的理由有三:

这是初衷哈,估计现在进行中或许会有变化。

但是就是这初衷的话,我是不会开始的,也就是说打动不了我呢。
第一条理由,我前面说了,对孩子我真不需要她心怀天下,志存高远,呵呵,她就过个小日子就行了。天下啊,家国啊,啥啥的,最好不涉猎,特别是政治啊,演艺圈啊啥的,也不涉足。
她不会学坏,这我坚信。
第二呢,不管她在国内还是国外,她都不要担负中国文化传承的重任,不要受这些羁绊,自由自在的生活就好。
第三呢,太遥远了,我只看到明天需要做的事儿,看不到那么远啊,目光短浅,鼠目寸光,呵呵。
还有,好像高考中这部分很少很少很少的一点点儿吧,哦,我甚至没觉得有。并且即使有,也是唐诗宋词的多,唐诗宋词我不把它们归到国学里面的哦。

当然,男孩跟女孩的养育很不同,所以,我是来跟着学习来的,但愿没有起到啥坏作用。
作者: 上海悄悄    时间: 2012-12-11 14:54:47

伏地的小草儿  不好意思,唱点反调。要学国学,有第二点考虑,已然是足够了。第一点不太赞同,因为不学经典的孩子也有心怀天下、志存高远的;第三点不赞同,因为看着像是在抢跑似的。


抢跑不抢跑,还要看这条起跑线画得对不对。。高中学古文有研究证明?

如果起跑线摆放的位置就不对,抢跑不抢跑,有那么重要吗?
作者: 上海悄悄    时间: 2012-12-11 15:00:39

北京和和 发表于 2012-12-11 14:47
这是初衷哈,估计现在进行中或许会有变化。

但是就是这初衷的话,我是不会开始的,也就是说打动不了我 ...

是啊,初衷而已,想法是会改变的,毕竟我们也才开始呢不是么?{:1_113:}

我的初衷也没想要说服谁,能说服我自个儿,我有了足够的动力开始,目的就达到了。你还没有被说服,自然没有动力开始。就像我姐姐一直希望我接近基督教,我也一直没动力,拖了好多年呢。有些事,当它到来的时候,一切就是自然而然的。
作者: 华妈    时间: 2012-12-11 15:09:35

安妈说的第3点,我理解是古文的启蒙和英语类似,早有语言环境,今后语感会更好。有了古文语感,今后看古文不那么费劲。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12-11 15:33:50

俺们前几个月也是到处找理由,看到一个说得最多的就是:读经典会让孩子的道德水平高,自我约束力强(这个俺们不认同),变得有礼貌,视野开阔,以及打开更大的格局。反正都是文化人说的,道德呀,视野呀,格局什么的俺们自己都搞不太懂,所以也没那么高的要求俺家妞。
作者: 聪聪小子    时间: 2012-12-11 16:20:26

我也接触了几个读经典的妈妈,其中一个最初接触育心经典,立马就去深圳拿下了它的代理权,这些书的价格还是满高的。其实我觉得大人读经典确实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因为有自己的经历与感悟在里面。
作者: 明月照我心    时间: 2012-12-11 17:11:26

我喜欢国学,应该是缘于我古文根基还算不错吧。我喜欢古文,除个别远古经典外,基本上可当白话文读。

古文之中,以前我只感觉到美。词语、修辞、韵律、对仗、声韵、节奏,都有一种美感,让我享受不已。我说不出到底美在那里,能够意会却无法言传。还记得青春时独自一人在校园里低吟“寻寻觅觅”时的孤独悲伤,年轻时吟育“不破楼兰终不还”时的壮志激昂,结婚后和老公在大街上高诵“黄河之水天上来”时的澎湃豪情。当诗词的情感进入你身体中时,你与它们就是一体、不可分割的。

但年轻时很反感哲学类的经典。文非理解我不能背诵。所以对那些经典道理类的,虽然也少背几句,但其实很不认同。倒是中年后再看,觉得句句有深意,所有的道理古人早已写明在书中,只是我仍然需要转一大圈才能够寻找到。

所以我觉得,不管孩子背不背得下来,不管他理解不理解,我是希望他能够读的。能像我一样从小就喜欢、读古文如白话,当然好,不行也没有关系。只要有了这个环境,早晚有一点,古文中的情感、韵律会慢慢地渗入他的心灵、他的情感,他会找到与之的联结。
作者: 明月照我心    时间: 2012-12-11 17:18:10

本帖最后由 明月照我心 于 2012-12-12 12:02 编辑

以前写的,贴过来。
----------------------
古文里的很多文章,除了其间的道理之外,另有一些无法言喻的东西在其中,远不是儿歌的节奏与韵律可比。

比如很多古诗词、散文中描写的那种意境、美景,这都是要靠心去感受的,并非解读可以体验到的。句子间的抑扬顿挫、平仄押韵、起承转合,都是要靠感受才能够理解的。我曾经研究过一段时间诗词律谱,那时候才深刻感觉到古人对语言的把握能力,绝非今人能比。即使抛开诗词曲赋,单是散文中的一些词句,能够从小记忆至今,并非只靠思维理解的。到现在我还记得《荔枝图序》中“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几句,还记得读到“浆液甘酸如醴酪”那句话时我的感受,口水已经不自觉地流下来,虽然我那时根本就不知道醴酪为何物。为此现在我都视荔枝为天下美味。到现在我还能记得《小石潭记》给我的轻松跳跃的感受,记得其中的“犬牙交错”,也曾拿它取笑弟弟新长的参差不齐的牙;记得《岳阳楼记》给我的一揽天下、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感受。

再说道理。古文说道理极少像今人一样干巴巴地直接讲道理,多半是先摆一个事例,然后由事例扩展开去谈道理,或者由抒情转而去说理。比如《卖柑者言》《卖油翁》《庖丁解牛》《岳阳楼记》等。《左传》《春秋》等也多半以故事为主,像《庄子》《道德经》这样直接讲道理的不多,《道德经》确是难解,但其他一些文中的道理就很容易理解,比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道理其实用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来讲深奥的道理。由此来看,其实我国先贤经典中的道理并未脱离生活存在。不仅如此,关于“道理”的表述我觉得古文更能准确的体现其内涵与外延。在读某些文字的时候我常常感叹古文字的精确与准确,甚至有时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而换一个字就换了个意思”。而《弟子规》《三字经》等启蒙文,对孩子开智确实也很适合,比如我给儿子讲学习的道理,费多少口舌都不如“子不学、不知义”“幼不学,老何为”这几句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但成人对这些内容的解释要更符合后世的价值观,才不会让孩子在奉行时发生偏差。

在华德福的培训课上,曾经用身体感受过诗歌的节奏----是节奏不是韵律,我发现,三言句子节奏最缓,然后是五言,然后是七言。句子所含的字越多,节奏也就越快,同样的体验深度对感受力的要求也就越高。所以孩子学习语言要从少到多,三言到五言到七言。而我自己也是在高中时才能体会到七言律诗的美感的,之前根本就不喜欢律诗。中国字本就是象形文字,古汉语又其实是一种形象的语言,都可以提升人的感受力。而白话文其实很适合现代快的生活节奏,而过于明确的语言也会削弱孩子的感受力,因为没有了可以感受的空间。所以有时间去阅读古人的那些断句不长、抑扬顿挫、形象真实的句子,确实是一种放松与滋养。


所以,虽然我不提倡每个孩子都去读经典古文,但如果可能的话,还是尽量给孩子提供多一些的接触机会吧。
作者: 明月照我心    时间: 2012-12-11 17:18:30

本帖最后由 明月照我心 于 2012-12-11 17:20 编辑

我看过一段X小学孩子集体背经的视频,节奏太快,孩子们背得上气不接下气,情感全无。有点纯粹为读而读、为背而背的味道。

我不太赞成这样读经,囫囵吞枣、美感全无。不如不读,不如读些简单的古诗。
作者: 明月照我心    时间: 2012-12-11 17:18:56

本帖最后由 明月照我心 于 2012-12-11 17:27 编辑

这是我印象中第一篇给了我强烈美感的古文,那时候,这篇文章还读不明白大半,唯一能看懂的就是一日、二日、三日、四五日那几句。但即使如此,我都不知流了多少口水。

现在再看,依然觉得美味当前,荔枝----之前我从未听说过的一种水果----的样子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读这篇文章时,字里行间自然感觉到许多空间(空格部分),可以去体会、去感受和想象。


------------

荔枝图序  李白

荔枝 生 巴峡 间,树形 团团 如帷盖。叶 如桂,冬青;华 如桔,春荣;实 如丹,夏熟。朵 如葡萄,核 如枇杷,壳 如红缯,膜 如紫绡,瓤肉 莹白 如冰雪,浆液 甘酸 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 而色变,二日 而香变,三日 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 尽去矣。

元和 十五夏,南宾守 乐天,命 工吏 图而书之,盖为 不识者 与 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 云。

作者: Elf    时间: 2012-12-11 17:27:27

我同意和和妈和伏地小草,我不要国学灌输家国情怀、道德信念、继承民族文化重任,这些宏大概念里精华与糟粕杂揉,难以清楚剥离。

不过呢,我支持接触国学,缩小范围就是古文。父母把自己认为美好的文学艺术介绍给孩子,这很好。
学古文的理由是  1 那是优秀文学;2  了解中国文化——是了解而不是全盘接受。



作者: 明月照我心    时间: 2012-12-11 17:28:24

本帖最后由 明月照我心 于 2012-12-11 17:51 编辑

我觉得,中国是一个情感丰富的国家,而古文恰恰表达了这种丰富细腻的情感。
作者: 爱无言    时间: 2012-12-12 10:02:34

Elf 发表于 2012-12-11 17:27
我同意和和妈和伏地小草,我不要国学灌输家国情怀、道德信念、继承民族文化重任,这些宏大概念里精华与糟粕 ...

呵呵,希望我的话不让人误解为这些宏大概念之类的。

我只是越来越感觉,我们和孩子可能通过诵读古文能得到很多营养,思维上的,情感上的,境界上的,这些是现代西方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里不具有的。其实中国古代的很多修养方式,比如书法画画都具有一些独特的功能。现在只是不像以前那样反感而是觉得欣赏了,觉得都是财富,但这一大锅金子怎么搞成自己的,这确实挺头疼的,所以也只是想一想。前阵子和孩子一起练毛笔书法,但孩子嫌妈妈写的太好,没起到作用,也不写了。

大家能说说用什么方法能又有趣又轻松的把这些金子搬到自己家呢?
作者: 爱无言    时间: 2012-12-12 10:34:10

蒙童求我,非我求蒙童。

-----
这句话真好啊!得孩子想学,找着你来教,让孩子主动,这样你才能教好,孩子能学好。不能颠倒过来啊。
作者: 朵云妈妈    时间: 2012-12-12 10:36:41

关于国学先说我自己,我的外公是个非常喜欢古典文化的人,所以小时候家里有很多明清小说,说出来难以令人置信,我在小学四年级就半读半猜读了《杨乃武与小白菜》《老残游记》《儒林外史》~~,后来接触到古典文学可以说一见倾心,可惜我没读文科啊。但是我自己去自考了汉语言文学本科,就是因为喜欢。
现在对于朵朵,我没有刻意带她读国学的经典,但是我身边有古典国学的氛围,比如我们茶文化的圈子,每次活动我都带着她,诗、茶本一家,这样的文化里自然而然的有古琴、古诗,书画,活动的时候大家还穿汉服,沿袭古典的礼仪。在家里,我经常泡茶、焚香,朵朵爸爸爱好书法,每天有空必然临帖。
之前,我也没有把这些对孩子的读国学联系起来,现在想想,我也是在给她国学的影响的。
只不过没有走读经这条路。我希望把古典文化作为生活的美学。
作者: 爱无言    时间: 2012-12-12 10:38:24

本帖最后由 爱无言 于 2012-12-12 10:41 编辑

百度了下:

孔子讲他一生中求道的心路历程时说:“十五致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

我自己瞎琢磨的。十五岁专心求学求道,三十感觉掌握主体了,四十没有疑惑了,五十才体会出道..

百度的解:

出处:《论语为政篇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作者: 朵云妈妈    时间: 2012-12-12 11:28:19

@伏地的小草儿   我们的活动有一个领头人,他是我们当地茶文化的研习学者,正在编撰陆羽《茶经》考据,并且一个人重走陆羽寻茶路。我们当地协会、交流会、茶商,甚至政府举办一些茶会都会找到他,他也带着大家一起做活动、探讨。
湖州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大家都知道的茶圣陆羽就定居湖州,但是陆羽其实研习的更多的是茶的种植到品茶,更多的还是关注技术层面的东西。真正的茶道茶文化的发起者是称为侍僧的皎然。皎然是湖州人。他们俩是忘年交,皎然提携了陆羽,成就了陆羽,也开创了茶道。
作者: 笑笑妈    时间: 2012-12-13 12:54:23

溪云 发表于 2012-12-10 12:52
我最近看得比较多的是累积法,方法和模式我比较认同,就是书纠结那套书有些小贵。如果完全自己教,我怕自己 ...

我采用累积法,用的是四海的教材,
暑假时组织了个国学班,几个小朋友在一起读,效果还是不错的。

寒假又要来了,准备再搞个国学班,找几个小朋友一起读。

作者: 笑笑妈    时间: 2012-12-13 14:02:25

暑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周一到周五每天一小时,学习了大学,中庸和孝经三部经典(每次都有古典音乐当背景音乐),当然都没有学完,学了一多半。
刚开始是大人带读,后面有大概两周左右的时间,没有大人了,就靠一个读小学二年级的小朋友带读。这个小朋友为了带领大家读,每天都会很认真的备课,自己在家把第二天要读的内容读熟,而且在课堂上还要组织课堂纪律,想办法让大家能跟着他读,这段时间里,这个孩子学到了很多,知道自主学习了,也知道理解老师了。
作者: 乐妍妈    时间: 2012-12-14 17:08:05

小朋友学东西,有主动性很重要,大家出出主意,怎样引人学国学的动机呢?起码让小朋友先进了那个门。
作者: 上海悄悄    时间: 2012-12-14 20:40:10

乐妍妈 发表于 2012-12-14 17:08
小朋友学东西,有主动性很重要,大家出出主意,怎样引人学国学的动机呢?起码让小朋友先进了那个门。

我家读论语我没花什么心思,也没做过多的铺垫。而在这之前,安几乎没有接触过国学。

我们主要是时间问题,原本上学的日子,每天晚上完成了作业后时间都留给读英文。后来留了20分钟出来读中文故事,1周后发现故事都会读,就把故事时间改了学读论语。

有了这个固定的时间,接下来就没什么问题了。我稍微讲了讲孔子何许人也,论语是本什么样的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就正式开读。安有一样好,他学什么都有兴趣,至少不反感。当然方式方法也很重要。
作者: 一米妈妈    时间: 2012-12-17 20:21:00

上海悄悄 发表于 2012-12-14 20:40
我家读论语我没花什么心思,也没做过多的铺垫。而在这之前,安几乎没有接触过国学。

我们主要是时间问 ...

安妈,能不能给我说说你用的什么教材?音频也是配套的吗?谢谢哈

作者: 山丹丹    时间: 2012-12-18 14:24:42

安妈,能不能给我说说你用的什么教材?音频也是配套的吗?谢谢哈

作者: 山丹丹    时间: 2012-12-18 14:25:13

本帖最后由 山丹丹 于 2012-12-18 14:27 编辑

同问:大家用的什么教材?有没有拼音版本的?而且能附带一些解释。

因为,没有解释,我怀疑我会把内容解读错了。

我家孩子读古诗或者三字经,都要刨根问底的,我老担心我把人家经典的内容解读错了。


作者: 上海悄悄    时间: 2012-12-18 20:05:08

山丹丹 发表于 2012-12-18 14:25
同问:大家用的什么教材?有没有拼音版本的?而且能附带一些解释。

因为,没有解释,我怀疑我会把内容解 ...


给孩子读的书,有拼音,大字就好,最好不要有解释。

家长可以看一些参考书,备解惑。

我家用的是 东南大学的版本 http://book.360buy.com/10431042.html

音频用的是 四海版本。

版本不一样有个问题,就是读的音跟书上有时不对。

但四海的版本差不多绝版了已经。东南大学这个版本很好,字大,带拼音,一点点的解释。黄色的纸张,不反光,

还有其他一些版本,育灵童,育心,音频还有什么跟读版,很多的。
作者: 一米妈妈    时间: 2012-12-18 20:32:51

上海悄悄 发表于 2012-12-18 20:05
给孩子读的书,有拼音,大字就好,最好不要有解释。

家长可以看一些参考书,备解惑。

谢谢安妈。很详细,马上去下单。

作者: 上海悄悄    时间: 2012-12-19 08:11:18

爱无言 发表于 2012-12-12 10:34
蒙童求我,非我求蒙童。

-----

以前转过童年汇大陆的这条微博。但,常看常新。再来一遍:

成人很少会检讨自己的行为,通常第一反应是:孩子没兴趣了(潜台词是:这是孩子的问题),我有必要再啰嗦几句的是:这恰恰是特别信奉“爱与自由”模式的家长对“自由”的一种误解。人们在给孩子“自由”的时候,是给了自己逃脱责任的一个机会。我不得不说,这个“真理”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毒药”。

对儿童的成长与收获而言,不是他们到了一定时候自己就能吸收到的,很大部分原因归结为你投入了多少?我们不仅仅是尊重孩子,这远远不够,如果脱离了下面这条,尊重其实只是一个口号——

第二层意思是,成人必须介入并给予恰当的建议,以便使得自己同时成为他们的同伴和引路者,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真正察觉到你对他们的尊重和重视。

如果一个孩子想放弃就放弃,没兴趣成人就算了,孩子理解到的并不是尊重和重视,而是理解成了“自我意志的力量”,这种自我意志会弥散开,在许多其他类似的情景之下被应用为放弃的借口。
作者: 爱无言    时间: 2012-12-19 08:56:15

上海悄悄 发表于 2012-12-19 08:11
以前转过童年汇大陆的这条微博。但,常看常新。再来一遍:

成人很少会检讨自己的行为,通常第一反应是 ...

大陆说的确实是父母容易走入的另一误区,中国父母很多是害怕被控制被强迫的,因为自己受过太多的被强迫着学习,所以对自由是内在里的渴望。很渴望自己的孩子不受压迫和控制。因此觉得引导孩子似乎都是不让孩子做主似的。父母体验到了自己的这些“自由”是怎么回事,也就容易不两端摇摆,而是真正给孩子所需的。就如古人这句话表达的一个非常现代性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父母老师怎样要让孩子自己有强烈的学的欲望,孩子跑来让他们教,这个境界真是高呢!中国古人很多领悟到的真是令人佩服,只可惜这些精华没有被普通民众吸收,反而经常变成对孩子强迫控制地让他们学习。
作者: 四月    时间: 2012-12-20 15:44:12

昨天晚上那个徐建顺教授在我家娃儿的学校做了个推广吟诵的讲座,我觉得很好。如果能那样教孩子国学,孩子们估计都是愿意学的。据称徐教授是成都政府请来在全成都的中小学推广吟诵活动的。

他们有一个网站叫中华吟诵网(http://www.yinsong.org/),上面有很多资料和视频,都是免费的,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作者: qiqi788078    时间: 2013-3-25 16:27:41

谢谢安妈开这个帖子,进来学习,收获很大
作者: hutianyang    时间: 2013-3-28 11:07:07

这个帖子要追着,呵呵,虽然我儿子已经大了,但是我感觉明月说的有道理,我不希望他读古文仅仅读论语,道德经之类。真喜欢明月那读古文如读白话文的境界呀。

还想看看大家都准备读完论语道德经之后给孩子读什么呢?
作者: 笑笑妈    时间: 2013-3-28 11:53:52

笑笑读经三周了,有时候一遍都不读,有时候只肯读一遍,偶尔可以读4,5遍,这个偶尔只发生过那么一两次。
大学,她说她能背下来了,想测验下,可人家不配合,有一次好不容易让她给背了一大半(个别地方需要提醒),后面怎么也不肯背了,我相信她应该是比较熟了,提醒下应该是可以背下来的。
中庸,她不喜欢,很少读。
孝经,她说也能背下来很多了。
得想想办法,让小朋友能持续读下去
作者: 笑笑妈    时间: 2013-3-28 11:58:08

准备下周给笑笑读道德经或者是笠翁对韵,看她自己选择哪本,
换下新内容,也许她会积极性高点?
作者: 青豆    时间: 2013-4-3 14:24:52

这么多孩子在学习经典,这不错。我家是买了书,放到架子上了
检讨中,没有执行力
作者: 伏地的小草儿    时间: 2013-5-9 12:02:32

隔了一些时日再来看旧贴,真是好贴啊。

好贴顶上来!


作者: 华妈    时间: 2013-5-9 13:34:57

又顶上来了!
正好今天看到一片文章,“聊斋”是上乘国学入门读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23a4c20101aicn.html


作者: 阿毛阿飞    时间: 2013-5-9 20:28:42

华妈 发表于 2013-5-9 13:34
又顶上来了!
正好今天看到一片文章,“聊斋”是上乘国学入门读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23a ...

聊斋当成年人的国学入门还可以,对孩子来说,聊斋中有很多内容“少儿不宜”。
作者: 阿毛阿飞    时间: 2013-5-9 20:30:56

论语,抽象概念比较多,又不太有韵,作为启蒙读物太艰涩了些。
作者: 阿毛阿飞    时间: 2013-5-9 20:50:20

我觉得,让孩子读古籍,要有个明确的目的:是做道德教化用,还是引发对中文阅读的兴趣?是体会中文之美,还是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广的了解?
目的不同,选取的启蒙读物有所不同。
我是希望女儿能对中文的音韵之美有所体会,所以让她背些诗歌。楚辞句子长,用字偏,音律变化太多,就没让她背。
诗歌之后,会选些赋来让她读。接下去才是道德经和史记的一些篇章。总之是从文字音韵角度来选。
这是我个人的喜好。虽说儒家经典似乎是中国文化代表,但我偏偏特不喜欢孔子骂仲由那些话,也不喜欢孟子老是说齐王。





欢迎光临 幸福大观园 (http://www.xingfudgy.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