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大观园

标题: 萨提亚关系模式培训笔记分享 [打印本页]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5-28 13:30:23     标题: 萨提亚关系模式培训笔记分享

我被菜籽儿拖着,参加了父亲参与力的志愿者招募,我很感恩我身边总有这么行动力强悍的朋友,推动着我这个懒人。

志愿者这周末培训,我开始看了培训内容,就对萨提亚培训很期待,因为这个萨提亚词儿我听到很久啦,可它究竟是个什么东东呢?我太想知道了!

培训时间从9点到12点多,意犹未尽,老师真的很棒,我这个听课经常打瞌睡的人,一上午连个哈欠都没打,觉得每句话都值得记下来,回家后还回味了一下,越发觉得很想跟别人去balabala。。。。。

现,分享笔记,肥水先流到这里。
作者: 聪聪小子    时间: 2012-5-28 13:55:12

等着听呢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5-28 14:10:35

[attach]32433[/attach]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5-28 14:16:22

本帖最后由 容宝妈妈 于 2012-5-28 14:20 编辑

我刚刚试着去画这个图去了,嘻嘻,还好画出来了。

这是一个家庭系统图,因为这些系统彼此连接,所以是牵一发动全身。

老师让三个同学分别代表这三个系统,然后用丝巾把他们绑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几种动力系统。比如,一个想动,硬拖着另两个动,两个合伙,拖着另一个动,三个各动个的,这几种情况,三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体验,大家想象一下吧,嘻嘻。

家庭中成员关系,也类似这个三角形,彼此独立,有联接,但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是最理想的状况,而任何一个系统失衡,都会影响其他系统。

家庭系统中,失衡出现时,在孩子身上会表现很明显,孩子可能会情绪失衡,出现人际交往问题和一些偏差行为。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5-28 14:42:29

本帖最后由 容宝妈妈 于 2012-5-28 14:50 编辑

分别来说家庭中的这三个关系。

亲子关系,要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心理营养,这个心理营养,因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而不同。

0-3个月 ,孩子处于自闭期,此时他需要的无条件接纳,是一种自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感觉。那么照顾婴儿的人,尤其是妈妈,要及时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反正吃喝拉撒睡抱抱,都要及时满足。

4个月-3岁,共生期,孩子在此时获得安全感,学习分离,独立,负责任。也有一些具体的做法,总之,满足孩子的安全感需求,孩子就能更好的学习分离和独立,也会学着承担责任。

4-5岁,孩子需要的是肯定,赞美,欣赏,认同。因为此时正好是孩子开始形成“自我”的时期,他的自我需要我们的评价去“填实”。而父亲在此时的作用尤其重要,老师说父亲夸一句顶妈妈十句哈!父亲的认同有助于孩子形成自信,自我价值感,尤其是有助于孩子的性别认同,女孩子因此更女性化,更柔美,男孩子因此更勇敢,更man。


老师也提到如今的“中性风”,说可能跟父亲角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在3岁前,妈妈的情绪稳定对孩子很重要,所以爸爸的作用,在此时是要给妈妈提供稳定性,不一定要亲自参与带孩子。
但4-5岁时,父亲要回归到孩子身边。
作者: 福娃京京    时间: 2012-5-28 14:42:50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5-28 14:52:41

行动派,献花
作者: 敬听    时间: 2012-5-28 15:47:37

到别人的帖子里去打酱油?
作者: 水之道    时间: 2012-5-28 17:34:38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2-5-28 18:13:49


作者: 妞妞妈妈    时间: 2012-5-29 11:48:16

热盼,俺耐心滴等。刚入了萨提亚的《新家庭如何塑造人》,正读呢。呵呵,我是多通道用户,床头一摞书,同时读。。。
作者: 乔阳阳    时间: 2012-5-29 16:02:25

来学习了
作者: BigPucca    时间: 2012-5-29 17:05:50

诶,还没休息好~

容妈的帖子各个都是精品,就是慢工出细活,等得我脖子都长了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5-30 09:50:54

这两天每天去我的菜地消磨半天,除草浇水的折腾,回来后就只想看帖子消遣消遣,唉,今天痛下决心一定要把这帖子完成,撸袖子开始!

上次说到4-5岁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特意提到了爸爸在此时的重要性,但是其实,当妈妈的都有经验,如果爸爸之前从未在孩子那里做过什么的话,到了孩子4,5岁时,ta可能很难一下子接受爸爸,其实婴儿期开始,孩子就需要爸爸了,比如小贝比,看到妈妈的时候会很宁静平和,可是看到爸爸了就会很兴奋,此时爸爸稍微一逗,孩子就会嘎嘎的笑的很开心,我家的孩子就是如此,才1个多月大的时候,爸爸来逗,就 会张大嘴哈哈大笑,那时妈妈我,还嫉妒的很呢,我平时伺候吃喝拉撒睡,都没得到过这等待遇啊!可见,婴儿天生就有引起爸爸的注意的本能!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5-30 09:57:49

继续说心理营养,到孩子6-7岁时,孩子需要有模范,父亲的作用更为明显,孩子会从父亲日常的处事行为中,学习到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以及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的态度和方法。父亲的“身教”在此时比“言传”要重要的多,父亲甚至会影响孩子对生命的看法。

老师举了个例子,比如,爸爸和孩子一起玩儿的时候,看到路边一条受伤的小狗,如果父亲此时对这个很漠然,对孩子说:“别管闲事,快走!”那么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是:生命是不值得珍惜的,遇到事情的时候逃避就好,不要管那么多闲事。而相反,如果父亲带着孩子去做些什么帮助这个小狗,那么孩子吸收到的就是----生命是重要的,需要我们爱护的,当遇到问题时,我们可以去应对,可以去想办法解决。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5-30 10:01:28

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他们每一个时期我们都给予了他们所需的心理营养,他们就会成长的很好,如果有些我们没做好的,其实也是有补救的机会的,当然,孩子越小越容易修复,如果孩子大了去修复的话,不是说不可能,只是对父母而言是更大的挑战。

当然,即使父母没做好,一个人成年后也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感悟去成长的,就好比现在的我们,所以我倒是认为,知道这些知识,不是要让我们更焦虑,而是督促我们努力做到更好,大家还是放松些,尽力就好!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5-30 10:09:49

还有,大家可以从家庭系统图中看出来,每个系统和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要有自己改变,系统就会改变的意识。我觉得这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而不是仅仅期待对方改变来适应自己。

然后是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按老师的排序,我理解是这样,夫妻关系良好>和平分手>吵闹打架>争夺孩子以及以孩子为挡箭牌,也就是说,最差的情况,是把孩子卷入夫妻双方的争斗中。这些做法,会影响到孩子的亲密感,责任感,安全感。

比如在夫妻争斗很严重的家庭中,孩子有可能成为一个有强大责任感的人,ta来做拯救者,老师说很多愿意背着整个家庭系统走的人就是这样的,ta不由自主的要去承担很多责任,事事劳心费力。

另一种可能,是孩子成为一个责任感很弱的人,因为ta自我价值感低,ta对自己有期待,但是ta又觉得自己做不好,会自责,那种无助感促使ta干脆不去负任何责任。
作者: 福娃京京    时间: 2012-5-30 10:10:05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5-30 10:15:57

老师在这里还安排了几个同学来表演家庭模式,让大家体会在这样的模式下,每个人的感受。

比如,夫妻俩人始终是互相指责的;

夫妻俩人关系太好,忽略孩子的;

父亲不在家,母亲一直想要拉住父亲的;

父母各忙各的,都不关注孩子的;

母亲和孩子太过亲密,排斥父亲的。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5-30 10:30:42

而影响夫妻关系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中,我们学习到的应对方式,对婚姻的看法,以及原生家庭对我们情绪的影响,还有最直接的,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家庭规条”,当我们带着这些家庭规条走入一个自己组建的新家庭时,碰撞和冲突是自然的。

老师把自家的事例拿来当笑话讲,呵呵。她自己从小到大,受的教育是,吃完饭一定要马上收拾干净,而她老公的家庭里,一般吃完饭都会休息,到下一顿开始前收拾好就行。她笑说为这个他们发生了很多次争吵,每次她都会指责丈夫,“你怎么能这样呢,太懒了你!”然后,因为指使不动老公,自己带着一肚子怨气去洗碗收拾桌子。

直到有一天醒悟过来,这个家庭规条带给自己的舒服,她终于打破了这个模式,她觉得吃完饭不马上收拾也不会影响什么,吃完饭休息一下挺舒服的,从此以后不再看老公不顺眼,也没怨气了。

其实我们很多家庭都有类似的例子吧,就看我们能不能跳出来,看到自己身上被绑住的那个规条,或者对方身上被绑住的规条,只要我们有勇气去改变,家庭相处模式就变了。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5-30 10:32:35

本帖最后由 容宝妈妈 于 2012-5-30 10:40 编辑

老师也画了著名的萨提亚冰山图。她称这个为心灵地图。

这个我从微大师的帖子里转过来的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5-30 10:39:27

就是当我们受到指责时,实际是感受到“自我”被否定了,老师让我们几个同学分别代表冰山的一层,然后当扮演“自我”的人被指责时,其他各层的人相应的按自己的感受去做一些事情,但是说实话这个环节是我的困惑,我不大理解这个体会的意图是什么。

但是这个图给我的启示是,行为和应对模式,都只是冰山一角,要看到自己和他人冰山下最底层的自我和期待,以免会纠缠于表象而忘记了表象背后的实质。
作者: 水之道    时间: 2012-5-30 12:10:03


作者: 果果花儿    时间: 2012-5-30 12:29:5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果果花儿    时间: 2012-5-30 12:44:3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5-30 13:02:13

谢谢果果的解释,尽管我还困惑着当时那个“走冰山”,呵呵。

但是你写的最后两段我看懂了,也是我从这个冰山图中体会到的,无论什么表层行为,都是可以追根朔源的,这就是萨提亚老师所说的接纳,我们要看到行为背后的动力点,那个渴望被理解被认同的正向需求。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5-30 13:10:27

接着来贴我的笔记,发现自己隔了几天,已经有点忘记当时凌乱的记下的那些词语的详细情形了,大家见谅,我可能会有些逻辑不清和语无伦次。

在原生家庭里,父母给予了我们很多束缚,不许这样,不许那样,老师请了一个同学来扮演孩子,我们每说一个家庭规条,老师就在“孩子”身上紧紧绑上一条丝巾,一直到这个男同学全身都被紧紧捆住,像个粽子似的迈不开步子。

老师让“孩子”走几步,动一动,问“孩子”的感觉如何,“孩子”说感觉很不舒服,被束缚太多,而且,好像有股力量想使使不出来。

老师让“孩子”如果感到不舒服,可以自己去解开那些束缚。“孩子”就很费力的去解,一条一条的,起初很费力,后来手被解放出来了就快了,不一会儿就解完了,老师问“孩子”此时的感受,“孩子”说,解开的过程很费力,很痛苦,解开后虽然感觉轻松了,但同时,也感觉到有点失落和不安全感。

这个过程很形象了,我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5-30 13:16:14

当我们给孩子建立家庭规条的时候,老师的建议是三个:要以肯定、支持的态度去执行,而不是批评和否定的态度;第二,要考虑家庭规条对孩子的“自我”的伤害性。我想这个意思还是,不要用强 硬的,否定的态度去执行家庭规条,以免让孩子感受到的是被指责,“我不好,我不能,我不行”这样的东西就会进入到孩子的自我中去。

第三,是家庭规条的灵活性和情境性、方法性。这个我理解是不要为了规条而规条,我们本意是为了让孩子更好,比如餐桌上吃饭的礼仪,本意是想让孩子表现的讨人喜欢,但是可以考虑情境性,比如在外面聚餐时要遵守礼仪,但在家里可以适当放宽,不必求全责备。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5-30 13:23:24

下一个部分是如何改善关系

首先是信念的转变,有时候,我们的信念改变了,这时虽然外在看起来改变的很少,依然不尽人意,但是要相信我们的内在已经发生了变化,慢慢的都会有所转变。这跟我们说的“当我改变,世界改变”是一个意思。

当我们改变自己看事物的视角,我们的应对模式就会转变,从而,外在的改变就发生了。

要接纳我们是有限的,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尽他们所能而为。这个跟咱们园子里流行的“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是一致的哈。

我前面说了夫妻关系不好,影响孩子的责任感,其中也有可能是让孩子成为一个责任感超强的人,其实这也算是淤泥中的养分吧,毕竟,这样的人会非常有动力让自己变的强大,来背负整个家庭系统的责任。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5-30 13:27:06

人们因相同而联结,因不同而成长。当对方和我们不同时,这是我们成长的功课,呵呵,就是接纳的功课!

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

我们会重复在成长过程中熟悉的模式,即使那些模式是功能不良的。这一点相信很多人深有体会的,不多说了。

我们要通过学习、咨询,来建立和谐的自我。

构建和谐的夫妻关系:夫妻之间光有爱是不够的,我们要学习如何处理冲突,我们要注意男女不同,天生气质不同,以及原生家庭的不同。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5-30 13:39:26

本帖最后由 容宝妈妈 于 2012-6-5 10:46 编辑

老师介绍了四种气质类型:乐天型、忧郁型、冷静型、激进型。

乐天型:非常明显的特点是爱交朋友,爱团体生活,乐于建立关系,不记仇,很快就能把吵架的事儿忘了,对事物的看法通常是正向的、积极的。

忧郁型:宅,喜欢独处,对待事物看法是比较消极和悲观的,细腻,害怕拒绝,不善于表白,记仇,吵架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记得,不容易从情绪中走出来。

冷静型:注重和谐,逻辑强、理智、聪明、善于分析、注重解决问题、不善于感受、注重人际关系的平衡,对人包容度很高。

激进型:不知疲倦,未达目的不择手段,不惜伤害他人,自己能力强,对旁人也期待较高,不关注别人感受,只看重最终目标,报复心强。但是激进型人如果爱上某人,认准了这人,会对ta非常好。

日常生活中,乐天和忧郁搭配的较多,激进和冷静搭配的较多。

我和老公,分别都是乐天和忧郁的组合体,我乐天的地方他忧郁,我忧郁的地方他乐天,神了!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5-30 13:46:02

夫妻之间,要学会增进友情,发展共同兴趣,独立自主,以情相吸。

最好的夫妻关系,是两个相交的圆,有共同的部分,也有各自自己独立的部分。

沟通层次图

[attach]32566[/attach]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5-30 13:50:59

老师笑语,当谈恋爱时,我们是迅速和对方从外层走入最核心,但是当我们结婚后,我们是迅速从最核心的走向最外层。

老师举个例子,老婆从单位回来气冲冲的说今天被领导批评了,老公说“那肯定是你没做好。”老婆本来是要谈感受的,这下咣当,不说话了,下次遇上类似事情,可能就会只说自己的想法,今天被领导批了,我觉得就是领导不对。。。老公又说“那领导再不对也是领导,你反省自己。”咣当,下次老婆就只会回来说“我已经吃过饭了,你自己吃吧。”到最后,俩人可能也就是回家打个招呼,“我回来了。”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5-30 13:54:26

本帖最后由 容宝妈妈 于 2012-5-30 13:55 编辑

如何令对方敞开心扉,要求我们要在对方面前做一个安全的人,用对方能听懂的“爱语”去表达爱。

如何做一个安全的人:

不伤对方自尊(不去否定和伤害对方的“自我”)

不使对方感到羞耻

不使对方感到焦虑、压力、威胁、内疚

接纳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的资源和局限性。(我理解就是多看优点少看缺点)

尊重我们各自是独立的个体

重视

肯定、认同、欣赏。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5-30 13:59:42

好了,笔记我就基本倒腾完了,累啊!

这些道理都很简单,只是,要在生活中去内化和运用,老师说,和所有人的关系到最后可能都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我们和自己的关系。

嗯,这和克里希那穆提的那句经典是一个意思:自由的心就是行动,这样的行动就是爱。

当我们自己和谐了,我们就能很自然的爱,对方也会感受到我们的爱。

大道相通,条条道路通罗马,祝福大家都能获得自由、喜悦、爱!
作者: 米米    时间: 2012-5-30 14:02:18

辛苦了!谢谢分享!
作者: 柳林风声    时间: 2012-5-30 14:19:48

谢谢分享,要好好看看
作者: 楠妈    时间: 2012-5-30 16:03:4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一溪云    时间: 2012-6-1 22:50:42

真详细呀,谢谢分享
作者: qiqi788078    时间: 2012-6-2 00:56:44

本帖最后由 qiqi788078 于 2012-6-2 00:57 编辑

谢谢分享,很受益!
作者: 水之道    时间: 2012-6-2 13:26:24

谢谢!
收益匪浅!
作者: 廖欣    时间: 2012-6-4 10:21:17

谢谢分享!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6-4 10:57:00

谢谢各位,写出来能对你们有触动,那是我们的缘分!
作者: 妞妞妈妈    时间: 2012-6-5 09:53:55

谢谢容宝妈妈,条条大路通罗马
作者: 明月照我心    时间: 2012-6-5 10:32:16

谢谢分享!
作者: 明月照我心    时间: 2012-6-5 12:01:13

本帖最后由 明月照我心 于 2012-6-5 12:05 编辑
容宝妈妈 发表于 2012-5-30 13:10
接着来贴我的笔记,发现自己隔了几天,已经有点忘记当时凌乱的记下的那些词语的详细情形了,大家见谅,我可 ...


老师让“孩子”如果感到不舒服,可以自己去解开那些束缚。“孩子”就很费力的去解,一条一条的,起初很费力,后来手被解放出来了就快了,不一会儿就解完了,老师问“孩子”此时的感受,“孩子”说,解开的过程很费力,很痛苦,解开后虽然感觉轻松了,但同时,也感觉到有点失落和不安全感。

-----

不明白啊,为啥解开后感觉到的不是自由,而是不安全呢?

要这样的话,不是说最好有束缚、不要自由吗?
作者: 水之道    时间: 2012-6-5 12:46:27

明月照我心 发表于 2012-6-5 12:01
老师让“孩子”如果感到不舒服,可以自己去解开那些束缚。“孩子”就很费力的去解,一条一条的,起初很 ...

估计意思是说,被束缚的久了,就会习惯了这种束缚,要是一下子解开这些束缚,马上换另外一个状态,人也会不适应的,甚至想回到束缚的状态中,因为这是最习惯的状态,自然也会觉得在这种状态里会安全一些,新的改变,或者是太快的改变,哪怕是更好的,更自由,刚开始也会有恐惧,甚至觉得不安全。
作者: 水之道    时间: 2012-6-5 12:54:02

感觉这段话对于人的成长也是很有启发的,我们都会有束缚,慢慢的去解开束缚的同时,也要面对走向独立和自由,而带来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刚开始会这样,最后肯定是享受独立和自由的生活了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6-5 14:32:58

谢谢明月的提问,谢谢水之道的解答。给你俩

当那个同学解开束缚时,老师问他什么感觉,我们大家都嘴快的替他回答“舒服了!”

可是那个同学说,不仅仅是舒服,好像还有点儿失落和害怕。

当时我心里也咯噔一下,老师的解释就跟水之道说的差不多,当习惯束缚时,去掉束缚可能会带来不安全感。

我想这可以解释我们很多人宁愿在圈子里打转,却不愿意去掉身上的捆绑,因为他还没那个力量,因为他恐惧一旦揭开这绳索,那些变化,那是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的恐惧。


作者: 果果花儿    时间: 2012-6-6 00:46:5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6-6 18:02:08

果果花儿 发表于 2012-6-6 00:46
关于那个不安全感,我当时的感受是心疼:作为父母,我们为孩子绑上这些束缚的时候,带来的后果远比我们想象 ...

对呀,非常同意!!{:1_143:}
作者: 菜籽儿    时间: 2012-6-8 14:25:09

容宝妈妈 发表于 2012-5-28 14:16
我刚刚试着去画这个图去了,嘻嘻,还好画出来了。

这是一个家庭系统图,因为这些系统彼此连接,所以是牵 ...

我补充些啊:

老师说,萨提亚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系统性

上图所示的每个系统都有相互的关系存在的。三者关系一旦失恒了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老师举了些例,我觉着很有现实意义,所以写下来给大家参考。

1、大人孩子会有情绪表现。比如情绪失恒,突然间高兴突然间不高兴,莫名其其妙的发脾气或不知道什么原因一个人生闷气等等等。
2、孩子会有交流问题:比如说没人跟他玩,被群体排斥等等。
3、其他偏差性问题:在大人方面,有可能是心理问题,精神问题,抑郁症等。在孩子身上表现为攻击性,咬指甲,说谎,破坏物品等等。
作者: 菜籽儿    时间: 2012-6-8 14:41:28

我接着补充哈。

孩子的成长需要生理营养&心理营养,生理营养满足了,孩子自然而然的到月份就学会了卧爬翻站走,而当心理营养得到满足后,孩子才会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比如孩子上学后自我学习的动力——原来一直以为这个是习惯的养成等其他教养方面的结果,没想到啊,居然是孩子得到满足后自我呈现出来的,非常非常受益。

心理心理营养的获得几个时期:

0-3月:无条件的接纳——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


人出生时左脑是没有发育的,发育的是右脑即感觉系统。所以,孩子的营养来源都在于“我感觉”。而这个感觉会记忆在身体里,影响人的一生。所以,要及时对孩子的哭闹等及时回应。这是我们应该而且较容易做到的。当时容妈对现在一些人抱有的观点提出了否定,即:认为孩子不能一哭就抱,会惯坏孩子的。老师也支持容妈!即——一定要及时回应孩子,理解孩子的正当需要。


当孩子在这个时期的需要没有获得满足时,他的一生都会寻找这样的人——接受他爱他给他满足的人。可能表现为上幼儿园粘老师,上小学了也粘老师,到中学粘同学、早恋、迷偶像,这里举了个例子,前几年迷刘德华的那个女孩。而当他成人后也在寻找一个对他无条件接纳和爱的人,有可能会不停的换伴侣、女朋友……


当然,在任何时候,没被满足的需要是都可以弥补的。但是需要那样的一个人,内外一致的,有足够的力量给他,对他无条件的爱,而且要至少要给三年,而且孩子越大困难要求会越多。


还有一种孩子,出生后晚上经常不停哭闹,老师说这样的孩子是因为在母体里就有不安全感——这可能与孕期妈妈的情绪有关,或是妈妈经受了较为强烈的事件。所以孩子出生后不安感很强烈,她就会用用各种方式来要索取爱,这时候的父母应给予弥补。


有这样一种情况,妈妈很忙或是其他原因,妈妈没有精力给予,这时候有的孩子可能会选择其替代人。如姥姥保姆等,如果这个人是可以给予的,也是可以的。有的孩子却只认妈妈,不选择其他人。这与孩子的气质类型有关。




作者: 菜籽儿    时间: 2012-6-8 14:50:15

4个月-3岁共生期所需要的心理营养

在母亲体内,其实是两个个体,但孩子认为与妈妈是一体的,这表现出来有很多孩子小的时候会指着妈妈说“我”,还有的孩子会要和妈妈结婚等。

在这个时期,孩子在心理上会慢慢由共生体分离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个分离的过程孩子需要大量的安全感。当孩子觉着安全的时候才会愿意与妈妈分开。才会踏实。

如果这个阶段过末得到满足,有的孩子会特别的粘妈妈,有的孩子入园的分离焦虑会特别久特别剧烈,哭的死去活来的。当然也有是因为妈妈自身没有安全感,不愿意与孩子分开。

当孩子有了足够的安全感时,她才会乐意与母亲分离,去发展他的独立性,并让他责任的那一面自然而然的呈现出来。这种能力是不需要培养的。


作者: 菜籽儿    时间: 2012-6-8 14:57:17

4岁-5岁需要的心理营养:肯定欣赏认同

孩子由上个阶段与母亲分离开独立出来后,他内在的“我”是空白的,这时候父母要及时的肯定欣赏认同他,让他渐渐充实起来,让他知道自已是什么样的,这样,他的自我价值感会很高,自信心呈现出来。就会独立,有责任感,做自已的事情。建军立一个高自我的状态。

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特别特别重要。有时候,父亲说一句赛过妈妈说百句。为什么?呵呵,当时我就现场问了这个问题。
老师解释说,因为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方面是不同的,父亲的影响都是大方面的,比如,如何看待生命,价值观的建立,人格特征的形成,性别角色的区分,等等。总之。这个阶段爸爸的参与很重要。

作者: 菜籽儿    时间: 2012-6-8 14:59:43

系统性的说法是“当我改变,世界随之改变”的别一个版本:即,当我改变时,一定会影响自已的系统发生改变,而根据他们的互相牵制互相影响的原理,所以,老公孩子父亲母亲的系统,一定也会被影响,只是,这需要一个阶段,需要坚持——还需要我们在信念上坚定:改变都是有可能的,即使是外在的改变是有限的,内在的改变一定是会发生的。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6-8 15:08:11

多谢菜籽儿补充!
作者: 菜籽儿    时间: 2012-6-8 15:30:09

夫妻关系影响孩子的一些方面:


亲密感:“我知道我爱你,但是我不能跟你亲近“。比如很爱父母,买东西照顾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有特别亲昵i的行为,搂搂抱抱等,也感觉不是什么话都可以跟你说, 少了些亲密的感觉。


责任感:根据孩子的气质类型力量感不同,孩子会呈现两种状态,一是特别有责任感,当两口子吵架时,他会从中劝解“别生气了,”还把一方拉到另一方那里等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特别有责任感,变成拯救者,会自发地去安排家里的所有人的事情等等。当然也会很有能力很能干。第二种孩子是没有责任感。因为他们想承担,但感觉很无力。会有自责感,无助无能。这样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他们就可以看不见诸多事情,表现出来很弱的责任感,但同时,他的自我价值感也很低。


安全感:夫妻不和的家庭里的孩子一种是不与人交往。一种是在人际关系上掌控——掌控的方式有强势的,凡事你得听我的;还有一种弱势的,表现出现什么都不行,需要你照顾。还有一种是通过性关系来掌控对方。


作者: 齐齐妈    时间: 2012-6-8 15:39:58

刚一气看完,好东东呀!

谢谢容妈和菜籽儿无私分享!赞!
作者: 菜籽儿    时间: 2012-6-8 15:45:18

夫妻关系类型对孩子的影响。
1、夫妻指责型:孩子害怕惊恐。
2、夫妻关系特别好:孩子感觉孤独失落。
3、爸爸在外面忙,妈妈着爸爸想把他拉回家里:孩子的感觉紧张害怕。
4、各自在外面忙没人管孩子:孩子的感觉孤独,会做一些负向的事情只为求得家长关注。
5、爸爸在外面忙,妈妈追不到爸爸,与孩子纠结在一起:孩子不愿意与妈妈分开,爸爸感觉被孤立,内心的需要和归属感被忽略,被爱被尊重的感受被自已养家和照顾家庭掩盖和合理化了。父亲对男孩充满抱怨指责。孩子大了问题就爆发了。激化家庭矛盾,有可能从这个家庭走开。而这个孩子因父亲的缺失会呈现很多女性特质,在青春期性心理上会出现诸多问题。

作者: 丁丁    时间: 2012-6-19 09:25:45

今天又来温习了一下这个帖子,还是很受用。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6-25 15:56:10

补一个图。

[attach]33282[/attach]
作者: 水之道    时间: 2012-6-25 18:04:30


作者: 宝贝姗    时间: 2012-6-25 19:53:24


作者: 华妈    时间: 2012-6-28 11:44:51

又复习了一遍,很好,谢谢容宝妈
作者: 简繁    时间: 2012-6-29 12:56:49

来i点冰山导图的实际案例吧,太需要了,呼唤啊~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6-29 13:31:36

这个冰山我其实不精通,微大师应该是专家。

不过我体会的是,当你对对方的某个行为或者话语产生情绪时,站在旁观者角度去挖一下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反应了我自己什么样的需求,事实上,往下挖,会感觉到最深层的需求都是渴望被爱,被接纳。如果我们能这样觉察自己,慢慢就能体会到对方的行为背后的需求。
作者: 奥莉薇    时间: 2012-6-29 14:00:09

容宝妈妈 发表于 2012-6-29 13:31
这个冰山我其实不精通,微大师应该是专家。

不过我体会的是,当你对对方的某个行为或者话语产生情绪时, ...

突然对自己有了觉察:我骨子里面是个高度需要对方认同和肯定的人。反过来,我也不习惯认同他人,包括娃娃包括妹妹。

我很酷,我侠女,老爱说我防御,也许就来自这个骨子里。

在那个华德福,我感觉到了约束,感觉自己和对方的不同,感觉对方并不接纳我的不同,而非要把我束缚到和她一样时,我不舒服,最后我找到了突破口表达了不赞同并逃之夭夭。
然后今天在帖子里面,我还在寻找认同,我还在发泄当年她们对我不认同的烦躁。

包括我数次在大观园里面求拥抱,也是因为太渴望认同了。

但反思,我的成长经历并不缺少认同呀,是因为被认同的太多了,被惯性习惯了?还是?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6-29 14:16:21

奥莉薇 发表于 2012-6-29 14:00
突然对自己有了觉察:我骨子里面是个高度需要对方认同和肯定的人。反过来,我也不习惯认同他人,包括娃娃 ...

因为你得到的都不是真正的认可呗。只是因为你聪明,你能干,你坚强,你是好孩子,等等吧,是因为你的某种品质得到 的认可。

最满足的是,我仅仅是我,你就认可我,爱我,这个就难了,没几个人得到过。所以,被认可和被爱的需要,我们一直都有。

作者: 羊羊妈    时间: 2012-7-11 15:24:29


作者: 羊羊妈    时间: 2012-7-11 15:25:15

先献花!再慢慢看
作者: yuqiu    时间: 2012-7-11 21:04:54






欢迎光临 幸福大观园 (http://www.xingfudgy.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