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大观园

标题: 单开一帖来说说学校教育 [打印本页]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4-9 13:45:09     标题: 单开一帖来说说学校教育

原本是在高雅高歌关于日日新高压线的帖子里参和了一句,结果被请求要详细说说,那咱们首先来讨论下关于学校教育的基本观点吧。

嗯,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学校应该给孩子什么,孩子去上学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给”孩子知识?

我想想清楚了这几个问题,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就会明确很多了。

这个周末,周六我参加了日日新的招生说明会,周日我参加了乐知学堂的招生说明会,这两个会代表了这两个学校不同的风格,也表现出了他们各自对教育,对孩子的理解。

原本我相当喜欢日日新的,不过在近距离接触乐知后,我觉得日日新有相形见绌之感,大车老师极富人格魅力,是个非常有悟性的人,他个人赋予了日日新很多内涵,这非常了不起。

但是乐知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华德福本就比较完善的体系,对孩子天性的了解,对生命的看法,让学校的起点已经不同。再加上乐知有一群出色的老师,所以我说,乐知的境界比日日新要高。

先说这么多,后面还有。

也想听听大家的感觉。


作者: 敬听    时间: 2012-4-9 13:45:56

我有强烈的转帖的冲动。

是你让大家谈感觉滴
作者: 可怜的小猫    时间: 2012-4-9 13:48:19

楼主,这些都是结论,概括性的,强烈要求具体一点点。。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4-9 13:48:30

我先出门了,办完事回来再说。
作者: BigPucca    时间: 2012-4-9 13:57:43

扑通,我又掉坑里了,这几天抽空上来扑坑的~ 5555555
这个坑还特别掉人胃口,估计接下来我会一直进来扑一下,得准备头盔了,鼻青脸肿的走了。。。。。。
作者: 高雅高歌    时间: 2012-4-9 14:07:24

虽然放水版了,但不许水,谁水我跟谁急!
作者: 高雅高歌    时间: 2012-4-9 14:08:51

各位大侠别水了,求各位了.

(极度焦虑中.)
作者: 高雅高歌    时间: 2012-4-9 14:11:39

哪位同学给个乐知学堂的链接?
作者: 敬听    时间: 2012-4-9 14:13:22

高雅高歌 发表于 2012-4-9 14:11
哪位同学给个乐知学堂的链接?

你搜下21CAKE的贴,她是那儿的小学老师。还有费思。


作者: 敬听    时间: 2012-4-9 14:15:12

作为行动派,我来转帖了。
作者: 敬听    时间: 2012-4-9 14:15:43

原帖名:一个志愿者眼中的乐知。作者费思。

作者: 敬听    时间: 2012-4-9 14:16:11

对于乐知学堂,我算得上是“一见钟情”。自从去年年底的开放日,第一次走进乐知时,我就被这里每位老师的真诚、大方和用心深深地吸引。到后来决定来乐知工作,这一个月来,我收获的已不单纯是感动,而是行动的决心——或许相遇乐知,是我实践教育理想路上的“new karma”(新命运),不论多么艰难,总是开始探索生命的新版图了。

乐知足迹·“背倒”游戏

1月10日,是上学期最后一次,也是我参加的第一次教师会。那天具有特别的意义,几位老师一早就喜气洋洋地宣告说,要给陈卓老师办“满月礼”了。这是欢迎新老师融入团队的小仪式。老师们一个个唱着自我介绍的歌,拉起手一路走过来,乐知的足迹清晰可见,团队渐渐形成整体,太有画面感了。当大家牵着手围绕在新老师面前时,唱出:“we are Lezhi; we are one”的时候,估计再刚硬的心也要变温柔吧?

更让我内心震动的还在后面。“入队仪式”的重头戏是背倒游戏: 新老师要站在桌子上,向后倒下去,整个乐知团队会站在她身后,伸出手臂托住倒下了的人的后背,支持她不会摔倒。无怪乎振飞老师常常愉快地说:“我能够自信地做主班,因为我后面有整个乐知团队的支持。”这一天的意外插曲是:陈卓老师有些恐高,站在高高的桌子上,努力试了又试,实在不敢往后倒。如此僵持了许久,老师们紧紧攥住的手都要拽红了。要不就算了?只不过是个仪式而已嘛?没想到的是,没有一位老师说放弃,只有鼓励和耐心的等待,甚至每个人都站到桌子上,演练一遍“背倒”。梁老师是一倒再倒,陈菁老师则是一贯地温声细语,讲述自己第一次背倒时的恐惧,表示理解和安慰。

拥有这样一个充满爱和包容,同时又坚持不懈的团队,我愿意放下所有顾虑,一起努力。就像颖铮老师教我们的《打渔歌》:“白浪滔滔我不怕,撑起舵儿往前划”,边唱边律动时的感受,真是鲜活极了。

乐知团队的每位老师都富有个性。大孟老师爱思考、善于行动同时又富有幽默感,颖铮老师带我们练习音阶“5-5-3”的时候,他张口就给配上了词:“小三度!”;梁老师细致认真地做教具,到周末假期也放不下;小麦老师美丽优雅,明快的色彩,给人温暖的感觉;振飞老师忙碌了一整天的课程,谈起孩子们的时候,总是神采飞扬,说不完的牵挂;珂珂老师从容自信;陈菁老师善解人意;陈卓老师爽朗大方……哎,几乎每一位老师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孩子是教育的出发点

作为值班老师,我渐渐熟悉了乐知的一日节奏。每天从清扫、晨颂、迎接孩子开始,上午大课间去户外活动,中饭时,老师孩子们一起排队,请值日生帮忙打饭,下午孩子们放了学,常常还不舍得走,流连在木工房和游戏教室,而老师们则要做每日教学的回顾……在点点滴滴的过程中,我开始接触乐知的孩子们,也进一步思考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

好像是大孟老师说过:“小时候最顽劣的孩子,长大后对老师的惦记最多,因为老师在他身上付出了很大的心血。”老师们聚在一起,思考、讨论最多的是孩子,但并不意味着时时介入、事事干预。有几个孩子来办公室打“小报告”,谁谁不做值日啦,谁谁看了书不收拾啦。多数时候,振飞老师只是倾听,希望孩子们能够自己处理好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课堂上难免会有不跟随的孩子,教师要如何自然地形成权威,引导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又不陷入“控制”和“反控制”的关系?对这个问题,我想得还不是很清楚。印象比较深的,是振飞老师谈到治疗故事的酝酿过程,要先把孩子们的问题或疑惑放在心里,等心里的图景慢慢地清晰起来。成人常常着急要拿出一个解决方案,一方面是出于“教导”的责任,想要指出清晰的路,一方面是面子问题,怕自己回答不上,或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

课间的时候,大孟老师常常带着几个孩子做木工活;梁老师和女孩子们游戏,拍手,玩沙包,单脚跳“编花篮”……也总是耐心愉快。我们观察到上午的大课间还要加餐,户外时间常常不能保证,再加上每天上午的课程较多,中饭有点晚,于是两位主课老师重新讨论新学年的一日节奏安排。总之,一切要从孩子当下的需要出发。

和乐知一起成长

这一个月来,我基本上每周有三天去乐知,另外两天去研究所工作。小鹅爸爸看我早起准备去乐知的干劲十足,半开玩笑地说:“是不是每周去乐知的那几天,你特别高兴?”

我想,不单纯是高兴吧,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尽管研究工作一直没能顺利收尾,有时候也会给我很大压力,但我始终期待着能够全身心投入儿童教育的那一天。

这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适于儿童天性的教育,阅读了大量的教育学、认知发展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不停地观察和思考,做了很多功课。可是真正进入实践的时候,发现自己其实远远没准备好做小孩子的老师,或者说,自己还没有成长为意志、情感、思维平衡发展的人。

《礼记·学记》有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罗列一下我需要做的一些准备工作吧,以为自勉:

在教学实践方面,最近教师会上学习《十二感官》,我读了《First Grade Readiness》一书,感觉在儿童观察方面,还要多下功夫。此外,结合我们的教育目标,要进一步思考小学课程大纲,同时收集适合课程需要的歌谣、故事、游戏等等。

在艺术修养方面,我有很多方面需要提高呀,比如唱歌、黑板画、水彩、手工、律动……

在个人状态方面,要更舒展,更自信。说到这一点,我还是有点害怕打扰孩子,而不敢太主动接近孩子们,所以到现在都没把一期的孩子们认全。那天放学的时候,一位爸爸到木工教室和南教室找了一圈,没看见孩子们,掉头过来问我:“你看看XX和XX在不在?”我有些尴尬地说:“我还不太认识这两个孩子。”回过头来想想,我为什么不能问一问班上的其他同学呢?相信孩子们会很乐意帮忙的。

嗯,以后争取能早早到学堂,在门口迎接孩子们,报上名字,然后问候一声早上好!

作者: 高雅高歌    时间: 2012-4-9 14:16:12

老大,还是你不好.

你看她的主题里老有这样的提示-------

有权访问的用户组或认证用户为:
    功勋会员, 管理员, 超级版主, 版主

作者: 敬听    时间: 2012-4-9 14:18:34

费思,德国马普学会哥廷根神经科学博士,目前乐知的老师。

原帖地址:http://www.manyangyu.com/forum.p ... &extra=page%3D1


作者: 敬听    时间: 2012-4-9 14:18:58

21CAKE,乐知德语老师,帖子《我在小学当老师》
作者: 敬听    时间: 2012-4-9 14:33:07

高雅高歌 发表于 2012-4-9 14:16
老大,还是你不好.

你看她的主题里老有这样的提示-------

http://namez.cn/forum.php?mod=vi ... 7%B5%B1%C0%CF%CA%A6《我在小学当老师》
作者: 敬听    时间: 2012-4-9 14:35:54

乐知博客http://blog.sina.com.cn/lezhiedu
作者: 明月照我心    时间: 2012-4-9 14:37:02

冲你在那边的几句话,一定要顶。

也证实了我心中的感觉。我有时候总怀疑自己的。
作者: 明月照我心    时间: 2012-4-9 14:38:47

周六去日日新,感觉氛围有些乱,似乎学校没准备好。对自己到底要怎么做没准备好。
作者: BigPucca    时间: 2012-4-9 14:40:35

费思的文字看起来很平和,喜欢,糕糕的文字自然也是众所周知的让人舒服,都想去乐知看看了~

小学老师真的很重要的
作者: 阿毛阿飞    时间: 2012-4-9 14:40:47

看到学校教育,进来才知道,这个可不是一般的学校。
作者: 明月照我心    时间: 2012-4-9 14:47:34

大车老师极富人格魅力,是个非常有悟性的人,他个人赋予了日日新很多内涵,这非常了不起。

------

这让我想起孙瑞雪。

昨天一个朋友还对我说:教育者!=教育。
作者: 夏风    时间: 2012-4-9 15:35:37

是在北京么?北京的孩儿有福了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4-9 21:51:32

谢谢老大的转贴,鞠躬,果然白羊座是行动派。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4-9 21:54:10

日日新我去过两次,第一次是在3月初和巴园玉米班的妈妈们一起去的。那次的经历我也在博客里写了,

摘抄一些贴过来:

我们先去了日日新的新校区,据说他们今年9月份就会搬到新校区来了,新校区离原来的校区也不远,都在七里渠那一带,是一个大概150亩的苗圃园,如果校区规划建设好了,这里可真是不错,地方够大,而且可以让孩子亲近自然,这里有小山坡,果园,还有湖,我万分期待这个校园的未来面目。哈图妈妈提出了离高压线太近的问题,这个我也觉得值得注意,还要再考察考察。

后来回到老校区,大致参观了一下,就和大车老师夫妇俩进行了一个小型座谈会,他们介绍了日日新的教学情况,家长们提出了很多关心的问题,他们也一一解答。

我没记笔记,不过对大车老师的感受倒是亲切了很多,他是个很理想主义的人,也很有勇气,而且有孩子般的倔强劲头,从日日新的环境和他的谈吐来看,日日新是个人文底蕴很丰厚的小学,尽管他成立才几年,规模也不大,可是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风格。大车老师的夫人平和温柔,感觉更理性务实,与大车老师那意气风发的模样倒是相得益彰!

正如他们自己所说,可能目前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教育体系,应试教育已经存在了这么多年,尽管他有这样那样的不好,可是也已经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打破旧世界,重建新世界,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也提到了日日新的第一个班级,语文教材和教学方法曾经几度调整,大车老师的夫人带着抱歉说,这个班级的孩子为学校承担了很多,不过我却想,即使这样在常人眼里看来是“被耽误”的经历,对于孩子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些孩子前后体验了几种教材和教学,这也是财富啊!

日日新的朝气是最让我心折的地方,他是个处于成长期的学校,尽管有着许多不足,会犯一些错误,可是他有着非常宝贵的一点----强烈的成长愿望,以及视错误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的坦荡心胸,他就像个孩子,尽管还有些稚弱,却是轻装前进,前途无量。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4-9 21:58:21

本帖最后由 容宝妈妈 于 2012-4-9 21:59 编辑

顺便提一下,我和费思相遇在去年夏天,那时她在豆瓣创立了“理想教育实验田”,我和泡妈其时也正在商量办小学的事情,没想到的是,费思的姐姐和泡妈是同学,呵呵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感慨这世界太小,于是第一次豆瓣小组聚会我们也很幸运的参加了,因此结缘。

费思也是行动派,去年就参观了日日新,写了很详细的一篇文章,也贴过来给大家看看。

题目是----日日新:没有上课铃的学校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4-9 22:00:41

这是我第三次来日日新了,有幸得到大车老师的许可,可以进教室听一天课。我感受最深的,首先是老师和孩子们的生命状态,再就是课堂管理的方式,以及对经典诵读的重新认识。

自由、自在、自然

日日新孩子们的状态,真不是简单一句“给孩子自由”就可以达成的。第一次见面,大车老师谈论起孩子们就光彩四溢地说,希望孩子们尽享生命的自由、自然、自在。我当时不太理解,日日新的孩子上课要起立喊老师好,而读经教育在我印象里更是灌输式学习,为什么倡导“自由、自在、自然”的学堂要有这些形式和内容呢?(读经的问题留到后面再讨论。)

先说自由自在的方面吧。这里没有上课铃,每个班有自己的上下课时间,任课老师来了就上课,下了课就各行其是。多数孩子都到院外草坪或小山坡玩,也常常看到三五个孩子留在教室里看书或是下棋。我上次来的时候是周三,一年级孩子全天都是选修课,不想选课的孩子们可以自由活动。即便不是周三,课程之间也会留出一些空档,老师们会根据学生的状态,调整课程内容或者提前一点下课,孩子们似乎总有一些空堂时间,不必被安排着完成一项又一项规定的学习任务。

在明德班(一年级),我遇到这样一个孩子,他坐在教室里,行为举止却游离在课堂之外。尽管他看上去像是“星星的孩子”,可我从他身上感觉不到孤独,老师和同学们对他也没有表现出特殊的关照或排斥,仿佛很自然地接纳了他的存在。比如曹老师上文字汇解课的时候,他一上来嚷嚷了一句:“我要画画!”然后就安静地画了老半天,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课间他要喝水,走到饮水机前努力地去接水。我蹲在他身边,看他需不需要帮助。他把水杯举得高高的,高过了我的头顶,那一瞬间,我真担心他要把水往我头上倾倒下来,不料他说:“你是不是想看我的名字?”原来他把水杯递过来,是想让我看看杯子上面他的名字。我很惊讶他怎么就留意到我在观察他,并猜出了我想认识他的心思?(我一直有心关注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更让我感动的是他的大方和平静。在此之前,我见到的,常常是对这类儿童的盯防,生怕他们扰乱秩序或是做出伤害他人的暴力举动。真心希望学堂的自在和包容,能够给他打开一片飞扬的天空。

明德班另一个孩子路沣,则是一位早早获得智力开发的孩子。或许是家庭教育比较重视知识方面的储备,小学一年级的他,认得不少汉字和英文。在课堂上,他颇有点迫不及待要展示的劲儿。早上诵读课刚开始,曹老师在黑板上写了杜牧的诗《山行》,正要领孩子们读呢,路沣嚷嚷说:“这首诗我会!”于是曹老师请他到讲台上去领读,他很爽快地就上去了,拿着教鞭,却不知道要怎么开始。读了一小句,他停下来,嘟囔说:“怎么不读呀!”他大概希望和同学们一起来读,可又不知道怎么说,呆立在那里,半晌才说:“你们是不是要我先从头到尾读一遍啊?”于是曹老师建议他:“你领读一句,同学们跟读一句。”他读得飞快,仿佛表示“我早就会念了”或是“我能飞快地背下来”。然而知识的储备还在其次,能不能真的感受到所学的内容,又如何把这首诗的意境表达出来,传递给其他同学?“小老师”把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读作“远山寒上石径斜”,孩子们跟读的时候,节奏有些混乱。曹老师见状,把教鞭接了回来,请他回座位去了。

在日日新,老师可以做她/他自己,因此面对孩子的时候也是自在放松的(或许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些不知所措吧,毕竟我们已经习惯了“遵从某种模式”多过“做自己”)。同样是面对路沣的知识超前和表现欲,曹老师会顺应孩子的愿望,请他来当小老师,而邵蕊老师的英语课上,更多时候是平衡每个孩子的表达机会。

这里每位老师都有自己所属的班级,把办公桌设置在教室里,自己没有课的时候,就在教室里,观察孩子们日常的状态。主班老师除开去其它班上课,几乎总和孩子们在一起。我看到武术课上课前,曹老师也在协助孩子们站队列,再把明德班的孩子交给武术老师。因为彼此熟悉和了解,维持秩序的时候,不会显得粗暴而生硬。当然,主班老师的意义,可能远远超出了维持秩序。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4-9 22:01:20

课堂管理的艺术
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开放教育,要把课堂还给孩子,这行得通吗?这想法固然好,只是当我们在实践中碰了几次钉子,似乎觉得,课堂组织还是离不开教师的权威。

记得我曾经参加过阳光志愿者在社区图书馆开设的科普课,课上老师们准备了各种有趣的光电热力学现象的物理小实验,还结合了诸如机器人和火箭之类的高新科技话题。尽管课程内容极尽丰富和趣味,孩子们回答问题也还比较积极踊跃,可时间一长,有些孩子还是免不了走神、讲小话或是偷偷看“杂书”。于是图书馆的馆长老师设立了一些奖励措施,鼓励孩子们周末来签到上课,并且整堂课坐在后面维持秩序。公益课程还要借助这样的课堂管理方式,实在有点汗。

学习应该是那些引人入胜的事儿,能够激发起儿童的学习愿望,并自主地去探索。不论是多么好的东西,如果要通过逼迫或哄骗让孩子接受,教育效果都要大打折扣——我们做老师的时候,容易界限不明,使尽解数去表演或去要求,希望每个孩子都悦纳我们提供的内容,结果就像父母苦苦哄骗小孩子吃饭,反而造就了孩子控制要挟大人的手段。

日日新是怎样鼓励和帮助孩子们进入学习状态的呢?

首先是营造起来的班级氛围——积极正向的“气场”,再就是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在一年级班,曹老师说,孩子们需要幼小衔接的适应,所以尽量宽松,很少强调纪律问题。我们看到,诵读课的时候,有个孩子中途要去上厕所,不慌不忙地到教室后面的架子上取了卫生纸出去;上课的时候,有的孩子兴奋地站在桌前,有的甚至跑到讲台上,也有的在课桌下面画漫画,曹老师都不急不躁。明德班有七名老生是从日日新的学前班升上来的,所以他们相当熟悉学堂的日常活动准则,与老师的配合也十分默契。老师能够有效地调动起这些孩子的学习热情,其他孩子也会被吸引进来,即便有一两个不在其中的孩子,也不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

还有一点我感觉非常有智慧的是,日日新的老师对于个别孩子在课堂上的“捣乱”,多数时候并不批评,忽略就好了;诵读课的时候,有些孩子游离出去,不知道读到哪里的时候,曹老师会轻轻地帮他们扶正课本,把手指放到目前在诵读的内容上。这些无声的纠正,比集中火力的炮轰更有效。设想一下,假如老师情绪发作,花力气去维持秩序,反而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到“捣乱”事件身上,倒不如维持一个正向的场,允许个别孩子在其中进进出出,但整体的学习氛围并不受影响。

除开明德班的主班曹老师,我特别留心听了邵蕊老师的英语课。这两位老师的课堂风格,可谓一动一静。在一年级班上,邵老师会通过唱歌、手指谣、戏剧表演、设置悬念……丰富的活动转换来吸引孩子,充分地浸润在英语环境中。邵老师比想象中还要年轻漂亮,表情十分生动,充满活力,课下总被孩子们包围着,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位老师。

尽管风格不同,两位老师在课上,都十分耐心聆听孩子们的发言,也尽量满足孩子们表达(和学习)的欲望。文字汇解课上,曹老师以“人面桃花相映红”引出话题,几乎每个孩子都冲到黑板上,写下自己会写的“人”字。英语课上,有些孩子跑到讲台上,请老师教她们有些词怎么说,邵老师也总是耐心听完,再请她们先下去,课后再个别辅导。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4-9 22:01:48

经典诵读为哪般?

尽管孩子们有很多自由,几乎很少被斥责和约束,可我们都感受到学堂里有一股“正气”,孩子们朴实天真,看不到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浮躁和以自我为中心。这或许体现了学堂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蒙以养正”的思想?

在和大车老师交流学堂如何在自由的气氛下井然有序时,我们提到了学堂的两项特色教育:经典诵读和武术课。

我们在大课间看到孩子们打拳操的景象,那个场面确实振奋人心,很能够体现学堂老生的精气神。有趣的是,传统幼儿园里老师带操,通常是站在最前排,让孩子们模仿老师的动作。而学堂的课间操,并没有预先花好一阵功夫来整理队形,老师们也往往站在队列末尾跟着做,对于新来的孩子,动作不到位,也不会受指责。这么一来,课间操少了表演的意味,更多是孩子发于内心的动作。我被队伍前排中央一位四五年级的女学生吸引了,她举手投足间格外飒爽,一看就是老生风范,一问之下,居然是大车老师的小女儿,学堂的第一拨学生之一。到了课间操最后一幕,老师和本班的孩子们要聚集到一起,摆一个自创的pose,好玩极了,真是严肃不失活泼。

至于儿童读经,我的看法一直是比较负面的。前两年专门翻阅了几本探讨儿童读经的书,其中就包括刘晓东的《蒙蔽与拯救——评儿童读经》。姑且不论儒学经典中的封建糟粕,就是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说,实在觉得儿童读经属于食古不化,无从理解,如何有兴趣?更谈不上知识和思维的建构了。

我对读经的看法停留在思辨的层面上,在日日新,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儿童经典诵读。在这次听课之前,大车老师对经典诵读课做了一系列的阐释,他提到的教学原则有“不说、不做”,也就是说,对于经典诵读的内容,老师不解释、不说教,也不会拿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作为行为准则去要求孩子。

那么,为什么要引领孩子们诵读经典呢?大车老师的解释大致是这样的:诵读课能够帮助孩子沉静下来,在诵读过程中,体会传统文化以及文字中的语感、节奏和韵律。另一方面,这些经典既然是代代流传下来的,说明其精髓总有与人生体验共鸣的部分,只是年岁尚浅的时候体会不到,孩子们通过诵读来吸收这些内容,将来的人生中将不断去回顾、印证。大车老师把儿童诵读经典的过程比作是施底肥,尽管小苗初长的时候够不到,但随着根系深入以后,以后会慢慢得到经典的滋养。

我只听了一年级孩子的诵读课,对前一点有所体会,集体诵读确实可以营造一个朗朗书声的气氛,帮助孩子沉静下来,而古文的断句和节奏,也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至于经典流传的是不是就能够滋养心灵的,我还是比较疑虑。尤其是在文化传播打破信息垄断的今日,孩子们可以阅读的材料实在太丰富了,无论是儿童文学、还是自然笔记、人物传记、风土人情、科学故事……为什么不更多地选择这些柔软的、亲近童心和自然的文本材料呢?

在听课过程中,我倒是意外地发现经典诵读课承担了一项额外的教学内容:指读认字。孩子们一边用手指着,一边跟读段落,几遍下来,就自然地将字形和读音联系起来,可以独立地诵读出来了。因为孩子们多半并不理解文本的含义,或许会更集中注意力在跟读和认字上。假如换了儿歌或童谣来朗读,很容易就记诵下来,孩子们碰到熟悉的内容,可能语速飞快,静不下来,也不能很好地贯彻指读认字。话虽如此,可汉字毕竟是“形音义”的整体,古籍中又有不少生僻字,光是认识字形和读音,不能够在丰富的语言情境中去把握汉字的含义,会不会是读经识字的一个损失呢?这个问题我还要再思考。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4-9 22:02:22

几点小建议

大车老师虚怀若谷,总是热情地欢迎我们来听课,并一再谦虚地请我们提建议。我就勉为其难地交份作业吧。

我觉得,教室环境还可以更美,体现独特的风格,比如教室后面空间很大,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喜好,和孩子们一起来布置一两个活动区。教师的办公桌可以更多展现每个老师的个性、喜好和个人风格。既体现对环境的关照,又真正树立起学生心目中的榜样。

英语课堂围坐一圈效果会更好,中间留出空地,方便孩子们的身体活动,戏剧表演的时候,也更方便孩子们观察和模仿。邵蕊老师唱歌很好听,英文发音也很纯正,似乎不用录音效果更好。润德班孩子们造句的时候,有好几个孩子提到“桌上放着电脑”,说明孩子们对环境中的“技术”元素还是很敏感的。而邵老师站在角落里操作电脑的时候,也是孩子们心思最容易分散的时候,不如面对面交流得好。

一年级的阅读课,似乎仅仅是自主阅读?我觉得低年级识字量少,应该增加师生共读、聆听阅读,让孩子们感受到文学的美好,产生心灵的共鸣,真正爱上阅读。(据说冬青老师开了儿童文学课,不知道是不是选修课?有机会很想一听。)

每个班级的图书角建设似乎比较随意,尽管有一批学堂订购的书,更多还是请孩子们每学期从家里带来相互借阅的十本书,中间难免良莠不齐,也很难有效地指导和推荐阅读。如果学堂能够专门设置一间屋,作为图书馆,鼓励孩子们来阅读和交流,就更好了。

短短一天时间,我没能听数学课和博物通识课,但从学堂的课程设置来说,我觉得科学教育可能还是相对薄弱。大车老师说,人文课程是打基础的,能够奠定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理科的内容,晚一点学,完全能跟得上。要想达到小学课标要求(比如四则运算等)确实不难,也不必像奥数训练那样上赶着来,但我们真正想要培养孩子的是什么?对世界的好奇和求知欲。这一点其实在小孩子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他们毫无功利心的探究热情、反反复复的尝试、锲而不舍的专注,可能体现在成人司空见惯的日常小事上(比如水为什么会从手指缝间流走)。在科学教育上,我们是不是可以更多地提供探索的环境和必要的指引呢?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4-9 22:27:19

好了,贴完了。

嗯,我接着说我招生说明会那天的感受。其实这个感受依然是我第一次去日日新就体会到的一点----也是大车和冬青老师自己也意识到的一点----他们没有自己的教学体系。

事实上我觉得蒙和华都有相当多的可以借鉴之处,可是当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时,日日新居然表示他们不想借鉴,因为他们不属于任何一个流派。

日日新目前来说,只是适当的比传统学校放慢了脚步,给予了孩子更多积累感觉的时间,而他们的教材,教学,以及最后想要达到的要求,都来源于传统学校。

当然,这可以理解,这样做可以减轻很多家长的焦虑----你看,我们的孩子不会“落后”,他们在毕业时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语数外三位老师的发言我都听了,我想说邵蕊的确是非常出色的老师,近乎完美。她是日日新最让人心动的老师,她的状态很放松,舒展自然,对自己的专业有着很深的造诣,同时,她爱孩子,了解孩子,集合了这些特点的老师,足够完美了!

而另外两位,我还是觉得他们太年轻,人生历练太少,对于孩子,他们的确是怀着爱和感情,但是他们仍然是很传统的老师,他们在极力的“教给”孩子他们认为正确的东西,而不是帮助孩子整理和提升自己的感觉,形成孩子自己的东西。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4-9 22:45:45

这些感受,在当天还不是很明显,不过到第二天参加了乐知的招生说明会之后,就明显了。

首先,乐知给家长准备了制作精美的手册,里面不仅详细介绍了一个有意愿让孩子来这里上学的家长想要了解的详细信息,而且,让人震撼的是那个一到八年级的教学大纲。

我知道糕糕有这个大纲的电子版,感兴趣的人找她要吧。

乐知的底子是华德福,所以这个大纲是基于华德福体系的,但难能可贵的是,乐知非常开放,比较起很他华德福人来说,这是最大不同,他们没有拘泥于华德福局限于华德福!

乐知两位主班老师的发言,都在强调在每一个当下和孩子真实相遇,而不以预先设想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来局限孩子,陈卓老师是即将入学的这班孩子的新主班,她还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她的成长和蜕变,说到动情处,几度哽咽,让人感动!

这个招生说明会,不仅是理性的一板一眼的介绍情况,更多的是一种感情和心灵的碰撞和交汇,这种感觉,比起前一天来,自然是要动人心魄的多!


作者: 高雅高歌    时间: 2012-4-9 22:53:53

本帖最后由 高雅高歌 于 2012-4-14 12:30 编辑

语数外教研组三位组长的发言给我感觉还可以,

新一年级两个班的主班配班老师就有些显嫩了,就像容宝妈妈说的"太年轻,人生历练太少,".

前面明月也提到,教育者不等于教育,

我在想,教育者的理念如何渗透到一线小老师这里呢???  一线小老师本来就是年轻,人生历练少啊!


据说芭园有一套成体系的培训小老师的方法?

那是不是华德福学校它本身的体系就能弥补这一点?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4-9 22:59:56

高雅高歌 发表于 2012-4-9 22:53
语数外教研组三位组长的发言给我感觉还算可以,

新一年级两个班的主班配班老师就更显嫩了,就像容宝妈妈说 ...

我用泡妈的话来回答你这个问题吧,呵呵,我觉得她说的蛮有道理。

她说,传统教育如果能打50分,那么大车那样优秀的人,能把它提升到80分。而蒙和华的体系,本身就有80分,就算老师不算太好,在实际执行中扣点分,也差不到哪儿去。

不过她紧接着又说,后来遭遇到日日新老师对待孩子的一些做法,她觉得传统教育打不到50分,可能只有30分,所以,呵呵,就这样了。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4-9 23:05:16

本帖最后由 容宝妈妈 于 2012-4-9 23:12 编辑

传统教育会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上正确的东西即可。

高明一些的老师,不过是以不太令孩子难受的方式去写。

不过我们这群人,恰恰是认为孩子是我们没法“教给”他们什么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积累很多感觉,成人要做的是,帮助他们梳理这些感觉,在 恰当的时机给予提炼,引导,帮助孩子形成他自己的东西。

我看到日日新给了孩子积累感觉的时间,这是他们做的很好的一点,可是他们让孩子积累感觉之后,仍然是以设定好的东西去教,这让我感觉那之前的铺垫,不过是为了更方便的给孩子灌入成人认为正确和有价值的东西。

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来尊重,这恰是蒙和华的体系一再强调的重点,也是他们和传统教育体系不同的根本之处。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4-9 23:15:26

我还想要说日日新的经典诵读。

明天说吧,睡觉去了。


作者: 高雅高歌    时间: 2012-4-9 23:21:45

我好想已经在日日新就读的家长来说说啊,

有没有?有没有?
作者: 敬听    时间: 2012-4-9 23:41:10

个人觉得也不能把传统小学教育一棒子打死。如果我说各有利弊,会不会有人觉得我在和稀泥?

传统,新教育,国际学校(含双语)真的是各有千秋,关键在于你的孩子适合什么?你看中什么?未来的规划到底是什么?
作者: 敬听    时间: 2012-4-9 23:43:07

高雅高歌 发表于 2012-4-9 23:21
我好想已经在日日新就读的家长来说说啊,

有没有?有没有?

第一批巴园家长有上的,你去咩咩羊翻翻去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4-10 06:46:28

敬听 发表于 2012-4-9 23:41
个人觉得也不能把传统小学教育一棒子打死。如果我说各有利弊,会不会有人觉得我在和稀泥?

传统,新教育 ...

你这么说有道理啊,所以我一开始就问大家自己对孩子,对教育的看法是什么,期望孩子在学校里得到什么,不同的需要就有不同的选择。

我说的是我个人的感觉,我以前也说过的,虽然我接纳传统教育存在,而且还会长期存在这个事实,但是我自己,不太可能会为孩子选择传统教育的学校了。{:1_113:}

一花独放不是春,教育也是如此。

所以我还很看重教育者的心胸,乐知底子是华德福,可是它不排斥其他教育,比如我第一次看到华德福学校的博客里谈论蒙氏,认为蒙和华其实是反向对称的格局,这些都让人很惊喜。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4-10 06:58:32

举个实际的例子来说吧。

我们第一次和大车冬青座谈的时候,他们曾经讲到在语文课里讲《丑小鸭》的故事,然后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大车老师说他们的老师提出问题“如果丑小鸭最后没有变成白天鹅怎么办?”他们觉得他们是在启发孩子思考,是在由此机会向孩子展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不管美丑,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

可是我当时听到这个例子的时候,心里有不同的看法,后来因为提问人太多,我没顾得上和大车老师他们交流。

我想起华德i福非常强调一点,不要和孩子说破故事的意义,成人自以为是的很多解读,未必合乎故事的原意,孩子自己能够从故事中吸取他们需要的养分,故事是滋养心灵的。

丑小鸭的故事,我觉得并不简单是个励志故事,如果丑小鸭没有变成天鹅,那这个故事也就不是丑小鸭的故事了。

我觉得这是一个例子,就是我们是否相信孩子能理解和体会我们给出的东西,不相信孩子的人,是急于给孩子自己认为正确的解读,而相信孩子的人,也许就会什么也不说,静静观察这个故事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滋养。
作者: Elf    时间: 2012-4-10 07:14:54

关注。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小学的稳定性也很重要。日日新不想借鉴华和蒙也有好处,就是它本身的教学模式比较稳定。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4-10 07:21:28

经典诵读也是如此,就像费思说的,有那么多契合孩子心灵的诵读材料可以选择 ,为什么要选择《大学》和《中庸》?

我不是说经典不好,不过这些经典,在一个有了人生历练,30多岁的人看来,是智慧,却不一定能和孩子有共鸣。大车说这是给孩子施底肥,孩子长大了,自然印证他读过的这些内容。

可是,干嘛要施这个暂时没用的底肥,如果能够既陪伴孩子,一直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又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人生,等到他们到了一定年龄,再看到这些书,读到这些内容,肯定会有更深的共鸣!

我不赞成直接把最精华的东西一股脑给孩子,这些精华和智慧,由孩子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慢慢了悟,才会是他们自己的一部分。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4-10 07:29:48

华德福,我一直不太想太过深入他们的圈子,是因为我感到他们太过扎堆和封闭,还有,华德福教育里面有很多牵强附会的东西,以及无孔不入的道德引导。

譬如赋予数字含义,什么1是天,是宇宙,2是......,还有什么除法是分享乘法是索取,还有缠毛线要从里向外绕,不能从外向里绕,因为前者是给予,后者是索取。

这些让我也挺抓狂的。
作者: 山水    时间: 2012-4-10 10:02:56

容宝妈妈 发表于 2012-4-10 07:21
经典诵读也是如此,就像费思说的,有那么多契合孩子心灵的诵读材料可以选择 ,为什么要选择《大学》和《中庸 ...

因为你说那些诵读材料不是“古圣先贤”写的,人家要捧古圣先贤的香脚丫子。。


作者: 山水    时间: 2012-4-10 10:08:05

容宝妈妈 发表于 2012-4-10 07:29
华德福,我一直不太想太过深入他们的圈子,是因为我感到他们太过扎堆和封闭,还有,华德福教育里面有很多牵 ...

这种东西类似于中医的补和泻,针灸书里有写顺时针和逆时针转不一样。
其实针插到肉里,两边都要转的。有啥区别看书是琢磨不出来的,
天天给人扎针以后也许会有点感觉。也许。

而且这种事情也没法说具体的一次操作和最终的结果有啥必然联系。
只是人喜欢放大某些若有若无的关联,属于人的思维的一种缺陷。

作者: 21cake    时间: 2012-4-10 10:16:45

既然敬听和容妈提到我了,我等下有时间来写点我的感受。
本来在“小学”那个帖子也没提具体学校的,就是想记录一点和孩子们在一起的事情。
作者: 阿毛阿飞    时间: 2012-4-10 10:22:29

在北京学校教育的可选项越来越多啦!
作者: 小颀妈妈    时间: 2012-4-10 10:40:35

阿毛阿飞 发表于 2012-4-10 10:22
在北京学校教育的可选项越来越多啦!

同羡慕啊!

对了,顺便问一下,你女儿小学定了哪里呀?
作者: 烟柳斜阳    时间: 2012-4-10 10:47:53

有兴趣了,想一直跟踪下去····
作者: 莫兰    时间: 2012-4-10 11:02:39

这个帖子好看啊!
正好和高雅高歌那个呼应着。。。
也等糕糕来说。
我们闺女正在日日新读一年级呢,我感觉很好,很喜欢这个学校。
幼儿园上的是华德福。
感觉所谓的“读经”没有给孩子什么负面影响。就像唱歌一样,每天唱上一节课,合唱,小组唱,各种形式的唱,孩子能体会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我觉得正向的影响应该还是蛮多的。
作者: 莫兰    时间: 2012-4-10 11:08:38

关于教育和教育者,我的感觉反而不同。
我更看重教育者。
因为教育,在我看来,是人和人之间的事情。
孩子周围的人,有什么样的心胸,人生态度,如何为人处事,对孩子的影响应该是挺大的。
作者: 莫兰    时间: 2012-4-10 11:16:38

乐知的老师我认识好几个,对她们都非常喜欢。
选择日日新,也是当时的感受决定的。
那时候在华德福幼儿园待了三年,孩子其实满开心的,但当时对于华德福那种小圈子的感觉有些反感。
主要是不太喜欢许多人言必华德福。
对于史丹纳的那些理论,有时候也会觉得有些过了。
但华德福也在成长。
我所认识的几个乐知华德福老师,都很开放。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4-10 11:19:36

莫兰 发表于 2012-4-10 11:08
关于教育和教育者,我的感觉反而不同。
我更看重教育者。
因为教育,在我看来,是人和人之间的事情。

我恰好也是和你一样的想法啊!教育是人和人的事情。

我前面说了很多,就是关于日日新和乐知老师的对比,我的感觉是乐知的老师更丰厚,更柔软,有成长后蜕变绽放的感觉。

日日新也有很优秀的老师,比如大车本人,邵蕊,等等,可是其他年轻的老师的确有相形见绌之感,啊,这也是我的个人感觉,不是定论哈!人和人的感受不同,是很正常的!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4-10 11:20:58

恰好是乐知的老师,让我减少了很多对华德福的焦虑,也就是那些让我抓狂的地方。
作者: 莫兰    时间: 2012-4-10 11:21:32

日日新没有什么教育体系。
但我觉得他们很开放,很宽容。
学校的整个感觉很正。
孩子朝气蓬勃的,皮实。
老师可能不像华德福学校的老师,受过某种系统的培训,但我接触到的老师都有他们非常令人心折的地方。

作者: 书香    时间: 2012-4-10 11:24:04

我想说一句,不管什么教育,还是多看看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光看怎么说的。


作者: 莫兰    时间: 2012-4-10 11:25:01

主要是孩子喜欢啊。
自从上小学以来,就非常愿意上学。
再也没有出现过幼儿园频频发生的不愿去的问题。
当然,长大了嘛。
但我觉得和学校的气氛也有关系。
交朋友也非常顺利。
一年级痴迷于武术。
每天回来都打一套拳。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4-10 11:29:51

反正我家孩子要2014年才上学,我还有时间观察和等待。
作者: 莫兰    时间: 2012-4-10 11:31:13

我们平时不太管学校里的事情。
我的原则就是,选一个感觉信得过的学校,选好了,就放手。
我感觉学校没有绝对的好坏,但父母和学校之间形成的气场,绝对会影响孩子的状态。
如果孩子感觉到父母对学校是放心的,就会比较放松,容易融入。



作者: 书香    时间: 2012-4-10 11:32:49

我看咱们这里很多选择非传统教育的,大部分都是住在回龙观天通苑附近的。我想问下,如果你们住城里,是否还会坚定的走这条路呢?
没别的意思,就是个人想知道下。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4-10 11:35:50

再讨论下读经啊。

我觉得很多富有童趣的唐诗,比起大学、中庸,更适合孩子诵读,还有很多优秀的童谣,民间诗歌,儿歌,这些都可以拿来做诵读材料。

如果仅从语言熏陶来说,大学和中庸不适合孩子。

至于对未来,我说不好,我只是觉得,先读下来背下来,在以后的生活中去印证和领悟,这样的学习途径只应该在万不得已的时候用。

孩子正常的学习途径,应该是先体验,感觉,再整理,提升,领悟,形成自己的体系。

愿和大家再讨论!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4-10 11:40:42

书香 发表于 2012-4-10 11:32
我看咱们这里很多选择非传统教育的,大部分都是住在回龙观天通苑附近的。我想问下,如果你们住城里,是否还 ...

嗯,我一直很庆幸我住在天通苑。{:1_114:}
作者: 高雅高歌    时间: 2012-4-10 11:41:17

书香 发表于 2012-4-10 11:32
我看咱们这里很多选择非传统教育的,大部分都是住在回龙观天通苑附近的。我想问下,如果你们住城里,是否还 ...

我来自海淀,举家搬迁,谢谢我家高同学义无反顾的支持.

我膜拜一下,他得有多大的胸怀才能同意我把家搬到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啊.
(这鸟不拉屎的地方是高同学对日日新所处的位置的感叹,
没眼力价,多少鸟拉屎啊,真是.)
作者: 高雅高歌    时间: 2012-4-10 11:44:40

反过来,如果是他要我把家从北三环搬到北六环,就是别野我也不会同意的.

所以,我发誓我要对高同学好一点再好一点.
作者: 莫兰    时间: 2012-4-10 11:52:10

本帖最后由 莫兰 于 2012-4-10 11:55 编辑

经典诵读,诚实的说,我不太纠结。
印象中有些部落,也会从小跟着大人吟唱世代流传下来的并不怎么理解的歌谣什么的。
和现在公立学校的语文课本比,我宁愿教经典诵读。
但是不是有更好的方式,我也不知道。
但是好像,南山也教经典诵读。
上次好像听谁说,乐知也有吧。等糕糕印证。
我印象中斯坦纳说古代流传下来的语言有精神内涵呵呵。
不过我也不觉得斯坦纳说的就一定一定是真理。




作者: 21cake    时间: 2012-4-10 11:53:44

忽然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了。

作者: 阿毛阿飞    时间: 2012-4-10 11:58:20

经典诵读是读什么?
作者: 21cake    时间: 2012-4-10 12:00:19

我只说我眼里的乐知吧,因为对其他学校都没有了解,也没有发言权。
但我知道的、认识的人对日日新评价都是很好的。
作者: 书香    时间: 2012-4-10 12:01:06

高雅高歌 发表于 2012-4-10 11:41
我来自海淀,举家搬迁,谢谢我家高同学义无反顾的支持.

我膜拜一下,他得有多大的胸怀才能同意我把家搬到 ...

也膜拜下你老公,{:1_150:}我家老公也有这个潜质。他也说过愿意配合我搬迁,如果我确认这样做确实对宝宝好的话。
{:1_129:}我其实也是纠结,虽然我没看到特别满意的新教育,但也还是向往她的好的一面。所以当乐知出现的时候,有点接近了,我的确是有心动的。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4-10 12:23:59

海棠笑笑妈  我对这个正常的学习途径持保留意见,体验和感觉没错,但能否再整理提升和领悟,并最终形成自己的体系,差别是很大的。
-----------------------------------------------------------------

笑妈,想听听你的意见!
作者: 21cake    时间: 2012-4-10 12:32:07

说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是因为我身在其中。呵呵。
肯定是因为喜欢才会身在其中,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到客观性。大家看看就好了。

我很喜欢乐知的团队,每一个人。有些是我原本就很熟悉的,有些是刚刚开始接触的。
喜欢这个团队,最大的原因是大家心态的开放性。
前面莫兰提到的一个,也是我自己的感受:华德福圈子和华德福人的封闭性,我对这个不是没有微词的。
当时,乐知希望我过来当德语老师的时候,我不是没有犹豫的。(“小学”那个帖子里面有提到)
作者: 阿毛阿飞    时间: 2012-4-10 12:35:37

大学和中庸篇幅不长,小朋友倒也可以把这些当儿歌来读。
其实诗经、北朝民歌、乐府诗、魏晋古诗也都可以选来给小朋友念呀。
作者: 微风习习    时间: 2012-4-10 13:15:38

喜欢这个贴,喜欢大家的讨论
作者: 宁林妈妈    时间: 2012-4-10 13:18:39

我觉得道德经读起来好上口的,我读的时候,我闺女喜欢听来着。
作者: 石头    时间: 2012-4-10 13:29:03

上传统小学的家长趴墙头,偷听到一句:教育是人和人的事情。嗯,说得好,揉揉胳膊继续趴着。
作者: 敬听    时间: 2012-4-10 13:41:51

书香 发表于 2012-4-10 11:24
我想说一句,不管什么教育,还是多看看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光看怎么说的。

顶这一楼。

所以实地考察很重要。另外,父母间的口碑也很重要。
作者: 21cake    时间: 2012-4-10 13:49:39

华德福的理念本身就是开放性的。
我这么说,是不是有人会反对?因为,很多时候看到的是华德福有很多清规戒律等等。我觉得正是因为华德福如此开放,才使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很多时候会把某种观点放大。呵呵!不是文字游戏,真实的感受。
就我现在的理解,史代纳最强调的是看到真实的孩子,帮助他们移除成长道路上的障碍,使他们自由地成长。
华德福非常强调教师成长,除了大家知道的教师培训,史代纳是很看重成人能不能放下自己来面对孩子。
乐知选拔老师的第一条标准是:老师当前的生命状态,对孩子、对生命、对社会的理解。
作者: 山水    时间: 2012-4-10 14:01:24

我闺女在读地藏经,抄心经。

我在想  如果我偷懒,不给她弄中文作业,她光靠抄经书,是否能熟悉中文书写?
理由是中文书写不需要把每个字都写过来。



作者: 21cake    时间: 2012-4-10 14:10:48

本帖最后由 21cake 于 2012-4-10 14:13 编辑

上面说的好像很空泛、很抽象。
华德福的很多理论是用来帮助成人了解孩子的,而且这些东西随着时代的改变是会有修整的。这也是很多人认为很悬的东西。这些,乐知会让老师会去学习、去了解,但是不强求。有一些在实践中,会反证正确性;有一些,不好说。
华德福的教学大纲是为这个理念来服务的。
教学肯定也是为了获得知识的,但是其实各门学科是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进入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的。知识性的东西是会被遗忘的,但是由此和这个世界产生的共鸣,这个是相伴终身的。
老师是希望在各科帮助孩子找到进入这个世界的方式(特别是低年级),带领孩子开启一扇扇了解这个世界的窗户。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能够了解到孩子不同的状态。
所以,老师在大纲的大框架下,是随时调整自己的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便更好地和当时当下的孩子有链接。
作者: 山水    时间: 2012-4-10 14:12:18

因为《道德经》、《论语》等经典是关于人生智慧的,所以先储存着,未来派上用场的地方很多

这种事情不太靠谱的,往往变成先有答案再找证据。
拿周易来说,熟读周易的神棍永远比神仙多的多的多。

作者: 21cake    时间: 2012-4-10 14:16:04

说到大纲,华德福的课程设置真的是非常丰富的,深度和广度都够。
只能说,如果大纲要求的老师都能够努力实践或者贯彻的话,会远远比传统小学的孩子学到更多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作者: 21cake    时间: 2012-4-10 14:24:07

另外,乐知对于其他教育的心态是开放的。

我刚接触振飞(一期主班老师)的时候,有一次聊天。
她说,有人问她,是不是只招收“比较华德福”的孩子。
她回答,我不知道什么是“比较华德福”的孩子。我只知道在我眼前的孩子,就是他现在这个样子。他现在这个样子,就是我要面对的孩子。
一期有10多个孩子是蒙氏来的。
振飞为此很好地去了解了蒙氏,只为能够更好地去理解他们班的孩子。
不同教育都有他很好的方式方法,对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方式,乐知不排斥任何方式方法,只要对这个孩子是真正有益的。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4-10 14:30:03

21cake 发表于 2012-4-10 14:24
另外,乐知对于其他教育的心态是开放的。

我刚接触振飞(一期主班老师)的时候,有一次聊天。

嗯,这一点相当令我满意!我觉得也是我以往在华德福圈子里很少看到的。

乐知很开放!
作者: 21cake    时间: 2012-4-10 14:30:18

在大纲上,乐知也是比对和借鉴传统大纲的。
大孟说的一句话,不可能让孩子掉不了头,把孩子教育进死胡同。(这里的死胡同是说,只能出国了,只能非传统了)
其实,按照华德福的大纲,孩子们是更加“辛苦”的。
澳大利亚的资深华德福老师Ben就说,华德福的孩子实际上是更努力,承担更多的工作才对。
作者: 21cake    时间: 2012-4-10 14:49:09

我觉得乐知的老师,除了心态开放,不敢上升到生命状态,生活状态还是不错的——最世俗的评价:家庭幸福、事业不算有成,不错的。(王婆卖瓜了!
有一次家长见面会小麦感慨,我们算是人到中年来做教育,在原先各自的行业里面都是可以的。我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
再有一次,小麦说,可能有的人赚钱会让他快乐幸福,我们这群人和孩子在一起很快乐幸福。
和孩子们在一起,更加了解到教育最重要的是——站在孩子面前的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愿意带着真实、坦诚的心态去完善自己。
写下这一贴,也提醒自己:不要说得比唱的好。
作者: 阿毛阿飞    时间: 2012-4-10 14:53:50

女儿即将上传统学校,我倒总算放心下来。前面的路不可知,就跟女儿一起玩“通关”吧。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4-10 14:56:12

21cake 发表于 2012-4-10 14:49
我觉得乐知的老师,除了心态开放,不敢上升到生命状态,生活状态还是不错的——最世俗的评价:家庭幸福、事 ...


作者: 牛妈妈    时间: 2012-4-10 14:58:21

21cake 发表于 2012-4-10 14:49
我觉得乐知的老师,除了心态开放,不敢上升到生命状态,生活状态还是不错的——最世俗的评价:家庭幸福、事 ...

你认为乐知是真心做教育的人,而不是那些扣着新教育而赚钱的人,是么
作者: 小颀妈妈    时间: 2012-4-10 14:58:46

21cake 发表于 2012-4-10 14:49
我觉得乐知的老师,除了心态开放,不敢上升到生命状态,生活状态还是不错的——最世俗的评价:家庭幸福、事 ...


作者: 21cake    时间: 2012-4-10 15:00:50

牛妈妈 发表于 2012-4-10 14:58
你认为乐知是真心做教育的人,而不是那些扣着新教育而赚钱的人,是么

不是,不是。
完全没这个意思。
小麦的意思是,为什么要来做教育,因为和孩子在一起很快乐幸福,也愿意带着开放的心态通过和孩子们的相处来提升自己。有一点解释为什么会放弃原来不错的工作。
作者: 牛妈妈    时间: 2012-4-10 15:05:43

21cake 发表于 2012-4-10 15:00
不是,不是。
完全没这个意思。
小麦的意思是,为什么要来做教育,因为和孩子在一起很快乐幸福,也愿意 ...

其实,我说完也想解释一下呢。嘿嘿,被你占了先。 我能理解你上面的话,我只是担心,等到牛牛入学的时候,乐知会不会还能秉持这一信念。 歪楼了。 别管我这楼,你接着说吧。{:1_154:}
作者: 正平的妈妈    时间: 2012-4-10 15:12:39

以前孩子两岁时,看李网,我焦虑上幼儿园的事情,想着怎么去上巴园,很久后才回到现实平静了,选择了现在的身边的传统园,也放松了,学会了了解孩子,知道如何来调节、弥补传统园的不足。

这个帖子又让偶焦虑如何让孩子上小学了,我们这里可是没这么多选择和这么好的小学,唉,偶又焦虑了,看来又得学习了。真是焦虑使人进步呀。
作者: 21cake    时间: 2012-4-10 15:14:48

本帖最后由 21cake 于 2012-4-10 15:16 编辑

我觉得乐知的老师单个来看,都不错;但是乐知更加强调的是团队。
乐知的文化是“和而不同”。在尊重儿童、尊重学科的大前提下,每个老师的特质会被尊重。大家会有交流、有讨论、有碰撞……
像史代纳说的——我们没有提供下一代任何信念的义务,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去运用自己的判断和理解能力,基于此,孩子们应该相信的不是我们的“真理”,而是我们的人格,应该让成长中的孩子了解我们还在探索之中。
尊重个体差异,既是教育孩子的需要,也是激发教师个体创造性的前提。

作者: 21cake    时间: 2012-4-10 15:17:11

前面书香的问题,我姑娘上什么小学都行的。我考虑的是现实的便利性(比如,远近呀什么的)。
作者: chenfei394    时间: 2012-4-10 15:19:17

21cake 发表于 2012-4-10 15:17
前面书香的问题,我姑娘上什么小学都行的。我考虑的是现实的便利性(比如,远近呀什么的)。

师资力量、教学水平这些,真的不考虑吗?
作者: 21cake    时间: 2012-4-10 15:24:47

另一个,从现实、功利的层面来说,乐知的老师来自各个学科、各个专业,高学历的也不少的——物理、生化、脑神经博士有的。所以,高年级的专业老师也不愁的哈。
家属中,北大的数学教授也有的,中科院搞物理研究的有的,会对我们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可能可以平衡华德福的一些艺术化倾向。
作者: 21cake    时间: 2012-4-10 15:31:03

嗯,我真的很喜欢我们这个团队,很喜欢我们的每一个老师。
虽然,我尽量客观地说了我看到的和我感受到的。所以,大家看看就好了。
如果,真的感兴趣,可以多来参加学校的活动,自己有直观的认识;可以从现在的学生家长这边了解他们的感受。
作者: 多多益善    时间: 2012-4-10 15:37:37

潜水员上来冒个泡。
先和容妈握个手,再和久仰的糕握个手。抛两个问题给你们俩哈:
1.在日日新大车提到去年新组建的二年级花了大概两个月的时间让孩子由“乱”到治,回归课堂;据说原来的那个二年级在一年级建班之初亦然;振飞也提到,乐知一期开始能拉一个漂亮的圈,孩子们在其中找到位置,也需要两个月左右。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是因为孩子们还没有准备好上小学(华好像要求孩子的入学年龄比一般的学校要严格哈,但是我知道乐知一期去年有几个小一些的孩子);还是这是孩子们幼小衔接的必然阶段?

2.振飞在说孩子状态的时候,提到了电子媒体对孩子的影响哈,这个毋庸置疑;她还提到了一个词,“社交过度”,不知道这个具体指代那种现象,糕能具体说说吗?
作者: 21cake    时间: 2012-4-10 15:39:37

乐知才刚刚开始,尽量不犯大的方向性错误,但是不可能一点弯路不走,一点错误不犯。
大孟讲:人与生俱来拥有从生活中学习的能力;从错误中获得新动力的能力;克服偏见带来的阻碍的能力。学校也是一样。我们的教育要保证在给到孩子知识的同时,保护好他们这些能力。学校的建设也要展现出这种能力。
小麦说:创建初期的这些环境以及去克服困难的努力,也会成为孩子们的基因。这是劣势,也是优势,会带给孩子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克服困难的创造力。可能等学校发展得四平八稳的时候,正是需要新的激情的时候。
我喜欢他们的坦白和乐观,呵呵。




欢迎光临 幸福大观园 (http://www.xingfudgy.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