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大观园

标题: 在读一本小书《文心》,发现叶圣陶真的懂教育 [打印本页]

作者: 阿毛阿飞    时间: 2010-9-9 13:58:06     标题: 在读一本小书《文心》,发现叶圣陶真的懂教育

读到一本小书《文心》,夏丏尊和叶圣陶合著,令人拍案叫绝。用故事方式讲语文知识,这不新鲜,有意思的是,把教学当中的弊病直接点出,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大学的时候,我觉得叶圣陶的文章婆婆妈妈,没理论体系,连创新的概念都没有,就是教育是为生活作准备,当时很不屑:这最多是个喜欢小孩的老头,哪算什么教育家。
    现在看来,当时真是年少轻狂。
作者: 加依    时间: 2010-9-13 09:39:21

感兴趣,讲点具体详细的东西吧
作者: 书香    时间: 2010-9-13 13:55:22

感兴趣,讲点具体详细的东西吧
加依 发表于 2010-9-13 09:39


排!

楼主来说说吧,好多真正的教育大家要渐渐被我们遗忘了。:L
作者: 蝴蝶王子    时间: 2010-9-14 10:48:03

等着看
作者: xh608    时间: 2010-9-18 09:15:18

本帖最后由 xh608 于 2010-9-18 09:17 编辑

一位语文教师的读后感:
  翻开已经发黄的夏丐尊、叶圣陶合写的《文心》,才知道这是一本当时“特地为中学生诸君”以“故事的体裁来写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的书。于是想,作为已当了若干年语文教师的自己,这本书对于自己是否太基础?
  细看书,才了解它的价值:许多平时很模糊的东西,通过这本书,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而更多的,是平时自己语文教学中想明白而又不甚明了的。真是一本好书。  

一、 明晰了一些概念  
      1、“语感”是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经常说到的词汇。对于语感的认识,也就是一种语言的感悟能力吧!什么是语言的感悟能力,再具体些,似乎自己也不能再说清楚。书中第十七部分《语汇与语感》就对此作了具体的阐述。“每遇一辞,要连同相近的辞作一个系串,编入胸中的语汇去。用辞的时候,要在同一系串中辨别其语气的强弱与范围的广狭,择最相当的一个来使用。”“每遇一辞,于确认其意义以外,再从各方面去领略其情味,这是很要紧的功夫。”“两个辞的即使相同,情味常有区别。”在“逃”与“溜”,“老屋”与“旧屋”,“书简”与“信札”等例子的比较中,在以上一些概括性语句的学习中,对于语感的认识,除了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外,是否还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呢?那就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一种最合适的词的能力吧!
  2、感受也是新课程改革后很熟悉的一个词。在语文课上,总是开导学生,要读出自己的感受。可是,对于感受,又有哪些更丰富的知识呢?“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的某一句话,学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学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获得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这里的“触发”,我认为就是现在所说的感受。而它所包含的范围,既与读书相连,更与作文相关。显然比现在语文教学中重阅读的感受而轻写作时的感受更全面,也更易于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要知道,现在的学生之所以写不出好的文,很多的习作都不是“我手写我心”,假大空的习作,显然是没有真正地写出学生自己的感受。  “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用月的圆缺来比喻人事的盛衰,用逝水来比喻年华难再,用夕阳来比喻老年,诸如此类的话在最初说出来的人原是一种好触发,说来很有新味,我们如果袭用,就等于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不说什么了。”则是对感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自己的新鲜才好。
  3、怎样来教学生朗读时抑扬顿挫,也是我以前思考的一个问题。曾到图书馆寻找过相似内容的书。结果以无果而终。《文心》中居然有《书声》这一章节的内容。  “读,原是很重要的,从前的人读书大都不习文法,不重解释,只知在读上用死功夫。”“一个人的通与不通,往往不必去看他所作的文字,只须听他读文字的腔调就可知道。”“国文英文等科是语言学科,不该只用眼与心,须于眼与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读的功用是这样大,那么,怎样进行朗读?朗读符号的标注以及其意义又很丰富:“△是表示全句须由低而高的,▽是表示全句须由高到低的,●是表示句中某一字或几字须重读的,这都是高低方面的符号。∨是表示句的上半部读音须强的,∧是表示句的下半部读音须强的,∨∧是表示句的中央部分读音须强的,这是强弱方面的符号。--表示须急,------表示须缓。这是缓急方面的符号。声音的差异,不外高低,强弱,缓急三种。此三种符号以外还有一个~~,是表示读到这里须摇曳的。”  对于升调、降调的用途,强弱、缓急的使用范围,文中也都详细地写出。我想,如果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能把这些知识相机地教给他们,他们的朗读水平定能有提高吧!只是符号、用法等知识,是否会犯简单事情繁杂化的错误。要知道,这些知识在现在的校园,可是离开了很久啊!
  4、写读书笔记也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一个内容。学生写读书笔记时,一般都是写学生与书中内容有感受的地方。学生都是从生活出发的。从教学的情况来看,效果不是很好。那么,怎样来写读书笔记呢?  “读书要精细,才能写得出读书笔记,反过来说,试写读书笔记,也就是使读书不苟且的一种方法。”  “”笔记的材料可大可小,小的只着眼于字或辞……平日阅读的时候,可以探讨的事项其实是很多的。例如,你们已知道‘所’写的意义了,但是‘所’字有几种用法,你们知道吗?如果能够随处留意,遇到新的用例,归纳起来,不是一条很有意义的笔记吗?又如,有些文章读起来觉得雄健,有些文章读起来觉得柔婉,你们是知道的,但是怎样才会雄健,怎样才会柔婉,这条件你们知道吗?如果能关心这个问题,多读雄健或柔婉的文例,发现出若干法则来,不是很好的笔记吗?又如,你们是喜欢读小说的,小说开端和结末的几行文字,作者往往费过许多苦心才下笔。你们看过许多小说了,开端或结末共有多少写法,也不妨当作笔记写出来。又如,你们读了某篇文章、某首诗或词,觉得其中有几句是好句,如果你们能说出其所以好的理由出来也是笔记。此外如阅读时对于书中的话有疑点,或与你们自己的生活有可相印证的时候,也都不妨写记出来……  这里的读书笔记,显然要在学生开展了大量的研读后才能开展。而归纳、发现、印证……这些行动,在学生阅读后进行,他们读书的质量,一定也不会“囫囵吞枣”吧!
  二、 找到了一些憧憬  
很难想像,这本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书,很多的思想很多的观点很多的现实在现在仍不失为一种理想。
  1、对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憧憬。强将之下无弱兵。在具有深厚底蕴的老师门下学习,是一种幸福的事。书中国文老师---王仰之先生,美术老师李先生。都有着深厚的学科功底。而学科之间的融合,早在那个时候已是那样普及。
  “创作是一种创造,其生命就在乎有新鲜的意味。无论文章或绘画,凡是摹仿套袭的东西,决不配称为创作。创作第一步是发现题材,题材须是有新鲜意味的才值得选择认定。民间的事物,原都是现成的,平凡的,旧有的,所谓新鲜的意味,完全要作者自己去发现。”
   “题材成熟了,这才可以写出。用文章来写,或用绘画来写,都是创作。仅有题材是无作的,要写成作品,就非有熟练的手腕不可。如果一个画画的人有了某个很好的题材,而手腕不够,画起来脸不像脸,手不象手,成什么话?文章的创作亦如此,题材虽已整备得很成熟很好了,如果他基本功夫没有打实在,文句未通顺,用辞多错误,那么即使写出来也是糟糕。”
  “境与情原是关系很密切的。只写境,言外也可引起情来,要抒情,也不能全离开境。温……”对于两首《菩萨蛮》的评析,很难相信这是从一位美术老师的口中说出。当时老师的综合素养,可见一斑!
  2、对于读书目的的思考。学生将要毕业之时,面对着将要踏上社会,或者继续升学的学生,王老师是这样说的:“我只是说对于某一门功课既已做得差不多了,就该离开了这门功课的立场为考核自己,看整个生活是否因而改进了多少。单把国文这一门来说吧,看书不只限于看国文课内指定的几种书,也不只限于看各科的参考书;须要从些养成习惯,无论去经商,去做工,总之把行动和看书打与一片,把图书馆认为精神的粮食库,这才能收到莫大的实益。再说写作,当然不只限于课以内应考试的作文,这些都只是习作,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我也不是要人人做文学者……”从中不难看出,王老师的希望是学生们把读书、写作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来进行。把学到的东西提升为一种素质,深入人的骨髓,体现在生活的每一细节。而非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应试而学习。  3、对于真正学校生活的追寻。学生的学校生活应该是怎样的?虽然《文心》是一本文学作品,其中的描写的学校生活,不一定就是那个时代那些学生真正的生活,可是从一个侧面,我想还是能够了解到一些内容的。作演讲、办刊物,与生活联系,学以致用。
  《文心》是写一群学生自进入中学至中学毕业经历的一本书。书中除了对于一些语文知识的阐述,也不乏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所以,这本书“不独是中学生的书,也是中学老师的书。”相信读了这本书的学生还是教师,都能从中受益不浅!
作者: xh608    时间: 2010-9-18 09:21:20

我把当当的试读章节摘了过来,不知道有没有打扰楼主的清静,呵呵。

  一 “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
正午十二时的下课钟才打过,H市第一中学门口蜂也似地涌出许多回家吃午饭去的学生。女生的华丽的纸伞,男生的雪白的制服,使初秋正午的阳光闪耀得愈见明亮。本来行人不多的街道,突然就热闹起来。
“从今日起,我们是初中一年生了。上午三班功课,英文仍是从头学起,算学还是加减乘除四则,都没有什么。只有国文和我们在高小时大不同了,你觉得怎样?”周乐华由大街转入小巷,对同走的张大文说。
“我也觉得国文有些繁难。这恐怕不但我们如此,方才王先生发文选时,全级的人看了似乎都皱着眉头呢。”
“这难怪他们。我和你在高小时对于国文一科总算是用功的,先生称赞我们俩在全级中理解力最好,尚且觉得够不上程度。”
“今天发出来的两篇文选,说叫我们预先自习。我方才约略看了几处,不懂的地方正多哩。你或者比我能多懂些吧。”
“哪里哪里。反正今天是星期一,王先生方才叫我们在星期三以前把那篇白话体的《秋夜》先预备好,还有一天半工夫呢。我回去慢慢地预备,真有不懂的地方,只好去问父亲了。”
“你有父亲可问,真是幸福。我……”失了父亲的大文不禁把话咽住了。
“我的父亲与你的父亲有什么两样?你不是可以常到我家里去,请我父亲指导的吗?今晚就去吧,我们一同把第一篇先来预备,好不好?——呀,已到了你家门口了。我吃了饭就来找你一同上课去。下午第一班是图画吗?”乐华安慰了大文,急步走向自己家里去。
周乐华与张大文是姨表兄弟,两人都是十四岁。周乐华家居离H市五十里的s镇,父亲周枚叔是个中学教师,曾在好几个中学校里担任过国文功课。新近因为厌弃教师生涯,就在H市某银行里担任文牍的职务。
暑假时乐华在S镇高小毕业了,枚叔因为乡间没有中学,自己又在银行里服务,不能兼顾S镇的家,就将全家移居H市,令乐华投考第一中学初中部。张大文原是H市人,自幼丧父,他的母亲因大文身体瘦弱,初小毕业后,即依从医生的劝告和亲戚问的商议,令其转入乡间的S镇小学校去住读,只在年假暑假回到H市来。乡居两年,大文在高小毕业了,身体也大好了,便留在H市与乐华同入第一中学。两人既是亲戚,两年以来又同级同学,情谊真同兄弟一样。
下午课毕后,乐华与大文去做课外运动。阔大的运动场,各种各样的运动器具,比较乡间高小的几有天渊之差。两人汗淋淋地携了书包走出校门,已是将晚的时候了。
乐华走到家里,见父亲早已从银行里回来了。檐下摆好了吃饭桌凳。母亲正在厨下,将要搬出碗盏来。
“今天上了几班课?程度够得上吗?好好地用功啊!”吃饭时枚叔很关心地问乐华。
“别的还好,只是国文有些难。”
“大概是文言文吧,你们在小学里是只读白话文的。”
“不但文言文难懂,白话文也和从前的样子不同。今天先生发了两篇文选,一篇白话的,一篇文言的。白话的一篇是鲁迅的《秋夜》,文言的那篇叫作《登泰山记》,是姚……做的。”
“姚鼐的吧。这个‘鼐’字你不认识吧。姚鼐安徽人,是前清有名的文章家。”
“先生交代在星期三以前要把这两篇文章预备好呢。”
“吃了饭好好去预备吧。不懂的地方可问爸爸,现在不比从前了。从前爸爸不和你在一起,自修时没有人可问。”乐华的母亲从旁加进来说。
“我也许无法指导呢。”枚叔苦笑。
“为什么?你不是做过多年的国文教师的吗?”乐华的母亲这样问,乐华也张大了眼睛凉讶地对着父亲。
“惟其做过多年的国文教师,所以这样说。一个孩子从小学升入中学,课程中最成问题的是国文。这理由说来很长,且待有机会时再说吧。”枚叔一壁说,一壁用牙签剔牙。
乐华愈加疑惑。恰好大文如约来了。天色已昏暗,乐华在自己的小书房里捻亮了电灯,叫大文进去一同预习。枚叔独自在庭间闲步,若有所想。
两人先取出《秋夜》来看,一行一行地默读下去,遇到不曾见过的字类,用铅笔记出,就《学生字典》逐一查检,生字查明了,再全体通读,仍有许多莫名其妙的地方。
“‘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你懂得吗?为什么要这样说?”大文问乐华说。
“不懂,不懂。下面还有呢,‘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天空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不懂,不懂。字是个个认识的,连接起来竟会看不明白,怎样好啊!”乐华皱起眉头,埋头再细细默读。
  这当儿枚叔踱进小书房来。
 “你们看不懂《秋夜》吧?”
 “难懂,简直不懂。”乐华、大文差不多齐声说,同时现出请求讲解的眼色。
“不懂是应该的。”枚叔笑着说。
“为什么学校要叫我们读不懂的文章呢?我们在高小读国语读本,都是能懂的。”大文说。
“让我来告诉你们,”枚叔坐下在椅子上说,“你们在小学里所读的国语课本,是按照了你们的程度,专为你们编的。现在中学里,先生所教的是选文,所选的是世间比较有名的文章。或是现在的人做的,如鲁迅的《秋夜》,或是古时的人做的,如姚鼐的《登泰山记》。这些文章本来不为你们写作的,是他们写述自己的经验的东西。你们年纪这样小,经验又少,当然看了难懂了。”
“那么为什么没有人替我们中学生编国文课本呢?”乐华不平地说。
“照理原应该有人来按了年龄程度替你们特地编的,可是这事情并不容易。我从前在中学校教国文时,也曾想约了朋友另编一部中学国文教本。后来终于因为生活不安定,没有成功。你们也许不知道,现在中学以上的教师,位置是很不安定的,这学期这里,下学期那里,要想在一处安心教书,颇不容易。你们的国文教师是王仰之先生吧。他是我的老朋友,是一位很好的教师。他这学期教你们,也许下学期就不教你们了。中学校国文科至今还没有适当的课本,教师生活的不安定也是一个大原因。”枚叔说到这里,似乎感慨无限,聪明的乐华和大文从枚叔的言语中就窥见了他所以抛弃教师生活的原因。
“你们在中学里就学,全要靠自己用功的了。因为教师流转不定,无论哪一科,教师是不能负责到底的。”枚叔继续说。
“叫我们对于国文科怎样用功啊!既难懂,又没趣味。”大文说。
“‘慢慢地来。你们是小孩,是现代人,所读的却是写记着大人或古人的经验的文章。照理,大人的经验要大人才会真切地理解,古人的经验要古人才会真切地明白。你们非从文章中收得经验,学到大人或古人的经验程度不可。”
“叫我们忽然变成大人、变成古人吗?哈哈!”乐华与大文不觉笑起来了。
“现在的情形,老实说是这样。你们还算好呢,从前的人像你们的年龄,还在私塾里一味读四书五经,不但硬要他们做大人古人,还要强迫他们做圣人贤人呢,哈哈!”
“哈哈!”乐华、大文跟着又笑了。
“你们笑什么?”乐华的母亲听见笑声,到房门口来窥看。“外面很凉呢,大家快到外面来,不要挤在一间小房间里。”
于是大家出去,一齐坐在庭心里,这时月亮尚未出来,星儿在空中闪烁着。枚叔仰视天空,对乐华、大文说:
“你们不是正在读鲁迅的《秋夜》吗?现在正是秋夜呢。你看,星儿不是在映眼吗?天不是很蓝吗?现在尚是初秋,一到晚秋,天气愈清,天空看去还要高,有时竟会高得奇怪,还要蓝,有时真是非常之蓝。”
乐华、大文点头,如有所悟。
“鲁迅所写的是晚秋的夜,所以文中表现出萧瑟的寒意,凋落的枣树,枯萎了的花草,避冷就火的小虫,都是那时候实在的景物。他对着这些景物,把自己的感想织进去,就成了那篇文章。景物是外面的经验,对于景物的感想是内部的经验。晚秋夜间的经验,你们是有了的,可是因为平常不大留意,在心里印得不深。至于对于景物的感想,那是各人各异的,小孩子所感到的当然不及大人的复杂,即同是大人,普通人所感到的当然不及诗人、文人的深刻。你们方才说看不懂鲁迅的《秋夜》,就是经验未到鲁迅的程度的缘故。”
“爸爸,好像比刚才懂了许多了呢。——大文,我们再去预习吧,看还有什么地方不懂的。”乐华拉了大文,再到小书房里去。
两人热心地再看《秋夜》,一节一节地读去,觉得比先前已懂得不少,从前经历过的晚秋夜间的景物也一一浮出在眼前,文中有许多话,差不多就是自己所想说而说不出的。两人都暗暗地感到一种愉快。
“已经看懂了没有?”枚叔又踱进书房来。
“大概懂得了。——啊,大文。”乐华一壁回答,一壁征求大文的同意。
“这一节恐怕你们还未必懂吧。”枚叔指着《秋夜》中的一节读道:“‘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这一节恐怕懂不来吧?”
“真的,不懂得。为什么要笑?为什么自己笑了会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四周的空气也会应和着笑?”乐华问。大文也抬起头来注视枚叔。
“我方才曾把经验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面的经验,一种是内部的经验。外面的经验是景物的状况,内部的经验是作文说话的人对于景物的感想,譬如说天上的星在闪烁,这是景物,是外面的经验。说星在映冷眼,这是作文说话的人对于星的感想,是内部的经验。外面的经验是差不多人人共同的,最容易明白。内面的经验却各人不同。如果和外面的经验合在一处的时候,比较还容易懂得。像这节,全然是写作者那时个人的心境的,却是纯粹的内部的经验。我们除了说作者自己觉得如此以外,更别无什么可解释的了。”
“那么,爸爸也不懂?”乐华惊问。
“也许比你们多懂得一些。真能够懂的怕只有作者鲁迅自己了。但是鲁迅虽能真懂,却也无法解释给你们听哩!”
才在预习中感到兴趣的乐华与大文,听了枚叔的这番话,好像头上浇了冷水,都现出没趣味的神情。
“这是无可如何的事。诗词之中,这种情形更多,你们将来读诗词会时时碰到这种境界昵。你们尚是孩子,今后所读的文字却都是现成的东西,不是现代的大人做的,就是古代的大人做的。他们不但是大人而且都是文人,他们只写自己的内外经验,并不预计给你们读的。你们能懂得多少,就懂多少,从文字里去收得经验,学习经验的方法。你们不久就要成大人了,趁早把思考力、想象力练习到水平线的程度,将来才不至于落伍。”枚叔说了就拔步走出。
大文在乐华小书房中又坐了一会才回去。乐华送他出门时,笑着说:
“我们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
  二 方块字
星期三下午接连是两班国文课。王先生讲解选文,采取学生自动的方式,自己只处于指导的地位。先叫一个学生朗读一节,再令别一个学生解释。一节一节地读去讲去,遇有可以发挥的地方,他随时提出问题,叫学生们自己回答,或指名叫某一个学生回答,最后又自己加以补充。全课堂的空气非常活泼紧张。
乐华与大文坐在最后的一排。他们已把《秋夜》与《登泰山记》好好地预习过了,什么都回答得出。因为怕过于在人前夸耀自己,只是默默地坐在那里静听同学们的讲读和先生的补充。遇到全课堂无人能回答时,才起来说话。在这两班功课中,乐华与大文各得到两三次开口的机会。王先生都赞许说,“讲得不错。”全堂的同学时时把眼光注射到他们身上。
在乐华与大文看来,同学们的讲解,有的似是而非,有的简直错误得可笑。最可注意的是王先生的补充了。乐华把王先生所补充的话择要记录在笔记册上,给大文看。他所记的如下:
  大文自己也有所记,两人彼此交换了看,把重要的互相补充,彼此所记的条数愈多了。
王先生教授时,很注意于文言与白话的比较,他说:
“诸君第一次读文言文,一定会感到许多困难。但是不要怕,普通的文言文并不难。文言和白话的区别只有两点,一是用字的多少,一是关系词的不同。例如,《登泰山记》是文言,开端的‘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如果用白话来说,就是‘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着’,白话的字数比文言多了几个。在文言中,一个‘阳’字可作‘南面’解,‘西流’二字可作‘向西流着’解,在白话文中却不行。又如‘之’字,在白话文用‘的’,这是关系词的不同。诸君初学文言须就这两点上好好注意。”
随后王先生就从《登泰山记》中摘出句子来,自己用白话翻译几句给学生听,再一一叫学生翻译。在这时,乐华知道了许多文言、白话用字上的区别。知道“者”就是“的”,“皆”就是“都”,“其”就是“他的”,“也”就是“是”,“若”就是“像”等等。
作者: xh608    时间: 2010-9-18 09:22:27

一篇《登泰山记》,由全体学生用白话一句句翻译过以后,王先生又突然提出一个问题来,说:
“《登泰山记》中说,‘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烛’字是什么意思?”
“这是蜡烛的‘烛’。”一个学生起来说。
“蜡烛?”王先生摇着头。“谁能改用别的话来解释?”
“方才听先生讲过,‘烛’是照的意义。”另一个说。
“是的,我曾这样说,‘烛’字作照的意义解。但为什么作这样解释呢?有人能说吗?”
全课堂的眼光都集注于乐华、大文两人。大文用臂弯推动乐华,意思是叫他回答。
“因为烛会发光,所以可作照字解。——这是爸爸教我的。”同学们太注意乐华了,使他很不好意思,他便把责任推到自己的父亲身上去。
“对了,烛字本来是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了。诸君在高小里,当已知道词的分类,你们入学试验的时候,我曾出过关于文法的题目,大家都还答得不错,词的种类和性质,想来大家已明白了。谁来说一遍看!”
“名词、代名词、动词——动词之中有自动与他动二种,形容词、副词、接续词、介词、助词,还有感叹词。”一个学生很熟地背出文法上品词的名称来。
“不错,有这许多词。”王先生随在黑板上写一个“梦”字,问道:“梦字是什么词?”
“是名词。”一个学生回答。
王先生又把《秋夜》里的“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几句话写在黑板上,问道:
“不错,做梦的‘梦’字是名词。下面梦见的‘梦’字是不是名词呢?”
“不是,不是。”许多学生回答。可是没有人能说出那些“梦”字的性质来。
“那些‘梦’字和‘见’字联结,成为动词了,”王先生说,“还有我们称一个人睡着了说话叫‘说梦话’,这‘说梦话’的‘梦’,是什么词呢?”
“是形容词。”大文回答。
先生又在黑板的另一角上写了一个“居”字,问:“这是什么词?”
 “普通属动词。”一个学生回答。
 “那么《登泰山记》中‘半山居雾若带然’的‘居’字呢?是不是动词?”先生问。
“刚才先生说,居雾是‘停着的雾’的意思,那么这‘居’字对于‘雾’字是形容词了。”坐在大文前面的一个学生回答。
作者: 阿毛阿飞    时间: 2010-9-20 17:05:36

7# xh608
谢谢雯雯妈妈。
这本书除了把语文学习中的知识用段落故事的方式讲述外,最打动我的是师生间的互动(包括书中父子间的谈话和书信)。
作者: 阿毛阿飞    时间: 2010-9-20 17:13:52

其中主角王先生提到,学校中的学习有许多是不符合日常情况的,比如要求所有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按同一题目写作文,而生活中,人是有需要才会写东西的;又比如学校按学科进行教学,而生活中需要将各种知识综合运用。这个王先生认为,学校之所以会这样,其实是由于学校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和练习的,学得的知识技能只有运用到生活中,学习才有意义和价值。只有清醒认识到这点,教师和学生才能更有目标地学习和生活,否则,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的话,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还不如去学点手艺技能。
作者: 阿毛阿飞    时间: 2010-9-20 17:17:47

在师生、父子的互动当中,教师和父亲会通过各种实际的活动(如远足、看星、编抗日小报等)进行指导,和日常生活内容贴近,而较少凭空设计一个场景进行教学。
作者: 阿毛阿飞    时间: 2010-9-20 17:24:37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但所学的有多少是生活中会运用到的?有多少生活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学校是根本不教的?又有多少教师和学生会觉得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关联?
作者: 书香    时间: 2010-9-20 17:43:58

:F:看了阿毛和雯雯妈的回复,我决定把这本书放进我的购书单里,谢谢推荐!
作者: 书香    时间: 2010-9-20 17:56:03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但所学的有多少是生活中会运用到的?有多少生活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学校是根本不教的?又有多少教师和学生会觉得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关联?
阿毛阿飞 发表于 2010-9-20 17:24


很赞同你的想法,我也有这个困惑。可以说在我读中学时就有这个感觉了。我曾经很讨厌学校的填鸭式的,没有实际内容的学习了,差点就逃学了。我那时很挣扎,写了一封信给一个我很崇拜的同学,问她我们这样学习是为了什么。她回我说是为了学以致用。我很佩服她能有这个境界。可是激动过后,我觉得实际上还是没有用到多少啊。:L

可是后来我有机会去实习,真正接触到所学能所用时,我才真正喜欢上了这样的学习。有机会动手做实验,让我的信心大增,原来我最讨厌的物理都学的很有趣了。我发现不是我天生物理不行,而是学校的老师根本不会教,只是站在讲台上进行枯燥的说教,根本提不起我的兴趣。
作者: 加依    时间: 2010-9-21 09:17:10

:F: 文摘让我回想起读书的时候,遇到了几个还不错的语文老师,引我体味文字的美,受益终生
这本书我也要了。
作者: 林了    时间: 2010-9-28 15:31: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xh608    时间: 2010-9-29 16:49:44

上礼拜去借书,按照提示到对应的架子去找《文心》,愣是没找着它。
下次去一定要把它借来。




欢迎光临 幸福大观园 (http://www.xingfudgy.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