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大观园

标题: 哈佛幸福课:正面心理学 [打印本页]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0-14 01:56:55     标题: 哈佛幸福课:正面心理学

这实在不算是读书,我手上并没有书。这是我的学习心得,除了这里,找不到其他更恰当的地方了。那,就在这里安家落户吧。


哈佛幸福课:正面心理学 (一)

托网络信息发达的福,我听到了哈佛的课程,“正面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30多个小时的课程。

托网易公开课的福,你们也都可以去听,因为网易为我们提供了中文字幕。

如果你没有时间去欣赏这30多个小时的课,那么你可以借助我在这里的“课堂笔记”,和我一起分享这堂课程的美妙。我决定边学边记边分享。遇到好东西,我总是忍不住拿出来分享,希望不止我一个人收获这份喜悦和价值。

授课讲师是塔尔·宾-夏哈尔。第一次开课,只有6个人完成修习。第二年再开课,选修学生增加到300多。到了第三年,人数暴涨到了800多人,成为哈佛最热门的课程之一。

为什么这门课程如此迅速受到学生的欢迎?等你听完了这门课,或者看完了我的“课堂笔记”,你会作出你自己的结论。用塔尔自己的话来说,这门课讲要传授的,不是学习如何变的“幸福”,而是变得“更幸福”。只要你因此而变得比昨天更幸福,塔尔的课程就功德圆满了;而我,也因此而觉得我的分享“太值了”。

为什么叫“正面心理学”呢?顾名思义,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正向心理分析,着眼于我们自己以及生活中的美好的、积极的、阳光的、向上的一面。

这正是我们不太习惯的想法和做法。婚姻之中、亲子之中、工作之中、学习之中,我们最常问的问题;医生、师长、父母们最常问的问题,是“what’s wrong”——你这是怎么了?什么地方不对劲儿?有什么问题?有什么麻烦?

如果我们的设问总是锁定在负面,我们关注的总是负面问题,那么负面的事务无形中会占据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忽略生活中原本存在着的正面的事情。

塔尔让在座的800多名学生做一个小练习:幻灯片放出一幅普通的街景,他给大家30秒钟的时间,找出图中有多少几个图形。学生回答的结果,最少6个几何图形,最多200个几个图形。大家讨论热烈,欢声笑语。然后,塔尔问大家,公共汽车里有几个孩子?

全场鸦雀无声。没有人注意到,公共汽车里有什么人,更没有人注意到,有几个孩子。

塔尔说,“因为我提出的问题,是有多少几何图形;你们对此的响应,是去寻找几何图形。提出的问题限定了我们关注的焦点,从而使得我们忽略其他,哪怕公共汽车里坐着的孩子们盯着我们看,我们也毫无察觉。”

其实能够关注某个中心点,是我们的优点。否则,假如我们随时随地看到听到周围发生的一切的一切,我们的大脑还不疯掉。问题是,既然我们现在意识到,我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就关注什么,就忽略掉关注点以外的事务,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首先问问自己,当我们的婚姻出问题的时候,当我们的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当我们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提出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关注什么。如果我们的问题是, “你怎么这么不体谅我的苦心?”“你怎么这么不听妈妈的话?”“我的命怎么这么苦?”,那么,我们会忽略掉些什么?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0-14 01:58:49

哈佛幸福课:正面心理学 (二)

“欣赏”这个词,appreciate,在英文中是一个双意词,“欣赏”和“增值”。而appreciate的反义词,depreciate,“欣赏”的反义词,是“贬值”。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词,也蕴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意义。一旦我们把欣赏点放到某处,比如,一个人的优点,那么这个欣赏点会不知不觉地越来越抢眼。但是,如果这个人的优点没有人欣赏,这些优点会无声无息地枯萎。

一个人的潜能,如同一颗种子,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之下,会茁壮成长;然而一旦失去了阳光失去了雨露,失去了关注,还会成长吗?失去了“欣赏”,还会“增值”吗?

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我们总习惯地以为,我们该反省我们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挖掘自己的缺点、毛病、失误。我们这么做了几千年,一致认为这是我们修身养性、追求自我进步的必修课。但是,塔尔的“正面心理学”,却给我提出了新的反思视角:如果我总是反省我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什么地方又出了错,这会让我更欣赏我自己吗?会让我更自信、更有勇气、更有魄力吗?这会令我自己更快乐、觉得更幸福吗?

塔尔在课堂上讲述了一个叫做 Marva Collins的女教师的故事,他说,正是她的故事激励了他选择了“正面心理学”这门课程。我“百度”了一下,居然找到塔尔课堂上这一段的全文翻译,有兴趣地可以看看下面的蓝色字。

这个女教师的特点,是鼓励孩子们欣赏自己的优点,而不是反省自己的缺点。在她的滋养之下,她的学生们果然真诚欣赏到了自己的优点,果然让自己的优点茁壮成长。对塔尔来说,这是“正面心理学”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实例。

那么,你呢?“欣赏”这一词的意义,会给你以什么启示呢?

      Marva Collons 20世纪30年代生于阿拉巴马州,她父亲是非洲裔美国人,母亲是印第安人。她出生的时候,种族歧视风行,幸运的是,对于Marva,她父亲对她非常有信心,从小他就对她说,“Marva, 你将会有所作为,你可以成为一名秘书。”鉴于她的种族背景,鉴于她的性别,他之所以说秘书是因为那就是无形的障碍,或者说是有形的障碍,Marva Collins 努力工作,她很聪明,她成功了,成为一名秘书。做了几年秘书之后,她想成为学校里的一名教师。于是她上夜校,几年之后,她得到了教师证书,她结婚了并和丈夫搬到了芝加哥。她在那加入了芝加哥内城的公立学校,他在那里看到的现实是大量犯罪,毒品泛滥,最重要的是没有希望。老师们的希望是让孩子们在学校里尽可能呆久点,为什么?因为这样他们就不会12岁加入街头帮派,这样他们就不会接触毒品,不会犯罪。“我们怎样让学生呆在学校里?”,老师们问,Marva Collins 面对这种现实说,“事情将有所改观。”

       在上课的第一天——她教一年级到四年级——她对学生说,“我们要练习自信。”她不断地重复地说着这则信息,整个学期犹如不断重复播放的唱片,最后坚持了整年,几年。“我相信你,你能做好,你能成功,承担生活的责任。停止抱怨,停止抱怨政府,停止抱怨老师,停止抱怨父母,成功与否全在你自己。”她不断地重复着这则信息,她对学生们充满期望,把眼光放在他们的长处和优点上,并加以培养。奇迹开始发生了:这些被老师认为是“不可教”的学生,到了四年级便可以读欧里皮德斯、爱默生和莎翁的作品;这些“不可教”的学生在十岁时,便可以做高中的数学。关于Marva Collins的谣言开始传播,她怎能让这些学生在教室里呆这么长时间,而其他学生却想着离开学校?她一定是在强迫他们。

       Marva Collins受够了谣言的中伤,她离开公共学校设立了自己的学校,就在她的厨房里。开始只有四个学生,其中两个是她的孩子。逐渐的,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了Marva Collins学校——她称之为西岸小学——一开始进入这间学校的学生都是从公共学校退学的,Marva Collins是他们成为街头混混前最后的希望。奇迹继续发生,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她不得不搬出去,他们在芝加哥租了一间小室。冬天寒冷无比,夏天酷热难当,然而学生们却被他们的热情所驱动,他们继续学习,奇迹继续发生在他们身上:Marva Collins所有的学生都从小学毕业了,所有的学生都上了高中并毕业了,她所有的学生最后都上了大学,并从大学毕业。没错,就是那些“不可教”的学生。Marva Collins数十年生活困苦,然而她努力平衡收支 ——毕竟学生都无法支付学费。最终,月继一月,她熬过去了。

       1979年,情况一夜发生了变化:CBS《60分钟》的制片人得知了Marva Collins的故事并制作了15分钟的节目,她一夜成名。1980年11月,新当选总统罗纳德里根打电话给Marva Collins,请她做他的教育部长。我想她父亲是对的。Marva Collins拒绝了邀请,她说,“我太喜欢教书了,我属于教室。”恰好八年过去了,新当选总统老布什再次打电话给Marva Collins,请她做他的教育部长。再一次,她说“我太喜欢教书了,我属于教室。”1995年,一位富裕的慈善家捐赠了数千万美元给Marva Collins,现在全国都有Marva Collins的奇迹。今天Marva Collins的学生里有政治家、商人、律师、医生——而最多的就是老师,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老师的功劳。

附:Marva Collins“积极学习法”:我会教每个孩子这样想,我做得很好,我很聪明,我很特别。当他们不守规矩的时候,他们的惩罚就是要写100个原因,说明为什么他们棒到要做那样的事情。而且他们要按字母顺序写,我很可爱、我很漂亮、我很勇敢。我给他们例子直到他们明白,我令人快乐、我很兴奋、我很厉害、我很棒、我是榜样、我无与伦比、我很热情、我很可爱、我很重要、我从不调皮,一直写到最后一个字母。如果他们再犯,他们必须要用另一个同义词,他们不能再用可爱了。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0-14 01:59:55

哈佛幸福课:正面心理学(三)

正面心理学研究的是什么?

正面心理学的着眼点,不在于搜寻什么具有坏作用,而在于搜寻什么具有好作用。

以儿童成长研究为例,正面心理学要研究的,不是“平均水平”在哪里,也不是“失败者有多少、为什么”,而是“成功者有多少、为什么”。就好比假如我立志要成为一个教师,那么我该研究教师的“平均能力”,还是该研究“教师失败案例”,还是该研究“成功榜样”,例如Marva Collins,她的做法对我能有什么启迪呢?

传统的心理学,往往研究负面的东西,比如造成一个人抑郁、痛苦、犯罪、自杀的原因。但是,哪怕我们找到了一个人抑郁的原因,哪怕我们能够把造成抑郁的病根去除,这却并不表示就能让一个人因此自然而然变得快乐起来。比如,面对一桌美食,你可能因为患有肠胃炎而无法消受。如果治好了你的肠胃炎了呢?治好了病,并不等于一桌美食自然而然进肚了啊,这还需要你去一口一口地品尝,才能充分享受这一桌美食啊。

哈佛幸福课的正面心理学所要研究的,是在同样的有人会抑郁、痛苦、犯罪、自杀的社会、家庭、教育的条件之下,为什么仍然有人成功,而不是所有人都沦于颓废和失败。如果我们找出成功者的奥妙和精髓,然后引导人们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如果不仅仅是找出让人抑郁、痛苦的原因,我们更找出如何让一个人更阳光、更向上的动力,那么,这个社会上的沉沦和失败会不会就减少了呢?

如果你知道,每周锻炼三次、每次至少30分钟的效果,比目前市面上最好的抗抑郁药都更为有效,你是不是觉得更有动力去锻炼、让自己的精神面貌比昨天更快乐些了呢?

如果你知道,正面的冥想真得能够改变我们大脑组织的结构,使得我们更容易被正面的、阳光的、向上的气息所感染,更不容易被消极地、负面的情绪所打扰,你是不是觉得更愿意了解怎么通过这样的冥想来“改造”我们的情绪感知体系了呢?

如果你知道,仅仅是凭着美好的意愿和努力,把矛盾冲突的各方请到一起让大家面对面好好谈谈,并不真得能解决问题,事实是反而大家更争吵得一塌糊涂,你是不是觉得更想要了解,如何能通过“正面心理学”的引导来真正帮助各方以理解、宽容、平等、协商的心态来解决矛盾了呢?

Marva Collins当初在芝加哥的学校里,面对的现状非常糟糕。校方最头疼的事情,是如何能把孩子们更长久地留在学校里,用学校这个安全岛来隔开帮派斗殴、吸毒酗酒。而Marva却带领学生们从“受害者情结”里走出来,不再一味抱怨这个社区多么黑暗、归罪于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她带领并培养学生们以积极的、向上的、正面的心态,发掘自己心中的优点和长处,滋养这些优点和长处,让自己的信心、能力、努力、决心茁壮成长。

那么,你呢?你选择继续抱怨、埋怨、愤世嫉俗、玩世不恭,还是选择通过学习正面心理学,来使你今天比昨天更快乐、明天比今天更幸福呢?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0-14 02:00:55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四)

主题 一

一个人在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之后,也就是吃得饱、穿得暖、居得所、学得校之后,单纯外在的环境与条件的变化,对一个人的幸福感并不会带来多少影响。

塔尔给出了好几个心理实验结果。
1,一批将要升为终生教授的学者,在结果出来之前,被心理研究员们采访。“准终生教授”们均表示,如果批准了,乃此生最大乐事;否则,唉,不知有多痛苦。结果一出来,研究员们又来采访,果然,被批准的开心致死,没被批准的气恼致死。三个月后再采访,幸福感受和痛苦感受均开始有所回落。半年后再采访,一年后再采访,幸福指数和痛苦指数均恢复到了“评终身教授”结果出来之前。又回到原样了。
2,以同样的方式,心理研究员们分别采访了获得超级大摇奖的幸运者,还有遭遇不幸事件忽然失去健康之躯的不幸者。结果也都和“评终身教授”一样,刚开始的时候很受冲击,前者乐极后者苦极;半年、一年之后,意外之喜的幸福感消失了;意外不幸的痛苦感也消失了。幸福指数又回到了原样。

结论:一个人要想生活得更幸福些,需要的不是外在条件、环境的改变,而应该是内在心态的改变。为什么呢?怎么做到呢?且听下回分解。


主题 二

一个人有喜怒哀乐,有沮丧、痛苦、气愤、绝望……各种各样负面的情绪,也有各种各样正面的情绪。若要生活得更幸福,并不等于要求一个人必须摒弃所有的负面情绪,只允许有正面情绪。这其实根本做不到,最多只能是自欺欺人地假装做做而已。
不但做不到,实际上,越是有意识地压抑某种负面情绪,这种情绪越是被再三提醒,越是被强化。
塔尔用了一个“粉红大象”的有趣比喻,你可以一起来练习一下:
请你下面的10秒钟之内,不要想到“粉红大象”这个词。这10秒钟你一定不要让自己去想什么“粉红大象”。仅仅10秒钟而已,你要控制自己的思绪,不要想“粉红大象”这个词。

好,现在,10秒钟已经过去了,刚才的10秒钟,你是不是完全没有想“粉红大象”这个词?否,你想了。你不但想了,而且在你脑海中想象出来一个具体的“粉红大象”的模样了。

不要压抑自己,不要强迫自己摒弃掉你所不希望出现的负面情绪。请你承认这是你的一部分,而且接纳你的这一部分,而且无条件地接纳:允许你自己做一个人,一个有优点也有缺陷的但是真实的人。

这意思是不是说,因此我就可以赖赖皮皮、放纵自己?不是的。正面心理学所说得对自己的接纳,是一种“积极的接纳”,而不是“被动的接纳”。我们需要学习如何通过改变自己的内在心态,选择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情绪应该接纳,但行为和心态应该加以改变。

学习了正面心理学,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可以从此再也没有负面情绪,再也没有痛苦、沮丧、挫败、愤怒,而是意味着你的“心理免疫系统”会更加坚强,意味着你能够更快地从痛苦中拔出来,意味着你今天能够比昨天更幸福,明天会比今天更幸福。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0-14 02:02:00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五.a) 我应不应该追求幸福?

古人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境界多高啊。当周围还有那么多的人不那么幸福快乐的时候,我却独自去追求更加幸福快乐,是不是有点儿太不像话了?是不是该为我自己这么个自私的想法和行为感到羞愧?我这么自私,是不是很没有道德心?

不要,朋友,不要有这样的羞愧感,不要如此无谓地自责,不要诋毁自己想要追求更加幸福与快乐的本性。对幸福与快乐的追求,其实是人生最大的追求和目的。而且,你让自己变得更幸福快乐的意愿和行为,不但丝毫不是损人利己的恶劣行为,反而是既帮助自己更幸福快乐又帮助别人更幸福快乐的双好利事。为什么这样说呢?怎么会及帮助别人又帮助自己呢?

首先,你向往更幸福快乐,这是追求美好,而不是单纯的逃离痛苦。这份对美好的追求的正面心态,不但会令你的生命充满更多的热情和能量,而且正面的情绪本身就会带给你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因为,“你感觉更好自然做得更好”。这就是“帮助自己”的含义。(随便举一个小例子吧,一个孩子练钢琴,你觉得她会因为沉浸在音乐的美好以及对自我的欣赏之中而发挥得更出色,还是会因为在老师严厉的斥责甚至惩罚之下而发挥得更有水平?)

其次,情绪是很具有传染性的。你随便在大街上遇到一个满面愁容的人,你不知不觉感染了负面情绪;假如你遇到的是一个脸上充满阳光的人,甚至冲你友善地微笑一下,你不知不觉就变得心情敞亮起来。你的快乐,很容易感染周围的人,带给他们更多的快乐,也带动他们变得更加快乐。这不就是对别人的帮助吗?这不就是对周围、对他人、对社会的具有正面意义的贡献吗?这不就是一件很有道德心的事情吗?

你的幸福和快乐,会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足以点燃上千支蜡烛,点燃上千颗向往幸福与快乐的心。我们都知道古老的“棋盘与米”的传说。如果你在第一格里放一粒米,第二格里放两粒米,第三格里放四粒米,第四格里放八粒米,那么放满总共64格的棋盘需要多少米?很多很多,能够把整个地球铺上厚厚的一层。这就叫做指数效应。如果你每天对三个人微笑,如果人人都每天对三个人微笑,那么这个世界很快就会充满了阳光和愉快。

去吧,去让自己变得更快乐更幸福;去吧,去播撒你的微笑与友善。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0-14 02:04:16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五.b) 信念的力量

很多年以前,准确说60年以前,上世纪50年代,人们相信一个人跑完1英里的速度不可能低于4分钟。科学家、医学家、心理学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这一速度极限的严谨道理;无数的运动员也用他们的实际成绩验证了这一极限的不可突破性。

但是,牛津大学的一位医学博士Roger,向这一极限发起了挑战。他的最快速度是4分12秒,算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运动员了,不过离顶尖级还差了好远。他刻苦训练。终于,他冲到了4分2秒,4分1秒。然后,他再难进步半秒。卡住了。

Roger是不是再一次验证了“4分钟是不可突破的极限”这一事实?

好一个Roger,他坚信他一定能够突破!再训练!再训练!更刻苦地训练!

终于,1954年的夏天,他在一次学院比赛中,跑出了3分59秒的成绩!极限被突破了!

然后,奇迹发生了。不是Roger的奇迹,而是整个体育界的奇迹:第二年,37个人突破了4分钟极限;第三年,300多个人突破了4分钟极限!从此,人们彻底改变了看法,没有谁再相信这个“4分钟极限”了!

为什么?这就叫做“信念的力量”。当人们相信“4分钟极限论”时,哪怕再优秀再刻苦的运动员,也都在潜意识中为自己的潜力发挥设下了限制。于是他们一再以自己的“极限”,证明了“4分钟极限”真的无法突破。“信念”的力量,使他们束缚了自己。

而Roger之所以能够突破,也正是在于“信念”的力量!他坚信,没有什么“4分钟极限”!尽管Roger并非一个顶尖级运动员,但是,他的坚定的信念,带给了他无与伦比的“信念的力量”,让一个“业余运动员”带领整个世界突破了所谓的“4分钟极限”!


我们再来多看几个真实案例。

罗伯特来到一所小学,用一套新颖的“潜能发现题”,对学生们做了一次测试,随后告诉班上的任课老师,他发现了张三、李四等若干“具有巨大潜力”的“潜力生”。真实情况是,他无非用了一套非常普通的智商测试题;而他挑选出来的学生,根本就是闭着眼睛“抓阄”的结果。

罗伯特郑重其事叮嘱老师,他的测试结果是“绝密”消息,一定不可以泄露给任何人。过一学期他会再来,看看张三李四们是否真的被测准了。

没错,一学期之后,这些个被“抓阄”出来的张三李四幸运孩子,真的在各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这不是保密吗?老师不是谁也没有告诉吗?为什么张三李四却成绩显著优秀了呢?只因为,老师相信了罗伯特的话!相信了张三李四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学生!因此,毫无意识之中,他的眼神、他的语气、他的期望、他的关切,对张三李四都有了不同的变化。换句话说,用Marva Collins的理论来解释,老师终于因为罗伯特的话,除去了眼睛中的“屏障”,终于“看到”了张三李四的潜力,因而用他的欣赏,滋养了这份潜力,使得张三李四得以茁壮成长!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你欣赏什么,你就滋养什么,你就使得什么得以发展壮大。这,又是一次证明。


后来,又有人做了一次反向试验:特伯罗来到另一所学校,找到一位同时教两个班的老师,与这个老师晤谈了一次。然后,他来到甲班,热情洋溢地告诉学生们,他们多么幸运地拥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资深的好老师。但是,他没有去乙班说任何事情。

一学期以后,特伯罗又出现了,看到了他意料之中的事情:甲班的学习成绩比乙班优秀多了!甲班的学生们相信了特伯罗的话,潜意识中对老师的水平和教诲有了不同的眼光,因而个个都不自觉地变的肯花力气、更用心地听讲和学习了。


这,就是信念的力量。如果你心中有一个负面的信念,那么你的潜能无形中受到不可估量的限制;相反,如果你心中竖立的是一个正面的、积极的、肯定的信念,相信你自己、欣赏你自己;相信别人、欣赏别人,那么,这份欣赏的阳光雨露一定能滋养你自己、滋养别人,让人的潜力得以发挥出来。
作者: 心静    时间: 2011-10-14 04:13:42

我??沙发了???我????
作者: 福娃京京    时间: 2011-10-14 08:49:11

谢谢玉冰姐,以前听了一部分,没时间了没听完,这下可以看你的文字了,真好
作者: 动动鸭    时间: 2011-10-14 09:02:06

哈佛幸福课:正面心理学 (二)

“欣赏”这个词,appreciate,在英文中是一个双意词,“欣赏”和“增值” ...
玉冰 发表于 2011-10-14 01:58

除了献花,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1_143:}{:1_143:}{:1_143:}
作者: 动动鸭    时间: 2011-10-14 09:13:44

我??沙发了???我????
心静 发表于 2011-10-14 04:13

对,就是你,你沙发了,你确实沙发了,你以后还会沙发,你每次都会沙发~~~~~{:1_150:}
这是不是也是信念的力量。{:1_114:}{:1_114:}{:1_114:}
我期待着心下一次沙发~~~{:1_121:}
作者: 京京妈    时间: 2011-10-14 12:09:53

一个人要想生活得更幸福些,需要的不是外在条件、环境的改变,而应该是内在心态的改变。
玉冰姐
太感谢你了!
我们的生活需要这样的正能量!

作者: 书香    时间: 2011-10-14 12:41:05

这两天好东西真多!谢谢玉冰姐又一次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大餐!

最近其乐的笔记“美就是做自己”的主题,还有我转的慕容作家的演讲也是“幸福,要在某种文明之中,要先做好自己”等观点,加上玉冰这个更具体的幸福课,太爽了!{:1_146:}
作者: 阿猪    时间: 2011-10-14 13:27:58

玉冰姐,我听了幸福课,也想开个帖什么的,结合自己。但懒着拖着。{:1_122:}

今天看到你的,为你的勤奋和分享
作者: 楚漪    时间: 2011-10-14 13:51:37


作者: 秋水伊人    时间: 2011-10-14 14:05:45

感谢玉冰姐,分享这么好的东西。{:1_143:}{:1_143:}

前两天还在说西方心理学的局限性,这下子更对我胃口啦~~
作者: 阿猪    时间: 2011-10-14 14:41:31

8个,玉冰姐,你是看英文的,还是中文的?
作者: Bill    时间: 2011-10-14 17:39:31

报个到{:1_143:}
作者: 不增不减    时间: 2011-10-14 19:38:06

幸福课我也断断续续地听了些
听的当时很多感触 但很快就忘了
看到你这么认真地记笔记 很感动
为你的勤劳和认真
作者: 西安王子妈妈    时间: 2011-10-14 20:59:18

今天在听了两个多小时,虽然觉得课的内容有些生涩,但是却让我有持续往下听的愿望,不想停下了。幸福,这个现在多少人都缺失的,或是自己感觉不到的东西。
感谢玉冰姐!!!
作者: 蒲公英    时间: 2011-10-15 22:36:27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0-15 23:48:29

8个,玉冰姐,你是看英文的,还是中文的?
阿猪 发表于 2011-10-14 14:41



    中文的字幕,英文的声音。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0-17 01:15:44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五.b) 信念的力量

信念的力量



很多年以前,准确说60年以前,上世纪50年代,人们相信一个人跑完1英里的速度不可能低于4分钟。科学家、医学家、心理学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这一速度极限的严谨道理;无数的运动员也用他们的实际成绩验证了这一极限的不可突破性。



但是,牛津大学的一位医学博士Roger,向这一极限发起了挑战。他的最快速度是4分12秒,算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运动员了,不过离顶尖级还差了好远。他刻苦训练。终于,他冲到了4分2秒,4分1秒。然后,他再难进步半秒。卡住了。



Roger是不是再一次验证了“4分钟是不可突破的极限”这一事实?



好一个Roger,他坚信他一定能够突破!再训练!再训练!更刻苦地训练!



终于,1954年的夏天,他在一次学院比赛中,跑出了3分59秒的成绩!极限被突破了!



然后,奇迹发生了。不是Roger的奇迹,而是整个体育界的奇迹:第二年,37个人突破了4分钟极限;第三年,300多个人突破了4分钟极限!从此,人们彻底改变了看法,没有谁再相信这个“4分钟极限”了!



为什么?这就叫做“信念的力量”。当人们相信“4分钟极限论”时,哪怕再优秀再刻苦的运动员,也都在潜意识中为自己的潜力发挥设下了限制。于是他们一再以自己的“极限”,证明了“4分钟极限”真的无法突破。“信念”的力量,使他们束缚了自己。



而Roger之所以能够突破,也正是在于“信念”的力量!他坚信,没有什么“4分钟极限”!尽管Roger并非一个顶尖级运动员,但是,他的坚定的信念,带给了他无与伦比的“信念的力量”,让一个“业余运动员”带领整个世界突破了所谓的“4分钟极限”!



我们再来多看几个真实案例。



罗伯特来到一所小学,用一套新颖的“潜能发现题”,对学生们做了一次测试,随后告诉班上的任课老师,他发现了张三、李四等若干“具有巨大潜力”的“潜力生”。真实情况是,他无非用了一套非常普通的智商测试题;而他挑选出来的学生,根本就是闭着眼睛“抓阄”的结果。



罗伯特郑重其事叮嘱老师,他的测试结果是“绝密”消息,一定不可以泄露给任何人。过一学期他会再来,看看张三李四们是否真的被测准了。



没错,一学期之后,这些个被“抓阄”出来的张三李四幸运孩子,真的在各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这不是保密吗?老师不是谁也没有告诉吗?为什么张三李四却成绩显著优秀了呢?只因为,老师相信了罗伯特的话!相信了张三李四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学生!因此,毫无意识之中,他的眼神、他的语气、他的期望、他的关切,对张三李四都有了不同的变化。换句话说,用Marva Collins的理论来解释,老师终于因为罗伯特的话,除去了眼睛中的“屏障”,终于“看到”了张三李四的潜力,因而用他的欣赏,滋养了这份潜力,使得张三李四得以茁壮成长!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你欣赏什么,你就滋养什么,你就使得什么得以发展壮大。这,又是一次证明。



后来,又有人做了一次反向试验:特伯罗来到另一所学校,找到一位同时教两个班的老师,与这个老师晤谈了一次。然后,他来到甲班,热情洋溢地告诉学生们,他们多么幸运地拥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资深的好老师。但是,他没有去乙班说任何事情。



一学期以后,特伯罗又出现了,看到了他意料之中的事情:甲班的学习成绩比乙班优秀多了!甲班的学生们相信了特伯罗的话,潜意识中对老师的水平和教诲有了不同的眼光,因而个个都不自觉地变的肯花力气、更用心地听讲和学习了。



这,就是信念的力量。如果你心中有一个负面的信念,那么你的潜能无形中受到不可估量的限制;相反,如果你心中竖立的是一个正面的、积极的、肯定的信念,相信你自己、欣赏你自己;相信别人、欣赏别人,那么,这份欣赏的阳光雨露一定能滋养你自己、滋养别人,让人的潜力得以发挥出来。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0-17 01:19:26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五.c) 环境的力量

在斯坦福大学曾经有过这么一个试验:群众若干人,随意分成三群,分别扮演监狱中的狱官、狱吏、犯人。原计划持续两个星期,看看这样的环境设置会给人的心理带来什么影响。

结果,刚到一个星期,这项试验就中断了。已经不需要在继续下去了,环境造成的影响,已然太过分了。这些群众演员们实在是太投入、太进入状况了,狱吏的残酷无情、犯人的甘受屈辱等等展现无遗。环境带给心灵的扭曲,虽然不过仅仅一个星期而已,竟然已经如此可怕。

这,就是环境的力量。

既然环境的力量如此强大,为什么我们不想想怎样正面地利用这股强大的力量呢?

于是,哈佛大学又做了两个正面意义的实验。

他们请了一批75岁的老人,送到某处疗养。实验开始前所有的人都接受了详细的身体检查。这个疗养呢,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年轻化”,让这些老人们假装都回到20年以前。当然,工作人员创造了周详的环境,老人们看的电视、听的收音机、读的报纸杂志、衣装等等,全都是20年以前的东西,仿佛他们就真的生活在20年以前。

一个星期以后,这批老人再次接受了详细的身体检查。结果发现,他们真得变年轻了!身体更结实,心态更健康,记忆力、视力、听力等等都有了明显的改善。甚至,连他们的骨骼缩小都大有改善,手掌都变得长了! 虽然仅仅一个星期而已,老人们的身心健康大大改善,这使得他们更加自立,更少依赖家人和护士的照护。

你能想象吗?你能相信吗?

另一个实验也很有趣,叫“视力测验”。他们随意请来一些人,按照常规检测的距离,使用常规视力测验的图表,在常规视力检测的灯光强度之下,先进行了一次视力测验,留取数据。

然后,这批人被请到了另一个地方。工作人员请他们穿上飞行员的制服,坐到模拟飞机驾驶舱里面,然后,同样使用常规视力检测图表,距离和灯光也都符合常规检测标准,再来一次视力测验。

两次测验的数据一对照,结果你肯定已经猜到了,“假冒飞行员”们视力更好!40%的人视力“大大提高”!仅仅是穿上制服、坐到飞机驾驶舱里,竟然就能瞬间提高一个人的视力,这实在令人不能不惊叹!

环境的力量,用在负面的地方,比如,让人假扮狱卒,能造成那么厉害的负面效果;用在正面的地方,比如,让人“回到过去”,又能产生那么巨大的正面效果。这是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该怎样创造正面的环境影响,来帮助我们自己变得更快乐更幸福?
我们该怎样创造正面的环境影响,来帮助孩子学习得更快乐更投入?
我们该怎样创造正面的环境影响,来使我们的家庭生活充满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0-17 01:20:05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六) 成功的秘诀


上次我们说到信念的力量,说到环境的力量。我们成天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都对我们的潜意识有一定的暗示和投射作用。如果墙上贴几张你喜欢的照片、孩子的可爱涂鸦,常常听听你喜欢的音乐,手边有几本轻松愉快的书,那么你的小日子无疑会更快乐一些。

“只要你那么想、那么相信,你就真能做到”,这是上世纪20年代开始畅销的一本书《思考致富》中的主旨。这本书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畅销于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百度百科”里这么介绍说,“这部伟大的著作,曾指引许多耳熟能详的知名人物走上成功之旅,诸如美国总统罗斯福、发明家爱迪生、企业家洛克菲勒,都从中获益匪浅。”

除了这一本书,最近的另一本畅销书《秘密》,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让人们相信,我们都真的能做到“心想事成”。

真的吗?只要我那么想、那么相信,我就能“心想事成”?我只需要躺在那里全神贯注地想,毫无质疑地坚信“想得到就做得到”,然后默念,“钱,来乎!名,来乎!功成名就,来乎!”,于是我就成了一个闻名遐迩的无数成就与财富的比尔盖茨第二了?

我们来说说发明大王爱迪生的一段小故事。当初爱迪生还在跟电灯泡狠狠搏斗的时候,有个记者问他,“听说你已经失败了5千次了……”爱迪生回答,“我可不是失败了5千次,那叫成功了5千次!我成功地发现了5千种不能让灯泡发亮的错误做法!”

想想看,5千次的试验,5千次的挫折而不挠、不馁。后来爱迪生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发明大王,和他的这种乐观的、坚定的、勤奋的作派是分不开的。虽然乐观积极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具有不可估量的力量,但是,如果没有执著的勤奋的付出,则并非任何事情都能“心想事成”的。比如,前面讲过的,打破“4分钟极限论”的Roger,如果他没有不懈的努力、艰苦的训练,只是空想“4分钟不可能是个极限,我肯定能打破”,那么无论他多么坚定地那么想、那么相信,他都不可能带头打破这个极限。

成功的秘诀,就是乐观 + 激情 + 勤奋。就这么简单。要成功就一定要学会失败并从失败中学会,没有捷径。

你知道吗?爱迪生不但是世界上发明创造最多的科学家之一,也同时是世界上失败次数最多的科学家之一。一个人,科学家也好运动员也好艺术家也好,成就越多的人,经历的失败也就越多。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待自己的失败。如果你把每一次失败都看成是对自己愚笨的证明,我想你没有多少体力和心力承受几次失败,你会很快陷于极度的沮丧和自卑之中。相反,如果你把每一次的失败,都看成是一次汲取经验的机会,都看作是你通往成功之路的一块砖石,你才有可能越战越勇越自信,最终走到“心想事成”的境界。

还有一点请注意,我们需要避免“盲目乐观”。爱迪生之所以跟电灯泡大战5千回合但是仍然乐观坚定继续努力,Roger之所以跟4分钟大限搏斗数千回合但是仍然坚信不移继续努力,自有其合理的论据依据支撑他们,而不是毫无根据的、毫无可行性存在的盲目乐观。塔尔这时讲述了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12岁那年,他爱上了街坊女生丽娜。丽娜已经14岁,发育得饱满高大而且漂亮,比仅仅只有12岁的青涩小男生塔尔还要高出大半个头。何止12岁的小塔尔,更有多少比塔尔英俊高大的大男生,对豆蔻年华的小丽娜痴迷得一塌糊涂。塔尔回家告诉妈妈,他爱上了丽娜。妈妈(西方人的作派,跟中国人很不一样)不但没有耻笑他,反而鼓励他说,“我相信你能博得她的爱,你要坚信你一定能博得她的爱”。于是青涩小男生把自己精心打扮一番之后,鼓起勇气,去约会小丽娜。

结果,你一定猜得到,14岁豆蔻年华的丽娜,令那么多大男生痴迷的丽娜,怎么可能喜欢上又瘦又矮又不晓事的“小屁孩儿”塔尔?咱要编出一个奇妙的爱情故事不是不可能,但一定需要某种非常特殊的缘由才可能编得下去,是吧?

当然,回过头来,继续分析我们刚才讲过的“信念的力量”。无数的实验再三证明着这一点。比如哈佛医学院的一次对孕吐妇女的治愈实验就十分有趣。孕吐我们都知道,是孕早期妇女的常见现象。哈佛招请了一批孕吐妇女,对她们宣称有一种新研发出来的特效药能帮助她们解除孕吐的烦恼。结果,56%的妇女用药后报告说她们真的没有孕吐了。你知道她们吃的是什么特效药吗?是什么药份也没有的糖丸而已!院方更进一步,再请一批孕吐妇女来尝试“最新研发出来的特效药”,不过这次的糖丸有了药份,而且是很轻微剂量的、不会伤害孕妇及胎儿的催吐剂。结果仍然有人报告说她们的孕吐症状消失了。

这就是心理作用的力量。

这所谓的信念的力量、心理作用的力量,到底是怎么起作用的呢?说穿了,是“主观能动力”在起作用。一旦你心里想的是“我相信我能做成这件事”,而不是“我怎么有可能做得到”,那么你在学习、训练、研究、实践的过程中,会更主动、更热情、更投入、更刻苦、更勤恳、更坚持不懈。Marva Collins的学生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Marva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潜力,相信了自己的潜力,从而调动起他们的主观能动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让自己从一个进步走向另一个进步,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一个悲观主义者和一个乐观主义者,他们的差别,正在与心理与信念的不同。我们先来看悲观主义者会怎么想、怎么做。

首先,他对自己的预设很低,相信自己做不到更好。他的主观能动力自然也偏低,他投入的热情、付出的努力、坚持的时间,也都满有限。结果他真的就证明了他对自己的预设很正确,“你瞧,我早就说了吧,我怎么可能做得到。”

假如他不小心还真地做到了呢?他会这么认为,“碰巧而已”,“运气好罢了”。

乐观主义者往往对自己的预期蛮高,相信自己能做得到。他的主观能动力自然更高,他投入的热情、付出的努力、坚持的时间,也都更高。正因为他对自己的预设偏高,他难免会经历挫败,努力了再努力都一事无成,正如爱迪生的“5千次”。旁人可能会觉得他太不识相,太不切实际,“你都已经失败了5千次了,还有必要折腾下去吗?该醒醒了。”

可是,一个真正的乐观主义者对失败的看法同悲观主义者完全不一样。对乐观主义者来说,失败不是放弃和认输的理由,而是学习的机会,是铺向成功之路的一块砖石。最终他又有一天对你说,“你瞧,我早说了吧,我能够做得到。”

你呢?你会怎么说?
作者: 四月    时间: 2011-10-17 12:02:33

[quote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我们总习惯地以为,我们该反省我们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挖掘自己的缺点、毛病、失误。我们这么做了几千年,一致认为这是我们修身养性、追求自我进步的必修课。但是,塔尔的“正面心理学”,却给我提出了新的反思视角:如果我总是反省我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什么地方又出了错,这会让我更欣赏我自己吗?会让我更自信、更有勇气、更有魄力吗?这会令我自己更快乐、觉得更幸福吗?
玉冰 发表于 2011-10-14 01:58 [/quote]
谢谢玉冰姐带来的好东西

不过对于古人的这句话“吾日三省吾身”,我倒是非常赞同的。其实我个人感觉这句话的内涵就如同那句著名的话“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一样。

只不过儒家把这句话拿来要求别人了而已。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0-18 12:14:43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七)乐观的秘诀

我们前面讲过,一个人不论是中了大奖还是忽然失恋,他的“幸福指数”一段时间以后都会恢复原状。如果我们把“幸福指数”想象成沿着时间长河不断上下起伏的一条曲线,那么,不论曲线怎么变幻,它都仿佛绕着一条持平的“基线”来回波动而已。

这,也好,也不好。好的方面,我们能明白不论遭遇多么大的失败和不幸,一段时间之后我们总还会活得好好的;因此而在迎接新挑战时,能够更勇敢,更不怕挫折。不好的方面呢,既然不论我们达成了多少目标,有过多少短暂的快乐,我们的喜悦感终究会逐渐回落到原来的样子,那还折腾个什么啊。

有没有办法,让“幸福指数基线”随着时间的长河逐渐上扬,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快乐?

有。我们有“乐观的秘诀”。乐观的心态让我们更容易从挫败、痛苦的低谷中走出来,而且我们的身心都更健康、更阳光,我们的生活也因此自然更加快乐。

既然乐观的心态是关键,那么,有没有办法,让一个人变得更乐观些呢?

有。这里有三剂“乐观药”,你不妨试一试。我其实很希望你能愿意试一试,不然的话我会替你太可惜了。

第一剂,“积极行动”。一个人如果害怕失败,不敢面对困难,总是选择逃避,总是不给自己失败的机会,那么,我们的自信、热情、能力,都只会越来越低。这就叫负面的“自我认知”,我们的“幸福指数基线”也只能逐渐下滑。相反,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去面对、去经历、去失败、去学习,我们自然会看到自己的付出、热情。而且,失败的越多,结果自然是成就得越多,而越来越多的成就又让我们看到自己的能力、信心、毅力。这就叫正面的“自我认知”,我们会越来越自信而不是自卑,越来越自尊而不是自惭,我们的“幸福指数基线”,就会逐渐上扬。

这种“正面的自我认知”,正是Marva Collions的法宝。她不是局限于夸奖孩子“你真棒”,而是更切实地让孩子们行动起来,激励他们更努力地付出、更热情地投入,从而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不断滋长,见证自己如何经过不懈的努力,从一个又一个的小失败中汲取营养,走上一步又一步的新台阶。

要积极行动,不要逃避!

第二剂,“臆想成功”。塔尔虽然是哈佛名讲师,但是他其实天生害怕面对众人讲话,对方超过5个人,他就紧张得胃疼,更何况数百人的大课堂。可是,这是他热爱的工作,他必须上讲台。怎么办?还记得“成功的秘诀”吗?三要素,乐观 + 热情 + 勤奋。 塔尔热爱他的工作,他不缺热情;塔尔也认为自己足够勤奋,花无数时间备课。他缺乏的,是乐观的态度。

幸亏他是学心理学的,知道怎么办。他想到了“臆想的力量”。这要解释一下。比方说,你把手伸到眼前,仔细看。这时,你大脑的相关链接动了起来。然后,你闭上眼睛,想象着你依然看到你的手伸在眼。研究表明,这时,大脑相同链接一样动了起来。也就是说,大脑的链接动作,不能辨识是真看见了手,还是假象中看着手,你的臆想能“唬弄”你的大脑!于是,每次上讲台之前,塔尔都默想一番,想象自己如何镇静而从容地侃侃而谈。随后,他走上讲台,感觉就会好很多。不是一点儿都不紧张了;但是,毕竟好多了。这一招,对有的人非常灵验,你一定要试一试。

有个关键点请一定注意:不但要“臆想成功”,还要“臆想如何走向成功的过程”。有两组学生,考试之前,学者让A组学生想象他们获得了好成绩;让B组学生想象他们如何到图书馆查资料、如何晚上开夜车复习……然后获得了好成绩。实验结果,B组学生的成就优于A组学生。这是因为,我们越想象得栩栩如生,我们的大脑就越信以为真,乃至于创造出越真实的现实来。

第三剂,“改变看法”。这也要先解释一下。心理学有一个基点,叫“意念催动情绪”。比方说,一只老虎向你冲来;你的大脑立即产生意念,“这老虎要来吃我”;然后这意念催动了你的情绪,“了不得,太可怕”!

研究发现,通过调整中间环节的“意念”,我们可以改变、改善我们的情绪。这种调整,往往指把不切合实际的意念合理化、现实化。那么,有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意念呢?

第一种,夸大结论。我考试没有考出好成绩来,唉,我就是笨啊!真的吗?考砸一次就标志着笨吗?我去约朋友看电影,谁想他居然说没有时间,唉,我真没人缘。真的吗?约不到朋友就等于我没人缘了吗?这时,我们可以再想一想,换上些更合理、更实际的想法。比如说,“这次考砸了,下次更加努力些,找些不同的参考书,找学得好的同学讲解一下……总之,不就考砸一次了吗,我承受得起”。瞧,这么转换念头一下,是不是心里轻松多了?

第二种,以点盖面。别的都看不到,只看到那一点点瑕疵,然后就泄气得一塌糊涂。比如老师上课,一个班的学生中,居然有一、两个在呼呼睡大觉!唉!我的讲课肯定太枯燥无味了!这叫个灰心啊。其实呢,换种想法,换个眼光,就会发现,有那么多人听得津津有味呢!看来我讲得不错嘛。

第三种,无中生有,然后怨天尤人。都怪你!要不是因为你,我怎么会考砸了!唉,这么怪罪于他人,我们心里就能舒坦了?一样窝火啊。还不如自己承担起责任来,下一次好好复习、查资料,从失败中汲取营养,考出好成绩来。

好,我们刚才讲了“三剂乐观秘方”,积极行动、臆想成功、改变看法。

有心理学家对世界上最快乐的10%的人做了研究,发现,这些人之所以比常人更快乐,不是因为他们经历的挫折、磨难、痛苦比常人更少,而是因为他们的乐观使得他们有更强壮的“抗挫折力”,能够更快地从情绪的低谷中走出来。如果你能够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失败、挫折、不幸,借助这里讲述的“三剂药”,提高自己的“抗挫折力”,那么,我们的“幸福指数基线”一定会慢慢往上升,我们一定会越活越快乐。
作者: 语冰    时间: 2011-10-18 13:58:42

这,就是信念的力量。如果你心中有一个负面的信念,那么你的潜能无形中受到不可估量的限制;相反,如果你心中竖立的是一个正面的、积极的、肯定的信念,相信你自己、欣赏你自己;相信别人、欣赏别人,那么,这份欣赏的阳光雨露一定能滋养你自己、滋养别人,让人的潜力得以发挥出来。玉冰 发表于 2011-10-14 02:04


最近我越来越相信这些。

正面的信念真的可以创造奇迹,会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快乐,越来越轻松,越来越自由。

谢谢玉冰姐。{:1_146:}
作者: 小草    时间: 2011-10-18 16:37:09

,正需要信心,谢谢玉冰姐,辛苦了
作者: 童童妈    时间: 2011-10-18 17:52:44

太好了,玉冰姐,谢谢
作者: 拉拉熊    时间: 2011-10-18 22:45:02

幸福课我也断断续续地听了些,好听
作者: 静心    时间: 2011-10-18 22:53:46

谢谢分享
作者: 静心    时间: 2011-10-18 23:34:16

正面心理学
作者: 书香    时间: 2011-10-19 00:38:14

我今天有空闲的时候就在想着玉冰的帖子,还有微微辣的幸福的奇迹。
晚上和老公遛狗的时候,我还和他得意的谈了我今天的奇迹。再次印证了心理作用的力量和积极行动、臆想成功、改变看法的秘诀。
最近我在反思自己吊儿郎当的工作态度,准备好好做点事情,再次振作起来。于是昨天我花了一个多小时打扫我那灰尘满地的办公室和桌子,心情好了很多,也有了工作的欲望。虽然浪费了一个多小时,但我心里很祥和平静,昨天我有点进入工作的状态了。今天我还在家里准备早饭的时候,以前的客户给我打来电话,给了我一个订单。我改变了慵懒的态度,只是想了想,要积极行动起来,今天就好运降临了。以前也是这样,每当我态度积极起来的时候,事情一定会有好的转机。以前总是让我感觉自己是个幸运的人。
现在我懂了,这原来就是正面的信念和心理作用所产生的奇迹。说起来,又和秘密,吸引力法则这些书,有异曲同工之效。
谢谢玉冰姐的分享!
作者: 绿茶浅涩    时间: 2011-10-19 20:38:02

谢谢玉冰姐分享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0-20 11:52:42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七.b.)你的人生是否幸福,全看你怎么抉择

你感到幸福快乐吗?

有的人,什么都有,却不见得有多快乐。有的人,没有什么,却不见得不快乐。
有的人,什么都有,满心珍惜感恩快乐。有的人,没有什么,满腹牢骚与怨恨。

你拥有什么或者没有什么,不是你是否会感到幸福快乐的真正关键。真正的关键,在于你的内在,在于你怎么去感知一切。快乐之源,不在你外面的世界中,而在你的内心里。在于你选择关注什么,在于你怎么评估自己。在于你把爱迪生和灯泡的5千回合大战,看作是失败,还是成功。

还记得我们前面做过的练习吗?公共汽车里有几个孩子?上次我们初看这幅图,我们都只看到了几何图形;这次我们再来看,我们都看到了孩子。因为,我们问的问题不再一样。

地球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只看得见阳面,一种人只看得见阴面。比方说,张三李四来到海边,张三看见一片蓝天白云,爽啊。李四却看见海里飘着几个塑料袋,恶心啊。固然,只看得见蓝天白云而不见垃圾袋,算不得客观而现实;只看得见垃圾袋而不见蓝天白云,也算不得客观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应该更客观些,更现实些,既看得见蓝天白云,又看得见海里的塑料袋,生活中的快乐感就会真实许多。

地球上还有两种人。一种人能够穿云见月,一种人会被一叶障目。曾经有人问米开朗基罗,他是如何创作他的“大卫”的。他这么回答,“我看见了那块大石头里的大卫,于是拿过凿子,把那些挡住了他的多余石料敲掉,大卫就出来了。”如果你在人生之中遇到这么一块巨石,你会拿过凿子来敲掉挡住了大卫的多余石料?还是会悲叹你的人生之路遭到这块巨石阻挡,再也走不下去了呢?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做的抉择。我们的人生现实,是由我们做出的这些抉择“协同”创作而成的。我们就是我们自己现实生活的“作者”之一。

其实,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有阴面也有阳面。我们遇见的事情也都既能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障碍,也能成为我们的人生作品“大卫”的毛胚。中文有一个词,叫“危机”,是一个非常精妙的词。与这个“危”字相关联的,就是“机”,人生中的新机会。别放过这些宝贵的机会,它们能使我们的人生、我们的幸福感快乐感,得到成长。那些越是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并善于从中汲取营养的人,越能从“危机”中成长。

著名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一生中最美好的27年,在监狱中度过。有人问他,“为什么27年的牢狱生活,没能把你的心磨硬了,没能把你的爱磨没了?你怎么能够放得下仇恨,去和对手展开对话?”

曼德拉幽默地回答,“让一生中最美好的27年在监狱中度过,是在时间很划算的事情。要不是有这么一个好机会的话,我怎么可能完成我人生中最艰巨的任务,改变了我自己呢?牢狱生活让我有整整27年的时间思考我的人生。不然的话,我哪里去找这么多时间呢?”

毫无疑问,曼德拉在狱中的27年,一定经历了无数磨难。可是,正是这些磨难,正是他对这些磨难的不同的视角,改变了他自己,让他成为一代伟人。

快要下课的时候,塔尔给学生们讲述了他自己的人生故事。“我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讲。”

第一个版本,悲观主义者的角度。

“我从小有轻微的学习能力缺憾,注意力很难集中,老是神游。这让我的小小人生就充满了挣扎。高中的时候,有一项数学活动我非常渴望能参加,可是,我居然考砸了,唉,人家不要我。后来我成了壁球运动员,这也蛮好,也是我从小向往的美梦;但是,20岁那年,我打球时背部肌肉受了伤,十分严重,医生提出两条建议让我选择,一是动手术,但危险系数相当大;二是从此放弃壁球生涯。我选择了放弃,内心非常痛苦。从哈佛大学毕业以后,我来到剑桥读博,参加了一个项目,一年以后我作为唯一一个没有通过考试的人,被淘汰出局。不但丢尽了脸,而且浪费了整整一年时间,连个硕士文凭都没有混到。随后我回到哈佛读研,噩梦重演,又是一年以后,我又成了唯一一个没有通过统考的人,别提多抬不起头来了。这次他们没有把我撵出局,但是要求我第二年必须再次参加统考,而且必须成绩出色,否则他们不再留我。苦啊,我不但要和别人一起做研究生的项目,还必须为第二年的补考复习功课!那个累啊!唉,你瞧,我这一路走来,多么倒霉。实在倒霉透了。”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版本,以危为机的角度。

“我从小有轻微的学习能力缺憾,注意力很难集中,老是神游。可是,我喜欢的东西,却不会神游。这让我有机会专注于我喜欢学的东西,我对此十分得意。高中的时候,有一项数学活动我非常渴望能参加,可是,我居然考砸了。没想到,这却让我有了大量的时间,一心一意玩我自小就喜爱的壁球,一年以后居然赢得了全国冠军,成了职业球手。幸亏我当时没有考取那个数学项目,不然我哪有时间练球。20岁那年,我打球时背部肌肉受了伤,十分严重,医生提出两条建议让我选择,一是动手术,但危险系数相当大;二是从此放弃壁球生涯。我选择了放弃,开始了新的生活,考取了哈佛,呵呵。从哈佛大学毕业以后,我来到剑桥读博,参加了一个项目,一年以后我作为唯一一个没有通过考试的人,被淘汰出局。这对我震动很大。你知道,我来自哈佛,又进了剑桥,自诩天之骄子,鼻孔从来都朝着天。这次挫折,使我警醒,从云端回到了地上,脚踏实地重新开始。随后我回到哈佛读研,不想又是一年以后,我又成了唯一一个没有通过统考的人。这次他们没有把我撵出局,但是要求我第二年必须再次参加统考,而且必须成绩出色,否则他们不再留我。我刻苦学习,把所有的教材认真仔细重新学习一遍。这次我学得十分深入,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比我认识的任何人都多。更重要的是,这次补习,为我今天能够在这里讲课,从事我最向往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路走来,你瞧,我多么幸运!幸运之至!


朋友,你看到了吗?同样的人生经历,可以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解读;这种不同的解读带给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可以如此天壤之别。

去吧,到海边去吧。别只惦记着海里漂浮着几个垃圾袋;请你一定要记得抬起头来,欣赏那蓝天白云,海风拂面,鸥鹭飞翔,白帆点点,海天一色。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0-22 14:33:09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八)


能够改变一生的两个词

我们,作为生活中真实的普通的人,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总难免陷入痛苦、困惑、愤怒、消沉之中。这时候,请不要鞭挞自己,请允许自己遇到失败挫折,请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这就是人生中的一段经历,这就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重要的是,一旦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负面情绪,能够静下来,重申自己的内心,重申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视野,改变我们的内在觉察,把自己带出情绪的低谷。

可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往往很难从困顿和不幸之中看到正面的影响。我们甚至觉得那些乐天派是不是有些太天真、太不实际。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更容易看到负面的东西,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

其实,看看我们的媒体新闻,我们就能找到负面影响的根源:我们最常看到的,是流血事件、不幸遭遇、各种灾害、抗议罢工、狡诈勒索、卑鄙奸商、仇恨与恐怖袭击。看看这个世界吧,这个充满了黑暗的世界,让人怎么乐观得起来!媒体注重负面事件的报道,原本是件好事,因为媒体的天职之一就是揭露黑暗,警示世人。 但是,正是因为媒体偏重负面报道,使得媒体的报道往往让我们觉得,这世界一片黑暗。

我们不能说媒体报道的黑暗现实不是事实,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明白,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存在着黑暗。我们看到的只是放大了的消极面,缩小了的积极面,以至于我们不知不觉中感染了消极悲观情绪。更可怕的是,现在的媒体一天24小时全方位包围着我们,不间断地用负面报道撞击我们的心,使得我们无可逃遁。我们已经被训练得更善于从消极负面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了。这也就难怪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大多消极而悲观了。

随便举一个例子好了。媒体不断报道奸商、贿赂,给人的感觉简直无商不奸,你最好别去当什么公司经理总裁,因为你不卑鄙无耻你就没法从商!真的吗?这世界上再没有公平买卖了吗?再没有正派的交易了吗?再没有正直善良的商务工作者了吗?

而事实却远远不是这样的啊,这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人,此时此刻正在真诚而辛勤地工作着,有千千万万笔公平的买卖此时此刻正在进行中啊。海边的确有好几个塑料垃圾袋,但是那里更有蓝天白云鸥鹭翱翔白帆点点啊。

真实的世界之中,好的、正面的、阳光的人与事,不是占了一半,而是占了一大半, 90%以上。我们并非需要从此漠视真实世界中的负面;但是,请至少,让我们把90%的关注投到正面的人与事上。前面的课程已经再三强调,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我们就创造出一个怎样的世界,因为我们本就是现实生活的“作者”之一。我们当然有这个义务和职责揭发社会黑暗;但是我们同样有这个义务和职责来弘扬社会的美好。我们关注什么,我们就看到什么,我们就得到什么。

Marva Collins说,“让我们关注人性中真善美的种子”。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关注生活中人性中一切真善美的种子。

想想我们自己,每当遇到事情、问题、麻烦,我们往往怎么自言自语?“这人怎么这么说话?”“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糟糕,我要来不及了!”“唉,我怎么忘了告诉他……”我们很少发现自己嘿嘿一个人偷着乐,“我的工作效率真不错,完成了!” 为什么我们头脑里所想的大部分都是消极的?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已经被“训练”得善于关注负面状况了。

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我们总习惯地以为,我们该反省我们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挖掘自己的缺点、毛病、失误。但是,如果我总是反省我自己什么地方做得 不够好,什么地方又出了错,这会让我更欣赏我自己吗?会让我更自信、更有勇气、更有魄力吗?这会令我自己更快乐、觉得更幸福吗?

不,我们要学会欣赏。欣赏自己,欣赏别人,欣赏美好。还记得前面讲过的吗?“欣赏”这个词,是一个多义词,它的另一层含义是“使增值”。如果你欣赏孩子的潜能,孩子的潜能就得到滋养得到发展;如果你欣赏一段师生情谊,这份情意就能成长得更深厚更长久。

不幸的是,反之亦然。如果我们不去欣赏孩子的潜能,孩子的潜能就逐渐枯萎;如果我们不在乎一段师生情谊,这份情谊就只会越淡越薄。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能欣赏,我们心中的真善美的种子,只会因为得不到欣赏的阳光雨露而死去。

为什么很多婚姻维持不下去?有多少人,恋爱的时候真诚地说,“有你相伴,此生再无遗憾”;然而婚后,多少年以后,还有多少人会再如此深情地对爱人说这句相同的话?没有了欣赏的滋养,爱情如何能够不枯萎?

一旦婚姻搁浅,我们问的问题,往往是“我们之间怎么了?问题在哪里?”往往是“你为什么不再爱我了?你怎么忍心这么对待我?”如果我们纠缠在这些负面的问题上,那么,“你关注什么你就看见什么”,我们自然忽略了正面的阳光的事实,爱人的优点生活中的美好统统像那“公共汽车上的孩子”一样消失了。我们只能陷于负面消极之中,而且越陷越深。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

出门,你遇到朋友张三,对你说,“嚯,你这么有精神啊。”你感觉如何?心头一爽,果然,精神!
走到学校门口,遇到朋友李四,不由得对你说,“嚯,你这么有精神啊。”你感觉如何?心头更爽,没错,更精神了!
走进教室,再遇到同学王无,由衷地对你说,“嚯,你这么有精神啊。”你感觉如何?心头太爽了,的确如此,你今天显得非常有精神!这就叫良性循环。

反过来呢?出门,你遇到朋友张三,对你说,“怎么了,怎么没精打采的啊?”你可能本来被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不妥,可是,这时候,你感觉如何?心头一顿,唉,是没精神啊……
走到学校门口,遇到朋友李四,不由得对你说,“怎么了,怎么没精打采的啊。”你感觉如何?心头更顿,更没精神了……
走进教室,再遇到同学王无,很同情地对你说,“怎么了,怎么没精打采的啊。”你感觉如何?心里已经萎顿透了,没精神透了……这就叫恶性循环。

欣赏,能带给每一个人一个良性循环。大清早,如果听见一句对你欣赏的话,看见一只对你唱歌的小鸟,遇见一张对你友善的笑脸,你会不由得神清气爽好一阵子,甚至一整天。一句话欣赏的话,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我们已经看到过多少名人传记,反复见证了这一点!请记住,有一个能够改变你的一生、改变孩子的一生的,非常美好的词:欣赏。

不过,有一个关键点至关重要:欣赏一定要发自内心,要真诚而且真实。将来我们讲述“自尊”那一节课时,会仔细探讨,虚情假意的敷衍,空洞无物的夸赞,会事实上对对方的自尊心造成怎样的伤害。任何事件当中,不论多么糟糕,其间总有真的值得从正面去珍惜去欣赏的东西。

比如说,一个人发现自己患了癌症。够糟糕的了吧!够痛苦的了吧!可是,换一个角度,你不由得想到,“我来日不多了,我需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好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好好地珍惜和欣赏着世界中的一切美好。”记得乔布斯怎么说的吗?“我要把我的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做我最想做的事情。”他带着这样的心态,和癌症搏斗了整整八年;而这八年,他带给了整个人类他能够给予的最美好的礼物:爱拍系列、爱疯系列……

欣赏不但能够滋养和激发我们的潜能,带动我们的良心循环,还能从另一个角度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麻木。对爱、对幸福、对美好生活的麻木。

不论我们是得到了一份向往已久的职业、还是一份铭心刻骨的爱、还是一个让我们拱若珍璧的小宝宝,一段时间之后,我们渐渐对这份兴奋、这份幸福、这份幸运觉得习以为常,而不再放在心上,而变得麻木不觉。

其实这种自然心态,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也有它的好处。比如说忽然痛失亲人,当时谁都受不了,谁都会痛苦不堪。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得我们也能淡然置之,麻木处之,不再为之痛苦,不再觉得了无生意。

这种麻木之心,如果针对一件痛苦的事情,不失为一件好事情;如果针对一件美好的事情,却又不是一件好事。我们能不能,两全其美?我们能不能只对不好的事情变得不再计较,而对美好的事情不再习以为常不以为意?难道我们必须等到身患绝症之后,才想起来要珍惜生命、珍惜生活吗?我们必须等亲人故去之后,才来痛悔我们没有好好珍惜他们、好好珍惜我们曾有过的美好吗?我们一定要等到亲子关系僵到了极限,彼此反目成仇,才能警觉我们早已忘记掉多少年以前我们对这个小宝宝的珍爱和她带给我们的喜悦了吗?

能!正如媒体能把我们培养成只看消极面的人一样,我们也能够把自己重新变成看得到美好的人。这里的灵丹妙药,就是“感激”。 如果我们让自己一直对生活中值得我们珍惜、欣赏的一切抱有感激之心,就会抵挡住得住对美好的习以为常而不以为意之心。

想想看,当你对别人的爱和给予表达出你的感激之心时,你带给了对方什么感受?当别人对你的爱和给予表达出他们的感激之心时,你得到了什么感受?那么,我们怎么滋养我们的感激之心呢?从早晨醒来后的每一件小事情开始,感谢一杯咖啡一个笑容一缕阳光带给我们美好的一天。只要我们反复这么去做,这种心态就能够变成我们的第二天性,我们的自然习惯。

每天,从生活中找出这么一、两件事情,哪怕很小的事情,去欣赏去珍惜,比如花上几分钟真正欣赏你喜欢的一段音乐。还有,去欣赏去珍惜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孩子、朋友。把你心灵的关注点,放在这些值得你欣赏和珍惜的地方。因为,我们再也不愿意对这些生命中值得欣赏和珍惜的人和事情变得麻木。

要让我们的生活更快乐,要让我们的内心更幸福,要让我们的婚姻更持久、亲子更紧密、友情更长久,我们不但要用欣赏的目光关注我们的亲人、关注我们的生活,而且,我们更要用真诚的感激,来维系这份欣赏永不退色。

而且,请记得,要把你的这份欣赏、这份感激,明确地表达出来,让对方接受道、感受到你的真诚。

我感激我的爱人,鼓励我支持我欣赏我真爱我,给我时间给我空间让我去做我喜欢的事情。
我感激我的孩子,给了我最美好的机会跟着他们的不断成长而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成长,并且因此而让我看到了人生新的视野。
我感激我的网友,信任我喜爱我,给了我一个更宽广的角度,认识和欣赏我的新的人生价值。
我感激新浪的编辑,把我的“哈佛幸福课”学习笔记推荐给广大网友,不但给了我更多的信心和动力,也更给了广大网友更多的机会来了解并欣赏“哈佛幸福课”带给你们自己的人生福祉。
我感谢我人生中所有的磨砺和经历,让我慢慢学会了爱,学会了宽容理解与接纳,慢慢成就了今天的不同的我。

这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值得我们活下去的世界,值得我们好好活下去的世界,值得我们欣赏和感激的世界。

朋友,请记住,这两个词,能够改变你的一生,能够改变你孩子的一生。
作者: 京京妈    时间: 2011-10-22 20:45:55

本帖最后由 京京妈 于 2011-10-22 20:55 编辑


在社会大环境的消极中
把握住自己,不受影响!
的确有点难!
有时我意念中告诉自己要乐观!
无意又会被生活中的大石头打回原形!

要改变,洗心革面,
我需要经常练习
懂得欣赏,懂得感恩!
多看玉冰姐的帖子
多看正面的东西

希望我能战胜自己!
作者: 静心    时间: 2011-10-22 22:24:22

感谢
作者: hutianyang    时间: 2011-10-24 10:33:07

姐姐,我也在听这个,听了再来逛,感觉真好呀。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0-25 02:34:04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九)


改换大脑,打造阳光心态


有一天,小儿子祥祥放学时意外得到机会可以去同学家玩,扔下书包欢天喜地就去了。到了约定的时间,我去接他,他还没有玩够,“我还想玩一会儿。”我告诉他,“哥哥一个人在家里读书,我们不能等,要赶紧回去。”

刚走出小朋友家大门,祥祥就嘟着嘴埋怨我,“你怎么不把哥哥一起带出来。我都不能多玩儿一会儿。”我这么回答他:“祥祥,哥哥没有得到机会到小朋友家玩,你得到了;而且你们刚才玩儿得已经很开心了。这多让人快乐的事情啊,可是,你现在却满心不高兴。你觉不觉得,因为不能多玩儿几分钟,就把刚才的额外开心全弄没了,实在很不值得?哪个傻吧小乎乎才会这么做啊?”

其实,人很容易被负面的事情影响,小祥祥如此,哈佛幸福课的讲师塔尔,也曾经如此。当年他被剑桥大学录取,还得到一项奖学金,可是他首先感到的情绪不是欢呼雀跃,而是懊恼“怎么不是另一种奖学金”。后来,他有一次和夫人去朋友家聚会,遇到一个人特别能侃,聒噪得要命,塔尔心里有些讨厌这个话痨,可是他夫人却赞叹道,“你说这人多好啊,他多热情啊!”

同样的一个“话痨”,在塔尔眼里是“话痨”,在塔尔夫人眼里却是“热情”。人的确有天性的不同,有些人生来开朗、活泼、外向、阳光,有些人却天生偏于低沉、内向、苦恼。科学研究发现,人的这种不同的思维和情绪反应倾向,和大脑的神经元网络构造有关。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相信,大脑的构造、神经元的构造,一旦形成,就稳固下来,不再改变。一切都是老天造就了的。但是,从1998年开始,科学家们终于发现,成年人的大脑以及神经元的构造,其实可以改变!我们不但能塑造新的神经元,搭建新的链接,而且还可以让原本粗壮的神经链接逐渐缩小,让新建的神经链接越来越粗壮!

我们来看看科学家的研究。原来,大脑里面密布的神经通道,就像地球上大大小小的河道一样;神经通道的实际运用,也像地球上的河道一样。流水会形成河道,而且不断形成新的河道;河道中的水流量可以越来越大,河道也可以越来越宽;一旦河水枯竭,河床则逐渐干枯,乃至逐渐消失。大脑也一样,不但可以产生新的神经元,而且可以产生新的神经链接。刚开始的时候,会很薄弱,但是反复使用,就会变得粗壮而结实。比方说,我们学到一个全新的单词,大脑里的一个新的神经元就此诞生。这个新词,我们用一次,新的神经元就得到一次锤炼,我们反反复复运用这个词,神经元就越来越结实,以至于我们可以终生不忘。

怎样把这一点发现应用到我们的现实中来,让我们变得更加快乐?换上一种新的心态、想法、思路,然后反复练习、重复,把它培养一种新的习惯,继续反复坚持,让它成为一种稳固的、深厚的习惯!

比如,学习挥球拍的正确姿势,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需要不断关注胳膊、手腕、挥动方向和力度等等的细节要求,我们显得很笨拙很不习惯;但是,千百遍的练习之后,我们逐渐掌握了动作要领,做得顺手多了;继续千百遍的反复练习,我们最终可以达到想都不用想就自然而然按照规范动作的要求挥动胳膊的境界,这种动作已经变成了我们的本能。

同理,我们刚开始学习正面的心态、想法、思路时,会觉得很别扭、很笨拙、很不习惯。但是,只要我们反复这么去做,去练习、去实践,我们的“正面情绪大脑神经元”就会变得越来越结实、粗壮,我们的言谈举止就会越来越自然其倾向于往正面着眼、聚焦。由此,一个崭新的、正面的好习惯,就会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快乐幸福感觉的源泉之一。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天生倾向于把一个话痨看成是“热情洋溢”,但是,我们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我们培养和滋长出健康的、乐观向上的思维模式出来。反复冥想、反复练习,能够让我们的大脑把胳膊正确挥动的打球姿势变成我们的本能,能够让我们的大脑把乐观向上的思维模式变成我们的习惯,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容易抵挡负面事件和情绪的影响,更容易接受到快乐、明朗、阳光、积极向上的信息。

塔尔不是一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并没有一颗天生总是充满阳光的心。但是,他爱上了正面心理学,并且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比如坚持锻炼自己每天想些值得欣赏的、珍惜的、感激的事情,也包括坚持锻炼身体,他终于改变了自己,变得阳光起来,乐观起来,不再常常陷入“我怎么没有得到另一项奖学金”的苦恼之中。

朋友,你真的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大脑构造!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性格!


大脑结构的改变,神经元结构的改变,有两种改变模式。

一种是一点一点逐渐改变,就好像米开朗基罗,把挡住大卫的多余石料一点一点凿掉,伟岸的大卫就显现出来了;就好像黄果树瀑布下面的巨石,经年累月被水冲刷得缓缓变换着形状。这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见到的改变形式,是最健康的改变模式。这种改变,需要时间,需要慢慢磨砺,没有速效药。但是,这个改变过程却可以是一个令人快乐的过程,我们一天一天看着自己不断进步,一天一天感受着自己日新月异的成长,这本身就是一种多么愉快而享受的事情!

另一种改变模式,是剧变,就好像用一把巨锤把一块大石头砸碎,瞬间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即使是这样的剧变,也需要事先周详的准备,需要我们积累起足够的力气挥起巨锤,积累起足够的力量狠狠砸下去。而我们若要积攒起足够的智慧和力量,这也是千锤百炼的结果,也需要花很多的时间。这其间也没有速效药。

不要对什么速效药抱有幻想。不少人急功近利,渴望一蹴而就,这反而更容易造成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和对“新方法”的失望,陷入深深的挫败感之中:这本书上明明写着的,“快捷便利幸福5法”,怎么到了我这里就行不通?

与其让自己陷入更深的懊恼和挫败之中,不如我们来脚踏实地,一点一点地努力,就好像我们一次一次练习挥动球拍的动作;一点一点地成长,就好像我们的挥拍动作越来越规范越自如。最终,我们一定能够从这一点一滴的成长之中,积攒起我们的自信、成就感,让我们人生的幸福指数基准线越来越往上扬。

让我们一起来,朋友,按照前面几课已经讲解到的内容,每天坚持练习和思考,想想生活中哪些事情哪些话语哪些人值得我们珍惜、欣赏、感激,甚至简单到一杯咖啡、一声鸟语、一朵花香。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我们一定能够逐渐能够学会善于发现值得欣赏的事情,能够一点一滴构筑我们大脑中新的神经元、新的神经链接,能够千锤百炼地把我们新建筑的健康思维模式打造的越来越结实。

下一讲,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具体地学习,怎么把新学到的这一鼓舞人心“大脑可塑性”理论引进到我们的真实现实之中?有什么具体详尽的方法?

且听下回分解。
作者: 牛仔妈    时间: 2011-10-25 10:38:47


作者: 京京妈    时间: 2011-10-25 19:56:13

每天坚持练习和思考,想想生活中哪些事情哪些话语哪些人值得我们珍惜、欣赏、感激,甚至简单到一杯咖啡、一声鸟语、一朵花香。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我们一定能够逐渐能够学会善于发现值得欣赏的事情,能够一点一滴构筑我们大脑中新的神经元、新的神经链接,能够千锤百炼地把我们新建筑的健康思维模式打造的越来越结实。


作者: 阿猪    时间: 2011-10-25 22:11:07

谢谢玉冰姐。你总结得真好。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0-26 07:45:08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十)


构建乐观之实用方法



按照心理学的逻辑,一个人的心绪是一切行动之源。心里先有了念头,念头随之推动人行动起来。比方说,你看了一本好书,心里受到震动,情不自禁地在新的情绪带动之下有了新的行动。

既然这里我们要做的事情,是要从构建一个乐观的神经元开始,构建更加乐观的大脑,那么,我们就要从构建乐观的情绪开始。前面几堂课讲过的内容,都能帮助我们构建乐观的情绪,比如,遇到挫折,想想这件事情的正面意义;眼睛多往正面意义的人和事情聚焦;要去做一件事情之前先闭目臆想你如何成功地处理好这件事;相信自己的能力,也相信别人的能力;欣赏自己的潜力,也欣赏别人的潜力……

还有,每天晚上入睡前,想想这一天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值得欣赏、珍惜、感激,然后写下来。请问,你昨天写了吗?你今天打算写吗?行动起来!要培养新神经元、培养新习惯,行动起来,而且坚持下去,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效果的方法:专注冥想。冥想不但可以带来安宁沉静,是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而且,也是让我们培养乐观心绪的重要方法之一。今天只是大致讲一讲,了解一些基础知识,后面有专门章节细致讲解。

好,我们开始。先请你坐好,背部胳膊腿脚都舒舒服服地靠好、摆好、放松。觉得闭上眼睛舒服,就闭上眼睛。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深吸一口气直至充填腹部,然后慢慢地、静静地、轻轻地呼出。思绪跑掉了的话,抓回来,关注自己的深而缓的呼吸。

现在,想象你有一只内眼,缓缓扫视你的身体。从你的头顶开始,沿着额头、眼睛、鼻子、嘴巴、下巴、脖子、胸膛……一路缓缓扫视下来,后背、腰部、腹部、腿部……缓缓往下扫视。一边关注你的深而缓的呼吸,一边继续缓缓往下扫视你的整个身体,直到足指尖。一边扫视,一边留意什么地方你觉得不是很放松,比如,下巴够不够放松、肩膀够不够放松。

现在,把注意力凝聚到你觉得不是很放松的地方,比如,肩膀。继续深而缓地呼吸。吸气的时候,想象你把气带到了不是很放松的肩膀部位;呼气的时候,想象你的气把那里的绷紧带走了一些,放松了一些。继续把意念集中在这里,反复放松几次之后,可以让意念放开这里,重新专注于呼吸的深而缓的过程之上,每次呼出都很好地放松一次自己。再反复几次之后,可以缓缓睁开眼睛。

这个冥想的过程,可长可短,你每天能抽个20分钟,很专注很投入地做一次,就很好了。只要你能坚持下来,用不了几个星期,你一定会发现你的心绪变得更加平和安详。还有,你在冥想放松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臆想你的每次深呼吸都带走了身体某处的不自在,也可以臆想你的每次深呼吸都带走了你心里的某种负面情绪。

这一点,其实相当重要。一旦我们注意到自己有了负面情绪,并且想要去掉它,那么,我们不是和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向对抗,而是要想办法排解掉它、宣泄掉它。所谓“防川宜疏不宜堵”,我们越是跟自己的负面情绪向对抗,负面情绪就越顽固、越深重。要疏导它。利用冥想的方式,让深呼吸把这些负面情绪“带出体内”,真的是一种很有效的心理疗法。随着负面情绪被“带出去”,我们内心的苦楚也往往随之缓解了、消除了。

知道吗,已经有心理学实验证明,如果你能坚持8个星期,每天一次,每次20-30分钟,你的大脑组织的新造型就已经可以借助现代医学仪器,清晰可见了!而且,你还会得到一个很好的“副产品”,也就是你的免疫系统显著得到强化。你不但心情更好了,而且身体也更好了!


在我们的真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听到有人说,一句话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或者一件事情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这种剧变式的改变,就是我们上一节课讲过的 “开山劈石”式的改变。这里我们且放下负面事件造成的突变,只关注于正面事件能够对我们产生的正面影响。

当我们人生经历一次巨大的喜悦的时候,也能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一个年轻的爸爸亲眼见证了孩子诞生的那一刻,喜极而泣之余,他内心深处也发生巨变:他从此清晰地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个父亲幸福感和责任感,从此变成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好爸爸、好丈夫。

是不是每一个人经历巨大喜悦时都会不由自主发生正面的剧变呢?不见得。有没有办法主动创造这种剧变呢?有。

首先,接纳我们自己,允许我们自己有负面情绪。大脑内部结构中,不论是负面情绪还是正面情绪,都首先从一个公用主道涌过;当我们设障碍堵塞负面情绪的流淌时,这个障碍同样会使得正面情绪的流淌受到阻拦。如果我们疏导自己的情绪通道,允许负面情绪流淌,那么我们的正面情绪也更容易顺畅流淌。换句话说,越是能够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我们越是更容易感知正面情绪。

其次,增加自己的喜悦高峰体验的机会,让我们的大脑反复感受正面影响。比如,当你做一件你很喜欢的事情的时候,请你专心致志去做,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而不是一边“手机控”一边做。那样享受不到真正的喜悦高峰的。还比如,你有意识地给自己设定具体可行的目标,这会让你有更多机会体验一次又一次充满成就感的快乐。

匆忙之中、焦虑之中、压力之中,我们很难得到这种喜悦高峰的体验。所以,请你常常练习冥想,疏解自己的压力和焦虑。

怎么把喜悦高峰转换成大脑链接的正面改变?

在脑海里反复重现那美好的一瞬间。还记得吗?大脑辨识不清映入我们脑海的是意念中的情景,还是真实现实中的情景。大脑会把我们的臆想当成真实,因此,我们反复回忆那美好的一幕,新创建的快乐链接就越来越坚实粗壮。你也可以把这一美好瞬间写到日记里,记录下你的快乐,这也是很好的“加固”方式。

除了用臆想、用笔记,反复让大脑重现我们的快乐情绪之外,还有一步很重要的、非常重要的“工序”:积极行动起来!正如哈佛心理学第6讲所讲述的“乐观的秘诀”里面提到的,第一要诀就是要“积极行动起来”。

上过一堂鼓舞人心的课程或者读过一本鼓舞人心的书之后,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心情振奋,感到充满希望、快乐和幸福。但是,对于相当多的人来说,一段时间之后,这份快乐、欣喜、激动的美好情绪就过去了,一切又回到了从前。只有一少部分的人,虽然会从美好的高峰走下来一些,但是不是彻底回到原点,他们的幸福指数基线因此而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他们怎么做到的?行动!不要止于激动一阵子就算了,而要切实行动起来:把学到的有益的理念、思维方式、思考角度等等,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反复实践、练习。

这一堂课的一开始我们已经学到,情绪带动行为。比方说,我喜欢和一个人聊天,和她说话很愉快,我自然更愿意主动接近她、和她交朋友。

不过,你知道吗?心理研究还发现,反过来,情绪也一样受到行为的影响!行为可以带动情绪!哦?真的吗?

请你先对着镜子笑一笑;然后,再对着镜子愁一愁。怎么样?你是否立即就能够感觉得到,这两个小小的、不同的动作,给你的心境、情绪带来的不同的影响?你让自己耷拉着脑袋闷闷地坐在那里,和你让自己挺起胸膛来,给你的感觉也全然不一样,是不是?你立即觉得心情振作起来,是不是?那么,如果你真的每天都认真想想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值得你欣赏珍惜感激的片断,那么你的心态也就的确会变得越来越正面,渐渐习惯,而且渐渐习惯成自然。

而且,办公室里的你,是弓腰驼背,还是抬头挺胸;是愁眉苦脸,还是面带笑容,给周围同事的印象也完全不一样。大家不由自主喜欢你抬头挺胸、面带笑容的形象,喜欢和你相处。而同事对你的正面形象的好感,反过来又更让你对自己更加有好感。你的阳光情绪和行为会影响别人,别人又反过来影响你。所以,请你先对着镜子,挺起胸来,笑一笑! 然后走出来,对着大家,挺起胸来,笑一笑!哪怕你一开始只是勉强挤出了一点点笑容,也能带动你的情绪,进而带动你周围的情绪,进而更带动你自己的情绪,形成良性循环。

前面说到,我们应该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而不是对抗、不是阻塞。那么,什么叫做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呢?首先要接纳这一点: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永远让自己充满阳光。生活中总有不如意的时候,总有挫败的、痛苦的经历。有时候我们的确需要让自己痛哭一场,允许自己生气、愤怒、颓丧……

但是,关键在于,我们对自己负面情绪的接纳,是“正面”的接纳。也就是说,我们了解自己的负面情绪,让自己经历它、感受它,然后主动地选择我们觉得对我们最有益处的、最恰当的行为。比方说,一个失恋的女孩子,当然应该允许自己关在屋子里好好伤心痛哭一场。只不过,三天以后,她可以选择走出房门,抬起头来,继续生活下去。而且实际上,一旦她真的走出来让自己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让正面的行动带动正面的情绪,而不是一味沉浸在痛苦之中,她真的会感觉好起来。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快地走出痛苦。

情绪会带动行为,行为又会带动情绪,这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既然我们一边在学习关注和锤炼自己的正面、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情绪,那么如果我们同使用这种良好情绪带动我们去行动,我们的“乐观大脑构建工程”,就会事半功倍。

哦,对了,还有,别忘了,坚持锻炼身体!每星期3次,每次30分钟以上,这就是最好的抗抑郁、抗焦虑、抗颓废的“药物”!

这一节视频课的最后一个镜头,看着塔尔身着女学生赠送给他的窄小的粉红色衣衫,在讲台上,在众多学生面前轻松舞蹈,挑战自己羞怯内向性格的极限,我感动得几乎落下泪来。他是正面心理学真正的实践者。
作者: xh608    时间: 2011-10-26 08:23:52

这么多的字,都是玉冰姐敲出来的吗?太有恒心了。
感谢你的分享。
我一定要好好消化这些内容。
作者: 蝴蝶王子    时间: 2011-10-26 09:32:21

真好,收获颇丰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0-26 11:03:41

这么多的字,都是玉冰姐敲出来的吗?
xh608 发表于 2011-10-26 08:23



    是的,跟真正上课一样,做笔记、整理笔记,然后键入电脑。很大的工作量。不过,我做得很快乐。
作者: 阿猪    时间: 2011-10-26 11:23:12

还有,每天晚上入睡前,想想这一天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值得欣赏、珍惜、感激,然后写下来。请问,你昨天写了吗?你今天打算写吗?行动起来!要培养新神经元、培养新习惯,行动起来,而且坚持下去,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玉冰 发表于 2011-10-26 07:45


我曾经做过,现在重新再来,鼓励自己坚持下去。{:1_143:}
作者: 阿猪    时间: 2011-10-26 11:25:44

玉冰姐打字的速度那个快啊,我佩服和羡慕极了。

我现在也在练金山打字通,也提高了一点速度。昨天和侄女QQ聊天,她夸我打字好快啊。{:1_129:}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0-26 12:40:56

我现在也在练金山打字通,也提高了一点速度。
阿猪 发表于 2011-10-26 11:25


   祝贺你啊!我练打字,是90年代初在工厂里当秘书的时候磨练出来的“硬功夫”。那时候,“视窗”刚刚出现,我们最常用的是“Dos”格式,连打字的练习软件都是"dos”格式的呢……电脑世界的变化,不可想象……
作者: 书香    时间: 2011-10-26 12:46:23

是的,跟真正上课一样,做笔记、整理笔记,然后键入电脑。很大的工作量。不过,我做得很快乐。
玉冰 发表于 2011-10-26 11:03


佩服,辛苦了,你这么用心的作笔记,我不用心好好全部看完,别说对不起我自己,也对不起你啊。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0-26 12:50:34

佩服,辛苦了,你这么用心的作笔记,我不用心好好全部看完,别说对不起我自己,也对 ...
书香 发表于 2011-10-26 12:46


学到的东西,都会变成你自己的财富的……祝愿你变成富婆!
作者: 书香    时间: 2011-10-26 13:13:36

学到的东西,都会变成你自己的财富的……祝愿你变成富婆!
玉冰 发表于 2011-10-26 12:50

你怎么这么像我肚里的虫子。啊不,你咋这么贴心呢。
作者: xh608    时间: 2011-10-26 13:18:31

真心佩服姐姐这种认真学习的态度。
我想,选用这种最辛苦的学习方式,肯定能收获最多的东西。
我也准备尝试一下这种方法。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0-27 12:40:48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十一)


培养乐观大脑靠的不是毅力



如果请你现在开始每星期跑步至少3次,你做得到吗?这好像很需要一点毅力吧……哪怕你已经知道跑步对你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巨大影响,哪怕医生朋友都劝过你好多次。可是……呃,我恐怕没有这个毅力坚持的下来吧……要是你能够让我变得更有毅力些,就好了……

能不能让我们变得更有毅力一些?

呃,很抱歉,不能。你的自制力现在有多强,将来也就这么强,增加不了了。(至少,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如此。)

不过,也不用悲观,我这里有条好消息:要变得更健康、更快乐、有更多的动力去锻炼身体,你并不需要更多的毅力!你现有的自制力已经足够了!

哦?怎么讲?

转换你的意念。转换你对自制力或者毅力的依赖。因为这种依赖很靠不住,一个人的自制力,是可以被用光的。

我们来看看一个有趣的心理实验。某甲被请到小房间,等待下一步的“测试”。小房间里有一盘刚刚烤出来的香气扑鼻的巧克力曲奇。可是工作人员说,“这是留给下一位来访者的,您最好别动它好吧?”某甲虽然口水直淌,也只好忍住。10分钟以后,他被请进去“测试”。故意给他一份拼凑不起来的拼图,看他能坚持多久最后放弃。

某乙也被请到小房间,等待下一步的“测试”。小房间里有一盘刚刚烤出来的甜菜根。可是工作人员说,“这是留给下一位来访者的,您最好别动它好吧?”切,这黑乎乎的烤菜根谁稀罕。10分钟以后,他被请进去“测试”。故意给他一份拼凑不起来的拼图,看他能坚持多久最后放弃。

结果你猜猜,甲组的人和乙组的人相比,谁能在“测试拼图”的时候坚持更久才放弃?是乙组的人。甲组为什么更早放弃呢?嗨,都是那盘诱人的巧克力曲奇害得呗,自制力都给提前透支掉了!

再请你想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写过“新年决心”或者“新学期决心”?这种“决心书”,有没有一个不剩全部实现了的?没有?往往半途而废?你别不好意思,我也一样,大家都一样,不信你问问身边的朋友。

那你今天早晨刷过牙了吗?刷过了?每天早晨刷牙的时候,你都需要狠狠下一番决心才能去刷牙吗?不用?想都不想就去刷牙了?

哈!果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下决心”依赖的是你的自制力;而刷牙依赖的却是例行公事般的“自动性”。

哦?有意思!既然我们能把刷牙变成“自动例行公事”,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我们认为对健康、婚姻、人际关系很重要的事情,也变成“自动例行公事”呢?把每星期至少跑步3次变成“自动例行公事”,把和爱人每星期亲密聊天儿两次变成“自动例行公事”,把写“值得欣赏和感激”的小日记变成“自动例行公事”,把每天冥想20分钟也变成“自动例行公事”……

什么?这些都变成“例行公事”,那不会味同嚼腊吗?哪会有什么新意呢?你错,朋友。“例行公事”不会限制你的创造力和新意,反而会给你时间和空间去发挥你的创造力和新意。历史上伟大的作家、艺术家,比如雨果,比如达芬奇,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例行公事”去创作。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例行公事”,他们的注意力和精力才可能都放到真正的创作上,而不是消耗在各种各样的打扰上:现在是我该做这件事的时间了,其他的我统统都放下。

呃,这个,你说得容易,要把坚持跑步也变成早晨刷牙一样想都不想就去做了,好像没这么简单吧?一点儿自制力都不需要?不可能吧。

是不可能,没错。刚开始的时候,的确需要相当大的自制力,每星期坚持,直到培养成新的习惯。虽然我们的自制力有限,但是,我们可以“集中精力打歼灭战”,全部精力都调动到这上面来。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养成一个新习惯,不需要一年,也不需要半年,甚至连一个月都不需要:有研究表明,3个星期就足够了!下定决心,坚持3个星期,这个指标,不算太高吧?你能做得到吧?切,不就3个星期吗,这点儿事儿都拿不下来,你小瞧我了吧。

好,我不小瞧你!我信你!3个星期,我也来,我给我设立的目标是坚持写“欣赏感激日记”,我就不信我做不到!

但是,有一点友情提示:千万不要在这3个星期之内,让自己同时创建2个或者更多的新习惯。因为,我们的自制力就是那么多,一定要“集中精力打歼灭战”。如果你雄心勃勃列出10大项你需要培养的新习惯,那还不几下子就把自制力都透支光,搞得自己虎头蛇尾的了?我们不要把自己弄得崩溃掉,不要贪多嚼不烂。我们要一个一个来,稳健前进。



除了培养新习惯,还有一个,培养自己的新视角也很重要。前面的章节我们曾经讲到过,“改换心态”非常重要。这里我们需要再次强调,“改换心态”在我们培养新习惯、新的乐观大脑过程中的重要性。

还是请大家先来听听故事。真实故事。有一对双胞胎,不幸有个很糟糕的老爸,成天喝醉了酒之后家暴老婆孩子。小哥俩受罪无数,少年时离家出走,逃了。当然,他们长大成人了。

30岁那年,遇到我们一位心理研究员,专门研究双胞胎的相同基因以及成长环境对人的性格等等的影响。研究员先找到这对双胞胎中的老甲,发现他居然跟他那臭老爸一样,成天喝得醉醺醺的,然后家暴老婆孩子。好不容易碰到这家伙清醒的那一天,研究员表明来意,一席谈话,末了说,“你怎么能跟你爸一样呢?”老甲苦道:“我不这样,我能怎么样啊?你知道我爸的啊,你知道他怎么对我的啊!我只能长成他那样的人啊!”

研究员离开老甲,找到了老乙,去进一步证明他的基因说。结果他十分意外:老乙简直是模范男人,对老婆孩子格外好!研究员表明来意,一席谈话,末了说:“你怎么能跟你爸完全不一样呢?”老乙说道:“我不这样,我能怎么样啊?你知道我爸的啊,你知道他怎么对我的啊!我怎么能做他那样的人啊!”

好,故事到此。想想看,双胞胎,一起长大的双胞胎!一样的基因一样的家庭,这哥俩怎么就那么不一样呢?有一个很好的解释:他们内心深处对“老爸家暴”的视角,完全不一样!一个把老爸的行为当成天经地义的事情,一个把老爸的行为当成自己的反面教材。还记得我们前面讲过的吗?我们幸福与否,不在于外部世界,而在于我们的内心,在于我们怎样看待事物、怎样诠释一切。

世界万物,通过大脑主河道之后,流入“消极神经元”或者“积极神经元”。结果就是一个消极者和一个积极者,哪怕面对发生的同样事情,心底里的看法会完全不一样。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是让自己换上新的眼光、新的视角,把我们自己、我们的世界,创造成一个阳光的世界。

面对困境,我们是把它看作一个挑战,还是看作一个危险,结果很不一样。当作挑战,我会振作应战;当成危险,我会恐惧逃跑。这时,朋友,请你先不忙着逃跑!先调整心态,告诉自己,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要迎接挑战。 想想看,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想要去约会一个人?想要去应对一个面试?想要在公众场合发言?是勇敢迎上去,还是胆怯退下来?

再讲一个故事……哈佛大学曾经有一个课题:怎样让学生更主动出来做义工?集思广益的结果,学生们给出了最佳答案:让同学们改变对做义工的看法:做义工不是学生不得不履行的一条“义务”或者“职责”,而是我们的“荣幸”。换句大白话:我们做义工,不是“吃了亏”,而是“占了便宜”!为什么?大家亲自去做做就会明白:幸福的最大来源,不是你被帮助,而是你帮助别人!你们当中谁曾经真诚地无私地帮助过别人,你们就能体会得到这句话的真实意义!

这个故事的结局呢,不用我说你也猜得到,大学生们做义工的热情果然立即高涨!因为,他们对“做义工”这件事情的视角不一样了!心态当然也就不一样了!

这就是“改换大脑”的真正含义,这就是“乐观神经元”的真正价值所在。要培养乐观的新大脑,我们靠的不是“决心”,而是“换心”,改变我们内在的视角,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一颗心。而是把新的视角、思维方式、具体行动用一定量的自制力变成“自动性”的习惯,并且让习惯成自然,那么新的习惯就能够变成我们的新本能。

最后呢,我们……再来讲一个故事,作为本篇的结束。没有实践锻炼身体的朋友,请特别注意了!

一个心理系的学生,小米,对一群酒店清洁工宣讲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和好处。然后义务帮她们彻底检查了一遍身体,说好两个月以后小米还会来看望她们,再次帮她们义务检查身体。小米随后让甲组清洁工解散,但是带领乙组清洁工来到酒店客房,一边观察清洁工的每一份工作,一边详细计算每个动作所消耗的卡路里的量,总结出30间客房的清理其实等于多少运动量,对清洁工们说,“看,其实你们每天都在锻炼身体”。

8个星期以后,小米果然回去替这些清洁工检查义务检查身体。结果发现,乙组清洁工的身体、心理健康各指标有明显改善,比如体重、血脂明显下降,沮丧、抑郁程度明显下降;自尊感上升、体力上升……然而,甲乙两组清洁工都并没有额外抽时间去锻炼身体!

这两组清洁工之间的唯一不同,是乙组人把每一项劳动都看作是在锻炼身体,而不再单纯当成劳累而辛苦的工作!喂喂,朋友,看清楚了!只要她们把自己的每个动作都当成在锻炼身体,体重就下降了!血脂就下降了!这太鼓舞人心了吧!如果我们把每天骑车子上班、每天在办公室或车间里的走动、每天做饭洗衣服擦地板的体力活儿,都当成是在锻炼身体呢?嘿!会不会真的就能减肥而且降血脂了?心态!看法!视角!积极行动!你还等什么呢?
作者: roselan    时间: 2011-10-27 13:51:19

刚看完第5集,,,我要看完再看玉冰姐的笔记和大家的讨论,,
先马上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0-31 09:35:05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十二)


男人如何宣泄内心的痛苦


每个人都会有些很不愉快、很痛苦的经历。有些很糟糕的经历甚至令我们难以启齿。如果是女人,还好一些,因为女人跟男人的不同之一,就是女人更愿意找人倾诉,男人则多选择闷在心里。

闷在心里,有什么不妥呢?我们来看一个心理调查报告。

二战结束后,那些战争中死里逃生的人,尤其是许多目睹了亲人惨遭杀害而自己幸存下来的人,大多很珍惜他们难得而幸运的生命,大多活的健康而向上,很少人一直带着当时的严重心理创伤而继续痛苦不堪。也就是说,对当年的痛苦经历而放不开的人,患有心理疾患的人,不多。

但是,越战结束后,那些有幸活着回到美国的人,那些目睹了自己的战友客死他乡的美国大兵,却有大约1/3的人,带着当年战争留给他们的心灵创伤,陷在当年的痛苦经历中拔不出来。这么大比例的人患有这么严重的心理疾患,实在和二战幸存者形成了太过鲜明的对比。

为什么呢?

因为,二战幸存者们,可以诉说!他们是幸存者,他们是幸运者,人们对他们的经历充满了同情,对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充满了敬意,对他们终于能够活着回到家乡充满了喜悦。人们愿意听他们诉说自己的经历。于是,二战幸存者们得到非常充分的机会,把自己经受的苦难讲出来,宣泄出来。

但是,越战老兵们,却没有这样的环境、气氛,容他们把自己的苦难、恐惧、伤痛等等,告诸于世。为什么?因为美国国内强烈的反战情绪啊!越战,不是让人愉快的话题,越战中的经历,更不是受人欢迎的话题。于是,这些越战老兵们的内心恐惧、伤痛,无处宣泄,无人倾听。他们只能默默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咀嚼当年的痛苦。

却不想,内心痛苦这种东西,越默默在心里咀嚼,内心越痛苦。越能够宣泄出来,滞留在内心的苦楚越少。

男人们,正是因为你们更倾向于默默在内心里咀嚼痛苦,而不肯、不能宣泄出来,使得你们内心的苦楚越发苦楚。这份痛苦于是越发沉重,心绪越发低落,人活得越发抑郁。

女人们,虽然比男人更愿意找人倾诉,内心积压的东西少很多,但是,毕竟也有许多事情实在难以启齿,羞于告人。

怎么办?除了找人宣泄、倾诉,我们还能怎么办?

请大家再来看一段心理研究实验。

某教授请来一组人,想要验证他的一个想法。他让人们连续1星期,每天15分钟,到他那里,写下他们最痛苦的、最不幸的、最难以告人的经历。而且,最好是他们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的,内心最隐秘的苦楚。当然,教授保证,这些东西绝对保密,一级机密。他同时还对写的内容做了具体要求:3大件。你当初经历的具体历程,剖析细节;你当时的内心感受;你现在回头去看,有什么想法。

然后,教授每天观察参与者的心理与身体状况。按照他的设想他的亲身经历,他相信,写出来这些东西之后,应该让人变得轻松了、舒展了、快乐了。

可是,好像事与愿违。这些参与者的心态,一天比一天痛苦,状况一天比一天糟糕。第4天写完之后,教授只好决定要他们停下来。他们太痛苦了!这个实验不敢再继续下去了!

就在似乎暗无天日之际,忽然,从第5天开始,教授发现,他们的痛苦程度开始减低!到了第6天、第7天,参与者们的痛苦迅速降低,而且,降到了远远比参照组的人更低的程度!这个所谓的参照组,是当时教授还请了另一拨人,也每天写15分钟,不过不限内容,随便写写就好。后来,过了整整一年,教授的跟踪调查显示,这批写痛苦日记的人,他们的内心痛苦和抑郁程度,都保持在远低于参照组那批人的水平下。

而且,教授的跟踪调查还发现,这批写痛苦日记的人,不但心理更健康,身体也更健康了,和参照组的人相比,他们更少去看医生,而且健康指标也明显更好。为什么?因为他们得到机会释放了压抑的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的释放,也同时打开了通向阳光心态的通道!这当然令得他们活得更放松,更开朗、更健康。

这项研究,后来继续进行,而且牵涉面很广。不论男人女人,不论种族国家,人们都明显受益匪浅。而其中,最为受益的人,就是平常什么都闷在心里的男人们!最难以得到机会宣泄心中痛苦的男人们!

连续4天,每天15分钟,总共1个小时的自我倾诉,就是这么明显而且长久的结果!朋友们,这太鼓舞人心了!我们从此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自己对自己倾诉、宣泄。再难以启齿的、再羞于告人的事情,我们都可以有方式倾倒出来了!

朋友们,尤其是男人们,你们不打算试试吗?只需要15分钟!只需要坚持4天!


后来,这项试验又由一位女学者,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推展。她也请来两拨人,一拨人随便写写,另一拨人则被要求写自己快乐的事情。她也提出具体要求:要写出你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最感动的时刻;要写出你当时的心情和感受;而且,对心情的描述越详细越好。连续3天,每天15分钟。

结果,和上面写痛苦日记的效果,居然一模一样。

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你的大脑重温当时的愉快回忆,实际上是再次强化了大脑里的美好感觉。还记得吗,大脑并不去分辨是你想象中的“手掌”,还是你真正伸在眼前的“手掌”,统统当成真实讯息接收下来。你越回忆得历历在目,你的大脑接受的“信息”就越“真实”。

不过,如果你既打算写痛苦日记,也打算写美好日记,那么有一点你要特别注意:写痛苦日记时,你不光要写感受,而且要细腻地剖析这件事情的原委,越细越好。“噢,原来事情是这样的,掰开来看,不过如此,这果然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了。”

但是,当你写美好日记时,你却不要去细细剖析原委,把一杯蜜汁剖析成化学成份加白开水,还有什么意思呢,还有什么美感呢。你只需要让记忆栩栩如生地再现当时的快乐、幸福、美好,就足够了。


还有一样需要你写日记的时候注意:专家们的研究表明,在日记中用到内省的词越多的人,他们从这种倾泻痛苦或者重温美好的日记中所获得的心理及健康受益,也就越多。这种“内省”的词,指的是“我意识到”“我明白到”“我想到了”这样的词汇。因为,这些词帮助我们把记忆中的碎片连接了起来,形成了完整的故事,使我们的内心更容易完整地理解。这其实也就是心理治疗的基本原理。

过去的传统心理学研究的方向,一直是“病因研究”,也就是说,研究人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负面的情绪,诱因是什么、在哪里。但是,现代正面心理学研究的,却是从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角度,探究在同样的糟糕环境、社会、家庭背景之中,为什么有些人的幸福指数基线比平常人更高、人生更成功、更快乐?现代正面心理学之父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开创了心理学一个崭新的领域。他的研究结果,发现3大因素,使得那群最快乐的人成为最快乐的人:

1,善于积极地理解这个世界(我意识到,我明白到……),而不是被动地受苦受难;
2,善于调动外部的以及自己内在的力量,积极应对面临的困境(我能够这样应付这种糟糕情况,瞧,我扛过来了…… )
3,善于发现负面事件背后的正面意义、正面价值(一次失败的婚姻,让我学到了……)

这三项,被我们的正面心理学之父总结为“精神健康之源”。

我们上面讲到的写痛苦日记,其实,就包含了这三项因素。也就是说,如果你打算用痛苦日记来宣泄自己内心的痛苦,那么,请你结合这三项要素。


现在我们来重温一下,要想让自己活得更阳光、更健康,我们应该怎样改变自己。

要想改变自己,需要三结合:情绪、行动、认知。这三者既可以构成一个下行的漩涡,让人越来越无助;也可以构成一个上行的螺旋,让人越来越自信而且越做得好。

下行漩涡,比如,一个人认为自己很笨(认知),瞧不起自己。这样的自我认知,当然使得自己情绪低落,越发没有动力没有闯劲;而这样的结果,当然导致自己更退缩、更逃避困难、逃避现实;而这样的逃避与退缩,当然更“证明”了自己果然很无能,很让自己瞧不起……越陷越低。

如果上行螺旋,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我们来看一个真实例子。我们的“哈佛幸福课”的讲师,塔尔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塔尔天性偏于紧张,尤其害怕在人前说话,一遇到这种场合,他就觉得自己心跳得所有人都听得见。但是,塔尔却认定要做教师!这一项工作又偏偏要求他站在讲台上,面对一大群学生,讲课!于是,塔尔通过坚持心理学习、锻炼身体、瑜伽冥想、上讲台前臆想自己侃侃而谈、每天写美好日记、写生活中值得感激、欣赏、珍惜的美好片断……结果,塔尔虽然现在仍然在上讲台之前有些紧张,仍然需要以“臆想自己从容镇静、妙语连珠”来给自己打气,但是,毕竟,他越来越能够应付自如,他的课程成了哈佛听众最多的大课之一。

要改变自己,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时间,需要努力。但是改变的过程却可以是充实与快乐的、充满成就感的经历。这很值得我们去追求。一个人的天性,广义上来说无法彻底改变,比如塔尔的紧张。不论我们如何努力去改变,我们总会或多或少在体内留有一定的“天性”,而且一旦遇到什么事情往往容易触发而膨胀。但是,没有关系,这就是我们自己,请接纳我们自己的天性;同时,我们应当继续努力,积极去寻求最大可能的改变。

重要的,朋友,不是结果,不是结局;而是我们追求的、努力的、上进的过程。正是这个不断上进的过程,让我们走向越来越快乐与幸福的境界。这个境界,不是完美境界,不是最高境界;这个境界,是今天比昨天更美好、明天比今天更美好的,更高境界。

请记住,朋友,我们追求的,不是最高,而是更高。
作者: 阿猪    时间: 2011-10-31 11:16:02

再次献花
作者: Bill    时间: 2011-10-31 11:55:54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十)
构建乐观之实用方法

这一节视频课的最后一个镜头,看着塔尔身着女学生赠送给他的窄小的粉红色衣衫,在讲台上,在众多学生面前轻松舞蹈,挑战自己羞怯内向性格的极限,我感动得几乎落下泪来。他是正面心理学真正的实践者。


这一集的最后这段也特别打动我。

一直以来理论看了许许多多,也总看见听见人说,实践最重要,哪怕是一点点的行动。这道理懂是懂,却没有特别强烈的感觉,一直实践得也不太好。昨天下午看见的这段,塔尔最后的触碰他自己恐慌区的身体力行的示范,第一次深深打动了我,笑过之后,很感动!

向他学习,去触碰自己的非舒适区,试一试!
作者: 京京妈    时间: 2011-10-31 18:57:41

感谢玉冰姐
自己没有去看大量的视频,但从你的笔记中我学到很多
看你的笔记,我喜欢!
有些话,我需要多次去领会!
玉冰姐,辛苦了!佩服你的毅力!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1-1 12:58:40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十三)


“我真不该走这条路……”



我们先来问两个问题:你希望能提高自己的效率,办事更快捷吗?你希望能让自己更放松些,别太过焦虑吗?哦,你都希望?那么,你很需要好好听听下面的课程。要提高自己的效率,势必工作节奏更紧张些;而要让自己放松、别紧张焦虑,又似乎和“提高效率”相矛盾。这两个心愿不可能同时满足吧?能,朋友,我们正在学习的“正面心理学”,往往能让我们在看似山穷水复之时,豁然之间柳暗花明。

假如说,有一天你背上旅行包,出去徒步旅行。途中遇到一堵墙,又高又长。如果你想过去,最好的办法,是……把你的包扔过墙去!想要你的包?想办法!翻过去、绕过去、掏个洞钻过去……好多的办法,就出来了。

包扔过墙去,问题就不再是“我要不要过去呢?”,而变成了“我怎么能够过去?”这一不同的提问,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答案,看到了我们能够得到的不同资源,包括来自外部世界的以及自己内在的资源,因此而为我们开启了无数的机会。

这个“把包扔过墙去”的动作,其实就是给自己设立了一个目标。一旦有了目标,我们就能够集中精力和能力,不再无的放矢、散漫无着。

有不少人,辛勤工作的时候向往着将来放松的退休生活。可是一旦真的退休了,放松了,他却反而变得更不快乐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生活,一下子变得漫无目的、散漫无着。如果他能够为自己的生活设立一些可行的而且有意义的目标,比方说,上老年大学、养花弄草,比方说去做他以前总想去做却又总也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那么,他就能够真正享受退休生活,变得比退休以前更快乐。

我们需要一个未来的目标做为导向,这样我们才能更享受当下。

这也揭示了为什么那么多成功人士并不快乐的原因。他们已经有了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包括财富、地位、名望……可是,为什么走到成功的巅峰却发现自己并不快乐了呢?只因为,没有了目标。

他们一路奋斗过来,一路梦想着实现理想时的志得意满。在路上他们也许并不快乐,因为还没有得到向往的一切,因为奋斗历程的艰难困苦。但是他们心中有个梦,这个梦引导着、激励着他们一直往前:“等我到了那里,我就有了一切,我就有了幸福”。可是,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一旦到了那里,有了一切,固然会欣喜一番,幸福指数陡然上升;但是用不了多久,新鲜劲儿开始消失,幸福指数开始下降,慢慢回落到以前的老样子:他并没有得到永久的幸福。

对此他不禁感到十分沮丧,并且对未来充满迷茫甚至恐惧:然后呢?我这辈子就这样了?这就是所谓的实现理想了吗?他的这种没落情绪,会使得他的幸福指数继续下降,连带整个人的自我认知和情绪和行动一起,统统卷进“下行漩涡”。

还记得吗?我们前面讲过的?幸福,不在于我们得到了什么,不在于我们拥有了多少,而在于我们的内心世界有些什么,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今天的现状,在于我们关注的是什么地方。

我们当中还有不少人,选择了一条路或者一种职业,走下去,但是往往很快后悔,“我真不该走这条路”。其实,走的是哪条路,选择的是哪种职业,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设立了一个目标,把包扔过了墙,让目标引导你往前走,投入其中。无论哪条路,只要你全身心地投入,你就能够享受“在路上”的快乐。因为,在你追求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有一个目标在心里,会引导你走向幸福。因为,你奋斗的历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成就感的快乐过程。

更重要的是,你不但设立了个目标,而且设立了一个“自我和谐”的目标。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你的目标是你的真正追求。你的目标符合你的价值观、人生观;你真正有热情去投入、去追求、去奋斗;你真正有意愿调动你的主观能动性,聚集你的内力。

这样的目标,是你自己内心的追求,而不是别人指定给你的、社会压力迫使你接受的、你“不得不”去履行的职责。

不再是“不得不”,而是做我们真正想做的事,本身这就是一件更让人快乐的事。而且我们内在迸发出来的激情、我们心甘情愿的投入,也自然而然令我们做得更好,更有成就感,更有意愿持久地做下去。这份快乐的、和谐的感觉,不但带来正面的情绪和影响,而且还会带动你整个人生的快乐与和谐。哪怕生活中还有些其他的、不是你的理想目标但也需要做的事情,你做起来也会更加快乐。因为,总体来说,你更享受生活,你具备更多的正面情绪和感觉。而这份正面的、快乐的情绪,给我们的健康所带来的好处,那就更毋需多言了。

好,这里有了一个问题:怎么样让我们的目标,准确地说,我们的“工作”,变成我们“自我和谐”的目标,变成我们真正热情向往的、而并非“不得不”做下去的工作呢?

有人把我们的“工作”,分作了3种不同的定义。

第一种定义,那是我们的一份“职业”。
第二种定义,那是我们的一份“事业”。
第三种定义,那是我们“使命的召唤”。

前面我们讲过,我们身处怎样一个世界,在于我们内心怎样去看待。我们怎么看待我们的“工作”,我们就得到一份怎样的“工作”。看法不同,诠释的意义不同,使得我们对这份“工作”的动力不一样、投入不一样、心态不一样、期望不一样。

把工作当“职业”的人,他往往会把它当作一件无可奈何的、不得不做的琐碎事情。能够推动他去工作的动力,估计就是那份工资。他最大的盼望就是周末、假日来临,就是项目结束、学期放假。

把工作当“事业”的人,酬劳、晋升常常是他的动力,推动他往前赶、往上走。他总是期待着更高的工资、更高的职务、更大的权利、更大的掌控、更大的收获、更大的成就。

还有幸运的少数人,把工作当成“使命的召唤”。他的动力,是追求自我和谐的本身,奋斗过程的本身。他从事的是比什么都有意义、更情愿去做的事情,因为那是他的使命。尽管工作的过程中避免不了有些很 “琐碎”、“不得不”做的事情,但是因为他总体上把工作看做自己的“使命”和“殊荣”,他自然更容易坦然接纳。他所期待的,是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他所寄望的,是更多的工作、更多地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而且,这种“使命的召唤”,不在于一份工作做的是什么,而在于你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这份工作。比方说,你做的是医院清洁工作,你把它看作“扫厕所倒垃圾之类的低级工作”,那就是一份“低级”工作。但是,如果你这样看呢?“我为病人提供更好的环境,他们的康复离不开我的努力,他们需要我为大家创造一个更整洁、少污染的环境”。这种奉献的意愿,又使得你更愿意和病人聊天、更愿意伸出援手,从而使你更得到大家的欣赏和尊重、更活得快乐而充实。

如果你想去追求更好的酬劳、更高的职位,渴望让孩子有更好的学校、给家人更好的房子,这都很好,都是人的正常天性。但是,如果你追求的仅仅是这些,那么,你的人生会变得不快乐(因为你没有幸运地得到),或者没有长久的快乐(你得到了,但是新鲜劲儿一过,快乐感就又没了)。然而,朋友,如果你能够看到更深层的追求和意义,看到你对家人、对别人、对社会的贡献,看到你的工作的积极的一面,使命性的一面,那么,你对成功、富足、快乐、幸福的诠释,会完全不一样。

怎么去看,怎么诠释,全在于你。在于你肯不肯花时间认真去思索、去倾听你的心声。只有当我们追求的是真正的自我和谐的目标,走在真正的自我和谐的路途上,我们才是真正地活着。我们才能真正将世界变得更美好,因为,我们就是这个世界的其中一分子。

有一句名言,“我们不应专注于生命中可以拥有的,而应致力于那些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朋友,什么是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要继续活下去,而且有意义地、快乐地活下去,你最需要的,是什么?

有很多想法?很好,请你先把它们逐一写下来。然后,给自己一个、一个地设立目标,合理的、可行的、现实的目标。然后,一个、一个地设立具体的起步日期、具体内容、具体任务。再然后,去行动起来!还记得吗,我们真正享受的,不是达成目标的那一刻,而是努力过程中的每一刻。我们追求的,不是最高,不是最终,而是更高,而是更好。
作者: 京京妈    时间: 2011-11-1 17:52:05

幸福,不在于我们得到了什么,不在于我们拥有了多少,而在于我们的内心世界有些什么,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今天的现状,在于我们关注的是什么地方。
这个工作问题一直是我的心结!
怎麽解开这个结,还要靠我自己!
玉冰姐,你太好了!
太及时了!我真需要好好调整
作者: 咿呀妈咪    时间: 2011-11-5 11:14:55

玉冰姐总是能给我们带来好东西
作者: 咿呀妈咪    时间: 2011-11-5 11:14:58

玉冰姐总是能给我们带来好东西
作者: 楠妈    时间: 2011-11-5 19:14: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eyaoyao    时间: 2011-11-6 21:42:48

学习了
作者: leyaoyao    时间: 2011-11-6 21:42:51

学习了
作者: leyaoyao    时间: 2011-11-6 21:43:05

学习了
作者: leyaoyao    时间: 2011-11-6 21:43:10

学习了
作者: 龙珑    时间: 2011-11-6 22:11:03

好东西先收藏,认真多看几遍
作者: 小瑞瑞妈    时间: 2011-11-6 22:30:29

顶,非常受益!学习中
辛苦了,非常感谢!

{:1_143:}{:1_143:}{:1_143:}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1-8 10:36:00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十四)


压力不可怕,怕的是没有停歇


生活中有许多压力,工作中学习中更有许多压力。现代生活节奏如此紧张,越来越多的人承受着越来越难以承受的压力……这人生在世,怎么就有这么多的、让人躲都躲不开的压力呢!

友情提示一下:你问的是什么问题,你看到的就是什么世界。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视角来思考这个问题。正面心理学会怎么问呢?

正面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正是从这个问题出发,开创了心理学的一个崭新领域: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压力,但是仍然有人生获得成功而且生活快乐。既然有人能做得到,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是怎么对应压力的?

请你先把这个问题放在心里,我们一起到健身房走一圈。请你拿起一副哑铃,举起来。这时你给自己胳膊、肩胛、后背等处的肌肉都施加了压力。不过没关系,10公斤一对的哑铃,你举个十几下、几十下还是可以承受的,是吧。明天再来,后天再来。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坚持下来,你就会发现你身体变得结实、身材变得健美。

谁说压力不是好东西呢?

可是,如果你不是日复一日地举哑铃,而是一分钟复一分钟、一小时复一小时呢?不知停歇,不给肌肉休息的机会,你会怎么样?你会肌肉拉伤!你会因为疲劳过度而瘫倒!

肌肉如此,我们生理上、心理上都也一样。原来,问题其实不在于压力,而在于不停歇的压力。压力本来对我们很有好处的,生理上来看压力培养我们的力量、力度、耐力、强壮;心理上来看压力促进我们的效率、智能和体能,促使我们成功。压力是一件帮助我们更健康、更成功、更快乐的好东西。

但是,如果不给我们的身体和心理短暂脱离压力而休息的机会,压力就会把我们弄得瘫倒在地!但凡参加过大考、大赛的朋友都知道,重大考试和比赛之前,一定要休息,要放松,否则压力越大成绩越糟糕。不仅是大考和大赛,我们日常工作中生活中的压力也一样,如果我们不给自己停歇、喘息的时候,谁都会越来越感到焦虑,最后承受不了而崩溃。

想明白这一层,办法就出来了:给自己机会,从压力中脱离片刻,休息。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刚才装在心里的问题:“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压力,但是仍然有人生获得成功而且生活快乐。既然有人能做得到,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是怎么对应压力的?”

我们的正面心理学家真的就这个问题作了认真地研究。结果发现,那些成功而快乐的人,有两条与众不同的地方。其一,他们设立了日常劳作的惯例(让习惯来带动自己,就像每天早上刷牙,习惯成自然,不需要每天下一次决心)。其二,他们不但设立了工作所需要的习惯,而且设立了让自己休息的合理习惯。

不太理解?那么换一个说法。让我们更成功、更快乐的活法,是当“短跑运动员”,而非“马拉松运动员”。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方式,是冲刺、休息、冲刺、休息。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方式,是一跑出去就是好几个小时,不得停歇。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可以搞效率高成果工作的时间,大约是1个小时到两个小时左右。超过这个时间,人的工作效率、智能和体能都开始下降。如果每隔1-2个小时让自己休息一下、放松一下,比方说散散步、松松筋骨、听听音乐、吃点儿东西,哪怕15分钟也好,然后再回去工作,人的工作效率又恢复正常。这样做法,不但不是浪费时间,而且是节省时间!

如果你觉得自己忙碌得根本停不下,我们就再来“拿哑铃说事儿”。假如你今天的目标是10公斤哑铃举200次,你觉得一口气做200次更明智,还是每做20次休息1分钟更能达到目标?咱不假设自己是举重运动员哈,就是一个想健身的普通人而已。10公斤的哑铃,我相信,连续一口气做200次的话,很多人半途就瘫到在地上了。但是如果每20次休息1分钟,一定有不少人可以坚持做完200次。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肯给自己停歇的机会,我们一定会更出成绩,而不是更耽误事儿。

不过,如果你忙的时候想着休息,休息的时候想着忙,那倒真地会耽误事儿。这么说吧,你最喜欢的歌曲有好几首,一首一首地听,曲曲都好听。可若是你的MP3出了故障,一口气同时放2-3首曲子呢?不论平素你多么钟爱的曲子,这么一齐放出来,只能是乱七八糟的一片噪音,你根本不可能觉得享受。

也就是说,我们不论劳作还是休息,都应该让自己专注而投入。只要有了这“专注”二字,工作也好休息也好,才都能够保证效率和质量,达到最好的效果。而一旦我们能够保证自己工作以及休息的质量和效率,那么我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快乐指数、成就感、自我满意感等等,自然而然都会往上扬。

当然,我们给自己做计划时,要结合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设立合理的、有弹性的作息安排。比方说有人工作一个小时就觉得脑子累了,需要休息;有人则可以连续高效工作两个小时。又比方说,有人觉得瑜伽放松的效果最好,可是每做一次瑜伽需要一个小时,工作中又实在挤不出这么一大块完整的调息时间出来。那么,你不妨每次入静15分钟,认真完成瑜伽的一个段落,分4次完成一整套的瑜伽。如果因为出差啦、开会啦之类的事情耽误了你留在自己的休息时间,你或者用“见缝插针”的方式给自己短暂的放松,或者给自己另外补上一段高质量的休息。

放松、养神、冥想、锻炼、听音乐、远望、喝茶、聊天,都是很好的休息。

睡个好觉,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更是非常重要的休息方式。现在国内很多养生理论都强调充足睡眠的重要性,我这里就不再多啰嗦啦。

友情提示一下朋友们:不论是你决定做什么事情,还是决定给自己时间休息,请一定首先花些力气把作息规律培养成习惯。3个星期能够培养一个新习惯,这目标不算太难。而且,请你在这3个星期之内,别给自己增加更多的任务,免得“肌肉拉伤”,反而得不偿失。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1-8 10:39:31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十五)


追求完美,害人匪浅


这个标题很有些耸人听闻的意思。可是,一旦你仔细看完了这一篇,你会深深庆幸你没有对这一标题嗤之以鼻转身离去。你会深深庆幸你可以选择放下追求完美的情结,让自己从此不但过得更轻松、更快乐,而且,出乎你想象之外,更成绩斐然,而不是相反。

什么是追求完美呢?要求自己做什么都要完美无缺。丝毫不错。让人无可挑剔。生活中不是没有一定需要100%完美的时候,比方说,外科医生在手术台上的操作。那的确是半点差错都不能容许,毕竟是人命关天的事情。

然而,是不是因此人生所有一切事情都应该以外科医生做手术的水准,来高标准严要求地苛刻自己,也苛刻别人呢?收拾屋子要彻底完美;做顿饭要彻底完美;写作业要彻底完美;考试要100分;论文要100分;工作业绩要100分;述职报告要100分……婚姻要毫无瑕疵,亲子关系要毫无瑕疵,为人处事要毫无瑕疵……甚至哪怕写封信,每一句话都反复推敲,检查10遍,保证没有一句不恰当的话,没有一个错字 ……

看着都累得心慌,是不是?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你有没有这样的心态倾向和行为倾向?一个人若真要这么个活法,凡事都追求做到完美无缺,我们可想而知,他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精神上的以及生理上的压力!焦虑!沮丧!挫败!

你们谁见过有人真的能够100%做到完美?什么事情都从来没有任何纰漏、疏忽、失误?没有!没有人能够做得到。而这一点,恰恰对追求完美的人打击非常大。因此,“追求完美综合症”常常使一个人有下面这些表现:

1,自己给自己制造的压力极其大,深怕自己一不小心,出现差错。可是我们知道,人压力越大,成绩越糟糕。而且,长年生活在巨大压力之中的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很成问题。

2,对失败的恐惧心理,使得他们更愿意走驾轻就熟的老路,而不愿意另辟蹊径走新路。因此,他们的创意,他们的创新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一个很少创意、很少创新能力的人,又能够出大多的成绩呢?

3,也是因为对失败的惧怕,但凡他们觉得自己没有把握做到完美无缺的事情,他们情愿不做!他们不愿意迎接挑战,遇到困难更容易采取逃避的做法。他们对待事务的心态往往极端而狭隘,要么就做到极致完美,要么就干脆不做!

4,还是因为对失败的惧怕,他往往对自己没有信心:要是我做砸了,怎么办?被人笑话可怎么好?一旦真“做砸了”,他们身心承受的打击,非常人可比,甚至连他们的自尊心也都严重受损。昨天还觉得自己完美无缺,今天就觉得自己狗屎不如……

5,因此,他们最受不了别人的指责,一旦出现问题,千方百计为自己辩护、替自己开脱、谴责别人的不是,不肯承认错误,不能面对失败。这样的人,同事关系往往不可能处理得好。婚姻关系也一样。

6,凡事要求极致完美的观念,使得他们戴上一副专门挑剔瑕疵的有色眼镜,看什么都一眼就揪住毛病,只关注负面。他们不但这么挑剔自己,也一样挑剔别人,工作中生活中不顺眼的事情,怎么看就怎么有!你说他怎么能招人待见!你说他怎么能快乐起来!

7,为了追求完美,他们花大量的时间纠缠在细枝末节上精益求精。我们都知道“推敲”这两个字的来由,而且我们的文化从来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反复推敲”。“推敲”这两个字,当年我们的贾岛同学用了整整一通宵才“推敲”出来。如果你一时兴起偶一为之,这当然传为美谈;但是,假如你从刷牙洗脸到给客户去个电话到向领导请示工作,凡事都这么反复“推敲”,请问,你一天能完成多少工作量?哪怕你一天工作16个小时,你又能有多高的工作成就呢?


值得哀叹的是,我们许多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带有追求完美的倾向。为什么呢?社会环境使然!

我们当初怎么学会走路的?跌跌撞撞,奋力走出两步,摔倒在地。我们不是气得哇哇大哭,是欣喜地哈哈大笑!居然可以成功地迈出一、两步了,那份骄傲 和成就感,无与伦比!每一次尝试和跌倒,带给我们的不是沉重的失败,不是深深的自责,不是自卑羞愧!都不是!无尽的尝试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快乐!

然而,朋友,学习走路的快乐,后来怎么弄丢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被我们这个社会环境侵蚀掉了。自打上学开始,老师就用他们的夸奖和批评、用作业和考试的成绩告诉我们,做得好才可以被接纳;而做错了、考砸了是不受欣赏和鼓励的。上班以后,老板对我们的考评,也和老师一样,只接纳我们的好成绩,失败是要遭人白眼的。

原来,我们早已失去了犯错误的自由。我们的父母、老师、上司,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不断、不断地强化一个观念:凡事“要做到最好”才能被认可、被夸奖。

可是,朋友,要成功,怎么可能没有失败呢?正如怎么可能不摔跤就学会走路呢?

我们不妨来听听著名球星麦克乔丹的自白:“我投不中的篮,超过9000个;我输掉的比赛,大约300场。队友信任我而交给我的胜负关键球,失手26次。我这一生失败、失败、再失败。这,就是我成功的诀密。”

失败、失败、再失败,这就是成功的诀密。除了通过不断犯错误之路,别无他途。

若想要提高你的成功率,请加倍你的失败率!请记住,世界上所有最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体育明星等等,都属于失败次数最多的那一组人!而不是相反!

亲爱的父母朋友,请给孩子们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让他们不怕把自己摔倒的事情告诉你,不怕把自己的失败、错误告诉你,让他们能够把学走路的快乐延续到成长中的所有进步上去。请欣赏和鼓励他们所有的尝试和努力。

亲爱的老师朋友,请给孩子们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不要让他们相信唯有考出好成绩来才能够得到夸奖,不要让他们从小就培养出害怕失败、逃避困难、推脱错误之类的负面心态。请鼓励他们所有的努力和微小进步。


亲爱的管理朋友,请给部下们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让他们不怕犯错误、不怕尝试、不怕创新、不怕接受新挑战,他们才可能更出成绩,你也才可能更出成绩。鼓励努力与付出,而不是鼓励成就与业绩;珍惜失误给部下带来的经验教训,给他们机会通过失败走向成功。

亲爱的看官朋友,请你把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每一个失败,都看做通往成功之路的一块踏脚石,牢记你怎么通过千百次的摔倒学会走路的。请你相信,越是严重的失败、挫折,越是你走向胜利的人生重大转折点,而不是你人生从此一败涂地的起点。

(未完待续。内容预告:不追求完美,我们追求什么?凡事马马虎虎就好?当然不是!我们应该追求卓越。要想知道追求卓越与追求完美有什么不同,要想知道怎么把我们的追求完美情结转换成追求卓越的动力和快乐,请听下回分解。)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1-8 10:40:15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十五,续)


追求卓越是快乐旅程


上一篇我们讲了什么是“追求完美”,以及“追求完美综合症”。这一篇,我们要讲如何变追求完美为追求卓越。

首先,什么是追求卓越?和追求完美一样,你有一个追求目标,你追求成功,追求出色,追求不辱使命。但是,追求卓越和追求完美又很不一样。最根本的不同,在于追求的过程完全不一样。

追求完美的人,要求自己做什么都完美无缺、丝毫不错、让人无可挑剔。他们不容许自己有差错,排斥任何形式的失败。也就是说,他们很在乎“道路是笔直的”。

然而,追求卓越的人,很不在乎“道路是曲折的”。他们容许自己在走向目标的途中走弯路、走错路,甚至倒退回去。他们能够面对失败,承受失败,而且善于从失败中学习而且进步。实际上,追求卓越,就是战胜困难的过程,而不是没有困难的坦途。

假如这里有半杯水,追求完美的人和追求卓越的人看待这半杯水的眼光非常不一样。追求完美的人,戴着专门挑剔瑕疵的有色眼镜,往往朝那空着的一半不满地望过去:不完满、不完美。追求卓越的人,则会满意地看着那注满了水的另一半,想,“哈,瞧,我已经成功地灌了半杯水进来了。接着努力,我会灌满一整杯的。”

看出来了吗?他们的心态完全不同。一个追求卓越的人,很享受走向成功途中的每一步成就。

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太注重过失,眼睛只能看到两极,要么完美无缺,要么一无是处。他们接受不了自己的不完美。可是,这种追求太不现实了,人怎么可能做得到事事完美无瑕!结果就是他们对自己的失望和沮丧。

而追求卓越者却更为现实,他们明白成功之旅难免充满了问题、挫折与反复。失败在他们的眼里是走向成功里程中的一个个脚步、一个个台阶,是一个个的成功。战胜一个个挫折的成就感,让他们的追求之旅充满了快乐和自信。

那么,他们的成就呢?追求完美的人,和追求卓越的人相比,往往谁更有成就?往往谁更成功?

答案往往是后者。

追求卓越的人不惧怕失败,更勇于面对挑战,更乐于另辟蹊径,他们的工作成就自然更高。还记得吗,那些失败次数越多的人,往往是成功次数更多的人!

追求完美的人耗费大量的时间纠缠在细枝末节上,因为他们容不得丝毫的瑕疵;因此不那么看重这些瑕疵的人自然会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共更多的工作量。

还有,感情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追求卓越的人也远胜于追求完美的人。他们不但不会对自己吹毛求疵,也不会对同事、亲友、伴侣、孩子吹毛求疵。他们当然生活得更快乐!

因为他们允许自己有差错、有失败、有倒退;因为他们没有那种要么干脆不肯做,要么就要做到极致完美的心态和行为,追求卓越的人往往不像追求完美的人那样,内心积压着深厚的恐惧、焦虑和压力。相反,因为他们越看到自己一次一次从失败中走向成功,他们越自信;越是自信,他们越更有激情去做、去闯、去迎接挑战。他们的成果因此也就越发卓越,他们的人生也就越发充实而快乐。

追求完美和追求卓越,这两者从表面看来,很难有什么区别。他们看上去同样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一个顽强奋斗的人。他们很可能走过相同的人生旅程,比如,为了进理想学校努力学习,为了进理想公司努力争取,为了获得理想职位努力上进,等等,一路奋斗过来。但是,这两者的内在,完全不一样!

那么,我们如何克服完美主义情结?怎么才能放得下焦虑和压力,放得下对失败的恐惧?

首先,诊断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分辨清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为了生活得更快乐充实,哪些是我想要保持住的,哪些是我不再想要了的。

然后,转换自己的思维模式,(这做得到,我们前面的几节课已经讲解过),摘下只看失误的滤色镜,把关注重点放到奋斗途中每迈出一步所付出的努力、所获得的成就之上。哪怕是失败的脚步,我们也照样欣赏自己付出的努力,珍惜从失败中汲取的营养。

还有,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包括接纳自己在纠正完美情结的道路上仍难免吹毛求疵等等的习性。只要能够意识到“我又犯了老毛病了”,这就是很大的进步。只有意识到了,我们才能给自己机会改进,不是吗?

这就是下一步,去改进!比如,我意识到我还是容忍不了别人的批评,那么我主动去请朋友提意见,而且有意克制住自己辩驳的本能,给自己创造机会慢慢去习惯、接纳别人的指正和批评。如果发现自己又没忍住辩驳对方,没有关系!不要苛刻自己!意识到了就是进步!

还有,前面讲过的“臆想成功”也很有帮助!反复在脑海里,想象自己追求的是卓越,而不是完美。比方说,上讲台之前,想象自己放松而安详,想象自己并不战战兢兢担心自己会差错。我们已经知道,大脑分不清想象和现实,你这么臆想之后再去讲台,大脑皮层真的就会放松而安详很多。

冥想也会很有帮助。帮助我们安静下来,接纳自己的状态。后面我们将专门有一节课详细讲解冥想对大脑构建的帮助。

给自己设立一个远期目标,也是一个放送压力、放下焦虑的好办法。有个一英国18世纪著名哲学家,因为太追求完美而卡在那里实在写不下去。有一天他换了一个想法,“我死之前一定能写出一部最完美的巨著;而我现在写的都无非是些草稿而已。”这一转念,解放了他!他放下了压力。结果,他写出了数十篇英国文学史上最美好的诗篇,还有许多很有影响的、结构精秒的文章。请你给自己松绑,让自己能够享受当下!

中国有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你再加上一句, “勿施于己”。中国还有句老话,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请你把它改成 “宽以待人,宽以待己。” 我们常常在别人遭受挫折时表达同情和鼓励,我们也当这么对待自己。这会使得我们的奋斗之旅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要调动起你的主观能动力。改变往往很难,关键动力往往来自于你凝聚的内在力量:首先要自己愿意改变,而且愿意恒久坚持!

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用旅途中的每一步小小成就,鼓励自己,欣赏自己,别只盯着美好目标,而忽略了嘉奖自己一路上付出的一份份辛劳!

最后,塔尔给了我们一个药方,劝导我们,每当遭遇困境时,服用此剂。这个药方有4片药组成。

第一片药,容许。告诉自己,我是人不是神,哪能不出差错,哪能没负面情绪,哪能不倒楣。

第二片药,发掘。以积极的心态,去发掘困境中的亮点,失败中的机会。至少,“意识到就是一个进步”,你就给了自己改进的机会,是吧?“塞翁失马”,找找看,那个福字在哪儿?(最后这句话,乃抄袭我网友,特此声明。)

第三片药,分心。听听歌、跑跑步、找朋友聊聊天儿,而不要徒劳地跟自己过不去。这不是消极逃避,而是给自己松松绑,让自己能够有机会喘息一下,有时间和空间去寻找不同的思路、视角。这是一种主动放下执著的积极心态。

第四片药,远观。不要死盯在眼前,陷在死井里;要抬眼远望,看看一年以后、十年以后甚至更远,这个问题是否还依然紧要,是否真的值得你为之如此担心、气馁、焦虑、痛苦。有些人生大事,的确哪怕你远观一年、十年、数十年,都仍然相当紧要;但是,人生中更多的事情,不值得你如此担心和痛苦,你放眼远观之际,心里往往就不那么纠结了。

朋友,每当你遇到问题,请服用这四片药,接纳自己、宽慰自己、放松自己。这一副药,你服用得越多,生效越快,而不是越吃越没效。对了,还没有不良副作用。
作者: hutianyang    时间: 2011-11-8 15:11:19

记号,我看到十三集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1-9 13:54:00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十六)


健身又健心的真正“灵药”


正面心理学之父塞里格曼说,过去的6心理学研究有一个问题:我们关注最多的,是脖子以上,而问题往往出在脖子以下。下面的两节课将带领我们大家好好关注脖子以下。

请问这世上有没有一种“灵药”,服后能让人你感觉舒畅、轻灵、快乐;能让人更加聪明、记忆力更强、思维更敏捷、大脑更活跃;能让人更有创造力、更有效率、更有自信;能让人更平静、更祥和、更慈爱……甚至,让你更有魅力,包括人格魅力和异性魅力……

哈佛幸福课的讲师塔尔说,有。这“灵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他们已经研究并验证了很久,不但真正特灵特效,还没有任何消极副作用!而且还能给你带来许多积极的正面的副产品!

这“灵药”肯定不会害你违法,你可以放心吃!哦,还有,这药免费!因为,你可以自行配制!想要知道配方吗?在这里,免费提供:

配料一:每周至少四次锻炼,每次至少半小时!
配料二:意念冥想,至少每次15分钟,至少每星期6、7次!
配料三:每天至少8小时睡眠时间!
最后一味配料:每天至少12个拥抱!

我知道,已经有朋友不想再看下去了:切,我哪有时间做这些事情!锻炼、冥想、睡觉,那是有福气的人才有时间去做的事情,我一个劳碌命,每天工作16个小时,累也累S了,哪里还有时间锻炼!我连觉都睡不够!

别走,朋友!请你再看一段话才决定是否真要走开,好吧?

如果你能一天“浪费”45分钟,半小时锻炼, 15分钟冥想,你肯定不但能够完成你现在一天能完成的任务,而且你肯定会有更充裕的时间睡觉和休闲!因为,你真的能够变得更思路敏捷、更头脑清晰、更有创造力、更有精力、更能专心致志、记忆力更强……你的工作效率因此提高数倍!这可是绝对“只赚不赔的好买卖”啊!朋友!

而且,这不是我的独家发明;这是世界顶尖级医学家心理学家共同研究出来的、经过无数次实验证实了的、真实的功效!

好,进入正题,我们从身体锻炼开始。现代生活的舒适和先进,使得我们不用“劳其筋骨”就能满足一切生活需要。孩子们放学以后不再满街嬉戏,而是泡在电脑、电视前。我们成天长时间坐着不动。这样的结果,对身体、心理方面的伤害,非常严重。现在患抑郁症的比例比50年以前增加了10倍多,患病年龄也由当初的平均30岁下降到了不满15岁。除此以外,注意力集中障碍的患病率,这50年来也是笔直上升。

身体的活动,是人体的基本需求,正如氧气是人体基本需求一样。如果我们不能满足身体的基本需求,比方说缺氧、缺乏运动,那么我们必将为之付出代价,包括生理代价,和心理代价。

杜克医科大学的最近做过一次实验。教授请来156名严重抑郁症患者,失眠、无精打采、不愿动弹、情绪低落,饮食不正常,而且很多人有自杀的想法和倾向。身体健康状况也很糟糕。

教授把他们分成3组。1组锻炼;2组服药;3组又锻炼又服药。服用的药物是最市面上最流行的抗抑郁药,非常有效。锻炼指中等强度的运动半小时,每周3次,包括慢跑、走路、游泳等有氧运动。然后跟踪这3组的治疗效果,疗程4个月。

结果, 4个月以后,每组人全都有60%以上的人痊愈。稍微不同的是,服药的人差不多一、两周就有改善,但1组的人一个月以后才开始见效。但是,最终效果都是差不多水平。

这个实验并非表明我们应该废除抗抑郁药;而是我们应该反省导致抑郁的原因是否缺乏身体活动。抗抑郁药仍然很重要。虽然总数量都是60%的人治愈,但是有些人可能纯粹锻炼就足够,有些人可能必须用药才有效,还有些人可能需要两者结合。这里请患有抑郁症的朋友一定听从医嘱,同时以锻炼辅助治疗。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实验终止半年以后的复发率。2组痊愈者有38%复发。3组痊愈者有31%复发。1组痊愈者有9%复发。这一结果,和其他国家不同时间的多种实验十分雷同。

我们的老师指出,这并非说明锻炼的效果等于吃抗抑郁药;相反,这其实说明,不锻炼就需要吃抗抑郁药。因为,我们的身体天生需要运动,需要活动。我们必须让他遵从人体的天生需要,不要违反自然地让自己“缺氧”。

除了抑郁症病人的显著疗效之外,锻炼对精神病患者的辅助治疗、对注意力缺乏症、多动症等精神类疾病的治疗效果,都非常明显。

经常锻炼的人,除了头脑清晰工作效率高,而且免疫系统强壮很多,因而身体强健很多,各种慢性病的患病几率,包括心脏病、癌症等,都大大减少。还有一个好处,不论男女,性福质量和快乐也提高很多!当代前沿医学和心理学已经多次证实了这一点。

这真的是灵药啊,朋友们!锻炼的健身健心效果,对于任何年龄的人都一样,不论是0岁的宝宝,还是120岁的老寿星,都一样!

不过,假如让一个120岁的老寿星照着20岁运动员的强度锻炼身体,恐怕那把老骨头会抗不住。中国有句老话很智慧,“凡事过犹不及”。超越自己身体承受能力的过度锻炼,反而有害健康,比如一口气举200次10公斤哑铃,那不叫强身健体,那叫累瘫痪自己。

什么样的锻炼强度叫适度,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请倾听你的身体。如果你身体感觉到的痛苦超越了正常的不舒适范围,请停下来;肌肉酸痛了,请停下来。基本原则是:情愿少一点也不要过量。

当然,锻炼肯定没有看电视打电玩舒服,需要花力气,而且需要忍耐一定程度的痛苦。很多人因此难以起步。所以,请朋友们一定要缓步前进。不要一上来就跑10公里,而可以从每天花10-20分钟走1.5公里开始。记住,情愿少一点也不要过量。

因为,假如你上来就给自己一个“下马威”,害得自己浑身疼痛3天不敢轻易动弹,那么你的大脑自然会把锻炼和痛苦画上等号,从而导致你潜意识里抗拒痛苦,逃避锻炼!如果你以缓步前进的方式,建立起整个身心的良好感觉,你会越来越乐意去锻炼。

还有,如果觉得太枯燥,你可以找些东西来分心,比如冥想,听音乐,听收音机,甚至看电视。有些人喜欢几个朋友一起结伴锻炼,觉得那样更有动力,而且相互良性带动,这也是个很好的办法。

锻炼的方式,除了慢跑、走路、游泳之外,各种球类运动也很好,跳舞也不错,买个小蹦床在家里蹦也很有意思。

等你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体力耐力都大有提高,你还可以把每周至少4次的锻炼中的两次,强化成“快慢结合”的体力锻炼。也就是说,大运动量和小运动量交替进行,让心脏和肺部承受短暂的高强度冲击。比如,猛跑半分钟到一分钟,慢跑或快走5分钟,再猛跑半分钟到一分钟,慢跑或快走5分钟……总共20-30分钟就足够了。

这种对心脏以及肺部负荷的高强度冲击,次数不需要多,每星期两次足够。其健身健心的效果,比中等强度的运动量更为显著和卓越。有体力的朋友,请一定要“占”这个“便宜”!不过,切记基本原则:“情愿少一点也不要过量”。过则伤身伤心!

阻挠朋友锻炼的障碍,还有一个,不够毅力。其实我们前面已经讲到过,这里再简单重复一遍:不能靠我们的“毅力”或者“自制力”来推动自己每天去锻炼,而是把锻炼变成每天刷牙那样的想都不想就去做的“惯性”!当然,建立一个新习惯,的确需要毅力和自制力,不过,3个星期就能建立起来!请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坚持3星期!”等习惯形成,你需要“维持”新习惯的自制力就很有限了,正如我们并不需要每天对自己下一次决心去刷牙,一样。
作者: 静心    时间: 2011-11-9 15:16:24


作者: 静心    时间: 2011-11-9 15:51:06

收东西谢谢分享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1-10 13:43:42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十七)


不嗔不怒可以通过改建大脑做到


医学界很早就发现,大脑结构中,左前额皮层和右前额皮层的比例,往往和人的快乐程度有关联。左前额皮层更丰厚的人,偏于快乐;右前额皮层更丰厚的人,偏于不快乐。你要是不小心摔倒在地,恰好把右前额撞扁了,恭喜你,你生活中从此有更多快乐。下次再摔到时,千万记得拧拧脖子,别伤了左前额哈。

从2001年开始,一群当代资深教授专家,不断请来世界上顶尖级的冥想高手,也就是几十年天天默祷入静的高僧,研究他们的大脑和普通人有何不同。结果发现,普通人快乐与不快乐的人数比例相差不远;而僧侣们却个个都是的左前额皮层更丰厚的人!心理测试表明,这些僧侣很容易感染快乐的情绪,很少受痛苦情绪的打扰。

也就是说,过去我们总以为有道高僧的“不嗔不怒”是他们多年的修为令他们心如止水;而现在我们看到,这结论果然正确,因为连他们大脑构造都已经跟常人不一样了!他们已经造就出了安详而愉悦型的大脑,即对嗔怒很迟钝的大脑!

这批教授专家还研究了僧侣们的“惊吓反应”,故意忽然制造巨响,看人吓一跳的程度。越容易惊跳的人,说明他们的焦虑、紧张程度越高。专家们以前的实验表明,没人能够做到不被忽然吓一跳,哪怕部队的职业神枪手,这简直就是本能反应。可是,专家们在僧侣们入静时忽然惊吓他们,竟然第一次测到了完全不为所动的记录!他们惊叹,这些僧人有着超人的沉着与镇静。难怪他们不嗔不怒、不焦不躁!

读到这里,肯定有人蹦出问题来了:我们这些普通人,哪有时间天天数个小时静坐冥想,而且一坐就是几十年?那是不是说,我们就根本没有可能达到任何境界呢?上一篇“灵药”中的第二项配料的“每天15分钟冥想”,如此短暂,是不是根本不会有什么用呢?

这个问题,也有专家做了研究。某教授邀请一群有意愿学习冥想的普通人,分成两组,甲组人这就开始,每天练习45分钟。乙组人则请他们耐心等待4个月,因为“这一期已经满额了”。 实际上呢,研究者们测试并对照两组人的表现,看看同样有意愿学习冥想的人,4个月的做与不做有什么区别。

结果表明,8个星期的练习以后,甲组人的焦虑程度显著下降,心绪明显更加愉悦。除了心理测试,教授还观察了两组人的大脑左右前额皮层的比例,结果发现,短短的8个星期,两组人的脑部结构已经有看得到的不同了!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发现!8个星期,每天45分钟的冥想练习,大脑构造就已经有所改变!

这位教授仁兄后来还有意给两组人都注射了感冒病菌,意在对比身体抗病力的不同效果。结果甲组人的抵抗力显然强多了!也就是说,冥想对大脑造成的改变,不但增强了人的心理健康,而且强健了身体的免疫系统!

还有专家研究了每天15-20分钟的冥想,一段时间以后大大改善了身心健康!健身又健心!(抱歉,这个时候,我只能看见老师指了指幻灯屏幕,视频镜头却没有移过去,所以我看不见具体数字。)

意念冥想,作为一种心理疾病的辅助治疗,目前在医学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药物疗法、心理疗法、冥想疗法,三者配合,非常有效。事实上,哪怕只单纯冥想,也有医学界的研究证明,对抑郁症等各种心理疾病十分有效。

一般来说,曾经患过抑郁症的人,很容易复发。因为我们前面已经讲过,大脑的“河道”已经在那里,稍微一点小事,可能触发大脑神经元“重新启用废旧河道”,也就是抑郁症的复发。 但是,医学研究发现,经过冥想治疗的人,复发比单纯药物治疗降低50%!

那么,冥想怎么做呢?前面我们已经有章节详细介绍,现在再次带领大家来做一个超短冥想:

请你找个地方坐舒服,背可以靠着也可以不靠着,但要挺直。手脚都放得舒舒服服,以不觉得别扭为要。闭上眼睛。让意念关注你的呼吸。深深吸入腹部,缓缓呼出。如果发现自己分心了,没关系,把心收回来就行。三、五次深呼吸后,让意念关注你的身体,假象你有一只“内眼”,并且用这只“内眼”,从头到脚一点一点地“扫描”全身,细细体会身体各部的感觉,看能否找到某处相对不那么舒展的地方。如果找到了,让意念关注那里。不抗拒,也不打扰它,就是关注而已。同时,继续深而缓地呼吸。也继续默默关注那里。如果分心了就再收心。10余次深呼吸后,意念重又关注自己的呼吸。三、五次后,再次用“内眼”来“扫描”你的全身,看能否找到某处相对不那么舒展的地方。如果找到了,让意念关注那里。跟刚才一样,默默关注,不予打扰。10余次深呼吸后,意念重又关注自己的呼吸。三、五次后,可以结束了,请睁开眼睛。

这个冥想的基础,一定是关注自己深而缓的呼吸。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观察自己的身体,接受身体的信号,然后关注它。

当我们感知到一种情绪时,身体通常有生理反应,比方焦虑的时候,会觉得胃里顶住了;悲伤的时候,喉咙哽咽不畅。如果我们有意在自己感到负面情绪时,搜寻身体反应的部位。找到以后,关注它。注意,不是抗拒它,而是关注它。如此,则把大脑神经的通道引向了身体的具体部位,然后我们身体的自愈能力就可以启动工作。如果我们反复这样联系,大脑和身体的反映“套路”就会越来越熟练,新的“河道”就越来越宽敞而通畅。

还有,我们凝神与自己的意念的时候,往往注意到自己分了心。其实,这正是每天需要坚持冥想的意义所在:发现自己“分心”,没关系,正好有机会做一次“收心”的练习。久而久之,我们就越来越容易做到调动自己的意念,比方说,专注于手上的工作,专注于正面情绪,等等。

说到“专注于正面情绪”,我们前面讲过的“改换视角、改换心态”的做法,也可以和冥想配合起来,双管齐下,对舒缓自己的焦虑、紧张、压力、痛苦等等负面情绪,非常有效。比如,你要去拜见一个重要人物,心里十分紧张,都能注意到自己的脖子僵硬了。你不妨占到墙角,闭上眼睛,深呼吸数次,一方面让意念静静关注僵硬的脖子,一方面可以试着让自己改换视角,“他肯见我,我真是太幸运了。多亏了张三帮我安排,回头要去谢谢张三。”这时你心里的紧张和压力,就会被另一种健康而平和的情绪所替换。

为什么要再三强调,让意念静静关注负面情绪或者身体反应部位,而不做任何思考呢?其一,前面已经讲过,心里有了负面情绪时,可以对日记宣泄,也可以找朋友倾诉,就是不要在自己的脑海里钻牛角尖儿!闷在心里苦苦思索,会越发令自己苦楚!当然更不可以在冥想的时候用意念跟它较劲儿!其二,我们的身体是最好的自愈大师,我们安静地关注身体的某个部位,会启动身体的自愈机能。如果我们用意念去抵抗、去排斥,则会打扰身体自愈机能的工作。

这也就是塔尔把冥想称之为“正念冥想”的原因。

其实,我们非常熟悉的太极、气功、瑜伽,都是很好的意念锻炼。以太极为例,我们深呼吸,平静身心,然后凝神于肢体的动作,凝神于身体中气的走动。这几大要素,其实就是上面讲的冥想的要素。做瑜伽也一样。还有,打坐、入静,默念、诵经等等,都包含了冥想的关键要素。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式,不必拘泥。

哪怕你没有时间做冥想,朋友,请你至少每天数次用深呼吸来调节自己、放松自己,每次三个深呼吸就好!上讲台之前;见老板之前;早上醒来时;晚上入睡前;发现自己生气、着急、焦虑、哀伤、愁苦时……开车遇到红灯的时候,一定请你深呼吸三次!“嘿,正好给我个机会,做一个超短意念放松。”


(未完待续!下一集,将讲解“灵药”中的第三配料“睡眠”,以及第四配料“拥抱”对身心健康的作用。中医养生学讲过很多睡眠的好处,我很想看看西方科学对睡眠的观点和我们有什么异同。敬请关注。)
作者: 书香    时间: 2011-11-10 13:52:40


我懒,感觉身体不如以前了,有些沉重。最近睡觉突然想到了用放松意念这一招,别说感觉还是很舒服,感觉全身真的都放松了。身体也没那么沉重了。
作者: chenfei394    时间: 2011-11-14 19:28:45

我怎么每次看到一点后就没了?是不是网速的原因啊?

并且,我再播放,没法从断开的部分继续看,只能从新开始,然后又只是看到上次断开那为止。
作者: chenfei394    时间: 2011-11-14 19:29:25

好像是网速的原因。估计下载后看会好些。
作者: chenfei394    时间: 2011-11-14 19:29:49

好像是网速的原因。估计下载后看会好些。
作者: chenfei394    时间: 2011-11-14 19:29:53

好像是网速的原因。估计下载后看会好些。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1-15 02:21:26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十八)


你今天拥抱过了吗?


前面两堂课,我们讲过了锻炼和冥想(比如太极、瑜伽)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今天这一篇,则讲解睡眠和拥抱对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那就从拥抱开始吧。信不信由你,拥抱和锻炼、和呼吸一样,都是我们每一个人身体的天然需求。一旦缺乏身体的接触,就跟缺乏氧气一样,一个人的生命会枯萎,心灵更会枯萎。反之,如果我们每天让自己“呼吸”到足够的“拥抱养料”,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精神面貌,都会如同一朵美丽的鲜花迎着阳光绽放。

我们先来听一个小故事。从前,其实也不是太久以前,有一家医院,里面有个早产婴儿护理室。很奇怪的是,里面有一个区域的早产儿的成长率和健康率比其它区域高出很多。大家渐渐注意到这个现象,而且很奇怪究竟是什么原因,能够促使这些小生命格外地茁壮成长。有一个医生下定决心要解开这个谜,开始了他的福尔摩斯行动。

终于,有一天深夜,躲在早产儿护理室的那个特殊区域的他,听见意外响动!他赶紧隐蔽好自己,悄悄观察。发现是一个护士走了进来,而且是他认识的一位老资格护士。他隐身不动,继续观察,却看到这个护士做了一件违反医院规则的事情!她抱起一个早产婴儿!要知道,早产婴儿必须放在恒温箱里,不得触碰,以免细菌感染!可是,这个护士居然抱起小婴儿,而且还轻柔地抚摸孩子!还絮絮低语!稍后,她放回小婴儿……却又去抱起了另一个小婴儿……然后,一个接一个,她把这个区域所有婴儿箱里的小婴儿都一个一个抱起来、抚摸、絮语……原来,她之所以深更半夜来,恰恰因为她是个老资格的护士,根本就知道这样做不会被医生和医院允许。

这个秘密,引发了医学界的一番研究热,证实了爱抚对小婴儿身体以及心理发育的极其重大的意义!尤其是对早产婴儿的重要性!后来,一个研究按摩治疗的博士,来到某个早产婴儿护理室,请保育护士配合她的研究,每天针对一部分小婴儿,格外给予45分钟的轻柔身体抚摸。实验结果证明,这批小幸运儿,出院时的体重已经比普通小婴儿偏重47%;一年以后的跟踪调查更明确显示,这批小早产儿的体能发育、心理发育等各方面,也都比普通婴儿发育得更好!

后来,这位博士还把这个实验推广到成年人身上。她请来一组人,要求他们每天一定做到5个拥抱。不一定非要是伴侣之间的拥抱,朋友之间的也一样。她还请来一组人做对照,每天只需要读一定的书即可。4个星期以后,这些“拥抱人”和“读书人”相比,前者的快乐指数明显上升!实验之中,有些人对拥抱很难为情,尤其是男人比例更高。但是,“拥抱组”的每一个人真的努力做到了每天拥抱5次,哪怕是在球场上相互鼓励的一个拥抱。而这些人,尤其是“不善于”拥抱的人,的确变得更快乐了!

多年的研究表明,身体的爱抚、拥抱,除了能令小孩子茁壮成长之外,除了能让成年人更加心理健康之外,还能很显著地提高身体免疫力,甚至还能协助伤口愈合。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因为身体爱抚过少,能导致人的许多精神类疾病;反过来,身体的爱抚也能够治愈许多精神类疾病,抑郁症、自闭症、焦虑、厌食、情绪暴躁,等等。甚至,最新的医学研究证明,身体接触能非常有效地改善性功能障碍!75%到90%的性功能障碍,能通过身体接触而治愈。

请问,你今天拥抱了吗?如果还没有,请你回去,和你的爱人、父母、孩子、好友、队友,来个大大的熊抱!请你们每天拥抱5次以上!而且今生今世的每天都如此!

还有,你知道吗,你的拥抱,不但对你自己的身心健康大有贡献,对对方也一样!这就像我们分享分享快乐,分享爱心一样!越分享,喜悦越多、收获越多!

当然,我们也要理解,的确会有些人,他们很不习惯拥抱和被拥抱。在拥抱对方之前,我们还是要先弄弄清楚,尊重对方的意愿,千万不要勉强对方哈。


下面,我们要说说睡眠。还是从小婴儿开始说吧。小小的娃娃尚不懂得遮掩自己的情绪,他们的一切都坦白地写在脸上,包括他们的心理状况和体能状况。看看小宝宝如果睡眠不足会怎么样?他们会哭闹,会发脾气,会焦躁不安,我们很容易看出睡眠不足带给他们的痛苦。

其实,我们成年人也一样。如果睡眠不足,我们看上去就会脸容憔悴、身心疲惫。更为甚者,缺少睡眠对情绪败坏的贡献尤其厉害,我们不知不觉更容易大发脾气,更容易紧张、焦虑,更觉压力沉重。还有,你知道吗?睡眠不足,直接导致一个人智商降低!越是熬着困顿赶功课的人,脑子越是木!

很多人都很苦恼地申述说,我根本不够时间睡觉,根本忙不过来,我恨不能一天有30个小时。可是你知道吗,越疲惫,人的工作效率越低;越疲惫,人的情绪状况越糟糕、身体状况越糟糕;而人的身心状况越糟糕,他的工作效率都越发糟糕……整个一个恶性循环。

睡眠,和我们前面提过的锻炼、入静、拥抱一样,是身体的本能需要之一。缺乏睡眠,对我们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就如同缺乏锻炼、缺乏供氧一样,是非常伤人的。我们的身体免疫力,也就是抗病能力,会降低;我们的心理免疫力,也就是抗负面情绪能力、抗精神类疾病的能力,会降低;我们的智商、情商、记忆力等等都被削弱;我们的工作失误会增多;驾车事故会增加……甚至,增加体重的罪魁祸首之一,也是这!

那些很没有时间睡觉的朋友,请你把睡觉当成投资来看吧。睡觉这笔投资,是回报率相当、相当高的好投资,跟锻炼一样,是“稳赚不赔”的绝好“买卖”。

医学研究表明,虽然每个人对睡眠时间的需要都不一样,但大体上成年人对睡眠的需要在8个小时上下。如果我们能够满足身体对睡眠的基本需求,那么我们能得到的“投资回报”,首先是你的精力充沛;体力充沛;大脑智商、情商、记忆力等等都上扬;因此你的工作效率增加,你的创造力活跃,做起事情来“事半功倍”;还有,你的心情愉快,也更容易接受正面情绪而非负面情绪的影响;你的心理健康指数上扬;你的身体健康指数上扬;你变得更少生病,甚至体重也得到控制……

有些人因为赶考、赶工、带孩子等等原因,真的不可能一口气睡足8小时。没关系,只要你另外找时间打几个或长或短的小盹儿,保证你的总睡眠时间能够满足8个小时,或者你自己独特的充足睡眠时间,就很好了。哪怕15-20分钟的小憩,都能很高回报率地还给你许多智商、体力,还有好心情。

还有,有些人因为工作时间的不同,或者天生的生物钟的不同,需要或者更愿意在深夜工作或者学习。也没有关系,你完全可以根据你自己的生物钟或者工作需要,安排你的最佳睡眠时间,在你身体最需要休息、或者能够休息的时候,让自己睡个好觉,睡足饱觉。

容易失眠的人,注意睡觉前数小时不要锻炼得太剧烈,那会让自己身心太兴奋而难以入眠。同理,会让自己身心太兴奋的书、电影、倾谈、宵夜等等,都要尽量避免。真要是失眠了,请你不要烦恼不要烦躁,我们都知道,越烦躁就越焦躁就越睡不着。`放松,接纳自己失眠的现状,放松地神游一阵子。慢慢地深呼吸,冥想,让身心入静,你会睡着的。
还有,也许你应该调整一下自己的生物钟,把自己的生活规律调整到最合理的状态。试着去创造一个和你天性需求相适应的生活,在你身体最需要睡觉的时候去睡觉,是治疗失眠的一个好办法。

好,到此,我们的“灵药”的四味配方,全都在这里了。

配料一:每周至少四次锻炼,每次至少半小时!
配料二:意念冥想,每次10-15分钟,最好每天。至少至少,请每天数次深呼吸几次。
配料三:每天至少8小时睡眠时间!
最后一味配料:每天5-12个拥抱!

这是当今世界上最有效的药方,而且是被当代医学界一再证明了的最灵验的药方。这副“灵药”中的每一味配料的功效,都旨在帮助你顺应身体的天赋本性的需要。爱你自己,爱惜你自己,就从这里开始。让你的生活快乐起来,轻松起来,充满活力和成就起来,就从这里开始。
作者: 书香    时间: 2011-11-15 11:08:30

,我们的“灵药”的四味配方,全都在这里了。

配料一:每周至少四次锻炼,每次至少半小时!
配料二:意念冥想,每次10-15分钟,最好每天。至少至少,请每天数次深呼吸几次。
配料三:每天至少8小时睡眠时间!
最后一味配料:每天5-12个拥抱!


除了3最近有进步,基本做到了,其他还需要落实。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1-17 13:13:34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十九)


爱情也能健康长寿



爱情,是人世间最感人的话题,也是最恒久的话题。爱是生命的根基,人生的根基,快乐的根基。

然而,这世界上有很多昔日爱侣不再相爱。哪怕有些人没有分手,他们的内心也并不幸福。这些分手了的和没有分手的爱情失败者,谁不曾经誓言白头偕老?谁不曾经向往他们的爱情能够地久天长?

可是,为什么后来往往事与愿违呢?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浅白的不得了:爱的激情和炽热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漠了。新的人新的事新的生活,总是让人心里充满了新鲜感;然而,新鲜劲儿过了,新鲜感也就没了。多少爱情也就这么消散了,多少婚姻也就这么破裂了。

难道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新厌旧?是。也不是。说它是,因为新鲜的时候我们的确觉得十分新鲜,的确充满激情和炽热;可是,随后我们的大脑为了协调外部世界与我们内心世界的平衡,会调动认知系统让我们适应这新鲜,于是新鲜感就逐渐消失。这不是什么好与坏的问题,这是大脑的本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因此,我们若想让爱情健康而长寿,首先,接纳客观现实,这是第一步。
那么,然后呢?我们能不能让爱情保持活力,能不能让婚姻从幸福走向更幸福?这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白头偕老的爱情和婚姻呢?

很好,我们问到了这样的问题,“公共汽车上的孩子”那一课让我们已经懂得,我们怎么提问非常重要,因为我们问的是什么问题,我们就关注什么事情。正如喜新厌旧是大脑的本能这一客观现实一样,另一个客观现实是,这世界上还真有白头偕老、天长地久的美好爱情和婚姻。正面心理学的专家们专门研究了许多风雨同舟、相亲相爱了几十年的老夫老妻们,找到了许多对我们很有启发的金子。


一,爱情需用心滋养

这个“用心”二字,指的是我们需要努力,需要付出。在讲如何“用心”努力和付出之前,我们先来讲讲爱情中两种不同的心态。第一种叫做“寻找心态”。我要找的爱情,是真正的、完美无瑕的爱情;我要找的爱侣,是真正的、命中注定的“那一半”。

抱定这样心态的人,对自己、对爱情、对婚姻、对对方的期待,都非常高,向往完美境界。殊不知,这世界上既没有完美无瑕的人,也没有完美无瑕的爱情,更没有完美无瑕的婚姻。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中,不可能没有半点不完美,不可能没有任何冲突或者失望。那些抱定“寻找心态”的人,一旦面对不完美的真实现状,往往会这样想:“不,这不是我要寻找的……这不是我向往的爱情,这不是我梦中的爱侣,这不是我理想的婚姻”。结果呢?我不说也罢,你一定猜到了。

真实的生活,往往和美好感人的电影和小说不一样。故事中的人物,找到真爱的时候,帷幕就落了下来。然而现实生活中,找到真爱的时候,爱的生活仅仅是刚刚开始而已。一段新的感情、新的经历刚刚开始的时候,要维护它的美丽不算太难;但是,蜜月之后,蜜年之后,数年之后,当新鲜感已经淡去之后,当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这段感情的不完美、看到爱侣的不完美的时候,……这才真正到了“真爱”开始的时候!

爱,从此需要滋养。爱的生活,就是一起经历,同甘共苦,携手努力,彼此奉献,共同呵护这份感情这段婚姻。这种心态,就是第二种心态,完全不同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滋养心态”。

我们举一个小例子:一个年轻的父亲,面对刚刚出生的孩子,心中可能感受不到多少父爱。但是,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给孩子换尿布、喂奶、带孩子去散步去玩耍、跟在小屁股后面做个跟班……从这些琐琐碎碎的小事情中,渐渐的,这位年轻的父亲自然而然滋养出了他深深的父爱。

滋养爱情也是一样,我们需要不断对为这份感情付出,这就是滋养爱情的养分。因此,若想要维护爱情的常青,我们第一个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的心态,从一心寻找“完美爱侣完美爱情”的情结中走出来,不要一遇到矛盾、冲突、挫折、纠葛,就深深失望而痛苦地离开,重新去寻找。相反,在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以“滋养心态”,驱动自己内心的主观能动力,“没关系,我们努力去改变,我们努力去改善”。找到那个至关重要的“那一半”,固然非常、非常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找到“那一半”以后双方的共同努力;是彼此的风雨同舟相互提携,是两心相通地滋养爱情。


二,长相知,不相疑

很多人,在心里,甚至在唇齿之间,很多很多次地问对方,“你爱不爱我?”我们天生渴望得到对方的认可,似乎只有得到对方的认可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证明自己的人生意义。我们从小想到得到父母的认可,而且以后永远如此;稍微长大些想到得到老师的认可;青春期的时候想要得到同伴的认可;再长大些,我们渴望得到爱侣的认可、得到师长的认可、得到上司的认可……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换上一种不同的心态,从想要被认可,到想要被了解,我们的世界从此会很不一样,我们在对方的心目中从此会很不一样,不论是父母、兄弟、朋友、同事、师长、上级……还是我们这堂课最为在乎的人——我们的爱人。

中国有句古话,“长相知,不相疑”。人与人之间,不论是何种人际关系,相互了解是基础的基础,是根本的根本。那些越是经历了数十年仍然深深相爱的伴侣,对彼此的了解也往往越是深厚。而且我们也都知道,不论是师生之情,还是朋友之谊,或是父子与母子之间,越是彼此间有深厚的相互了解,越是感情深厚而且坚固。

如果想要让对方了解自己,我们必须打开心扉,坦诚倾吐,分享内心世界,包括让对方看到自己不那么美好的一面,也就是我们的弱点和缺陷。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一定的初始了解、相互信任和感情基础作为坚实后盾。比方说,我们肯定不宜在相亲的头一次交流就向对方尽数倾倒自己所有的弱点和缺陷。但是,在爱侣之间彼此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和信任之后,我们应该逐渐逐渐、越来越宽敞地打开自己的胸襟。有时候我们袒露的东西是从来不为人所知的,甚至也不为我们自己所知。有时候我们袒露的东西需要很深、很厚的信任和了解才能拿得出来,那也许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久的感情基础。

要袒露心迹,暴露自己的“那一面”,这的确是有风险的,她或者他,真会有可能从此不再欣赏我不再喜欢我不再信任我……但是,这只是可能之一。而另一个可能,则是坦诚之后,爱情更为深化,彼此更加深刻更为透彻的相互了解。相反,如果我们因为担心对方失望,而从来不敢表露出来,一味压抑自己,结果就是爱情失去不断深化的滋养素。这反倒是更可能让爱情因为得不到信任和坦诚的滋养而枯萎。


一个人若要坦诚,需要敞开心扉。以诚相见的人,虽然一时会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似乎会一时降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人格价值,但是,总体上来说,人们反而喜欢这样的人,信任这样的人,我们和这样的人相处,往往感到舒畅和坦荡。这一点,在任何人际关系之中都是如此。爱侣之间,更需要坦诚相待。

还有,我们不仅仅要努力让对方更加了解自己,同时也需要努力去了解对方。比方说,对方的性格、爱好、特点;比方说,最容易戳到对方的“短筋”在哪里、最能让对方快乐的情形是什么;比方说,我们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留给对方独处的空间,什么时候适合相互倾谈,什么时候是肌肤相亲的好时光……这些,不但需要努力去留心去体察,而且很需要花时间去慢慢了解。有些需要10年,有些需要30年,有些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够了解和理解。

因此,正面心理学的专家们的研究发现,性生活最和美最幸福的阶段,是婚后30年仍然深深相爱的60岁左右的年龄!至于说爱情生活的和美,那就更像是陈年的老酿,越久远的年岁之后,越是纯美芬芳。

长相知,才能长相爱。


(未完待续。)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1-19 10:14:07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十九b)


爱情也能健康长寿 (续)


(紧接上一篇)

三,让冲突变成爱情滋养剂

相爱之旅不可能一条坦途,我们任何人的恋爱与婚姻都一定经历过许许多多的起伏波折。

正面心理学家们对成百上千的最为长久而和美的婚姻的研究表明,这些美好的婚姻之中,不是没有冲突,而是都有一定的冲突。虽然各个家庭冲突数量的多寡殊不相同,不过平均来说,大约每5次主动互动,就会有1次争执。

也就是说,如果你发现自己和爱侣起了争执,请告诉自己,这很正常,很自然,没有什么好责怪自己或者对方的。你们只需要从这次冲突中汲取营养,汲取有益于维护感情、解决矛盾的爱情滋养剂。哪怕有时候这样的冲突很厉害,很伤感情,我们事后也一定能够从中汲取到正面意义的价值。正如我们都应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允许自己犯错误一样,我们也要接纳婚姻中的冲突、矛盾、和不完美,允许爱侣之间的亲密关系出现起伏波折。

实际上,绝少发生争执的婚姻,和绝少不发生争执的婚姻一样,都是不健康的婚姻,都难以持久而幸福。以融洽为主,时时有些不融洽的婚姻,不但是最真实的生活,而且也是最健康的婚姻生活。这就和我们的身体一样,假如一个人始终生活在无菌环境之中,那么他肯定一点抗菌抗病能力都没有,这反而对健康非常有害。婚姻也如此,不要害怕有争执,不要逃避争执,否则,爱情反而十分脆弱,一点抗挫折能力都没有。

不过,虽然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必须要避免在矛盾与冲突之中伤害对方。在表达你的气恼、愤怒、失望等等情绪时,一定要避免攻击对方人格的言辞。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对事不对人。

举几个例子,我们会看得更明白。

比方说,丈夫用过厕所以后,总是忘记盖上盖板。
妻子如果这样说,“你总是不知道替别人着想。”这就是对人的谴责。
妻子如果这样说,“你把马桶盖盖上行吗?”这就是对事的态度。

再比方说,妻子叮嘱丈夫倒垃圾,自己去买菜;买了菜回来,看到垃圾并没有倒,心里很不高兴。
妻子如果这样说,“你实在太懒了!你不是答应了去倒垃圾的嘛。” 这就是对人的谴责。
妻子如果这样说,“你不是答应了去倒垃圾的嘛。看见垃圾还在那里,我很不开心。” 这就是对事的态度。

上面的两个小例子,一句话对人,一句话对事,效果和结果都非常不一样。爱侣之间,一定要注意,有事就说事,切忌恶意中伤,切忌出言不善。

还有一个必须避免的,是不给对方留面子。两个人出现矛盾冲突,请你们千万不要当着别人的面相互指责,尤其不可以当着熟人的面言辞轻蔑。不论是在亲戚面前,还是在孩子面前,还是在朋友面前。甚至哪怕在陌生人面前,出言伤害对方,都极具破坏力。有什么事情请私下里解决,别伤人面子。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不那么对自己就别那么对别人。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稍微改一改,变成这样:你怎么对待别人就怎么对待自己的亲人。

比方说,跟陌生人之间,或者不是那么相熟的人之间,如果出了点小不愉快或者小摩擦,你不太会轻易就大吼大叫、恶言相向,是吧?可是,跟自己的家人呢?包括我们的爱侣、父母、兄弟姐妹,还有我们的孩子,我们好像更容易毫无不顾忌地翻脸、发脾气、叫骂、摔门,满眼睛满嘴都是飞刀,是不是?越是亲密的人,我们对对方就越狠,是不是?

朋友,请别这样。咱怎么对别人,就怎么对自家人吧。为什么我们对外人要比对自己心爱的、亲密的人要更好呢?或者反过来说,我们为什么对自己更爱的人反而更不好呢?不应该嘛,是吧。

冲突之中,咱应该做的,也能够做得到的,是相互抚慰。
比如走上前去抱抱对方,用肢体语言表达你的抚慰;
比如干脆用言语表达,“我虽然很伤心,但我还是很爱你”。

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呢?如果你真正很爱她、在乎他、疼惜她、不忍伤他。你需要做的,是放下心里的难为情,把你真挚的爱表达出来。爱情和婚姻,什么时候最需要滋养剂?不就是这时候吗?


四,常怀珍惜欣赏感激之心

幸福的婚姻,应该基于深厚的友情之上:相互尊敬,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欣赏,相互珍惜。

不要把爱侣为我们做的一切都甘之若素、习以为常、认为作理所当然,而忘记存一颗珍惜的、欣赏的、感激的心。这样的心态,往往让爱无所滋养而逐渐消弭。前面的课程我们已经学到,欣赏、珍惜、和感激的心,是最好的滋养剂。比方我们欣赏孩子的能力,孩子的能力就得到增长;我们欣赏同事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就得到增长;现在,说到了爱情,也一样的,朋友,我们的欣赏、珍惜、和感激,能够使我们的爱侣、我们的爱情、我们的婚姻,都健康成长。

不要戴上一副挑剔的眼镜专门挑剔爱侣的不是和缺点。你的眼睛,要善于看到正面的、积极的、美好的方面,要长于看对方的优点、为你付出的努力、为你奉献的爱心、关心、细心和温馨。

我们的心理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以问卷形式,邀请夫妻双方互相给对方评点;同时也邀请他们的家人、亲戚、朋友,针对这对夫妇给出评点。

问卷分析表明,夫妻的相互评点同家人朋友的很相近的,婚姻关系比较稳定;夫妻的相互评点比别人的评点更差的,婚姻感情不太好,而且跟踪调查也发现爱情婚姻难以为继。而那些夫妻的相互评点比别人评点要更好的,他们感情深厚,而且婚姻持久而幸福。

原因很简单,我们的眼睛和我们的心态,创造了我们的婚姻环境和幸福现状。我们看见美好,我们就果然生活在美好中;我们若只看得见不美好,那我们当然也只好生活在不美好之中,生活在我们自己眼里、心里的缺憾、烦恼、悔恨、不满、抱怨,甚至仇恨之中了。

古人说,相由心生,这个相,不仅仅指一个人的脸相,比如一个面色和悦的人往往有一副平和愉悦的心肠;更是指整个小团队、小社区、大社会的“脸相”,包括了我们的婚姻和爱情的“脸相”。古人还说,境随心转,这个“境”,不仅仅指一个人的心境、一个人的境遇,比如一个喜欢用正面眼光看周围的人往往看见美好的人物与事务,更是指包括我们的婚姻生活在内的整个生活环境乃至社会环境。

真正的爱,不在远洋环球大游轮中,也不在5克拉的大钻石中。真正的爱,在于生活的琐琐碎碎之中,在于柴米油盐、一举一动、一凝一睇之中,在共度黄昏、共进晚餐的温馨时光之中,在一个个轻柔的亲吻和拥抱的肌肤相亲之中……在你的关注、你的在意、你的奉献之中,在你通过这些琐碎的生活细节,去了解他、明白她、体贴他、倾听她的努力之中;更在于你发自内心地对这份感情、对你的爱人的珍惜和感激之中。
作者: 书香    时间: 2011-11-19 11:28:08


作者: 京京妈    时间: 2011-11-19 11:46:58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跟着玉冰姐,幸福地走在通往更幸福的路上!

作者: 阿猪    时间: 2011-11-19 13:10:27

,我们的“灵药”的四味配方,全都在这里了。

配料一:每周至少四次锻炼,每次至少半小时!
配料二:意 ...
书香 发表于 2011-11-15 11:08


我除了拥抱不够,其他都有。{:1_129:}

要加强第四项。
作者: 阿猪    时间: 2011-11-19 13:12:00

我还知道玉冰姐的拥抱指数很高的。

向你学习。{:1_152:}
作者: 阿猪    时间: 2011-11-19 13:17:08

再次给玉冰姐献花。

收藏你总结的好东西。

感谢塔尔、感谢制作课程的组织、感谢网易、感谢玉冰姐。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11-19 13:18:56

我还知道玉冰姐的拥抱指数很高的。

向你学习。
阿猪 发表于 2011-11-19 13:12


呵呵,学了“正面心理学”,我的拥抱指数更高了,不但次数增加,质量也增加。最重要的,是羊羊进入了8岁甜蜜期,允许我多抱抱他了!
作者: 阿猪    时间: 2011-11-19 13:51:01

几年来,我也将幸福课推荐给了很多人,朋友同事和学生,但没有像玉冰姐这么认真地学习。估计受我推荐的也没有几个认真看的。

由衷感到:对同一件东西,各人的缘分是不一样的。

幸福课,确实值得多看、经常看、反复看,和践行。对我还可practice English.{:1_143:}{:1_153:}
作者: 阿猪    时间: 2011-11-19 13:57:00

呵呵,学了“正面心理学”,我的拥抱指数更高了,不但次数增加,质量也增加。最重要的,是羊羊进入了8岁 ...
玉冰 发表于 2011-11-19 13:18


太好了。

但愿我家小雨点也能有12岁的甜蜜期。{:1_135:}
作者: 书香    时间: 2011-11-20 23:40:50

我除了拥抱不够,其他都有。

要加强第四项。
阿猪 发表于 2011-11-19 13:10



    我现在做得比较好了,起码每天有拥抱了,宝宝突然温顺好多!
作者: 酒窝    时间: 2011-11-22 12:07:55


抽空一定拜读!
作者: 转转妈    时间: 2011-11-23 08:31:50

{:1_135:}
作者: roselan    时间: 2011-11-23 10:32:11


我正在看,没做好的笔记刚好这有,我就可以抄一下了,哈哈




欢迎光临 幸福大观园 (http://www.xingfudgy.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