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大观园

标题: 好父母成“祸害” [打印本页]

作者: 皮皮妈    时间: 2011-8-17 11:27:45     标题: 好父母成“祸害”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012770100wl20.html
 撰文:LoriG ottlieb



如果说我大学里确实学到了什么,那就是诗人菲利普·拉金言之有理:“他们害了你,你爸和你妈。虽然不是故意的,但他们的确害了你。”当时,我生下儿子不久,便重返学校修读临床心理学。脑中想着孩子,手头却还要准备论文,在这种情况下,我很容易留意到那些论述父母如何害了孩子的研究。当然,每个人都知道,麻辣老妈和慈爱的、家庭教师式的妈妈会培养出完全不同的孩子。但我们多数人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而在这个区间,很多事情一不小心就会做错。



作为一名妈妈,我很想做对。但是什么才是“对”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进书店,立马眼花缭乱:布雷寿顿、斯波克、希尔斯,幼儿中心派、家长中心派、合作派……我到底该追随哪种理论?



好消息是,至少在英国著名儿科医生、儿童精神学家唐纳德·威尼康特看来,要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你不必非得是完美妈咪。用他的话说,只须当一个“过得去的妈妈”就好了。不过,过去所有研究———从约翰·鲍比的依附理论到哈里·哈尔洛的猴子实验———都表明:如果不能正确理解你的孩子,错过了他们的敏感期,或者给予他们的爱太少,几十年后,他们就很可能会走进心理治疗诊所,坐在沙发上,靠着一盒纸巾,声泪俱下地回忆着妈妈对他做了什么,爸爸又没做到什么———每周50分钟,有时长达数年。而作为心理治疗医生,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重新当一回病人的父母,提供一种“矫正性的情感经验”,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将早期的被伤害感觉转移到我们身上,然后给出不同的回应———与他们童年时相比,更加调和、更具同情心的回应。至少理论上是这样。然后我开始接待病人。

  

特殊的病人

我头几个病人几乎是教科书上的范本。当他们诉说不幸童年时,我毫不费力地就能将他们当时的委屈与后来成长的不顺联系起来。但是很快,我遇到了一个例外,这个姑娘20多岁,聪慧美貌,姑且称她为丽齐。丽齐有要好的朋友、亲密的家庭,以及———极度空虚的感觉。她告诉我,之所来咨询,是因为她“总是不高兴”。她说她有一对“棒极了”的父母,出色的兄弟姐妹,爱她的朋友,极佳的教育,很酷的工作,健康的身体,漂亮的房子。她的家族史上没有抑郁病人。但她老是失眠,犹疑不定,怕犯错误,无法坚持自己的选择,老认为自己不像父母一直评价的那样“惊人”,觉得“心中总有一个空洞”,为什么?

  

我被难住了。这个案例里没有漠不关心的父亲、求全责备的母亲和其他放任自流、爱贬低人、乱七八糟的照料者,问题出在哪里?

  

当我试图弄明白时,更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类似的病人越来越多。他们都是二三十岁,自述很忧郁、很焦虑,很难选择或专注于某个职业,有种空虚感或缺乏目标感———但他们的父母无可指摘。

  

恰恰相反,这些病人都说到他们是多么“崇拜”父母,说父母是自己在这世上“最好的朋友”,一直支持自己,甚至出钱让他们来接受心理治疗,这让他们既愧疚又困惑。毕竟,他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无可抱怨!

  

起初我很怀疑这些人的陈述。童年一般都不完美,而且,如果他们的童年很完美,为何会如此迷茫?这跟我学过的知识是违背的。

  

但相处一段时间后,我开始相信他们并无粉饰或曲解。他们真的拥有极棒的父母:给他们“发现自己的自由”,鼓励他们做任何想做的事,接送他们上学放学,陪他们做作业,当他们在学校受欺凌或孤立时出手相助,在他们为数学发愁时及时请家教,看到他们对吉他表现出一丝兴趣就掏钱让他们上音乐课,在他们丧失兴趣时又宽容地允许他们退出,当他们违规时跟他们谈心,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惩罚。一句话,这些父母很“和谐”,尽量引导孩子顺利通过童年的种种考验和磨难。作为一个力不从心的妈妈,我常会坐下来听这些父母讲课,暗自奇怪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直到有一天,另一个问题浮现在我脑海:他们是否做得太多?

  

过度保护剥夺幸福感

在美国,育儿一直是个争议话题,种种理论多如繁星,争奇斗艳。不过,所有育儿法的根本目的是一样的:将孩子培养为有生产能力的、幸福的成年人。我的父母希望我幸福,我祖父母也希望我父母幸福。不过,近年来似乎出现了一些变化,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和定义不同了。

  

如今,光是幸福还不够,你得更幸福。对幸福的追求已经从“追求一般意义上的满足”变异为“你必须任何时候、各个方面都幸福”。“我是幸福,”格雷琴·鲁宾在畅销书《幸福工程》中写道:“但我还应该更幸福。”

  

那她到底应该幸福到什么程度?鲁宾也不确定。听上去她和我一些病人的情况完全一样:有很棒的父母,爱着“高大、黝黑、英俊”(而且富有)的丈夫,生了两个健康可爱的孩子,有一大帮朋友,在上东区买了豪宅,拥有耶鲁大学法学学位和成功的事业……尽管如此,鲁宾仍不满意,“似乎缺了点什么”。为了消解“忧郁、不安、低落和游移不定的内疚”,她开始了一段“幸福旅程”:列行动清单,每周一买3本新杂志,不断收拾衣橱。在付出整整一年努力之后,她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的幸福反而减少了。”接着她揭示了所谓“成人的奥秘”:“幸福并不总让你感到幸福。”

  

现代社会学研究支持了她的说法。“幸福如果作为生活的副产品,是很棒的一个东西,”斯沃斯莫尔学院社会学教授巴里·施瓦兹说,“但把幸福作为目标来追求,只会导致灾难。”现代很多父母正是不懈地追求着这个目标,我和同事由此开始怀疑:会不会是父母在孩子小时过于保护他们,避免让他们不幸福,才剥夺了他们成年后的幸福感呢?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精神病医生保罗·波恩说,答案可能是肯定的。在临床实践中,波恩发现很多父母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孩子体验到哪怕一丁点的不适、焦虑或者失望。当孩子长大,面对正常的挫折,就以为事情严重出错了。他说:当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公园里被石头绊到,刚刚倒地,一些父母就会飞扑过来,扶起孩子,开始安慰,此时孩子还没来得及哭呢。这事实上剥夺了孩子的安全感。如果你不让孩子体验那刹那间的混乱,给他(她)一点时间,让他(她)明白发生了什么(“噢,我跌倒了”),让他(她)先跟那种挫折感搏斗,他(她)就不知道受挫是什么感觉,以后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时心中也没有底。这些孩子上大学时,会因为最小的麻烦发短信给父母求救。波恩说,多数情况下,孩子会自己应付得很好,但很多父母永远不知道这一点,因为他们在孩子不需要保护时过早伸出了援手。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儿子四岁时,我一个朋友死于癌症,我当时第一想法是:不能告诉他。毕竟他都不知道她病了(有次他注意到她总戴着顶头巾,问我她是不是犹太教徒,我胆怯地说“不是,她就是喜欢头巾”。)我知道他可能会注意到我们不再去探望她了,但我读过的所有育儿书都说,得知亲友的死讯对于孩子来说太可怕了,所以,在不能撒谎的情况下,我只好给这个不幸的消息裹上一层保护衣,同时知道这层保护衣挡不住儿子那折磨人的“为什么”。

  

最终,我把真相告诉了儿子。他问了很多问题,但并未因为震惊而昏倒。总之,用波恩的话说,我对儿子的信任会让他更加信任我,并最终更有安全感。通过告知他这件事,我传达了一个信息:我相信他可以忍受悲伤和焦虑,而我会站在一旁帮助他。如果不告诉他,则传达了另外一种信息:我不认为他可以处理这种不适感。而这正是很多成人每天以各种方式向孩子传达的信息。

  

哈佛大学讲师、儿童心理学家丹·肯德隆表示,如果孩子不曾体验痛苦的感觉,就无法发展“心理上的免疫力”。“这就像身体免疫系统发育的过程,”他解释说,“你得让孩子接触病原体,不然身体不知如何对攻击作出反应。孩子也需要接触挫折、失败和斗争。所谓成长,就是学会适应不那么完美的情况,但父母常常代劳,剥夺了孩子对挫折作出即时反应的权利。”

  

洛杉矶临床心理师温迪·莫吉尔是美国多所大学的顾问。她告诉我,现在“茶杯”式新生越来越多———他们是如此脆弱,稍稍碰壁,就有可能碎掉。“父母出于好意,在其童年时替他们消化掉了很多忧虑,”莫吉尔评论说,“结果他们长大后不知如何面对挫折。”

  

无私与自私

这也许就是丽齐那样的病人最终会出现在心理医生面前的原因。“你可以拥有世界上最棒的父母,但人生中总要面对一些不如意,”洛杉矶家庭心理师杰夫·布卢姆说,“一个孩子应该体验正常的焦虑,才会有适应性。如果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更加独立,就应该每天为他们将来的离开做好准备。”

  

但这个“如果”本身就是问题。布卢姆相信,我们中很多人并不真的希望孩子离开,因为我们依赖他们来填补自己生活的空洞。不错,我们在孩子身上付出了无数时间、精力和财富,但那是为了谁?“我们把自己和孩子的需要混淆了,并认为这是最佳育儿之道,”布卢姆说。

  

去年十月,在为《纽约时报杂志》撰写的一篇文章中,路易斯安那州一名妈妈若内·巴彻描述了女儿上大学后她的空虚感。她不时去女儿宿舍,以帮忙搬东西为理由待得很久,开始她老说是怕女儿不适应,但最终承认:“人家所说的‘直升机父母’就是我这种人。”
作者: 皮皮妈    时间: 2011-8-17 11:28:20

巴彻这样的妈妈并不罕见。莫吉尔说,每年开学时,大学都用各种招数“驱赶”新生父母。芝加哥大学在开学典礼后加了一场风笛游行,以便把家长从孩子身边赶开;佛蒙特大学请了“家长驱赶者”,专门负责把家长挡在某个界限之外。很多学校还指定了非正式的“家长接待院长”,负责跟那些父母解释、吵嘴。近几年有很多文章探讨为什么孩子拒绝长大,但问题往往不在于孩子,而在于父母。

  

“爱和持续监控之间是有区别的,”丹·肯德隆说。他注意到,由于我们比祖辈生的孩子更少,每个孩子都变得更加珍贵。与此同时,我们从孩子身上索求的也更多———更多陪伴,更多成就,更多幸福,在此过程中,无私(让孩子幸福)与自私(让我们自己高兴)界限越来越模糊。

  

“我们希望孩子过着我们心目中的幸福生活———做一个快乐的银行家,快乐的外科医生,”巴里·施瓦兹说。至少对于一部分父母来说,如果孩子在沃尔玛当收银员,他们不会那么高兴,“哪怕孩子脸上每天都挂着笑容”。“他们高兴,但我们不高兴。”施瓦兹说,“尽管我们常说我们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他们幸福,我们会竭尽所能帮他们获得幸福,但父母的幸福该终于何处,孩子的幸福该始于何处,我们并不清楚。”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何美国人对于蔡美儿的《虎妈战歌》有那么激烈的反应。蔡的育儿方法在博客和妈妈论坛上广受攻击,被认为是虐待,但这并不能阻止该书连续几个月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有些父母可能纯粹出于好奇而读完了它,但蔡的书引起那么大反应,更可能是因为批评者在本质上与她无大区别。她可能过于执着于孩子的成功———以她们的幸福为代价,但很多执着于孩子幸福的父母与蔡有着同样的动力,只是外包装更加漂亮而已。我们希望孩子成功,同时不要付出成功常常需要的牺牲和挣扎。温迪·莫吉尔说,蔡“以极其坦白的方式,承认了很多人想过但不肯承认的事情。”

  

培养自信导致不自信

几个月前,我打电话给圣迭戈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自恋流行病》作者之一琼·图文齐。她告诉我,对于很多病人声称自己有过非常幸福的童年,但成年后对生活不满,她一点都不奇怪。当父母总说孩子“很棒”———不管孩子是第一次自己学会穿鞋,还是每天早上这样做时———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做的每件事都很特别。同样,如果孩子参加活动,仅因“努力尝试”就得到奖励的贴纸,那他(她)永远都不会收到关于自己的负面评价(所有失败都可以说成“努力尝试”)。图文齐说,自1980年代以来,在中学和大学里,孩子的自信指数日益上升。但健康的自信很快就会变成有害的自我膨胀。事实上,大学生的自恋指数上升速度跟自信保持一致。

  

与此同时,焦虑和沮丧人群比例也在上升。为什么会这样?“自恋者年轻时会很快乐,因为他们是宇宙的中心,”图文齐说,“父母就像仆人,载他们参加各种活动,满足他们每一个愿望。父母不断地告诉孩子,他们是多么特别,多么有才华。这给他们一种错觉,仿佛与其他人类相比,他们极其不同。他们不是自我感觉良好,而是比所有人感觉都好。”

  

步入成年后,这成为一个大问题。“那些自觉不凡的人会与周围的人疏远,”图文齐说,“他们不知如何与团队合作,不知如何面对自身局限性。在办公室里,他们希望永远能得到鼓励和奖赏,不喜欢老板说他们的工作尚需改进。如果没有一直得到鼓励,他们会丧失安全感。他们成长于这样一种文化中:只要参加就有奖品,当你参加真正的比赛或工作,会发现这很可笑,没有意义。谁会看一场没有赢家和输家的N BA比赛?”

  

荒谬的是,父母刻意培养孩子自信的行为有时反而让孩子不自信。当丽齐说她觉得自己不像父母称赞的那样“杰出”时,我一点都不惊奇。鉴于父母把她说得那么“出色”,她怎么真的可能在现实中做到?为了让她有安全感,父母不愿承认女儿的缺陷。“我数学很差,”当丽齐注意到自己比同学更难完成数学作业,曾这样对父母说。“你数学不差,”父母回答说,“你只是学习方式与别人不同。我们会请个家教,把信息‘翻译’成你能理解的模式。”

  

家教费尽心机,帮助丽齐把数学成绩提高了一点,但她心里清楚自己数学没有同学好。“我不是学习方式不同,”她对我说,“我就是数学很糟!但在我家里,你永远不会把一件事做糟,你只会在某些事情上比别人更擅长。如果我说我不擅长干某些事,我父母会说,‘噢,宝贝,不,你不是那样的!’”

  

温迪·莫吉尔说,现在,“孩子要么有学习障碍,要么是天才,要么两者兼具,没有平庸之辈。”她1980年代刚开始做心理测试时,如果必须告诉家长他们的孩子有学习障碍,会很担心。但现在,父母们宁可相信他们的孩子有学习障碍,以便解释孩子的一般表现,也不愿意相信孩子本身资质普通。“他们认为,‘普通’不利于保护孩子的自信。”

  

选择与安全感

讽刺的是,在很大程度上,自信与一个人将来会否开心关系不大,特别是当自信心来自不停的宽容和表扬,而不是来自真正的成就时。琼·图文齐说,研究表明,能预示一个人将来是否充实和成功的是坚定性、适应性和接受现实检验的能力,具备了这些品性,人们才能顺利过日子。

  

但是现在,很多孩子没有机会学习这些品性。幼儿园老师简对此深有感受,她举例说,一位母亲送孩子来上学,她忙着签到时,孩子跑到一边玩,跟另一个孩子发生了冲突。她的孩子先拿到了卡车,但另一个孩子把它抢走了。两人争吵了一会儿,那个孩子拿了一辆旧卡车扔给她的孩子。她的孩子看到取胜无望,也就接受了这种安排。但妈妈不干了,跑过去讲道理,说“这不公平”,要求那个孩子把卡车还回来。“你看,孩子本来没事了,她的孩子很有适应性,但她破坏了这一切。我们的确教孩子不要抢玩具,但这种事时有发生,孩子需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另外一位从教17年的幼儿园老师则说,这些年来,父母越来越多地干涉到孩子的成长之路。“入学之后,孩子会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这对他们来说是有好处的,因为在某些时候,别人的感受的确比他们的更重要。”这位老师还说,还有很多父母,自以为设定了限制,事实上却没有。当孩子缠着要买冰淇淋,家长先是拒绝,几经谈判后却让了步。“每年都有家长找到我,问‘为什么孩子不听我的话?为什么她不能接受拒绝?’我会说,‘孩子之所以不能接受拒绝,是因为你们从来不拒绝。’”

  

巴里·施瓦兹认为,那些充满爱意的父母每天给孩子很多选择,结果却出乎意料。“我们这个时代的理念是:有选择是好的,选择越多越好,”他说,“但这不是事实。”

  

在一项研究中,施瓦兹将孩子随机分成两组画画。第一组孩子可以从3支油性笔中选1支,第二组则可以从24支中选1支。当一名不知情的幼儿园绘画老师对作品进行评价时,被列为“最糟”的多是第二组孩子的作品。然后,研究者让孩子选择一支笔作为礼物,孩子选完后,再试着说服他们归还这支笔,换取另外一个礼物,结果第二组孩子放弃起来容易得多。施瓦兹认为,这表明选择更少的孩子不仅更专注于绘画,而且更加容易坚持他们最初得到的东西。

  

那么,这跟育儿有什么关系?施瓦兹说,它意味着,当选择更少时,孩子更有安全感,更不焦虑。较少的选择帮助他们专注于某事,这正是日后生活所需要的。“研究显示,专注于某项工作给人更大满足感,那些总是面对很多选择的人常常落在后面,”施瓦兹告诉我,“我的意思不是说别让孩子尝试各种兴趣或者活动,而是应该理性地给予他们选择。很多父母告诉孩子,‘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可以随时退出,如果不是百分之百感兴趣,可以去尝试其他。’那么,当他们长大后以同样的方式生活,有什么好奇怪的呢?”他在斯莫沃斯大学毕业班的学生身上看到了同样的现象。“他们不能忍受这样的想法:选择一种兴趣或者机会就要放弃其他,所以他们花费多年,希望能找到完美答案。他们没弄明白,他们应该寻找‘过得去’的答案,而不是完美答案。”而当我们给孩子提供无数选择的同时,就向他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他们有资格过完美生活。恰如哈佛心理学家丹·肯德隆所言:“当他们感觉不爽,就会有另外一种选择摆在面前。”莫吉尔说得更坦率:父母用丰富的选择造就了焦虑而又有优越感的孩子,她称之为“残废的皇族”。

  

作为一名母亲,我对此再熟悉不过。我从来不对儿子说:“这是你的烤奶酪三明治,”而是说:“你想吃烤奶酪还是鱼条?”周六我会说,“你想去公园还是去沙滩?”和许多父母一样,我一直以为给孩子多种选择可以培养他们的力量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更有控制力。但施瓦兹的研究表明,太多选择可能会使人更加沮丧,更加失去控制。

  

这是可以理解的。我还记得自己那天走进书店,看见那么多育儿书籍时,所感受到的压迫感和焦虑感。如果选择不是那么多,事情将变得更加简单———特别是在根本没有完美育儿法的情况下。

  

父母的焦虑之下潜藏着一种信仰,那就是:如果我们做对了,孩子不仅会成长为快乐的大人,而且会成为让我们快乐的成年人。这是一种误会,养育虽然重要,却不能胜过天性,而且不同的养育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孩子。我们可以让孩子接触艺术,但不能教给他们创意;我们可以保护他们免受下流同窗、糟糕成绩等各种因素的伤害,但在人生中他们总会遇到不快。事实上,在不遗余力为他们提供完美童年的时候,我们让孩子的成长变得更加艰难。

就像温迪·莫吉尔说的:“孩子不是我们的作品。”
作者: 皮皮妈    时间: 2011-8-17 11:33:10

本帖最后由 皮皮妈 于 2011-8-17 11:34 编辑

我们可以保护他们免受下流同窗、糟糕成绩等各种因素的伤害,但在人生中他们总会遇到不快。事实上,在不遗余力为他们提供完美童年的时候,我们让孩子的成长变得更加艰难。
-------------

现在我们太希望避免孩子的各种麻烦,意外,伤害,甚至哭泣,沮丧。。。

我们可能都太希望自己一直做出的都是最好的选择,给孩子最得当的教育,如果我们选择的出现任何纰漏就会自责懊恼,孩子要是出现一些负面的状况就会立刻找原因马上想纠正过来。其实,有时候这种有跌宕的经历对孩子对大人都是最宝贵的经历。虽然情况不怎么理想,但是我们能度过来,还能找到快乐与安宁,孩子会对自己的自信心提高多少哦~
作者: 皮皮妈    时间: 2011-8-17 11:34:53

作为一名母亲,我对此再熟悉不过。我从来不对儿子说:“这是你的烤奶酪三明治,”而是说:“你想吃烤奶酪还是鱼条?”周六我会说,“你想去公园还是去沙滩?”和许多父母一样,我一直以为给孩子多种选择可以培养他们的力量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更有控制力。但施瓦兹的研究表明,太多选择可能会使人更加沮丧,更加失去控制。
---------------------

这也是我最近的感悟。给孩子太多的选择权,实际上是剥夺孩子的能量,从这点上更理解了华德福说的少让孩子思考,而是给她创造固定有规律的生活节奏。
作者: 其乐无穷    时间: 2011-8-17 11:51:05

过来了,先留下来,回头再读.
作者: 朵云妈妈    时间: 2011-8-17 11:52:45

我们可以保护他们免受下流同窗、糟糕成绩等各种因素的伤害,但在人生中他们总会遇到不快。事实上,在不遗余 ...
皮皮妈 发表于 2011-8-17 11:33


这段给我的感受是,父母的角色是一个忠实的陪伴者,而不要去做孩子童年的营造者。陪伴着就好!
作者: 皮皮妈    时间: 2011-8-17 11:58:31

这段给我的感受是,父母的角色是一个忠实的陪伴者,而不要去做孩子童年的营造者。陪伴着就好!
朵云妈妈 发表于 2011-8-17 11:52



    你先看全文吧。里面还着重提到陪伴呢,陪伴不是咱们一直努力去做的,不但要陪,还要高质量全心全意的陪。

  我记得前几年有次华德福培训,说是孩子回家从来不说学校的事情,后来他们夫妇也想看了,他的生活是他的,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的,没必要一直都知道他生活的一切细节。当时对我就小震撼了下,我就是很八卦,恨不得事事都知道,回来方便八卦的啊!
作者: 贝贝他妈    时间: 2011-8-17 11:59:38

童年时期坚决保护!青少年时期坚决放手!积极、正向引导孩子,有意识地让自己改变,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好宏伟的目标,偶能做到不?
作者: 爱无言    时间: 2011-8-17 12:43:23

老天哪,这么长我还是抓住了一句我很认同的:

讽刺的是,在很大程度上,自信与一个人将来会否开心关系不大,特别是当自信心来自不停的宽容和表扬,而不是来自真正的成就时。琼·图文齐说,研究表明,能预示一个人将来是否充实和成功的是坚定性、适应性和接受现实检验的能力,具备了这些品性,人们才能顺利过日子。


呵呵,这篇文章确实适合咱们这里如此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建构的父母,当然包括我。
作者: 其乐无穷    时间: 2011-8-17 12:49:47

巴彻这样的妈妈并不罕见。莫吉尔说,每年开学时,大学都用各种招数“驱赶”新生父母。芝加哥大学在开学典礼 ...

他们不能忍受这样的想法:选择一种兴趣或者机会就要放弃其他,所以他们花费多年,希望能找到完美答案。他们没弄明白,他们应该寻找‘过得去’的答案,而不是完美答案。”而当我们给孩子提供无数选择的同时,就向他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他们有资格过完美生活。恰如哈佛心理学家丹·肯德隆所言:“当他们感觉不爽,就会有另外一种选择摆在面前。”莫吉尔说得更坦率:父母用丰富的选择造就了焦虑而又有优越感的孩子,她称之为“残废的皇族”。

皮皮妈 发表于 2011-8-17 11:28


觉得这些困惑美国和中国挺相似的。

这一点我挺有启发:莫吉尔说得更坦率:父母用丰富的选择造就了焦虑而又有优越感的孩子,她称之为“残废的皇族”。

和许多父母一样,我一直以为给孩子多种选择可以培养他们的力量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更有控制力。但施瓦兹的研究表明,太多选择可能会使人更加沮丧,更加失去控制。



----------------------------
当总有选择的时候或者选择太丰富之后,孩子们已经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什么啦。其实孩子已经离自己的内心更远啦。
作者: 贝贝他妈    时间: 2011-8-17 12:54:48

回复 10# 其乐无穷


    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是否感觉更幸福?物极必反,平衡,平衡。{:1_129:}
作者: 红蝈蝈    时间: 2011-8-17 12:55:37

读了全文给了我新的视角,不可矫枉过正.

还是个度的问题,分清到底是孩子的需要还是父母的需要,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的
作者: 其乐无穷    时间: 2011-8-17 12:56:22

本帖最后由 其乐无穷 于 2011-8-17 13:02 编辑
作为一名母亲,我对此再熟悉不过。我从来不对儿子说:“这是你的烤奶酪三明治,”而是说:“你想吃烤奶酪还 ...

这也是我最近的感悟。给孩子太多的选择权,实际上是剥夺孩子的能量,从这点上更理解了华德福说的少让孩子思考,而是给她创造固定有规律的生活节奏。
皮皮妈 发表于 2011-8-17 11:34


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跟静心有关系。

老子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上次罗大伦讲课,也提到这一点,要给孩子一个幸福的人生,应该给孩子培养宁静祥和的心态,定心,静心,在孩子的情绪管理上有莫大的帮助,能够给到孩子的幸福感的建立。

南师曾经有一本是提到:儿童将身心静定下来,让儿童于天地、自然混而为一,此时生命内在的潜能才会苏醒。

这些方面,华德福的理念也基本一致,所以是我比较认可的华德福的地方。
作者: 禾苗苗    时间: 2011-8-17 12:59:24

回复  其乐无穷


    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是否感觉更幸福?物极必反,平衡,平衡。
贝贝他妈 发表于 2011-8-17 12:54


     封闭的幸福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就像现在不丹、朝鲜一样,我们不可能也回不去那种年代了。再说,幸福本来就是相对的,过程就是一种体验,不存在你的教育就是幸福的,别的教育就不幸福了,这个真是需要我们李网家长深思,不要从一个极端跑向另一个。
   反正,积极地追求,智慧地谋划,坦然地接受,这么几点,我们古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作者: 皮皮妈    时间: 2011-8-17 12:59:49

读了全文给了我新的视角,不可矫枉过正.

还是个度的问题,分清到底是孩子的需要还是父母的需要,无论是物质 ...
红蝈蝈 发表于 2011-8-17 12:55



    有朋友总结的好,说咱们还在矫往,这篇文章谈到了过正,两头咱们均需谨慎。
作者: 皮皮妈    时间: 2011-8-17 13:00:17

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跟静心有关系。

老子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 ...
其乐无穷 发表于 2011-8-17 12:56



    请说普通话。我比较没文化,看不懂。
作者: 禾苗苗    时间: 2011-8-17 13:01:58

这也是我最近的感悟。给孩子太多的选择权,实际上是剥夺孩子的能量,从这点上更理解了华德福说的少让孩子思考,而是给她创造固定有规律的生活节奏。皮皮妈 发表于 2011-8-17 11:34


  有很多人觉得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呢?很多东西不能走形式,搞得想思考的人很怕怕,觉得是不是伤害孩子了------我以前就曾经这么去套过,现在理直气壮地鼓励孩子爱思考。
作者: 豆娃娘    时间: 2011-8-17 13:05:02

曾有人说过,无论父母怎么做,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按这个说法,我只能希望,这伤害是可控并可修复的
作者: 皮皮妈    时间: 2011-8-17 13:13:47

有很多人觉得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呢?很多东西不能走形式,搞得想思考的人很怕怕,觉得是不是伤害孩 ...
禾苗苗 发表于 2011-8-17 13:01


无论什么理念,只要理直气壮就好,就怕三天左三天右,游移不定。
作者: 其乐无穷    时间: 2011-8-17 13:15:33

请说普通话。我比较没文化,看不懂。
皮皮妈 发表于 2011-8-17 13:00



    刚才说到选择太多让孩子内心焦虑,烦躁。这种结果的孩子缺乏宁静祥和的内心力量。

这个里面,古人就说过啦,五色是指颜色特别多以后,眼睛就什么也看不到啦(眼睛看到了很多,但其实什么也没有看到的意思你还不明白吗{:1_131:}),五音五味等等都是这个意思的不同表达而已。

最后在这样丰富多彩的环境里面,孩子没有宁静,只有烦躁、焦虑,这是最后一句话的大概意思哈。
作者: 禾苗苗    时间: 2011-8-17 13:15:41

回复 19# 皮皮妈


    游离过以后才这样的,哪敢天生理直气壮啊,咱一介小老百姓!{:1_114:}
作者: 皮皮妈    时间: 2011-8-17 13:16:34

有很多人觉得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呢?很多东西不能走形式,搞得想思考的人很怕怕,觉得是不是伤害孩 ...
禾苗苗 发表于 2011-8-17 13:01



    另外,确实就是不能走形式,盲目按照别人的尺子衡量自己的行为,只有当某种价值观成为自己内在的主导时,内在和行为才统一,才能和谐喜悦,所谓知行合一。
作者: 禾苗苗    时间: 2011-8-17 13:17:07

{:1_152:}回复 22# 皮皮妈
作者: 皮皮妈    时间: 2011-8-17 13:17:59

刚才说到选择太多让孩子内心焦虑,烦躁。这种结果的孩子缺乏宁静祥和的内心力量。

这个里面, ...
其乐无穷 发表于 2011-8-17 13:15



    这样说我就懂了。多谢翻译。

确实古人的智慧了得啊。绕来绕去还是要回来的。
作者: 禾苗苗    时间: 2011-8-17 13:18:29

刚才说到选择太多让孩子内心焦虑,烦躁。这种结果的孩子缺乏宁静祥和的内心力量。

这个里面, ...
其乐无穷 发表于 2011-8-17 13:15



    有本书《大学文科是什么》里面有个教授也提到这个问题,说你们现在是这么多专业不知道读什么,我们那时是没有书读,有个专业就读,读什么都读得好,读什么都把它读通。
作者: 皮皮妈    时间: 2011-8-17 13:19:02

回复  皮皮妈


    游离过以后才这样的,哪敢天生理直气壮啊,咱一介小老百姓!
禾苗苗 发表于 2011-8-17 13:15



    瞧你这话说得!让人没法接话了!
作者: 其乐无穷    时间: 2011-8-17 13:19:07

儿童将身心静定下来,让儿童于天地、自然混而为一,此时生命内在的潜能才会苏醒。

这一点,跟华德福理念接近的哈,华德福节奏的生活安排,手工课培养孩子宁静的心态,简单原始的生活环境,都是让孩子静心下来的嘛。

皮皮妈,我也不知道如何说明白了,也不知道你明白了还是没明白,哈哈!
作者: 皮皮妈    时间: 2011-8-17 13:19:56

儿童将身心静定下来,让儿童于天地、自然混而为一,此时生命内在的潜能才会苏醒。

这一点,跟华德福理念 ...
其乐无穷 发表于 2011-8-17 13:19



    明白了明白了。越发觉得华德福确实源于中国了。
作者: 禾苗苗    时间: 2011-8-17 13:21:29

瞧你这话说得!让人没法接话了!
皮皮妈 发表于 2011-8-17 13:19



    我来接,你那些大表情图标都上哪整的,我怎么就只有弄小的呢?
作者: 皮皮妈    时间: 2011-8-17 13:26:06

我来接,你那些大表情图标都上哪整的,我怎么就只有弄小的呢?
禾苗苗 发表于 2011-8-17 13:21



    图标有两档,一仔细看看就知道了。
作者: 禾苗苗    时间: 2011-8-17 13:27:23

回复 30# 皮皮妈

知道了,谢你啦!
作者: 其乐无穷    时间: 2011-8-17 13:29:02

明白了明白了。越发觉得华德福确实源于中国了。
皮皮妈 发表于 2011-8-17 13:19


这也是我喜欢华德福的地方,它和老庄的思想多么的接近哈!
作者: 六木    时间: 2011-8-17 13:33:00

有层次有深度······
但是比较小众

不过我很放心
在现行的体制和制度下
我们的孩子将来有太多的挑战去面对
这个和西方国家貌似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不用担心孩子太过于幸福

还是老祖宗说的那个度的问题
对于任何生命体来说,任何经历都是一种体验
我们都是在体验中不断的修正自己,发现更新的
不要让自己的体验去代替孩子的
这个是最核心的
生活的本质和事实,是任何生命体都需要面对的
无论他和你是什么关系
作者: 红蝈蝈    时间: 2011-8-17 13:40:22

我觉的文中所说的好父母,也不能是完全意义的"好父母",有很多是包办性质的,剥夺了孩子真实感受体验生活的权利,虽然关怀倍至,让孩子从小就被"爱"包围,还不是"真爱".不符合派克书中诠释的爱的真谛.
作者: 皮皮妈    时间: 2011-8-17 13:47:07

我觉的文中所说的好父母,也不能是完全意义的"好父母",有很多是包办性质的,剥夺了孩子真实感受体验生活的权利 ...
红蝈蝈 发表于 2011-8-17 13:40



    所以有人提议改成“好”父母成祸害。
   不过,确实里面很多是我们在李网就一直努力在学习去做的事情,所以才警醒。
作者: lisa    时间: 2011-8-17 14:02:03

曾有人说过,无论父母怎么做,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按这个说法,我只能希望,这伤害是可控并可修复的
豆娃娘 发表于 2011-8-17 13:05


如果尊重孩子做为一个个体,他有他自己的命运,包括他有他的缺欠、会遇到不顺利的事情……这不就是天底下每一个人的情况么……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现在父母们惶恐着担心不及,又担心太过,这是不是在要求孩子必须要有完美人生?而自己就是那完美父母?
作者: 红蝈蝈    时间: 2011-8-17 14:18:19

所以有人提议改成“好”父母成祸害。
   不过,确实里面很多是我们在李网就一直努力在学习去做的 ...
皮皮妈 发表于 2011-8-17 13:47


里面诸多案例导致孩子寻觅不到幸福感,以及造成了新的心理问题.需要引以为戒.
尤其孩子渐渐长大,该放手得放手,该体验的让其体验,不可能让孩子永远走在"父母提供的顺畅"大道上.
作者: 敬听    时间: 2011-8-17 14:20:42

为毛我需要靠意志力来看它呢?不是我的菜?{:1_122:}

特别想参加讨论,可确实没看完。。。。
作者: 皮皮妈    时间: 2011-8-17 14:21:14

如果尊重孩子做为一个个体,他有他自己的命运,包括他有他的缺欠、会遇到不顺利的事情……这不就是天底 ...
lisa 发表于 2011-8-17 14:02


是啊。我觉得是的。

在学校开家委会,家长提出学校以后不要让孩子在没有老师看护下玩双杠,因为没人能保证不出意外。一旦出意外后果不堪设想,校方是负担不起的!
我那时候感觉很无奈,这还是思想比较开明的私校呢,这样呵护下,咱们孩子在万无一失的环境下长大的,将来怎么面对各种可能的状况,到时候除了紧张焦虑愤怒估计真的没辙了。
作者: 皮皮妈    时间: 2011-8-17 14:23:45

为毛我需要靠意志力来看它呢?不是我的菜?

特别想参加讨论,可确实没看完。。。。
敬听 发表于 2011-8-17 14:20



    你家孩儿太小,这些事情还离你挺遥远的,现阶段你们吃好喝好玩好睡好,就成了。

我刚和人感慨完,上学前根本不着急,孩子该咋样养心里有数的,现在上学了很多状况真不知道该咋样,各类学校环境差异太大,很多东西参考性变少了。郁闷的呢。
作者: 皮皮妈    时间: 2011-8-17 14:24:48

接上面,还有就是还是那句话,浑然天成,不需要太多理论支持就已经心里有数了。
作者: 敬听    时间: 2011-8-17 14:28:34

在学校开家委会,家长提出学校以后不要让孩子在没有老师看护下玩双杠,因为没人能保证不出意外。一旦出意外后果不堪设想,校方是负担不起的!
我那时候感觉很无奈,这还是思想比较开明的私校呢,这样呵护下,咱们孩子在万无一失的环境下长大的,将来怎么面对各种可能的状况,到时候除了紧张焦虑愤怒估计真的没辙了。
...
皮皮妈 发表于 2011-8-17 14:21

这个问题我倒是很理解学校的做法。

如果没有生命安全的,我觉得都没什么,但在孩子还不够大的时候,玩儿有些设施确实需要看护。前段时间听说某小区孩子从大筒滑梯上面摔下来,高位截瘫了。我们娃儿就特爱爬那个,以前我们规定一个人不能爬,必须有大人保护,这阵子她运动能力提高很多,爸爸经常就不管了,说了这个事儿以后,爸爸又开始默默保护了{:1_129:}

摔下来的那个孩子也上小学了,所以,任何事儿还真是不能矫枉过正不能一刀切,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是不是太母鸡了点儿,和这个帖子的主气场主论调不对付啊,汗{:1_122:}
作者: 敬听    时间: 2011-8-17 14:32:15

你家孩儿太小,这些事情还离你挺遥远的,现阶段你们吃好喝好玩好睡好,就成了。

我刚和人感慨 ...
皮皮妈 发表于 2011-8-17 14:23

恩,你说得没错。我也发现,养育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关注的焦点绝对的不一样。

我们虽然也马上4岁了,但确实还属于简单养育阶段,没遇到啥难事儿。不过,不断的学习绝对是必要的。
作者: lisa    时间: 2011-8-17 14:33:24

双杠,大人看着也无法确保万无一失,我认为……
作者: lisa    时间: 2011-8-17 14:34:01

我也看不下去原帖,太长……
作者: 皮皮妈    时间: 2011-8-17 14:34:31

这个问题我倒是很理解学校的做法。

如果没有生命安全的,我觉得都没什么,但在孩子还不够大的时候,玩 ...
敬听 发表于 2011-8-17 14:28



    学校没那个要求,是家长要求的。现在双杠下面铺了厚厚的塑胶垫,时常有人过来阻止孩子玩儿,皮皮回家非常愤愤不平的。想当初一年级,我们最高兴学校还能自由玩双杠,皮皮常常休息时候倒吊在双杠上和人聊天,一年级一学期体力大增。如今也。。。。。

这个双杠和正常的器械吧,和滑梯滚筒还是不同的。记得尼莫里的话吗?你让他不出意外,等于让他什么也不要干。这真是真的啊。

符不符的你说的是真实的心理。可能太想孩子安全了,必然会剥夺很多孩子自由尝试的机会。
作者: 皮皮妈    时间: 2011-8-17 14:35:25

本帖最后由 皮皮妈 于 2011-8-17 14:38 编辑

有位农夫曾经到佛陀跟前倾诉他的烦恼。他告诉佛陀务农的工作有多么困难,无论雨季还是旱季都会带来各种问题。他也告诉佛陀,虽然他很爱自己的太太,但还是不能忍受她的缺点。同样的,他虽然很爱他的孩子,不过他们仍然无法令他完全满意。他问佛陀这些问题要如何解决。

     佛陀回答:“很抱歉,我无法帮助你。”

     “这话是什么意思?你不是一名伟大的导师吗!”农夫斥责佛陀。

     佛陀曰:“先生,事情是这样的,所有的人类都有八十三种烦恼。其中有些烦恼也许偶尔会突然不见了,但很快又会升起其他的烦恼。因此,我们永远都有八十三种烦恼。”

     农夫的反应非常愤怒:“那你那一大套的说法又有什么用?”

     佛陀答曰:“我的法虽然无法解决这八十三种烦恼,不过也许能纾解第八十四个烦恼。”

     农夫问道:“第八十四个烦恼是什么?”

     佛陀答曰:“第八十四个烦恼就是我们根本不想有任何烦恼。”

     也许我们并不清楚自己心中埋着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人生应该是没有痛苦的。虽然这些信念往往会促使我们修行,但修行并不是要为我们带来没有困难的人生。

    经由修持,我们和烦恼之间的关系很可能变的轻松起来。但是身为受限的生命,又活在混乱不堪的世界里,我们永远都会遇到困境。我们永远都有八十三种烦恼。



                                                                               ——摘自《平常禅》P40





.
作者: 红蝈蝈    时间: 2011-8-17 14:36:51

是啊。我觉得是的。

在学校开家委会,家长提出学校以后不要让孩子在没有老师看护下玩双杠,因为没人 ...
皮皮妈 发表于 2011-8-17 14:21

什么都要讲求万无一失,那该体会的乐趣可是大打折扣.
小时,学校会组织全校集体春游,现在学校压根就没组织过,害怕出意外,包括单位也一样.一个娃,都怕有个闪失.这不更加速了家长学校母鸡心理.
作者: 皮皮妈    时间: 2011-8-17 14:41:37

什么都要讲求万无一失,那该体会的乐趣可是大打折扣.
小时,学校会组织全校集体春游,现在学校压根就没组织 ...
红蝈蝈 发表于 2011-8-17 14:36



    所以我才看这篇文章有感触。也许对于学校我能接受它有闪失,我表示万一有意外我能接受,我不能接受不让孩子玩双杠,其实早些时候攀登架已经在家长意见下被间或的禁止了。

  但是,我们能接受自己的闪失吗?一次错误的选择,给孩子带来一些负面的体验?会不会深深的自责?后悔不该当初?
作者: 其乐无穷    时间: 2011-8-17 14:42:28

有位农夫曾经到佛陀跟前倾诉他的烦恼。他告诉佛陀务农的工作有多么困难,无论雨季还是旱季都会带来各种问题 ...
皮皮妈 发表于 2011-8-17 14:35


好看!喜欢!{:1_143:}{:1_143:}{:1_143:}
作者: lisa    时间: 2011-8-17 14:46:02

对,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人生!

想想我们虽然有这么多烦恼,但比起生活在饥饿、战火中的人,不知幸福多少倍……,更何况我们还是生而为人,比起被人们屠杀、虐待的动物……
作者: 敬听    时间: 2011-8-17 14:47:02

学校没那个要求,是家长要求的。现在双杠下面铺了厚厚的塑胶垫,时常有人过来阻止孩子玩儿,皮皮 ...
皮皮妈 发表于 2011-8-17 14:34
阻止孩子玩儿和有老师保护的情况下玩儿是不一样的吧?难怪皮皮气愤呢!

幼儿园第一天开家长会的时候就说,在我们这里上,可能会经常有点小伤,但同时明确说,我们虽然放手,但不等于不计成本的让孩子去探索,我觉得这个度就把握得很好。

我记得香在李网时发过一个贴,说她还是会送孩子上学。有些人的观点是应该锻炼孩子的独立性让他们自己去?当时大家也有争议,不过我完全赞同香的做法和想法,无论让孩子尝试什么,都需要考虑现实条件是否成熟,不能光抱着一个美好的理想就去实践,也不能付出太高的机会成本,否则得不偿失,呵呵。
作者: 红蝈蝈    时间: 2011-8-17 14:49:44

所以我才看这篇文章有感触。也许对于学校我能接受它有闪失,我表示万一有意外我能接受,我不能接 ...
皮皮妈 发表于 2011-8-17 14:41


谁能保证自己的任何选择都是正确完美,除了尽量多些理论来武装自己,我想更多还是靠自己理智和直觉的判断来行事. 那些个万一和一万毕竟还是小概率事件.当然防范意识还是得有.
毕竟生活不能做的太精细化,否则还有嘛乐趣~
作者: 敬听    时间: 2011-8-17 15:00:28

所以我才看这篇文章有感触。也许对于学校我能接受它有闪失,我表示万一有意外我能接受,我不能接 ...
皮皮妈 发表于 2011-8-17 14:41
天啊,这也太那个了。。。小橡树还专门弄了个攀爬架,对于园里2.5-6岁的孩子还是蛮高的,我目测了下最高处大概2米多呢,而且老师也没有过渡的保护,就是在旁边看护,提醒孩子不能在上面嬉闹,自己注意安全啥的,我觉得不错。如果让我选,我觉得这种做法比很放手的啥也不管更让我安心{:1_129:}

而且吧,我觉得一开始的时候,你越是告诉孩子应该注意什么,然后让孩子自己来,自己尝试,她反而知道该怎么保护自己。我一直觉得应该让孩子从小要学会保护自己,各方面吧,和放手并不矛盾。相反,如果你对她的能力有个很正确的估计,反而更能放手。
作者: 皮皮妈    时间: 2011-8-17 15:04:21

阻止孩子玩儿和有老师保护的情况下玩儿是不一样的吧?难怪皮皮气愤呢!

幼儿园第一天开家长会的时候就说 ...
敬听 发表于 2011-8-17 14:47



    这也是幼儿园和学校的区别啊。在学校遭受意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甚至经过球场被飞来足球闷到后脑都可能变植物人,因此学校操场禁止踢足球。谁家孩子是变植物人的那个谁家也承受不了,但是真不让孩子运动了,我还是难以接受。在学校的课间午休,是没法保证孩子所有活动都有老师看护着。很郁闷的一件事。

说到香那个贴,我也是同意的,但什么时候是尽头呢。北京又爆7岁女孩在小区荡秋千被邻居骗回去杀死的。这防不胜防,怎么防?

说的我都晕了。
作者: 禾苗苗    时间: 2011-8-17 15:08:00

回复 55# 皮皮妈

皮妈,这些意外都是命,别想了!
作者: 皮皮妈    时间: 2011-8-17 15:10:07

天啊,这也太那个了。。。小橡树还专门弄了个攀爬架,对于园里2.5-6岁的孩子还是蛮高的,我目测了下最高处大 ...
敬听 发表于 2011-8-17 15:00



    有了这样的基础,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合理预估,上了小学就可以自己玩了不是。小学不是幼儿园,真的没法全天候看着的。
作者: 敬听    时间: 2011-8-17 15:13:47

这也是幼儿园和学校的区别啊。在学校遭受意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甚至经过球场被飞来足球闷到后脑 ...
皮皮妈 发表于 2011-8-17 15:04
因为特例就禁止运动这绝对的属于因噎废食了。。。。

关于这个社会大环境比较乱,心里变态的人越来越多,也是没办法的事儿,这个时候就会发现人作为一个个体是多么滴渺小,也不用太在意了,人在江湖漂啊,哪能不挨刀啊!咱们人品这么好,也不做坏事儿,那刀怎么就正好掉咱脖子上呢,我时常这么安慰自己,哈哈{:1_129:}

说白了,对咱们不能左右的事儿,咱就不用瞎焦虑了,但作为父母,咱的义务还是要审时度势地有范围有尺度地放手,我觉得。
作者: 敬听    时间: 2011-8-17 15:14:36

回复  皮皮妈

皮妈,这些意外都是命,别想了!
禾苗苗 发表于 2011-8-17 15:08
这点我绝对的同意!{:1_152:}
作者: 红蝈蝈    时间: 2011-8-17 15:17:01

quote]这也是幼儿园和学校的区别啊。在学校遭受意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甚至经过球场被飞来足球闷到后脑 ...
皮皮妈 发表于 2011-8-17 15:04 [/quote]

小区里都发生了这样的意外,估计是被色狼叮上了.{:1_122:}
作者: 皮皮妈    时间: 2011-8-17 15:34:51

问题那不是色狼,就是变态杀人。
作者: 龙珑    时间: 2011-8-17 16:02:17

更加无所适从。。。
作者: 红蝈蝈    时间: 2011-8-17 16:16:53

问题那不是色狼,就是变态杀人。
皮皮妈 发表于 2011-8-17 15:34


对真是变态杀手,隐藏在人群中,怎么辨别呀{:1_123:}
作者: 贝贝他妈    时间: 2011-8-17 16:23:27

所以还是“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至于长成什么样,做到几分是几分,别那么纠结啦!{:1_129:}
作者: 小巫    时间: 2011-8-17 16:24:58

有位农夫曾经到佛陀跟前倾诉他的烦恼。他告诉佛陀务农的工作有多么困难,无论雨季还是旱季都会带来各种问题 ...
皮皮妈 发表于 2011-8-17 14:35



作者: C同学    时间: 2011-8-17 17:03:07

{:1_143:} 这篇文章就是我一直在困惑的问题总结。
作者: 皮皮妈    时间: 2011-8-17 17:04:05

那说说你的困惑和总结呗。
作者: 篮子爱蓝    时间: 2011-8-17 18:36:26

这篇文章我转给我们学校的家长咧,大家很受益。感谢皮皮妈
作者: 花开百合    时间: 2011-8-18 12:30:35

你先看全文吧。里面还着重提到陪伴呢,陪伴不是咱们一直努力去做的,不但要陪,还要高质量全心全 ...
皮皮妈 发表于 2011-8-17 11:58


我也很少过问孩子在学校的事情,孩子也很少说,不过看着他挺快乐的,而且跟幼儿园相比,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问题的容忍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在是幼儿园那个稍微被老师批评就不想上学的孩子了。基本不会跟我说了,等很久聊起来了的时候,他已经自己解决了。
作者: 皮皮妈    时间: 2011-8-18 12:35:30

我也很少过问孩子在学校的事情,孩子也很少说,不过看着他挺快乐的,而且跟幼儿园相比,解决问题的能力 ...
花开百合 发表于 2011-8-18 12:30



    你这境界高啊!学习!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1-8-18 12:48:07

《正面管教》中的作者贯穿全书地大声呼吁,要让孩子承受一定的自然行为后果,以及一定的人为行为后果,要让孩子有条件培养他们的“抗挫折力”。

她走的是中国的“中庸之道”:既不要父母百分百地依顺、娇惯孩子,也不可百分百地让孩子依顺父母,对孩子严加管教。

这条“中庸之道”,到底什么叫过分娇惯孩子,什么叫过分严加管教,这个“过分”二字,却又实在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每个家庭不同,文化氛围不同,父母性格不同,孩子的性格、喜好、天分等等,也都不同,怎么可能有个标准尺度去“一刀切”!

不过,只要大方向上我们做父母的能够认同皮皮妈转载的这篇文章的主题,认真分辨自己怎样的行为才是对孩子的“真爱”,我们的“度”就能够越调整越贴切。我们不必追求、苛求自己做到完美;我们只需坚定地朝向“更贴切”努力,坚信我们一定能不断进步,这就很对得起孩子,也很对得起我们自己了。
作者: 小篮子    时间: 2011-8-18 13:12:27

可能更多的讨论于方法方面,我自己倒是觉得方法有时候会害人的,往往会弄巧成拙。

在原来巴学园的时候,好多人都在推崇“如何说孩子才肯听”那本书。这本书是好书,毋庸置疑,但是如果家长照本宣科的话,真的会搞不好成了此文中所说的“祸害”- 不要误解,没有贬低书的意思。只是觉得任何的方法前面都有一个“道”(或者说心态)存在。如果家长不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只是执行一些方法,是行不通的。

比如,有家长回家用了一个方法,第一次是很管用的。但是后面就未必管用了。原因可能有2: 一是孩子会觉得这是个计策;二是环境变了,比如父母对孩子的行为的评判或者认识并不准确,误解孩子行为的动机。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不同问题,结果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误解。

一家之言,个人意见而已
作者: 花开百合    时间: 2011-8-18 13:18:44

儿童将身心静定下来,让儿童于天地、自然混而为一,此时生命内在的潜能才会苏醒。

这一点,跟华德福理念 ...
其乐无穷 发表于 2011-8-17 13:19


龚老师也一直在推介这方面,虽然他说他不懂华德福,不过他说的很多东西跟这篇文章很相似
作者: zwmg    时间: 2011-8-18 13:30:12

父母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产物。刻意地去追求什么,反倒不自然了。
作者: 皮皮妈    时间: 2011-8-18 14:14:17

父母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产物。刻意地去追求什么,反倒不自然了。
zwmg 发表于 2011-8-18 13:30



    如果真的自然而然,浑然天成,就不必可以追求了,咱们这里的敬听啥的就属于这类。

但是,大部分人从小被压抑被扭曲过的,如我,必须还是要追求,修复,才能更接近自然之道。
作者: 影子和光    时间: 2011-8-18 14:47:18

童年顺利的孩子长大后有时候觉得心理空虚不幸福,不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吗?“少有人走的路”一开篇就写了“人生苦难重重”,人生的苦难里就包括无聊空虚不幸感,不会因为童年诸事顺遂就人生没痛苦了,要是那样的话释迦牟尼干什么要离家寻求解脱道? 要是把孩子长大后感到不幸福的责任,也怪罪在父母给的童年环境太顺利上,难道是说父母有责任、有能力保证孩子一辈子开心吗? 谁有这个能力啊?
作者: 影子和光    时间: 2011-8-18 14:51:20

这一代的父母是承担罪责最多的一代。
作者: 北京和和    时间: 2011-8-18 15:28:43

幸福是什么

幸福感本身就是灾难和痛苦的派生物,所以也虚幻也不虚幻。

如果从来都没有苦过没有累过,就不会在轻松舒适的时候感到幸福;如果没有冷过没有奔波过,就不会在温暖悠闲的时候感到幸福;如果从来都没有对老公失望过纠结过,就不会在他的体贴和关爱中感到幸福。

说穿了,幸福感的强弱完全与曾经受过的苦成正比。苦没有白受的,在受过苦之后,老天给了我们一种叫做幸福的东西作为奖励。(当然那些苦过之后只余怨恨的人除外,不自救者天亦弃之)

我们常常说给孩子幸福感,其实不是,孩子的幸福感完全是我们自己的投射。孩子其实体会不到那种苦过之后的强烈的幸福感,他们只是在尽情地享受生命本该拥有的恣意和洒脱。

如果真的有天堂,天堂里真的有天使,那么天使就是最没有幸福感的群体,因为它们从来没有见识过不幸,所以幸福根本就无从谈起。把幸福挂在嘴边的,都是我们这群隔着雾看天使的凡人。
我梦想一种感觉,那种感觉是自在,是圆满,是完整,是无条件的喜乐。

这种感觉绝不是幸福的感觉,这是孩子的感觉,是天使的感觉,是一切的一切回归后的感觉,也是我们凡人追逐一生,或许能找到的感觉。

是永恒。

相比之下,幸福感的层次要低得多。当我们安住于当下,不再在意过去,不再为未来担忧恐惧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获得幸福。这是当下的力量。

但当下是什么,那就是相比于过去和未来说的,如果没有过去的痛,怎么会有当下的幸福,如果不是切断了由过去的痛去推测将来而得到的恐惧,我们怎么会有当下的幸福。

但说到底,幸福还是我们偷来的。是我们从过去和未来的缝隙里偷来的。

偷来的幸福里没有真正的喜乐安宁与圆满。我们不恣意,不觉得我们理所应当得到这份圆满,我们在幸福的同时,实际上患得患失。
作者: 北京和和    时间: 2011-8-18 15:38:13

上面这段是我在语冰家看到的,忽然解决了我一些惑。

好父母成祸害,我看了也给我很多震惊。
我们追求幸福,我们希望孩子以后幸福,是不是本身就有偏颇呢?
生活本来的面目是啥呢?
痛并快乐着。
那么如此,我们希望孩子在痛时看到希望,在幸福时保持追求的脚步吧,而不是单纯的谈幸福。
作者: 四月    时间: 2011-8-18 15:41:45

我个人觉得,不管是过去的批判传统

还是现在本帖的批判所谓的好父母

都还是完美主义在做怪

根本上还是源于我们做父母自己内心的某些恐惧
作者: 贝贝他妈    时间: 2011-8-18 15:48:52

有一个人, 他生前善良且热心助人,所以在他死后, 升上天堂, 做了天使。他当了天使后, 仍时常到凡间帮助人, 希望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一日, 他遇见一个农夫, 农夫的样子非常困恼, 他向天使诉说∶“我家的水牛刚死了, 没它帮忙犁田,那我怎能下田作业呢?“

于是天使赐他一只健壮的水牛, 农夫很高兴, 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 他遇见一个男人, 男人非常沮丧, 他向天使诉说∶“我的钱被骗光了, 没盘川回乡。”

于是天使给他银两做路费, 男人很高兴, 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 他遇见一个诗人, 诗人年青、英俊、有才华且富有, 妻子貌美而温柔, 但他却过得不快活。

天使问他∶“你不快乐吗?我能帮你吗?”
诗人对天使说:“我什么也有, 只欠一样东西, 你能够给我吗?”
天使回答说∶“可以。你要什么我也可以给你。”
诗人直直的望着天使∶“我要的是幸福。”
这下子把天使难倒了, 天使想了想, 说∶我明白了。”
然后把诗人所拥有的都拿走。
天使拿走诗人的才华, 毁去他的容貌, 夺去他的财产, 和他妻子的性命。
天使做完这些事后, 便离去了。
一个月后, 天使再回到诗人的身边,
他那时饿得半死, 衣衫褴褛地躺在地上挣扎。
于是, 天使把他的一切还给他。
然后, 又离去了。
半个月后, 天使再去看看诗人。
这次, 诗人搂着妻子, 不住向天使道谢。
因为, 他得到幸福了。
作者: 秋水伊人    时间: 2011-8-18 15:52:10

为毛我需要靠意志力来看它呢?不是我的菜?

特别想参加讨论,可确实没看完。。。。
敬听 发表于 2011-8-17 14:20


{:1_152:} 也没看完,看大家的讨论。

老爱标识的一段 于我心有戚戚焉。{:1_152:}
作者: 秋水伊人    时间: 2011-8-18 15:55:13

有位农夫曾经到佛陀跟前倾诉他的烦恼。他告诉佛陀务农的工作有多么困难,无论雨季还是旱季都会带来各种问题 ...
皮皮妈 发表于 2011-8-17 14:35



喜欢喜欢 {:1_128:}
作者: 皮皮妈    时间: 2011-8-18 16:10:21

有一个人, 他生前善良且热心助人,所以在他死后, 升上天堂, 做了天使。他当了天使后, 仍时常到凡间帮助人, 希 ...
贝贝他妈 发表于 2011-8-18 15:48

虽然故事很残酷,但是很有意味。
没有过失去,就不知道拥有的幸福。

忽然想到夏令营回家粘妈妈的孩子们,是不是他们更能体会到拥有妈妈的幸福了呢。

再延伸一点,我回家该拿走点皮皮的啥好呢?我不是玩笑,很认真地想着。。。。
作者: xh608    时间: 2011-8-18 16:23:22

文章好长,没空看,先做个记号。
作者: 爱无言    时间: 2011-8-18 16:25:30

上面这段是我在语冰家看到的,忽然解决了我一些惑。

好父母成祸害,我看了也给我很多震惊。
我们追求幸 ...
北京和和 发表于 2011-8-18 15:38



    是的,本来也许生活本身就是无意义的就是痛的,生活的幸福就是要赋予生活意义的能力.....
作者: 爱无言    时间: 2011-8-18 16:27:47

这一代的父母是承担罪责最多的一代。
影子和光 发表于 2011-8-18 14:51



    呵呵,那可能是拜心理学科学发展导致的了!
作者: 爱无言    时间: 2011-8-18 16:29:22

幸福是什么

幸福感本身就是灾难和痛苦的派生物,所以也虚幻也不虚幻。

如果从来都没有苦过没有累过, ...
北京和和 发表于 2011-8-18 15:28



    哇!
作者: 秋水伊人    时间: 2011-8-18 16:51:37

再延伸一点,我回家该拿走点皮皮的啥好呢?我不是玩笑,很认真地想着。。。。皮皮妈 发表于 2011-8-18 16:10


理解,十分理解 {:1_149:}

我们关注孩子太多了,提供孩子太多了,不一定是好事。
作者: 秋水伊人    时间: 2011-8-18 17:48:47

有朋友总结的好,说咱们还在矫往,这篇文章谈到了过正,两头咱们均需谨慎。
皮皮妈 发表于 2011-8-17 12:59


感觉咱们矫枉的同时几乎就过了,谨慎矫枉。
作者: 石头    时间: 2011-8-19 12:15:58


作者: 朵云妈妈    时间: 2011-8-19 12:19:38

我糊涂了!
作者: 年年妈    时间: 2011-8-19 14:32:08

我也摘了一些自己比较关注的。

哈佛大学讲师、儿童心理学家丹·肯德隆表示,如果孩子不曾体验痛苦的感觉,就无法发展“心理上的免疫力”。“这就像身体免疫系统发育的过程,”他解释说,“你得让孩子接触病原体,不然身体不知如何对攻击作出反应。孩子也需要接触挫折、失败和斗争。所谓成长,就是学会适应不那么完美的情况,但父母常常代劳,剥夺了孩子对挫折作出即时反应的权利。”

我曾经对自己说过,希望孩子感受发生在他生命里的一切,无论快乐忧伤,无论成功失败,无论幸与不幸福。
但看到孩子垂头丧气的模样,挫败的模样,不由得想帮他,越快越好离开那个处境。那些痛苦我熟悉的经历过,不想他那么难受。。原来是剥夺。


但这个“如果”本身就是问题。布卢姆相信,我们中很多人并不真的希望孩子离开,因为我们依赖他们来填补自己生活的空洞。不错,我们在孩子身上付出了无数时间、精力和财富,但那是为了谁?“我们把自己和孩子的需要混淆了,并认为这是最佳育儿之道,”布卢姆说。

当内心没有力量的时候,常常去抱抱他可爱柔软的身体,我很依赖孩子,没有他,我无法想像。
还是要自我成长。

“爱和持续监控之间是有区别的,”丹·肯德隆说。他注意到,由于我们比祖辈生的孩子更少,每个孩子都变得更加珍贵。与此同时,我们从孩子身上索求的也更多———更多陪伴,更多成就,更多幸福,在此过程中,无私(让孩子幸福)与自私(让我们自己高兴)界限越来越模糊。

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避免的局限,只有一个孩子,更多无意识的关注,无意识的给予,无意识的索取,只有一个孩子。
作者: 年年妈    时间: 2011-8-19 14:37:44

好吧,差不多就行了,我自个去关注美白防晒去鸟{:1_129:}
作者: 拂晓    时间: 2011-8-20 08:09:1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楚朦    时间: 2011-8-20 09:23:15

我个人觉得,不管是过去的批判传统

还是现在本帖的批判所谓的好父母

都还是完美主义在做怪

根本上还是源于我们做父母自己内心的某些恐惧

四月 发表于 2011-8-18 15:41


有同感,没有仔细看帖子,就看了最后几页,闯进来插一句,如果跑题了愿挨砸哈
感觉就是一个孩子闹的,我们做父母的时间精力太多了,怎么做都觉得矫枉过正了。
如果我们都是放松的心态,给孩子充分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去经历去体会,不管父母是什么性格特征或者管理模式,都不会障碍孩子的成长的,他就是他,在酸甜苦辣中,他会找到自己的。
作者: 秋水伊人    时间: 2011-8-20 11:23:57

有同感,没有仔细看帖子,就看了最后几页,闯进来插一句,如果跑题了愿挨砸哈
感觉就是一个孩子闹的, ...
楚朦 发表于 2011-8-20 09:23


哈哈,亦同感 {:1_152:}
作者: 京京妈    时间: 2011-8-20 17:09:05

回复 78# 北京和和

幸福感的强弱完全与曾经受过的苦成正比。苦没有白受的,在受过苦之后,老天给了我们一种叫做幸福的东西作为奖励。(当然那些苦过之后只余怨恨的人除外,不自救者天亦弃之)

想起以前看过的一句话
“面向阳光,影子在我们的身后,背向阳光,我们在阴影里!”

乐观地看待我们正在经历的凡事
其实我们一直很幸福哈!
作者: 皮皮妈    时间: 2011-8-25 14:53:39

本帖最后由 皮皮妈 于 2011-8-25 15:02 编辑
有同感,没有仔细看帖子,就看了最后几页,闯进来插一句,如果跑题了愿挨砸哈
感觉就是一个孩子闹的, ...
楚朦 发表于 2011-8-20 09:23


你的观点和原作者很多是不谋而合的, 欢迎看完了进一步再探讨哦!
作者: 楚朦    时间: 2011-8-25 17:03:00

你的观点和原作者很多是不谋而合的, 欢迎看完了进一步再探讨哦!
皮皮妈 发表于 2011-8-25 14:53


你的这个说法吸引我晚上去仔细看看原帖




欢迎光临 幸福大观园 (http://www.xingfudgy.com/) Powered by Discuz! X2